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2024-05-0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精选6篇)

篇1: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摘要:由于历史的缘故,商业银行的成长期都不太长,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和经验较薄弱。商业银行风险生成的深层根源,主要是由产权安排决定的治理结构、模糊的委托代理关系等;生成的外部成因,即行政化“大银行”式的组织制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突出表现进行总结,并给出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风险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分析

1、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制度不健全易造成法律风险。一方面在法规条例上存在不健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四法„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然而很多规范性文件仍有相当多的内容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没有符合现实情况下的风险处理要求,无章可循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失去健全性。此外,缺乏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规定,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如多年以来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制度规定,致使责、权、利脱节。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人的自主性行为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违章不究与有章难循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法》反复强调和要求的,但由于制度在理论上过于超前,脱离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基本现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操作。此外,对员工,尤其是对领导行为约束软化。少数走样的行长负责制实际上是有权无责,既助长了一把手权力,也使制约领导行为的制度成为其工具。

2、产权制度不科学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由国家投资,产权的主体是国家,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权虚置、内部人控制严重,几乎没有国家的地位。由于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仍有很多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使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承担

起风险的责任,最后只能由国家取代银行承担起金融风险的责任。例如,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是因为严重的资不抵债146亿元,不能支付到期巨额外债而关闭、破产,这不仅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甚至也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3、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将银行信用同国家信用混淆,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国家银行有国家担保,不可能有任何风险。这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外披露了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储蓄额仍不断增长。此外,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是一定意义上的“经济人”,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和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不顾国家法纪,窃取银行资金来满足私欲,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银行管理人员对此种现象没有及时的发现处理,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对策加以防范,致使商业银行人员的管理上出现严重与业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发展。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基础,是营造良好、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是商业银行赢得更好发展空间的关键。

1、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

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结构,使单一的产权制度发展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解决产权主体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股份制,而股份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股份制改造而临的“一股独大”问题,理清产权关系,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实现银行股权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扩大和提升监事会的成员构成,扩充监事会的权利,明确监事会监督的重点,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推行监事任职资格制度,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的惯例,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但实施有效的信息披露,必须以实施审慎的会计原则为前提,确保统计资料和统计口径的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透明度建设,及时披露有可能对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确保披露的及时、准确、全面,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4、商业银行应建立对经营者有效和完善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激发人才资源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首先,针对行政化的选聘和考核制度,商业银行要建立市场化的选聘和考核机制及业绩评价体系,真正把薪酬与业绩挂钩。其次,要有一个多元化的激励安排机制。具体包括:经济利益的激励,用资本的回报激励,即薪酬制度(岗位工资十年终奖十期权激励十职务消费十福利补贴);权利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员工持股、经理人股权、期权等多项金融工具组合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再次,构建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建立分权制衡、互协合作的机制,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制约,对各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实行问责制,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篇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为此,必须

创新风险管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

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结合当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新

动向,在综合分析现有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和银行经营目标后,认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

1.1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是物质产品和劳

务,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

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2.商业银

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所受社会经济影响的特殊。通常,商业银行对整个

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

响也较任何一个具体企业更为明显。3.商业银行的责

任特殊。一般工商企业只以盈利为目标,只对股东和使用自己产品的客户负责;

商业银行除了对股东和客户负责之外,还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1.2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美国银行家》杂志世纪版(1999

年12月出版)的开篇文章《风险、监管与未来》中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

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联储副主

席罗杰 富古森(Roger W.Ferguson,Jr.)在2002年3月4日的演讲(题目是“回

到管理银行风险的未来”的)中也指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

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上述论断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

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中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银行是存者与贷者的集中。”但如果说在商业银行

产生的初期,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解决双方在融资的期限、时间、金额、现金与凭证的交付等方面的矛盾和困难,那么在信息技术已经非常

发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已经广泛应用、支付手段已经非常方便的今天,金

融机构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价值,所占比例已经非常小了。在目前条件下,“借者”

