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以《中外建筑园林史》线上课程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文化研究视角和设计前沿趋势对史论知识进行线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与设计相互理解、相互构建的系统知识框架,从而适用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案例研究、游戏互动、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外国景观设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国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篇1:

公共设计中SUPERGRAPHIC的作用研究

关键詞:Super graphic 城市再生 公共设计 环境壁画 环境美学

引言

公共设计在城市再生和发展过程中持续受到重视,Supergraphic作为公共设计的一部分,在城市再生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政府和设计师们喜爱的城市更新方法,可以直观展现城市风貌,传播城市文化,更新城市面貌。Supergraphicdesign成本较低,形态灵活多样,具有出色的装饰效果,经常出现在建筑墙壁,公共设施、以及室外装饰上。展现了作者的设计和构思,是艺术家经过设计创作的结果。从功能上来看,优秀的Supergraphicdesign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甚至还能增加游客数量,激活城市地区经济,提高认知度和知名度,满足居民和游客的观赏、旅游要求。另外,传统的城市更新必须通过扩建道路,加强基础建设等来应对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Supergraphicdesign作为城市环境改善的一部分,可以快速提高城市形象,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案例证明Supergraphic能够快速改善城市公共设计美学方面的不足,从而进一步证明城市公共设计可以通过Supergraphic的创作和使用激活。为达到此研究目的,首先,对相关理论及现有文献相关研究进行研讨,收集图片和网络资料,了解并考察城市公共设计的概念和构成,Supergraphic的功能,Supergraphic与城市公共设计的关系,Supergraphicdesign的视觉要素和功能。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出城市再生地区的Supergraphic对公共设计能够起到活性化的作用。选择3处性质不同的公共空间,分别代表办公空间,文化空间和居住空间,对中国旅游排名前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三个城市的Supergraphic进行案例分析,了解不同地区的超图设计风格和特点。通过分析设计内容形象,展示设计成果,孟塞尔色彩分析得到色彩风格特征,总结Supergraphic的设计的价值,象征性和先进性。并且比较互联网大数据所显示Supergraphic设计出现之前和之后在网络中活跃度的变化;根据变化侧面证明Supergraphic对城市公共设计的激活效果。研究对象是北京、上海和重庆三个城市的城市再生地区,虽然每个案例的类型都不同,建筑功能也不同,但每个案例都具有明显的成效,能够创造新的环境并增强建筑物的美感,直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公民的艺术文化修养,并为公民提供更多欣赏艺术的机会。

一、公共设计和Supergraphic设计

(一)公共设计的概念和构成。“公共设计(publicdesign)”是表现“公共性(publiccharacter)”的设计。所有种类的公共空间设计都统称为“公共设计”。公共设计更加注重参与感和认同感,公共空间是既是其设计范围,同时也是设计的对象,“公共”和“公共空间”是公共设计的核心服务对象和实践本身。

在城市中,公共设计主要涵盖休闲娱乐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交通设施、景观绿化设施等,满足人们公共需求,有助于城市空间塑造的塑造,是城市结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公共设计在城市空间中与市民的互动最为频繁,分布最广,使用最多,它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和特色,能够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设计的功能及服务用途也在不断的完善,新的设计形式为公共设计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Supergraphic设计的功能和影响。Supergraphic是供普通大众欣赏的艺术,源于上世纪20~30年代,通过建筑或者墙壁打造新的色彩,造型和质感。摆脱老旧街区,改善城市视觉环境,为城市居民带来审美愉悦。

通常可以分为4类,城市环境壁画(UrbanEnvironmentalMuralPainting),社区基础壁画(CommunityBaseMuralPainting),艺术壁画(ArtisticMuralPainting),广告壁画(AdvertisingMuralPainting)。

