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投资模式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知识经济的时代悄然来临,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而言,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环境之下,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体系当中所占权重日益增大,其中,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一种重要形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业银行投资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银行投资模式论文 篇1:

转型期商业银行PE投资模式探索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目前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转型压力。在当前银行业越来越偏重股东回报,并普遍寻求能平抑调控政策、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长期而稳定的盈利模式,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积极寻求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扩大业务边界几乎成了各家银行寻求发展的共同途径。

2006年前后,银行加快了与私募的联姻。银行除了可以通过接触PE业务促进传统贷款业务之外,在为PE业务提供综合金融方案时也使银行有充当多重角色的可能。这些角色包括投资人、管理人、贷款人、托管人等多重角色。按商业银行介入PE业务的方式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金融增值服务的外围探索

商业银行可以围绕PE做一些金融服务方案或者提供增值服务,这方面的业务潜力很大。商业银行外围介入PE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资金托管、投行顾问、业务咨询以及引资服务方面。

在具体业务方面,商业银行为PE基金提供一系列的金融增值服务,这种服务的提供往往与充当PE基金的托管行相关联。这种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一般都包括:托管、融资支持、投资支持、投资后管理、投资退出等。托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单纯的PE托管,银行大概能收取千分之零点四到千分之一不等的托管费,基本上各商业银行都将其归为中间业务收入。在融资支持方面,商业银行从外围介入PE业务主要是通过采取介绍大客户闲置资金给PE的方式来实现,银行往往会收取PE的融资顾问费或收取大客户的投资顾问费或二者兼收。像投资支持、投资后管理、投资退出等方面,商业银行主要以PE财务顾问的角色介入。尽管银行和PE对企业判断的侧重点不一样,通过资源共享、互相补充,商业银行能为PE提供其他机构很难提供的专业服务。

合作模式

商业银行参与了PE的核心运作,但往往采取“资金投入方式”和“股权持有”两头在外的策略,以此实现既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又能享受PE收益的目的。有几种市场比较流行的做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信托+理财”模式、“期权贷款”模式和“高级投行顾问”模式。

“信托+理财”模式,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投资PE的信托计划。事实上,商业银行以理财产品过渡的方式,利用信托计划参与PE投资已是公开的秘密,而管理层对此也基本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各大商业银行均推出过类似产品。如建设银行2007年发行的建行财富三号一期和三期,中信银行发行的中信锦绣1号和2号理财产品,招商银行2007年7月发行的金葵花鸿运1号全球私募股权理财产品,此外,包括工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在内的诸多银行都发行了类似产品。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说,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信托公司。对于这类产品,由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资后的管理也往往是由银行在维护,信托计划只是其中的法律载体。信托在这种模式下,充当的是一个平台的作用,是一个要件合法的环节之一。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往往是商业银行。

PE业务既是高收益业务,同时又是高风险业务。商业银行在利用“信托+理财”模式接触PE业务时,往往也会重点关注各方面的风险。大部分的银行内部都将此类与PE相关的“信托+理财”产品归为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在投资者教育盛行的当前,它并不是一个适合普遍大众的产品。商业银行广大的客户群体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此时就表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各商业银行不断通过客户细分,挖掘出适合承担此类投资风险的客户,对其进行专项理财产品的销售。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高端客户部、私人银行部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市场细分。

期权贷款模式正在悄悄地成为银行与私募机构合作进入PE市场的新业务模式。期权贷款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权贷款。这种贷款方式首先由银行牵头与私募机构合作组建,为借款客户提供服务。而在与客户签订贷款协议时,银行与客户的约定可把贷款作价转换成相应比例股权期权,由私募机构出面持有,在行权期内行权后,银行并不持有股权,但银行可以按照之前与私募约定的比例分享客户的股权溢价收益。这一模式的精髓在于绕开了《商业银行法》所禁止的直接股权投资,以期权代替了股权。

在这种方式中,由于利润分成并没有统一标准,由银行和私募基金双方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协商而定。如果银行议价能力强的话,甚至可以得到项目投资收益后20%的提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银行掌握信息、客户等优势资源,银行对项目具有很强的控制力,这就直接决定了银行具有相当强的议价能力,因此,相应地银行从中获取的利润分成也会较高。从表面上看,银行提供客户资源,私募机构提供具体投资服务,但通过合作,银行实际上是把私募机构变成了自己的业务部门。而且,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银行也非常乐意进行期权贷款的发放,这也符合银行内部的“资金向优质客户、优质项目集中”的信贷原则。期权贷款实际上是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的结合模式,对于银行、PE机构、被投资企业来说是一种多赢。据报道,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控股银行都已经开始尝试期权贷款业务。

