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

2022-04-19

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鼎力帮助和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滨海新区抢抓历史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开发开放,逐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 篇1: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转变需要新区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文章首先阐述了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而后分析了滨海新区在优势产业及其他产业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了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架构,并对该模式的内容和特色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功能定位

一、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

产业是指所有创造和满足人类经济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生产的、各种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把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产业循环经济是指利用一切有利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目的,从宏观上讲是协调整个产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行,微观上讲是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产业链接等各种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

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它是在比较有差异性的诸多事物关系时提出的概念,对内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图式。对外标志事物个性。而本文所指的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传统产业系统内的线性物质流动过程转换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闭环物质流动过程。该模式是一种考虑自然和环境承载力约束的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物质资源的投人,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综合规划,规范产业系统内的活动,使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交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投入产业系统内的资源能够得到多级利用或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

近几年来,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措施的引导下,各地区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都在积极编制规划或者实施方案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然而,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基础、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不能照搬某一个省市或地区的发展模式。应该分析新区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及问题。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1994年建区以来,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新区生产总值由1995的241.6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64.08亿元。年均递增约21%。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但与其生态宜居型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功能定位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落实到产业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滨海新区是在天津中心城区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机械制造、现代冶金、海洋化工、食品加工和现代医药七大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2007年,七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产业的比重为86.8%。然而,在这七大优势产业中。除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两大现代制造业外,其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制造业。滨海新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建设依然面对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传统工业的三废(废水、废弃、粉尘)排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破坏和污染上。据统计,近几年来,三种废物总体排放量指数仍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量,2007年相比2006年有明显增加,约为18.4%。另据统计,2007年。工业废气的排放中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指标SO2排放量相比2006年增加6%。因此,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较小和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相关经济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区的任务还比较繁重。

2 其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除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外,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生态环境状况也是日益严峻。农业是滨海新区发展的软肋,除居高不下的农业外源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和区域外来污染(如上游过境污染)外,滨海新区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如耕地质量较差、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以及城市发展引发的耕地资源减少等资源环境压力。而第三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尤其是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带来的传统污染和高科技发展可能引发的新污染,如餐饮业的污水、油烟、燃煤锅炉的烟尘、娱乐业产生的噪声、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等传统污染,高危害、高敏感性的高科技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对滨海新区生态宜居型城区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1 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体架构。针对目前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滨海新区在未来生态宜居型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三产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主动与周边城市加强联系,扩展产业体系的虚拟生态链,使得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 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和特色分析,,

(1)产业集聚型的工业体系。如前所述,工业始终是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也是滨海新区的重要战略功能定位,因此。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坚持老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新工业的循环型发展并重,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然而,与我国其他地区工业发展状况不同。滨海新区优势产业比较多,且各自形成比较成熟的生态产业链,因此,在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无法确认某一核心产业,需要建立产业集聚型的生态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新区的七大优势产业,促进周边补链企业和辅助性企业的集聚,完善和延伸主导产业链,发挥产业聚集和生态共生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而不是计划或安排的结果,因此它的存在更具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实施循环经济将能够摆脱“为循环而循环的怪圈”,从而奠定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2)三产互动型的产业体系。尽管工业在滨海新区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农业。着眼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滨海新区拥有的海、湖、河等丰富的自然条件,以及全市高水平的渔业技术研究开

发队伍,已建成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和观光渔业等,与二、三产业链接,形成农、工、贸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系统,为工业、服务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原料,并解决工业、服务业发展产生的有机废物问题。服务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物流和消费过程中,服务业能否实现生态化转型极大得制约着生态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实现。因此。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应整合周边地区科技、人才、港口等优势,构建以绿色制造服务业和绿色物流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渗透到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中,与滨海新区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其中,在上游,包括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金融服务等:在中游,包括质量控制、会计、人力资源等;在下游,包括销售、广告、物流等。