城市环境壁画使用最为广泛,经常用于城市更新过程,能够快速改善老旧建筑的外观,创造新环境,提高建筑的美观程度。城市环境壁画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壁画传播和传递美学。社区基地壁画往往主题突出,内容更加现实,注重社会层面信息的传递,比如“保护环境”“少生孩子多种树”。艺术壁画是艺术家个人作品的单独展现,停留在单纯的艺术层面,在城市公共空间作画,能够提高居民的艺术文化修养,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艺术鉴赏机会。广告壁画是为传递特定的图像而制作的壁画墙,例如政治宣传,产品宣传等。为达到宣传效果,增加产品销量,作者往往使用夸张的手段。广告壁画在现代社会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数量增长极为迅速。

二、中国城市再生地区的Supergraphic案例研究

(一)北京798艺术区Supergraphic。

1798艺术区Superg raphic《79 8》概况。79 8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中国著名的城市再生案例——一个废弃的工厂区演变为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园区,成为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2017年11月1日,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在北京798艺术区成立了“HyundaiMotorstudioBeijing现代汽车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外形简约朴素,建筑本身传递了简练和低调的美感,如图1。与此同时,巨幅全景壁画《798》,也正式对外公布。壁画宽约14.5米,高12.7米,整体展示了以798为代表的信息大爆炸背景下的当今城市状态。

2.《798》全景壁画设计分析。(1)Supergraphic的图像内容,如图2。以抽象地图的形式记录798艺术区中真实存在的建筑和景观,建筑物通过艺术处理再加工后以平面的方式重现,夸张的线条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搭配,虚实结合,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能够瞬间抓住游客的眼球。《798》是真实世界的意识空间再现,是无数艺术灵感的碰撞、排列和重组,是具象的物质空间和抽象的时间碎片的重构。(2)表现技法和色彩的风格特征。城市解构手法合理运用,大量的线条和色块紧密堆积,表现密集的错位空间感。复杂的色块穿插其中,以此展现壁画艺术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整体性。(3)设计的价值和象征性。文化中心建筑设计简练而低调,与《798》画面的繁复和夺目形成鲜明对比,巨型壁画在最大的沿街墙面上,使文化中心轻松地成为了798新的地标。(4)设计的艺术性。《798》是对轴测图作为绘画形式的再挖掘,借鉴了波普艺术的创作风格,以扁平化的造型、精简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让《798》具有通俗化的审美。(5)设计特色。艺术特色明显,形式抽象,表现夸张,主题突出,通过图像的功能性展现艺术性,新颖的绘画形式加深了游客对整体建筑的印象,提高景观认知度,达到了宣传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效果,也提高了建筑的审美性。

3.Supergraphic設计前后的网络认知度变化。巨幅全景壁画《798》在2017年11月1日发表,临近年末。谷歌检索中显示,自2018年后,人们突然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壁画艺术加强了关注,网络搜索量从6700条递增到一万条以上。2019年搜索总量为15600条,超出了2012年到2016年的新闻稿数量总和,如表2。至今仍有不断上涨的趋势。

(二)上海杨浦大学路Supergraphic。

1.上海杨浦大学路Supergraphic《命运的转折》概况。上海市杨浦区大学路长973米,和周边的商铺组成了一个功能多样的社区,赢得了周边大学生和居民的喜爱。Supergraphic位于普通的居民楼上,如图3,是来自意大利的墙绘艺术家Millo在2017年11月耗时28天创作的,他通过乘长臂登高云梯,在一幢46米的高楼上,把自己对大学路、对上海的感触用即兴创作的方式呈现在巨幅墙绘上。这是他在亚洲最高的一幅公益墙绘艺术作品,也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墙绘。

