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是邮储银行尽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前提。文章对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加强邮储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篇1: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剖析

(一)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有待成熟

1.过分依靠内部审计而忽略外部审计。从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上,大都依赖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隶属于总行管理,在向总行或银行监管部门汇报审计结果时往往有所保留,不能全面真实地暴露风险。

2.制度建设滞后。从某种程度上讲,防范操作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尽可能详尽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而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行业制度建设滞后,更新不及时,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3.电子化管理手段缺乏。从目前的运营情况看,以电子化手段管理操作风险对国内银行业而言还有待于时日。

4.操作风险的识别还不够全面和准确。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与资金交易直接相关的操作风险上,对间接影响持续经营的风险,如涉及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的风险则关注不够。

5.风险评估、计量的手段有限。目前,我国实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资本计量都是采用单一的基本指标法,且直接将监管资本等同于经济资本,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的经济资本一般在20%左右。

6.忽视风险缓释工具的利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只有内控及内审这一工具,保险对于操作风险的缓释机制基本上处于零起步阶段,即便早已成为国际惯例的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也迟迟未推出。

(二)经营理念和风险文化有待完善

1.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的转变。在管理与发展的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存在片面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等不良竞争行为。

2.依法合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客户发生的经济纠纷及法律诉讼。

3.员工的文化认同淡漠。城市商业银行在改革转型过程中人才补充、培养和收入分配机制不健全,影响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构建。

(三)房地产贷款导致的信用风险

涉及信用风险的银行危机都是相当相似的:某一阶段金融管制解除,引起贷款额特别是房地产相关贷款的迅速增长,随后快速上升的房地产价格又吸引了更多的银行贷款;一旦经济出现衰退,膨胀的房地产价格顷刻崩溃,直接导致抵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破产。这种情况在历次大银行危机中屡次扮演“罪魁祸首”的角色。信用风险,特别是房地产贷款导致的大范围的银行问题,是银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一)针对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结构特点,加强个性风险管理对策

1.通过加快发展来化解历史风险。化解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风险,从外部来看,主要靠地方政府的特殊政策,如政府通过优质资产置换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对城市商业银行富余人员进行社会化安置,增加对城市商业银行股本金的投入,政府的可控金融资源对城市商业银行实行倾斜;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法律和服务环境。从内部来说,主要是通过加快发展速度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存量风险。要处理好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分红与积累、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实现决策科学性,才能使历史风险得以尽快化解。

2.构建预防政府非经济因素干扰的“防火墙”。首先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组织制约能力。其次,完善信贷业务评价系统,实行科学管理,减少人为决策因素。第三,大力发展市场性业务,如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越依赖地方政府,受政府非正常干扰就可能越多。第四,对地方政府投资的社会产品进行科学分类,并对各类产品资金来源进行理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

3.拓展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做大规模。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现行的监管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没有不良的违规纪录的城市商业银行经批准就可以到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创造条件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并且,城市商业银行城区内网点十分稠密,应通过迁址更名的方式向县区迁移。

鼓励城市商业银行相互兼并与重组。一是突破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限制,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兼并城市信用社或其他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并将其改制为分支机构。二是允许将省区内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为一家省级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省市两级政府参股,并吸收省内中小企业入股。三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组成环经济区域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还可考虑按子母公司的形式自下而上组成城市商业银行集团,集团总部的注册资本主要由发起组建的各城市商业银行入股构成,也可向效益好的企业定向募集。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集团的成员,可在集团总部的指导和协调下开展技术和业务联合。

4.以功能性的完善为目标,加强与当地同业的合作。加强城市商业银行与同业的合作利于防范功能风险,城市商业银行要本着先内后外的原则,可以与同业进行广泛的合作。如与同业签订结算、资金、外汇代理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借其所长,补己之短,从而实现小银行同样有大银行的功能,通过功能的完善,来锁定客户,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5.以产品为载体,突破机构区域化限制。目前金融企业产品有千余种,而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的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城市商业银行突破区域性局限,可以通过拓展产品品种的空间来克服区域空间限制带来的风险,通过产品载体来做大规模,从而有效地防范区域风险。第一,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第二,积极推广银行卡业务,以卡产品为核心带动零售业务的发展。

