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的水产养殖论文

2022-04-21

1.研究背景我国水域资源丰富,具有3000年的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水产养殖面积高达780万公顷。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5373万吨,居世界第一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非特异性免疫的水产养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特异性免疫的水产养殖论文 篇1:

不同养殖模式下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致病菌的动态变化

摘要 [目的] 为指导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种养殖模式的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塘为试验对象,通过周期性的水样采集研究了虾池水体细菌数量、弧菌数量以及弧菌中非副溶血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比例变化规律与早期死亡综合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试验虾池在养殖初期弧菌数量较低,养殖过程中弧菌数量与细菌总数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当虾池中细菌总数高于2.5×10.4 cfu/ml,弧菌数量高于1.5×10.3cfu/ml,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的比例超过10∶1,虾池内极易发生早期死亡综合症。[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用于进行对虾健康养殖的风险评估。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细菌;弧菌;养殖模式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且营养需求低、抗逆性强,是一种优良的水产养殖品种。随着大规模的高密度养殖的进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南美白对虾发生病害愈来愈频繁。从2009年起,一种名为早期死亡综合症(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的对虾疾病开始肆虐亚洲各国对虾养殖区[1],给对虾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目前对早期死亡综合症的致病机理研究并不透彻,但众多学者普遍认为该疾病是由副溶血弧菌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虾导致死亡[2-3]。弧菌病是养殖对虾的主要细菌病害之一,能引起水产动物鱼、虾类等大量死亡,往往与暴发性流行病有关[4-12]。笔者研究了在养殖进程中采用不同疾病防控措施的高位虾池从放苗到收虾的养殖过程中水体细菌和弧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对“规范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细菌和弧菌总量关键限值”[13-14]进行对应性检验,用于

评估对虾健康养殖风险,为指导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池塘与养殖进程

选定舟山市(金浦养殖场)和台州市(诚达养殖场)2个养殖场各4口养殖池和1口水源处理池作为追踪检测对象,从2个养殖场各选2口养殖池的检测结果作为研究内容。试验所用养殖池均为南美白对虾规范化高位养殖池,面积为2 000~3 335 m.2/池,池形正方,中央排污,有效水深1.8 m,池底铺防渗膜,配备底增氧和水面增氧系统。

养殖流程按照《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15]执行。金浦养殖场在按照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进行养殖的基础上,定期在养殖池中进行卤素消毒剂带虾消毒,在饲料中拌服针对性抗生素,用于疾病防控。诚达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不进行卤素消毒剂带虾消毒,在饲料中拌服微生物制剂、大蒜素和VC等,用于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

1.2 仪器与试剂

1.2.1设备。

满足细菌数量检测和细菌种类分离鉴定的完整试验条件。

1.2.2

试剂。

检测细菌总数的培养基平板为营养琼脂平板,由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检测弧菌总数的培养基平板为TCBS琼脂平板,由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方法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检测池水中的细菌总数、弧菌数量和弧菌菌比进行测定。从对虾放苗到收获1个养殖周期内,每隔15 d进行1次养殖水体的水样采集,分别测定细菌总数、弧菌数量以及弧菌菌比,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探讨高位虾池细菌总数、弧菌数量变化及弧菌菌比与对虾EMS症发生的相关性。

1.3.1 采样方法。2014年6~9月进行养殖水环境细菌数量跟踪检测,所有检测池每隔15 d进行1次采样,现场稀释、涂布水样,接种平板在实验室恒温培养。细菌采用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弧菌采用TCBS平板培养。接种后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34 ℃下培养24 h后计数菌落数量。

1.3.2 菌落特征。

在TCBS平板上副溶血弧菌的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湿润、稍混浊、半透明,多数具尖心,斗笠状,蓝绿色。非副溶血弧菌(其他弧菌)的菌落稍大,光滑,黄色,稍平。

1.4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并绘图,分析其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虾池内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

由表1可知, A3和C7养殖池中细菌总数及弧菌数量基本呈现随养殖进程而增高的走势;副溶血弧菌数量在养殖初期为0;此后菌比值随养殖进程有明显变化,呈上升趋势,并且表现出副溶血弧菌含量明显升高的现象——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比均超过10∶1。

此外,在检测过程中水源处理池(消毒池)内只检测到低含量的细菌数(<200 cfu/ml)和弧菌数(<10 cfu/ml)。在末次检测后的次日(7月2日),C7虾池内出现典型EMS症,对虾大批死亡,排塘;7月4日,A3虾池出现典型EMS症,对虾大批死亡,排塘。

