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

2022-04-17

摘要:水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面临尖锐突出的“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的形势下,开展水文化教育,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寻求文化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 篇1: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摘    要】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传播可谓任重而道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文化重在建设,成在传播。水文化的繁荣是基于水文化的普及,而水文化的普及必须借助传播这个工具,没有水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水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水文化内涵  水文化建设  建设任务  水文化传播

一、水文化的内涵

人们与水资源由相伴、相争到相合这一过程中,水文化的文化要素已渐渐地形成: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如被改造的江、河、湖泊等等,这一系列的水利工程都是人们由于对水的认识进而实现改造,已达到利用的目的,这中间深刻的反映着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如最早战国时代的“龙舟竞渡”等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以水为主题的社会活动、社会组织;西汉的《水令》、民国时期的《水利法》等以水为因的法律法规;三是精神形态的文化,如“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思维方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可贵品质,“上善若水”的思想境界等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以水为题材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们用不同的形式将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财富传诵至今,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

二、水文化建设与传播的重要性

水文化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认识到利用到改造,在一步一步的相伴、相争、相合的实践中形成的。现今社会里,文化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回顾历史,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精神境界的极大丰富,国家的昌盛与发达不可能顺利实现,民族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也不能令世界叹服。

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水利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民族文化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水文化的传播,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中华文化的繁衍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石。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对我国水资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破坏,给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针对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新期望,以水文化实践为载体,积极推进各项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解人民之所急、解国家之所需,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崇高使命。

三、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水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推广中华文明的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水文化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的实践活动,是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途径。水文化建设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任务,当前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于指导水文化建设,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者和水文化建设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利行业要有与自己行业相适应的特色文化、思想和精神支柱,并把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建设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相融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指导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以“人水和谐”的理念凝聚全体建设者的力量,以大禹治水的民族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鼓舞士气。坚持用“上善若水”“智者乐水”的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水利行业发展的风尚。“上善若水”和“智者乐水”的核心价值体系教导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上善若水”和“智者乐水”的道德品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扩大水文化建设影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扩大水文化的影响,就是要把水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配置和管理保护等一切水利事业中;渗透到水利建设的水文地质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效益开发等各个方面。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要考虑到水利的兴利除害功能,还要重视水利工程蕴含的人文色彩和水文化内涵建设。要使每项水利工程成为具有时代精神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代表;成为旅游、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营造水文化内涵丰富、优雅宜人的水环境,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亲水、爱水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繁荣水文化事业,扩大水文化影响

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创新创造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事业的繁荣程度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水平,水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发展水利教育和科技的基础,是落实“科教兴水”的战略举措。繁荣水文化事业,把水文化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把水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中去,优化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完善水文化发展的政策方针。立足水文化自身优势,重点开发一批富有特色、具有较高层次和较高质量标准的水文化产品。

(四)保护优秀的水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当代水利工程建设

我国拥有悠久而光辉灿烂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水文化遗产,大量的水利历史著作、文化古迹和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努力发掘优秀的水文化遗产,使其成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发掘传统的水文化、深化对中国水利史的研究,科学梳理中国传统水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做出新的贡献。加强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总结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积极做好对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服务当代水利工程建设。

(五)深入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的传播

水文化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包括科学的实验、科学的推广和科学的思想等,把人民群众在日常的水利活动中创造的水文化、水生态文明加以整理和升华,进而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从学术理论上加强对水文化的内涵、建设内容和传播途径进行研究是促进水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水文化研究应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人们的日常实践,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水文化研究不仅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水文化建设的先导。水文化研究,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从水文化的内涵建设、具体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推进水文化创新发展,创造出与时代潮流一致的水文化文明,指引水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水文化的传播路径

水文化的传播是水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水文化的传播手段,才能使水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念植入到人们的心里。当前,水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利用传统的报刊和图书,更应该利用好互联网的高效、快捷、覆盖面广、影响大的优势,积极开发水文化的传播途径、丰富水文化的传播方式,提升水文化的传播效率。当前加强水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水文化工作的引导和服务工作

