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光课堂的高中化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不但要在认识层面上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而且要利用课堂展示、实验探究、鼓励、习题评讲、语速、板书等课堂教学细节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成就高效课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阳光课堂的高中化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基于阳光课堂的高中化学论文 篇1:

“情感场生态课堂”理念下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1)”教学实录与反思

摘要:文章提出情感场生态课堂的理念,这是一种以情感为基本特质的场生态的课堂。据此,作者设计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时1)”一课,介绍了上课的设计思路与实录。总结认为,这堂课构建了良好的生态场,也形成了严谨的教学结构。

关键词:情感场生态课堂;化学能;电能;教学实录;反思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2.010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江苏教育出版社《化学2》(必修)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第三单元,单元题为“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本节课是第1课时,教学范畴限定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内容标准”为: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要实现对“化学能”的转化,就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而获得“电能”其实就是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因而,本节(单元)内容能对本章主题很好的呼应与诠释。

再看其与前两节(单元)的关系。第一单元是“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它是从原理层面和数学的角度来分析化学反应,而既然原电池是基于化学反应,所以原电池中所涉及到的是否有电流、电流大与小等问题就与此相关。第二单元是“化学反应中的热量”,换句话说,它所介绍的是化学反应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它也是对本单元的铺垫,学生在了解了化学反应与热量的转化关系之后,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联想到化学反应与电能的转化关系。

就“化学反应”而言,此前,学生已经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分类及依据,以此为基础,他们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反应本质和工作原理。当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化学问题,在认知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跨度和难度的。

二、基本思路

近年,笔者与研究团队借鉴生物学中的“生态”概念,将之嫁接到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认为课堂就是一个生态或者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由一个个具有情感和生命能量的个体组成的。之后,我校又加入了朱小蔓教授的情感教育研究团队,成为了其研究项目的全国两个种子学校之一,基于此,我们又进一步提出了“情感场生态课堂”的理念与诉求。我们体会到,生态的课堂一定是以情感为基调和特质的教育场,简言之,这就是一个“情感场”,如果失去了情感的支撑,课堂则一定是乏味的、冷漠的、违背教育规律的。我们的“情感场生态课堂”就是一种以情感为基本特质的场生态的课堂,它是一种情感文化、情感行为、情感心理的课堂。在情感生态课堂中,应充分挖掘富有情感元素的课程内容,构建情感丰富互动的课堂交往,确立情感和谐交融的师生关系。据此,笔者大致规划了以下基本教学思路:

以化学的美丽和神奇作为情感共鸣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核心和抓手,以科学史引发学生对于科学事业的好奇心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责任感,以模拟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方式,用尽可能严谨、合理的方案对原电池加以探究,师生、生生相互协作、情感交往,通过假设、论证、实验、归纳总结、应用延伸等方法,初步感受科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流程和思路。

三、教学目标

①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原电池装置,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和归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化学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②探究盐水动力小汽车、自行制作水果电池、分析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科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五、课堂活动实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检查实验仪器、药品,观看《美丽的化学》欣赏片。

设计意图:课前几分钟包括预备铃之后的这段时间如何利用,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让学生准备学习用品,检查实验仪器、药品,避免上课时因学习用品、实验条件的不到位所带来的干扰、影响。而播放化学欣赏片,又可以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从上一节课的思维状态逐渐过渡到本节课,使之渐入佳境。这为良好的课堂生态奠定基础。

[引入]

教师:现代文明与电息息相关,科学家们曾为此作出了长期艰苦的探寻。你听说过富兰克林与雷电的故事吗?

学生:他们父子为了从闪电中获取电能,在雷雨天放风筝,把闪电中的电导入了莱顿瓶,可是这实在是太危险也太不方便了。

教师: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实现的是怎样的能量转化形式?

学生: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感受到电的重要性,通过对科学史实的分析,学生又体会到了电的来之不易。介绍从物理的方法获得电能,为后面的化学方法打下伏笔。

[感受化学的使命]

教师:刚才是物理的方法。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是否也能實现将其它能量形式转变为电能呢?

教师演示实验:

展示太阳能、盐水双动力玩具小汽车,用强光电筒模拟阳光直射使轮子发生转动。

教师:此处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化过程?

