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与国际竞争力探讨论文

2022-04-29

摘要:全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大趋势,人才培养与供需不能形成正比,已经成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文就当前跨境电商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发展的现状给出了简要的分析,之后探讨了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跨境电商交易服务平台对于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并从定向强化、工学结合、个性化培养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品设计与国际竞争力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产品设计与国际竞争力探讨论文 篇1: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 要: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其竞争力是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因此,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学术界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内涵的认识和评价正逐渐从传统的单一层面转向了以价格、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管理为核心的综合层面。从不同层面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更加全面的评价模型,客观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深化装备制造业技术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服务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研究,提出更为具体、全面的提升策略和措施,为一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将是国内外学者未来研究面临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展望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8.003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和综合实力提升。金融危机后,随着全球经济进入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重新布局装备制造业,通过实施先进制造战略、高科技战略等,着力构建装备制造业的领先优势,以掌握和控制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的主导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就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大现实课题。

1 国外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种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核心,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及其提升问题一直都是国外学者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在国外研究者和国际研究机构的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对制造业进行严格细分,而是将装备制造业统称为制造业。

1.1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评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需要清楚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然而,国外的学者和组织未能就这一术语达成基本共识,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以其为基础,建构起了相应的评价指数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竞争力理论。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一国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四个主要因素和政府的作用以及机遇因两个辅助作用因素构成。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钻石体系。Kirsty Hughes(1999)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从效率、市场份额以及特定产品的非价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度量。CUEVAS AHUMADA,Victor Manuel(2016)认为评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要依赖Fouquin等人提出的市场份额的概念。根据这一思路,他构造了一个国际竞争力指数(IC),设计出一个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使用三种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墨西哥制造业在美国市场的相对竞争力进行评价。德勤全球制造业小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通过对全球500多位制造业CEO和高管的调研访谈,将人才、成本竞争力与劳动生产率等作为驱动制造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构造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根据其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但由于在人才、创新、能源政策、基础设施、法律环境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优势将很快被美国取代。

1.2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措施

影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等显性因素,也涉及企业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等隐性因素。在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方面,John Bessant,David Francis(1999)提出應利用学习网络的互动创新作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J.G.Wacker & C.Sheu(2007)通过对16个国家768家制造企业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制造规划和控制系统(MPCS)是实现制造竞争力的先决条件,但MPCS元素对制造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并不是等同的。其中,制造规划程序和控制程序是用于提高制造目标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Dev,CAG(2016)认为敏捷性是制造业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新竞争理念,通过CSF可以辅助制造业在敏捷制造中实现更高的性能,增强竞争力。Barnes,J,Bessant,J(2001)结合南非工业发展实际,着重从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企业中层管理在提升工业制造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G·kan May & Bojan Stahl(2016)则重点研究了组织变革管理对制造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性,提出组织变革管理是增强制造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1.3 制造业子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Wagner Cezar Lucato(2012)等针对全球汽车零部件制造工业发展情况,将设计、模块化、价格、持续的改进、精益、接近、管理、金融等八个因素作为影响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构建出一个衡量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竞争力程度的模型,用以评价汽车零部件制造上的竞争力程度。A.Gribkov,D.Zakharchenko & A.Kornienko(2014)采用产量、产品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运行效率、资产、流动资金以及投资的金融状况等特征指标,将俄罗斯的机床制造业与先进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比较,发现俄罗斯机床制造业的竞争力总体不强。

2 国内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2.1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中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具体表现在产品、技术、资金、人才以及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刘平(2006)基于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分析,提出产业结构低度化、专业化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以及制度不完善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方面。徐建平(2008)等通过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与分析,指出产品生产效率低,研发创新能力、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以及基础共性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能力弱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向一波(2013)认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落后,高端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发展低端化倾向明显,要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避免陷入“产业低附加值陷进”。苏颖宏(2014)用CMS模型和TC指数分析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分行业结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工业木粉贸易竞争力指出随着时间而改变。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优势最强,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次之,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仍属于劣势地位。刘璟(2016)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中间投入生产率等方面对比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指出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融入了全球竞争,低端环节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但由于缺少高端生产要素,我国高端装备的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孙婷等(2016)认为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阻碍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要素价格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在行业和要素层面却呈现出显著的方向性差异。

