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30

2018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并于当年7月正式实施,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最终体现,因此,加大流动性风險管理体现出中国监管当局坚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决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品都在不断前进,金融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程度的发展和壮大。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相应的投资业务也越来越多。然而,商业银行在通过金融投资业务取得收益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金融风险。尽可能减小金融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合理的预估,正是风险管理的任务和目的。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 投资业务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意义

所谓商业银行投资业务其实就是指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其目的是能够使商业银行进一步的获取资金利润,分散其他方面的风险,同时保证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投资证券有债券和股票两种,在我国主要是债券投资。在进行投资业务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获取风险的最大收益,同时尽可能减少并控制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项目风险管理包含许多方面的技术工作,需要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联合处理。通过以项目为单位进行风险管理,能够充分考虑到项目的个体性和临时性特征。通过风险管理加深商业银行全体员工对于不同金融风险的认识,同时制定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能够避免过度投资或是投机行为,保证商业银行的业绩,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维持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

(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可简述为四大步骤,依次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风险的应对以及风险的监控。风险管理人员需要对这四大步骤进行有条不紊的处理,同时总结相关信息,最终编制出风险管理报告书。报告书能够总结出相关的风险管理经验,为以后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大步骤中的风险识别主要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各类金融风险识别手段,对可能影响马上要进行的投资业务项目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归类;风险分析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对已知风险建立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度量和评价;风险应对即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转嫁和回避风险;风险监控则是指对风险处理的跟踪和评估。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的几种常见风险

下面主要介绍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的常见风险类型。

(一)操作风险

即因为商业银行投资活动的内部流程、人力资源和系统功能的缺陷和失误,或是外来突发事件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包括风险评估的失败和投资决策的偏差等。

(二)信用风险

即由于债券发行方的信用存在问题,发生不按时还本付息等行为所造成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

(三)购买力风险

即因为市场变动、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价值变动。

(四)利率和汇率风险

即因利率和汇率可能发生的变动导致债券收益率发生变动,也就使商业银行产生经济损失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利率对债券的利润的影响比汇率的影响要大。

(五)法律和制度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是指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不够稳定,体系还稍有欠缺,法律和政策方面可能出现偏差,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的应有权益可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债券的购买整个流程当中,如果某一部分出现差错,而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又不够健全,就会给投资商行带来风险。

(六)流动性风险

即债券发行方的经营状况或是整个债券市场发生变化导致了商业银行所投资的债券流动性发生改变所导致的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损失风险。

三、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一)在银行内部建立起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做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前提是在銀行内部建立起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能够更加高效、科学的进行各项管理事务,对员工进行责任分工,实行其责、权、利全面结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减少相关人员的违规操作,尽量避免操作失误,减少因主观原因所导致的金融风险。使得银行的投资业务项目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稳定且可监控的范围内高速运转。另外,对银行内部的会计制度和风险制度也应当根据具体项目进行调整,以扩大风险的预备范围。

(二)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效果。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也应当最大限度上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精确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成立一个系统完善的信息中心,不断加大和推进快速反应机制,要做到使商业银行在投资业务中时刻感应市场变化,并能够在市场变动中随机应变,根据不同风险做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最终达到降低商业银行投资损失,利益达到最大化的目的。

(三)注意对投资业务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回避或转嫁

注意对投资业务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回避或转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投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资产损失。实际上,风险的回避或转嫁其实就是通过更改或完善投资业务项目计划,在很据已有风险分析,利用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风险排除,进而使投资业务项目能够化险为夷。转嫁风险则是通过把风险所能因其的不良影响转嫁到第三方身上,从而使自身所面对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通常情况下,当商业银行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风险超过自身管理能力或者是风险的承担和回报不平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都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回避。

(四)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银行内部应对进行风险管理的专门人员定期培训,提高其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不断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同时,整个商业银行各个部门的全体员工都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投资业务的同时,整个银行上下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则能够给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带来有利的影响。

(五)规范管理金融市场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金融事务越发频繁,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市场稳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管理力度,能够确保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和高效的运行。针对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来说,商业银行要想降低信用风险,就需要对债券发行方的经营状况以及信用履历进行刷深度了解,市场内如果设立了专门的、科学有效的金融信用评估机构,能够对不同债券发行方的信用和经营情况作出适当的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则可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另外,应对市场内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债券发行方进行合理的批评和惩罚,不断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和法律法规,确保市场的稳定性,也就降低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法律、制度以及流动性风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十分重要。面对各方面可能发生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做好风险评估、风险规避的准备,最大限度上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利润。

参考文献

[1]黄玥.浅议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J].现代商业,2013,34(08):79.