(二)优化风险管理工具创新风险管理方法

1.积极开展风险的模型化研究,加强数据收集等基础性工作。首先,有效管理风险需要对其进行计量,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一些主观判断往往会误导高级管理者忽视风险的重要性,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因此,需要将风险进行量化,以建立针对不同类别和风险类型组合的客观且具有可比性的标准,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有针对性进行风险管理。其次,提取资本金需要对风险进行计量,随着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监管的加强,银监会为评价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充足性,对风险配置经济资本不可避免,配置经济资本的前提必须进行精确计量。最后,客观评价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对其进行计量,将风险量化,能全面客观评价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进步程度,鼓励银行管理者及广大员工进一步控制好风险,尽量减少风险的发生。

2.分计划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计量建设。采用简单的基本指标法,使经济资本配置失真,无法发挥经济资本的激励功能。笔者建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采用基本指标法的同时借鉴标准法的理念,混合这两种方法,在各类业务类别中设置不同的权重,计算营业收入平均水平,测算出操作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同时,待损失数据库累积到一定水平后,向高级计量法迈进。

3.探索风险转移与缓释的方式,增加银行的价值。银行在控制风险发生频率与大小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转移和缓释风险。保险是目前国际活跃银行使用最普遍的风险缓释方式,不同的风险会有不同的保险产品与之相对应。风险转移的具体形式包括互换、对冲、保险、担保、合约、证券化和项目融资。改变资本结构的具体措施可以是提供更多的资本、降低债务水平、降低操作杠杆、经营分散化、自我保险等。目前,在我国宏观层面,可用于建立系统性的风险转移的措施有两个:一是建立风险损失互助基金,二是存款保险制度。

(三)培育健全的风险文化和理念

1.理性的发展观。一是培育银行是一部风险机器的观念,正确看待“资本、风险、市值”的关系,坚持市值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经营目标,树立风险控制下的有效扩张的是长期经营模式。二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建立以自我约束为核心的考核考评办法,正确引导分支机构在调整结构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

2.全员风险管理理念。控制风险应是银行全体人员必须履行的义务,而不仅仅是银行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部门的责任,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形势教育典型案例教育、规章制度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切实抓好风险教育工作,提高全行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要将风险管理寓于业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一体化,并将个人收入与风险管理结果挂钩。

3.过硬的规章制度意识。操作人员要把执行制度、遵守规章作为业务操作的唯一的准则,不能有任何例外,坚决不做任何违反制度的事,要敢于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对违法违纪行为自己不做,也要坚决抵制。

4.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操作人员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合规操作,操作人员要意识到,即使是受上级指使而违章操作,也要对形成的风险负直接法律责任。任何单位、任何人无权干预操作人员按章办理业务,操作人员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命令要坚决拒绝执行,并有权越级上报。

5.强烈的责任感。一线操作人员每天要经手大量资金身为银行工作人员,要把维护银行资金安全作为天职,严格把关堵口,时刻警惕防范,对各种异常情况和疑点要保持高度警觉,并及时向上反映和举报,杜绝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

6.全员安全文化观念。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安全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里层结构,行为准则是文化的表层结构。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以预防风险事故为主要目标。安全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等范畴。相关研究表明,安全文化的建设对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因而,可以有效的抑制“违规文化”的生成与蔓延。

(四)房地产贷款导致的信用风险对策

针对房地产贷款导致的信用风险,撇开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不谈,城市商业银行要想有效的规避信用风险,最关键的就是要严格执行《巴塞尔协议II》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本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将资本规定与现代化风险管理作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管理实践中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

(作者单位:长沙银行)

作者:宁晓燕

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浅谈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

摘要: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风险管理水平直接体现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是邮储银行尽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前提。文章对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加强邮储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邮储银行 风险 管理

自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历经四年多的快速发展,在风险管理工作实践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成果,但由于邮储银行从事信贷业务时间不长,缺乏信贷业务经验,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的挑战,因此,尽快地全面提升邮储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质效并举地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显得必要和紧迫。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表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如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监管理念与实践,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大方向。新资本协议的公布实施,将现代商业银行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将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运用于实践,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邮储银行成立不久,相比之下,其目前风险管理现状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严格风险准则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处于转型过程邮储银行,承担着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再不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生存和发展。

实际上,银行本质经营的是风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在通过筹措债务营运资产的过程中,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或概率大小。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所谓风险管理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衡量和控制等手段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经营资金安全、实现经营目标。

二、目前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

1、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队伍不健全。目前全国邮储银行各分支机构内控组织架构不尽相同,风险合规部门虽已建立,但人员配备不到位,一些必要的岗位存在着不合理的兼职现象,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無法有效开展。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未能有效实现在合规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资源的及时传送和共享。

