实践社群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如今亟待解决的是实现组织文化、企业战略与知识管理的联合,这是衡量知识管理系统效能的最佳实践。实践社区(CoPs)是公认实施知识管理最佳实践和组织结构的解决方案。本文开发了一个基于CoPs的知识管理层次结构模型。它包括四个维度和十六个标准,用于研究和评估组织文化和经营战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践社群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践社群知识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知识管理的实践社群框架与培育研究

[摘要]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对知识进行管理的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来源。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开发与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进行创新的环境。如何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撑下,有意识地培育和扶植实践社群,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内部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创造、转移和共享的效率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实践社群的基本要素,提出了相应辅助要素,探讨了知识管理实践社群与其他组织形态之间的区别及实践社群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管理实践社群的管理框架和培育策略。

[关键词]实践社群;知识管理;框架;培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2.07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表现出从资本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特征。对企业知识实施高效的管理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迫切解决的问题。很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起知识收集、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的技术平台与支撑,但面临着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障碍。企业的职能、流程和管理层级,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知识屏障,阻碍知识流在系统中流动、传播、增值和创新。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只是提供了打破这种组织和文化屏障的技术手段,而要彻底打破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壁垒,就需要同时建立起适应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机制和文化。实践社群被认为是这种机制的集中体现和有效措施。

1实践社群相关概述

目前,在知识管理的学术和实践范畴,实践社群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个术语最初的起源是来自社会人类学关于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 theory)方面的研究,在一部分学者的积极倡导下,逐步延伸到组织行为特别是知识管理方面。许多大型机构和行业组织,以及一些商业咨询服务机构,不断发表在企业知识管理领域应用实践社群的成功案例和实证研究文献。

1991年,美国社会人类学者Jean Lave与教育理论学者tienne Charles Wenger联合出版了题为《情景化学习:正当边缘参与》的专著,首次提出了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CoPs)的概念[1]。

2002年,Wenger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定义[2]:分享共同的一个或一组问题、或对某个话题有强烈的兴趣,并且通过持续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其在特定领域里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组人群的集合被称作实践社群。这个定义后来被广泛引用,以至于成为关于实践社群的事实上的标准定义。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陆续出现了一批企业内部应用实践社群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如施乐公司的复印机维修工社群、福特公司的机车工程师社群、世界银行的跨学科专家社群等。这一概念陆续延伸到教育、信息等领域,并且在知识管理、在线社群等方面的研究当中频繁出现。许多机构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IBM公司等许多机构先后提出了在组织内部培育和支持实践社群的应用框架。Wenger本人也组建了在线的或线下的虚拟社群,并成立了专门从事实践社群咨询服务的专业服务公司,为一些大型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近十年来,对实践社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机制、虚拟社群与知识网络、通过社交分析识别和支持实践社群等方面。在应用范畴,一方面注重研究实践社群在不同类型的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以及在不同情境之下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注重区分实践社群与其他组织内或跨组织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区别,并且提出管理者如何培育和支持实践社群,并使之为企业的业务战略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实践社群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营造一种使企业员工自愿地交流与共享知识,开发与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去进行创新的环境。[3]在知识管理中,这种环境的营造包括硬环境的营造和软环境的营造两个方面。硬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建立起鼓励员工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机制和鼓励员工创新的各项企业制度,建立企业知识库,完善企业的知识网络,硬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知识管理的基础。软环境的营造,是要创造出一种鼓励学习、鼓励知识交流与共享、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开放和信任的文化氛围中,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得到肯定,创造性得到承认,创新的想法或建议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交流,员工自觉且主动地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从而使企业整体的智慧得以增强,面向市场的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努力营造软硬环境,也就是建立一个全局化的规范化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以促使企业的知识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开发利用,实现企业创新,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如前所述,实践社群的概念最初来自社会人类学,随着这一术语适用域的转变与扩大,学者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企业知识管理背景下实践社群的要素、形态与作用方面,着重解决企业管理者如何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撑下,有意识地培育和扶植实践社群,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内部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创造、转移和共享的效率。