学生:由光能转变为电能。

学生分组实验:在小汽车的原电池装置中滴入几滴盐水,观察现象。

教师:盐水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此处实现了怎样的能量转化过程?

学生: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物理问题过渡到化学问题,突出化学学科的价值。此处的分组实验简单、直观、有趣,可以在课的起始阶段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这样一种由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就称作“原电池”。

投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探究原电池

教师:首先明确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电流?

学生: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师: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电荷、定向、移动(作副板书)。要将化学能释放出来必然要通过化学反应,而怎样的反应才能实现电荷的定向移动呢?

学生活动:比较以下两个反应,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哪个可能用于原电池:

HCI+NaOH=NaCl+H2O,Zn+H2SO4=ZnSO4+H2

学生:后者可能可以,因为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出现了电子的转移,只要电子能定向移动就可能实现电流。

教师:该反应能自发进行吗?

学生:是的。

教师:看来,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构成原电池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首先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再从对电流本质的分析入手,学生意识到只有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符合要求。这种明确探究主题、提出研究的初步思路和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的学习活动流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至此,一种科学探究主题的课堂生态已初步建立。

[實验探究原电池]

探究一:初步设计

操作:将锌片插入稀硫酸(观察现象)。

学生:锌片表面出现气泡。

讨论:锌片中产生电流吗?

学生:没有电流。

教师:是否有电荷的定向转移?

动画演示:锌片表面发生氢离子得电子的过程。

学生:仅在电极表面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且方向不固定,故没有电流。

投影:展示盐水动力小汽车中的原电池构造,突出其中的两个电极。

共同得出结论:只有一个电极、没有外电路不能形成电流。

探究二:改进

操作1: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

分析:锌片和铜片处于两个区域,两者之间电子的转移还缺少一个桥梁。

操作2:用导线将锌片、铜片相连。

教师:如何判断导线中是否有电流?

操作3:在导线中间连接灵敏电流计测电流,或者用万用电表测电压。

学生:铜片表面出现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现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

教师:科学家善于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对于以上现象,大家是否有问题想提出?

学生:为什么会有电流,电子如何转移?谁作正极、谁作负极?

教师:首先,根据所学物理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来判断出正负极,有同学在实验中注意到了吗?

学生:我发现,锌片是负极,铜片是正极。

设计意图:探究一到探究二力图呈现科学探究的基本历程和思维方式,而提供灵敏电流计和万用电表两种仪器,更是丰富了学生的探究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探究需求。借助动画演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没有电子的定向移动是不能形成电流的;呼应之前的盐水动力汽车,学生意识到要构成原电池必须有两个电极。而探究二正是对之前相关设想、假设的实证。此时,对于原电池的工作机理和构成条件,学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师:在刚才的原电池反应中,谁失电子?

学生:锌。

投影:展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介绍电极反应式的概念。

动画演示:负极失去的电子从锌片经过导线流向铜片。

教师:铜得电子吗?

学生:不能。因为它是金属。

教师:谁得电子?

动画演示:氢离子得到了电子生成气泡。

学生:氢离子得电子变成氢气。

教师:你觉得铜片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导体。

教师(诙谐):“哥”(正极)只是个二传手。

教师追问:那你认为可以把铜片换成其他金属甚至非金属吗?

学生:可以,只要是导体。

教师:锌失去电子所在区域为氧化区域,铜所在区域为还原区域,两个区域之间有电子定向转移,这就形成了电流。这就是原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

教师激情追问:用化学的方法实现了对电能的转化,妙不妙?

学生齐声:妙!