[2]李冰.浅谈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4,02(06):170+179.

[3]许吕晨,张舒楠.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措施探究[J].现代商业,2013,20(04):31.

作者:苟可鑫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影响几何

2018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并于当年7月正式实施,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最终体现,因此,加大流动性风險管理体现出中国监管当局坚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决心。如今,该文件实施已经近一年,堪称市场化程度最高、最具活力的股份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到底如何,是否实现监管当局的初衷?本文试图予以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出于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金融市场流动性由过剩向流动性枯竭逆转的教训,国际社会开始重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监督,并于2013年公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正是基于以上协议中规定的流动性标准及监管制度,中国银监会于2014年出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之后经过修改完善,最终于2018年以银保监会3号令予以发布,并于当年7月开始实施。

《办法》的主要监管指标。《办法》对流动性风险界定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的风险。《办法》中的监管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由于上市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规模均在2万亿元以上,因而需要满足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和流动性匹配率四项指标,尽管这四大监管指标计算方式各异,但共同点都在于引导银行持有流动性较高的优质资产、多配置长期稳定负债、减少期限错配,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流动性比例。计算方式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最低监管标准为不低于25%。流动性比例作为最基本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旨在引导商业银行保证流动性资产对流动性负债的有效覆盖,从而具备抵御流动性冲击的能力。

流动性覆盖率。计算方式为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之比。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其中,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中快速变现的各类资产,包括折算率为100%的现金、超额准备金、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票、财政部担保的地方政府债,折算率为85%的2A级资产及折算率50%的2B级资产;未来30天的净资金流出量为未来30天现金流出量减去未来30天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需求主要是考虑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环境下,商业银行负债和表外余额的预期计提或流失的情况,包括确定30天以内到期、30天以内可提取、无明确到期日的负债和表外项目。《办法》通过对流动性覆盖率公式的分子端、分母端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折算率,即给予分母端存贷款较低折算率(折算率越低表示该类资产未来流失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由金融机构存放或拆入的资金以较高折算率,从而引导银行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引导同业业务回归调节流动性功能,鼓励银行回归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净稳定资金比例。计算方式为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最低监管要求不低于100%。净稳定资金比例是对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补充,重点在于引导商业银行在负债中增加长期稳定负债的占比,即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降低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风险。

流动性匹配率。计算公式为加权资金来源与加权资金运用之比,最低监管要求为100%,从2020年开始实施。流动性匹配率反映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配置结构,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长期稳定负债与高流动性资产,避免过度依赖短期资金支持长期业务发展,实现资产负债期限的匹配,提高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流动性匹配率计算公式的资金来源端,《办法》给予超过1年期的存款最高的折算率100%,3~12个月存款70%折算率,短于3个月的存款,折算率为50%,但给予小于3个月的同业存款、同业拆借、短期同业存单以最低的折算率0%,即流动性匹配率鼓励银行吸收来自央行资金和存款,减少同业存款和拆借,鼓励进行长期负债,抑制短期负债;动性匹配率计算公式的资金运用端,《办法》根据资产的期限和各类赋予不同的折算率,期限越长,折算率越高,在相同期限的不同资产间,贷款折算率最低,其次为存放同业及投资同业存单,再次为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折算系数最高的是其他投资(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公司发行的资管计划等,但不含债券投资)。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对股份制银行的影响 

尽管《办法》实施还不到一年时间,但对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主要流动性监管指标已经达到要求,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上市股份制银行流动性比例不仅显著高于25%的监管要求,而且多数银行都保持升势。图1显示,平安、浦发、民生、光大、中信和华夏2018年比2016年的流动性比例都显著上升,八家股份制银行平均流动性比例从2016年的49%上升至2018年的56%,增加7个百分点,表明行业资产流动性提升明显。

其二,上市股份制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大幅提升,均已达到监管指标的要求。图2显示,2016年仅招商银行流动性覆盖率高于100%的监管要求,到2018年所有上市股份制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均达到监管要求,均值为126%,较2016年提高35个百分点,表明上市股份制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增速显著高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增速,股份制银行整体现金流现状显著改善。