与“贷者”之所以需要银行来作为中介,是因为银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从

而克服资金融通中这一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障碍。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也表明,银行风险才是监管当局(进而商业银行自身)关注的焦点。《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政府监管和市

场约束)无一不是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量,完全根据其风险程度

来确定;政府监管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市场约束的关键在于使市场参与者更

多地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变化,通过保持或改变其与银行的业务关系,促进银行

稳健经营。在最近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中,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从80年代美国

储贷协会危机到从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日本银行业危机,从80、90年代一直到现在仍连续不断的拉美金融危机,到刚刚过去不久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5年尼克?里森因期货交易造成8.6亿英镑巨额损失而将拥有232年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推上死亡之路,到2002年发现约翰?鲁斯纳克因违法外汇交易造成7.5亿美元损失而使联合爱尔兰银行市值在一天之间暴跌13.7%,这些事实一再证明: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命线。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2.1风险管理的概念

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廉姆斯和汉斯给风险管理作了如下的定义:“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和资源的计划、安排和控制,尽力减少各种具有负作用的不确定事件的影响。风险管理还可理解为在意外损失发生后,企业为了恢复财务上的稳定性和营业上的活力对所需资源的有效利用,或以固定的费用使长期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这两个基本目标(收益目标和安全目标)与其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因此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一般的风险管理难度更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控制风险的具体做法不同、重点也不同,但是从整个银行的总体来看,其目标是一致的,即寻求最优的风险——收益组合的过程。换句话说,其目标归根到底是保证商业银行“三性”(即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原则的实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盈利。

2.3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4、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

5、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6、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

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商业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相关法律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商业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了有关法律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危

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三.商业银行风险影响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

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现状: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

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三)市场化风险加大

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银行的资金筹集和运用已经开始市场化,这会使银行面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危机的风险。例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流动性管理,但由于市场不完善和商业银行拆借行为的不规范,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能力的危机。

(四)汇率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日益增大

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六)盈利评价体系不完善

盈利质量,主要指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真实有效和可持续性。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过去或当下的盈利,并不代表以后一定会盈利,但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本文通过对银行盈利质量指标及数据的定量分析,望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其本质内容。

一.商业银行盈利评价指标体系

(一)盈利性指标。衡量银行的盈利性指标可设定为规模增长率,资产收益率,盈利增长率三项。1,规模增长率,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的增长比率,在我国银行现在还是分业经营,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所以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充对银行是非常重要的2,资产收益率。收益除以在那个总资产。资产收益率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的综合性指标。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准1%。3盈利增长率。比较直观反映银行的盈率水平,可以同比和环比来考核盈利水平的高低。

(二)安全性指标。1资本充足率。资本/加权风险资产*100%2核心资产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3不良率。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主要体现银行的资产质量4.拨备覆盖率。拨备额/预期损失。国外银行一般在1005,拨备没有充足,银行的盈利质量就有问题。

(三)流动性指标。一般情况情况用存款比率,现金比率和二级准备资产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由于公开数据的限制,这里只用存贷比率,即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存贷比越高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差。75%的存贷比是我国监管控银行业风险确立的硬性指标。

(四)盈利能力指标。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最大化的能力。一般包括成本收入比,非息收入,杠杆率等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趋势

1.1风险管理是核心能力

1.2银行风险控制最新进展

1.2.1全面风险管理

1.2.2风险价值法(VAR)

1.2.3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

1.2.4资产组合调整

1.3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4国际商业信用风险管理趋势

2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2IRB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2.3各地区对新协议的落实情况

2.4银行资本管理的变化

2.5中国银行如何跟进新协议

3全面风险管理最佳实践

3.1信用风险管理

3.1.1风险管理过程

3.1.2

3.2

操作风险管理

3.2.1操作风险内涵和特点

3.2.2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

3.2.3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3.2.4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思路