活动1:探讨外电路中电子和电流的移动方向。

活动2:根据闭合回路原理,探讨内电路中电流的移动方向,进而分析溶液中可以发生移动的电荷有哪些(提示,硫酸是电解质)。

微观动画演示:溶液中锌离子、氢离子、硫酸根离子的转移。(动画播放两遍)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理论探究的主体,也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所在。从锌片失电子学生容易联想到,正极应该得电子。然而,根据金属的特性,正极无法得电子,而“哥只是个二传手”则加深了学生的这种认识。通过对正极材料的选择,学生不仅理解了正极的作用,也体会到了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条件。之后,对于原电池原理感叹虽就一个字“妙”,但学生的热情被点燃,对化学学科的价值性认同油然而生,课堂生态得以升华。之后借助微观动画揭示工作原理,学生有了更形象、深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部分的活动也是思维发展的高潮部分,笔者的处理方式使得教学难点的突破取得了成功。

[化学用语概括]

活动:填写表格,熟悉有关原电池的化学用语。

设计意图:掌握和熟练运用学科语言既是必需的学科技能,也是建立学科思维的基础,此处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消化。

[拓展与归纳]

探究活动:判断以下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判断正负极,讲述电子流动方向,概括构成工作状态原电池的条件。

其中,第四个装置,再次对比之前的盐水动力小汽车,认识到盐水为电解质溶液,而此处酒精为非电解质,也不可能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设计意图: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用实例分析法来概括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避免了机械、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方便,参与度高,课堂显得活泼、积极,生态好。至于盐水动力小汽车第三次提及,是考虑到学生对其感兴趣、印象深,可作为线索之一。

[自由探究——尝试水果(蔬菜)电池]

演示实验:电子钟以锌片和铜片作为两极,插入土豆,构成土豆时钟。

自由探究活动:各小组分别利用苹果、西红柿、胡萝卜、黄瓜、土豆等蔬菜水果及所给铁钉(2根)、铜棒(2根)、镁条(1根)设计水果(蔬菜)电池(相邻两组所用水果、蔬菜相同)。用电流计或电压表测试是否产生电流,组间比较电流(电压)的大小,分析原因。

小组代表:汇报各组实验结果,分析工作原理,大致猜测电流(电压)的取决因素(如接触面积的大小、反应的快慢等)。

教师提示:实验用品可以充分利用,是否有人考虑电池的串联?

播放视频:用2380个橙子制作成水果电池给手机充电。

教师:科学家也早已注意到这个問题,所以就有了伏打电池……

设计意图:教师的演示实验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自由探究活动中,之所以给出这么多实验用品,就是为了留给他们充足的探究空间。之后对电流大小的比较,则可以与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建立联系。而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手段。

[知识应用]

教师:我们学习了原电池,可以用它来解释许多现象,例如钢铁的腐蚀。

学生活动:将钢铁的腐蚀与原电池构成条件进行对比。

教师补充介绍涉及的电极反应式和生锈原理。

[回顾反思]

投影知识框架,学生从主题、定义、条件、工作原理、应用、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知识回顾。

教师:同学们今后从事其他类似科学研究活动时是否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呢?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是否体会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与物理、数学等许多学科都有关联,其实,今天提及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是一个物理学家,也是一个化学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化学也是一门“中心科学”。推荐同学们今后读一本《化学:中心科学》的书。

设计意图:对于钢铁电化学腐蚀问题的分析,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已学知识,同时使他们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采用框架式的总结方式,便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对于其中每个要素作用的诠释,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使之对今后的科学探究产生向往和信心。最后关于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是为了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对于学科情感的培养的方式,比简单的说教要好。

[课外延伸]

投影并叙述:经过今天的学习,我还想探究……

[老师的寄语]

化学美丽神妙,化学无处不在,化学的未来,你的未来!

设计意图:激励、期许,情感的升华与共同抒发。

六、教学反思

1.构建了良好的情感场生态场

良好的生态是当前人类的普遍追求,它不仅对环境、社会、生活等有价值,对于教育而言,也是意义重大。这堂课应该是构建了良好的生态场。

首先,在一个良好的情感场生态中,各种生命体之间应该是共生的关系。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到,不能成为生态中的霸主,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大家合作、碰撞,相互鼓励、相互激发,促成了彼此之间的信任、互动、依赖与共生。从整个外观来看,这堂课的生态还是比较理想的。

其次,良好的情感场生态课堂应该是具有情感温度的。生命具有能量,课堂是师生生命交融、情感升华的地方,这是课堂生态区别于自然生态的地方。笔者十分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言和姿态以及情境的创设。自始至终保持着微笑,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保持着平等与倾听的姿态,表达对于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保持着热情和适时的激情,吸引着学生的关注和投入,尤其是在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形成共识时,笔者的激动与学生的喜悦交织在了一起。