由表2可知,在全养殖期内8#和11#养殖池中细菌总数均低于2.5×10.4 cfu/ml,弧菌数量除个别时段基本处于1.5×10.3 cfu/ml以下;副溶血弧菌数量在养殖初期检测时为0;菌比值随养殖进程有所变化,基本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副溶血弧菌含量明显升高的现象——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比均超过10∶1。

此外,在检测过程中水源处理池(消毒池)内仅检测到低含量的细菌数(<200 cfu/ml)和弧菌数(<10 cfu/ml)。金浦养殖场全场12口养殖池在整个养殖期未出现明显的EMS疾病现象,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于10月初陆续收捕,平均产量超过1.8 kg/m.2。

2.2 虾池内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金浦养殖场 8#和11#虾池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0.023×10.4 cfu/ml~2.14×10.4 cfu/ml,在2.5×10.4 cfu/ml以下,平均值分别为0.64×10.4和0.44×10.4 cfu/ml,方差分别为0.65和0.34,波动变化较小。诚达养殖场A3和C7虾池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0.69×10.4~3.90×10.4 cfu/ml,平均值分别为2.30×10.4和0.97×10.4 cfu/ml,方差分别为3.33和5.15,波动较为剧烈,2个虾池的细菌数量均在第3次采样时呈现爆发性增长。

从图2可以看出,金浦养殖场8#和11#水体弧菌数量呈波动变化,范围为0~2.70×10.3 cfu/ml,平均值分别为0.59×10.3和0.94×10.3 cfu/ml,方差分别为0.89和0.84,数量变化基本在1.5×10.3 cfu/ml以下。诚达养殖场A3和C7虾池在前2次检测时弧菌数量为0.08~0.18×10.3 cfu/ml,最高值为0.18×10.3 cfu/ml,弧菌数量较低。然而,在第3次检测时发现,弧菌数量短时间内爆发性增长,远超于1.5×10.3 cfu/ml。A3和C7虾池检测结果的方差分别为2.33和11.16,弧菌数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综上可知,同一个位点细菌和弧菌数量呈现规律性的同步增多或减少。方差分析表明,弧菌数量的变化与细菌数量相比显得更不稳定。

3 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中细菌数量变化与养殖进程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与申玉春等[16]报道的高位虾池细菌总数随养殖过程逐步上升、后期最多的结果不同。这可能是人工因素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章洁香等[17]也认为池中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受多方面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

3.1 2种养殖模式下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

2个养殖场的水处理池中细菌数量与弧菌数量都非常低。养殖前期,养殖池中的细菌数量与弧菌数量也呈低含量状态。这表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在水源水的处理中是有效的。诚达养殖场(A3、C7)养殖进程中细菌数量与弧菌数量均呈上升走势,且在严重超限后发生EMS症,导致排塘结果。金浦养殖场(8#、11#)养殖进程中细菌数量始终低于2.5×10.4 cfu/ml,弧菌数量在1.5×10.3 cfu/ml附近波动。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后者定期在养殖池中进行卤素消毒剂带虾消毒,始终抑制水中的细菌数量结果。

2个养殖场水体中弧菌数量中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的比例均呈现随养殖进程而升高的趋势,但由于水中弧菌总数的差异,2个养殖场养殖池水中副溶血弧菌的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同期进行的虾体弧菌含量辅助检测发现,当水体弧菌数量上升时,虾体肝胰腺和肠道中的弧菌也随之上升。该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体弧菌超过一定数量时,虾池内极可能发生对虾患EMS症大规模死亡现象。

2个养殖场都曾出现细菌数量过高的现象,而养殖结果却表现出明显差异。2个养殖场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控模式的不同。诚达养殖场采用肥水养虾,养殖过程中在虾池内不进行消毒,主要以在饲料中添加护肝药物(如大蒜素和微生物制剂)来提高抗病能力,无其他对弧菌针对性药物施用。金浦养殖场采用清水养虾,陈超然等[18]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lO2溶液泼洒,对养殖虾池水中的细菌具有明显杀灭作用,所以定期对养殖池进行带虾消毒(ClO2)。王永胜等[19]研究发现抗生素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脏中的抗菌力, 在饲料中拌入允许使用的抗生素,限制养殖池水中和对虾体内细菌,特别是弧菌的数量。