3.3市场风险管理

3.3.1市场风险管理的内容

3.3.2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

篇3:探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原因

1、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的制度不健全易造成法律风险。一方面在法规条例上存在不健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等“四法‘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然而很多规范性文件仍有相当多的内容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没有符合现实情况下的风险处理要求,无章可循使商业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失去健全性。此外,缺乏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规定,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款。如多年以来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制度规定,致使责、权、利脱节。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人的自主性行为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违章不究与有章难循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法》反复强调和要求的,但由于制度在理论上过于超前,脱离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的基本现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操作。此外,对员工,尤其是对领导行为约束软化。少数走样的行长负责制实际上是有权无责,既助长了一把手权力,也使制约领导行为的制度成为其工具。

2、产权制度不科学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由国家投资,产权的主体是国家,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权虚置、内部人控制严重,几乎没有国家的地位。由于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仍有很多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使银行的最高管理层 (董事会) 没有、也不能承担起风险的责任,最后只能由国家取代银行承担起金融风险的责任。例如,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就是因为严重的资不抵债146亿元,不能支付到期巨额外债而关闭、破产,这不仅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甚至也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

3、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相关者,将银行信用同国家信用混淆,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国家银行有国家担保,不可能有任何风险。这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外披露了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储蓄额仍不断增长。此外,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是一定意义上的“经济人”,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和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不顾国家法纪,窃取银行资金来满足私欲,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银行管理人员对此种现象没有及时的发现处理,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对策加以防范,致使商业银行人员的管理上出现严重与业务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发展。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基础,是营造良好、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保障,是商业银行赢得更好发展空间的关键。

1、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

商业银行应明晰产权关系,完善股权结构,使单一的产权制度发展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解决产权主体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股份制,而股份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股份制改造而临的“一股独大”问题,理清产权关系,培育多种形式的持股主体,实现银行股权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扩大和提升监事会的成员构成,扩充监事会的权利,明确监事会监督的重点,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确保监事会的知情权,推行监事任职资格制度,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2、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的惯例,可以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但实施有效的信息披露,必须以实施审慎的会计原则为前提,确保统计资料和统计口径的合规性、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透明度建设,及时披露有可能对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信息,确保披露的及时、准确、全面,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3、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竟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4、商业银行应建立对经营者有效和完善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特征,是激发人才资源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客观需要。首先,针对行政化的选聘和考核制度,商业银行要建立市场化的选聘和考核机制及业绩评价体系,真正把薪酬与业绩挂钩。其次,要有一个多元化的激励安排机制。具体包括:经济利益的激励,用资本的回报激励,即薪酬制度 (岗位工资十年终奖十期权激励十职务消费十福利补贴) ;权利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员工持股、经理人股权、期权等多项金融工具组合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再次,构建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建立分权制衡、互协合作的机制,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制约,对各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实行问责制,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英杰.当前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前沿, 2005, (07)

[2].邓阔.对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J].黑龙江金融, 2005, (05)

篇4: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一系列因为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金融案件震惊了国际银行界。如国外的如巴林银行案、大和银行案,国内的1995年华夏银行案、2004 年山西票据诈骗案等。目前操作风险已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重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在银行的监管中,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很早就引起金融机构的重视,但是,操作风险的概念虽然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金融技术逐渐变复杂, 银行的风险特征和活动越来越复杂多变,操作风险越来越明显。有时商业银行就算满足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也很可能由于操作风险造成经营困难,甚至导致破产。所以,不论是金融监管部门还是金融从业机构,都加大了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并且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操作风险定义

国际上风险管理的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风险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水平。因此,对操作风险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操作风险进行合理界定。巴塞尔委员会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权威机构,长期以来及时和深入地关注操作风险。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1]颁布《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并首次运用“操作风险”这一定义。2001年1月,在《新巴塞尔协议》的第一次意见征求稿中,初步的界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人员、程序、系统运行失当或者不充足,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损失。2001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重新修订了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内部人员、程序、系统和外部事件不完善或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直接或间接”删除了,排除了系统风险。2004 年6月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人员、程序及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叫做操作风险。这一定义虽然涵盖法律风险,却没有包括声誉风险和策略风险。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定义由引起操作风险的潜在原因引申出损失会发生的原因,并从各种角度分析。金融界普遍认同这一定义,大多数银行也欣然接受。