在高级投行顾问模式中,商业银行内部的投行部门,往往通过为PE机构提供高级投行顾问服务来分享盈利。具体来说,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引资的优势,二是利用项目优势。能为PE机构找来投资所需的资金,或者能为PE机构找来素质良好的被投资企业,那么在PE投资行为中,商业银行就能扮演重要角色。而寻找资金和优质企业往往又是商业银行的优势所在。具体做法上,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采取进场费和成功费分段收费的模式。即签署协议时收取少量进场费,在引入资金到位后或者项目产生投资收益时,收取成功费。

借道产业基金的PE模式

银行往往会动用资金,并直接或间接持有PE目标公司的股权,所从事的是真正实质上的PE业务。这类业务的开展由于各类法律的限制,商业银行真正介入的并不多见,往往都是采取特批或者绕道的方式。

目前,由于国内的大型产业投资基金都是采取经由地方政府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家发改委负责进行审查把关的方式设立。目前已获批或可能获批的有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上海金融产业基金、广东核电产业基金、绵阳高新产业基金、山西能源产业基金等等。在这些产业投资基金引入商业银行的过程中,如果银监会给予商业银行的投资准入的权限,那么在国务院的整体批复同意的条件下,就不存在违法的情况。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参与这种产业投资基金,往往要面临国务院、发改委审批和银监会审批两道关口,而这两道关口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具有国际化运作平台的商业银行往往采取曲线绕道的方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天津成立的渤海产业基金,涉及的重要机构中就有中银国际。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200亿元,首期募集金额60.8亿元,其中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亿元。负责管理该基金的渤海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中银国际占48%的股份,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长由中银国际的董事长、中行行长担任。在这个基金整体方案中,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这两块核心内容中,都能找到中国银行的身影。首先,中行利用其旗下的“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对渤海基金管理公司控股48%,达到控制管理公司的目的,中行行长、中银国际董事长李礼辉出任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其次,中行利用其旗下的“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对基金出资10亿,达到投资的目的。最后,该基金全额委托中银国际控股的渤海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实际达到了中行控制该基金的目的。通过该结构设计,中行一方面作为出资人有分配收益的权利,更重要的是,通过控制基金管理公司从而实际控制了基金的投向和运作。

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外,商业银行涉及PE业务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收购信托公司,通过信托公司开展PE业务。对商业银行收购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第三条第14款规定,“商业银行可经营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经营范围由商业银行章程规定,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第四十三条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和第三条第14款的规定实际上为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预留了空间,为商业银行参股或收购信托公司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信托业素有“金融百货”之称,商业银行作为综合化经营的积极推动者和参与者,在收购信托公司,拓展业务范围方面不遗余力。交通银行收购湖北信托获批,湖北信托更名为“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这是境内信托业经历多次整顿后第一次引入商业银行作为投资者,可以说是交行版图向信托领域扩张的里程碑事件。随后,建行收购兴泰信托获批。据了解,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目前也在着手收购信托事宜。

毫无疑问,业务转型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完善公司治理改革之后需要面临的又一项重要课题。转型目标在于不应再将商业银行简单地看作介于借贷方之间、用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代理人,它应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创造金融产品,以及对风险、期限、规模、流动性的转换来提供综合服务,为客户实现增值。商业银行对于PE业务领域的拓展展示了其走向综合经营的一种尝试,无论其步伐大小、节奏快慢,都必将深深根植于中国特有的经济金融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PE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

作者:易明霖

商业银行投资模式论文 篇2:

知识产权投资模式初探

【摘 要】在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知识经济的时代悄然来临,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而言,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环境之下,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体系当中所占权重日益增大,其中,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将立足于知识产权的投资模式,在社会与市场背景下对于知识产权投资模式的要求与限制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知识产权投资下的几种关键投资模式并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知识产权;投资;投资模式

在信息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知识产权俨然成为企业争夺高额利润、占据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成为国家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企业而言,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同传统的有形资产资产一样,应该使其得到充分且合理的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于如何对无形资产的进行有效利用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同时,顺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变更,经济理论体系也逐渐将无形资产的投资模式、应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列为重点课题。