2.1知识管理实践社群的要素

在企业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实践社群不再是手工业群体中那种“正当的、边缘化的情境学习方式”,而是现代知识工作者在企业组织内部或企业之间的相关群体中,基于知识共享的目的自发形成的一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群体。特别是在现代知识管理系统的技术平台上,远程、实时(同步或异步)的人际沟通变得简便易行,因此,这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社群不再局限于时空同位(co-location)的限制,而更多的是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形成虚拟社群和网络[4]。

2.1.1知识管理实践社群的基本要素

(1)域:实践社群不仅仅是一群朋友组成的俱乐部,社群的身份是由共同感兴趣的域来定义的,他们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能力使得他们与其他人区分开来。这种域并非一定要被外界认可为某种专业知识,其强调的是社群成员之间互相认可,以及对社群集体能力的共同认可。

(2)社群:为了追求他们共享的知识域,社群成员经常参与社群活动和讨论,互相帮助,共享信息。一个网站、或者具有相同的职业、头衔人群未必构成实践社群,除非成员之间建立起互动机制并且互相学习。实践社群的成员未必在一起从事日常工作,但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3)实践:实践社群不仅仅是靠共同的兴趣组成的群体。实践社群的成员必须是域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建立起共享的知识资源存储:经验、故事、工具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共享的实践,这需要时间和持续的互动。

2.1.2知识管理实践社群的辅助要素

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认为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之外,还应有三个辅助的隐性要素:

(1)动机:实践社群存在的前提是构成社群的成员具有强烈的交流动机,包括个人的学习动机、兴趣动机和为社群贡献知识的心理动机;

(2)授权:实践社群概念从最初的社会人类学研究走进现代企业的实际应用,最大的转变在于要通过与企业业务目标保持一致,并获得企业的正式授权以获取必要的活动空间和资源支持;

(3)结构:实践社群是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一种非正式结构,很多现实中的实践社群都会与企业的正式结构如部门、团队、甚至外部组织发生横向的连接。

2.2知识管理实践社群与其他组织的区别

知识管理实践社群作为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一种特殊社会结构,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自发性、非强制性,这意味着实践社群并非由企业的管理层通过指令的方式建立、并以行政手段维系的。事实上,实践社群在很多方面,明显区分与正式的组织和群体,如职能机构、项目团队等。本文分析了知识管理实践社群与其他组织形态之间的区别,归纳如下表所示。

知识管理实践社群与其他组织形式的比较

目标成员凝聚力生命周期

知识管理实践社群发展成员能力,创造并交换知识成员自己选择热情、承诺,对社群专家的识别由成员的兴趣决定

正式工作组交付产品或服务对管理者负责的人岗位要求和共同目标直到下一次重组

项目团队完成特定任务由更高级管理者制定项目的里程碑和目标直到项目完成

非正式网络收集传递业务信息朋友和业务伙伴共同需求根据人们的交流需求决定

2.3实践社群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一些著名机构如世界银行、克莱斯勒公司、IBM等的成功经验,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和系统的背景下,实践社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显著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2.3.1驱动企业的知识战略

通过对组织内部原来自发而分散的实践社群,提供有意识的支撑和培育,可以更好地传播、分享具有重要价值的业务知识,特别是那些作为经验和技能而存在于资深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

2.3.2通过知识共享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践社群的成员在特定的知识域中,具有更深的默契和相互理解,并且乐于分享经验,当某些成员遇到业务上的问题时,能够很快地得到其他人的意见与建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通过参与实践社群的交流与沟通,新员工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其他同事的经验,这种自发的、非正式知识分享,其作用和意义并不亚于企业开展的正式培训,至少是对正式培训的一种有效补充。

2.3.3促进企业知识创新

在实践社群成员的交流与互动中,不断产生出创新的业务理念和创意,其中一些理念日益成熟,最终成为企业新业务、新机构和新客户群体的重要来源,深刻地影响并融合进企业发展战略当中;实践社群的成员之间不仅仅限于在遇到问题时互相帮助,他们在社群内部的交流沟通中,更多的是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最佳实践,这种无形的知识资源甚至可以帮助和存进企业的研发与技术革新。

