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区组织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奥林匹克运动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這是目前国内外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专家的共识,《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也提到了奥林匹克教育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地区组织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地区组织管理论文 篇1:

区域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

[摘 要]区域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的评价涉及到多个指标,评价方法的选择对评价结果起重要作用。该文基于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本理论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选择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润率、成本作为国际旅行社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以我国31个省级区域(不含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检验了3种评价方法:SAW法、WP法、TOPSIS法的有效性.分析了评价结果对指标权重的敏感性。最后,对我国31个省份的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分类。

[关键词]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SAW法;WP法;TOPSIS法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国际旅行社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拉动和满足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我国各区域国际旅行社的竞争力加以分析,既可以反映各区域国际旅行社业的发展状况,以准确了解、把握区域内国际旅行社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又可构成从整体上对区域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各省级区域不仅人口、土地规模巨大,而且在经济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旅游产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趋势下,各省级区域都有一个如何参与国际竞争,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和机会的问题。以我国各省份为对象进行国际旅行社竞争力的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现有理论成果,在实践上也为我国各区域及时发现国际旅行社发展中的不足,提高国际旅行社竞争力提供参考。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区域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范畴。迈克尔·波特教授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6个方面的因素,即:生产要素的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机遇,政府行为。金碚认为,竞争力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竞争潜力到竞争实力再到竞争结果的转化过程。围绕这些理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次展开了对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裴长洪,王镭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总结为两类:(1)显示性指标,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包括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和价值增加指标或增值率等指标;(2)分析性指标,用来解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又分为直接影响因素指标和间接影响因素指标。直接影响因素指标有3大类:一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等;二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三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间接影响因素指标多从竞争环境和创新方面构造。国外学者多从竞争结果方面构造评价指标,当前使用最多的指标有贸易专业化系数指标(Trade 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简称TSC指标)、出口绩效相对系数(Index of Relative Expo~Performance)、固定市场份额模型(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简称CMS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evealed Comparative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标)等。我国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从竞争实力、竞争能力、竞争潜力、竞争压力、竞争动力、竞争活力6个方面构造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朱春奎从生产、市场、技术和资本4个方面选择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赵彦云等在研究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时,选择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制造业出口额、制造业高技术产品的含量3个指标作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陈卫平、赵彦云从规模、效益、基础、结构、现代化、成长、特色方面构造了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张有恒(Yu.Hem C)在研究台湾航空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时认为服务质量是评价航空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而把服务质量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并从成本、生产率、服务质量、价格、管理5个方面构造航空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从人们选择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可以看出,虽然指标的分类方法及个别指标的选择有些不同,同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又随着产业的不同有所不同,但一般从生产、市场、管理、成本等方面来选择评价指标。国际旅行社业是一个需求导向型的服务性行业,而且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其国际竞争力评价既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又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基于上面的分析,同时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生产、市场、管理、成本4个方面选择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生产成本作为国际旅行社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表1)。

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是体现国际旅行社在生产方面竞争能力的核心指标,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度通常采用的核心指标之一。市场占有率显示了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势力范围,综合反映企业利用其资源的效率与效果。与接待业务相比,外联业务显示了国际旅行社的主动性和国际竞争力。考虑到旅游产业的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本文使用外联人数比率,即外联人数与区域入境旅游人数的比率表示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的高低除了反映区域对市场的占有之外,还反映了整个产业的管理水平,体现了该产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成本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樊纲甚至认为竞争力的竞争就是成本的竞争,竞争的实质即是以最小的成本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成本越高,国际竞争力越低。对于国际旅行社来说,由于其业务的复杂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难以计量,本文用接待单位游客所占用的固定资产作为生产成本高低的测量指标。

三、评价方法分析

国际旅行社竞争力的评价涉及到多个指标,综合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归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评价过程涉及到下面问题:

(一)权重的确定

指标的权重代表了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其大小影响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最终评价结果。如何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是人们在评价方法选择中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属性决策中权重的确定常用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层次分析法(AHP),一种是直接用相等的权重。等权重方法对每一指标不加区别,给予相同的权重,其缺陷是显然的。不等权重方法考虑了指标之间的差异性,较符合实际,但是,层次分析法把指标的权重建立在评价者关于指标两两重要性的主观认识基础之上。有学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评价者得不到适当的指导和足够的信息,所得到的权重更不可信。

