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养殖水产论文

2022-04-17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渔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产养殖又是渔业中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重要项目,而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为了能够合理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就需要加强对水产养殖和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护水产养殖生态水体环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乳酸菌养殖水产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乳酸菌养殖水产论文 篇1:

水产健康养殖中病害防控研究进展

摘要水产健康养殖理论近年来被提出、认可、发展、完善和推广应用。水产健康养殖中,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是病害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对国内外如何从采取合理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来进行健康管理和如何采用病害的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进行病害的控制做一综述,为水产动物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水产健康养殖;健康管理;病害控制技术;生态防治; 药物防治; 免疫防治

A

Research Progress on Control of Disease in Aquaculture

ZHAO Lingmin1,2,ZUO Yanfei1,2,HUANG Lixing1,2(1.Fisheries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2.Key Laboratory of Healthy Mariculture for the East China Sea,Ministry of Agriculture,Xiamen,Fujian 301021)

Key wordsHealthy cultivation of aquaculture;Health management;Technology of disease control;Ecological prevention;Medication prevention;Immunological prevention

在過去的30年里,水产疾病发病的速度增快和出现一些未知的疾病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危害。为了防止这些传染病的传播,并尽量减少它们对渔业保护计划的影响,制定控制策略成为当务之急。1972年,水产品健康养殖与生态养殖的观点在联合国有关会议上提出,是水产健康养殖理念的产生的最初起源。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由于饲养环境的恶化和水产养殖疾病频发,水产养殖行业开始重视和加强健康养殖问题,尤其是水产养殖杂质处理方法,水产养殖容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90年代早期,“主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议题被亚太水产养殖网组织(NACA)提出,促进了亚太地区水产健康养殖理论的推广。中国是在90年代中期由于对虾病毒性疾病和捕虾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开始探索水产健康养殖理论。近年来,水产养殖健康养殖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认可。由于水产养殖规模和容量扩张,病害频发,养殖水质恶化,研究健康养殖技术,并应用于实际生产,来提高产品质量和保护水域环境成为大势所趋[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水产健康养殖的概念:从选择亲本、育苗,水质管理、饲料营养等方面均提出规范的操作以防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暴发。具体就是在水产品种的选育上要选育优质品种,对苗种进行疫病的检疫,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对病害进行综合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达到可持续性发展[2]。

水产养殖许多疾病的暴发与养殖的条件密切相关,如水质差,过度拥挤或营养不足。鱼类疾病的暴发通常是复杂的,涉及到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过程。传染病是由寄生虫、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这些通常需要某种类型的药物来帮助鱼恢复。非传染性疾病大致分为环境、营养或遗传,这些问题经常通过加强管理实践来纠正。因此,在水产健康养殖方面,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是综合防治疾病的关键。

1健康管理

水产养殖健康管理是预防鱼类疾病的实践管理。一旦水产动物发病,治疗用药的难度很大。水产动物经常处于在机会性病原体的水体中,像细菌、真菌和寄生虫,这些都是水体中经常存在。当水质恶化,营养不良,或免疫系统的抑制,使这些机会性的病原体引起疾病。健康管理始于预防疾病而不是治疗。通过良好的水质管理、营养和卫生设施来预防疾病。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预防机会性疾病的暴发。

目前,国内外对健康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和水产养殖体系中水质控制技术方面。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大型综合水产养殖场对环境不够友好,因为它们大多完全依赖于大规模的养殖,在废弃物处理上不够完善,导致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增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在过去30年中,池塘养殖的迅速扩增已经在我国导致水质的退化。自2006年以来,中国农业部启动了一项全国性的行动,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行动计划,提高效率和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池塘养殖通过改进土地利用和池塘的水再循环减少废水污染[3]。越南在湄公河三角洲发展养殖巴丁鱼(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是对水质影响较小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据报道,巴丁鱼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排放量不到总悬浮固体和氮和磷负荷的1%,对主要河流的环境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4]。