2003年,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的良好做法》中,操作风险共有七种事件类型,分别是外部欺诈,涉及执行、内部欺诈,交易及交割过程管理的风险客户、产品、事件以及商业行为造成的风险因素,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工作状况及雇用合同引起的风险,损失了有形资产。操作风险的主要特征有:①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一般是风险低则收益低,风险高则收益高,而一旦发生操作风险银行就必定受到损失,必须加强内控管理。②内生性。主要指多数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活动中,主要用来区分其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是由操作风险的内生性决定,内部控制是其核心。③可控性差。操作风险中人为因素引起的所占比例较高,操作风险来源复杂,较难对人的管理和控制。总之,操作风险涵盖了银行经营的所有领域和业务流程,而且不易控制、不易识别、不易转移、不易计量。因此,管理操作风险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自我斗争过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目前,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科技成分高、防范难度大等新的特点。由于在管理实践上经验的不成熟,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尚处于认识、深化阶段,在风险管理理念、思想、制度以及管理工具等方面与国际银行业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现把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概括为:

(一)操作风险理念偏差和管理架构不健全。①看重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②重视个案的查处,看轻全面分析,从而造成同类性质案件屡次发生,相同的诈骗手法屡次得逞,关联企业骗贷频频发生;③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主要精力集中在基层操作人员,而对高层管理人员仅有离任审计,没有日常稽核监督,近年很多银行高官纷纷落马与这种错误风险理念的指导是分不开的;④国内很多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视同操作性风险,在此理念的支配下,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而非风险管理部门,从而造成很多类型的操作风险无人管理。

(二)操作风险监控机制落后。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不强,监督效力低。内部稽核是一项独立客观的认证和咨询活动,以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活动为宗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本组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协助组织实现各项经营目标。通过经常性地对内部业务、财务和人员的稽核,可以防患于未然。但目前我国稽核审计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独立性、超脱性、制衡性和全面性,稽核部门只是对已发生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是事后监督,并没有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开始与过程中进行监督,且稽核手段落后。

(三)操作风险控制意识不强,风险文化软约束力度不够。如果说规章制度是硬约束的话,那么文化理念就是软约束,在操作风险的防范方面,软约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理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在业务经营上,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甚至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在业务管理上,重制度建设轻检查监督;在文化培育上,重表面文章形式等,在商业银行内部尚未形成人人重视风险以及全员参与风险控制的风气。

三、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操作风险的定义并结合银行的实际工作,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各个业务环节,银行几乎所有事情都与操作风险息息相关。银行高层管理者对操作风险所带来损失的担心、监管当局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统安全性的质疑以及因金融全球化操作引发的操作风险增加等原因,使得人们对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关注。

(一)操作风险涵盖广泛的银行风险。操作风险涵盖了商业银行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其广泛的覆盖面是任何一种风险所不能比拟的。然而,尽管大家意识到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对其投入的重视并不够。虽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在为之做出努力,纷纷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截至现在,操作风险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没有一个全球认可的度量标准,没有可供获取的数据库,也没有相应的系统软件。所以如何对操作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将是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重点。

(二)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从操作风险引发起的种种案例中可以看出,这些损失的发生往往来自于制度因素、人员因素以及系统因素等,而这些因素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很难在操作风险发生前对其充分预知,比如员工蓄意犯案、交易员操作失误以及系统突然故障等等。所以说,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即使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操作风险的发生。一般来说,操作风险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更加难以度量和评价。首先,操作风险涉及道德、不可抗力等领域,这些因素是没有一个衡量标准的。与我们可以直观看到的数据不同,我们很难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和建模。其次,类似操作失误、系统故障之类的事件发生是没有规律和端倪可寻的,这也给操作风险的度量带来一定的障碍。