3.2 关于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的思考

养殖过程中控制细菌的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养殖池水中细菌数量在2.5×10.4 cfu/ml以下时较为安全,这与郭平等[20]对对虾养殖水域环境细菌动态变化研究中富营养水域细菌数相近。其中,大多数弧菌在养殖系统中是一类重要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养殖过程中控制虾池水体的弧菌数与预防虾病的发生有关[21]。许多学者将10.4 cfu/ml作为对虾发病的弧菌数量阈值[22],但笔者发现弧菌数量在1.5×10.3 cfu/ml以下时较为安全,与占国等[23]认为使对虾感染发病的弧菌数量阈值为1×10.3~1×10.4 cfu/ml基本接近。此外,菌比值也是需要予以关注的指标。非副溶血弧菌与副溶血弧菌的比例应低于10∶1。不同的疾病防控措施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养殖成效,建议对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技术规范中疾病防控的相关标准作适应性补充或修改。

参考文献

[1]FLEGEL T W.Historic emergence,impact and currentstatus of shrimp pathogens in Asia[J].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2012,110:166-173.

[2] 严天鹏.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原因及防控[N].中国渔业报,2014-02-17(06).

[3] 苏树叶,赖秋明,陈金玲,等.南美白对虾EMS发病特点及防控[J].海洋渔业,2013(6):85-88.

[4] 林美兰,倪纯治,刘文华,等.厦门同安西柯对虾养殖池的细菌数量动态[J].台湾海峡,1998,17(2):156-161.

[5] 阎冰,廖思明,陈剑锋,等.跑道式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弧菌的数量动态[J].水产科学,2005,24(11):10-12.

[6] 谢珍玉,周永灿,冯永勤.对虾弧菌病的研究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2007,25(1):88-95.

[7] 倪纯治,林燕顺,叶德赞,等.海水养虾池的几种致病弧菌生态[J].台湾海峡,1995,14(1):73-79.

[8] 陶保华,胡超群,任春华.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的致病力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0,7(3):117-119.

[9] 陶保华,胡超群,任春华.弧菌疫苗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免疫预防的作用[J].水产科学,2000,24(6):564-569.

[10] 孔凡骏,周凯,郑国兴.三种弧菌对池养中国对虾的急性致死剂量试验[J].海洋科学,1998(4):6-7.

[11] 胡超群,陶保华.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J].热带海洋,2000,19(3): 84-94.

[12] 马悦欣,李华,陈营.1993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细菌病原学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5,10(2):1-8.

[13] 顾坚.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细菌总数检测与分析[C].浙江海洋学院优秀论文集,2011.

[14] 黄蕾.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弧菌检测与分析[C].浙江海洋学院优秀论文集,2011.

[15] 赖秋明,章华忠,史进吉.DB46T37-2004 无公害食品 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成技术规范[S/OL].(2004-09-08)http://www.doc88.com/p-217945889968.html.

[16] 申玉春,熊邦喜,叶富良,等.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细菌数量变化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J].海洋科学,2006, 30(7):33-37.

[17] 章洁香,张瑜斌,张才学,等.高位虾池水体细菌和弧菌的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J].集美大学学报,2009,15(5):l3-l7.

[18] 陈超然,孟长明,陈昌福.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对养虾池水中细菌数量的影响[J].渔业致富指南,2003(15):61-62.

[19] 王永胜,钱鲁闽,陈昌生,等.抗生素和有益微生物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研究[J].台湾海峡,2008,27(2):161-167.

[20] 郭平,许美美.对虾养殖池水域环境细菌的动态变化[J].海洋与湖沼,1994,25(6):625-630.

[21] 林克冰,周宸,蔡清海,等.斑节对虾双季养成期间虾池水质和底泥细菌含量的变化[J].福建水产, 1998,79(4):7-12.

[22] 黄洪辉,林钦,郭志勋,等.有益微生物的应用对海水对虾养殖池塘中细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7,3(3):14-19.

[23] 于占国,林凤翱,贺杰.异养细菌与虾病关系的研究[J].海洋学报,1995,17(3):85-91.

责任编辑 陈玉敏 责任校对 李岩

作者:张婉蓉 徐含颖 张学舒 冯双双 罗燕儿

非特异性免疫的水产养殖论文 篇2:

水产养殖中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1. 研究背景

我国水域资源丰富,具有3000年的悠久的水产养殖历史,水产养殖面积高达780万公顷。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5373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工业化大规模养殖日益壮大,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养殖水体饱受外源性污染的困扰,与此同时,养殖池内本身的抗生素和饵料残留等内源性污染问题又为养殖生态的恶化推波助澜。