在水产养殖中,环境影响是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包括低溶解氧、高氨、高亚硝酸盐或天然或人为毒素在水生环境中。适当的水质管理技术将使生产者能够预防大多数环境疾病。用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AS)对水处理,去除有毒鱼类的代谢废物和水系统中重用循环使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最著名的系统已经在维尔京群岛大学(UVI)进行试点。基于UVI设计的系统已经在许多国家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建造并表现良好。循环水(Aquaponic)系统具有较高的资本和运营成本,高的能源投入,每单位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池塘和网箱养殖。通过在水产养殖系统生产水培蔬菜可以有效地、更经济地生产鱼类和蔬菜,降低成本[5]。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也开始倡导健康养殖管理的实施,并开发了相应的技术和措施。例如,在水产养殖体系内的质量控制和疾病控制等方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已研究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在不同养殖方式对水域生态的影响及研究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我国也一直在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考证。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养殖健康管理理念还相对落后,表现在严重的水体自身污染和病害疾病频发。在育种生物学,生态学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对生产环境的治理手段落后,一味追求高的产量。因此,推广和普及健康养殖理念的形势十分紧迫。

2病害控制

水产健康养殖中,病害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病害的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

2.1生态防治

关于病害的生态防治,许多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水产养殖疾病,不仅与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的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直接决定了病原体是否会最终导致疾病。

通过对水体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分析和对微生物群落关系组成的探求,发现可以通过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来消除某些疾病发生。在这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微生物生态养殖系统方面,澳大利亚著名微生物学家莫里亚蒂博士有着深入的研究,认为预防和控制水产养殖疾病的发生可以采用微生物生態调控技术,而且对于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6]。在我国对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研究也在进行,发现养殖水体底质的变化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和其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及底栖生物种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水质的改变,这种变化可为水产疾病的预测提供依据。尝试采用农业土壤改良技术,修复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的丧失,培育水体中有利于生态的藻类的生长,使整体养殖生态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目前改良环境的方法有采用生物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生物技术改良环境的关键点是微生态技术,主要是在养殖环境中添加能够降解养殖中废物的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可以分泌高活性的消化酶,常见的可以调节水质的细菌有光合细菌、芽胞杆菌、放线菌、蛭弧菌、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等[7]。对这类微生物的菌株的筛选及改良的市场也非常巨大,产品的类型和剂型也不断进行升级。在养殖水体中培育水生植物也是常用的净化水体的生物方法。养殖水体物理改良的方法有曝气、沉淀、过滤、吸附、泡沫分离和磁分离及臭氧和紫外线杀菌消毒等方法。化学改良的方法主要是用氧化剂、还原剂、絮凝剂、消毒剂等化学试剂和水体中污染物产生反应或形成悬浮颗粒达到去除的目的。但目前针对养殖水体底基质的修复改良的方法措施还比较少,一般是用石灰消毒和清塘的方法。

2.2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必须要对疾病的病因和致病病原进行深入研究,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可能。国内外也一直致力于研究水产疾病的快速检测技术。

水产疾病的快速检测技术常用的有DNA 、PCR 、ELISA、IFA T等技术。目前我国研制出草鱼呼肠病毒、锦鲤疱疹病毒、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菌、嗜水气单胞菌等快速检测技术和试剂盒,但由于商品化程度不高,易用性差,种类单一,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等原因使其没有被广泛使用[8]。