(3)协调创新型的区域产业循环经济体系。这里的区域指两个层面,一是以新区为核心的周边区县小区域,二是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大区域。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就是为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发挥服务、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首先应立足于天津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要与天津市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周边区县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比如,与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协同发展,将自身消耗一次性资源的动脉产业同子牙以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动静结合”的产业体系,促进天津市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其次,要摈弃过去城市各自为政的观点,吸收珠三角起步时传统加工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教训,借鉴长三角国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先行先试,主动与环渤海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加强联系,整合各城市资源要素,引领建设虚拟型的区域产业循环体系。比如新区泰达汽配园、保税区空港国际汽车园与北京汽车制造业的整合,可以延伸京津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开发区与北京微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可以提高京津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研发能力,并有效解决北京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大港区石化产业与河北唐山、沧州化工产业带的协作,海河下游钢材加工与河北曹妃旬首钢集团的跨地区合作以促进建设关联紧密、技术一流、带动性强的虚拟生态产业链等。

四、结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滨海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央对于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重要举措。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滨海新区必须围绕功能定位,重点考虑区域庞大复杂的产业系统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符合新区特点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带动整个滨海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滨海高新区的辐射作用。本文构建的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新区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汝松,周涛,陈亮等著,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 金国平,朱坦,唐瞍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环境保护,2008,(4):56-59。

3 冯之浚,刘燕华,周长益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4):1-10。

4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 郎东,王述英,滨海新区形成高层次服务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现代财经,2008,28(2):63-66。

6 李文芳,牵彩良,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港口经济,2009,(2):11-15。

作者:李 健 周 慧

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 篇2:

探索新经验 贯彻新理念 全力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鼎力帮助和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滨海新区抢抓历史机遇、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开发开放,逐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努力探索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新路径

滨海新区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开发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建设了七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形成了“东港口、南重工、西高新、北旅游、中服务”的产业发展格局,开发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1%,2015年,滨海新区以占天津19%、占京津冀地区1%的土地面积,承载了927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天津市的56.1%,占京津冀地区的13.3%,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

十年来,滨海新区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国家级新区开发开放的新路子,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针对开发开放不同阶段,不断探索完善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

一是开发建设初期,天津市委成立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领导小组,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加强统筹、协调,实现了平稳快速启动。二是随着开发区域的不断拓展,滨海新区采用“指挥部+管委会+开发平台公司”三位一体模式,整合人力、财力、物力等建设资源。三是在远离后方的新区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先行配置软硬件设施,使之成为带动区域开发的“启动器”,从而吸引外部投资不断跟进,将“启动器”转化为“吸附器”,推动区域开发步入良性循环。四是通过两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统一的行政区,建立了“行政区统领、功能区支撑,街镇整合提升”的管理架构,形成了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

(二)以大项目、“小巨人”为抓手,快速壮大实体经济

一是开发开放初期,滨海新区以高端、高质、高新为方向,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随着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滨海新区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培育出一批带有“滨海印记”、具有“撒手锏”产品、“顶天立地”的“小巨人”企业,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势头。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2万家,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均超过1100家。

(三)围绕服务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滨海新区发挥高端楼宇、商业楼宇密集优势,着力完善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股权基金、商业保理、意愿结汇、离岸金融等创新型金融服务,逐步建立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二是促进科技信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三是以构建海空两港为核心,陆海空相结合、立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航运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四)从开发区到自贸试验区,不断探索扩大开放新领域

从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到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再到自贸试验区,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家多层次开放的试验田,作为北方对外开放服务的门户,其功能不断增强。一是开发建设初期,滨海新区依托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开放形态,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临港加工和展示交易等方面率先探索,发挥了连接两个市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二是围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东疆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为载体,在国际船舶登记、航运税收、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领域创新探索,政策优势不断转变为区域优势。三是以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平行进口汽车、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等管理方式,推动投资贸易和生活服务两个便利化。在滨海新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40家。