2.2 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但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广东、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省市和黑龙江、山东、吉林、辽宁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分布区,产业集聚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反映在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中,根据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性和区域发展实际,建构评价模型,对不同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一直是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如张海星(2008)、郭长义(2012)、张博(2015)等借鉴产业竞争力分析的一般框架,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从政府财税政策、制度创新、人才培育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改善的措施。颜毓洁(2013)根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构建评价模型,对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客观衡量和评价。钟无涯,傅春(2015)建立了制造业竞争力差序测度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制造业差序格局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定,发现中部六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差序格局整体保持稳定,但部分产业差序格局变化较大,应从整体发展的视角,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合作机制,避免部分地区陷入产业塌陷和末尾锁定危机。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构建了以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国际化程度以及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市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自2008年以来,该院连续七年发布中国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根据《2014年中国(全口径)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报告》,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处于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但后发优势不断凸显,增长活力强劲,未来提升潜力大。

2.3 装备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竞争力的差异性研究

装备制造业一般涵盖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七个子行业。不同地区各子行业的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张优智(2009)通过对西部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在国内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寻找西部各省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子行业。邵慰(2015)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七个子行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强,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力则相对较弱。刘丁有(2016)等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研究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发现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陕西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四大行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但在金属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偏弱。為此,应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等四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资本化运转,不断增强陕西装备制造业优势行业的竞争力。

3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前景展望

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是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国内外学者就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概念并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大都将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和组织管理看作是衡量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从不同角度构建出客观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我们客观认识和判断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业体系分工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在世界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寻求自身定位和发展机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现有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中,立足一国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和产业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精准定位,走特色化的创新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一些学者提出的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和策略,有利于相关主体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但总体上看,现有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在研究思路上,还没有摆脱孤立、片面的思维惯性,过多强调区域相对比较优势和独立的竞争力,缺少对装备制造业全面协同竞争力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的现象。产业竞争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多个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准确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既需要设计一些定量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也需要充分重视政治、文化、环境、资源等难以量化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在研究内容上,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制造业格局的不断变革,装备制造业竞争的焦点逐渐从传统的以价格为主竞争转向了以价格、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竞争。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未来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研究需要从其产业特性和产业竞争力的多个层面,综合考虑,选择更为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客观全面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发展潜力。同时,为适应全球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需要深入装备制造业技术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服务竞争力、管理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注重增强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从中低端向高端拓展,并借助高端装备制造业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质量、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理论研究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5-68.

[2]Kirsty Hughes.The competitiveness of UK manufacturingindustry[J].Policy Studies,1993,(14):56.

[3]CUEVAS AHUMADA,Victor Manuel.Cost and Relativ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U.S.Market[J].Frontera Norte.ene-jun,2016,(28):53-70.

[4]John Bessant,David Francis.Using learning networks to help improve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J].Technovation,1999,(19):373-381.

[5]J.G.Wacker & C.Sheu.Effec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evidence from global manufacturing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7,(44):1034.

[6]Dev,CAG,Kumar,VSS.Analysis 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Agile Manufacturing Evaluation in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 AHP Approach[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6,(5):880-883.

[7]Barnes J,Bessant J,Dunne N,Morris M.Developing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within South African industry: the role of middle management[J].TECHNOVATION,2001,(5):293-297.

[8]Gkan May & Bojan Stahl.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in manufacturing:exploring the firm archetyp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6:1-5.

[9]Wagner Cezar Lucato,Milton Vieira Júnior,Rosangela Maria Vanalle & José Antonio Arantes Salle. Model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competitiveness for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50):5508-5515.