养殖池水一般由天然水(河流、湖泊)补给,外源性污染的排入破坏了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了入塘水的水质状况,而集约化、密集化的水产养殖的过程中,由于水产动物排泄物质的不断累积和饵料残留在池底的残留,养殖池中有机物负荷日益增加,分解会导致水中溶解氧降低,氨氮增高,并释放出硫化氢等有害的物质。传统改善水质的方法通常采用排出大量旧水、灌入新水,结合泼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方法,这些常规措施虽然一定程度能调整水质但存在许多缺点,影响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长。无副作用,净水效果较好的微生态制剂将成为21世纪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

1.1微生态制剂简介

微生态制剂作为水质净化剂,可以调节水体微生态平衡,具有改良水质、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等作用。目前作为常见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蛭弧菌等。主要剂型有液体型、固体型和半固体型。

2.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2.1 微生态制剂消除有害污染物,调整养殖池中生态平衡,改善水质

微生态制剂通过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使之降解,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有效的降低了水体中的BOD、COD,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氨的浓度,清除排泄物质,饵料残留,浮游物生物残体,从而改良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2.2微生态制剂减少鱼类疾病发生

减少预防疾病,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广谱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弊端已经凸显,而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应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微生态制剂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分子,可以使B细胞增加抗体同时维持吞噬细胞的活力防止毒性物质的滋生。微生态制剂的投加使得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进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达到良好的微生态平衡。这样使得养殖水产品鱼、虾得病几率大大缩减,并节约了养殖成本。

2.3微生态制剂促进鱼类生长

饵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能够产生各种有益营养物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将微生态制剂混入饵料添加,能够提升鱼类消化酶活性,有利于分解饵料中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有利于水产动物对于饵料的进食与吸收。同时微生态制剂本身某些也可以作为饵料添加。

3.国内外研究概况

3.1微生态制剂国外研究概况

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微生态制剂除应用于人医、畜牧兽医、微生态饮料、化妆品的生产等方面,在水产养殖及防病治病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在60年代日本就开始将光合细菌运用于水产养殖上。Sasak研究了光合细菌降解牡蝠养殖区底泥中的有机物,修复牡蝠养殖环境的作用。美国学者研制的Alken Clearflo是以枯草杆菌、地衣杆菌、多粘杆菌、假单胞菌等制成的系列微生态制剂,用于废水处理,取得很好效果。日本小林正太将患有鲤鱼烂腮病,穿孔病,金鱼绵头病,鳗鱼水霉病,赤鳍病的病鱼用光合细菌以一定方法处理,15天后病鱼恢复健康。日本佐贺新闻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海底堆积物,鱼池和养鱼水库的污泥进行了分解净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Green lake測算数据表明光合细菌每年同化炭60t,同时脱毒硫化物达84t并能明显减少养殖病的发生。

3.2微生态制剂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已经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水产养殖对象。李跃华、葛佳春等用2种微生态制剂作用于青虾养殖池,利用制剂中的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降解水体中有害物质,施用后青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任保振等,王广军等在温室养鳖池投喂含有蜡质芽孢杆菌的有益微生物结果降低了水体中的COD、氨氮、亚硝酸氮的含量,池水和底沙中的异样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刘忠等实验表明将光合细菌投加入鲍鱼鱼苗中,成活率比对照组提升了13.5%,平均体长提升了2.4%。翟士君等应用放线菌对温室养鳖池净化水质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水质透明度明显增强,并增加了幼鳖的摄食量和抗病力。宫兴文等将放线菌和光合细菌联合起来使用,也取得了明显的净化水质的效果。薛恒平等研制了由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蛭弧菌等组成的复合菌种,在虾池每周施放一次结果水质良好,试验组对虾病毒病暴发的时间延迟了10d,产量增加了40%。

4展望

微生态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良好的水质调节作用,降低水中对鱼虾有害的氨氮等物质。且富含B族维生素和辅酶Q等生理活性物质,能明显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也能防治鱼虾病害的发生。由于目前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来防治鱼虾病害的发生,化学药品易残留在环境中,带来二次污染,抗生素容易使病原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后效果不佳,与其相比,微生态制剂具有较多的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将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正勇,郭灿华,陈清源. 我国水产养殖业内因致污的研究[J]. 前沿论坛,2002(10):43-46.

[2]秦梅枝,王晶.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7,9(3):15一7.

[3] 韩士群.优化养鱼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J]. 科学养鱼,2000(9):51-52.

[4] 薛恒平等.微生物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中国饲料,1997(5):30-32

[5] 李勤生等. 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的应用[J].鱼类病害研究,1997,19(1):103-104.

[6] 杨美兰,林钦.微生物制剂对虾池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调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7,20(2).