2.《命运的转折》超级壁画设计分析。(1)Supergraphic的图像内容,如图4。这幅墙绘呈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神话里的龙很大,在画里却变成了一条可爱的红色小龙。为了看一眼这条小龙的模样,男孩把小女孩背在身上,在密集的楼房间穿行,翻过一片片巨大的荷叶,最终实现了女孩的梦想。(2)表现技法和色彩的风格特征。画面设计以现实世界的具象事物为基础,对事物的外在形象简化概括,夸张变形,进行艺术化处理。色彩平面化,构成简单明了,只突出重点,大片白描填充背景,带有些许趣味性,突出色彩闲适,快乐,自然的氛围。(3)设计的价值和象征性。大学路上的“创智天地”覆盖着绿色植物,Supergraphic就在附近,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墙绘。大学路上聚集着有创意、敢探索的年轻人,过路的人可以通过欣赏Supergraphic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受到启迪去探索未知世界。(4)设计的艺术性。杨浦大学路旁的这幅巨型壁画,让路人感觉到轻松的创业氛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为中心城区改造成为创业园区提供了样本。(5)设计特色。巨幅墙绘作为艺术壁画展现了艺术家以往的作品特点,设计内容清新简约,传递思想通俗易懂,依靠篇幅巨大造成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增加游客驻足次数,提高认知度和知名度,满足居民和游客的观赏、旅游要求,提高居民的艺术文化修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艺术鉴赏机会。

3.Supergraphic设计前后的网络认知度变化。上海市杨浦大学路壁画《命运的转折》于2017年12月9日完成创作。意大利墙绘艺术家Millo和他的公益事业,为网络文案的写作增加了看点,让壁画更具有故事性。2017年到2019年3年间,新闻稿总数达到15390条,如表4,更多外地人通过亚洲最高墙绘得知了杨浦大学路和周边的“智创天地”创业园区。

(三)黄桷坪涂鸦艺术街。

1.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概况。黄桷坪涂鸦艺术街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全长1.25公里,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街边的楼房始建于六七十年代。涂鸦艺术街由四川美术学院校长罗中立创意,800多位艺术家、学生和画匠参与制作,耗时150天才完成,于2007年6月9日正式开街,如图5。整条街都使用超级壁画美化临街房屋立面,有37栋建筑物上覆盖了超级壁画,整个街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短期内快速改变了黄桷坪地区的地区形象。

2.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涂鸦的设计分析。(1)Supergraphic的图像内容,如图6。整栋居民楼被Supergraphic覆盖,有简单明亮的字体设计,也有色彩浓重的油画,还有活泼的动漫图形和具有艺术气息抽象符号,无一重复。(2)表现技法和色彩的风格特征。墙绘涂鸦多为卡通渲染,将街头艺术设计应用其中。色彩表达传统实用,展现了土俗风貌和古典美。(3)设计的价值和象征性。黄桷坪涂鸦艺术街的设立打破了该地区的原有面貌,颠覆了该地区的固有地区形象,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4)设计的艺术性。黄桷坪涂鸦艺术街是中国第一条涂鸦艺术街,也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涂鸦艺术作品群。陈旧的建筑物和前卫的涂鸦艺术相结合,一路走去,撞击心灵,使人完全沉浸在自由与梦幻的街景里。从视觉心理双重方面带给市民和游客美的享受,徜徉在时尚和复古交替出现的壁画海洋中。(5)设计特色。Supergraphic数量多,面积大,受众广,内容丰富多样,不拘泥形式,具有出色的装饰效果,达到了改善城市面貌,加快城市更新进度,快速改善老旧建筑外观,创造新环境,提高建筑美观程度的作用。

3.Supergraphic设计前后的网络认知度变化。黄桷坪涂鸦街从2006年12月21日开始建设,2007年4月12日完工。2006年以前,很少有新闻提到过黄桷坪地区,人们通过互联网能够了解到的都是黄桷坪地区的落后与破败不堪。从2006年涂鸦街建设开始,介绍黄桷坪地区面貌变化的新闻链接数量提高了三倍左右,且在接下来几年中数量持续不断增加,如表6。且都是积极正面的报导。

三、supergraphic案例意义及效果分析

(一)Supergraphic增加了公共设计和城市再生地区的融合度。

区别于其他公共设计,Supergraphic存在于建筑立面,对空间的要求不高,有建筑的地方都可以展开设计创作,成本相对低廉,可以做到迅速完成,施工过程对当地居民影响较小,使得公共设计能够简洁快速地满足城市再生事业,和城市再生地区融为一体。

(二)Supergraphic使公共设计变的更加直观。Supergraphic的图形和色彩拥有自己明显独特的风格特征,是一种情感表达,能够快速直观地反映地区的风俗和文化或艺术家的创作特点和灵感思路,将宣传内容直接描绘于墙体外侧,展现给路过的人。