[10]A.Gribkov,D.Zakharchenko & A.Kornienko.Competitiveness of the Russian Machine-Tool Industry[J].Problems of Economic Transition,2014,(57):53–69.

[11]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6:27-29.

[12]徐建平,夏国平.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20):2516-2517.

[13]向一波,郑春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3,(04):74-76.

[14]苏颖宏.东盟五国制造业國际竞争力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33).

[15]刘璟.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论丛,2016,(01):9.

[16]孙婷,余东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要素价格关系研究——基于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05):10-15.

[17]张优智.西部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国内竞争力比较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01):17-20.

[18]邵慰.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行业测度研究——2003—2011年面板数据的证据[J].经济学家,2015,(01):50-56.

[19]刘丁有,刘菊芹,马婷婷.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评价[J].开发研究,2016,(03):128-131.

作者:李天芳 郭亚锋

产品设计与国际竞争力探讨论文 篇2:

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相关培养策略

摘 要:全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大趋势,人才培养与供需不能形成正比,已经成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重要难题。本文就当前跨境电商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发展的现状给出了简要的分析,之后探讨了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跨境电商交易服务平台对于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并从定向强化、工学结合、个性化培养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建议,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核心技能需求;建议与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我国与外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越发频繁。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随着网络的普及,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对于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开始出现缺口,需要解决企业发展与跨境电商人才核心技能培养之间存在的问题。所谓的跨境电商人才核心能力,主要指的是需要企业人员具备外语能力、网络推广能力、网站与网上商铺运营能力、产品在线营销能力、网上创业能力、企业在线售后服务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跨境电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寻找培养路径,并从综合性的角度进行衡量,给予优化。

一、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是近年来逐渐兴起来的,现在网络的发展,让很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不同国家的商品,对于其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依靠互联网与国际物流,让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利用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通过商品的沟通、交流,最终达成交易意向,通过下单,利用跨境物流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完成支付结算与交易的一种国际贸易活动。跨境电子商务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在家里或者公司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全球购,并且其商品的成本低,商品的信息量大,环节少,交易周期短,有利于形成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企业之间实现互利互惠。

当前全球的电子商务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传统的外贸相比,跨境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外贸发展形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跨境电子商务的网站,将海量的商品信息形成一个系统的信息库,并且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检索与选择,优化交易方式的环节,采用个性化的推广手段,有利于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讲,跨境电商的交易主体是全球二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商家与消费者,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与跨境电商市场的交易规模逐年递增。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从营销到支付、物流与金融服务相互整合的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深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在跨境贸易服务、生产、物流和支付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跨境电商行业效率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根据国内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8年跨境出口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7.9万亿,相比2017年同比增长14.5%,对于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概每年要22万人,而高校与各类培训机构每年培养出的学生数量却不足10万人。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数量的脱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诸多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中,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实施人才的培养:(1)网络硬件:让学生了解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与其他网络设备的功能,并在熟知局域网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网络安装、设计、维护与管理的能力;(2)电子商务运行的软件平台:需要学生掌握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并懂得电子商务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环节;(3)电子商务应用:掌握网页设计与图像处理技能,还要能够独立完成后台与数据库的开发;(4)电子商务运营:根据市场、客户服务与贸易、物流等诸多方面的要求,形成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经验。

跨境电商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人才除了要精通信息技术类知识,还要精通外贸类语言,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多种解决方案,但是当前还未出现现成的成功模式。另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力量也需要加强,很多教师毕业没多久,缺乏实际的行业经验,很多高校的学生上班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真正上岗,让人才与供需的不平衡问题成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对于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

跟国内交易平台的电商有所区别的是,跨境电商面对的是全球的顾客,一些客观的环境与条件,让跨境电商受到了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跨境电商的人才技术要求中,需要面对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教育、生活习俗、消费心理、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复杂因素影响,还有跨境电商关于营销、物流、网络与支付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合格的跨境电商从业者来说都是挑战。

跟传统的电子商务相比,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对于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扎实的外语基础

