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形式,寄宿生的非学业教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足于研究单位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农村寄宿生非学业教育的“6+1234”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学生非学業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1:

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初探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文明程度既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因而在全面提升人们道德素质的背景下,做好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开展德育教学

文明礼仪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只有遵循文明礼仪,人们才可以融入于正常生活中,促使社会氛围更加和谐。文明礼仪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与素质,还体现了一个人是否拥有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基于此,要想做好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就要结合初中生发展特点以及农村整体教学情况,进而开展有效的道德教学。

首先,在借助文明礼仪内容开展道德教学前,农村学校教师需要详细分析班级学生的道德水平,可以通过观察班级学生课堂表现、与周围同学友好程度以及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加以判断;其次,基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讲授社会道德规范、个人道德水平评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最后,教师必须保证在各类德育活动中均可以落实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

二、提升教师文明水平,为学生树立榜样

由于农村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因而农村环境对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想尽可能降低农村环境对初中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就需要合理利用校内时间,通过提升自身文明水平,为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師的带动下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并将该习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对于大部分农村初中生来说,教师掌握得知识越多,学生越想向教师学习,因此,教师掌握更多文明礼仪知识并为学生树立榜样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深入分析大部分农村初中生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很多习惯都来自于教授过自己知识的教师,在不断模仿与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教师相近的习惯;另一方面,初中生认识能力有限,他们无法确定教师所呈现出的文明礼仪是否正确,因而教师必须保证自己为学生渗透的思想、文明行为以及文明礼仪均为正确的,这就需要农村初中教师接受多方面良好教育,提升自身文明水平。

三、借助校园资源,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校园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而想要提高农村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质量,学校领导首先要认识到校园对培养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而在合理利用校园资源的基础上,为农村初中生营造出一个更加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通常情况下,在校园中会发生很多好人好事,这些事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短,这时学校就可以合理利用校园宣传板张贴相关学生事迹,促使更多学生可以在观看发生在校园内好人好事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地向他们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张贴文明标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明规范知识,促使学生在校园中做每一件事情时,都能够以文明标语为参考,提升学生文明水平。例如,农村初中学校管理人员就可以在校园中的绿化带中放置文明标语:“青青小草,请勿践踏。”让学生能够时刻以该标语警示自己,保证学生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都不会出现践踏草坪的不良现象。

四、创设教育情境,举办文明礼仪养成活动

与单纯教授文明礼仪知识相比,学生更喜欢参与课堂、课外活动,因而,建议农村学校教师合理利用当前拥有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育情况,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举办文明礼仪养成活动,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并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与文明礼仪相关的知识。例如,农村初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出学校走廊的图片,为学生创设出课堂活动情境,让班级学生组成几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派出代表分别做出遇到教师、学长时的动作并说出相应的礼貌用语,同时也要让学生描述出在走廊中很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而影响自己通过时应采取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回答错误之处,最终让班级中做法正确的一组进行演示,提高文明礼仪养成活动举办效果。

五、加强文明礼仪训练,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只有农村初中生学会自我管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效果才更加理想。基于此,建议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文明礼仪训练,促使学生在不断练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让班级学生采用自我管理与互相监督的方式,及时更改自身不足之处,进而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内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在校外也可以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仪的优秀学生。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一名女生扮演自己的侄女,通过创设街头偶遇情境,让该名学生对自己问好,促使班级学生养成遇到长辈问好的良好习惯。

编辑:郭裕嘉

作者:贾宗兴

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2:

农村初中寄宿生非学业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研究

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形式,寄宿生的非学业教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研究足于研究单位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农村寄宿生非学业教育的“6+1234”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展学生非学業教育的有效途径。并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四个层面提出加强农村寄宿生非学业教育的政策建议,为其他寄宿制学校开展和加强学生非学业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寄宿生;非学业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增加,全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2016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9457.2万人。2017年底农村小学寄宿生达934.6万人,占在校生的14.1%。2011年全国农村初中生总体寄宿率达到52.88%。其中6个省超过60%,广西初中寄宿率甚至达到88.03%。

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不方便、安全等问题,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尤其是低龄寄宿生的非学业教育问题在近几年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的担忧与关注。寄宿生生活上尚不能自理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其自身同时经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系列的不适应。长此以往,无法排解,逐渐会慢慢的出现自我封闭的倾向,情绪上的焦躁不安,没有安全感,感情脆弱,自信心的缺乏,不愿与人交流等非学业教育问题。

二、文献与教育实践述评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国内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教育发展,其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一是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及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李富贵(2007)《寄宿制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陈卫洪等(2009)《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问题分析》,漆雁斌(2009),《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困境与改进路径》如金玉顺(2012)《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思考》等,主要为了改变现为学校设施不足、师资队伍不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软硬件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有资金、制度和管理等方面;最后探讨对策与建议,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努力从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方面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二是对寄宿制学校的校园安全的研究