( 三)supergraphic 使公共设计的影响更加广泛。

Supergraphic由于面积巨大,视觉冲击力强,主动进入市民的视线,辐射范围相比其他公共设计远,很容易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如杨浦大学路壁画。从网络认知度的提升图表可以看出,Supergraphic有效提高了地标建筑的搜索量和积极性。

(四)Supergraphic使公共设计的审美性得到保障。抛开公共设计,Supergraphic的形象本身具有先进性,是画家对地区文化优势特色的总结,体现了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公共设计的艺术性和画家的美学创作相结合,保证了公共设计作为城市景观的审美优势。

(五)Supergraphic延长了公共设计的效果时长。公共设计的价值往往具有时效性,设计之初能够吸引游客的好奇心,但无法保持新鲜感,但艺术的价值具有延时性,公共设计在一段时间过后热度会快速下降,市民审美疲劳快,而Supergraphic作为艺术品的热度不会随着时间下降,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程度持续提高,游客的认知度反而不断攀升。

总结与展望

supergraphic相较其他公共设计而言,设计局限性小,质量提升空间大,影响范围广泛,文化承载力强,意义深远。利用Supergraphic激活公共设计,改善公共设计和周边环境的不良因素,对城市再生地区接下来的发展有所帮助。以中国城市再生地区为中心而进行的公共设计研究对未来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非凡。目前中国的Supergraphic设计仍有很多局限性,有创意的主题设计仍然依赖外国的帮助,创意方面自主性差,且后期维护不到位,导致Supergraphic寿命缩短,后期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未来除了增加Supergraphic设计运用数量,使之成为街头巷尾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也应提高原创作品的质量,加大创新力度,顺应时代潮流,保持Supergraphic内容的多元化。还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中的设计元素,把当地文化融入Supergraphic,让Supergraphic具有地区代表性,使之成为市民津津樂道的街头文化。注重公共设计的整体性,设计不应局限于图像本身,综合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营造承载市民美好回忆的城市公共设计。目前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在城市再生地区中该如安置Supergraphic的具体操作事项,后续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说明,希望为城市再生地区的Supergraphic设计计划提供设计方法和依据。

作者:魏晋 刘洋

外国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篇2:

基于新形势下的建筑史课程的线上教学创新

【摘要】 本文以《中外建筑园林史》线上课程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文化研究视角和设计前沿趋势对史论知识进行线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与设计相互理解、相互构建的系统知识框架,从而适用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案例研究、游戏互动、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 线上教学,中外建筑园林史,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迫使教师以网络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这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随着教育步入智能时代,知识摄取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出现了微课堂等以视频和互联网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一方面顺应了疫情背景下的教学发展,另一方面也促逼当今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要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完善线上教学体系,重新探索适应于当下多元化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让艺术教育更具开放性,既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又让我们的课堂更好融入社会,体现社会与人文关切。

同时,大多数本科设计专业在史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解史论教材中的知识点为课程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握的史论发展框架。但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史论的理解只是被动地停留在人名、专业术语、造型特征等单一层面上,课程考试结束后对许多学生而言就是史论学习的终点,并没有将史论的知识举一反三,运用到实践或设计当中。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未能将史论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不断延续,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

二、应用型大学建筑史课程教学特色

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史论课授课对象是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该类学生的共性特点是自我、敏于图形图像语言、有一定创新艺术、偏科严重、渴望变化和被肯定。然而史论课无奈灌输式、画考点式的授课模式,会让他们产生枯燥、抽象、死记硬背的感受。我们需以问题为导向,了解当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从而建立一个适应于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需求。此外,《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涵盖了中外建筑史与中外园林史两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了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建筑及园林。而应用型院校的建筑史课程安排只有48个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建筑及园林的历史发展、风格与形式特点进行了解与记忆,并对建筑与园林的设计元素进行灵活应用。然而这样庞大的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快速的吸收知识,更不可能提高对建筑及园林的分析及设计能力。

