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古代文学教学必须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通过教学改革的建设,进一步科学地修订学科建设方案,革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改革体系。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结合,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使知识优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加强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性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性古代文学论文 篇1:

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转变与创新

[摘要]新时期以来,作为传媒艺术类专业基础学科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给予中国古代文学等基础学科更多的重视以及软硬件支持;另一方面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也应当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与创新。

[关键词] 传媒艺术类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转变;创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0.021

新时期以来,经济领域的市场化、全球化促使整个社会系统发生了变革,对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领域学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消费社会的物质化、商业化和实用功利主义趋势也影响到了高等院校,特别是讲求技术创新、与时俱进的传媒艺术类院校更是深受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见效较慢的基础学科,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看来,远不如公关、电视、新闻、法律、经济等课程实用。同时中文系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加剧了这种社会舆论倾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文学等基础学科在传媒艺术类院校中日益受到冷落。在学科建设、科研资金、学术交流等方面遭遇诸多限制,处于配角、边缘学科的位置。传媒艺术类高校的中文系教师不仅在待遇、软硬件设施配备等方面差强人意,其课程也常常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提升文学类学科的主体地位、改变轻视古代文学课程现状刻不容缓。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给予古代文学等基础学科更多的重视以及软硬件支持;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师,也应当积极寻求转变与创新。为此,笔者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教学理念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传媒艺术类院校的非中文系中,常被划归为公共课的范畴。同时,由于教学主管部门规定的古代文学等学科的授课课时比较有限,在一定程度上让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产生了轻视的心理,导致这些学生往往不愿在课程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文系的学生对于《论语》《庄子》等典籍的了解多来自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篇目,很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面对有限的教学时数和不被学生重视的困境,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对此,教授古代文学的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传授式教学到探究式教学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目标应该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转变。相对于传授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探寻新问题、发现新观点,学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恰恰与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传媒艺术类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的必然选择。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时代潮流十分敏感,乐于发现、善于质疑、想象力丰富。探究式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充分发挥传媒艺术类学生的优势。例如:在讲授学生普遍认为晦涩难懂的道家文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看书预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热点话题,结合老庄美学、哲学思想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达到集思广益、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种古今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辨析,更加深入地理解经典古籍,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可见,探究式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处理能力与合作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求真精神及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意识。二是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现代教学关系。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和独特个性,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因此,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师应该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践表明,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协助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角色。在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能够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更为有效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过早地向学生讲授固定的、已有的观点,而应当给予学生较大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以便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同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利用《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热播电视栏目,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学生在提出自己见解与质疑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尊重和珍惜教师的付出,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这种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不仅是传媒艺术类专业古代文学教学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古文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必要手段。

二、教学内容

目前,针对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在内容方面尚未与中文系学生产生明显区别。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尽管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庞大,但古代文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直是游國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一样。这类教材原本是为综合性或师范类院校的中文系专业编写的,讲求以史为线索,结合文学作品,系统梳理和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作家、流派及批评思想,从而研究文学史的演变规律。这对中文系的本科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学史教材受到了政治因素的过分干预,将作家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意义作为判断其好坏的唯一标准,使得大多数的古代文学教学工作者沿袭了这种思路,过于强调思想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意义。显然,这并不符合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喜欢标新立异、排斥陈旧老套内容的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甚至导致有些学生出现厌学或不满情绪。可见,为传媒艺术类专业编写专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已迫在眉睫。

基于传媒艺术类专业特有的学科情况以及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笔者认为,与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强调学生对文学史知识的掌握不同,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由此,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材,在文学史常识、时代特征、作家生平、作品简介、文学体裁和风格等古代文学史基本知识的介绍与解读之外,还应当包含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审美性。突出作品和文学流派的审美艺术特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评价作家作品;二是综合性。注重古代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强调文学与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沟通与比较,通过这些传媒艺术类学生熟知的学科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究性、自主性学习,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更能帮助他们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提升其写作能力以及作品鉴赏水平;三是现代性。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和语言的当代阐释及其跨时代意义,借以转变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视古代文学为故纸堆、老古董的固有看法,从而在有限的课时中,尽可能地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效果。