(三)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巨大。众所周知,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广泛关注,而2008年发生的法国兴业银行巨额损失事件更是一个由银行操作风险引发的经典案例。据有关研究统计,在过去10年内,仅美国金融机构蒙受的超过1亿美元以上的因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事件就超过100宗,代表性案件有:阿尔弗斯特金融公司的流氓交易损失达6.91亿美元;家庭金融公司因误导销售遭受损失达4.84亿美元;“9.11”恐怖袭击事件使纽约银行损失1.4亿美元。由此可见,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鉴于我国金融业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特征和现状尚缺乏清晰的认识,还没有一种办法能够覆盖并有效识别和控制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应当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重新对操作风险进行认识,并不断建立健全的操作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一)借鉴行业内经验和结合内部信息,风险度量适当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度量,针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度量问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三种方法:高级衡量法,银行在符合协议规定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衡量体系[4]。基本指数法,衡量操作风险时,将银行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分析其构成,应对操作风险需要做的资本准备是以操作风险资本金等于过去三年平均总收入乘以12%来确定的标准法,是按不同的业务类型来计算银行的操作风险。

(二)建立风险数据库, 完善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披露 。有协议显示,根据统一的业务、风险和损失的定义,完善地收集和分享行业内的风险数据。不仅如此, 银行不断向公众披露相关信息,对市场参与者监督银行的操作风险更方便,更加有效地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三)风险流程管理和外部环境管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开始,商业银行应建立操作风险数据库,数据化分类管理已经发生的风险。每个部门详细了解所需承担的风险责任,识别和评估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且以各项指标控制。最后,各部门详细反馈应对各自的风险识别、控制结果等信息。而商业银行应制定合理的风险策略,与其业务目标一致称为外部环境管理。以各自的目标和偏好指定详细的措施并在不同时期不断进行调整。

(四)采取风险转移措施缓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企业通过改變资本结构来抵御风险或者将损失事件以一定的费用转移给外部团体叫做风险转移。主要包括对冲、互换、合约、担保、保险、项目融资和证券化几种形式。实施风险转移技术操作风险缓释的手段主要以金融机构采取如担保、金融衍生品、抵押等风险缓释工具,或者采取融资保险。

(五)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是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必须承担的,并非业务流程中可有可无的附属产品。要明确操作风险与银行成本、收益以及股东价值之间的关系,确定操作风险管理的价值取向,让大家明白,实行风险控制行为对他们的好处。要得到高层的理解,指定各种方案,向高层证明银行的价值很大部分是因为操作风险管理,将波动性降到最低。

(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5]。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不当管理或运作习惯是商业银行最大的操作风险,而这些都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因此,内控制度一定要健全,使每一种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监控,不管什么业务都要规范管理,逐渐形成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独立建立风险报告系统和内部审计部门,实时监控银行的各项业务。之后针对各种意外事件详细制定应急方案。

参考文献:

[1]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 万杰,苗文龙,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比较及其成因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05,( 7) : 10 -15

[4] 罗平,冯文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战略思考[J].金融研究,2006,(11):23-28

篇5: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研究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现代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的盈利必须通过承担风险才能获得,存贷利差的获得必须要承担贷款资金收不回和存款资金到期必须支付这样一种风险。现代金融理论认为:银行就是一部“风险机器”。它承担风险,转化风险,并且还将风险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再加工风险。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银行获利的手段,又是蚀利的原因。管理不当,风险就会侵蚀银行利润,股东投资就得不到预期回报。严重时风险还会进一步侵蚀银行的资本,极端情况下,银行将会破产倒闭,股东血本无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

纵观国际银行业发展史,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因风险管理不当、资产质量低下而导致倒闭、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如近年来,国外有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破产,国内有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以及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技术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等等。这些反面的案例警示我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是关乎到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三)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的核心