因此,本文以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为例,研究与探讨线上教学模式对建筑史论课程的教学优化策略。从学生角度出发,运用多种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史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本课程试图在线上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以本人的精讲录课形式,视频讲解中配有音乐、动画、视频,生动有趣,逻辑思路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同时线上结合多样的互动体验教学模式,增加与学生在线上交流与思考。

三、《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目标设定

中外建筑园林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由于环艺专业更偏向于对于建筑发展历程和建筑特征的基本了解和运用,因而在课程学时设置上较少。但是在授课内容上任然一味灌输知识很难让学生记忆犹新,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乏味、无趣的情况。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以由浅入深的方式,从电影、服饰、漫画、讲故事等方面导入建筑史的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按照建筑的结构特点系统化的进行归纳总结,将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与归纳,比如用六点归纳哥特式建筑特征,找出古典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异同点来归纳风格特征等。以这种专题式的讲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二)线上平台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基于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紧密结合,建立起适应于理论应用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历史语境加以应用,提炼出普适性的设计规律。本研究试图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并由此主動构建文化史观下的、个性化的建筑史认知框架。

(三)线上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通过具体的建筑史个案和实际设计项目,来建立史论与设计的丰富关联。通过引入实际设计项目案例,分析建筑及景观园林的设计概念与文化元素,从而追溯到该设计元素所产生的发展历程及设计风格,讲述该时期的建筑及园林发展成因及特征。

2.游戏互动法

线上授课过程中,以你画我猜和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与交流。

3.思维导图法

学生根据每一讲的讲解内容,结合xmind等软件制作各个时期建筑及园林的思维导图,这一方式将部分总结工作交给学生,使学生深度参与了教学过程,每一次课程都是与教师共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控着教学内容、节奏与学生状态,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反复思考,更具有灵活性。

(四)教学策略探索

1.体验式课程设计

课程尝试设置多维度、分阶段体验式教学方式,以技术和空间建构发展为脉络,分历史时期架构不同教学框架来构筑整体的教学框架,强调不同时期建筑特征的整合,在各个阶段设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

在建筑史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环节外,还采用了设计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建筑手绘的技能去解读建筑的具体形式风格。在设计分析上以建筑速写的形式,深入表达建筑比例、形态、结构细节,并画出对应的建筑平面图,让学生了解环艺专业的设计思维和观察方式,理解本专业对图与画的概念转化。比如,在学习古希腊建筑的时候,让学生精准的绘制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大经典柱式。虽然该三大柱式神似,但在绘制过程中从柱式比例、柱头、柱基等结构细节上会找到各自的异同点。通过手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建筑特征,学会应用比对的设计方法观察事物,进而也实现了对建筑史核心知识点的掌握。

此外,通过读书分享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了解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大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大师的崇拜心理和对专业的热情度。该环节结合学习通pbl超星系统进行分组,学生在腾讯会议上展开多元化的自主讲授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依照OBE理念,结合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授课特点以及学生层次,将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细化为以下几点:第一,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根据本章节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运用学习通线上平台发起主题讨论,每人的发言加以记录和评分,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第二,作业点评。平时作业主要以建筑抄绘及课堂笔记为主,运用学习通进行实时的线上批阅和反馈、在线阶段性点评;第三,课堂小测试。结合学习通选人及腾讯会议的形式开展该章节的知识测试。所有测试题目选取建筑设计考研真题,有助于学生拔高知识点;第四,线上考试。将结课以线上考试的形式展开,增强主观题设计,关注学习过程和分析能力, 而非具体知识点的刻板记忆。

(2)课程线上监控与评价

利用学习通的平台,可以在课下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督促进度,回答史论知识的疑问,分析在线测试的题目以及作业笔记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反映的共性问题,课堂上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总结。

(五)課程思政

该课程尝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改革进程。通过学习古建经典,用木构造的技艺逻辑精准的学习,以手绘等综合方式再现丝路风貌,弘扬传承和而不同的丝路精神,将专业理论溯专业情怀,将设计方法与技法激发思维更新。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型院校需要不断尝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相互结合,思考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转化,通过线上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知识体系的立体化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将史论课程适用于面向职业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历史理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并由此让学生主动的建立个性化的设计史认知框架,使得理论学习更富有多样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2]陈志宏.外国建筑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 [A].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史论文集:196.

