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投资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针对浙江省水利投资现状,提出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供水工程的布局、规模、标准、水价等建设管理标准,把整个供水工程推向市场,通过竞争方式确定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鼓励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运营效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投资模式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水利投资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篇1:

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之浅谈

[摘 要]农田水利建设是当前水利建设的重点。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问题;管理措施

1前言

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水利工程不但能够缓解了自然灾害给人们生产造成的不便,更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特点

2.1工程面广量大、规模小、施工条件差

当前,重点农水项目主要有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型灌区改造、农村河道轮浚、小流域治理、农村泵站改造等,项目覆盖范围都比较大,每个项目由体量和规模都较小的诸多单体组成,施工中普遍存在着交通和用水用电条件差、材料与机械设备进出场难、施工场地狭小、涉及面广矛盾多等实际困难。

2.2建设管理难规范

现有的水利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主要适用于大中型工程,对农田水利项目而言,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加之农水工程建设中,参建人员对农水项目建设质量、安全、规范性等认识不到位,建设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2.3建设管理要求高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建设管理要求也很高。一是农水工程建设工期紧,国家、省、市对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完成时间要求高,而客观上,农水工程建设期必须和农业生产用水期错开,季节性特点更加明显。二是农水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愈来愈高,水利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都需要高质量的农水基础设施做保障。另外,农水投资规模的显著增加,使得农水工程建设管理发生质的改变,对农水工程建设管理规范性提出更高要求。

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

3.1工程建设存在问题

第一,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工程技术、合理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相互兼顾。如乡镇自主建设的某大沟节制闸,在未经专家论证前,乡镇政府就拿出资金进行建设,造成过水断面较小,满足不了排水流量要求,在遇到连续降水时,造成农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严重后果。

第二,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工程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混乱、效益低下,产生很多遗留问题。如在某机电灌区灌溉范围内,吸引了许多农业部门投资,兴建了大量的管灌、喷灌区,造成许多管道深埋地下,毫无用处。更严重的是该机电灌区现已无地可灌,濒临破产,而许多旱地却无任何水利设施。

第三,工程建设标准低。农水工程是差补工程,其建设资金有50%以上由县、乡、村及群众自筹,但这部分资金很难到位或足额到位。致使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放,导致过早失去使用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四,工程建设缓慢。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从项目立项到资金到位时间间隔较长。由于农水工程大都规模较小,有资质的较大施工企业不愿参与,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差、建设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工期,对农业生产和部门形象都造成不良影响。

第五,忽视末级排水系统建设。目前,农水工程项目主要针对大沟以上排水系统及其配套工程,对大沟以下排水系统的中、小沟建设投资较少。由于土地承包责任制,大田块分块承包到户,农民对水利工程保护意识不强,许多排水小沟被人为破坏,甚至填平耕种农作物,造成“大沟无水田受淹”的现象。

3.2工程管理存在问题

第一,项目法人职责不清,权属不明。项目法人是实施项目的主体,它要向投资各方负责。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则经招投标选定后,按合同为项目法人提供服务,并各自对其负责。在基建项目中,“三制”的推行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农水工程项目建设中,多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建设单位,承担项目法人职责,但组建项目法人也会由于种种原因,使项目法人职责无法落实。在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也无法把不同来源的资金集中起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进度统一使用。而且项目竣工验收的对象一般是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这就容易造成责任和权利错位,使其无法对投资各方负责,无力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

第二,项目招标与竣工决算难度大。由于农水工程项目采用国家投资、地方配套以及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投资模式,除国补部分可足额到位外,地方配套资金很难到位,而群众自筹部分多以工抵资。项目审批时,各项费用已全部计入总投资,且按规定不能取费。这就造成在招标与竣工决算过程中,如只招国补部分,则自筹部分形成体外循环,决算审计无法通过;如全额招出,则决算时增加大量税金,出现资金缺口,从而导致工程无法按时完成。

第三,弱化了政府部门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为依据,以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理。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介入项目的实施,必然削弱其管理力度,从而无法保证工程质量,不利于工程监理制的实施。