徐永生(2008)《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的思考》,丁金平(2011)《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对策》等,认为需要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保障寄宿制学校安全稳定等。谭延安(2014)《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安全教育现状与管理策略》等,认为安全教育是农村寄宿制学校非学业教育中的第一要务,必须加大投入,配备专业人员。

三是对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研究

杨兆山等(2012)《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翟月等(2011)《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认为生活教师存在待遇低、数量不足、素质低下等问题,从政策和学校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提出对策,完善选聘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待遇等。

(二)对寄宿制学校非学业教育的研究

一是对课余活动的研究

吴霓(2010)《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研究综述》等,介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现状,探索了学生课余生活贫乏的原因,并讲述了课余生活管理的经验。

二是对习惯养成和心里健康教育的研究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非学业教育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如谢荣彩(2014)《关爱教育视角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研究》,孙亮(2013)《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等,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关爱教育、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层面来关注学生的关爱教育和养成教育。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较多。

三、遂平县第三初级中学非学业教育实践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括六个模块,即: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养成教育、人文科技素养教育和兴趣爱好教育。

1.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包括三方面目标: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①培养学生做合格、守法的公民;②教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③学习更多的安全防范知识,学会自我救助。二是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①能够提供健康信息的传播和接受;②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书籍。三是增强学校的责任感。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他们正在成长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学校、政府和全社会的精心爱护、保护。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任务是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是教育战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大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寄宿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状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式与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状态。

从而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社会适应教育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就是学习和实践。学习是广义上的学习,包括书上的知识,也包括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还有做人的原则。实践就是参加一些社会实踐活动,和别人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从你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可能不善于交际,这就更需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此外,你就是要学会接受和包容。你不能适应新环境是因为你不接受这个环境中的人和物,所以在意识形态上也要有些改变。

4.养成教育

寄宿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更是学校高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而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礼仪等行为习惯为出发点,以有利于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深入开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二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安全生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他们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三是抓好“四种习惯”的养成,即学习行为习惯、生活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5.人文科技素养教育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小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形成学生文明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6.兴趣爱好教育

兴趣爱好大体从感性方面或理性方面出发,具体分为:社会型,技能型,艺术型,研究型,常规性和企业型。

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可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1254”多层级教学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构建了“1234”多层级的教学模式,即“1讲”、“2学”、“3做”、“4互动”。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一讲”,就是学校开展有关讲座或“道德讲堂”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通过讲座促进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理解及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学”,就是通过教师指导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三做”,就是通过教师引导和制度建设,是学生“做好个人的日常生活事情”、“做自己感兴趣爱好的事情”、“做好人好事”。从而促成学生的习惯和兴趣的养成。

“四互动”,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与家长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六大模块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结构表

四、促进寄宿生非学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初中寄宿生非学业教育制度化、体系化、专业化,必须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

1.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随着寄宿制中小学逐步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主要办学模式,寄宿率、入学率显著提高,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配套完善“教室、办公室、图书室、仪器室、学生活动室、室内体育馆、浴室、锅炉房、厕所”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扩大、完善双语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农村学生集中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义务教育的需要。

2.进一步增加编制,从根本上解决非学业教育教师缺乏问题

解决好寄宿生非学业教育教师的补充问题,是保证农村义务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而靠现行的政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非学业教育教师短缺的问题。完善农村中小学非学业教育教师工资、医疗、住房、交通补助等保障制度,建议增加足够数量的编制,将农村中小学非学业教师需求纳入统一的事业编制,使非学业教育教师享有与学业教育教师同等的待遇。

(二)教育主管部门

1.加强寄宿生非学业教育研究,制定相应的教育标准

现阶段关于农村中小学寄宿生非学业教育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虽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规范上并没将其纳入现行的教育体系,出现了中小学不开展不行,但又不知如何开展的局面。因此,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较强农村中小学寄宿生非学业教育的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教育标准,使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寄宿生非学业教育、教师培训、办学条件建设方面有章可循。

2.加强非学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非学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构建农村中小学寄宿生非学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多渠道筹措经费,构建省、市、县、学校四级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在现有政策和条件下提高非学业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对农村中小学现有的在岗非学业教育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选派少数骨干教师到外校观摩学习,以提高非学业教育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学校和家庭层面

1.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非学业教育落到实处

由于国家资助、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中小学硬件和软件设施配备已经得到大大改善,只不过处于荒废位置,并没有拿来得到恰当利用,只要针对这些弊端采取相应的对策,就能达到这些设备资源初始设置的目的。就像遂平县第三初级中学一样,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亲情联络屋、心理咨询室、社团活动室、文体施设、图书室等。