[7]郑耀通,胡开辉.固定化光合细菌净化养鱼水质试验[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55-58.

[8]任保振, 王广军.应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温室养鳖池水质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 报,2002,29(1):27-30.

[9]沈南南,李纯厚.3种微生物制剂调控工厂化对虾养殖水质的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2007,3(3):20一25.

[10]李跃华,葛佳春.二种微生物制剂对青虾池水质和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09,30(l0):65一67.

[12]Nakamura S. Veterinary use of new quinolones in Japan [J].Drugs ,1995 ,49 (2) :152-158.

[13]Davis J L , Papich M G, Weingarten A.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orbifloxacin in the horse following oral and int ravenous administ ration[J].J Vet Pharmacol Therap ,200 6,29:191-197.

[10]李跃华,葛佳春.二种微生物制剂对青虾池水质和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09,30(l0):65一67.

作者:张楠 潘小军

非特异性免疫的水产养殖论文 篇3:

中草药在中华鳖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中华鳖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华鳖养殖业集约化发展,病害愈发频繁并造成严重损失。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来源广泛、天然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中华鳖的养殖现状和病害的研究进展,以及中草药对中华鳖病害防治及其作用机理,调节免疫机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草药在中华鳖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鳖;病害;中草药;免疫

中华鳖又名甲鱼、团鱼[1]。是一类风味独特的水产养殖品种,其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是优质肉类来源[2]。我国的中华鳖养殖规模较大,但随着集约化养殖发展,因养殖密度、温度与水体等发生改变,致使其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加重了疾病的防治难度,严重影响了中华鳖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中草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是传承至今的宝贵财富。其具有营养性和药物性且毒副作用小,逐渐作为了添加剂或渔药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中华鳖养殖情况,常见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疾病以及在中草药应用在中华鳖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草药在中华鳖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中华鳖养殖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中华鳖人工养殖,由池塘小规模零散养殖[3][4]转为集约化的温室与池塘精养的模式[5]。随着养殖业发展,形成采光大棚养殖、大水面养殖如用网箱拦网、温室-外塘搭配养殖、种养结合等多种养殖模式[6][7]。我国中华鳖产量由1993年的390吨增长到2019年的32.5万吨(见图1),证实了我国中华鳖养殖业的飞速发展[8][9]。

中华鳖养殖规模飞速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10]。如走私或使用劣质种苗的现象[11],使本土鳖种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也使得本地少见的中华鳖病害也因此时有发生;其次,中华鳖的养殖模式也使其患病几率大幅提升。我国每年因中华鳖的病害带来数量损失就有20多万吨、造成经济损失近30亿元,病害的频发极大影响了养殖业发展。虽然抗生素等化学渔药能防控病害,但在养殖生产中的药物使用具有很强的主观性[12]。养殖者盲目且过量用药[13],不仅导致细菌等的耐药性增强,而且会在水产品中残留,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也会在污染养殖水体环境。因此,绿色生态的病害防治方法成为中华鳖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  中华鳖常见病害

近些年,对鳖病的研究虽愈发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总体来看仍然较少,有许多鳖病的病原,目前没有准确的定论,使得鳖病的研究难度较大。并且鳖病多数潜伏期长、病程长、易出现并发症,难以治疗[14]。近些年通过对鳖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中发现,鳖病存在一病多症、一症多病的情况,这无疑再次加大了鳖病研究、防治等方面的难度。目前对中华鳖的常见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病,病毒病、真菌病、寄生虫病较为少见。

2.1  细菌性鳖病

中华鳖较常见的疾病,多是细菌性病原引起的,细菌性鳖病也是鳖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目前在鳖病方面,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鉴定的研究与探索也可以算是较为深入。常见的引起鳖病的病原菌有气单胞菌属(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等。引发的中华鳖病有白底板病、腐皮病、白斑病、疖疮病、腮腺炎病等,如表1所示。

研究认为常见致病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且相同病菌也会出现症状和危害程度不同的鳖病的情况。例如嗜水气单胞菌能引起白底板病、疖疮病等多数鳖病[16]-[18];温和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等感染也会导致疖疮病、腐皮病[19][20];迟缓爱德华菌感染会导致白底板病[21];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鳃腺炎病等的报道。常见的鳖病如白底板病,危害幼、成、亲鳖,全年易感,死亡率在30%以上;疖疮病与腐皮病则多出现于5月~9月,危害各阶段中华鳖,病死率较高;红脖子病多危害成鳖与亲鳖,病死率在20%以上[14]、[22]-[24]等。再加上常有出现多种病菌混合、继发感染等情况[15],细菌性疾病是中华鳖病中危害较大的一类病,给中华鳖养殖造成了严重损失。