第四,不利于专款专用。作为政府机关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介入项目的实施,不仅使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而且为建设资金的挪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不利于专款专用。

第五,水利工程建后难以管理。一方面,基层乡镇水利站的基本职责是本辖区内的水利工程管理,由于水利站工作人员(三权隶属于乡镇政府)无行政执法权,在管理中无法行驶执法权力。另一方面,农水工程建后由实施建设的项目法人(主要是县水务局)移交给乡镇进行管理,在建设过程中,乡镇政府或乡镇水利站不能有效的参与建设,也不能有效地进行质量监督,加之工程监理不到位,造成质量隐患。有些工程(如灌溉机井)在移交到乡镇后,由于移交时存在质量问题,在移交后的运行过程中,甚至造成群众信访案件。

4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

4.1做好总体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有明确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对建设方向的确定,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再对一些次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重点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区域环境,以确定目前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水利建设,才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有力地改善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为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奠定扎实基础。在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中要主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早部署、早安排、早规划,在每年的冬季,就开始筹划下一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门下发通知,组织工作专题,作好调查研究。对要开展的大型水利建设工作可以先设立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的效果,在示范基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示范性演示,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成功。这些基地建设有利于基层单位参观和考察,对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广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4.2注重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素质的培养

我们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性开发,就必须要重视对水利工程人力资源的开发。针对施工建设人员必须要进行岗前培训,确保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有较强的人员技术保证。同时,对于一些新的施工技术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与相关院校、有关单位搞好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也可以送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建设技术,做到有的放矢。具体的培训可以通过举办水利项目建设人员培训班来实现,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尤其是要保证建设人员安全意识的树立和责任意识的确定。其次,要通过建设培训来更新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建设人员的知识,拓宽其视野,使具体的建设工作更有预见性、前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工程质量问题。

4.3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的监管

第一,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在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要进行项目储备,所有审批项目均要在项目申报一至两年后予以批准实施,对申报的项目当年一律不予审批,以保证项目的规划质量。

第二,建立项目审批公示制度。通过审批立项上马的项目,要建立公示制度。保证工程审批的透明公正,杜绝人情工程,防止重复建设,要使所有实施的项目均能发挥最大效益,真正管好用好国有资金。

第三,建立项目决算及项目审计公示制度。所有竣工验收的项目,要将项目的决算、审计及验收资料上网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工程中腐败行为。

第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所有工程项目从设计、施工、验收及审计各个环节,全面建立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五,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实行“三制”,推行过程中要重实质、轻形式,充分发挥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的作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并多角度地扩大资金使用额度,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全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贾生海,程建萍.试论水利现代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51-52.

[2]蒋邦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困境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44(02):121-123.

作者:陶延禄

水利投资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浙江省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改革探讨

摘 要:针对浙江省水利投资现状,提出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供水工程的布局、规模、标准、水价等建设管理标准,把整个供水工程推向市场,通过竞争方式确定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鼓励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运营效益。

关键词:水资源;BOT; TOT

1 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市场化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1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实行政府调控下的准市场运作方式。明确界定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逐步解决政府在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确立政府在供水市场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规范供水市场发展。

1.2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供水工程是基础设施,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在推进供水工程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统筹考虑。

1.3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打破行业垄断,创造适合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竞争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统一政策,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内资外资一视同仁,内企外企平等参与。

1.4 坚持国家、水管单位、投资者三方利益兼顾原则

严格国有水利资产评估,在供水工程经营管理中实现国有水利资产保值增值;坚持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科学确定投资回报,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1.5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关系的原则

既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水利行业实际出发,以改革促发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把改革的风险和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1.6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

结合各类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特点,创新改革思路,多种形式并举,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卖则卖,不搞一刀切。

2 浙江省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投资模式的选择

2.1 推进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市场化改革

2.1.1 推进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市场化改革,是建立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的基础

从近几年全省各地供水工程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来看,把供水工程推向市场,理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有利于吸引民营资本、外资、金融资本,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缓解我省水资源“瓶颈”制约;通过深化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经营权、管理权,调动外资、社会资金办水利的积极性。有利于盘活大量的国有供水工程存量资产,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实现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的良性循环。