其三,受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引导作用,上市股份制银行同业存款规模大幅下降。由于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而在计算未來30天现金净流出量时,在负债规模一定时,负债折算系数越低,公式的分母会越小,而折算系数越高,公式的分母会越大,当分子不变时,后者会导致流动性覆盖率下降,因而折算系数越高的负债越不受银行欢迎,银行会主动减少此类负债的规模,而同业存款具有最高的折算系数——100%,于是银行出于符合监管要求的需要,逐步压缩此类负债。图3显示,股份制银行2016~2018年都主动压缩同业存款规模,同业存款规模较大的银行降幅巨大,比如兴业银行从1.72万亿元降至1.34万亿元,浦发银行从1.34万亿元降至1.07万亿元,民生银行从1.31万亿元降至9152亿元,八家股份制银行同业存款规模从2016年的7.36万亿元降至2018年的5.76万亿元,降幅高达22%。

其四,由于流动性匹配率引导银行将资金投向折算率更低的贷款,因而股份制银行贷款占生息资产比例上升显著。如前文所述,流动性匹配率=加权资金来源/加权资金运用,在加权资金运用计算时,各项贷款的折算率比同期限的存放同业及投资同业存单低10%~20%,比同期限的存放同业及买入返售低20%,比其他投资低20%~70%,即监管当局通过给予各项贷款比其他资产更低的折算率,引导银行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抑制“以钱炒钱”的资金空转。图4显示,监管当局的意图已经逐步实现,股份制银行贷款占生息资产比例2018年较2016年已经大幅提高,整体比例从59%上升至73%,两年间提高14个百分点,招商、中信、浦发和民生的贷款占生息资产比例超过75%,表明银行资金运用中同业资和产投资占比已大幅下降。


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及实施效果评介 

自2017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致力于推动金融去杠杆和抑制影子银行发展,目的在于提高银行业务的透明度,坚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由于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最终都表现为流动性风险,因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助于对其他风险的防范,《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对中国银行业将影响深远。但就像银行在流动性和盈利性方面难以兼顾一样,《办法》在提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对银行业的其他影响也需要全面考量。

通过监管指标引导银行业务回归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有助于提升银行业务的透明度,但过度压缩表外业务会抑制银行的创造货币能力,从而抑制其为市场提供资金的能力,最终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长期增长。2018年中国债券市场118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达1119亿元,创下2015年债券市场打破刚兑以来的违约新高,导致这一后果的原因众多,但银行压缩表外业务导致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债券市场违约上升会进一步抑制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的能力,但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又会受到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使银行业面临更大的补充资本压力。

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压缩其同业业务和投资业务有利于银行风险的防范,但不利于银行综合化经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和金融遭受重创,但美国银行业并没有从综合化经营退回到分业经营的老路,可见银行综合化经营具有不可逆性,也是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中国一方面希望提高企业的直接融资占比,另一方面又将股市、债市等虚拟经济列为银行资金的禁地,而银行作为储蓄与投资的转换中介,其资金运用如果仅限于向所谓的实体经济发放贷款,那么其将面临巨大的补充资本的压力,因为曾经的表外业务回表会带来新的资本要求,这就是中国银行又是发行永续债、又是发行优先股的原因。

总之,《办法》的出台和实施无疑有利于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但现实中流动性与盈利性不可兼得,如何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对中国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为银行业经营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相信银行业能够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目标的兼顾。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作者:刘明彦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3:

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合理确定风险管理战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加强经济资本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约束力,在遵循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国有银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现状及不良资产成因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了52.6万亿元,比改革初期增长了170多倍①。从资产质量上看,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从原先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其中已股改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左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从资本充足情况看,我国银行业从原来的资本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发展到目前8.4%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其中已股改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达到了12%。②见图1。

我国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9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普遍关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加强了金融稳定意识,开始着手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探寻长效的防范对策。1997年11月,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先是在1998年由财政部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用以补充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③;接着又于1999年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了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 ;同时,加强了国有银行改革。2003年底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2005年又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④,经过这些调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比率实现“双降”。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并未“治本”,双降的成果主要归功于政府支持和严格的外部监管。银监会也提到:“目前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仍较高;部分行业的盲目建设使防范新的不良贷款难度加大;部分银行损失类贷款增加、潜亏问题仍很严重;不良贷款行业和地区集中度依然较高;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有待提高。”因此只有继续深入治理,才能标本兼治。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发展完善资产管理公司

国外成功处置不良资产的大量实践表明,除了对不良资产及时、正确的识别之外,还应该根据本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循序渐进的处置策略。所以资产管理公司一方面应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制度体系、商业化的经营体系和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这是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所必需的制度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应通过业务创新,采取更灵活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主要集中于资产分离重组、直接出售、债转股、拍卖、租赁等多种金融工程化的方法,其中以债转股为最主要方式。