目前我国对一些常见暴发性水产疾病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引起疾病的原因、致病机理、病理过程、流行机制等都不了解,更谈不上如何预防及治疗,都只是根据症状进行命名。因此,在我国大多数水产疾病的诊断没有对致病的病原进行检测,而是根据症状和经验进行判断,容易诊断错误且出现药物过度使用。在这一点上,近期国际上出现了将“循证医学”应用于水产健康养殖的呼声,且日益高涨[9]。循证医学,缩写为EBM,是英语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简称,意为基于遵守事实依据上的医学。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不同在于不是根据传统的经验,而是根据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基础上,对病人作出治疗,制定各项医疗政策、指南。在人类临床医学等应用上,循证医学是准确的诊断疾病,正确的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及治疗,科学的制定各项决策是进行卫生管理的基石。将循证医学应用于水产健康养殖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首先,水产养殖涉及的物种繁多,光是鱼类就超过27 000种[10],而物种间的差异往往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搜集针对不同物种不同病害的科学研究证据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用于水产动物的疾病传统诊断的技术主要包括:血液检测技术、成像技术、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以及组织学分析技术。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在2006—2012年发表的66篇关于硬骨鱼疾病诊断测试的SCI论文中,仅有11篇文章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符合检测标准的[11]。血液检测技术对鱼类来说可能是不够灵敏和特异的,因为环境因素和营养水平都可以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12],所以,进一步研究确证血液检测结果与鱼类疾病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切忌直接将哺乳动物的实验证据套用在鱼类身上[13]。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在容易受到培养条件(温度、盐度、培养基种类)影响的同时,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精确鉴定一直是一个难题,幸而近年来得益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产病原被成功鉴定,利用该技术进一步丰富水产病原数据库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14]。组织学分析技术是水产疾病诊断的常用技术手段,但是由于现有的商业化抗体往往是针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组化分析在鱼类上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所以验证现有抗体在鱼类免疫组化中的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15]。总而言之,更严格的诊断测试技术和标准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因此,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并搜集检测结果与水产病害相关性的科学研究证据等工作势在必行。而这些科学研究证据的搜集过程,正是循证医学的基础与前提。考虑到水产养殖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种、疾病、环境因素等的多样性,要达到循证医学的执行标准并应用于水产健康养殖,未来势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致力于相关科学研究证据的搜集工作[9]。

此外,在我国水产疾病药物,防治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是来源于农药和兽用药的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对水产动物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缺乏,故药物使用的方式和剂量不科学,导致药物残留和污染环境[16]。

因此,为了使药物防治正规化,进行渔药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残留检测技术的研发势在必行。对药物在水生动物体内如何进行分布,代谢和排除,确定药物的用量和给药途径,并进一步研制开发新的药物。其次要加强药物在水生动物体内残留的检测,在水环境分布的检测,既能使检测快速有效又能降低检测的成本为广大养殖生产者所接受。

2.3免疫防治

免疫防治目前是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热点,因其疗效可靠,对水域环境的污染破坏小,在病害的防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疫苗,免疫调节剂,以及益生菌的使用。

2.3.1疫苗。

渔用疫苗接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经证实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控制水产养殖某些传染病的方法。渔用疫苗可以显著减少特定疾病相关的损失,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而且它们是天然的生物材料,不会在产品或环境中留下任何残留物,因此不会引起疾病机体的耐药菌株,最终可以使整体养殖成本的降低和进行可预测性的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基于福尔马林灭活的浸泡渔用疫苗已经被证明是对弧菌病有效,对鲑科鱼类弧菌病作用显著。这些疫苗的良好疗效立即导致使用抗生素的减少。然而,一种新的细菌性疾病鱼类皮肤疖疮病 (Aeromonas沙门氏菌病)出现了,由于浸泡式疫苗对这种病原体无效,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了含有佐剂的注射疫苗。经过几年的不同疫苗佐剂和一系列不同抗原组合的测试后,很快就发现,一种油佐剂疫苗功效优秀,导致广泛使用含佐剂的疫苗,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同时三倍增加鱼产量。1995年引入重组病毒疫苗对鲑鱼进行疫苗接种[17]。