在国际旅行社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中,人们还不

能确定哪些指标更重要。鉴于上面的认识,本文首先不考虑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区别,每一指标取相等的权重;然后再讨论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二)等权重的3种方法介绍

等权重方法中常用的有3种方法:SAW法、WP法、TOPSIS法。

1.SAW方法(The Simple Additive Weighting Method)

SAM方法,是人们了解最多,应用最多的一种多属性决策方法。其步骤是:

2.WP方法(The Weighting Product Method)

WP方法是利用乘积连接不同指标的得分,每一个指标的权重被提高到指数的位置,其背后的逻辑是较重地惩罚得分较低的评价指标。其步骤是:

首先,利用原始数据计算每个评价目标的总得分,

对于效益指标,wi取正值;对于成本指标,w.取负值;

该方法基于这样一种思路:如果把不同权重下的评价结果作为一种解决方案,那么,最偏好的评价目标不仅离最佳的解决方案最近,同时离最坏的解决方案最远。步骤是:

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其次,计算每一指标加权后的得分,为每一指标权重。

第三,求出代表最佳和最坏解决方案的向量,

第四,计算评价目标Ai与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最坏的解决方案的距离,

第五,计算每个评价目标的总得分,

上面3种方法中,vi得分越高,表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上面3种方法,评价结果会存在差异,当差异极其显著时,哪一种评价结果更有效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张有恒等提出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检验方法。检验过程为:

四、我国区域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业竞争力评价

利用上面所讨论的3种评价方法计算我国31个地区国际旅行社的国际竞争力,所用数据来自200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年鉴副本。由于很多地区国际旅行社的利润率为负值,在进行评价之前,首先对利润率指标数据进行修正,将各地区的利润率数据都加上同一个正数,使利润率最小地区的数据为1,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个别地区的评价结果差异极大,如湖南、海南、陕西等地区。

观察4个指标的分项得分,分项得分及排序差异较大的地区,3种评价方法所得结果差异也较大;分项得分及排序比较均衡的地区,3种评价方法的结果相近。这主要由于WP和TOPSIS对较差的指标得分给予了较重的惩罚,使得这些地区利用WP和TOPSIS方法得到的排序结果落后于利用SAW方法得到的排序结果。4个指标的排序结果相差越大,3种方法评价的最后结果也相差越大。湖南地区成本指标的排名为第l位,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排名却在第25位;陕西地区成本指标的排名为第3位,利润率指标的得分排在第19位;海南地区则相反,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润率3个指标的得分排名分别为第2、5、4位,成本指标的得分排在第29位。4个分项指标得分及排序上的悬殊差异造成了这3个地区3种方法评价结果的悬殊差异,利用WP和TOPSIS得到的排序结果落后于利用SAW得到的排序结果。北京地区虽然在利润率、成本两个指标上的排名有些靠后,但在得分上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大,而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两个指标不仅排名靠前,而且得分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使得该地区不管使用哪一种评价方法,其国际竞争力都领先于其他地区,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也没有区别。

(二)3种方法的有效性检验

利用前面介绍的检验方法,检验3种方法的有效性,第一次假设每一指标的重要性不超过其他指标的2倍,选择权重的上限u=2,△=0.1;第二次假设每一指标的重要性不超过其他指标的3倍,选择权重的上限u=3,△=0.3。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知,离差的大小与检验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权重的上限和权重的增量有一定关系,但两次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利用WP评价方法的离差最小,SAW方法次之,TOPSIS方法的离差最大,这一结论与张有恒利用台湾航空业企业数据对3种评价方法检验的结果不一致。本文认为,3种评价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有效并不是一定的,它依赖于所研究对象的数据分布特征。就本文所研究的案例来说,WP评价方法的结果最有效。

(三)指标权重的敏感度分析

为了检验指标的权重大小对WP评价结果的影响,改变指标的权重大小,观察评价结果的变化情况。首先令其中一个指标的权重等于2,其他指标的权重等于1;然后令其中一个指标的权重等于3,其他指标的权重等于l,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四)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竞争力分析