2.1.2 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健全水资源市场调节机制

各级政府要按照把握规划权、控制取水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保证水安全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当地水资源实际,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供水工程总体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为供水工程市场化改革打下基础。对各类供水工程市场主体,严格供水市场准入制度,保证供水安全;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工程运行维护、供水质量、防洪调度等方面的管理,保证供水工程的安全运行。

2.1.3 采取多目标水利工程投资和费用分摊办法,划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对新建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按照工程设计概算评估总资产,采取多目标水利工程投资和费用分摊办法,划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具有多种功能的工程只将经营性资产推向市场,单一的供水工程全部资产推向市场。结合各类供水工程的实际, 正确选择BOT、TOT、股份制、特许经营、委托经营、拍卖、租赁和国有独资等产权组合和建设管理形式。

2.1.4 组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水务集团或水利国有资产运营公司

妥善解决水利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不明的问题。加强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国有水利资产管理,明确供水工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从开发供水市场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水务集团或水利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负责供水项目等水利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2.1.5 对现有的大中型供水工程,应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区别不同的工程性质进行改革

单纯向城市和工业供水的水利工程,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通过实行特许经营权招标的方式推向市场。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功能的综合性供水工程,应科学界定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把经营性资产剥离后推向市场;公益性资产可通过委托管理、承包管理等形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对新建的大中型城市供水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建设权,搞活使用权,明确收益权。

2.2 对拟建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采用“BOT”投资方式

2.2.1 浙江省民间资金充裕,应用BOT模式市场潜力巨大

BOT模式的概念是由土耳其總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的。我国将BOT模式称之为“特许权融资方式”,它具有民营化、全额投资、特许期和垄断经营四个基本特征。BOT是Build-Operate-and-Transfer的缩写,译为“建设-经营-移交”,意指根据合同安排,项目承办者承担建造。

目前浙江省民间资金充裕,2007年中,浙江省各级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约1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储蓄余额正在寻求投资目标,发展内资BOT项目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内资BOT可以避免或减少外资BOT所具有的许多风险,如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等,极具发展潜力。

2.2.2 水资源百亿工程项目运用BOT融资建设的意义

一是开拓了水利建设融资途径。国家财力的不足和投资体制的改革,使得多渠道筹资进行水利建设成为必然。BOT融资方式的出现,成为水利建设融资的新途径,并为进一步深化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减少了国家对水利设施建设的直接负担。BOT运用于经营性水利项目中,可以减少国家对该类水利设施的直接财政投入,有利于集中财力进行大江大河治理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三是避免了国家的债务风险。BOT项目的贷款风险由私人财团承担,政府亦不须提供项目投资、贷款担保,从根本上避免了国家的债务风险。

四是有利于水利建设技术的引进和创新。BOT项目把融资者、承包商等各方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致使项目公司常在项目建设中提出并实施富于创造性的技术措施,从而缩短工期,节约资金。

2.2.3 BOT模式开发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的优点

(1)新型的国家水资源开发建设融资手段。

①BOT项目融资是指通过项目的资产、收益作抵押来融资。它的特点非常适用于投资供水、水力发电和污水处理等投资回报稳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②我省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要大力开发水资源,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其次,可以利用资本的杠杆效应,发挥政府有限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③BOT方式是推动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融资体制改革的有效形式,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向我省经济不发达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市场转移的重要方式。

④对项目业主来说,由国内外私营部门投资,减少了业主(政府)借债和还本付息的责任,项目融资的所有责任都移交到私营合同商身上,因而业主可以避免因某一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背上财务负担。

(2)新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手段。

①BOT项目中,项目公司作为工程主体,全面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筹措、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使得项目投资主体与运作主体相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水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委托代理成本”问题。

②BOT方式可降低政府在水资源开发建设中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它将项目投资主体与项目运作主体合二为一,政府只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建设结果的监控,大大降低了监督成本,而将质量风险转移给了项目公司,有效保证了工程质量。