当前传媒艺术类院校为基础性学科分配的课时极其有限,而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每个章节又有十分详细的教学要求,其所涉及的作家作品亦繁多而驳杂,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只能蜻蜓点水一般,浅尝辄止,很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因此,针对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革,杜绝走马观花式的填鸭教学。授课内容则由传统的多而粗浅转向更为实际的少而精深,有的放矢。如先秦诗歌重点讲解《诗经》《楚辞》、历史散文重点讲解《左传》、诸子散文重点讲解《庄子》、汉代文学重点讲解《史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重点讲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唐代文学重点讲解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宋代文学重点讲解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人。其余的作家作品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对于这些需要重点讲解的作家作品,我们也应当以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为主,进一步切分出重点和次重点。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其古代文学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些推荐书目,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三、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常常是重史轻文,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文学史知识中结论性的观点和概念,忽视对作家作品意义的阐释和总结。然而学生的实际情况却是,通过中学语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文学史的基本知识都很熟悉,其所欠缺的正是解读和鉴赏具体文本的能力,很多学生甚至连文学史上的代表性名篇都没有读过。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史的发展脉络和线索,不仅无法帮助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提升古文素养,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丧失兴趣,更有甚者认为其仅仅是中学语文的重复。实际上,这是高校学术泡沫在教学中的具体反映,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违背。此外,教师在授课时始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只是听讲、记笔记,扮演着被动接受的留声机的角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很难将其听到的知识融入进自己的思考,继而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古代文学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重心、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寻求突破。

一是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重。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到古典文学的精华,训练和加强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因此,縱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显然不能成为传媒艺术类专业古代文学的教学重心,需要我们采取以作品为主、以文学史为辅的教学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需要仔细阅读的篇目,并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发展脉络等,尽可能地将课堂时间放在解读与赏析名家名篇上,带领学生领略中国古人的翩翩风度以及中华经典的永恒魅力,不断提升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功底和艺术素养。

二是加强教学设计。目前多数古代文学教师仍旧沿袭了传统的分历史阶段讲授的教学方法,简单概括为“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词句解释—层次分析—主题概括—写作特色”的模式,很难使学生形成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整体印象。因此,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古代文学教学设计需要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在大文学的学科观念下进行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学习活动。为了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调整文本的教学顺序以及课堂的时空结构,为学生的古代文学学习提供一个或多个切入点。或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或与其自身的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关联,从而转变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疲于应付的消极状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考虑到传媒艺术类学生的特长和专业性质,古代文学教师可以借助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诸如话剧演出、问卷调查、线上或线下采访等课外学习活动,将文本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作家作品更是不计其数,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抓大放小、重点出击。以《史记》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鸿门宴》的教学设计为例。《鸿门宴》分为宴前、宴中、宴后三部分,其中宴中部分是这篇经典历史散文的高潮。教师不妨让学生自行阅读宴前、宴后部分,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宴中部分及其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上,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高潮部分的文字研读中深刻理解其中大义,也能体味写作时张弛有度、主次分明的技巧。

三是加强教学实践。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传媒艺术类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深奥甚至晦涩的教学内容高质量地传授给学生,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鉴于传统的填鸭式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催眠曲,我们需要在以下两点主动进行转变。一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圣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乐于去学,才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擅长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预先设置讨论题目或小组在课下自拟题目进行准备,可以是对相关题目和作品的新观点、新阐释,也可以是对学界研究现状的综述。学生可以在分工合作中,锻炼自己搜集资料、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陈述与交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帮助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二要增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课堂上利用投影设备,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音频或视频进行播放。例如借助中央十台《探索·发现》中的“中华文明五千年”节目,帮助学生了解每一朝代的文学背景。在讲解戏曲小说部分时,用大量的电影、电视剧资料进行辅助。这样不仅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对追求新奇事物的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产生刺激,更能够使学生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的优美情境中,直观地加深对古代文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在轻松愉悦中体会中华古典文化的内在魅力。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每门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古代文学课程通常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评价课程。长期以来,这样的考核方式使许多学生仅仅依靠上课时所记录的笔记来应付考试,甚至有部分学生仅靠考前复印、背诵其他学生的笔记,就能获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还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参与,课下认真学习,却没能在考试时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显然,传统的以考试为依据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阻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评价环节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转变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而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小组汇报等均纳入考核范围。学生所获得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是基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在古代文学学习中所呈现出的学习态度、在小组讨论中所承担的任务以及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应当成为考核的参考。这种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综合性教学评价方式,将更加全面地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提高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世君)