我国从1960年左右就开始进行渔用疫苗的研究,80年代研制的“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是最早的渔类疫苗。在此基础上,90年代研制出“草鱼出血病冻干细胞弱毒疫苗”是一种弱毒疫苗,免疫的效果大大提高,且安全可靠易于保存和运输。近年来又开发出针对草鱼肠炎、烂鳃、赤皮的多联疫苗。目前我国各大水产研究所致力于水产疫苗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将疫苗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高度结合。对于疫苗研制流程也开始完善,从制备攻毒模型,然后选择疫苗的种类,并通过添加佐剂、免疫增强剂的措施增强疫苗的效力,通过一系列免疫效果来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试验来筛选有效疫苗。并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感染攻毒模型,取样方式及部位,样本的采集及分析来建立疫苗安全评价的标准。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化的渔用疫苗在北欧、智利、挪威及美国几个地区广泛推广。目前,接种疫苗是大多数北欧和北美的鲑鱼养殖场的一个部分,他们抗生素的使用非常有限。20世纪90年代早期,大多数鱼类疫苗都是由当地小公司开发和商业化的。迄今为止,已有5家跨国动物保健公司收购或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些公司与专门从事水产养殖疫苗领域的较小公司合作。目前主要的鱼类疫苗生产商是Intervet International(荷兰),Novartis Animal Health(瑞士),Schering-Plough Animal Health (USA), Pharmaq(挪威)和Bayer Animal Health (Bayotek)/Microtek,Inc.(德国/加拿大)。目前,这些公司的主要商业市场是北欧、智利、加拿大和美国的鲑鱼和鳟鱼产业。在日本使用的疫苗主要是由日本公司开发和分发的。商业疫苗也可于美国的鲶鱼产业,规模较小,适用于欧洲的鲷科鱼类、石斑鱼和罗非鱼。在中国、俄罗斯、西班牙和德国等国也有一些小范围使用疫苗[18]。

疫苗已成为国际上预防和控制水产疾病的主要措施,对于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治滥用药物,减轻环境污染的意义重大。在我国,渔用疫苗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对于渔用疫苗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對鱼类免疫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规律和保护机制等研究不够深入;其次很多重大疾病的病原菌尚未分离到,无法制备全菌灭活苗;一些已经分离到的病原菌因对其保护性抗原的研究不足,限制了基因工程苗或核酸疫苗等的发展。这些瓶颈成为影响我国渔用疫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3.2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剂。

在提高水产动物抗病力的研究中,使用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剂的效果也引起关注。水产动物大多是低等脊椎动物,其免疫防御机制中非特异性免疫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重组抗原或灭活病原体的疫苗,通常不能单独提供保护。因此,通常需要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来提高疫苗的效力。传统的免疫增强剂如矿物油通常用于不同的商业疫苗中,然而,这种类型的免疫增强剂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为了在不降低保护水平的前提下,探索研究靶向性免疫增强剂针如MontanideISA711 和Montanide ISA763A具有特定细胞反应的组合,特别是对于有前景的鱼抗病毒DNA疫苗[19]。对大西洋鲑鱼一种沙门氏菌的免疫效果研究中发现,用硫酸铝钾作为免疫增强剂,可减低疫苗副作用及降低毒性[20]。研究发现IL-8能够调节对DNA疫苗反应产生的早期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因此,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免疫增强剂[21]。虹鳟中白介素-2 (IL-2)也被研究认为可增加两个转录因子STAT5 和Blimp-1的表达,认为可作为鱼类疫苗增强剂的用途[22]。Poly(I:C)也认为是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可以对七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感染的保护,且保护能持续10个月以上。此外,即使在VNN发生后,Poly(I:C)免疫接种也可以降低鱼的死亡率,对VNN感染的鱼有一个较好的疗效[23]。

