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等学校肩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培养方案体系中的创新教学模块对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本校的创新教学实践,对应用化学专业创新教学的主要环节(科研导论、大创训练、学科竞赛与学术研究)进行了论述,并从学生、教师与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了反思。本文对应用化学专业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 篇1:

高中化学竞赛工作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化学竞赛活动,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近四年来,我校学生在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省级以上获奖200多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7人次,省级一等奖20人次,有4人参加全国决赛暨冬令营,1人次获国际奥赛金牌。我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做好化学竞赛辅导工作。

一、全面重视,构建科学的竞赛管理体系

学校将化学竞赛与开发校本课程和实施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实行课堂教学+兴趣小组+集中训练的三级培训模式。我校化学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竞赛辅导模式,并梳理完善成校本课程,竞赛辅导有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案、配套讲义。在工作中注重加强过程管理,每学年开学之初召开竞赛工作会议,制定本学期竞赛工作计划,教学过程中各级领导随时跟踪管理指导,年终召开竞赛工作总结大会,对本年度竞赛工作回顾梳理,总结得失。

二、善于发现,培养优秀的竞赛选手

化学竞赛的教学对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化学课学得好的学生,而应该是智力出众的英才。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作用。

通过广泛动员,高一新生自愿报名参加化学竞赛小组,采用大课形式授课,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介绍现代社会中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贯穿化学史,展望化学前景,操作有趣的家庭小实验等,诱发学生的内在原动力。同时组织学生与高年级的竞赛学生座谈、建立友谊、交流学习经验,发挥榜样的力量,发挥传承的作用。

进入高二年级,通过考试选拔出一批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冲刺阶段。在熟练掌握高中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应用能力,并补充与中学联系紧密的大学知识。以专题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新、构筑更加系统化的知识框图。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加工整合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科学、简要的表达和书写能力、跳跃式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某些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和学科间交叉综合能力。

此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有丰富的化学知识更重要。我们致力于培养学识渊博、有吃苦耐劳精神、谦虚向上、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有志青年,而不是培养单纯竞赛型学生。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学生重学习、轻名利,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竞赛名次。夺标是竞赛的一个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培养人才,这是基层前期指导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优化队伍,建立团结精干的教练群体

化学竞赛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对教师的专业要求非常高,同时竞赛辅导的工作量非常大,辅导教师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因而竞赛训练工作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研读竞赛大纲,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重新阅读相关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竞赛班子里的教师之间经常磋商研讨,互相听课,从而保证了竞赛教学的质量。大家有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加强沟通与合作,彼此配合,相互帮忙,加强教学研究,学校逐步建立了团结、精干的化学竞赛辅导教师团队。

在多年的化学竞赛工作中,我们有几方面的收获:第一,能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人才;第二,通过化学竞赛辅导工作的锻炼,竞赛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打造了一支精干的化学教师队伍;第三,参赛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吃苦和严谨治学的精神,鼓舞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士气,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做好化学竞赛工作,向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进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化学人才。

作者:许志勤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高等学校肩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培养方案体系中的创新教学模块对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本校的创新教学实践,对应用化学专业创新教学的主要环节(科研导论、大创训练、学科竞赛与学术研究)进行了论述,并从学生、教师与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了反思。本文对应用化学专业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用化学  创新教学  大创训练  学科竞赛

创新教学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驱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要求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水平的升级改造[1]。而根据全球创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国的全球创业指数(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为41.1,远低于美国(83.6)、瑞士(80.4)与加拿大(79.2)等国家,在137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3位,可見我国的创新教学质量比较落后[2-3]。高等学校是创新教学的主力军,应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亟需对创新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

应用化学专业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所有的化学分支,并与很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国内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高校很多,但是其特色不尽相同。结合本校以建设一流能源科技大学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本专业以能源化学作为发展特色。在本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体系中,创新教学环节具有重要地位,对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在修订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对创新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对应用化学专业创新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为今后培养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创新教学主要环节

本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创新教学环节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主要包括“科研导论课”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简称“大创训练”),选修部分包括十门课程,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大多数学生主要进行“大学生学科竞赛”(简称“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下面就这4个创新教学环节进行讨论。

