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2022-09-12

一、数据隐私权法律保护的重要地位

在平常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的个人数据。这些个人数据被窃取最大的根源来自于网络道德的败坏和信息技术的泛滥使用。个人数据隐私权从法律意义上理解包含着两个含义:一是公民个人数据隐私权不得被他人侵犯;二是在公民个人数据隐私权在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的途径得到保护。[1]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公民对其个人数据享有不容置疑的所有权, 国家理应保护公民个人数据处于安全状态。公民是独立的民事主体, 只要其具有判断力, 根据私权可以放弃的原则, 就有权利决定对自己的数据要不要加以保护以及是否允许其他人使用。个人数据被违法利用的现象在当今网络社会时刻伴随着我们。把个人数据隐私权的保护纳入我国的法制体系已刻不容缓。第一,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就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 就会更加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更加不愿意让个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第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 这就导致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盲目性, 它不会自觉朝着设定好的方向发展;恰恰有些科技成果被不当得利用, 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害。这就需要一个法律的标准加以约束。通过对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立法, 取缔一些垃圾软件和间谍软件的研发, 可以给这一领域提供一个明确价值评判标准, 这样才能让网络技术得到良性发展。正因如此, 数据隐私权得到法律保护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数据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公民的个人数据资料也被越来越普遍的使用, 例如求职简历、各种考试都可以发现个人数据, 这些数据被各行各业交换使用。对于数据隐私权保护的最主要问题, 就是公民对其个人数据要充分享有控制权, 这也是判断使用者是否侵权的客观依据。所以, 应该规定法律保护的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规定:1、数据生成主体享有所有权的原则。使用数据的人必须经过所有人的同意, 否则就是违法的。2、正确搜集原则。如果要搜集个人数据必须经过数据所有者的同意;搜集的目的必须合法。国外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 应该尽早填补这个空白。3、正确保管、使用原则。在持有他人数据的时候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程序;当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公共利益而需要使用个人数据的时候,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来使用个人数据。没有经过数据所有者的同意, 使用数据者也不能超过搜集目来使用数据。所谓的使用数据, 也就是披露和公开个人数据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对公民个人数据来说也是最危险的, 是最容易使公民个人数据受到侵害的过程。在生活中会出现各种披露个人数据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管是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进行的都是不合法的。虽然有的行为没有采取明示的方式, 但是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 是可以猜测出数据主体的。[2]例如在有的高中会按照中考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 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来进行教学, 从法律上讲这种行为虽然没有明示学生的个人数据, 但已经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人们从分班情况就能知道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数据隐私权的侵权构成要件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来看, 我国虽然在各种法律中对公民的隐私权做了具体规定, 但是在这些法律中没有规定到底什么样的行为侵犯了公民个人数据隐私权, 同时, 对具体的侵权构成要件规定的也是比较模糊的。[3]根据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 笔者认为, 对于侵犯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可以这样规定:1、侵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 且必须有责任能力。2、侵害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或过失。3、侵害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4、损害事实是由侵害行为造成的, 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5、侵害行为没有合法依据, 简单地说, 侵害行为没有得到数据主体和法律的许可, 或者虽然经过许可但是超越了数据主体赋予的权利。这些构成要件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在我们确立这些构成要件之后, 还需要明确一下数据隐私权的主体和客体。数据所有人不容置疑是数据隐私权的主体, 数据隐私权的客体应该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在法律中对公民个人数据隐私权进行保护, 其本质就是让公民对其个人数据享有控制权, 并且从法律上对控制权进行保护。在中国对于个人数据隐私权的保护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从欧美国家的法律来看, 把个人数据隐私权的保护纳入法制轨道中, 及早的出台相关的法律, 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方面给人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麻烦。其中的原因就是我国在保护网络个人隐私权的立法方面很不完善。我们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 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侵权构成要件和法律保护原则, 以此来保护公民的数据隐私权。

关键词:个人数据隐私权,法律保护原则,构成要件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

[2] 马秋风.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法律问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 李兵.数据隐私权立法保护初探[J].法学学刊, 1999 (2) .

上一篇:传统盘长纹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浅谈儿科见习中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