银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它的稳健发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奉行审慎经营原则,而且要求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将风险管理放在监管工作的首位。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管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当局都把风险管理放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目前,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监管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已达成共识,把风险管理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这种强调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经营风险

(一)没有树立正确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没树立一个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概念。

(二)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其中最主要的信用风险是信贷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所有涉及客户违约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的借款人不按时还本付息引起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前取款形成挤兑;表外业务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引致或有负债转化为表内负债;等等。狭义上的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一种体制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范围的扩大,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流动性风险始终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基本风险。著名信用评级机构安博尔流动性风险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

(四)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急需控制的日常风险。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其他灾难等事件。

(五)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面对日益多元与波动的金融市场,国内商业银行把加强风险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眼下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虽已平息,但却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通过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挑战。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抗风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改革中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化解和管理机制

(一)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

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由于现今中国的风险管理还属于起步阶段应多借鉴发达国家迪欧风险管理的概念里奇·安波斯特里克:风险管理宗旨是对一个机构树立信心,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树立信心。银行和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是一个公司和个人的风险,而会使整个国家出现危机。

(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

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 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 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

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 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

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 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

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 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三)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实行的“差额”管理方式,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行的各项资金来源全额上存管理行的资金部门,基层行的各项资金运用由管理行进行统一配置。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

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该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内部利率是指银行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

3.创新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虽然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但是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战略。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准备。包括收集基础数据、建模和模型验证修订。根据对外币衍生产品市场的认识,研究远期利率合约(FRA)、利率掉期(IR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等衍生产品,以及基于这些基本衍生产品的结构性产品的投资组合,做商业银行未来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政策放松和市场逐步完善后,推出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掉期、利率期权、债券指数期权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四)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2003年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操作风险监管从如下四个方面提出了10项原则,其中包括:营造适宜的风险管理环境;操作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估、监视和减轻控制;监管者的作用;信息披露的作用。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CP3)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使得操作风险成为资本监管的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专门的特殊框架和程序来给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安全和稳健保障。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 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在建立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的道德操守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时,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最为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操作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控制度的完善

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

(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的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

(2)银行与客户分离,银行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

(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业务处理电子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内部监督的时效性、全面性。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尚在起步阶段,熟悉计算机的人不熟悉业务,熟悉业务的人不懂计算机,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计算机犯罪。但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增多,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行为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五)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

第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第三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前景

篇6: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问题论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巴塞尔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在2004年正式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把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来看,近几年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大案要案频频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操作风险的内涵

操作风险,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操作风险是仅将存在于商业银行“运营”部门的操作风险定义为操作风险,并将其界定为由于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的潜在损失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商业银行可以控制的风险,但不包括外部事件,如监管者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广义的操作风险是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之外的一切金融风险。这个内涵很广泛,它的优势在于涵盖了所有市场和信用风险以外的剩余风险,但该定义使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计量非常困难。银行业普遍认同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根据2003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询意见稿,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这一概念侧重于操作风险形成的原因,基本上涵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是比较实用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操作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两年有加速曝露的趋势。如2005年发生的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10亿元诈骗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的6.45亿元按揭贷款骗贷案;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违法放贷总额15亿元、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开平支行前行长4.82亿美元资金挪用案等等。这些案件只是银行业操作风险中的一部分,大量的损失金额较小的操作风险还没有披露。据银监会披露,2004年共处罚违规机构2202个,处分相关人员4538人,涉嫌案件274起,违规金额高达5840亿元。2005年共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671亿元,处罚违规金融机构1205个,处理金融机构违规人员6826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人,可见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严重性令人担忧。从国内的现状来看,造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的原因主要是各家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陷,这集中表现在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一)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

所谓的风险管理理念就是以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风险管理。因此,对风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风险管理理念。片面地、错误地认识只能形成国内银行业错误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在这一错误理念的“指导”下,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管理的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措施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要么没有,要么形同虚设。