水利行业各级单位和部门应以水文化建设中心,调整工作思路,统筹工作内容,整合各方力量,精心组织策划,把水文化建设纳入到各单位业绩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创造有利条件,加大对水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水文化研究与发展的专项资金,鼓励水文化创新,积极扶持具有典型特征的水文化产品和优秀水文化著作的出版。

(二)加大对水文化宣传和咨询的力度

充分发挥《中国水文化》《中国水利报》期刊和《中国水文化网》等媒介的引导作用,把水文化的传播媒介建设作为水文化建設的重要内容组成,加强水文化报刊和网络建设,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建设特色鲜明的水文化网站。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场馆,优化水利景区的建设。在每年的“中国水周”和“世界水日”等宣传活动中增加水文化的内容,提高群众参与度,增进民众对水文化的了解。重视水文化研究专家的智囊团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水文化研究会的帮扶功能,引领水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水文化的研究

水文化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水文化研究要围绕水利工作的重大问题和水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论研究。挖掘开展水文化研究与相关水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提升水文化在水利建设中的内在功能,以及启发水利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尽可能地发挥好科学与艺术在水利上的完美结合,全面发挥水工程的各项功能,提高水工程的文化品位。结合水文化研究特色,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对策依据和更加科学的战略思维模式。进一步对水文化的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建设;对水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体系构成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研究,力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四)加强水文化的教育

把水文化教育系列课程加入到水利院校的选修课程体系,并作为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优秀的水文化研究团队编写通俗易懂的水文化读本,培养水文化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师资队伍,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水文化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布局合理,条件成熟的水文化基地或中心。在水利院校开展水文化教育,鼓励开设水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争取开设“水文化”专业,培养既懂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时代水利事业建设者;在水利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水文化的特色,改善水文化的生存环境,发挥水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水文化教育、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道德理念结合起来,发挥先进水文化的引领作用和公民的自律意识。【基金项目: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水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专项研究课题资助项目(SWH2018007)。】

参考文献

[1]邓俊等.水文化研究与水文化建设发展综述[J].中国水利,2016(11).

[2]宗晓卫.生态文明视阈下水利类高校水文化建设的内涵[J].四川环境,2016(12).

[3]殷青山.加强水文化建设是提升重庆市水利发展软实力的战略选择[J].水利发展研究,2012(4).

[4]余达淮等.文化理论下的新时期水文化架构形式与原则[J].水利发展研究,2011(11).

[5]李宗新.浅议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措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10)

作者:马建斌 曹源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 篇2:

高校水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摘要:水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面临尖锐突出的“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的形势下,开展水文化教育,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寻求文化支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同时,水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水文化、宣传普及我国的国情水情、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媒介技术统治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重新讨论水文化教育是必要的。

关键词:水文化;高校;教育

一、引言

水不仅是繁衍万物的生命之源,也是孕育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天然摇篮。水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命要素,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并将其内在涵育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类的思想意识中,锤炼民族性格,呼唤情感共鸣,凝聚共同记忆,形成一个观照全人类的水文化图腾。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视为一部水文化的发展史。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与水有关的文化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比如,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长江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成就了绚丽缤纷的楚国文化。因此,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来源之一。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水文化,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从物质层面的角度来说,水文化主要记录了人类对于水的认识与改造,属于人类活动实践范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大自然的不断认知与探索,对水文化的认识也由物质的表层提升到一种更高的精神意境,即水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主要包含了人类对水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辨和审美意识。