根据利用WP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对各地区国际旅行社业的竞争力进行聚类,可以将我国31个地区分为6类(图1):第一类为竞争力最强地区,包括北京、重庆,WP平均值为0.61;第二类为竞争力较强地区,包括江苏、浙江、新疆、上海4个地区,WP平均值为0.48;第三类为一般竞争力地区,包括广东、广西、陕西、湖南、黑龙江、云南、天津、海南、四川、山东10个地区,WP平均值为O.38;第四类为较弱竞争力地区,包括内蒙古、辽宁、河南、安徽4个地区,WP平均值为0.29;第五类为极弱竞争力地区,包括吉林、贵州、河北、山西、西藏、福建、江西7个地区,WP平均值为0.22;第六类为最弱竞争力地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湖北4个地区,WP平均值为0.13。

从4个分项指标看,各地区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并不相同。北京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重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该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低于北京地区,但远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和浙江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新疆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的利润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较高的利润率;广东的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生产成本竞争力都相对较高但不突出;广西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自较低的成本优势。

从旅行社业竞争力与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福建、湖北两个地区比较特别。从规模上看,福建省是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的大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都位居全国前6位,但是该地区的4个国际竞争力指标中,除了劳动生产率较高(位于第10位)之外,其他3个指标都较低,市场占有率位于第22位,外联人数不到全省入境旅游人数的10%;利润率位于第28位;生产成本最高;其综合结果使福建省国际旅行社竞争力总体上排到第26位。其次是湖北地区,从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来看,该地区的国际旅游业整体国际竞争力属于全国中等水平,但是国际旅行社的4个国际竞争力指标中,除了生产成本的国际竞争力排序稍微靠前之外(位于第24位),其他3个指标都排到最后,使得该地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最弱。

五、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共得到3个结论:第一,从对3种评价方法(SAW、WP、TOPSIS)的有效性检验得到,WP方法对于评价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竞争力最有效。第二,从指标权重的敏感度分析得出,如果所选择的4个评价指标中,每一指标的重要性不超过其他指标的2倍,本文利用4个指标得出的评价结果是有效的;如果某一指标的重要性超过了其他指标的2倍,这一评价结果不再有效。第三,根据对我国31个地区的国际旅行社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我国31个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分为6个层次,北京、重庆为第一层次,竞争力最强。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得的评价结果是基于所选择的4个指标基础上得到的,其指标选择与分类结果是否正确需要同行们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未把质量列为评价指标,主要原因是得不到有关我国各地区国际旅行社服务质量方面的数据,对于服务业来说,服务质量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本文对国际旅行社评价指标的选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宋子千;责任校对:廉月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黄秀娟 黄福才

国际地区组织管理论文 篇2:

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机构探索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工作的启示

摘  要:奥林匹克运动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這是目前国内外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专家的共识,《奥林匹克2020+5议程》中也提到了奥林匹克教育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索和研究全球范围内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情况,重点分析专门从事奥林匹克教育的机构和组织,例如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以及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分析这些机构的设置、机构间的关系及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及推广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奥林匹克2020+5议程;奥林匹克教育;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

自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开幕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奥林匹克教育也随之完善和深入。2021年3月13日,国际奥委会一致通过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改革路线图——《奥林匹克2020+5议程》(以下简称《议程》),基于团结、数字化、可持续发展、公信力、经济和金融方面的韧性等几大趋势,新增了15条改革建议,旨在未来5年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挑战。《议程》中提到国际奥委会已经制定了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教育指南,帮助理解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重点是将奥林匹克知识转化为行动并加以推广,可见奥林匹克教育在未来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北京即将迎来2022年冬奥会,成为世界上唯一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中国在冬奥会结束后将继续加强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在奥运场馆开展社会、体育、教育和文化活动,践行《议程》中提到的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组织的现状,着重研究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及各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试图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提供学术支撑和意见建议。

一、全球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现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围,对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哲学、文化、艺术、新闻媒介等许多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由于它的巨大社会影响,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奥林匹克研究以及奥林匹克教育。

国际奥委会(IOC)自189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也是当之无愧最早投身于奥林匹克教育的机构。一百多年来,国际奥委会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世界体育事业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领导和组织机构,在奥林匹克教育领域增加和强化了其下属的专门委员会,包括但不限于:奥林匹克文化与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奥林匹克团结基金委员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等[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奥林匹克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图1)。