目前国内也开始使用大黄蒽醌提取物,海藻硫酸多糖和壳聚糖,香菇多糖和黄芪多糖等作为免疫增强剂使用,也取得较好的免疫增效效果。

2.3.3益生菌。

随着对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的需求,水产动物益生菌的研究日益增多。“益生菌”这个术语是帕克(1974)定义的,它是促进肠道微生物平衡的有机体和物质。富勒(1989)修订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定义,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平衡,对宿主动物进行有益的影响。随后,莫里亚蒂(1998)建议将益生菌的定义扩展到微生物水添加剂。通过在水中添加益生菌已被证明可以减少氮和磷的浓度,改善水质。在水或饮食中加入的益生菌也可能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消化酶的生长,促进饲料的利用,提供其他促生长因子,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被确认的益生菌可能影响鱼的免疫力、抗病性和其他性能指标,包括芽孢杆菌属和各种乳酸菌(乳酸菌、乳球菌、卡诺菌、小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益生菌的作用模式包括竞争排斥,即益生菌通过抗生素或竞争对营养或空间的竞争,改变微生物代谢,或通过对宿主免疫的刺激,积极抑制潜在病原体在消化道的定殖。益生菌可以促进食欲,通过生产维生素、排毒和消化不良的成分来改善营养。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有效地抑制多种鱼类病原体。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益生菌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活性,以获得有益的效果,但死细胞、冻干细胞或无细胞提取物或孢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功[24]。

在现代化绿色生态养殖生产中,益生菌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作为无药物残留、天然无污染的净水和防疾病的微生物制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由于益生菌进入水产养殖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还在研究探讨中,因此,在将益生菌应用于水产养殖时还需谨慎[25]。具体来说,目前益生菌进入水产养殖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首先,益生菌的筛选鉴定方面,目前技术层面还比较落后,效率也不够高;同时,益生菌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一些机理还没有完全明朗,大部分益生菌的使用都是出于促进生长和净化水质的用途,一些更深入的使用目标和方法还有待研究发现;同时,益生菌在养殖环境内能否有效生存与繁殖,这个问题还不清楚;最后,如果将益生菌大量投入使用,可能会造成生态安全问题,尤其是可能会发生生态入侵问题,这个风险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化解与应对策略。目前益生菌用于水产养殖,还处于研发与尝试阶段,这一技术的使用还并不成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不断有新的技术手段产生,让益生菌可以更为稳定持续的应用到水产养殖中,促进养殖产量和质量的共同提升。

3展望

总体来说,全球水产病害防控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新的技术值得期待,例如靶向噬菌体治疗[26]和RNA干扰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27]等技术,也正在被考虑引入水产养殖。虽然这些技术有很大的前景,但它们具有潜在的风险,例如致病基因转移、噬菌体抗性的发生,甚至涉及到基因操纵的问题[28]。

参考文献

[1]

邴旭文.中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249-251,276.

[2] 魏宝振.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J].中国水产,2012(7):5-7.

[3] LI X P,LI J R,WANG Y B,et al.Aqua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Current state,challenges,and outlook[J].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2011,19(3):187-200.

[4] AHN P T,KROEZE C,BUSH S R,et al.Water pollution by Pangasius production in the Mekong Delta,Vietnam:Causes and options for control[J].Aquaculture research,2010,42(1):108-128.

[5] RAKOCY J E,MASSER M P,LOSORDO T M.Aquaponics:Integrating fish and plant culture[J].North eastern regional center publication,2006,11:767-822.

[6] DECAMP O,MORIARTY D J W,LAVENS P.Probiotics for shrimp larviculture:Review of field data from Asia and Latin America[J].Aquaculture research,2008,39(4):334-338.

[7] 張信娣,金叶飞,陈瑛.光合细菌对鱼病原细菌生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3):659-663.

[8] 李宁求,付小哲,石存斌,等.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J].动物医学进展,2011,32(4):113-117.

[9] VERGNEAUGROSSET C,LARRAT S.Evidencebased advances in aquatic animal medicine[J].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7,20(3):839-856.

[10] CLAVER J A,QUAGLIA A I E,SAGGESE M D.Comparative morphology,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blood cells in nonmammalian vertebrates[J].Journal of exotic pet medicine,2009,18(2):87-97.

[11] GARDNER I A,BURNLEY T,CARAGUEL C.Improvements are needed in reporting of accuracy studies for diagnostic tests used for detection of finfish pathogens[J].Journal of aquatic animal health,2014,26(4):203-209.

[12] FALLAH F J,KHARA H,ROHI J D,et al.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parasitism in pike,Esox lucius caught from Anzali wetland[J].Journal of parasitic diseases,2015,39(2):245-248.