③BOT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BOT项目贷款控制严格,而且私营企业为了减少风险,获得更多收益,会主动加强管理,控制造价,防止业主国际公共建设资金超支现象发生,业主也可因此获得宝贵的管理经验。

(3)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市场化的有效方式。

①BOT方式可改善并明晰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产权结构,明确政府(特许经营权授予方)、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运营公司之间的职责,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经营管理机制。

②BOT方式可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改善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力度,有利于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自律行为。

③BOT方式可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良性发展。

2.3 对已建的水资源百亿工程采用TOT模式

2.3.1 水利工程应用TOT方式的可行性

TOT融资方式只涉及经营权转让,不存在产权、股权之争。准公益性水利项目涉及到公众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政府有明确的责任负责投资建设。而采用TOT方式融资,转让的只是特许经营期内的经营权,不涉及产权、股权这一敏感问题的要求。保证了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控制权,易于满足我国特殊的经济及法律环境TOT项目的特许期是固定的,不存在投资者永远占有的问题。因此,期满时政府将收回项目的一切经营权,TOT方式项目融资在政策上和法律上都是可行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体制的重要政策,初步确立了市场条件下投资的风险约束机制和投资管理机制。从而为TOT项目融资方式的成功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公益型项目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决定》为社会资金进入水利事业提供了思路。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我国水利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继续鼓励境内外资本进入水利事业。准公益性水利项目中可经营性资产的产品市场稳定,有可靠的收益前景,再加上利用TOT模式投资风险小,见效快,这都是利用TOT模式对准公益性水利项目进行项目融资的可行性因素。

2.3.2 TOT融资模式应用水利工程优点

(1)从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现状看,单纯依靠国家投入资金的增量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专业银行的商业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形成,水利事业要在保持资金增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努力盘活现有国有资产存量,把“死”资产变成“活”资金,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流动。因此,TOT融资方式符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有利于加快水利事业改革的步伐。

(2)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减少政府财政压力。采用TOT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政府将所建成的水利工程经营权转让,根据特许经营权协议,直接从外商那里融资,不会增加政府外债规模和财政负担,同时也分散了政府投資风险。

(3)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营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使得该项目的效益达到最大化。首先,TOT投资方式中的投资者在购买现有资产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通常会使投资者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拓展资产的规模,提高赢利能力。这有利于这部分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TOT投资方式引入私营集团来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往往会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许多私营集团具有丰富的运营经验、专业的管理队伍、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这对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大有裨益。因此采用TOT融资方式引入境内外投资者,可以打破国家对的垄断经营状态,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

因此在水利项目中利用TOT方式进行融资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为水利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提高资产的经营效率。

3 结论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供水工程的布局、规模、标准、水价等建设管理标准,把整个供水工程推向市场,通过竞争方式确定建设、运营、管理模式,鼓励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百亿保障工程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耀祥.项目融资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水利经济,2006,(4).

[2]张汉亚.我国水利投资和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水利,2006.

[3]张新勇.西部农村水资源开发中BOT方式的政策分析[J].山西建筑,2007,(3).

作者:陈 刚

水利投资模式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浅议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 要: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地块分散,农户紧靠自身的经济实力是有限且难度较大的,同时由于现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对农业发展明显不利,政府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更是乏力,不能及时的按中央政策落实到真正的农田水利发展上,这些问题都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民间供给补充机制构成制约。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问题 对策