跨境电商企业需要培养的各种复合型人才,对于国外的产品进行上架,优化产品的运用平台,还要进行图形图像的制作等,熟练地掌握各种电商运营知识,这些都需要具有扎实外语基础的人才,网站的推广还要具有流利的英语口语。

2.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跨境电商的主要运营动力,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物流配送、金额支付、信用监管等系列的支撑服务,这就是不断在发展的一条产业链,因此需要从業者具备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3.了解消费者的文化喜好

很多国外的消费者特别是欧美地区的消费者,他们的消费文化意识比较注重售后服务,一套完整的零售售后体系并且能够无理由退货是他们的消费习惯。因此,跨境电商从业者需要了解消费者所在国家的语言、文化和习俗,要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要根据各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爱好,最终实现无障碍沟通与交流。

4.物流和金融方面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跨境电商逐渐在形成延伸性的全新产业链,对于物流管理、银行金融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人才需求旺盛。当前出口跨境销售主要是以小额批发商与消费者为主要销售对象,物流方式也以小批量、多批种占据了主要的国际快递物流方式。因此,全球零售需要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完成产品方案制定、采购、生产、运输、库存与出口等环节。

四、跨境电商交易服务平台以及人才的核心技能特征

近年来,我国的跨境网络零售销量开始出现递增模式,服务对象是以个人为主,主要的交易特征是频率高、批次多、金额小。跨境电商的网络零售模式主要是通过企业独立建立的外贸B2C网站来进行交易,比如唯品会,还有一种是企业入驻第三方外贸的交易服务平台,比如亚马逊。跨境电商的服务链随着进出口数量的增加,逐渐在完善,具有代表性的国内跨境电商B2B平台主要以进口中国网等为主,B2C平台代表企业以走秀网等为主。

跨境电商的开展与国内的电子商务有很多的区别,表现的人才核心技能特征主要有两种:第一,需要掌握外贸规则。跨境电商的人才,需要对于电商的运营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还要能够制作各种复合型的图形图像作品,要根据外贸的规则优化自身企业的产品,并使用网络给予推广,有效地提高产品的搜索流量。第二,具有创新思想的商务领军人才。跨境电商主要以网上的各种交易活动作为核心内容,需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需要系列的支撑服务来完成。这些系列的支撑服务,形成了一条全新的产业链,需要电子贸易、计算机技术、市场营销、银行金融、物流管理等各种人才。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需求,让具有创新思想的商务领军人才脱颖而出,他们能够充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去不断地开拓新市场,并且能够在市场中披荆斩棘,统筹全局,成为当下比较抢手的电商人才。

五、跨境电商人才的相关培养策略

1.定向强化

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需要跟企业的具体人才要求来定向强化,主要需要技术型、商务型与综合管理类三种人才。首先,技术型人才,这种人才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的业务服务,需要具有坚实的计算机使用基础,能根据企业客户的具体需求用计算机做出分析,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的流程,根据管理的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进行技术类的产品设计;其次,商务型人才,这种人才主要是以虚拟市场的使用者与服务者身份出现的,在以往的传统商业活动中就存在,他们不但要掌握网络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操作技术,还要熟知网络虚拟市场中的经济规律,是营销与管理的双向能手;最后,综合性的管理人才,这种人才不是刚从高校毕业就能具备这种能力,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市场磨练才能形成,在深刻认识计算机、网络与社会经济体系的同时,还要能够整体规划企业的电子商务流程,具有综合项目的管理能力。这三种类型的人才,需要进行定向的强化,特别是商务型人才,需要在外语能力方面进行强化;技术型人才在外贸结汇知识方面给予专业性的培训,能够根据跨境电商交付方式的变化实现后台科学的交易设计;综合性管理人才需要在跨界文化与法律方面进行定向强化。