[13] CALHOUN D M,SCHAFFER P A,GREGORY J R,et al.Experimental infections of bluegill with the trematode Ribeiroia ondatrae (Digenea:Cathaemasiidae):Histopathology and hematological response[J].Journal of aquatic animal health,2015,27(4):185-191.

[14] OLATE V R,NACHTIGALL F M,SANTOS L S,et al.Fast detection of 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in Salmo salar serum through MALDI-TOF-MS profiling[J].Journal of mass spectrom,2016,51(3):200-206.

[15] VERGNEAUGROSSET C,SUMMA N,RODRIGUEZ C O JR,et al.Excision and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a leiomyoma from the periventiduct of a koi (Cyprinus carpio koi)[J].Journal of exotic pet medicine,2016,25(3):194-202.

[16] 李立華.我国水产养殖病害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学技术创新,2016(8):274.

[17] SOMMERSET I,KROSSY B,BIERING E,et al.Vaccines for fish in aquaculture[J].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2005,4(1):89-101.

[18] BRUDESETH B E,WIULSRD R,FREDRIKSEN B N,et al.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vaccines for industrialised finfish farming[J].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2013,35:1759-1768.

[19] TAFALLA C,BGWALD J,DALMO R A.Adjuvants and immunostimulants in fish vaccines: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Fish shellfish immunol,2013,35(6):1740-1750.

[20] MULVEY B,LANDOLT M L,BUSCH R A.Effects of potassium aluminium sulphate (alum) used in an Aeromonas salmonicida bacterin in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 L.[J].Fish diseases,1995,18(6):495-506.

[21] JIMENEZ N,COLL J,SALGUERO F J,et al.Coinjection of interleukin 8 with the glycoprotein gene from 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 modulates the cytokine response i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J].Vaccine,2006,24:5615-5626.

[22] DAZROSALES P,BIRD S,WANG T H,et al.Rainbow trout interleukin-2:Cloning expression and bioactivity analysis[J].Fish shellfish immunology,2009,27(3):414-422.

作者:赵玲敏 左妍斐 黄力行

乳酸菌养殖水产论文 篇2:

完善水产健康养殖措施 保障水生态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渔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水产养殖又是渔业中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重要项目,而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为了能够合理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就需要加强对水产养殖和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护水产养殖生态水体环境。

关键词:水产养殖;健康;措施;可持续发展;污染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9.120

Improve the aquaculture and aquacultur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ecology

Yin Huanzhong

(Danling Count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Meishan Sichuan 620200, China)

1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产生的原因与带来的危害

1.1 水体中含N、P等营养盐过多

若是水产养殖的环境特别差,又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那么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养殖的产量。在以往的水产养殖中,为了能够使产量最大化,人们经常会往水池中洒放过多的肥料和饵料,殊不知在这样的养殖方式中,残留的饵料很容易会对水体造成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集约化的养殖方式越来越普及,水产养殖的密度越来越大,投撒的饵料也就跟着增加,因此,残留在水体中的饵料以及水中生物的排泄物就会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环境。

1.2 底泥富集而造成的污染

据有关调查显示,底质污染通常是在开放的养殖水环境中比较轻,而在封闭的水产养殖环境中,底部的泥里一般都会富含碳、氮、磷元素,若是大部分水产生物的排泄物和饵料不断增加,养殖水环境就會因此受到二次污染。在那些传统的养殖池塘里,由于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以及粪便等导致底质的污染物高度富集,里面的微生物就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氨气和硫化氢,进而破坏水体生态环境。

1.3 水池的深度不科学

如果是水池过于深,水池的底层就会缺少充足的光照,那些浮游植物的正常生长就会受到威胁,再加上残留饵料与粪便在水池的底部沉积,耗费了水中大量的溶氧,导致出现一些厌氧的微生物,极大的破坏了池底的生态环境。另外,一些有机物厌氧分解后,就会释放出很多的有害气体,破坏和污染了水产生物的生存环境,而水产生物这时肌体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水产生物在这种环境下的抵抗力会变得越来越弱,根本就不能正常的生长,大量的厌氧致病菌也会因此滋生,使得水产生物经常发生感染或发病的情况。