(五)推出行政审批制度等“十个一”改革,不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滨海新区在金融改革、涉外经济体制、土地管理、国有企业等十个方面先行先试,先后实施了三个综改三年计划。探索开展了融资租赁、私募股权基金、期货保税交割、保税展示交易、意愿结汇、人民币跨境结算、国际船舶登记等业务创新和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滨海新区以行政审批制度为突破口,先后启动实施了“十个一”改革。一是通过审批制度、权力清单、廉政监督等改革,明确政府职能,探索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一颗印章管审批”,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使分散的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推动了阳光行政、高效行政、廉洁行政,封存的109枚印章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一份清单管边界”,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的权力清单,用刚性制度约束“政府之手”。“一套体系管廉政”,对于保留的事项,实现作风全程监控、进展全程公示、效能全程监督。二是通过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检查方式、通关方式、信用平台建设等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一个部门管市场”和“一支队伍管执法”,明确了监管主体和权力责任,打破了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的“九龙治水”。“一份表格管检查”,规避了监管主体的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和“任性检查”。“一个平台管信用”,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提高了政府的监管效能。三是通过海关通关、服务平台、人才引进等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一份单卡管通关”,推动了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减少了企业通关成本。“一个号码管服务”,整合了各类热线资源,提高了服务效能。“一张绿卡管引才”,简化了居留、出入境、落户、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审批流程和手续,高端人才手执绿卡可办成所有承诺事项事情。

(六)突出“三和三能”理念,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管理运营新模式

围绕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建设,在盐碱荒地上探索建设生态城市,提出了“三和三能”(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理念。该理念正在成为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本。一是制定了世界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形成以量化指标为导向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二是组建股份制、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公司和合资公司,逐步成为“生态城市实践者”和“区域综合开发商”。三是积极实施盐碱地治理、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构建资源能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体系。四是构建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探索建设分层级、标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了“一个平台、三个中心”(网络与信息平台,运行维护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和运营管理中心),积极探索智能城市建设新模式。

(七)实施“高端高位嫁接”,努力促进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面对社会事业基础薄弱,无法很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高端高位嫁接”先进地区优质资源,尽快补齐民生短板。依托京津两地优势,采取资源整合、合作共建、嫁接改造等方式,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态环境等十个社会和民生领域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对接优质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三年累计投资300亿元,打造一流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硬件设施,吸引一大批优质高端中小学、幼儿园、医院落户。

二、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大步迈进

滨海新区过去十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加快新区开发开放的决策高瞻远瞩、意义深远。未来一段时期,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率先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滨海新区抢抓难得历史机遇、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从“滨海速度”向“滨海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新常态下,滨海新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向国际化创新型宜居生态新城区迈进。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走在前列”。

(一)在创新发展上走在前列

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深入推进调整转型,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持续实施大项目好项目攻坚,扎实推动万企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当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先行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世界级的创新人才和团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撒手锏产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力推进“双创特区”建设,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十个一”改革为主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综合执法体制、商事登记制度等改革,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二)在协调发展上走在前列

围绕增强发展协调性、均衡性,在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强项做强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东部滨海发展区的核心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接地,京津冀创新驱动的支撑点。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港城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统筹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形成功能互补、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农业与二三产业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发挥滨海新区带动作用,优化功能区布局,建立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机制,实施“飞地经济”和“战略联盟”,推动京津冀地区共同发展。

(三)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

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联动,加快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以海港、空港“两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两高”,快速轨道、快速路、快速公交“三快”为骨架,区内便捷、区外畅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瞄准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以中心商务区及其周边为主的核心标志区,持续抓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大绿工程和全民绿化行动,打造别致多样、干净整洁、留住乡愁的美丽村庄。坚守生态空间、土地利用、责任约束三条红线,合理开发使用各类资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四)在开放发展上走在前列

紧紧把握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强与河北相关地区合作,努力成为京津冀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港口区位优势,全面搭建陆上合作平台,构筑海上合作通道,打造东承日韩、西联中亚、北通蒙俄、南接东南亚的“一带一路”战略枢纽。推动自贸区对内成为京津冀和“三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通道,对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组织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合作,建成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新支点。

(五)在共享发展上走在前列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更好统筹社会事业,进一步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加快建设文化强区,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打造精神高地,增强文化自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责任落实,持续排查整治,把日常管理抓深抓细抓扎实,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着力推进组织体系、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三个全覆盖”,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幸福新区、安全新区、和谐新区。