2、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邮储银行成立以来,由于机构、部门职能和业务范围的变更,一方面对过去制度进行清理,沿用的部分规章制度在执行中还存在不少难题,而新制定的规章制度还需要在执行中跟踪实施效果。一些创新业务还存在规章制度空白,规章制度未覆盖全部业务流程,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风险合规体系。制度风险表现较为突出,制约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邮储银行各级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操作风险进行防范,但对于其他一些核心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还处起步阶段,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目前邮储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和业务种类相对较少,授信管理的组织、流程和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理念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接受。但随着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将逐步成为邮储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另外,市场风险也将随着利率市场化、混业经营以及银行业的对外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邮储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还有待加强。

4、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在队伍建设方面。风险合规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平均年龄偏大的问题,员工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缺少风险管理的积累。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工作方法的引导。

5、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滞后。目前,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与国内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定量分析技术缺乏;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足的影响,市场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风险控制技术和工具缺乏: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信息的缺失和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三、加强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1、增强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健全邮储银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切实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把风险管理理念贯彻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起横纵交错的宣传和培训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对全体员工进行金融风险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建立起“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等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使其全面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和合规意识。强化内部控制,培养员工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章与准则、严守规则并恪守职业操守的良好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2、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国外风险管理经验实践表明,有效的风险管理既需要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也离不开各业务部门的支持。银行的操作风险存在于所有产品和业务流程中,操作风险防范不能仅仅依靠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人员都承担着风险管理职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给银行业所带来的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邮储银行要注重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严格风险准则来指导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改变过去往往依靠计划指今层层分解指标的管理方式,以有利防控为原则。明确管理分工;以统一、规范、简明为准则,进一步完善业务与管理流程;以符合实际为前提。搭好业务与管理的战斗队形,真正树立起按照风险评级、风险预控和各类风险缓解技术进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三条防线”作用,业务部门是第一道防线,是操作防范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管理者。风险

管理、法律部门、合规管理等职能部门是第二道防线,自责协调、指导、评估、监督各业务部门及后台保障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审计是第三道防线,负责对风险、控制、监督体系进行再监督和责任追究。操作风险管理的“三条防线”涉及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要分兵把守,密切协作,群防群治,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3、建立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员工队伍。成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必须在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制度、流程、信息技术、人员配置等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的因素。扭转目前邮储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从业人员较为缺乏、素质不强的局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重视风险管理机构建设,要按“部门独立”的设立要求,加强专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力量,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根据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相关岗位,并切实解决一些必要的岗位目前存在的不合理兼职现象,人员配备要到位,促进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直接引进风险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通过“外脑”来加速各种风险管理理念的吸收和传播;通过各种培训、讲座,使邮储银行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尽快了解、掌握科学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相关流程。以制度建设为风险管理工作的突破口:一是整合、梳理原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风险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二是坚持制度创新,着手制定各项基本风险合规管理工作制度,引进并吸收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本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实施办法,进行合理消化,结合邮储银行的实际,形成有本行特色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改变以往内部务框管理模式,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

5、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重视风险信息数据积累,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国际上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立过程中,70%—80%的精力用在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等方面,并非常注重建立风险评级模型和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目前,邮储银行数据储备严重不足,成为建设内部评级系统的最大障碍。因此,邮储银行应当注意收集风险数据,同时加强研究和开发,借鉴国内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这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借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之机,建立电子化、远程化、实时化的风险管理模块和数据库,搭建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信息科技平臺,建立透明高效的风险信息报告体系:研究系统、科学的资产风险量化和评级技术。从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向积极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模型和技术转变,提高技术手段,强化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2.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3.盂英娇.邮储银行转型从风险管理开始[J].中国邮政,2008(7)

4.崔建华.从基础管理谈邮储银行的风险防控[J].中国邮政,2011(3)

5.赵国君.重构风险管理体系“护航”邮储银行[J].中国邮政,2008(4)