2.工学结合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核心需求比较高,其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有企业的支持,才能让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更具实践性。当前很多的高校在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时候,讲授形式还是以往的灌输式模式为主,这种模式下学生很难结合实践来提高能力。当然,也有部分高校在使用模拟的教学软件,但是受到模拟环境与实际环境存在差距的因素影响,学生也很难将这些模拟的教学经验在实际中运用。因此,改变这种局面的最佳方式就是校企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来改善。学生在学校具有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够通过参加企业的跨界电商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能根据每个企业的人才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3.个性化培养

跨境电商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并且应用的方面较为广泛。在人才培养方面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物流、语言、网络、商务、金融等专业知识,是与人才的成长规律相悖的,还要耗费相当高的教育成本。因此,当前根据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才是最基础的。高校可以设置模块化的技能群,让学生依据自身的不足之处或者个性化需求,选择与自己的电商技能模块相符合的模块,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学校能够有效地节省教育成本,还能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六、总结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跨境电商需要具有综合性能力的人才支撑,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还要具有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等,核心人才的紧缺成为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需要从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提高跨境电商核心人才的供应率。

参考文献:

[1]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

[2]乐飞红.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8,(4).

[3]孙艳艳.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5).

[4]朱丹.跨境电商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

[5]王外连,王明宇,刘淑贞.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电子商务,2013,(9).

[6]周玥,付杰.跨境电商人才核心技能探索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32).

[7]陶融,王汉荣.创新创业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现代营销,2017,(8).

[8]张黎明,胡娟.基于职业能力构成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6,(6).

作者:王媛媛

产品设计与国际竞争力探讨论文 篇3:

关于中印人才培养与国际竞争力的认知与分析

[关键词] 中印两国;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 要] 中印两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是以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全方位的比较,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的运用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在比较研究中,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调研,不仅丰富了课题的研究,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到大学生的真实思想、认识和情感。本文在阐述和比较中印两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等问题之后,进一步解读大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将我们的收获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分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人才强国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才培养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中印两国都是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的发展中大国,印度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印度国际竞争力的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印是最值得相互借鉴的国家,两国都有经济快速增长的有益经验和人口大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具有可比性。本文着眼于中印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从两国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分析入手,从而认识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不足。本文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经济、管理、法学、语言文学类等十几个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本科生中做了大量调研,就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不仅反映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对有关问题所持的鲜明观点和立场,而且反映了我国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中印两国关系的关注热点。

一、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国强于印度

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我国大陆的竞争力排名,近年来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第15位下降为2009年的第20位。印度的排位也略为下降,从2007年的第27位降为2005年的第30位(见表1)。

表1说明,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和印度都受到影响,但是我国仍然保持了对印度的明显优势。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内涵丰富,IMD的指标体系包括四大要素,即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每个要素又包含了5个二级指标,“经济表现”的二级指标为: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政府效率”的二级指标包括: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商务法律、社会框架;“企业效率”的二级指标为:生产力和效率、劳动力市场、企业融资、管理实践、行为和价值观;“基础设施”的二级指标则包括:基本基础设施、技术基础设施、科学基础设施、健康与环境、教育。

从经济学角度看,“国际竞争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基本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宏观层面上看,“国际竞争力”则是一个以量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保障体系为主的跨学科的范畴,涉及经济、贸易、金融、政治、法律、文化、环境、外交等诸多领域,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此方面,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考察到各国的经济实力、开放的国际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效率、金融体系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国民素质,等等。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有84%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和印度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是,中国远远强于印度(见表2)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促进持久的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不但要满足社会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资源和空间。在调查中有5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于印度,仅有19%的人认为印度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大于中国。由于印度目前经济实力落后于中国,如果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中国比较呈劣势的话,就意味着印度经济的实力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可能赶上中国。因此,有效问卷中认为印度经济实力根本不会赶上中国的占52%,与前面51%的比例数据正好形成对应。不过这并不说明青年学生中不存在危机感,另外48%的问卷选择了30年内印度经济实力有可能赶上中国(见表3),这是我国大学生对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印度大国情节的综合判断及直接反应。