1.1 科研导论

科学研究是创新教学的高级形式,对学生的素养要求较高。为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思路、过程、方法和规律,了解应用化学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设置了16学时的科研导论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大一时期开设,分为8个专题讲座,由应化专业的几位教师合作授课完成。通过课程讲授,可以使学生对科研文献检索、科学实验设计、物质结构表征、实验数据处理、学术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规范等有初步了解;此外,多位专业教师在擅长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专论,包括煤的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研究、燃料电池的制备和应用等[4]。作为一门创新教学先导性课程,科研导论的开设对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课程存在优化与改革的空间,如编写针对性教材、调整学时分配、优化考核方式等[5]。

1.2 大创训练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高函[2012]2号),旨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6]。此后,各级政府与高等院校均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本科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简称“大创训练”)。在本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创新教学体系中,大创训练是一门面向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一般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实施。此时,本科生基本完成了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的实验课程,为开展大创训练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创训练共持续3个学期,并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相衔接,二者之间存在协同关系[7]。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创训练是专业理论课程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桥梁。

以本校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在教务处发布启动大创训练的通知后,开始征集题目。大创训练项目的题目可由指导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主提出。随后,学生开始自由组队并联系指导教师申报题目。在完成选题和组队后,本科生大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课题研究。为了保障质量,在开展过程中设置了中期考核。经过3个学期的训练,进行大创项目结题,学生需要提交结题报告,并完成项目答辩。顺利通过后,学生可以获得创新教学学分(3学分)。本校大创训练分为规划、重点与一般项目3个级别,其中前两类在结题时需要有研究论文、授权专利或学科竞赛证书等标志性成果。近期,本校对大创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提高了结题标准,要求所有大创项目都要有标志性成果,并对中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淘汰,通过后期的创新类公选课获取相应学分。

从实际执行过程来看,本科生在参与大创训练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训练了实验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不同于验证性质的基础实验项目,大创训练项目涉及的均是崭新的课题,没有按部就班的操作步驟,本科生需要跟随指导教师一起对未知的研究领域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领域内的最新文献,调研该方向的前沿进展,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尽情发挥创新思维与思辩能力,才能最终获得可靠的结论。

1.3 学科竞赛

作为提升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包括实验竞赛、科技竞赛等)历来备受高校师生的重视。通过参与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还能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校出台并多次修订了《本科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与《本科生学科竞赛名录》等,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学科竞赛。应用化学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各类化学(化工)学科竞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目前,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参加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北京市大学生节能节水低碳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等。在这些赛事中,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与应用化学专业相契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相对较高。

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化工大学承办,于2009年进行了首届比赛[8]。通过参加北京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术水平与科学精神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实验室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并准备实验指导书、研究报告、实验视频等。笔者先后指导过12名本科生参加了该赛事,并取得了若干项奖励证书。实践证明,通过参加该竞赛,学生巩固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了运用Origin等软件处理实验数据,锻炼了学术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增进了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改善了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实现“以赛促建”[9]。

1.4 学术研究

除了大创训练与学科竞赛之外,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项学术研究选修环节,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与发明、学术交流活动、专业创新设计、学术研究及论文发表等。这些环节可以依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相关科研实验室完成,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完成。为保障本科生顺利开展学术研究工作,首先要为其进行安全培训,明确基本的安全常识,必要时可以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其次,要为其提供实验场所,一般为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实验室,也可以与指导教师存在合作关系的企业实验室。再次,有必要对本科生进行基本的实验技术和科学软件操作培训,促使其尽快进入学术研究状态。最后,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可以让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组组会,进行学术汇报。笔者指导的几位本科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先后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多篇SCI检索论文,表现出较高的学术素养。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新教学,可以使本科生全面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后续继续攻读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较高,存在覆盖面不高的缺点,因而可以作为大创训练和学科竞赛的补充形式。

2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尽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教学取得了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分别从学生、教师与制度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见图1)。