在古代汉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就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记录了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斗争,最终战胜洪水的故事,其治水的精神也受到后人的颂扬。可以说,大禹治水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标志与象征。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生产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水又对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业灌溉需要水,而洪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又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水文化,包括与水相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水文化遗产,从一定意义上讲,水文化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水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仍是心腹大患(即“水多”的问题),水资源短缺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水少”的问题),日益恶化的水环境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即“水脏”的问题),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即“水浑”的问题)。2006年,联合国确定第14个“世界水日”的主题为“水与文化”,试图引导各成员国认识到提高水文化知识、开展水文化教育等在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与危机中的重要性。然而,水文化在解决当前面临的水问题方面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深入探索和研究水文化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的内在关系,探讨水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突出的水问题寻求文化的支撑,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和重视。而高等院校,尤其是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撑的水利院校,作为水利学科发展的重镇地和该领域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展专门针对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更是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水文化教育的内容

水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因地域、气候、环境等区位因素和自然禀赋的差异,世界各地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国开展水文化教育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水情、国情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综合考虑水的社会经济属性、哲学属性、政治属性、民俗属性、艺术属性等要素,深入挖掘水文化在水利改革和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程演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寻找水文化在社会发展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延展,这不仅能够使得民众可以接触水文化、熟悉水文化、理解水文化,还可以传承水文化,最终能够“以点带面”,使得全社会逐渐认识并重视水文化在当前水利工程开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于“水文化”的定义,学界观点不一,因此对于“水文化”内容也没有明确界定。但百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人”“冰”和“自然”关系的探讨。总体来讲,笔者认为,我国的水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水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味和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水的传说与故事。既有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也有家喻户晓的“李冰治水”,这些传说故事得以延续,不仅因为他们对水的治理有功,更归功于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在我国古代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一些诗词歌赋中,也充斥着诸多关于水的元素,其中也可以折射和反映出水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比如,《管子:水地篇》中的“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谈也”。“水,万物莫不以生”,均将水当做万物的本源。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荀子·劝学》说:“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等等。这其中,既有水之治理、水之道、水之德、也有水之哲学、水之精神。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成长引领是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议题之一。思想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结合实际事物的讲授方式,才最深入人心。在这方面,水文化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

(2)近代以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水文化有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的认识,无论是从水文化的概念与内涵的角度,还是水文化与社会、经济等的关系,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对水资源的认识、水法规、节水知识、水生态、水利科技等相关的诸多方面。水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它和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也同样具有资源的“不可逆”性。尤其是支撑人类大部分生活用水的淡水资源,正呈现出一种骤减的态势。在“节约用水”的全球呼声中,人类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理念。

(3)水文化产品。这个方面可以说是以上两类水文化内容的具体形式,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既涵盖了以水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文学、艺术、纪念品等新的文化产业内容,也有在不同地区和风景区的开发中融入和结合水文化内涵,例如在诸如城市景观设计、居民区景观设计、码头改造与设计当中重视和体现水的特色,围绕水文化,设计一些水文景点等等,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另外,在我国古代的一些音乐、绘画与古典园林中,也有与水文化相关的知识可供研究与宣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大有裨益。

三、水文化教育的形式

水文化的教育涉及到学校、社会和水利行业3个层面的教育,然而,综合来看,目前关于水文化的教育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整体布局、综合考虑、统筹规划,立足于前文提到的水文化教育的内容,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发展水文化教育的形式,这其中既包括坚持既有的传统的水文化教育方式,也要适应当前形势,开发与发展一些新的水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具体来说,水文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1)编撰“水文化教育”教材,开发“水文化教育”特色课程。目前,专门针对“水文化教育”的教材,尤其是专门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尚不是很多,需要加强对于这类教材的编撰。在全国水利专业高等院校需要开设专门介绍水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如“水利史”课程、“水文化”课程等。除此之外,在所有的其他高等院校也应该开设此类课程。高等院校中也应该专门设置一些针对“水文化”的大学生创新课题,通过课题项目的带动和引领,用以激励学生自主的学习水文化、认识水文化、弘扬水文化等。

(2)开展“水文化教育”特色实践活动。只有将水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将水文化根植到每个人的心中。目前,在水利高等院校中,水利实习已经比较普及,在其他非水利高等院校中,也应该逐步的开展和推广与水文化教育相关的特色实践活动,比如参观一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工程等)、水利景观等等,或者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等事件,组织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以此为契机,深化人们对水的认识。在高等院校中,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与水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吸引全体师生参与,营造水文化教育的氛围。