作者:刁生虎

现代性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关于对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古代文学教学必须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通过教学改革的建设,进一步科学地修订学科建设方案,革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改革体系。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结合,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使知识优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加强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古代文学 课程 教学改革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说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学好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课在建国初期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近年来,由于新思潮、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古代文学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看来,古代文学与现代生活脱轨,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新闻、市场营销等课程有用,因为这些课程更能直接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一直比较保守,缺乏创新,加之其学习难度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心理和畏难心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古代文学的教学逐渐陷入困境。因此,对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古代文学教学必须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通过教学改革的建设,进一步科学地修订学科建设方案,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力求多样化和立体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观念、方法、手段和管理更新,形成与时俱进的崭新教学局面,真正体现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

一、革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教学改革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程,只有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发掘古代文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分阶段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实施教育。

新型教学改革体系中以“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构成网状教学体系”为基本教学理念,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组织方式与目的,建设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首先,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平面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以知识优化、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为三个基本层次,针对文学史与作品选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学组织方式。文学史以学为主,辅之以专题讲座;作品选以教为主,辅之以专题讨论。其次,构成网状教学体系。在基础课与选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使三者构成一种网状的教学体系。即以基础课为基点,以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为补充,以选修课为提高。前者着眼于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后两者着眼于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并使知识结构趋于优化。在高校开设古代文学公共选修课程,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欣赏能力,最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和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结合

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方面,尽量做到优势互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门传统学科,对文献、训诂、释义、文体介绍等仍必须借助于传统教学方法,而对文学史线条的勾勒、诗文意境的阐释、相关资料的链接,则可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教学资料,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而教学活动仍以教师讲授、引导为主;也可以用多媒体来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及前人评论等,教师仅仅是疏通、点拨,这会是很好的文学欣赏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应注意张弛有度,交替运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有必要通过一些传统教学对多媒体教学进行调节。

三、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设置

古代文学课需要强调文学史的线索,并将文学知识加以系统地串联,所以应该以文学史的发展为线索,以名家名篇为重点,帮助学生获得中国文学史的基本常识,培养文学的审美观念。而对于名家名篇的讲析,则应以审美为核心。而要了解文学的真谛,必须首先阐释其审美功能。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对于作品的文本分析,往往强调字句篇章的解析、情感的表达及阅读技巧分析等层面,我们可以以文体、思想、名家名篇和文学现象等为专题进行剖析,深入系统地进行讲授。以文体为核心的专题式讲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文学史观,同时也能使授课形式与中学相比更自由灵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教材的使用上,应做到使用基本教学资料与使用扩充性教学资料相结合。以指定的教材为基本教学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目、专题研究为扩充性教学资料。