[3]孙一民,肖毅强,王国光.关于“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1,(03).

作者:沈婧

外国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篇3:

高校手绘表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本文针对当下手绘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设计思维、提升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以深化手绘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联性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信息化语境下手绘课程复合型教学方法,为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观念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手绘表现;设计思维;教学模式;艺术修养

手绘表现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先导课程,以手绘构思与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素养。在当今电脑渲图极为发达的数字媒体时代,手绘表现的意义与价值在长期的教学和行业实践中反而不断提升,其呈现出的灵感即时记录、艺术审美以及对设计概念的深层启发作用已被学界肯定。然而当下手绘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保守。对手绘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而目标定位差异直接决定课程内容和结构设计,如有的学校将其理解为单纯的技法训练课,多沿用传统水粉、水彩来绘制精美效果图;有的学校把课程作为室内或景观设计的附属表现课,多局限于室内或室外某一层面的技法学习等保守的教学理解弱化了手绘课程的价值,某种程度束缚了学生设计思维及专业认知的提高。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形式常规化。教学手法主要以理论讲解结合学生练习为主,而教学路径多沿用照片临摹—写生之类的模式,教学模式缺乏对时代语境下新观念和手法的融入,课堂活跃度较低。另外,教师自身对手绘的训练度不够,不能自主地进行手绘表达和创作,课堂缺乏示范性教授。

(三)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不系统。学术研究点相对零散,多停留在对表现技法或观念等方面的探索层面,课程缺乏从目标到观念、内容以及方法多个层面的系统性构建;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与课程建设的结合度不够,知识点创新没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

一、教学培养目标定位

表现图是伴随设计行业的需求而衍生、发展出的一种对空间场所图像效果的表达,其早期形式源于文艺复兴期间透视绘图法的发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先哲努力探索以科学的图示充分定义表达事物或结构,19世纪更是发展了用钢笔、铅笔、水彩等工具绘制设计表现图的技法[1],设计表现图示功能和技法得到充分发展。至今根据应用工具和风格特点可约略分为“传统绘画式表现”“电脑效果图表现”“现代方案式表现”三种表现类型。传统的手绘表现以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早期的设计专业表现方式为代表,主要以水粉、水彩等工具渲染为主,室内外场景表现细腻深入。经过水墨渲染训练,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作为一名设计师应具备的细致和严谨的素质。授课教师多为绘画专业背景,学习路径以照片临摹为主。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虚拟技术完成与视觉成像的仿真和模拟[2],电脑效果图以其逼真、具象的特点受到客户的青睐,成为最终成果展示的主流。此时,手绘图成为设计师之间或与客户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而其便于方案构思和快速表达的独特优势成为其重要属性。这时设计师广泛采用马克笔、彩铅等工具发展出方案式表现图,展现出快捷、生动、意象的审美特质和效果。

笔者认为手绘课程教学应吸收传统手绘和现代手绘的优秀特质,并契合社会行业发展要求,以“培养设计思维、提升艺术素养”为核心目标,重视空间认知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此导向下细化系统的教学培养模式。目标定位有三方面内涵:其一,手绘具有服务于设计分析、概念推导、图解思维等功用,是介入环境设计专业学习的良好途径;其二,好的手绘作品具有与绘画艺术同样的审美价值,是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手段;其三,学生在掌握空间表现技能同时,会间接涉猎室内、建筑和景观各专业基础知识,启发其对不同场所表现和设计关系的初步认知,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拓展

突破传统的“临摹-写生”式的单一教学模式,以“项目和竞赛”为教学横向驱动主线,让学生在项目案例学习过程中强化对手绘应用方式认知和技能的表达,在竞赛的驱动下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同时,围绕主线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研讨法、慕课学习法、专项命题法等。