谈到综合国力,课题组认为,虽然世界早已进入后冷战时代,但是此消彼长的多极力量格局和我国周边军事力量上升的现状,我们还应考虑到国防建设水平,特别是印度军备发展之快更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一点。调查中,大学生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评估有80%持否定的态度,只有9%的人认为安全环境良好。而关于“未来10年对我国安全威胁最大的国家”一项调查显示,印度排列第一位,之后是日本、俄罗斯、朝鲜等(见表4)。

近年来印度军事装备发展迅速,“立足南亚,称雄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是印度政府的军事战略目标。印度的军事战略有两大特点:其一,注重海洋安全,提高远海作战能力。印度的海军兵力位居世界第七,舰艇数量和总吨位居世界第十,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少数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其二,迅速研发核武器,成为世界核大国。据《环球时报》驻印记者2009年9月28日的报道,印度已制造了2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这一做法显然有针对中国的意图,因为对付巴基斯坦有其1/10当量的核武就够了。从目前来看,中国总体国防力量与周边国家相比较,有较强优势,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程度并不很高,特别是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权意识刚刚觉醒。即便如此,《印度斯坦时报》2009年6月23日新德里国防研究所副所长托马斯•马修的文章仍然表示,要警惕中国海军的发展。

我们在调查中,7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总体军事实力强于印度,但是在海军实力上,有28%的人认为印度强于中国,体现了大学生对中国海洋力量的信心稍显不足,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海洋力量发展的某种期盼(见表5)。因此在中国是否需要发展航空母舰的问题上,认为很有必要的受访者达到50%,认为可以尝试的为44%,二者共高达94%。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和国防意识,他们在对我国国防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有某种担忧。

二、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国际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优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保持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保障。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调研时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中印两国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中,选择了印度强于中国,只有23%的人认为中国强于印度;而就“中印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一题,认为印度的人才创新能力比中国突出的高达60%,明确持相反意见的只占16%。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各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显突出。印度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精英培养,特别是国际一流人才的培养。印度利用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借助信息科技产业,实现国家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崛起。麦肯锡全球调查结果表明,71%的亚太地区接受调查的大企业认为,印度是重要的人才供应地。[2]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大量高新技术人才是印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也是印度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的重要因素。

我国在培养人才方面如何才能“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调查中我们发现,接受调研者并不认为改善经济待遇、加大本土培养力度等是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大多数受访大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具有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必须加大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培养力度(见表6)。与此形成对应的是,受访者中有43%的人认为,印度的人才国际化程度比中国高;而认为中国人才国际化程度高于印度的只有3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选择并不代表大学生对我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没有信心,在选择印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比较中国具有一定优势的同时,许多人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教育科技领域人才辈出,中国在教育资源上远比印度丰富的多,因此从长远来看,在人才培养的潜力方面中国具有明显优势(见表7)。表现出我国大学生对中国未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教育发展充满信心。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的国际化也成为趋势。邓小平曾在20年前预言:“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在高科技人才方面的争夺已十分激烈。苏联解体后,美国把招揽前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专门制定有关法律,对从事高端军事产品设计与制造的专家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优厚待遇,致使众多高科技人才流入美国。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和印度也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2007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表的《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是全球人才外流最严重的国家。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学生的观察与中国社科院的结论是一致的(见表8)。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了众多留学人员纷纷回国,但是从1978年至2006年底,中国出国留学的归国人员只有27.5万,而同期出国留学总人数达到106万,即高达74%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了海外移民,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居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印度的大量科技人才也流向美国。美国的硅谷中,软件人才的1/3—2/5来自印度。印度软件专家咨询公司的M.K.辛哈说过这样的话:“就像一百年前英国凭借印度士兵的力量统治世界一样,今天美国依靠印度设计力量的有力支持发展本国信息软件产业,并保持对国际市场的控制。”