四、知识优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利用讲授与自学、基本教学资料与扩充性教学资料,一方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要根据学科发展和实际教学的需求,制定有比较详细教学改革方案,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在传授文学史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调动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采取系统化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加讨论课、学生自讲课的分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多种学科,内容繁杂,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必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堂教学主要讲重难点、关键点,着重于点拨与启发;课下自学主要学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着重于拓展与深化。课堂教学是点,课下自学是面,采取系统化教学方法,由学生所熟悉的作品入手,进入相同主题或题材的经典性作品,或者采用新的诠释方法,对他们所熟知的作品加以重新解读,开拓视野。按文学体裁分类讲授,包括每种体裁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使学生能够将每一历史时期所学的零碎文学知识系统化、系列化,可上挂下联,抽一带全,从而形成诗歌史、词曲史、辞赋史、散文史、小说史、戏曲史、批评史等概念。并且,注意结合文体、流派、作家作品或作前后上下古今比较,或作横向的左右比较,或作地域南北比较,或作中外文学的比较等。由此,通过对古代文学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向多维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替代单向线性因果联系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多视点、多侧面、综合交叉的观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方式,增加讨论课和学生自讲课的分量,督促学生写一些小论文,实现师生思维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力求使学生做到:知识体系具有有序性与完整性;知识结构具有优化性与前瞻性;思维质量具有严密性与求异性;创新能力具有主体性与社会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

近年来,随着高校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普及,文学素质尤其是古代文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越显突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有关古代文学的选修课,并定期或不定期安排相关讲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古代文学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让学生获得中国古代文学基本常识的同时,培养文学的审美观念,以利于理工科及其他文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帮助他们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意识与民主意识,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古代文学课程的教育功用。

在高校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的公共选修课程,首先要合理调整课程的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公布给学生,并尽可能早地为学生提供课程内容方面的有关信息。其次,要加强古代文学公共选修课师资力量培养,古代文学公选课不同于专业课,因为学生可能来自不同专业或者不同层次,对于教师专业素质以外的要求相对说来要高一些。在教师培养中,就应该把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跨学科意识放在首位。第三,要加强古代文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古代文学公选课学生与专业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都没有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古代文学教育,再加上学生生源比较复杂,遍布各个院系及各个年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和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在尽量启发那些文学素养好的学生的同时,对于那些文学素养相对差一点的学生也应尽可能地鼓励、引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等,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只有及时的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更科学民主,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中,教师是起着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要本着主人翁的态度和现代性的认识,积极革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古代文学的教学,普及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桂华 济南 山东政法学院哲学与人文科学系 250014)

作者:刘桂华

现代性古代文学论文 篇3:

俄罗斯古代文学中的宗教意识表现

内容摘要:文学与宗教之间的融合是俄罗斯古代文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俄罗斯文化、艺术发展进程中占据不容忽视的地位。为此,本文将针对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宗教意识表现进行研究与探讨,深入剖析俄罗斯古代文学中孕育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以及民族习惯。

关键词:俄罗斯 古代文学 宗教意识

从公元9世纪到17世纪末属于古俄罗斯的中古时期,该时期所产生的文学艺术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精神性,在俄罗斯文化发展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随着基督教以及东西方思想浪潮的流入,俄罗斯古代文学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远影响,俄罗斯的文学创作者在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时,无论是创作思想,还是表现手法,均蕴含着双重文化意识以及宗教意识。
  一.俄罗斯的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俄罗斯古代文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为俄罗斯民族艺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还蕴含着崇高的道德理想,充满着对人的信仰、对人拥有无限道德完善可能性的信仰、对词语力量的信仰以及对词语能够改变人内心世界的信仰,承载着为俄罗斯地区服务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善意的一方最终能够战胜邪恶的一方,呼吁全人类统一到一起,只有全人类统一起来才能够战胜万恶的根源。通过阅读俄罗斯古代文学,了解俄罗斯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深入剖析普希金文学创作的深度广度、探索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创作的道德底蕴、挖掘果戈理文学创作的精神本质、寻觅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的哲理内涵,将俄罗斯象征主义的文学特色淋淋尽致的展现出来。

俄罗斯古代文学一个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基辅罗斯时期、封建割据与蒙古鞑靼统治时期以及莫斯科中央集权时期。

1.基辅罗斯时期(公元9世纪-12世纪)