一、知识产权投资模式环境分析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内容主要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等,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对知识产权进行货币估价、依法转让、许可他人使用等操作。目前,在企业经营当中,知识产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获取利益,尤其对于以技术作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对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投资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针对社会及市场的实际环境,对于知识产权的投资模式具有着一定的要求与限制。首先,知识产权具有实践性、无形性、专有性、法定授权性以及地域性等固有属性,其属性决定着将知识产权投入生产并获利的过程相较于传统的有形资产要复杂的多。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又具备两种功能属性,分别为所有权与使用权,在对知识产权进行投资的过程中,针对这两种功能属性的使用在当今理论界存在着些许争议,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而言,对其进行作价出资无疑是确定的,而另一方面,对于知识产权的使用权,是否能够将其作为一项独立资产进行作价出资,是争议的焦点所在。一方面,有人认为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当中,并未将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作为出资形式给予肯定,因此,不能将支持产权的使用权作为投资的主体进行转移等操作。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知识产权的使用权作为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可以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完全的、可操作的权利,进行相应操作。笔者认为,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在投资中充分的发挥其技术应用、推广与转化的功能,尤其在当今信息与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不应该固守传统,而是应该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与价值。总而言之,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能够并且理应允许进行权力转移等操作,只需要注意在操作中,其操作主体为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而并非是其所有权。

二、知识产权投资模式类型

(1)知识产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是一种以专利或者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监督债务人来履行债务,从而确保债权人履行权利的担保行为。以专利投资为例来说,专利投资是将专利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进行实施或者变现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作为一种融资手段,为企业寻求资金来源,尤其针对难以采取传统融资方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以专利投资的模式进行融资是企业寻求发展的契机。在专利投资实施早期,由于这种无形资产的实施以及变现过程具有特殊性,绝大部分银行不倾向于使用这种投资方式,然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企业类型绝大多数为科技创新性企业,在企业发展的初期非常需要资金支持其业务开展,但是在传统的融资条件之下,该类型企业缺乏可以用作抵押的固定资产,难于获得资金支持,为了走出这一尴尬困境,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采取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方式,与一些商业银行合作,在多方面努力之下,不但使知识产权抵押投资成为了可能,也推进了众多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2)知识产权证券化。这种投资模式是指将知识产权预期的可使用费用作为支撑,发行资产证券的一种投资方式,这种投资模式多见于专利、版权以及商标权的投资中。(3)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能够以信托的方式将所有产权转交给更具专业性的受托部门来进行管理,令受托知识产权的经济利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企业可以将其科技创新的成果委托给专业的信托机构进行管理和变现,而企业自身可以在其发展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技术创新当中,不断地进行知识产权的拓展与更新。

在信息与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背景之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相较于传统的实物资产而言,对于无形自资产的管理及投资模式的研究成为了当今经济理论系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而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当中的一中重要形式,其投资模式也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王石河

商业银行投资模式论文 篇3:

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日本在其特有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其发展已历经两次兴衰,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兴盛发展期,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国与日本在社会文化及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日本模式;借鉴

一、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模式评述

(一)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历史回顾

1.第一次风险投资浪潮(1970—1973年)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即将结束,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大藏省放宽了金融紧缩政策,银行投资开始活跃,金融界也开始追求“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经济。

资料来源:[日]秦信行,上条正夫:《风险金融的多样化》,日本经济新闻社,1996年,第34页。表中所投资数量截至1974年9月。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多数是以大银行、证券公司出资为中心成立的。由于这一期间还没有适合风险投资存在的环境,一方面新兴企业很难上市融资,另一方面缺少面向新兴企业的资本市场,政府也没有制定有关商业银行从事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因此作为主要出资人的大型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安全性、盈利性的考虑逐步背离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初衷,开始把投资、融资的重点移向了快要上市的中坚型企业,并进行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如借贷、商业票据、租赁业务等。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很快就结束了这次风险投资浪潮。

2.第二次风险投资浪潮(1983—1986年)

此次浪潮是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各界逐渐意识到日本产业发展的出,路应该是通过技术革新走节省能源及“轻小化”道路的背景下产生的。日本对暂不能公开上市的盈利性风险企业开展了“店头”市场(Oven-the-counter market,简称OTC)业务,建立了店头市场的电子报价系统,店头市场公开基准的降低及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激化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而此时日本的各大企业正面临着经营不景气。所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了寻找资金的出路,也为了奠定未来的业务渠道,纷纷转向风险企业,从而为此次风险投资浪潮的到来创造了一个适宜的金融环境。

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次浪潮中,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仍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心,但也出现了一些以大企业和国外资本为出资中心的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地方银行为回避风险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中。但由于银行偏好于低风险,所以更愿意把资金贷给传统产业,因而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受到了较大制约。从表3可以看出,1985至1993年,日本风险投资最主要的投资领域是制造业,占年风险投资额的40%左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在这次浪潮中,银行领导的风险资本有力的支持了日本的电子、计算机产业,尤其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使日本在这些产业形成了长期持续领先的优势。  