2.1 学生方面

作为参与创新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直接关系到创新教学的质量。据笔者观察,除少数学生外,多数学生在创新教学活动中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经历了高考之后,多数学生在大学时期普遍存在怠惰情绪,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其次,学生在参与大创训练、学科竞赛与学术研究的同时,还面临较高的课程学习强度,在大四时期还面临考研、就业与出国留学等任务,从而使学生无暇认真参与创新环节。最后,多数创新教学环节为选修,获取创新教学学分属于“锦上添花”,因此学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参与此环节。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中“内卷”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会为了竞争有限的保研指标而权衡创新教学活动带来的“收益”。以学科竞赛为例,为鼓励本科生参加高水平的学科竞赛,本校取消了对某学科竞赛证书的加分,这直接使得该竞赛的报名人数呈断崖式下降。总之,学生在创新教学活动中存在热情不高与功利心强的特点。在今后的创新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不断完善与修订相关制度,避免创新教学中的功利化倾向。

2.2 教师方面

由于本科生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比研究生要弱得多,一些指导教师将本科生的创新教学当成一种负担,对本科生的指导力度不够。除了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也存在障碍。例如,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约60人,指导教师16人,平均每位教师指导3.75位学生开展大创训练。一些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压力过重,导致其对本科生的指导不足;而一些有资历的教师则身陷各种科研项目和社会活动,还要承担博士生指导任务,确实分身乏术,无法对本科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除此之外,创新教学活动的选题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凸显学校特色,为专业和学科发展。而一些指导教师的选题则过于陈旧空泛,或由于难度不适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一些本科生创新活动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将会严重降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3 制度方面

关于创新教学环节,尽管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与政策,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考核不严,本末倒置。一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参与创新活动,甚至从来没有开展过具体的实验。此外,目前创新教学的考核重视结果指标,而忽视实施过程[10]。为了提升大创质量,学校要求项目学生产出论文、专利与奖项等“标志性成果”。这样的要求看似符合工程教育OBE(产出导向)理念,实际上却值得商榷。对本科生而言,最重要的产出不是论文和专利,也不是奖励证书,而应是创新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训练。(2)理实分离,道术脱节。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发现,本科生对创新实验的设计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非常欠缺。在进入科研实验室时,学生既没有掌握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对常用的科学软件也闻所未闻。在今后的《科研导论》或其他相关课程中,不仅要讲授科研前沿、学术规范与道德等(“道”的层面),还要介绍常见科研软件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术”的层面),这样才能更好地衔接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活动。总之,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理实交融,道术合一。

3  结语

本科生创新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优化。本文审视了创新教学的4个主要环节,即科研导论、大创训练、学科竞赛和学术研究。科研导论面向本科新生,在创新教学体系中具有先導作用;大创训练持续时间较长,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学科竞赛是检验学术创新能力的舞台,并对建设创新教学平台具有重要作用;学术研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作为创新教学体系的有效补充。尽管本专业创新教学环节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教学生态,从学生、教师与制度3个层面进行了反思。期望通过引导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督促教师对本科教学的重视,以及改革创新教学考核制度等,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生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EB/OL].(2015-05-13)[2021-07-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Institute. 2018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 Rankings [EB/OL].(2018-03-10)[2021-07-10].https://thegedi.org/global-entrepreneurship-and-development-index.

[3] 薛雯蔚,陈凯,张长丽,等.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多个案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8):91-100.

[4] 杨巧文,王启宝.科研导论课程教学体会[J].广东化工,2016,43(2):138.

[5] 孙美洁,涂亚楠,王卫东,等.略论“科研导论课”的教学内容优化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375-377.

[6] 郑誉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和探讨[J].科技资讯,2015,13(3):165–166.

[7] 张良,柳建华,张慧晨.论毕业设计论文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协同关系[J].实验室科学,2021,24(1):140-143.

[8] 李钒,刘淑珍,张丽娟,等.组织大学生参加化学实验竞赛的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22-124.

[9] 刘琳琪,赵晨曦,李晋波,等.依托化学学科竞赛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11):37-40.