作者:天津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生态文明论文 篇3:

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区位分析

摘 要: 本文从中新生态城落户天津入手,分析天津吸引生态城的区位优势,着重从绝对位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与论证。

关键词: 中新生态城 天津滨海新区 区位分析

中新生态城缘何落户天津?下面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区位分析。

一、位置

生态城位置选在天津滨海新区内的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占汉沽区南部20平方千米,塘沽区北部10平方千米,选址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千米,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千米、距离北京150公里、距离唐山50千米,位置上邻近大城市,连接京津冀,带动环渤海,处于枢纽处。

二、自然条件

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生态城项目,被认为是中国新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在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在中国发展一个既能实现经济发展,又能兼顾环境与社会和谐的城市。

1.新加坡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少且土地资源紧缺的岛国,但该国通过遍布全国的污水管道收集和处理系统,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污水处理。一般生活废水回收后,采用逆渗薄膜和超声波等先进技术处理后形成“再生水”,解决了新加坡约15%的总需水量。另外,新加坡还有能力把每年72%的降雨量变成饮用水。

包括天津在内的中国北方地区少雨干旱,水资源短缺。天津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6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五分之一。天津滨海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低,且这里的土地多为无法耕种的盐碱地。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卢卫指出,可利用的土地和水资源短缺,这种生态条件正是中新两国政府最终在多个参与生态城项目竞选的中国城市中选择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原因。故生态城的选址,符合中新两国政府的有关要求。在选址范围内,用地为盐田、盐碱荒地和湿地,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符合“不占耕地、在缺水地区选址建设”的原则。

2.另外,生态特色也是天津吸引生态城落址的不可或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河海要冲”,“山河湖海平原”协调共生,湿地众多,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最近几年又构建了区域生态保护网络,以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为主体,以海河生态廊道和滨海生态廊道为骨架,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以主要河流、道路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体系。故选址范围内的独特湿地自然景观、良好的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景观环境的建设。

三、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便捷

选址周边规划有京津唐城际铁路、津秦高速铁路、津滨轻轨,以及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海滨大道、津汉快速公路、中央大道和汉北公路,构成连通生态城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北京市及周边城市的快捷的交通网络。选址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千米、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千米、距离北京150千米、距离唐山50千米,符合“邻近大城市、交通便捷”的选址要求。

2.社会协作条件较优

选址区域周边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政管网系统,给水、燃气主干管网已经铺设到生态城周边,可为生态城提供水、气、电、热、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生态城选址东侧的北疆电厂,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一期工程2009年投入使用,可形成“发电、海水淡化、制盐、节约土地资源、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北疆电厂循环经济可以为生态城提供多种支撑。电厂为生态城的建设提供电源;发电的余热,一部分可直接为生态城供热,一部分可用于海水淡化,为生态城提供淡水;利用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制盐,节省22平方千米的土地;发电的废渣可以生产建筑材料。选址周边邻近滨海新区产业功能区,可以为各个功能区提供服务,也有利于生态城在短时期内取得发展成效。

3.政府的努力和政策的支持

早从2002年开始,天津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用3年时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06年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并批准授牌,成为全国省直辖市一级的惟一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此基础上,天津市又提出用10年时间创建生态城市。

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要求将滨海新区逐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同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修编》又要求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指出,要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2007年6月天津市委听取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生态城市规划纲要》的报告,8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天津市生态城市规划纲要》。《纲要》明确要求,到2010年,市中心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率先建成生态城区。在此基础上,滨海新区又制定《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建成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四大生态体系,2015年把滨海新区全面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建设中新生态城是落实国家对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定位要求。国务院在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了要将天津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另外,在天津滨海新区选址建设生态城,有利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落实,有利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天津市的长远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天津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态建设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制造业初具规模,现代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生态城的建设,有利于滨海新区在生态建设和资源节约利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为天津的城市发展积累有益经验,并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示范。

作者:商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