2.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

寄宿生非学业教育的内容,现有的师资大部分是完全能够承担的,学校要采取具体的激励措施,鼓励各学科的教师积极承担寄宿生非学业教育,使教师即使学科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或课外阅读、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寄宿生非学业教育不只是教师的工作,要让每一个教职员都参与其中,学校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关注留寄宿生的非学业教育,那么学校就不用专门腾出较多的力量寄宿生非学业方面出现的问题。行政管理和教辅人员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寄宿生非学业教育,是现阶段解决寄宿生非学业教育师资缺乏问题有效渠道。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与当地关心下一代协会、共青团组织、爱心人士密切合作,让他们自觉地参与的学校的非学业教育中来,利用他们开展讲座,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利用节假日开展相关活动。在他们的参与下,开展寄宿生非学业教育。

4.学校要与寄宿生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校方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学生家长明白学生在学校都干了些什么,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只有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所以搞好农村寄宿生非学业教育,必须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寄宿生非学业教育的目标,这样农村小学寄宿制才可能长久下去。

作者:刘金荣

农村初中生文明礼仪教育论文 篇3:

农村隔代教育下初中生文明礼仪的缺失与对策

[摘 要] 农村隔代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隔代培养、缺乏父母陪伴等多重因素导致个别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的缺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现象,使初中生树立文明礼仪的观念,是有关部门必须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隔代教育;初中生;文明礼仪;有效措施

根据调查发现,农村隔代教育的问题越来越显著,在此教育背景下的学生通常性格存在偏差,容易养成孤独或自卑自闭的情绪,更有甚者养成了打架斗殴、自私自利的性格。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农村隔代教育显现出来的问题影响了全民礼仪的推动,寻找解决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一、农村隔代教育下初中生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素质难以健全

隔代教育下的初中生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缺少与父母的沟通,而初中生又正值叛逆时期,与祖辈本就存在着年龄上的代沟,再加上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影响,祖辈的教育观念往往出现问题,常常用暴力管教不听话的行为,这样不仅不会让初中生在情感上得到呵护,反而会使其形成扭曲的心理观念,不利于心理素质的发展。

(二)个性发展存在偏颇

初中生在事物认知上尚不清晰,并且由于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引导,在一些事情上缺乏主见,对其个性发展存在影响,容易形成胆小、依赖、孤独的个性。

(三)文明礼仪观念认识不足

据调查显示,农村隔代教育背景下有高达65%的比例的初中生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言语粗俗的更占比达到73%,这说明农村隔代教育导致的初中生文明礼仪观念缺乏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对策建议

(一)改变祖辈教育观念

农村隔代教育对于初中生文明礼仪的缺失问题日渐严重,究其源头还是由于家庭经济因素所造成的,父母不外出务工,家庭生活难以维系。不能从源头下手,那么就换一个方向,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对祖辈的教育观念进行再教育。如可以采取建立村委会“老年教育观念改革中心”等有效措施。

(二)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体系

教育环境会影响初中生心理素质以及性格认知的形成,初中生缺乏家庭文明礼仪的教育,那么学校文明礼仪的教育就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与每个家庭一起寻找解决的有效措施。

1.学校与家庭合作。家长雖然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却可以通过电话对孩子进行教导规劝。学校应该和家庭共同努力,对初中生文明礼仪观念的养成进行规范,与家长取得联系并随时汇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使家长能够动态地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学校一起共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形成。

2.建立学校文明监察体系。初中生在性格上比较叛逆,其文明礼仪规范的形成需要规范的机制进行监督,学校可以用“文明监察岗”“文明好学生”等学生岗位去监督学生的文明行为。校外则可以让学生轮流充当校外监督员,对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汇报,除此之外,学校的德育处也应该做好定期检查工作,让学生明白文明礼仪是一项规范,底线不可触碰的道理。

3.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隔代教育下初中生的心理难免出现问题,可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程度调查,如采取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考虑到学生的隐私也可以开设学校“心理树洞信箱”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营造社会良好氛围

初中生文明礼仪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社会媒体应该传播正能量的文明礼仪规范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其次,应当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条件,建立基础教育设施,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外出务工人员有条件带子女到务工处上学。最后,应当发展农村经济,使得更多务工者能够留在家乡就业,有效解决农村隔代教育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济.关于农村隔代教育对初中生成长影响的调查报告[J].读书文摘,2017(22):386.

[2]葛碧芳.农村初中生的隔代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中国西部,2017(4):172.

本文系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19】GH22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文 宝)

作者:赵树堂

上一篇:房地产财务管理市场经济论文下一篇: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