除了国际奥委会,其他奥林匹克教育的组织机构也不断壮大,国际单项体育协会(IFs)、各国或地区奥委会(NOC)、各举办奥运城市奥组委(OCOG)、国家或地区的教育部门的“规定动作”和体育俱乐部、学校体育部、体育教育协会、大众媒体的协作配合,对赛事组织管理、传授体育技能、交流比赛经验、传播体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另外,还有专门进行奥林匹克教育推广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OA)、各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NOA)、各国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s)等,在奥林匹克教育人才培养、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奥运遗产保留、运动员职能转换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渐形成了奥林匹克教育的网络体系。

二、典型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简述

(一)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OA)

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简称IOA)是专门进行奥林匹克研究和教育的机构,坐落于希腊的奥林匹亚,成立于1961年。IOA的愿景是探索和提高奥林匹克主义对人文主义所作的贡献。作为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国际文化中心,它的目标是研究和丰富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IOA建立的基础是受希腊古健身中心所启发,以此来保护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探讨和实施与奥林匹克主义相关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准则,巩固奥林匹克理想,并且希望通过使人们身心和谐发展来进一步塑造奥林匹克思想,这些目的都与古希腊人以及使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专家学者所主张的准则相一致,并且与顾拜旦所倡导的理念一致。

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教育形式以项目和会议为主,学历教育为辅,包括:国际青年研讨会、国际研究生奥林匹克研讨班、为体育类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和官员举办的国际会议、国家奥林匹克学院管理者国际会议、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获得者国际会议、体育记者国际会议、与奥林匹克主题研究相关的教育访问活动以及关于“奥林匹克主义研究、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竞赛组织管理”的硕士学位项目。

(二)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NOA)

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National Olympic Academy,简称NOA)是IOA的分支机构,也是其思想的传播者和宣传者。IOA协助各国或地区的国家(地区)奥委会(NOC)建立NOA,旨在激励人们宣传奥林匹克哲学及推广奥林匹克理想。因此,国家(地区)的奥林匹克学院均依附于该国家或地区的奥委会建立。

NOA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或大学,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教育体制各不相同,NOA在设立时会显现出组织架构的差异,IOA在其中发挥协调员作用,为不同国家或地区设立NOA提供了总的指导方针。

一般情况下,NOA与国际奥委会、国家奥委会、全国联合会、各级教育委员会、地方当局、申办奥运会组委会等各种组织合作制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这些计划从实践而非理论的角度对国家或地区奥林匹克教育进行引导,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年轻人的需求,并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NOA主要涉及的教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对教师、教练员、运动员进行继续教育,使其在教学和训练中展开奥林匹克理想和价值观的教育;出版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教育相关出版物,并分发到各学校、体育俱乐部和高等院校;在学校和社会广泛开展体育、文化、艺术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但由于不同国家(地区)教育体系的不同以及NOA在结构和运作上的差异,因此各个国家(地区)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程度也不尽相同。

第一所国家奥林匹克学院于1968年在西班牙成立。其他国家(地区)效仿西班牙的做法,纷纷建立本国的奥林匹克学院。目前,世界上有149个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包括中国奥林匹克学院(1992年10月20日建立,挂在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没有实体,少数国家或地区奥委会采取了这种方式)、中国香港奥林匹克学院(1987年10月27日建立)和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学院(1977年7月建立)[2]。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学院与坐落在希腊奥林匹亚的IOA组成了一个研究奥林匹克理论的体系,是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和发展的主力军。

(三)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

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lympic Studies Centre,简称OSC)的创立可以追溯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者顾拜旦。顾拜旦说:“我相信,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将比其他任何事情对我的工作的延续和进步更有帮助。”为了帮助顾拜旦的工作取得进展,OSC逐步完善,并在1993年成立,位于瑞士洛桑,与奥林匹克博物馆毗邻,工作日对公众开放,下设图书馆、大学关系部、历史档案研究和文献服务等部门,统一领导和组织全球范围内奥林匹克方面的科学研究、档案管理及教育工作,目的是保存和分享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和相关知识,以丰富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