(3)打造特色“水文化教育”的新媒体平台。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电信等大众传媒资源,注重宣传的针对性、广泛性、多样性,使先进的水文化进城市、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当前,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兴媒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之“单向直线式”的传统传播路径,新媒体“点对点”式的网状传播方式,体现出超强交互力、广泛传播力和形象表现力。这一技术特性使新媒体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因此,水文化教育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融入一些新媒体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专门建设水文化网站,开发特色水文化教学平台;搭建水文化教育的微信公共平台,专门负责维护,不定时推送与传播有趣的水文化知识;播放关于水文化的影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从而给他们留下直观、深刻的学习印象;让学生自己创办“水文化”电子杂志、微视频等,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新媒体的“短”“平”“快”,而忽视了传统媒体的经典和深刻,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阅读水文化相关的书籍和报刊。例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水知道答案》,通过水不同的结晶形状,感化人向上向善。尽管这本书的科学性备受诟病,但不可否认,它确为水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

(4)推动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不仅要学习和熟悉中国的水文化,也要了解国外的水文化,如水政策、水法规、水治理等方面的信息,紧跟时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水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同时增强中国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总结

总的来看,水文化教育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构建水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观念、体制、方式等多方面有创新和突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更是应该要在水文化教育中发挥主动作用和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建立水文化教育,实现水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提高水文化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人们亲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共同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作者:佘敦先 洪思 张艳军 潘国艳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 篇3:

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涉水问题已成为社会性、公共性问题,水文化教育应该在全社会、各专业得到普及。坚持主次分明、拓宽视野、做实案例、实践强化、条件保障等原则,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有利于水文化教育,而且是拓宽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本研究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探索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旨在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水文化;高校;思政课

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水文化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皆取得可喜成绩,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水资源现状及水文化教育普及的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生产之基、生活之纲、生态之要,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链的基础和核心元素。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严重,而水在这些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此衍生的水政治、水安全、水文化等使得水利事业的角色定位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防洪、灌溉、航运等行业性范畴,其社会性、公共性、复杂性日益增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且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洪涝灾害威胁依然存在,流域性洪水多有发生,2020年南方洪涝灾害,2021年河南郑州、新乡等地的洪涝灾害等,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全社会开展水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水文化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多年来,相关研究不断深入,专著性教材已成体系,专题性研究实现多点突破,区域水文化研究遍地开花。学界对水文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社会属性、社会功能、理论架构、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学科属性等问题。一般认为,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文化是指人们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在与人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联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鉴赏水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产物;狭义的水文化是指水和水事活动所产生的精神成果,包括与水相关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从结构和形式上看,水文化分为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形态和物质形态,其实质都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水关系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水文化源于水利活动,其内涵外延又远远大于水利行业文化,具有政治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等特征。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水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水利思想,在人民治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治水兴水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我国不断借鉴吸收国外优良水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这些共同构成了贯通古今的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宝库。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近年,日益严峻的水安全形势和频发的洪涝灾害要求我们亟须在全社会普及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不是一个行业文化,而是一个社会性母文化。不仅水利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水文化素养,其他专业的在校学生也要接受水文化教育,提升全民水文化素养。高校可以借助思政课这一载体,与水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运用优秀水文化资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拓宽教学内容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最大的交叉学科群,因此,思政课教师教学需要吸收多学科的营养,积极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深入阐述,这样才能深入透彻揭示真理、引领价值。

目前,水文化教育只在少数水利类高校开展,且仅开设选修课,在多数高校和中小学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水文化教育與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更为薄弱。笔者了解到,直接研究运用水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只有4篇,直接研究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论文只有2篇。这些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但是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交叉研究有待深化。学界对水文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思政课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二是研究视野不宽。已有相关成果的研究范畴仅限于水利类高校,还未有立足行业、辐射全社会的大格局、大视野,对水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三是整体研究不够。学界对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思路方法、教学艺术、手段载体等整体规律性认识的研究还不够。四是可操作性研究不够。学界对水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契合点分析还不够深入,几乎没有涉及二者结合的教学案例,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结合点及做法