作者:葛宁洁

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对策

【摘要】文章从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现状入手,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及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问题日益显著。利率风险,指的是由利率波动而引起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金融机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通常用权益价值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的量来衡量。利率被看作是资金的价格,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他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因此利率风险也是最核心的一种金融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的复杂程度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金融监管机构应将利率风险纳入重点监控的对象。早在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就专门发布了《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列举了11条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用来指导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的管理,应该受到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利率进入频繁调整阶段。从1996年到1999年,我国连续降低利率。最近两年来,利率调整更加频繁。2007年一年之间,央行连续6次上调利率。2008年,央行上半年连续五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下半年又连续5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全年共调整利率10次。频繁调整的利率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的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按照来源的不同。利率风险可被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分线、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也被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我国商业银行的重新定价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对称,另一方面来源于中央央银行的利率政策。以定期存贷款为例,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按存单开户日所定利率付息,而定期贷款实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即这部分资产实际上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全部随利率变动在一年内重新定价,存款采用固定利率而贷款则是采用浮动利率,银行即使在资产负债数量、期限匹配的情况下,仍存在巨大的重新定价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收益曲线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这就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基准风险也被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基准风险是同一期限的资产、负债由于利率波动幅度不完全一致而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表现为同期限存贷款业务定价的基础利率不同,在我国利率非完全市场化情况下,基准风险表现为同期限存贷款业务利率变化的不完全相关。如果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不同,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利率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期权性风险是指因利率变动,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支取存款,会致使银行净利息收支变化的利率风险。名义利率的上调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利率幻觉,不论实际利率上升还是下降,部分储户可能提取未到期的存款,并以较高的利率存入;而当利率下调,贷款人可能会提前偿付贷款,以更低利率重新贷款。这些提前偿还的未预期资金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储蓄存款。对于贷款,银行虽然有规范性协议不能随意提前还款或收回,但实际工作中,面对一些客户在利率下调时提前还款并重新贷款要求,处于同业间的竞争中的银行,往往顺应客户要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风险,可能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和我国利率自由化进程的逐步展开,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利率管制状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意识十分薄弱,利率风险控制和管理方法十分落后。因此,对银行利率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

1、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制度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我国目前的利率体制是有控制的浮动利率管理体制,即央行制定一定时期的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可在此基础上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一定比例的上下浮动利率体制,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国家不仅管理着存、贷款利率水平,还管理着贷款利率的结构,目前只有部分利率可以在规定范围内小幅浮动。同时利率运行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这些因素一起使利率难以灵活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价格的变化,这样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只能被动接受利率风险,而无法利用利率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控制。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同业竞争加剧,市场资金供求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存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之间的经营产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对优质客户市场的整体判断基本一致,信贷资产管理手段相似,银行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银行资金供应相对充足。企业融资渠道增多,融资成本控制意识逐步增强,市场应对利率风险的规避机制正渐渐形成。这些因素,使得商业银行缺乏主动调整率风险的运作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以存款的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素质较好的大型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寻求融资,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需求下降。部分具有垄断性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商业银行能从事股票发行,承销和自营等投资银行核心业务,则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等业务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分散风险,提高银行收益。然而,目前严格的企业管理使得银行难以进行这样调整。

3、商业银行自身利率风险管理不足

利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总行和央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贷款利率浮动的分级授权、分级审批等方面。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利率风险控制自上而下缺乏统一认识。商业银行缺乏专门管理利率风险的职能部门,许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没有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质内容,也没成为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核心,利率风险完全成为一种内部自然消化的过程。大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滞后,导致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调整,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策略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快进行,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现实的利率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高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是目前急需致力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利率市场化环境适应期后,西方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应当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商业银行应当努力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重新确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来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一套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基础。在银行具体运行中,应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利率风险管理小组,对利率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使其熟悉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它的实际作用,是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风险是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测量和利率风险监控。及时预测市场利率变动走向,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经营的影响,选择最佳的规避风险措施。在进行利率预测的时候不但要包括预测利率水平的变化,而且也要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预测。利率走势预测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变动水平和利率周期的转折点等。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利率预测方法。巴塞尔协议将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作为防范利率风险的手段。风险利率的准确测量师开展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科学准确的预测结果将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负债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建立和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将逐步覆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项目。商业银行根据本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本外币存贷款定价机制。商业银行总行根据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目标需要,制定并公布本外币的基准利率水平。总行确定对各分行在总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对于外币贷款定价,商业银行总行可根据本行利率管理战略需要,以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为基准,在充分考虑全行的外币资金成本、外币存款费用、外币贷款费用、外币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情况、外币存款的利率供给弹性和贷款的利率需要弹性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基准利率水平。

4、加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指导,政府要从外部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

中央银行应当建立起与利率市场化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应当增加中央银行利率决策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应当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监管,健全金融业的法律监管体系,为商业银行规避风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护。成立专门负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建立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实现利率风险监管的法制化。

【参考文献】

[1] 张子强: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及风险控制[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2).

[2] 高旭喆:具有隐含期权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D].重庆大学,2005.

[3] 刘慧、李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压改进措施[J].中国金融,2004(9).

[4] 王秋群: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J].工作研究,2004(8).

作者:赵 红 徐 胜

上一篇:国际贸易对反倾销的影响论文下一篇:经营者股权本质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