OSC是全世界关于奥林匹克知识的权威参考来源,作为国际奥委会的一部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于收集和分享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其下设的奥林匹克世界图书馆囊括了国际奥委会档案、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正式出版物以及书籍、文章和期刊,资源涵盖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关的所有关键主题,已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与教学、文化推广与出版和价值传播的领导机构。其核心工作是为国际奥委会和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广大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和专家服务。其使命是与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共享奥林匹克知识和研究成果,提供独特奥林匹克图书馆馆藏的访问,分享奥林匹克知识,推动奥林匹克研究工作和奥林匹克知识的交流。

(四)其他国家学术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OSCs)

在過去的几十年里,学术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academic Olympic Studies and Research Centres,简称OSCs)的数量大幅增加,它们是由国际奥委会批准成立的、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是依托于大学校园,并通过教授、研究人员和学生行使职能,任务是通过学术活动(课程、研究、出版物和会议)在大学生群体中(或有针对性的其他组织中)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推广奥林匹克教育。OSCs致力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教学、研究和传播,承担着在所在国家或地区传播奥林匹克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在国际层面与其他国家的奥林匹克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国际奥委会在2021年4月7日更新了全球OSCs名录,目前全世界有47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形式包括研究中心、研究所、大学、学院或者研究小组。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加拿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Olympic Studies)和俄罗斯国际奥林匹克大学(Russian International Olympic University)等。加拿大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从1992年开始每2年举办一次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a fo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Research-ISOPR),该会议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是加拿大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品牌,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支持,目前已举办了十四届,原计划于2020年召开的第十五届会议因为疫情延期。俄罗斯国际奥林匹克大学于2009年10月21日成立,索契奥组委、俄罗斯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签署了备忘录,是世界上第一所奥林匹克大学,专注于体育商业教育,并将奥林匹克价值观及相关经验融入其课程。

目前中国有6所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分别依托于北京体育大学(1994)、中国人民大学(2000)、南通大学(2014)、首都体育学院(2019)、清华美院(2021)、上海体育学院(2021)建立。2019年8月,北京市正式确定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作为北京“双奥之城”的特色人才培养机构和重要的人文知识遗产。2020年2月,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正式获得国际奥委会批准,英文名称Beiji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Olympic Studies,简称BIIOS,被列入国际奥林匹研究机构名录。OSCs的建立丰富了奥林匹克知识的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学者们的交流,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关键话题进行了新的分析,并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和推广做出了新的尝试。

三、对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开展的启示

经过对以上机构的调研,时至如今,奥林匹克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各种奥林匹克教育形式涌现,“卓越、尊重、友谊”的奥林匹克教育核心价值得以充分挖掘。从宏观层面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的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其领域、内容、对象、方式都逐渐趋于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奥林匹克理想更是通过不同的教育机构得以融合各国的国情和文化,彰显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社会发展与国际和平共同推进的时代特征。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还应当充分发挥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的专长,挖掘和加深专门机构的教育能力,以奥林匹克教育和研究为载体,凝练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研究成果,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相关联合国机构的话语权与影响力。综合对全球奥林匹克教育机构的调研,得出以下启示:

(一)以教育为核心,抓住机遇推进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发展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最高纲领文件,《奥林匹克宪章》提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因此,奥林匹克运动实质是以教育为核心、体育为载体的国际文化现象。现代奥运发展的百余年中,奥林匹克运动始终重视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致力于发展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建设。

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应当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周期的新机遇,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充分依托北京“双奥城市”的独特地缘优势,着重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体教融合、奥林匹克多元文化及本土化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以教育为核心,大力发挥已成立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作用,把奥林匹克主义所倡导的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力拼搏等人类良好品质进行保留,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发挥中国武术及民族与传统体育等学科优势,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普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展示中国良好形象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作出中国贡献。

(二)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合夏季与冬季运动文化

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夏季及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不仅拥有独特的奥运遗产,也将作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学习范本,为世界各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所借鉴。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应当发挥“双奥”城市优势,扎实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项目,认真开发、保护和利用“双奥”遗产资源,各种奥林匹克教育机构应发挥优势,挖掘“双奥”期间關于体育赛事管理、竞赛组织、场馆管理的丰富经验,汇集智慧和人文遗产,在2022年冬奥周期推进冰雪运动普及,在后冬奥时代全面推进夏季运动及冰雪运动文化,在传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及教育传播和本土化推广,加强健康中国建设,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多元化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助推多学科融合建设