水文化教育承载着“真、善、美”价值理念的水文化,其水哲学思想、水道德品质等内容,与思政课弘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心理品质等内容相融相通。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具体做法是:

(一)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想道德情感教育

思政课教师运用水利工程、水利工具、先进水利科技等物质形态水文化资源,增强对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培育;运用中华民族在长期水事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水文化精神,增加新时代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机营养;运用以水言志、以水寄情等丰富的诗歌、散文、绘画、歌曲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完善其人格,健全其心智;将水文化全民价值认同的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二)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法治教育

思政课教师运用以水利法规、管理制度等为载体的制度形态水文化资源,增强学生节水护水、遵纪守法等法治规则意识。思政课教师通过融入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关内容,深化学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实践逻辑、内在要求等的理解。

(三)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

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运用水情变化与文明兴衰、政权更迭等人水关系的发展演变规律,深化学生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运用水的资产属性,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规律的认识;运用“上善若水”“堵疏结合”“智者乐水”“载舟覆舟”等与水相关的哲学素材,加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教育。

(四)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专题研究

思政课教师讲述中国古代水利建设成就和水文化遗产的内容,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史的认识;运用中国近现代以来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旱涝灾害频发、人民流离失所的水利史资料,增强学生对旧中国灾难深重、阶级矛盾尖锐的认识;运用花园口决堤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这一事件,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黄河归故”之争等史料,增强大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本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教育的成就,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及伟大成就的认同感。

(五)将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

讲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实践要求,以此深化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是思政课教师的必要任务。此外,思政课教师运用水文化建设成就,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讲述水资源管理、水市场要素培育内容,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短板、对策等问题的认识;讲述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饮用水保障、旱涝灾害防治、水景观建设、水文化审美等民生水利建设内容,深化学生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讲述海洋文化有关内容,深化学生对海洋权益保护、领海争端与新型大国外交的认识;讲述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水问题多发、全球气候变化等内容,深化学生对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三、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主次分明

结合不同专题,探索如何实现以服务思政课教学为根本目的,不以说明水文化本身为目的的基本原则。

(二)拓宽视野

结合不同专题,研究和探索如何实现从广义水文化的理念,多角度搜集和使用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

(三)做实案例

在充分研究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知识点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根据教学情境,编写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供思政课教学使用。

(四)实践强化

结合不同专题,设计读书会、水情调查、居民水素养调查、水文化遗产调查、节水宣传、节水小发明等不同形式的水文化实践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五)条件保障

1.师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培训。

2.评价机制:研究和探索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融入是否成功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组织实施机制。

3.资源保证:提供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入所需的教学资源、经费支持等。

四、中华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近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中华水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极具特色,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师生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8年,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获评优秀;同年,中华水文化(课程思政示范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河南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其中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竞赛特等奖2人、教学能手3人,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6人,河南省教学标兵6人,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6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等等。

学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省级以上水文化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2019年6月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大学生节水文创大赛中,学校学生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有3个,二等奖作品7个,三等奖作品26个。学校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挑战杯大赛,水文化类项目获奖颇多,仅2017年至2019年就斩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学校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其一,研究项目层次高。近年,学校教师承担了2项水文化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其二,学术专著质量高、数量多。学校出版了黄河文化研究丛书8部,参与了中央财政专项图书出版项目《中华水文化书系》(30部)的撰写,是国内同类高校中承担任务最多的。此外,学校还出版了相关专题研究著作25部。其三,学术论文数量多、级别高。该学科方向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著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其四,研究平台得到拓展。学校获批水文化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中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社科联、市社科联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参考文献:

[1]朱海风.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3(4).

[3]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中华水文化概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责编:桃 子

作者:饶明奇

上一篇:想象力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体验式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