2.3.4增强企业凝聚力

在实践社群当中,员工更容易找到发挥自己经验和特长的机会和项目,个别员工与社群成员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也会增强员工对特定业务工作的热情,从而无形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知识管理实践社群的框架与培育

知识管理实践社群作为企业内部员工个人之间自发形成的松散结构,经过恰当的引导和培育,可以充分挖掘企业的知识资源潜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近十余年中,在商业领域这一新型的组织形态和管理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并且出现了实践社群理念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相互融合的显著趋势:一方面,成功的实践社群可以作为企业有效地挖掘、发现、创造、传播和分享隐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实践社群提供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率交流方式和渠道,并且突破原有的人际网络的时空同位限制。本文基于对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和实践社群策略企业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实践社群生命周期的管理框架,如下图所示。

知识管理实践社群的框架

3.1实践社群活动与企业业务目标保持一致

大多数有效的实践社群活动,都在功能、定位和主题方面,与组织现有架构或业务目标紧密融合,业务单元和职能在实践社群的组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践社群提前制定详细规划,是保证与企业总体战略和业务目标相一致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实践社群获得资源支撑、并纳入企业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前提。企业根据对现有业务或业务机会的重要性,为实践社群提供有选择的支持,但不设立明确的选择标准或将其与企业战略直接挂钩。

3.2培育实践社群的组织

为了给实践社群的活动提供正当性、内部管理支持以及必要的资金和资源,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委员会、社群指导委员会等正式机构管理。[5]但实践社群不同于企业的正式组织结构,更多的是由成员自发组织、自我驱动、自行管理、民主化运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过度的监督和干预,会严重影响实践社群的沟通效率,甚至危及实践社群的存活。从管理方面看,企业的正式管理者(中层或高层)对于维系实践社群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他们的作用更多是发现有价值的、符合企业业务目标的社群并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维系社群的关键因素是社群内部有形或无形的领导者所具备特殊技能和经验。

3.3促进与支持实践社群的活动

根据研究结果,成功的实践社群主要由四种类型构成:为员工提供解决日常工作中所遇问题的论坛;发现并传播最佳实践、方法、流程,供社群成员采纳和应用;组织、管理来自成员的知识,并且供其他成员自由吸收和借鉴;为员工创造和培育创新的理念、想法、知识、实践提供孵化和交流平台。

对实践社群的活动方案设计方面,关键因素是明确界定社群领导者的作用,以及社群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制,交流机制的设计包括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企业知识管理平台提供的技术手段,如论坛、虚拟社群、员工或项目日志、内部维基、即时通信,甚至是视频和照片分享等功能,对实践社群的发育和活跃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为培育和扶植实践社群提供的最主要的支持是资源的配置,如员工参与社群的时间成本、交流沟通成本和知识内容成本,并且将这些成本纳入企业的常规预算当中。

3.4注重对实践社群活动的评价与反馈

企业管理者应注重从社群健康度和成熟度两个方面对已经建立的实践社群进行评估,并且从资源和管理方面提供间接但有效的支撑与指导。维系和培植实践社群,使其健康发育的关键,是定期对实践社群的健康度、成熟度及业务成果进行系统评价,明确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并将评价结果有效地反馈给社群领导和企业对应的职能部门。通过对多数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并应用实践社群的企业研究发现,注重评估反馈的实践社群可以为企业具体业务的运营提供知识资源,甚至为运营建立起有效的规范和标准。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必然性,在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方面,通过非正式群组挖掘、传递和共享隐性知识,导致了实践社群这一特殊组织形态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实践社群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有许多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为知识管理实践社群的构建和完善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Jean Lave,tienne Wenger.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45-46.

[2]Etienne Wenger,Richard McDermott,William Snyder.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2:72-74.

[3]李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4-65.

[4]Janine Nahapiet,Sumantra Ghoshal.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52-53.

[5]Dimitris Assimakopoulos,Jie Yan.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M].Elayne Coakes and Steve Clarke(Eds).Encyclopedia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Idea Group Inc.,2006:23-26.