2.2  病毒性鳖病

中华鳖养殖中,疾病易发仅次于细菌性鳖病的便是病毒性病原导致的鳖病,但中华鳖病毒病爆发迅速、死亡率高,其危害不逊于细菌性鳖病。我国在中华鳖病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并且病毒的分离、鉴定、培养均较难于细菌[25]。目前的病毒性鳖病的研究也相对较少,报道的有虹彩病毒、中华鳖病毒、疱疹病毒等。

中华鳖虹彩病毒是一种具有正二十面体衣壳结构细胞质型的双链DNA病毒。其衣壳存在的高度保守的基因,可用于设计检测虹彩病毒[26]、[27]。病鳖感染该病毒会出现呼吸困难,肝脾坏死等。陈在贤[28]等就从患病中华鳖中分离到一种直径120~160 nm的虹彩病毒。中华鳖病毒是一种无囊膜球状病毒,张奇正等曾结合电镜及对多种细胞感染,最终命名为中华鳖病毒(TSV)[29]。疱疹病毒是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能导致常见鱼类、蛙、鳖等水产养殖动物感染[30]。胡嗣基[31]研究表明疱疹病毒能导致龟鳖患上呼吸道疾病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3  真菌性鳖病

中华鳖一般较常见的真菌性疾病为水霉病与白斑病,在发病后也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危害中华鳖健康。水霉病亦称肤霉病、白毛病[32]、[33],为水霉科水霉属和绵霉属的腐生性水生真菌類引起的,危害各阶段的中华鳖,该病全年均有发生。白斑病也称毛霉病,对稚、幼鳖危害较大,病死率可达90%以上,于每年4月~6月易感[14]、[34],病原是毛霉科、毛霉菌属的一种霉菌。

2.4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包括钟形虫病、水蛭病、血簇虫病等,较常见的为钟形虫病[35]-[37]。中华鳖的体表受损会加大感染几率,并会继发感染如白底板病、腐皮病等高病死率疾病。在中华鳖各生长阶段均能发病。

3  中草药对中华鳖病害的防治进展

3.1  中草药在细菌性鳖病方面的应用

众多研究发现,中草药中含有的生物碱、黄酮等物质[38]能显著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39]。中草药以抑制病原菌生长或杀死病原[40]-[44]的方式达到抑菌效果。如阻碍其蛋白质合成、影响生物膜稳定性;抑制细菌的RNA、DNA生成;中和细菌毒素,改善毒血症状等。

中草药在抑菌作用方面的研究较多,以其广谱抗菌性而广受认可。通过体外药敏试验等方式,测得许多中草药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赵明军等[45]表明黄芩等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病原弧菌等有抑制和清除作用。郭秀平[46]表明黄芩、地榆、夏枯草、诃子、赤芍、牡丹皮等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试验,其抑菌圈直径>10 mm,地榆、夏枯草的最小杀菌浓度可达7.81 mg/mL;陈超然[47]试验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的稚鳖投喂甘草素死亡率显著降低;吴德峰[48]试验表明,由黄芩、大黄等中草药配置的方剂治疗鳖病效果明显,且对比抗菌素治疗虽然见效较慢但后续感染疫病的几率较低,鳖池添加中草药的预防效果也较显著。中草药与能较快产生耐药性、有药物残留,还会污染环境的抗生素相比,效果显著,优势明显,也更加符合我国健康、无污染的养殖需要。

3.2  中草药在病毒性鳖病方面的应用

中草药也可作为抗病毒药物来使用,作用效果显著[52]。中草药对病毒的抑杀方式主要体现为直接杀死体内病毒或阻断病毒的生物吸附、复制、增殖等过程[50][51]。目前,关于中草药对中华鳖病毒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3.3  中草药的免疫增强作用

中草药在机体免疫上有较好效果,能通过作用于淋巴、脾脏等免疫器官,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添加中草药也能促进机体的吞噬细胞、白细胞等,显著提升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并且许多中草药还可提升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其能促进抗体的生成,增强免疫细胞的活力。