[10] 卢艳军.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与实施[J].实验室科学,2015,18(2):222-225.

作者:袁宁 刘淑琴 丁宸辰

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 篇3:

为中国造型

迄今为止,中央美术学院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秉承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名家大师,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和有口皆碑的教学水平,担当起了中国美术以及中国美术教育的领军者的角色。

一、在世界美术教育格局中寻找新的定位

以往中央美术学院的荣誉是建立在造型类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上的,但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架上艺术”已然走向衰落,逐渐被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等一些全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语言所代替,这种趋势造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困惑。上世纪90年代,笔者曾在美国高校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在美国高校中,设计类学科和纯艺术类学科的比例为9∶1。西方艺术以及艺术教育中出现的这些新趋势促使我们反思中国的艺术教育体系。

启示和教训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美术教育中,在架上绘画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技巧性训练全面萎缩,退出了课堂,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空泛,成为师生对话闲谈。二是简单地理解“创新”,将“创新”和继承割裂开来。为创新而创新,认为新就是好,混淆了新与好的要求,从而导致创作苍白无力。三是在中国要大力发展设计教育。因此,我院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营养来源,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

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跟着走西方美院的普遍模式的道路;另一条是走借鉴西方,根据中国特色进行发展的道路。我们主动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既发扬传统学科优势,又在传统学科基础上,以中国文化主体意识为导引,寻找新的生长点。我们将这一道路与中国美术教育所面临的3个重要转型相连结,从而推进我校乃至中国美术教育的进程:一是从原有的纯美术为主的单学科转化为多学科的综合美术。二是从相对比较封闭的学术氛围转化为兼容并蓄的国际化学术平台。三是从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转化为新世纪初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上升。目前,我校在实现这3个转型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6个专业分院的建立使综合性美术院校的格局基本成形。近几年,我校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声誉迅速提高,一些世界著名美术院校纷纷与我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国际化氛围已成为我校的一种常态,这为学生了解国际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所处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美术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寻求和开拓中国美术未来发展的自主空间。中国美术寻找自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参与建构中国现代性的自我认证,即认证“中国道路”的理论合法性和实践合法性。这一主动选择是更宏观层面上的策略选择,是我校和整个中国美术教育所必须认真面对的世纪转型,也是我校主动承担的历史使命。

基于对新世纪的判断和对学校历史境遇的深切认知,在3个转型的基础上,我校又提出了未来20年的任务:建构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这不仅是我校的任务,而且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任务。我们要在这方面起“领头羊”的作用。

在上述宏观思考的基础上,我校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办学定位:继承学院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优秀传统,秉承学院兼容并蓄、广揽人才、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以多学科综合美术体系为框架,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创作和科研成果为目标,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建构新世纪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办学特色:促成代表中国最高标准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美术学院。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思考中国美术发展的全局,把握和引领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

二、建构国际化的大美术学科体系

近几年,学校明确了学科调整的方向和策略,使学科调整始终建立在问题意识之上,并带有明确的学术指向和现实特征,建构多学科的综合美术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构建学科齐全的综合性美术学院的构想。以造型、设计、人文学科为核心,成立了6个专业分院(中国画、造型、设计、建筑、城市设计、人文),逐步形成了造型艺术、设计建筑、艺术人文3大学科群。3大学科群相互独立、渗透和支撑,构成了学校面向21世纪的现代形态美术教育学科结构。其中,造型艺术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核心学科,继续保持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新建学科发展迅速,多数新建学科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有的已成为全国优势学科;少数新建的交叉学科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造型类学科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往我校的声誉基本建立在造型类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上。但近些年,造型类学科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造型类学科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造型艺术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上是世界范围内的“纯艺术”的问题。在学科体系的构建上,学校重视对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突出其在学校学科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005年,学校以造型学院中国画系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画学院。此外,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学校从传统中寻找造型艺术的理论生长点,由此推进造型类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如2005年,为了使实验艺术适当地进入中国的当代学院艺术教育,学校在造型学院成立了实验艺术工作室。这也反映了学校对纯艺术学科发展的结构与尺度的准确把握。