作者:王悦 杨炳彦

实践社群知识管理论文 篇2:

实践社群驱动的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应用研究

摘要:如今亟待解决的是实现组织文化、企业战略与知识管理的联合,这是衡量知识管理系统效能的最佳实践。实践社区(CoPs)是公认实施知识管理最佳实践和组织结构的解决方案。本文开发了一个基于CoPs的知识管理层次结构模型。它包括四个维度和十六个标准,用于研究和评估组织文化和经营战略。

关键词:实践社群;知识管理;知识企业

1.引言

由于竞争的需要,bodrow概述欧洲企业最佳实践知识管理的五个关键组成部分,上述方法存在着很多不足,需要将知识管理系统与业务战略相连接,需要在组织文化背景下对知识管理进行建模,需要在组织的经营战略的背景下,衡量知识管理绩效,因此本文采取了更全面的方法,以实践社群(CoPs)的方法为基础进行知识管理的设计。CoPs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动态的“知道”,在实践中有特殊的要求,需要参与者充分创造、提炼、交流、使用和分享知识。

2.CoPs 定义

Allee[1]认为应该利用CoPs来组织和创造知识。Wenger[2-3]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了CoPs,认为CoPs是一个非正式的共享知识群体,本研究定义CoPs作为一个个体(个人或群体)组成的组织,他们具有不同的观点,经验,角色和其他特征;从事实际工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关);在一个重要的时期里,成员们建造东西,解决问题,学习,发明,创造新的知识,总而言之,促进社群的进步。

3.四种经营策略

参考了多种实用的经验之后,本研究确定了四个经营策略,以达到组织的最终目标。

第一种经营策略是诱导创新学习。具体特点包括根据共同利益跨域共享,通过小组学习支持新的理念和创新。通常提供一个安全或低成本的基础设施来尝试促进新思维和创新。

第二种经营策略是通过收集和分类知识促进企业的战略反应。因为类似工作经验的同事很容易找到,所以CoPs可以直接获得问题导向的解决方案。他们可以帮助具有共同语言和共享基础也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成员提高反应能力。

第三种经营策略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员可以通过传播最优秀的知识来提高实践的技能。这需要找出谁是领域专家,实现高级和初级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

第四种经营策略是提高工作效率。CoPs人员可以重用现有的知识资源,在一个结构化的数据库中很容易地查阅相关文档和作者的信息。因而可以提高整个生产效率、工作效率。

4.模糊多准则决策(MCDM)数据分析方法

4.1调查问卷的评估或等级评价

层次结构有4个维度结构和16个标准。概述的四个维度如下:

1.领导力:与全部或部分采用强制执行或自愿执行相关。

2.激励机制:与奖励或惩罚相关。

3.成员相互作用:与知识共享或安全相关。

4.互补资产:与基础设施和资源相关。

对应的十六个标准:

领导力维度包含四个标准:上下分配,自下而上的合作,总执行,部分试点运行。

激励机制维度包含四个标准:实质性奖励、精神激励,绩效考核基础,同业声誉。

成员的相互作用维度包含四个标准:同质成员,差别成员,强调安全,强调跨域共享。

互补资产维度包含四个标准:额外的资源,日常工作,集成的IT平台,独立的IT平台。

4.2调查问卷、结果与研究发现

两个基础实例(案例研究),一个位于台湾(ITRI),另一个在国内。第一个公司的经营重点为对政府资助地方产业进行先进技术研究。第二个公司主要研究新的信息处理和沟通方式。他们的研究侧重点在认知计算、通信和应用系统超越时间、空间、语言、距离和文化的界限。本文试图建立更有效的系统,并产生最佳的创新。

使用AHP方法,Excel和SPSS软件对不同阶段和不同方法计算收集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台湾组织和国内公司的维度、标准、商业策略进行比较计算。这些结果涵盖了独立的实验室以及整个组织的意见。参与者对每一个维度和标准的优先级进行评价。