第一发展阶段,“基辅罗斯时期”位于公元9世纪到12世纪。俄罗斯国家形成于公元9世纪末期,俄罗斯古代文学自此开始发展。公元99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将基督教定为俄罗斯的国教,自此基督教对俄罗斯古代文化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公元10世纪末期到11世纪初期基普罗斯发展到鼎盛时期,俄罗斯文学正式步入初始发展阶段。基普罗斯时期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歷史故事、英雄史诗、编年史、传记、旅行记的形式呈现出来,《俄罗斯编年序史》、《对子训诫》、《伊戈尔远征记》均是该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2.封建割据与蒙古鞑靼统治时期(13世纪-15世纪)

第二发展阶段,“封建割据与蒙古鞑靼统治时期”位于13世纪到15世纪。13世纪初期,基普罗斯解体;13世纪中期,由成吉思汗的子孙拔都所管辖的金帐汉国占领梁赞等地,随后又占领基辅,自此俄罗斯进入蒙古人的统治时期;14世纪末,莫斯科公国日益强大,在德米特里大公的带领下蒙古军队在顿河平原被击败;15世纪末期,在伊凡三世的带领下,俄罗斯地区长达二百四十余年的异族统治自此结束。封建割据与蒙古鞑靼统治时期俄罗斯文化严重受阻,所保留下的文学作品相对比较少,以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为主,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等。

3.莫斯科中央集权时期(15世纪到末-17世纪)

第三发展极端,“莫斯科中央集权时期”位于15世纪到末到17世纪。16世纪初期,以莫斯科为中心形成统一的国家——俄罗斯。俄罗斯为强化中央集权,伊凡四世实施一系列镇压举措,对大贵族所享有的权利实施分权处理,集权统治与反对集权统治之间的斗争自此开启,集权与反对集权成为16世纪文化生活的重要反映。受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该时期所产生的文学著作主要以政论文为主,例如《伊凡雷帝与库尔布斯基通信集》等。17世纪沙俄战略西伯利亚,在法律上确立农奴制度,自此俄罗斯文学逐步开始冲破中世纪的格局,产生一系列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世俗故事。
  二.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宗教特点

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内容、形式、体裁。从内容视角来看,俄罗斯古代文学拥有宗教性质、浓重的政治色彩,纯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纪实性的内容;从形式视角来看,俄罗斯古代文学版本众多,且每种文学均蕴含个人思想,大量运用象征性比喻,没有出现任何作者的名字;从体裁视角来看,俄罗斯古代文学并没有形成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学体裁。

1.浓重的宗教色彩

俄罗斯古代文学主要以历史故事、英雄史诗、编年史、传记、旅行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其记录者与保管者主要由神职人员负责,他们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在记录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的过程,将上帝的大能以及独特的善恶观念、灵魂观念、怜爱观念彰显出来,使古代文学拥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2.没有作者的署名

俄罗斯古代社会并没有出现“作者”、“著作权”这一概念,人们缺乏著作权意识,在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时并没有将自己的名字记录下来。然而,在极少数的手抄稿件中,出现“恶孽深重的某某”等形式的名字出现,这一现象是古代俄罗斯神职人员宗教态度的重要表性。

3.拥有极强纪实性

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并不是虚拟构造的,而是具有一定真实性、客观性的事物,整个文学创作活动注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文学作品中所重选的主人公以国家统治者、著名圣徒等对社会具有突出奉献或者是拥有突出事迹的历史人物为主。因此,俄罗斯古代文学是一种具有极强纪实性的文学著作,能够将当时俄罗斯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直接的记录下来,并传达出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均是上帝的旨意这一思想观念。

4.有一定文本差异

因古代俄罗斯并没有出现印刷术,古代文学作品的流传均依靠人工抄写,拥有抄写文学作品资格的人均是文学修养较高的神职人员。神职人员在开展文学作品抄写工作时,会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个人兴趣爱好,抄写文学作品时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个人的理解与认识,导致同一文学作品在后期流传过程产生一定的差异。