中草药中的黄酮类、多糖等成分对水产动物的胸腺等的免疫器官指数、淋巴细胞的数量、溶菌酶等均有促进作用,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病害发生几率。周显青[53]试验证实,黄芪对中华鳖血细胞吞噬率、溶菌活力促进作用明显,并能对酸应激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保护作用。吴德峰[54]表明,黄芪、白术、党参等中草药能提升淋巴母细胞的转化,提高体液、细胞免疫,并认为其通过调动全身的免疫系统进而表现很好的全身效果。肖明松[55]的研究表明2%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在甲鱼试验中显著提升血清白蛋白的含量。陈超然[56]试验证实在稚鳖饵料添加甘草素提高了免疫应答水平。张耀红[57]也表明黄芪、甘草等的复方中草药对细胞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效果显著提高鳖体的免疫能力,且对脏器等无不良影响。李建良[58]研究证明,中草药可增加龟鳖体液免疫功能中的γ-球蛋白的含量,并表明中草药的添加使得鳖的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吴斌[59]研究复方中草药对中华鳖幼鳖营养免疫的影响,发现能显著降低的血清尿素氮水平,提高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提高血清总蛋白,促进对饲料蛋白质的吸收与利用。杨移斌[60]研究表明黄芪多糖的中华鳖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溶菌酶活力均有提高,增强了中华鳖的免疫能力。张兆华[61]等选用板蓝根、连翘等中草药对温室幼鳖拌饲163天均未出现疫病。通过各研究报道均证实中草药的添加能从免疫相关的器官、蛋白、酶类等多方面,在远小于抗生素的危害下,达到较好的疫病预防效果,增强机体免疫性能。

4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中华鳖养殖产量逐年增加,病害防治愈发重要。目前,关于中华鳖病害防治方面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方面几乎未见报道。同时,一些中华鳖疾病的致病菌及致病机理仍不清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其次在疾病防控方面,病菌耐药性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禁用,推动着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中草药可促生长也可做药物,毒副作用小,但在疾病防治方面仍存在药物选择及配伍比例杂乱的情况。因此,后续可以在中华鳖病原菌的确定、中草药对中华鳖疾病防治、中草药提取物或组方在中华鳖病害防治的作用机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促进健康绿色养殖,减少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使用,推动中华鳖乃至水产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鸿. 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福建水产科技,1982(01):37-41+49.

[2]王道尊,汤峥嵘,谭玉钧. 中华鳖生化组成的分析──Ⅰ. 一般营养成分的含量及肌肉脂肪酸的组成[J]. 水生生物学报,1997(04):299-302+304-305.

[3]戈阳,赵永锋,蒋高中. 我国鳖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05):411-414.

[4]叶华慧,章艳,骆天勇. 浅析浙江省中华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华东森林经理,2006(02):82-86.

[5]康格平,檀英桃. 平山县中华鳖养殖状况分析[J]. 河北渔业,2014(01):19.

[6]沈凤明. 浅谈嘉兴市中华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2016(01):155-156.

[7]方春林,王伟萍,吴金和,等. 中华鳖不同养殖模式經济效益分析[J]. 渔业致富指南,2020(02):69-70.

[8]沈雪达,张勤国,朱伟伟. 我国中华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 甘肃农业,2006(01):48.

[9]曹爱玲,童兰英,曾若雪. 浙江省中华鳖出口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水产科技情报,2012,39(04):208-210.

[10]汤瑜瑛,杨丽丽,杨卫明. 中华鳖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与展望[J]. 渔业致富指南,2014(22):20-24.

[11]周贵谭. 对我国中华鳖养殖产业的思考[J]. 科学养鱼,2010(07):1-3.

[12]杨先乐,郑宗林. 我国渔药使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04):374-380.

[13]赵长志. 浅析动物性食品药物残留危害及对策[J]. 吉林畜牧兽医,2005(08):53.

[14]杨先乐,贺路,柯福恩. 鳖病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 中国水产科学,1995(04):78-85.

[15]方伟,杨移斌. 中华鳖主要病害及其防控措施[J]. 海洋与渔业,2016(06):78-79.

[16]巫一安. 鳖类白底板病的防治方法[J]. 渔业致富指南,2019(10):48-49.

[17]曾丹,钟蕾,罗方兴,等. 中华鳖“腐皮、疖疮”并发症致病菌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04):74-78.

[18]吴惠仙,王淑霞,李行先,等. 中华鳖气单胞菌疖疮病的研究[J]. 东海海洋,1998(04):41-47.

[19]邓时铭,刘丽,褚武英,等. 中华鳖疥疮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观察[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9(05):660-665.

[20]王江伟. 中华鳖疥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学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2019.

[21]朱凝瑜,曹飞飞,郑晓叶,等. 中华鳖(Pelodiscussinensis)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的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分析[J].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04):65-71.

[22]熊燕,艾莎,宋建宇,等. 鳖常见疾病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21(03):197-199.