最后,良好的情感场生态课堂也应该是自然的。这节课,虽有教学预设,但是,这好比播下种子,至于将来的一草一木具体长成什么样子,却是动态、不完全可测的。秉承这样的理念,笔者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重视学生对于活动的参与、问题的理解,引导他们自行解决问题,可以说,每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由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促进者、探究过程的参与者,在这个生态里,教师是共生的生命体、也是他们的支架。

2.形成了严谨的教学结构

这堂课,从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原理探究、总结归纳到拓展探究再到课外延伸,主要教学环节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又是前后呼应的关系。从实际生活和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逐步提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维度对原电池的涵义、原理和构成条件依次探索,重难点逐步突破。

此外,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具体的教学素材,也比较注意前后呼应,反复使用,发挥最大效用。例如,盐水动力小汽车这个素材,就在三个教学环节中被先后运用,让学生借助其充分理解了原电池的能量转换原理、工作原理以及构成条件,可谓一石三鸟。

此外,教学课件在制作和运用时,也注意了对于微观和抽象问题的揭示,在重点问题上,采取慢动作、分步骤、反复播放的方式加以强化、突出,不刻意抢进度,而是确保学生的真正理解。

作者:张弛

基于阳光课堂的高中化学论文 篇2:

重视化学课堂教学细节,成就高效课堂

【摘 要】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不但要在认识层面上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而且要利用课堂展示、实验探究、鼓励、习题评讲、语速、板书等课堂教学细节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成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细节;重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低耗高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实现学生和教师多(内容多)、快(速度快)、好(效果好)、省(省时间)的大发展、快发展和深发展的课堂。具体来讲,高效课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课堂教学效率高,即课堂上达成度高,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多,理解快,掌握扎实,课堂检测成绩好;二是课堂教学效果佳,即课堂满意度好,其课堂教学目标、形式和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达到完美的结合,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三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即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态度端正,行为习惯好,能力提升快,素质发展全面。高效课堂能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体验,让教师相伴幸福的教育阳光。

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它的根本是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它应具备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所以高效课堂必须围绕“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构建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各种教学行为与策略。高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林林总总,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是10+35、象贤中学的“三元整合导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眉县槐芽中学“1225”高效教学模式等等,都是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处着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成就高效课堂。

在我校化学科组已经结题的省级研究课题《新课程优质课堂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新立项省级课题《中学化学实施适合教育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推动下,我校化学科组教研氛围浓,教师在认识层面上都能接受和理解高效课堂理念,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距离。构建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确立“高效课堂”教学理念,而且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

一、因展示而主动

[细节一]在学生10分钟完成导学案后,师:请某某同学解答第1题。

导学案重在“导”,核心是“学”,而案是基于“三学”的设计,它承载了“育人”与“会学”的诸多功能。导学案不是习题集,是学生学法的“学步车”,是到达能力目标的导航仪,是驶向终点的方向盘。导学案变成了习题集,缺少了学生的展示,没有展示,问题就不得以暴露;没有交流、共享、争辩、质疑,学生何以提升!且教师的引导、指导、点拨和评价的主导作用也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大亮点,甚至有人把高效课堂称之为“展示课堂”,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二、因体验而生成

[细节二]师1:氯水中含氢离子、氯离子、次氯酸根离子、次氯酸分子、水分子等,哪位同学上来验证。师2:请同学们猜测氯水的成分,并设计实验来证明,……证明溶液中含有氢离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高中化学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为主要目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实验,使学生能自主体验。这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三、因鼓励而生动

[细节三]师1:“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够完整,谁来帮他补充一下”。师2:“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回答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面。”

高效课堂需要鼓励性的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师1的评价其实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师2运用了肯定性评价。相对于第一种。这种评价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体验,这是成就高效课堂必须有的。

四、请给学生“3分钟”

[细节四]师:离下课还有5分钟,我们一起讨论练习题3,这是一道典型化学计算题。(学生还没有思考,老师已在讲台分析、板演了5分钟,铃声响了还余意没尽。)