中印两国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有效减少人才流失,是两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国内学界讨论“国家安全”这一概念时已经开始融入“人才安全”的内涵,把人才安全摆在国家安全中的核心位置,并认为人才安全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人才资源已成为21世纪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各国纷纷出台人才发展战略,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印度政府提出了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强力助推器,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长期国策。我国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提出了21世纪“人才强国”战略,把重视人才资源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的高度。2002年,我国制定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3年12月中央和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并列,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战略。报告在提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时,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政策等话语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一根本性认识。

三、解读大学生关于中印竞争力比较的认识

在高等院校中,“80后”、“90后”往往成为教育工作者对目前大学生整体特点评价的概括性词语,其内涵大多包括思维活跃、时尚前卫、个性强、自我中心意识强等。而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80后”、“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情操和特点。

1.具有强烈的中国人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课题组在调研中感受最深的是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中国人的自豪感,这种感受在调研过程中可谓扑面而来。在一系列问题的选择中,他们表现出对中国崛起和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大多数人都自豪地选择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远远超过印度,中国的军事实力强于印度。尽管近年来印度竭力扩张海军力量,购买军舰,积极建造航母战斗群,但多数大学生还是坚信中国的海军力量是印度海军力量无可比拟的。同时也认为,中国很有必要建造航母,表现出打造海洋强国的意愿。

在经济领域,多数学生在调查中认为,虽然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其经济实力要想在近几十年内追赶上中国是困难的,表现出对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将独占鳌头的足够信心。

在教育领域,他们也表现出对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虽然很多人客观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有许多亟待改进的方面,但还是认为,中国具有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人才培养的潜力很大,对印度具有比较优势。

2.以开放的国际视野认识中国及周边环境。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今天大学生的一种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态,这使他们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中国、评价印度,并客观判断我国周边关系。他们在比较中印两国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不足时,大多数人认为印度人才的国际化程度比中国高,中国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人才具有全球化视野。而没有像以往一些文章中分析的那样把提高待遇、吸引海外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当务之急。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观察问题的国际视角,也是一个涉及育人理念乃至育人机制的问题。

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自主创新能力,而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培养人才的类型上,71%的受访者认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最需要的是尖端科技人才,而没有去选择管理人才、外交人才、军事人才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全新视野和时代意识。

对于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与我国政治合作潜力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经济合作潜力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印度无论是与中国的政治合作还是经济合作,都被排在最后一位(见表9、10)。这里说明了两个事实:第一,由于选择的结果与客观事实大体相符,因此反映了大学生平日对周边关系、中国外交的关注程度较高。第二,虽然近些年来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日本政府行为不满的情绪,但是他们在事关国家利益的选择上,却能够不受对日情绪的影响,对中日两国互为大市场的双赢经济关系给予认定。

3.希望以和平手段解决中印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中印关系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问题,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两国恩恩怨怨的焦点,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调查中,70%的大学生坚持外交谈判解决问题的立场,不赞成诉诸武力。对于中印两国间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是地缘政治因素所致,而西藏问题、美国因素、中巴友好等原因并不是最主要的。中印依山相邻,在地缘政治上难免有利益关注的交叉点,根据传统安全观念,防范、戒备、甚至冲突便成为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关于主要原因的分析,不论其是否准确,都表现出大学生的一种理性思维及冷静分析问题的头脑。对于课题组给出的“未来20年中印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一题,很少有人选择不可避免和可能性较大,大多数人选择了可能性很小,不过认为根本没有可能的人也不多,只占5%,反映了大学生希望和平的意愿和一定程度的担心。边界问题虽然是两国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但五十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认识。

关于中印人才培养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是当前中印两国实力迅速崛起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目的在于探讨我国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充分运用我国人才资源这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有效应对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上述调研,不但丰富了课题的研究,也使我们了解到今天大学生更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在这里将我们的感受和收获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分享。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9-09-06.

[2] 人才和研发:印度胜中国[J].经济研究资料,2004,(9).

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of China and India

WEI Ling

[JZ](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Key words] China and India;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y; comparative study

[责任编辑 刘蔚然]

作者:卫 灵

上一篇:农情信息调度农业农村经济论文下一篇:语文中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