5.作品题材不明确

俄罗斯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对文学作品的体裁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仅拥有简单的编写原则与创造规范,但是宗教文学的等级被严格划分。俄罗斯宗教文学一共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圣经》文本;一种是《圣经》内涵或者是宗教节日的阐述;另一种是使徒行传。
  三.俄罗斯古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意识

宗教文化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俄罗斯文学创作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意识形态,是现实的间接反映、特殊的历史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方向。宗教文化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同时,文学创作反作用于宗教文化。文学创作者借助文学创作活动,将宗教信仰所具备的思想意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实现对宗教文化的宣扬与推广。

俄罗斯古代文学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还是俄罗斯民族的道德规范,或者是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念以及民族精神,均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精神与灵魂成为俄罗斯古代文学创作者的重要话题,俄罗斯古代文学创作者不断探究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在俄罗斯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词汇均来源于《圣经》,借助《圣经》中的词汇、语言将俄罗斯古代文学价值提升到一个真理的高度,使《圣经》在俄罗斯古代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1.信仰上帝

《圣经》记录着上帝的话语,是上帝接着人的口所传达的真理,无论是上帝利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万物,还是派遣他的独生子降生到人世间替世人受苦、顶罪,均表现出上帝对众民的“爱”,將上帝的大能彰显出来。信仰上帝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基本表现,是传递“爱”的最佳途径。俄罗斯民众在上帝话语的带领下,开展一系列以“爱”为主题的思想意识活动,他们坚信上帝的安排,将上帝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在俄罗斯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在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时,均表现出对上帝的敬仰之情。信仰上帝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宗教意识的重要表现。

2.善恶观念

整本《圣经》无不贯穿着“善”与“恶”的思想意识观念,俄罗斯民众在《圣经》的引导下对“善”与“恶”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亚当是人类的始祖,因夏娃听信毒蛇的话,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同时亚当听从妻子的话也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与夏娃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对“善”与“恶”有了新的认识,人成了亚当和夏娃罪恶的产物,人生来就带着罪,死后皆有审判,人想要洗去身上的罪,就需要被耶稣基督的宝血高摸。因此,在基督教教义的引导下,俄罗斯人民拥有明确的善恶观念,独特的怜悯观念,并将自己的善恶观、怜悯观渗透到文学创作活动中,借助文学作品彰显个人的善恶观念。

3.灵魂观念

在基督教的价值观念中,人的灵魂比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俄罗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将精神价值放在首要位置,使精神价值能够远远高于物质价值,通过提升灵活境界,摆脱肉体的私欲,看重精神轻视物质,将贫穷称之为“义”。俄罗斯古代文学创作中,不少创作者均运用贫穷、困苦彰显个人的精神价值,借助文学语言阐述精神高于物质的重要性。

4.怜爱观念

“神爱世人”是基督教所传达的第一思想,在基督教的思想意识中着重强调上帝的爱人之心以及人对上帝的敬畏之情。上帝是慈爱的、是公益的,人需要敬畏上帝,每一位基督徒均应当像上帝那样拥有一颗怜悯、宽容之心,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在俄罗斯古代文学语言中,有不少来自《圣经》的词汇、语言,将俄罗斯人民所拥有的仁爱之心与悲悯之情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随着基督教在俄罗斯地区的传播与推广,俄罗斯古代文学深受基督教文化的熏陶,每一部文学作品均表现出古代俄罗斯民众对上帝的敬畏之心,他们充分认识到人的罪性,注重精神轻视物质,在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时将信仰上帝、善恶观念、灵魂观念以及怜爱观念借助文学语言传达出来,展现古代俄罗斯民族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以及民族习惯,凸显俄罗斯古代文学的宗教意识内涵。

参考文献

[1]杜国英.俄罗斯神话学派的神话理论及现代性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93-98.

[2]魏彦莉.俄罗斯古代文学中的宗教意识表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3):81-85.

[3]陈婧.论新时期外国文学史范式的建构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介绍:郭小诗,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作者:郭小诗

上一篇:软件业投资分析论文下一篇:新医改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