(二)日本风险投资模式的主要特点及缺陷分析

附属于大银行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日本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而形成的风险投资模式。在日本,70%的风险投资是由大型商业银行参与设立的,其管理层大多是由金融机构委派,因此其性质更接近综合性金融业的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形式就是银行贷款,和真正的“投资”还有着实质性的差别。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和间接融资属性虽然能够提供比较雄厚的资金,但同时也制约着风险投资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只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屑机构,在投资决策上,投资公司经常会受到由大银行委派的管理层的过多干预和影响,致使决策程度复杂化,运作比较保守,往往使得风险投资演变成普通投资,背离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初衷。

第二,银行的贷款是以资产担保的形式来取得的,这对于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意味着很难取得充足的贷款;要取得非担保贷款,必须经过“研究与发展型企业育才中心”的高新技术认证,而这一过程不但程序复杂,而且花费时间长,往往致使企业丧失重要商机。

第三,由于养老基金被禁止用于风险投资,家庭个人具有传统的储蓄情结,国外风险投资家很难进入,致使日本的风险投资缺少稳定、相对独立的资金供应,并可能由于风险资本的高失败率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第四,商业银行不具备独自进行风险投资的能力。银行的社会责任是保持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因此作为商业银行不能担负起风险投资的潜在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受行业性质所限不能培育出风险投资所需的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日本当时的金融制度下,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风险投资人。

第五,日本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商业银行无法确保风险资本的收回。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退出有三种方式:首次公开发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或股本回购和破产清算。其中IPO是收益最高的退出形式,往往被优先考虑。但是在日本,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日本二板股票市场不发达,限制了风险投资公司所拥有股份的变现增值,再加上不成熟的私募市场。使风险投资资金缺乏流动性,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就很难形成,其次,由于日本企业之间法人相互持股的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几乎不具备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功能,企业并购活动稀少,这就堵死了风险投资退出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二、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新发展

在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至今仍未走出低谷,鉴于美国在1990年前经济摆脱长期不景气的过程中,风险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其贡献很大,日本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发展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走出低迷的出路之一,因此自1996年,就把培育风险企业列为各年度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日本银行业在饱受泡沫经济的巨大冲击,元气大伤之际,也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到1995年已有不少银行将风险投资列为重要的业务拓展目标。

(一)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风险投资

1.三和银行制定风险投资培育制度,计划在1995—2000年5年内对500家企业提供200亿日元的融资或投资,其基本原则为:

(1)创设对一家风险企业提供最高1亿日元的无担保特别融资制度,计划5年间融资150亿日元,融资对象以资讯、通讯、环保、流通业等风险投资型企业为主,

(2)透过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事业组合直接投资于风险企业。

(3)成立“企业经营支援室”,发掘风险企业及支援风险企业的经营,负责对风险企业经营业绩及投资可行性的评估,接受风险企业融资申请案件。

2.富士银行则设立支援基金,对多媒体、医疗、流通业等行业的风险企业提供投资与融资。1995年8月,富士银行出资48亿日元与富士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投资事业专

门小组,计划向200家中小企业投资,原则上对每家企业的投资上限确定为5000万日元,另外对投资事业专门小组投资的企业提供50亿日元的无担保融资,而且设立业务审查室负责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和审核。

3.安田信托银行则于1995年8月开办“风险企业应收账款信托”,协助缺乏不动产等担保品和不易白银行取得融资的风险企业调度短期周转资金。

4.日本其他大银行对风险投资的融资与投资亦很积极,如:住友银行与多媒体者合资设立“多媒体融资公司”,提供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并与住友金融公司合资设立新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和银行通过它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风险企业,每家最高500万日元,地方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地区性金融机构也相继投入培育风险企业的行列。

(二)政府大力扶持风险投资

1.设立面向新兴企业的证券市场,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1999年1月在东京创建了Tokyo Stock Exchange Mothers,2000年6月在大阪创建了Nasdaq Japan市场,地方证券市场也开设了面向风险企业的新兴市场,如:名古屋证券市场的“成长企业市场”,福冈证券市场“Q-Board”等,再加上店头市场的改革,为风险企业迅速上市提供了可能。风险企业能够实现“IPO”,这是风险投资获得高回报的最好出路,但并不是所有风险企业都能够实现“IPO”,为增加风险资金的流动性,还要使风险资金有不同的“出口”,如兼并与收购(M&A),管理层收购(MBO)等,这就需要有一个成熟的私募市场。为了活化私募市场,日本《产业再生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M&A、MBO等可以享受税法上的特例,简化商法要求的手续,并能获得财政、金融上的支持。同时,为了促进证券市场的流通性,1997年8月修订了证券业协会规则,9月引进了询价圈购(book building)方式,1998年12月,日本证券协会导人了做市商(market make)制度,这一制度作为买卖制度被MOTHERS证券市场采用。