(一)随堂示范教学法。教学中将理论讲解与随堂示范有机结合。手绘是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学科,教师每讲一个关键知识点,即以现场示范案例作为进一步诠释。这种方式为学生树立了参照对象,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二)专项命题教学法。在课程中期阶段设计各种小专题考核来强化学生设计思维和手头功夫。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图形抽象提取练习,锻炼其图形概括能力。通过平面图的三维转化表现提升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等[3]。专项命题教学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对知识的学习效率。(三)慕课教学法。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优秀的慕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知识点,通过对学生问题的答疑指导拓宽教学的知识面,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四)课外专家参与评图法。方案评图是课程学习的最后阶段性总结,评图时引入校外行业专家参与指导。通过与不同专家的观点交流,有利于从行业实践视角拓展学生的视界,促进对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复合型教学手法将“理论讲解与随堂示范相结合”,将“项目驱动与专家评图有机结合”,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形成程序化与开放化有机结合的复合型教学路径,在有效的丰富教学手法和内涵同时,实现传统保守型手绘教学向现代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教學内容的优化创新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及建设标准,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课程教学框架及教学内容创新。从纵向层面看,将课程主体内容分为四个板块:“透视技法、白描表现、色彩应用、专题表达”。四个板块既是可独立的四个主题,也是由基础技术学习向设计思维表达的依序过渡。教学中对应每一板块皆设置“理论讲授、随堂示范、自主练习、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如图1),保障对每一部分内容学习的质量;从横向层面看,以涉及室内、景观、建筑三个层面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引领,一方面在每一板块中阐释三者之间的技巧表现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讲授技法同时顺带融入部分专业知识的教学,以手绘表现为契入点达到对专业设计的初步认知,实现技巧训练与设计思维培养的同步预期。

(一)透视技法的提炼和应用

透视技法是空间表现的基本功,透视学习的关键在于掌握其原理和基础步骤,最终达到超越透视绘制程式凭感觉熟练绘制的状态。因此透视教学应避免陷入复杂艰涩的数学困境,更注重对透视知识点的提炼和绘制方法的简化,获得便于应用的快速透视方法;其次,注重对不同透视方法之间的转化融通。例如,讲解焦点透视表现室内空间时,同步讲述其如何转化为室外环境和建筑体的表现;讲述成角透视方法同时阐述其与一点透视、斜透视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透视应用法则,实现对于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空间表现的融会贯通。

(二)白描艺术形式的融入

白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之一,运用线条的轻重、疏密、长短等笔法表现物象的体积、形态、质感。用线造型、以线立骨是中国绘画技法与西方艺术着重运用写实方法对线进行形式美的分析和运用是截然不同的[4]。

传统白描的表现形式应用到现代空间场所表现中,注重将传统表现语汇与现代构成语汇的融合,在图面意境、形式方面获得新的创造。其关键可归纳为“线条的疏密”“大小面积差原理”和“形式构成规律”三个核心。前者是通过线条疏密来塑造物体的块面、体积以及空间的层次关系。如以计白当黑来平衡画面的虚实关系,营造画面的情境;“大小面积差原理”是从画面整体结构出发,以线条疏密形成画面不同的面积对比,建构画面的结构和序列,调节画面中物象表现的显与隐的关系。如画面各个构成部分如实体面积、留白面积、边缘面积等,因面积差异所形成的结构和形式变化,生成画面的美感(如图2);“形式构成规律”则将白描技法融入现代构成法则来表达空间和观念,将不同的物象、元素重构于同一画面,结合不同的主题展现出富有传统意蕴的现代表现风格(如图3)。将白描介入现代手绘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艺术内涵的感受以及融合现代语境的再创作的能力,丰富了手绘教学的内容。