来自各个实验室的以及其他地方的所有的参与者对每个维度以及不同程度的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或优先级进行了讨论。相对重要性或优先级以权重的形式表示。在评价标准方面,排名第一的准则分别是领导力维度的自下而上的团队,在激励机制维度的心理鼓励,成员间相互作用维度的跨域共享间,以及在互补的资产维度中提供额外资源。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国内公司和台湾的组织均选择成员互动作为主导维度。但是,国内公司强调的更多或权重值更高,相比台湾组织在对四个维度的偏好权重是比较接近的。在四个维度16个标准中,共同的青睐标准是跨域共享。比较结果呈现国内公司追求提高反应力,而台湾的组织会比其他商业策略更倾向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5.结论

CoPs提高知识共享,避免资源重叠,它被视为整合跨领域的知识/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工具。本文参考相关文献,考虑多准则和不确定的因素,使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和工具用于计算从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如模糊层次分析法和SPS S方法。并开发了以CoPs为基础的层次结构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这种以CoPs为中心的模型,是可靠的、实用的,适用于一般的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和公司。

参考文献:

[1]Allee, V. Knowledge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OD Practitioner Online,2000, 32(4):425-436.

[2]Wenger, E., Snyder, W. 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2: 139–145.

[3]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作者簡介:邰丽君(1980年2月),女,蒙古族,辽宁阜新人,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制造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LQ14F010002《基于语义的云制造服务自适应选择与配置机制研究》

作者:邰丽君

实践社群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维持策略研究

【摘要】教师虚拟实践社群构建之后,其持续发展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可以通过生成意见领袖、改善隐客现象、进行区域间协作以及建设在线和谐等维持策略促进其良性运作,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社群维持;意见领袖;隐客

引言

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随着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网络以其跨时空的超越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自由和开放的探索和学习环境,教师专业发展也逐渐超越个人主义而走向群体,这些变化使得网上教师虚拟实践社群应运而生。从1999年我国开始在虚拟教研模式及平台上进行研究和实践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构建了许多教师虚拟实践社群,但是由于虚拟社群特有的内部组织力量的松散性和参与社群的教师之间社会性联系的短暂性的特点,使得如何维持虚拟社群的发展及良性运作,以发挥其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优越性,成为一个有待于我们做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界定

1 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内涵

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和使用培养了人们在世界范围的信息流动,许多研究者认为当大量的人有足够长的时间参与网上公众讨论,这个社会聚集体就会有“丰富的人类情感”在滋生和蔓延,会逐渐形成网络化的个人关系,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就变成了一个虚拟社群的隐喻。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哥德(Hoeard. Rheingold)[1]于1993年在其The Virtual Community(虚拟社区)一书中首次提出虚拟社群的概念:“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虚拟实践社群就是在网络上由许多具有相同目标和共同愿景的教师、专家、研究者等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一起参与专业发展的计划、实施和反思,经过长时间的公开研讨和协作之后所产生的社会化集合体。他们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形成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化个人关系,每个人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社群的权利和责任,伴随有大量的情感互赖和群体智慧传播,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知识创造。

2 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特征

Teresa Roberts[2]认为,虚拟社群应该具备凝聚彼此的能力(Cohesion)、影响彼此日常生活的能力(Effectiveness)、获取或提供彼此所需协助的能力(Help)、能进一步发展出互动情谊的能力(Relationship)、专业用语的普及(Language)及自我约束的能力(Self-Regulation)等六大要素。虚拟社群作为一个社会化集合体能在网络学习环境建立起来,是在一定的支持条件下遵循一定的规律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以下特点:成员之间要有共同的目标来凝聚,这是虚拟社群持续再生产的基本条件;组织者要建立一个共同的支持平台,这是虚拟社群起步的初始条件;在小组应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相互之间相互信任;分散在各地的成员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参与虚拟社群的活动;成员要有把自我情感投射到虚拟社区中并具有接受其他成员情感的能力,这是虚拟社群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性内聚力量。教师虚拟实践社群除了具有虚拟社群的一般特征外,由于教师群体的特定性,还有其独特之处,即参与教师通过虚拟社群进行协同工作和协同学习,在个体专业成长的同时利用社群激发群体智慧,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和挖掘,最终达到群体协作发展的目的。