为什么不是让学生思考3分钟,老师只做2分钟的“点拨”呢。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能力,学生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每一个老师的工作核心。老师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东西,结果往往会出现“这些题讲过了呀,怎么还丢分呢”?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留给学生“3分钟”,引导学生去思考、梳理,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以成就高效课堂。

五、让学生跟上你的语速

[细节五]:面对老师以快速言语对氧化还原原理的透彻分析,学生茫茫然。

语速的快慢受个人情绪的影响较大,当教师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而情绪激动时,教师的语速往往会加快,只想一吐而快。而这种语速学生能适应吗?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的“繁荣”。真正能跟上老师语速的只是那少数的几名学生,大多数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只能呆呆地坐在那里,为了“掩饰”自己的“茫茫然”,他们只好跟着其他学生一块“附和”。表面的“繁荣”掩饰了真正的“萧条”,能达到高效课堂吗?

教师语速的快慢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讲课语速过快,学生会听不清课堂内容,更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讲课语速太慢,又使人昏昏欲睡。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程度的不同而区分语速的快慢,对于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分析原理、公式、规律性的知识,讲授艰深繁难的问题,讲解陌生的新知识以及逻辑推理性强的知识时就有必要放慢语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

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细节六]在比较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时,老师的板书:Cl->NH4+>H+>OH-。

每次评卷时,我们都会为卷面上出现不该有的失误和非知识性的错误感到遗憾、痛惜,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老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有“做到位”的示范作用;其次使学生养成规范的语言、符号书写习惯,养成准确表达中心意思的习惯。这也是对学生的细致人文关怀,是严谨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达到完美的结合,以成就高效课堂。

七、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

[细节七]师1:我们下面来讨论联合制碱法的原理。师2:我们讨论联合制碱法的原理之前,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知道的侯德榜先生?

高效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要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化学课堂教学细节,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尽可能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体验,以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钱彤.从化学过程及其细节的探究中学习化学[J].教育现代化,2005,(9):86

[2]朱菲力.化学课堂教学细节的反思[J].教书育人,2005,(4):36

[3]张广亮.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5]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李朝

基于阳光课堂的高中化学论文 篇3:

西部欠发达地区化学微课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摘 要】国内外对于微课的应用从中小学课堂甚至到顶尖大学课堂,诸多教师和学生享受着微课带来的极大益处,微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当前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调查分析了化学微课在我国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实施现状,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化学微课;实施现状

一、国内外微课教学实施现状

1.微课在国外的教学研究现状

微课的雏形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与阿依华大学联合附属学校把长时间的课时内容简单的人为分割,分别推出了微型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微型课程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正式被引入美國课程改革。2004年的英国在教师频道(www.teacher.tv),也推出了15分钟左右的微型课程视频节目。2008年秋,首创微课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圣胡安学院任教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60秒即一分钟的写意概括。目前,在微课教学体系发展下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就是可汗学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体系,使网络微课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远程学习平台将分类的微视频资源与相应的配置练习习题连接起来,使之更适合当下微时代的特色学习,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2.微课国内的教学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微课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步相对较晚。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胡铁生老师在佛山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将微课理论融入该市一线实际教学,于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在全国首推“微课”模式。这项教育教学尝试性的改革很快引发全国各地其他学校的响应。山东省昌乐一中开发了“阳光微课”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了微课和其他教学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及在线观看功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完成知识学习的对话和协商。此外,上海闵行区第一小学、莆田中山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等学校都在进行微课教学应用的实践尝试。为了更好地普及推广微课,教育部在2012年面向全国中小学征集“微课”,并举办了“微课”大赛,以此来评选出优质“微”精品课程,促进教师制作设计微课水平的提升。当前国内除了有专注于中学生学习的微课网站,还有微课APP等覆盖面广的内容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化学微课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尽管微课在当今世界及全国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应用非常广泛,被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熟练地应运于教学及学习中。但笔者所在地区为西部欠发达市县,教师及学生对微课的应用还是比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笔者所在市、县高中学生利用化学微课进行学习的情况以及化学微课在高中阶段的实施情况,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甘肃省天水市县的部分高中化学教师、高中学生和相关教师。笔者发放给高中化学教师调查问卷60份,收回54份,占总份数的90.0%;学生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66份,占总分数的94.3%。在问卷统计和分析过程中,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主要用于调查问卷的数据,以获得微课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般情况;定性分析主要用于访谈资料,以深入阐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进行微课教学的,以及应用的情况。