2.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风险企业由于其超前性和新兴性,即企业评估的困难和没有实物担保,银行很难对其发放大额的贷款,通过政府担保,如“全国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的建立,使银行的风险融资信心得到了增强,在解决了新兴企业种子期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制定相关法律使风险投资的资金多元化成为可能。1998年实施、2003年修订的《中小企业等投资事业有限责任组合法》,将作为民法特例的有限责任投资事业组合制度法制化,以便在法律上保证组合成员的有限责任,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作为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到2003年末,以此法为基础已设立了364个投资基金。

可以看出,日本的风险投资模式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但是转型的前景已经明朗,附属于银行的风险投资公司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合作模式的风险投资公司所取代,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商业银行的担保性融资开始向投资转化,这说明有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商业银行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按照市场规则自主的参与风险投资,这不仅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业务创新,而且是日本经济制度与组织的一次重大创新,更重要的是随着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日本的高新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日本的风险投资市场的运行机制也日臻完善。

三、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和日本的金融体制有好多相近之处,都是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拥有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储蓄资金系统,因此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积极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意义

1.促进金融制度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率

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制度选择往往是重视安全甚于重视效率。激烈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在传统领域内利润率下降,现实迫使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从事风险投资。回顾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的投资导向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在1992—1995年的经济增长期,经济发展对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国家对国企改革的政策重点是抓大放小,因此商业银行纷纷提出“双大战略”,加大了对大企业、大行业的信贷投入;在1996年—1998年我国经济开始软着陆,买方市场日益显著,需求约束逐渐增强,好的大企业开始选择银行。在这新的市场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开始转移,对个人的住房信贷和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日益加强,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调整信贷结构,参与市场竞争,投资高科技风险产业,这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因为,风险投资一旦成功,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

2.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第三次风险投资浪潮的进程表明,在一国经济低迷时,需要通过风险投资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增长进入平台期,人们对未来的经济信心不足,商业银行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对高科技的风险产业的投资,促使高新产业尽快形成规模,那么将会为国民经济创造出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正加快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加大对高科技风险产业的投资力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具有及其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风险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1.分业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的严格束缚,使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政策空间

风险投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股权方式参与投资,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股权投资,这无疑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空间受到了极大制约。

2.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工具

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交易风险,由于投资银行的业务一般是场外交易且金额巨大、结算分散、没有保证金制度和每天结算头寸制度,因而交易风险比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大得多,同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存在诸多缺陷和约束,商业银行很难在资本市场上从事交易,也缺乏交易所必要的金融工具。因此,创新控制交易风险的金融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

3.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成本高

首先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风险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很难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风险投资,而非市场性交易往往会导致经济上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其次是风险成本很高,由于整个社会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缺乏优秀的资信评估、贷款信息搜集等中介结构。商业银行很难通过风险担保来分散和减少风险。

(三)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风险投资的建议

1.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我国应借鉴日本政府导向型经济模式下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和法律结构,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模式与日本战后的经济模式相近,而且我国的政府与日本政府都表现出强势。目前我国已在致力于建立一种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高科技领域,并籽出台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但就风险贷款而言,中央银行还应该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比如允许商业银行按市场化利率计息,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2.商业银行必须以一个市场投资者身份参与风险投资

日本风险资本产权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组织机构的附属性,而其附属性来源于缺少独立的出资人。只有独立的出资人,特别是基金组织,才不会对风险资本的各方面权利加以限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使具有双向激励与约束功能的独立的有限合伙制公司得以形成。这种有限合伙制有效的将资本与专业人才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了责、权、利,可以减轻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在我国,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与国内外的投资银行、大中型企业、优秀的风险投资家及民间资本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从而成为风险投资市场上主要的投资主体,这也是降低商业银行参与投资的风险和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最为有效的方式。

3.健全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这部分资金投入,目的不是对被投资企业经营权的占有和控制,而是尽快收回流动资金并获得投资回报,因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就成了风险资本良性循环的关键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保障。我国虽然建立了面向新兴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市场”,但市场依然缺乏活力,尚需要各个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所以我国要尽快完善法制和非法制的内外相互制约的系统,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建成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成熟并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从而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与退出渠道。

(责任编辑:吴 宇)

作者:李 杨

上一篇:石油勘探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我国哲学分析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