2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该如何防治

2.1 要全局规划水产养殖的区域和布局

必须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治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当地的地质和水文资料来判断水产养殖的承载力,而且还需要对水体的自洁能力进行一个预测,之后再适当地调整渔业的生产和发展结构,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其次,也要严格控制好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密度,科学合理地设置生产区、取水区以及排放区等。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好水产养殖的规模以及合理地布局好水产养殖的区域,才能提高良好的空间供水产生物正常生长。

2.2 治理池塘的富营养化问题

在水产养殖中,总是会产生很多的废物,诸如水产生物的排泄物以及残留的饵料等,需要及时地清理。而对于池塘底质的改造,则可以通过吸泥或者是投石的方法来进行。

2.3 合理利用鱼饲料和渔药

近几年来,鱼饲料的价格越来越高,但是质量却逐渐下降,所以,在水产养殖中,水生物的抵抗力和抗病能力不断下降,体质也不如从前,引发疫病的情况屡屡皆是。此外,部分渔药的针对性不强,滥用渔药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都给水产动物疫病的传播带来了条件。所以,一定要提高饲料和渔药的质量,并且科学合理地投放饲料和渔药。

2.4 合理地使用生态营养学饲料

在投放鱼饲料的时候,应该注意增加碳水化合物在饲料中的比重,根据不同的水质情况、天气状况以及不同品种鱼类的习性、不同饲料的特性,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易于水产生物消化的饲料,进行科学投喂,使水产生物能够更好地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又能减小多余饲料的浪费,降低污染。另外,为了使鱼能够更快生长,可以应用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或者是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植酸酶,以此来使水产生物排泄物中氮和磷的含量降低。

3 水产健康养殖的具体措施

(1)合理规划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和养殖模式,进行多品种混养,分层次养殖滤食性-杂食性-肉食性鱼类;发展生态养殖,采用“稻-渔”“渔-菜”等养殖模式实现养殖生物-水体-水生植物之间生态循环;在水产养殖实际环节中,建议池塘亩产量控制在1500kg以下,水库放牧式生态增殖亩产量50kg以下,水库投饲养殖亩产量400kg以下,稻田养鱼亩产量150kg以下;(2)套养滤食性花白鲢净化养殖水体,

吸收利用水体氮磷等营养元素;(3)实施机械增氧,加速有机质分解转化,采用水车式、叶轮式、涌浪式、射流式增氧机和纳米微孔底部增氧技术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加速水体残饵、鱼类排泄物等有机质分解转化;(4)泼洒微生物制剂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通过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消除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同时加速养殖水体有机质分解转化;(5)种植水生植物(生物浮床)吸收利用水体氮磷物质,通过种植水稻、蔬菜、花卉及其他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氮磷元素;(6)施用生石灰对养殖尾水进行杀菌、沉淀处理,亩用生石灰25~50kg全池泼撒澄清水质(生石灰溶于水后产生Ca离子与水中的硫酸根、磷酸根等产生沉淀,降低水酸度净化水);(7)开展养殖尾水综合用于农业灌溉(粮油种植、水果种植、蔬菜种植、花卉苗木種植、森林绿化等)。

4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应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的来布局水产养殖的区域,尽量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确保渔药的正确使用,合理喂养饲料,以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志中.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管理系统的关键与创新[J].农机科技推广,2014(05):53-54.

[2]袁安德.降低池塘养殖中有机污染的方法及评价[J].北京农业,2014(33).

[3]丁晓明.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1-5.

[4]魏宝振.水产健康养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J].中国水产,2012(7):5-7.