2.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方面,主要是调查了学生对中学化学微课教学的整体认识、使用意愿、使用频率、整体形式需求、使用方式、使用时间和使用效果等。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笔者发现:第一,学生对化学微课的了解情况较好,但使用率偏低。第二,学生更喜欢传统课堂与微课结合的教学模式,而且在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阶段使用微课学习的意愿非常强烈。第三,学生对教师视频讲解类的微课喜爱程度较高,尤其是化学微课中能出现中文字幕。第四,在观看微课时,学生除了比较在意讲解过程和画面质量外,更加关注教师的语言表达和面部表情,希望教师的表述言简意赅,并富有激情,给整个教学过程增强感染力。第五,当学生在利用化学微课学习出现问题时,学生希望能与老师及时互动、交流,从老师处得到专业性的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第六,学生利用微课学习后,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学生愿意继续使用微课进行学习,这主要是由于微课形式新颖,信息量大,主题突出,学习效果好。

3.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在教师方面,调查了化学教师对化学微课的整体认识、制作方法、使用效果以及化学教师的能力要求、政策支持情况和化学微课发展前景。

通过调查发现:第一,大多数教师都认可化学微课对教学有积极的作用,并认为微课有利于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内预习新知识或学习重难点知识,而且这种将传统课堂与微课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成绩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发展前景很好的教学模式。第二,在微课的整体认识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微视频、微练习和微课件,而忽略了微教案和微反思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微课的制作技术,使用最多的只是手机录制和摄像机拍摄两种方法。第三,也有部分教师担心应用化学微课教学模式后,需要学习大量相关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认为在应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效进行,同时在制作微课时又要学习相关的制作方法,学习撰写视频拍摄录制脚本及微课制作软件等。第四,通过了解政策支持方面的问卷发现,大多数学校都不太重视微课的开发和应用,也很少组织相关的微课培训和微课比赛,但学校设备不齐全是阻碍微课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学化学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微课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其应用还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之中,故不免在实践层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笔者所在的西部欠发达地区。

1.一线教师缺乏对微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录制微课前对要制作的微课是有教学设计的,但他们大多都只是凭借经验,并未有非常详尽的微课录制脚本。与此同时,当谈及传统的教学设计和微课的教学设计有何区别时,教师的答案是不清楚、搞不明白。当问到老师们在化学教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制作成微课、哪些内容不适合微课时,老师们表示并没有对其进行过专门的研讨,大多数教师只是对一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进行了讲解。

2.微课形式单一、品质单一、创新乏力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观看一些相关网站的微课发现,当前微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当然,技术与创新是一线教师设计开发化学微课主要困难,因为一线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原本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如果想要在空余的时间去制作微课,仅凭老师的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是很难设计出、制作出优秀的微课的。因此,只有团队协作,运用集体的智慧,汇集优秀的教师资源,才能开发设计出形式新颖、富有创造力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高品质微课。

3.缺乏既“有趣”又“有用”的微课

近年来,尽管微课一直受到一线教师的“热捧”。但教师制作的大部分微课并没有应用于教学实践,而只是作为参赛作品,用于竞赛评奖。当教师只是把微课当作竞赛评奖的工具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大赛的要求和评委的态度,把“评委更青睐哪些处理方式”作为标准,而不是把“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放在第一位。

总之,在高中化学微课教学中,需要加强优质而完善的微课建设,促进微课的教学,就需要大量的微课资源,而微课资源不仅包括微课件、微练习、微教案、微点评等,更重要的是“微视频”。当教师在微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微资源与微视频有机的结合,将“死”的教材设计成可移动、重组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不受限制地学习知识,解决疑惑,才能更好地促进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胡铁生.我國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3]刘文.“洋为中用”的翻转课堂[J].现代课堂周刊,2014,(6):1-3

[4]赵忠国,傅一岑.微课:课堂新革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3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803。课题名称:基于自主学习的中学化学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甘肃 天水 741600)

作者:王俊峰

上一篇: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教学论文下一篇:道路交通分析与管理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