目前处置手段单一的现实固然有受我国金融市场条件限制的原因,但资产管理公司也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加大处置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国内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此外,资产管理公司还应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业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制度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利用经营范围广泛的优势,在业务上往投资银行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更灵活的资金与技术安排。

(二)依靠政府融资和政策支持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最为彻底且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融资。日本政府为解决银行体系的巨大不良债务,向银行体系注入60万亿日元的财政资金①;美国的国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则向重组信托公司提供了近20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用于不良资产的处理;而我国仅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400亿元人民币,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解决我国高达 2万亿元的巨额不良资产②。因此解决我国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决心和勇气能够拿出足够多的财政资金来。采用政府融资的方式来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仅符合情理,而且也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三)充分利用国外资金

首先,国外的投资银行有专门的投资基金投资于这些不良资产。例如,高盛公司的亚洲不良资产处理机构管理着10亿美元的白厅基金专门投资于亚洲的不良资产市场③。

其次,投资银行有专门的经验和技能来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如Lonestar,高盛、摩根、通用资本、德意志银行等国外知名的投资银行都有专门的机构从事于全球不良资产的处置。此外,这些机构网罗了大量有丰富经验和技术的人才,同时这些投资银行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的商业银行间的收购兼并交易及资产重组。例如高盛公司参与了梅隆银行和美洲银行不良资产的清理,作为财务顾问参与德意志银行的资产收购业务,摩根斯坦利作为财务顾问参与了第一联合银行的股权销售业务。1997年金融危机后,很多危机严重国家聘请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作为财务顾问,为金融体系复兴进行设计。

(四)进行资产证券化尝试

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所产生的预期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将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重新组合的过程或技术。

虽然目前我国还不完全具备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条件,如资本市场的容量问题、特设载体(SPV)的设立和运作问题、基础资产的质量问题等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条件的逐步提高,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时机,对一些具备证券化条件的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尝试。同时,国家也应创造条件,鼓励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量的防范

西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较长的历史,从最初起源于亚当·斯密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8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及近年兴起的金融工程学,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截止目前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发展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随着上世纪90年代金融风险的加剧,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外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已经由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实现了质的飞跃,有效地保证了金融资产的安全,防范了不良资产的增量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经历了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三个阶段,也经历了由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到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到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的过程。

(一)实施风险管理战略与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银行管理层应制定基于责权利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以无限降低现有不良资产比率为目标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即准确地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促使银行在风险管理方式上,由审批授信等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和以运用模型进行风险定量分析等间接管理相结合;由事后被动督导型管理为主向事前主动引导型管理与事后被动型管理并重转变;由末端治理型管理为主向源头控制型管理与末端治理型管理相结合转变。在风险管理机制上,由惩罚功能为主向惩罚功能与激励功能并重转变。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按照新资本协议规定,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是防范风险的重要防线,随着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基本完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将全面提升,这为银行风险防范设立了第一道关口。更为重要的是,银行的经营管理层要将风险管理目标与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联系起来,树立起风险管理的重要经营战略观念,并将风险战略和分析工具贯彻到业务经营和业务管理中。

(二)建立和提高经济资本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约束力

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又叫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是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①。由于不良资产比率是银行业绩考核和信用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银行具有增大贷款投放的内在冲动。根据“经济人”假设,这将激励银行各级经营机构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努力扩大信贷投放规模,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资源的有限性和银行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将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效益递减,导致不良资产递增。由于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企业,对银行的信贷投放量明显不能通过负债数量来进行限制,经营利润使用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影响决定了经营利润也不能作为信贷投放的约束指标。由于信贷风险是银行的主要风险,经济资本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防线,所以,银行正常经营的关键是确保经济资本与信贷资产之间一定的比率关系。因此,经济资本理应成为约束银行信贷投放冲动的关键指标,银行投放贷款规模以银行自身经济资本规模为硬约束为前提。有了这个约束,可以激励银行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资本,并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利润转增资本最大化。通过这一比率指标,有助于银行在既有资本的条件下努力提高经营利润,对贷款项目好中选优,防止混乱投放贷款,降低了不良资产发生的概率,提高资产收益率;又促使银行决策层增加利润留存比率,增强银行长期发展潜力;建立起经济资本与信贷资产投放互为推动增长机制,既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又有助于通过信贷资源实现提高银行利润的最终目标。