学校还成立了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人文学院等专业分院,这些分院的成立均是建立在对该专业存在问题的思考上的。例如,有感于中国建筑师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与中国建筑设计缺乏艺术性的审美把握,引发了建立建筑学院的初衷;适应中国“城市化”的热潮,建立了城市设计学院,并将“城市、时尚、青少年”作为该院的定位;有感于美术院校人文氛围的不足,组建了人文学院。同时,还成功申办了摄影(设计学院)、建筑学(建筑学院)、动画(城市设计学院)等一批新专业,开设了一些新专业系(如人文学院的艺术管理系)。这些专业重点培养社会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为新世纪的国家建设提供支持。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新办专业已经由最初的萌芽状态迅速发展壮大,以其高水准的教学水平和突出的教学成果,在相关专业领域取得了较高声誉。

三、在实践中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重视基础教学、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学校重要教学传统之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在基础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全国美术院校基础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从深化各个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造型基础教学由统一进行的方式转变为分别由各专业系进行,一直延续到21世纪。2001年,学校鉴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美术转型,成立了造型专业基础部,开展并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术研究。除此之外,各专业学院也都设立了基础部。

在做好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之外,学校于2004年实行了3学期制,积极设置了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计划,在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和实训类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了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的配备,为学生掌握合理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创造了较为完善的条件。这些课程的设置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校历来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展览、竞赛和理论研讨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例如,造型学院的学生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类艺术展览,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便获得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奖励,有的还迅速成为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主要由设计学院师生组成的“奥运艺术研究中心”为奥运史上首例设在艺术院校的奥运设计中心。该中心积极参与到奥运艺术设计的专项活动中,参与设计了奥运会门票、注册卡;参与研究开发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视觉形象管理手册》、《北京2008年奥运会色彩系统使用手册》、《北京2008年奥运会形象元素非商业应用图集》等;开发设计了奥运会体育和导示系统图标、奥运会核心图形;学生还参与了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工作,最终设计方案进入前3名;学生还参与设计、制作了“金镶玉”奥运奖牌等,为奥运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证明了新办设计类学科的突出优势。

近两年来,建筑学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设计,如《“新农村建设”昌平区48个村的调研与规划设计》、《奥运支线4个、机场线3个地铁站的室内设计》、《奥林匹克公园景观深化设计——信息柱、景观设施、观景塔设计》等。这些科研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证明了建筑学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校奥运设计团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

学校自创办以来汇聚并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他们有的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有的成为国内各美术院校的中坚力量,有的担任国内美术组织和学术机构的领导,如徐悲鸿、江丰、吴作人、靳尚谊都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各个专业美术组织也多由我院教师或毕业生担任领导之职。

四、国际声誉空前提高

新世纪以来,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声誉显著提高。2006年,在我校讲学的外籍教师就达到280多人次。在外事活动中,不乏深具历史意义的国际交流活动。如2001年,学校搬迁到望京新校之初,即召开了国际校长论坛,这是中国美术院校第一次举办全球范围的国际校长论坛,几十位国际著名艺术院校的校长齐聚我校,对美术教育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此后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和2006年,人文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两次参加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学会(AAAE)研讨会,是中国唯一加入该国际组织的会员单位。2005年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2009年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该会将于2009年在北京举办,届时将有5,000名国内外国际知名的设计师莅临大会,它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设计水平和我校在国际的知名度,将中国设计的实力提升到国际舞台。

2007年9月,由建筑学院承办,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暨建筑院系主任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有美国国家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的主席、欧洲建筑教育联盟的主席、欧美等国际著名建筑院系的院长和系主任,国内的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大多数国内建筑院系的院长、系主任等数百人。这是该大会自创办以来,第一次在非工科院校举行,标志着中国建筑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将对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的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美术学院。因此,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维的独立性,又要保持强烈的责任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中国文化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国际上有的我们要有,国际上没有的我们也要创造。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将中央美术学院建成世界上最优秀的几所美院之一。■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作者:潘公凯

上一篇:理科教学改革管理论文下一篇:外国景观设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