[23]汪建国. 两栖、爬行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3)——鳖病、龟病(二)[J]. 渔业致富指南,2016(23):65-67.

[24]张彩凤. 中华鳖常见疾病及其综合防控[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01):89-90.

[25]桂朗,张奇亚. 中国水产动物病毒学研究概述[J]. 水产学报,2019,43(01):168-187.

[26]朱春华,刘荭,刘晓东,等. 中华鳖虹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J]. 水产学报,2009,33(05):840-846.

[27]王广军. 虹彩病毒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03):74-78.

[28]江育林,陈在贤,郑坚川. 甲鱼虹彩病毒的分离和鉴定[J]. 深圳特区科技,1999(05):62.

[29]张奇正,李正秋,胡峻. 中华鳖病毒的血清学检测[J]. 水生生物学报,2000(04):356-361.

[30]张奇亚,桂建芳. 水产动物的病毒基因组及其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44(12):1236-1252.

[31]胡嗣基. 用盐酸吗啉脒胍防治甲鱼疱疹病[J]. 水产科技情报,1995(01):21-22.

[32]白二元. 中华鳖水霉病的防治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2018(07):57-58.

[33]王兴仿,韩晓,王玉群. 水霉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方法[J]. 科学养鱼,2015(03):88.

[34]刘基正. 中华鳖的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2012(24):65-66.

[35]毛烁君,斯广杰,任晓金,等. 一株多重耐药中华鳖源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J]. 淡水渔业,2015,45(02):102-106.

[36]叶普仁. 鳖钟形虫病的辨别和治疗[J]. 中国水产,1995(12):27.

[37]周小平. 鳖钟形虫病的治疗研究[J]. 渔业致富指南,1998(14):29.

[38]黄发斌,黄廷政,黄朝邦.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J]. 江西农业,2016(15):113.

[39]唐建勛.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中草药应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4):52-54.

[40]石超峰,殷中琼,魏琴,等. α-松油醇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 畜牧兽医学报,2013,44(05):796-801.

[41]曹鹏,张紫薇,李滢,等. 异喹啉类生物碱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4):2600-2606. 0

[42]王意,张博涵,陆一鸣,等. 黄芩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活性和机制的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37(06):73-78+104.

[43]杨宏亮,黄珂,田珩,等. 大黄抑制水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J]. 水产科学,2016,35(04):446-452.

[44]石国军.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疾病防治上的应用[J]. 渔业致富指南,2017(16):51-52.

[45]赵明军,张洪玉,周状.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药效学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8010-8015+8036.

[46]郭秀平,何有根,林明辉,等. 45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中华鳖源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0):125-127.

[47]陈超然,陈晓辉,陈昌福. 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06):577-580.

[48]吴德峰,林树根,王寿昆,等. 凉血解毒散对鳖红脖子病的临床治疗[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02):224-228.

[49]喻运珍,艾桃山,张萍香,等. 嗜水气单胞菌对4种中草药和4种抗生素耐药性的比较研究[J]. 内陆水产,1999(05):5-6.

[50]王海华. 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兽医学杂志,2004(04):37-41.

[51]王雅丽,王语同,吴丛迪,等. 渔用中草药的研究进展(上)[J]. 科学养鱼,2020(06):46-47.

[52]赵晶晶. 中草药对点带石斑鱼生理生化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D]. 天津农学院,2012.

[53]周显青,牛翠娟,孙儒泳. 黄芪对中华鳖免疫和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J]. 水生生物学报,2003(01):110-112.

[54]吴德峰,邱剑泰,林树根,等.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提高鳖的生产性能的试验研究[J]. 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04):302-305.

[55]肖明松,汪寅浩,王港,等. 中草药添加剂对甲鱼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04):1-5.

[56]陈超然,陈晓辉,陈昌福. 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06):577-580.

[57]张耀红,袁春营,杨方辉,等. 中草药添加剂对中华鳖机体免疫力的影响[J]. 河北渔业,2008(01):20-22.

[58]李建良. 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中华鳖抗病力的影响[J]. 湖南農业科学,2000(04):41-43.

[59]吴斌,方春林,张志红,等. 复方中草药对中华鳖营养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中国饲料,2019(17):89-92.

[60]杨移斌,艾晓辉,宋怿,等.黄芪多糖对中华鳖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04):58-64

[61]张兆华.开发中草药甲鱼饲料添加剂系列配方机理的研究[J].饲料研究,1997(05):29.

作者:辛禹秀 李小勇 郭小泽 刘文舒 李思明 黎德兵

上一篇: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研究论文下一篇:生态环境社会秩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