二 影响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维持的基本因素分析

教师在最初的虚拟实践社群建构中是“凭着对虚拟共同体的初步感知,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等因素”[3]积极推动虚拟社群的发展,要实现其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一些基本的技巧和策略。笔者仔细浏览和分析了几个教师专业发展虚拟社群网站,如中小学教师知行同盟(http://www.lnet.org.cn)、惟存教育网志(http://www.being.org.cn/blog)、天河部落(http://www.thjy.edu.cn)等,认为以下一些因素是影响虚拟实践社群能否持久保持的关键因素。

1 共同愿景的建立,提供虚拟社群研究学习的焦点和能量

共同愿景是组织或团体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或团体全面的活动,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是一个方向舵,为虚拟教师实践社群的发展提供焦点和能量,使社群沿正确的路径前进。在创建者指导完成后,虚拟社群中要有一个参与者充当协调人,帮助加入的教师指明方向并协调参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

2 多种合适的交互工具的支持,有意识地努力维持信息联系

为支持虚拟教师实践社群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需要设计者提供有力的交互工具,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如聊天室、主题性论坛、圈子交流等)、協作工作(如一课多讲、案例研讨、资源共享等)等。虚拟社群内成员间信息交互的频率也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规律性,营造一个丰富的信息交流环境。

3 高质量内容的及时提供,提高教师对虚拟社群的价值认同感

社群平台的管理人员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包括教学资源、案例、学习材料)、论坛主题等,及时呈现在参与者面前,才能使参与者继续参与虚拟社群的研讨。教师组成虚拟实践社群是想从中获得对工作、学习或研究有用的帮助,因此虚拟社群的建立要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或问题的解决,对目标或任务的完成比个体独立活动要更好、更顺利。如果一个参与教师连续登陆多次都没有发现新的内容,其继续参与的可能性就较小了。

4 有意义的、情景化的问题的选择,及对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

虚拟实践社群建立后,要维持它的生命力,不仅要有明晰的主题,而且还要针对主题,选择有意义的、情景化的、能够激发教师兴趣的问题,持续的交流、反馈和反思是维持虚拟社区的条件之一。若不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会使问题积压或者被忽略,降低教师们继续参与的热情度。同时,进行同步的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即时聊天工具QQ、在线会议系统等。现实生活中只是由于教师工作负担重和各自的信息环境不同,在同一时间进行同步交流比较困难。

5 共同遵循的准则的发展,规范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的建立

规范准则的形成应遵循平等、信任、尊重的原则,涉及如何对待个人的隐私、个人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建立一个积极和谐的共同学习文化氛围,才能使教师愿意参与,才有助于维持虚拟社群的生命力。同时也要能正确和有效地处理不当的行为和态度,如果管理者或其他教师注意到不良言论应立即删除,并给予作者警告。

以上是笔者分析的维持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一些因素,同也应看到一个成功的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构建和良性运作,还受制于教师的学习观念、使用网络的技能和经验、参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作。

三 维持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良性运作的策略

教师虚拟实践社群是否能真正有效的挖掘教师自身的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发展,而不是短暂的、功利性的群体集合,虚拟社群的社群意识便成为维系教师之间人际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社群发展的基础。其他如虚拟社群的社群文化、社群价值、社群规范等,均是透过参与教师的参与及互动而共同建立和累积而成,“参与者的社群意识才是真正的关键因素。”[4]要维持参与教师的社群意识,保持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良性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生成意见领袖,强化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引导和维持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也称舆论领袖)一词最早诞生于194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等人的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动研究”中,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5]。在教师虚拟实践社群中,预设的技术优势者,如论坛版主或有较高权限的管理者,或者在传播过程中竞争机制造就的群体成员,如有威望的高级别参与者,都可以作为意见领袖。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社交经验和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知识优势或语言主导性发挥绝对的话语权优势,经常引出新的论题,引导成员互动,成为虚拟实践社群中主动的信息加工者、扩散者以及舆论引导者和社群维系者,是虚拟实践社群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在社群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意见领袖的生成和存在,组织者要与其建立亲密的关系,加强沟通引导,促使其发挥“二传手”和“桥梁”作用,帮助意见领袖激发域内二次传播的结晶效果,发挥其积极影响力。