1、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主体

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理主体包括建设管理主体,建设质量监督主体和水费管理主体,农田水利建设各个项目的健康运行与这些主体密不可分。在建设管理上,必须做到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合理、建设质量有保证与建设管理科学;把建设管理系统与质量监督系统的健全与完善同时进行,两个系统要齐抓共管,在保证建设过程透明的基础上,保证质量,这样建设才经得起考验。水费的管理也在建设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水费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完善合理的用水补偿机制,是确保建设和管理的有益补充。在完善以上系统和健全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理体系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建设项目建设上,制定严格的项目管理办法,将建设建前、建中、建后的数据及照片存入数据库;建立健全检查评估制度,定期对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资金使用、建设管理等进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对策;建立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要求地方在拟建中水利建设时,对申报程序、建设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乡(镇)水管站报上级水管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建设招投标制度;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严格的建设监理制度;执行严格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资金监管制度,加强建设资金专款专用,资金的审核、审批、使用审计要严格的执行该制度;建立健全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在建设中产权所有者或受益农户、水合组织对建设全程监督,并在建设验收前对完成情况及时公示;把好竣工验收关,项目完成后,区财政,水利主管部门要及时的组织建设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建设项目及时办理产权移交手续,并建立健全后期管理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在水费管理上,加大有偿用水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居民长期使用“福利水”和“低价水”的观念,并通过试点、示范让广大的农村居民认识到水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转变其“福利水”和“低价水”思想,确保水利建设资金的合理循环运转。

2、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保障力度

但是国家与政府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建设所需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己解决,地方的农民的财力是很有限的,地方财政与农民的财力的局限也大大的限制了地方的水利建设的建设与维护。这就需要开拓思路,引进多元化投资模式,通过对大型农业企业或者公益性组织的联合及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承包、租赁、拍卖,达到政府和民间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同时可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型贷款机制,从而增强农民个体和农民组织的水利建设的能力昌乐县及各乡镇街道水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重要性,依法管理,把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认真做好同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准确的落实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经费,从而进一步推动建设、管理的落实。同时加强基层水利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抗旱服务队、灌溉试验站等初级技术服务组织的作用,合理配置乡镇与灌排区内的水利管理机构,加强对村组的水利管理与维护技术指导与思想的引导。水管部门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水利建设的不正当竞争和开发过程的不合理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以确保防汛与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发展环境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镇域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和现代农业的竞争能力。当前我们正处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攻坚时期,各地都在谋划布局、蓄势发力,镇域之间争夺资源、抢占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发展环境因此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大气候下,如果服务环境上不能有新的提高,甚至滑坡或倒退,无疑是雪上加霜,自甘落后。也是净化投资环境,塑造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迅速掌握国际规则和国家关于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把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作为吸引投资、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来抓,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三是优化服务环境。要下大力气改善服务环境,健全完善部门包帮企业机制,严格落实无例外检查和联合执法检查等制度,切实解决多头检查、乱收费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一流服务。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管好自己的人和事,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等损害投资环境的行为。四是优化人才环境。树木生长离不开土壤,人才成长离不开环境,现代农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切实优化吸引人才、发展人才的环境,培育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土壤。

3、完善农村水利人才建设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如建设缺乏专业的水利建设技术人员;没有较高素质和较高专业技能的施工队;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无法对现有的水利建设运行进行科学的管控;政府缺乏对建设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培训等问题,就目前的现状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方式,首先对现有建设技术人员实行短期的技术培训,并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其次,做好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工作;第三,完善互联网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咨询、指导、人员培训的相关服务工作;第四,积极组织建设技术人员的现场实践勘查工作的次数,在实际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增强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农田水利建设运行管理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与农民生活。在水利建设项目建设前,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工具对水利建设的政策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总结,对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思路加以提炼,形成专门的技术手册和管理手册,为以后的建设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和水管部门要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的规划内,在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水利建设中积极引导农民出资投劳发展建设,通过用水协会等形式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责任和制度,推动建设运行管理与维护主体不明的改革。通过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和组织建设,可以积极落实灌溉建设的管理责任主体,明确产权,激发了用水者的节水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水者协会的水事活动是按照协会章程、办法和制度,用水者既是主人、劳动者,又是经营者、受益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责权利相统一,机制灵活。同时他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上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但是农民用水协会发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协会数量少、运作经费缺乏、成员素质偏低和管理不规范等现象。这就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对协会的政策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加强资金扶持,为协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加强教育培训,使协会的成员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并按照独立、公开、民主的原则,提高协会的整体运营水平;并加大对协会的宣传力度,提高协会的影响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M].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43-146.

[2]侯景新,尹一红.现代农业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4:87-89.

[3]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与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78-187.

作者:王营伟

上一篇: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论文下一篇:水利工程市场改革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