奥林匹克教育是多元文化产物,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兼具国际化、跨文化、跨学科的特性,丰富了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可能性。奥林匹克教育机构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奥委会、地方政府的教育委员会、高校以及中小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体育俱乐部、媒体等加强联络,形成优质、有特色且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奥林匹克教育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专门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需形成专门的教师团队,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奥林匹克教育机构合作交流,动员并整合国内外的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试点并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课程,实现学科融合,既开展学历教育,也开展多元化的非学历教育项目,既开展学生教育,也开展师资培训,召开以奥林匹克研究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打造青少年科普研学基地等,实现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和研究需求,全力助推多学科融合建设,丰富奥林匹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兆霞,洪卫兵.试析冷战时期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奥林匹克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0,28(11).

[2]熊斗寅.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必须持之以恒[J].体育学刊,2020,27(03).

[3]张越等.奥林匹克文化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董进霞,J.A.曼根.奥林匹克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6]茹秀英.解读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新走向[J].体育教学,2020,40(01).

[7]郭兆霞,郭冠伟.30年来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演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8,12(Z1).

[基金项目: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阶段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9GZH045]

作者:石伟东 尤一平 郝博文

国际地区组织管理论文 篇3:

夯实基础 深化改革 依法管理 努力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管理水平

2013年,在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务,开创了发展的崭新局面,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为了推动健身气功事业科学、规范发展,在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以体育总局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了《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健身气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未来5年本项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目标,提出了健身气功国内推广、对外推广、科学研究、新闻宣传的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清晰地勾画出健身气功的发展蓝图,为健身气功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是进一步完善推广普及途径。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成立省级健身气功协会14个,有9个省(区、市)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在4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推广活动;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已有会员协会65个,其中2013年吸纳会员12个。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推广普及的6种途径:第一,站点建设。以和谐站点为主、复合站点为辅、面向广大群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公益性推广模式。这是健身气功最基本的推广普及模式。为站点配发健身气功杂志、音响器材和科普读物。截至2013年底,全国正式注册的站点已达19510个,习练群众达到170多万人,站点数较上年度增加4041个,增长率达到26%,首年就完成了《规划》中站点目标数的近28%。第二,合作命名。以合作命名的方式挂牌成立了峨眉山、九华山两个国际健身气功培训基地。第三,实体俱乐部。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引入社会力量推广健身气功的路子,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努力提高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第四,人才培养。依托武汉体育学院和峨眉山培训基地举办了4期培训班,分别对国家级、一级、高校的418名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培训。举行了6场巡回教学志愿服务西北行活动,为基层培训骨干653名。举办1期行业体协培训班,培训学员50余名。第五,展示比赛。全国百城千村交流展示活动增加了启程和闭幕仪式,设计了会旗并举行交接仪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年共有27个省区市举办百城和千村活动共567场,参与群众约27万人次,活动场次较往年翻了近2番。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及第二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健身气功比赛。特别是把第三届中国健身气功博览会升格为首届中国(亳州)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将功法比赛、交流展示、现场教学、论文交流和展览展销等活动融为一体,吸引了36支国内外队伍参赛,近万人次群众观摩,探索了内外结合、双向交流的国际推广新路子。第六,新闻宣传。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也逐渐成为扩大健身气功影响、倡导科学健身方法的一种重要的引导和推广模式。

三是对外推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的对外推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在推广宣传方面,按照中央相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体育总局的要求,圆满完成了组团出访任务。全年共组派25个团组101人次,赴5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健身气功宣传推广活动;共举办教学、培训、表演、讲座300多场次,直接受众14000多人次,接待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人次来访和学习,为健身气功在境外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活动开展方面,8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首届国际健身气功科学论坛暨第五届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这是第一次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名义在境外开展活动,第一次在境外主场举办包括论坛、会议、比赛、培训和段位考试等多内容、大规模、高水准的国际活动,特别是通过举办国际科学论坛,实现了国际推广的重大突破。在此期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执委会会议上,内蒙古、安徽、江西、湖北、重庆等5个国内省级健身气功协会被批准成为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会员单位,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健身气功界的主导地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开创性地举办了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3个洲际健身气功教练员培训班,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骨干教学人才240余名,并在日本、英国、比利时等国尝试举办全国教练员培训班,推动各国实现培训内容本地化、学员管理规范化、教学体系系统化,使对外推广工作进一步落地生根。