收稿日期:2019-06-20

作者简介:殷焕忠(1970-),男,汉族,大专学历,水产养殖工程师,四川省丹棱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渔政管理站站长,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及水产环保。

作者:殷焕忠

乳酸菌养殖水产论文 篇3:

水产养殖中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探究

摘 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均采用传统的人工养殖技术,侧重于养殖规模与水产品数量的提升,对于质量与品种方面则不够重视,不仅导致养殖的成本较高,且容易污染生态环境,不符合当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水产养殖也应当改变传统模式,采用生态养殖技术,提升水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本文对水产养殖中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态养殖技术;应用策略

水产品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分别为捕捞和养殖。然而,捕捞所获的水产品在产量、质量和种类上都存在不稳定因素。将养殖作为水产品的主要来源,有助于为人们的饮食需求提供保障。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水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因此,如何提升水产品的产出数量并确保其质量,成为水产品行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利用生态养殖技术,不但有助于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率与质量,创造更高的效益,还可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于绿色健康产品的需求。

一、选择恰当的水域环境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域环境至关重要,对于水产品的生长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一般来说,水产养殖都是在选择在池塘中开展的,在生态养殖技术的要求下,必须要加强对池塘的调查,一方面,要远离工业园,确保水体环境健康,没有污染,以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如果池塘中的水体本身存在问题,可能会对水产品形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要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确保水产品可以便捷地对外运输,销售便捷。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人工技术来优化池塘环境,比如通过种植水草来改善水体,为水产品的生长创设良好的条件。在种植水草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池塘的实际环境,控制种植的规模,通过适量的水草种植,可以促使池塘中形成更多的微生物和有益菌,从而提升水体环境的优越性,提高水产养殖的效果。水域环境是水产养殖的首要因素,所以必须要认真挑选,并积极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使水域环境更加适宜水产品的生长,确保水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二、采用循环式养殖技术

在水资源比较缺乏或者生態环境被破坏的地域,水产养殖的开展比较困难,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难以保证水产品的有效生长,即便进行养殖,水产品也可能存在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对此,可以采用循环式养殖技术。循环式生态养殖技术主要有两条实施途径,第一,采用循环水生态技术,对河道、池塘的水环境进行净化,实现三级净化效果,优化水体环境;第二,利用微生物肽来净化池塘环境,主要由水体环境净化与人工浮床两个系统组成,通过水体的循环净化,来改善生态环境,为水产品的养殖创设适宜的条件。

三、注重病害的防范治理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旦出现就可能导致水产品产量的大幅度下降,对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防范治理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环境中的水产品种类单一,发生病害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如果水体环境中包含多种类型的生物,就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改善生态系统,实现不同类型水产品的共同健康生长。在水产养殖中,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药物,利用混养共生的方式,增强水产品的抗病性,可以将不同类型的鱼类放在一起进行混养,比如将草鱼、鲫鱼、螂鱼、鲤鱼、花白鳃、大口鳃等进行混养。螂鱼、鲤鱼在觅食的时候,会挖掘池底,从而破坏病原体的成长环境。当鱼出现疫病的时候,其行动会受到影响,成为肉食性鱼类的食物,防止疫病的扩散。在水产养殖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为合理的配比方案,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预防病害的效果。

四、合理选择和投放菌类

菌类的投放可以保护养殖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水产品的健康生长,对于水产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水产养殖户要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结合水体环境的情况以及水产品的需求,合理地投放菌类,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优化水产品的生长环境。在购买菌类的时候,要选择正规的渠道,并挑选一些适应能力较强的菌类,在投放之前,还要进行一定的试验,确保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乳酸菌类和芽孢类是水产养殖中比较常用的菌类,对于水产品的生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产养殖的成本。然而,很多水产养殖户并不了解菌类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学习,并将其运用到养殖实践中去,从而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菌类的数量,如果菌类数量过多,反而会对水产品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结语

生态化是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当转变传统的养殖方法,加强生态养殖技术的运用,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水域环境,通过混合养殖、投放菌类等措施,优化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在降低污染和成本的同时,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率与质量,确保水产品的安全性,切实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勇.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及实施要点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122.

[2]王巧艺.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06):122.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 532300)

作者:高日山

上一篇:多民族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云计算数据挖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