2、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人员管理。国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人员管理,认为只有基层操作人员才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因此,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基层操作人员身上,而对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进行日常的稽核检查,但由于高层管理人员掌握着人力、财力、物力等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情形的危害性要远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

3、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国内很多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视同操作性风险,这是造成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重审计稽核,轻全面管理理念”的认识根源。在此理念的支配下,银行往往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而非风险管理部门,从而造成很多类型的操作风险(比如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无人管理。

(二)不健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管理框架存在缺陷会使得严密的内控体系出现漏洞,出现风险损失在所难免。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上的缺陷表现在:缺乏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和基层分支机构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1、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室。但在我国则是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部门。这种分散管理的做法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整体操作风险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会使得有些操作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国外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显示,操作风险大多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因此,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经理一职,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而国内银行则大多没有这一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并且仅在总行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这就造成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缺失。由于总行内部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实时监督,从而为操作风险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有针对性的管理操作风险的有力工具,有效且能保证严格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

1、加强内控管理文化建设。内控管理文化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员工具有一定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内部控制管理文化建设就是通过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行树立全员内控意识,持续不断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培训,确保全体员工都具有内控管理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通过约束员工行为来达到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目的。

2、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从制度上保证内控效率。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强化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核心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改变目前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在横向上做到权利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之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同时加强对下级机构的控制。

3、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内部监管的连续性。内部控制评价是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全面检查、测试与考核过程,是对各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更高层次监督的审计活动。它与监督检查相辅相成。商业银行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运转有效,必须对其进行连续的监管。通过设立只对最高决策层负责的地位独立、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由内审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符合性进行评价。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内部审计检查制度和非现场审计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总体有效性进行连续性监管,推进银行业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这是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

1、梳理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总揽银行风险控制,形成顺畅有效的汇报路线。商业银行应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专业管理委员会,在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协调管理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定期不定期召开操作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分析内外部操作风险形势,评估风险暴露程度,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2、专设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一般来说,操作风险与日常业务经营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进行控制和管理,需要在业务部门设立专职的操作风险经理岗位。它既要对本部门负责,又要向上一级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从而形成一个以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横向拓展到相关部门,纵向延伸到基层营业网点的操作风险全面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经理可实行派驻制或下管一级。操作风险经理的职责是:充分识别本部门所涉及的业务线操作风险损失类型,全面评估风险暴露程度,实时监测,及时预警。

3、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应形成基于个人负责制基础上的集体决策制。强调全面风险管理就必须意识到,一般员工或高管人员都必须基于个人对其行为负责的微观基础之上,风险管理框架本身,必须能够甄别和奖励善于应对风险获得收益的高管和员工,惩罚那些过度冒险或者厌恶风险的人,惟其如此,金融机构内的风险文化才是良性的。

(三)选取恰当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风险量化﹑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都已经发展了成熟的量化模型,而操作风险由于发生范围广﹑损失资料难以收集﹑损失程度难以确定等原因使得量化技术发展缓慢。2004年4月26日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并提出了三种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对我国银行来说,标准法既克服了基本指标法的缺陷,同时还不像高级计量法那样条件苛刻。比较适合自身的业务情况,如业务范围、规模、业务类别等,对风险衡量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我国当前应采用该方法。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将自己的业务划分为8个产品线,对于不同产品线的资本要求系数,可以根据各银行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逐步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将来采用精确度更强﹑灵敏度更高的计量方法做准备。同时,为了使该方法更适用,我国银行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第一,建立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档案,对损失事件发生的频率、规律、严重性和其他相关信息定期追踪记录,为操作风险量化提供依据;第二,建立包括若干年数据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积累损失数据;第三,招聘具有丰富的操作风险测量经验的员工,收集和测量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第四,建立严格的执行程序,经常对损失率﹑风险指数和大小进行有效性检验,保证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的精确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班《小狗卖冷饮》教案设计下一篇:母亲节快乐祝福语简短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