四是基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是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宣传及市场开发等基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科研方面,启动了明目功编创、健身气功教材编写、社会功法审定、中华健身气功史编撰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全年共结题18项,立项40项。组织开展全国健身气功现状调研,调研成果对于全面掌握健身气功发展现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纽约和我国亳州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健身气功科学论坛和首届中国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论文报告会,为提升健身气功学术地位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了积极贡献。组织专家赴7个省市开展了15场科普讲座,举办了有25个省区市和香港地区6038名爱好者参加的首届健身气功知识竞赛,编辑出版了近30万字的《健身气功论文集锦(2004-2013年)》。设计制定了“健身气功精英计划”,计划用2至3年时间选拔培养约30名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为健身气功事业发展打牢人才基础。在宣传方面,打造了新的宣传团队,开设了中国体育报健身气功专版,加强了网络宣传和建设,提升了杂志质量和发行量,围绕重大活动开展了宣传,宣传报道数量、密度、形式、深度上都有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联合报道的“组合拳”模式,为推广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在经营开发方面,与安徽古井贡集团、九华山集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部分省区市也利用健身气功无形资产成功进行了一些市场开发,初步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健身气功事业的路子。我中心还与黑龙江龙采科技集团、中华体育基金会合作发起建立了健身气功发展基金。

2013年是健身气功事业开拓创新的一年,全国健身气功工作者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奋发有为,取得了很不平凡的成绩。

2014年工作部署

2014年健身气功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和中央有关部门办公室主任会议精神为指导,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夯实基础,依法管理,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身气功发展的路子,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抓住机遇,增强事业发展使命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健身气功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是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还是气功发展的小气候,健身气功的发展走势非常看好,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希望大家深刻理解习总书记对体育工作提出的的要求,站在事业发展更高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信心,乘势而上,大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现有模式的束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精神,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挑战,努力实现健身气功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

(二)立足打基础,实现重点工作新突破。从调研情况看,做好健身气功基础工作,为事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仍然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重点讲以下6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力度做实基层。做实基层,主要是解决地方各级健身气功管理部门自身建设的问题,也就是人、财、活动这三件事。从省级层次来看,主要是建立长效化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培训、比赛、活动与开展宣传工作体系。省级管理部门年度经费投入的参考值应为:欠发达地区每年投入要不少于30万元,中等发达地区要不少于60万元,条件好些的地区要不少于100万元。经费有保障,事业才能得发展。从市(地)、县级,尤其是县级来看,要解决没人管的问题;要全力打造有本地区特色的品牌活动;要切实履行好全面管理健身气功的职能。总之,管好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健身气功功法,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尽的职责。

二是改革创新深化推广模式。首先,要继续遵循稳中求进的原则,努力抓好“和谐站点”工程。前两年陆续完成了站点音响器材的配发,今年除继续配发杂志外,还计划给每个站点辅导员再配发1套练功服。其次,要以“精彩、特色、节俭”为目标,改革竞赛活动。今年,拟在全国高校比赛中试点,将普及功法比赛时长缩减为6分钟,并组织5套新功法的比赛版功法研究。在赛事活动方面,除了常规的全国比赛和全国高校比赛外,还将举办:全国站点联赛;8月在安徽九华山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10月在广州举办首届两岸四地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希望各省区市认真做好训练参赛准备工作。另外,要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破解“社会化”难题。今年将选择1-2个省市进行“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示范省”试点工作。并将最大限度地给予试点省市先行先试的优待政策。允许试点省市与科研院所合作,以课题形式开发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土功法,先在本省内试行推广、探索管理模式,取得成功经验后,经总局批准可以在全国推广。

三是集中力量打造品牌活动。今年,要集中力量打造两项品牌活动。即:百城千村交流展示活动与站点联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站点联赛及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活动打造成群众身边的品牌赛事。