2 改善隐客现象,发展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平台生产力

虚拟实践社群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社群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参与教师。实践表明虚拟社群中存在一种隐客现象。所谓隐客是指“在参与过程中只浏览而不发言,或极少发言的参与者,也称为沉默的参与者或边缘参与者”[6]。相对于虚拟社群中的主导者、活跃者和跟随者,隐客们较少参与学习互动,以浏览为主,主要是接受信息,极少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隐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加以改善:(1)社群组织者制定研讨契约和评估量规,明确对参与教师的要求和实践社群的目的,激发参与的兴趣和动力;(2)开展基于子课题的小组学习研讨,通过小组分工来凝聚和约束参与教师,共同分担研讨责任,以期达到共同的专业发展目标;(3)发挥社群内部主导者的监督作用,及时与沉默者进行沟通,提醒、督促和鼓励其积极参与;(4)定期開展在线会议,通过实时交流进行明确的指导和介绍活动,让参与教师之间增强沟通并熟练虚拟社群平台环境和相关的主题知识;(5)培育协作学习的社区文化,频繁互动的知识共享环境有利于培养参与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减少隐客的存在。

3 进行区域间协作,利用区域间差异促进跨区域虚拟社群整体发展

区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相对性很强的空间概念,这里区域意指在考虑行政区域基础上的含有地区同质性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在一定区域内所形成的区域性教研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有着便于从整体上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教研活动空间范围。以区域为单位开展区域间协作有利于打破资源和智慧相对集中和相对局限的局面,缩小各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差异,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开阔教师的眼界。组织者可以在虚拟教师实践社群维持中考虑区域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行政区域的调控能力以及区位的影响,以区域间的差异促进跨区域虚拟社群整体良性发展,借助区域的多样性优势,丰富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和集体智慧,增强实践社群研讨的广泛性,使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总之,以区域间协作为基础,带动全局发展的思想有利于更好的发挥网络优势开展教学科研、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和共同实践等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对于虚拟实践社群的持续运行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建设在线和谐,以和谐策略思维维护虚拟实践社群的稳定

和谐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学术探索工作。随着大量的参与者和信息给平台带来的无序性和混沌性元素,在线和谐也成为了虚拟社群社群内部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国学者唐魁玉[7]认为“所谓在线和谐是网人在线生活和发生互动关系时的一种理想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合和共生’的虚拟社会表征”。在线和谐的关键是建立虚拟和谐关系,当然这并不等同于简单意义上的合作,虚拟实践社群中充满了冲突与“零和博弈”现象,这也是推动社群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做的只是运用和谐策略思维,更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个体和社群的行为和决策,如运用有效的交流方式和技术的改进加以秩序导向,使平台变混沌为有序、变繁杂为简化;制定合适的规范,让参与教师的行为由他律变自律;充分贯彻虚拟社群中成员间平等的观念,使参与教师变他者为主人;增强成员责任感,变保守为创新,使教师们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等,逐步利用优势策略选择进行虚拟社群内部群体行为的调整,在线和谐的目标一定可以达到。

结语

近几年网络上出现的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越来越多,这种新的形式已经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一些教师虚拟实践社群构建起来之后,由于维持策略的缺失造成昙花一现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探讨了维持教师虚拟实践社群良性运作的一些策略,以期为教师虚拟实践社群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相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和教师专业发展步伐的推进,教师虚拟实践社群一定可以在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oward Rheingold.Virtual Communities: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DB/OL].

[2] Teresa L. Roberts. Are Newsgroups Virtual Communities? [R].Los Angeles CA USA: Proceedings of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 1999:360-367.

[3] 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67-71.

[4] 郑如霞.线上教学网站内虚拟社群的维持策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4):60-62.

[5] 辛蔚峰,张义兵.网络教学中“意见领袖”的生成与角色扮演[J].中国远程教育,2007,(10):40-43.

[6] 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23-324.

[7] 唐魁玉.论虚拟社区中的“在线和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157-160.

作者:殷航宇

上一篇:大学语文课堂管理论文下一篇:松林生态系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