(三)银行业务遵循市场化国际化原则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并不是国有银行发展的目标,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银行资产收益率,增强国有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才是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国有银行要达到这一目标,其经营应遵循一些既定的市场化规则,具体包括:会计核算的国际化原则,各商业银行应尽快完成本行数据集中建设,并按国际会计准则统一系统内数据标准,使全行运行一个业务处理系统,一套业务数据,一个核算标准,确保内部信息传递和对外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一致性。风险评估的国际化原则,各银行应根据自身资产结构现状和风险管理水平,选择标准法或初级或高级的内部评级法②作为风险资产权重、风险暴露水平和坏账准备金的计量工具,真实反映自身的资产质量状况。

(四)银行多元化战略

根据其他国家的教训,以银行垄断为经济增长助推力是高风险的,单一主导推动经济增长蕴藏着严重风险隐患。相反,金融主体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细腻的、具有进化性质的增长方式,才是一种兼顾经济稳定,促进均衡化的发展方式。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数量有了相当发展,但竞争形式主要表现为寡头竞争,对市场的细分程度、产品核算、品牌战略等方面的经营较少。所以国家要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就必须降低金融市场中的垄断行为。具体办法可采用:减轻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和战略性负担,激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与之相应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扩大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海外发展速度和规模,刺激产业集团从事传统银行业务、投资业务和保险业务,发展如民间金融、企业间借款等信用形式。具体技术可通过税率对不同形式银行的力度不同,通过广大债权者和投资者对交易主体的选择来加大对国有银行的竞争压力,有助于国有银行强管理、抓队伍建设,促进资产效益的提高。

(五)发展银企合作业务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陆续上市,银行经营的商业化环境日趋完备,这意味着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间的资源配置变得更为灵活多变,更富效率。鉴于金融市场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政府从国有银行改革试点之日起就应紧紧抓住上市银行的质量控制这一核心要件,努力提高商业银行资金和风险配置效率,以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银行商业化经营过程中,风险预测与审计监督是履行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的先行指标,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银行混业经营的逐步扩大,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将非常迅猛,从国家金融稳定角度分析,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混业开放应按审慎性原则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上市银行的责任审计和创新性审计,在适当时候开展各市场间的交叉审计。

(六)建立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业是一种特殊行业,它的营运状态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而金融监管对金融业的营运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监管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已时不我待,为此,应建立和完善以监管当局从严监管,商业银行行业自律和强化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金融监管体制。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多方面的,在防范不良资产增量方面主要有:业务范围的监管,落实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等,确保合法合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达到既能应付坏账损失的风险,又能正常运行盈利。资本流动性的监管,根据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则,监督商业银行审慎经营,防范新的不良信贷资产的发生。信贷资产的监管,一方面实行贷款限制,即严格把握信贷投向和额度,防止信贷资产风险集中。另一方面,要监督商业银行依法合理经营,提高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比例,尽量减少信用贷款,保证贷款的科学和安全发放。在监管手段上,应采取四个相结合的方法,即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相结合,金融机构管理档案与风险监管档案等相结合,风险状况定期通报与特殊情况及时通报相结合的手段,保证持续进行的商业银行监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此外,还应加强商业银行的自我控制和行业自律,建立和完善商行内部的自我控制机制,并切实实施。同时,成立行业协会,制定同业公约,规范、协调经营行为,形成合力,这样既能强化商业银行自身行为的自律,又能联手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风险。还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从而形成以“银监会监管为主导,商业银行自律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商业银行监督网络体系。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不良资产的工作,并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所占比率的“双下降”,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我国商业银行居高难下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顽疾,也是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健康运行的一个重大隐患。因此,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方法,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通过对本文的撰写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应将现存的大量不良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与银行自身双管齐下的方法更快、更有效的处置。应伴随着国家政策以及资金的注入来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尽快达到《巴塞尔新协议》的标准。

其次,在处理不良资产存量方面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与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处置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最后,银行自身应该建立起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立和提高经济资本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约束力,充分同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采取银行多元化的战略,同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不良资产的增量进行控制。从以上各个方面着手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化解存量不良资产,控制不良资产增量,从而实现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这三个目标。

参考文献:

[1][美]彼得·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美]米歇尔·特罗赫,丹·加莱,罗伯特·马克.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黄志凌.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不良资产处置技术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良资产处置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No. 2 (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许达专.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再思考[J].市场周刊,2006,(1).

[7]罗华伟,王舒.从信息系统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6,(18).

(责任编辑:李琳)

作者:邢 勃

上一篇:行政管理企业生产资金研讨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