四是积极开展各层次骨干培训。要对现有《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进行修订,适当缩短国家级指导员申报年限,适当调整一、二、三级指导员评定工作的审批程序。要进一步强化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单独审批制度,全面统计现有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对非我中心培训发证的国家级指导员,经功法理论培训合格后统一换发证书。要切实使用好指导员专项培训经费,支持欠发达地区指导员培训。今年全国巡回教学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为东北和3个革命老区培训健身气功骨干。举办2期全国“健身气功精英计划”培养对象研修班,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和专业复合型人才。

五是扎实做好科研工作。推广普及,科研先行。要把科研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做好中心管理科研课题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要推动完成明目功编创、健身气功教材修订、健身气功发展史编撰等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力争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编辑出版《健身气功知识荟萃(二)》等科普图书。今年将论证筹建健身气功科研基地,研究创建健身气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机制,组织举办全国健身气功论文报告会,进一步营造健身气功研究学术氛围,提升学术地位。

六是努力打破宣传瓶颈。宣传是推广健身气功的有力手段。今年,要以电视媒体报道和网站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健身气功宣传报道力度。在主流媒体上不定期开设专栏,提升普通公众对健身气功的科学认知。此外,还将不定期开办新闻宣传研讨班、宣传创意研讨会,主动请媒体朋友为健身气功宣传出谋划策,并且力争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建立起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健身气功活动的常规化报道。努力提高《健身气功》杂志质量和发行量,加大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官方网站的信息量和更新频率,创建具有在线教学咨询、数据查询、统计报表、商品销售等服务功能的中国健身气功协会服务网站,杂志和网站联合举办“我与健身气功”征文大赛。希望省区市体育局建立起自己的宣传队伍,加大本地区宣传工作的力度。

(三)掌控大方向,实现各项工作制度化。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一是抓好《健身气功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中心拟组织对2006年颁布实施的《健身气功管理办法》进行修订,重点是把这些年新出现的工作模式纳入管理内容。二是抓好《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的试点实施工作。这项工作已筹划了两年多的时间,计划今年全国工作会议后正式推出。通过段位考试评定,提升习练者学习热情,增强荣誉感,促进健身气功运动水平的提高。三是以现有《中国健身气功对外技术等级制度》为基础,研究制定《国际健身气功段位制》。初步设想,将来国内取得段位的人员,经过一定程序,也可以取得国际段位,统筹好国内国际的共同发展。四是抓好《健身气功国际裁判员等级制度》的研究制定工作,规范国际裁判员评定标准,加强竞赛工作的基础建设,努力促进健身气功国际推广普及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四)凝聚正能量,促进项目发展国际化。2014年将组派24批次团组赴3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教学培训和宣传推广活动,使健身气功进一步进入境外高校和主流社会团体,扩大非华裔学员比重。积极推动比利时首届欧洲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举行,推动各国自行开展健身气功表演展示和科普宣传。进一步加强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规范化建设,2月已成功举办首期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会员协会负责人培训研讨班,8月还将召开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三届执委会会议,完善联合会的组织管理,明确专项委员会的责任义务,努力打造国际化推广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亚太地区、南美洲、非洲3个洲际教练员培训班,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全国性骨干教练员培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组建国际通讯员队伍,建设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官方网站,出版系列外文专业书籍,继续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播出健身气功系列讲座。健身气功对外推广也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希望各省区市特别是加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的5省区市能够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外办和其它相关部门的支持,积极申请经费、创办活动并争取列入本级年度外事计划,充分利用政府打造的“友好省市”“姊妹城市”等合作平台与1至2个国家开展双边交流活动,构建并逐步规范双边交流机制。

(五)坚持公益性,探索公共服务产业化。要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身气功发展的路子。刘鹏局长在全国体育局长会上强调,“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要求,努力破除阻碍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健身气功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健身气功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和群众健康的特殊事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首先要把它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身气功推广的新路子。要在继续争取财政经费支持的同时,大力培育市场,通过有偿培训、企业赞助或练功者捐资等办法来增加活动费用,也可以积极探索俱乐部实体化等多种运营模式。只要不是敛财,只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体育产业化同样适用于健身气功项目。

同志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健身气功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让我们进一步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巩固现有成果,落实发展规划,以新的作风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健身气功事业的新跨越!

作者:常建平

上一篇:转移支付制度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数学素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