(三)色彩的认知和应用

在透视与线描基础上指导学生对黑白线稿的上色学习。首先,学生可以结合计算机软件加深对色彩的理性认知。通过对室内、建筑表现案例的色彩提取来归纳不同色调的图面的色彩体系,形成对色彩表现理性层面的认知。然后,分别以不同的色系去独立完成不同风格的色彩练习,促进色彩理性认识再向感性应用的转化。学习中注重对上色步骤的掌握,教师分别以建筑、室内、景观为对象作现场示范,以明确作图步骤。另外,强调对多种表现工具综合应用能力。前期灵活掌握一种表现工具,如开始以马克笔、彩铅或水彩为主,了解不同工具的性能和表现效果,后期可将手绘与电脑结合来探索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四)专题设计与表达

课程最后一个阶段是对预设空间场所的完整构思与表达[5]。首先,教师拟定一个简易空间为假题,指导学生从概念草图研究入手,逐步探索以草图结合意向图拼贴等多种表达方式。由于学生没有专业设计基础,草图构思更注重通过对多个不同经典案例的构思分析,来归纳不同的概念生成路径,在总结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汇组织能力和平立剖的综合构思方法。其次,让学生依据场所的尺度感和具体内容,通过统一比例的平面向透视转化,完成对小空间设计概念、尺度及材料系统表述的专题训练。本阶段既是对前面基础技能如透视技法、效果表现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设计知识的进阶学习,是手绘教学从技法到创作、从绘画向设计的逐步转变。基于专题引领下的教学内容创新,强化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性和过渡性作用。将原有的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架构转变为以“项目、学生、应用”为中心的架构。

(五)教學模式构建和实施方案

从课程建设层面看,涉及课程培养思路及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方法创新、成果评价和输出方式三大问题。具体通过问卷调研获得教学问题反馈、通过资源收集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基于研究成果转化和输出实现教学内容创新和成果共享、基于平台信息采集推动成果评价和改进。探索形成问题反馈、课程改进、成果输出的良性循环方式(如图4),并按照“目标—标准—实施—评价—改进—输出”六步形成教学周期性改进螺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问卷调研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及意见反馈,梳理以往课程教学的问题,完成案例资源、微课资源的采集,在此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善课程改革预案和实施方式。2.实践阶段。将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引入课堂,明确各教学阶段的任务驱动和各环节落实方式,观察实践过程中实施效果和问题。课程结束邀请同行专家完成成果评价交流,促进课程教学成果展示和推广。3.整合阶段。整理教学过程资料如案例、图片、视频等内容,形成阶段性成果。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研究报告。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手绘课程教学结构脉络的构建基于对手绘形式和内涵的研究基础,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其内在特质和规律。首先,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手绘学习作为一门表现技法,应重视其由易入难,由简入繁的学习规律。在学习程序上注重其从临摹-写生-创作的次序性,工具应用上注重其从钢笔到马克笔或水彩的逐步掌握。其次,增强其与专业课的有效链接和驱动力。或者以项目引领来带动专业知识的学习,如通过项目具体要求依序完成图解思维表达、方案专题训练,让学生更深切认知手绘对于设计的意义;或者以竞赛介入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经历比赛的准备、选拔、参赛等过程,巩固理论知识,强化手绘技法[6]。最后,与时俱进的探索观念和方法创新。展望手绘课程的未来发展或许会呈现两个趋向,一是从绘图走向设计。手绘作为方案构思手段与电脑出图成为前期与后期的承接关系,其教学也将不断发挥其优势,充分利用技术为设计前期服务,衍生计算机和手绘表现结合的新美学;二是从技术走向艺术。手绘表现因其空间表达的概念性与具象性共存而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以丰富的手法来建构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质,例如其应用工具灵活宽泛,其表现范畴涉及抽象概念、空间场所和现实生活多个层面,表现手法更能借鉴白描、水墨、水彩、速写等姊妹艺术技巧,展现出表意与造境、概念与写实等多向度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徐伟.外国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恩刚.效果图与视觉成像投影原理的趋同性解析[J].艺术工作,2017(2):78-80.

[3]谢明洋.图形中的归纳与演绎——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课程思考[J].装饰,2011(10):116-118.

[4]束新水.线描之我说[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9(3)):207-208.

[5]田原.关于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课程的思考[J].装饰,2010(3):115-116.

[6]施并招.基于数字媒体专业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大观,2019(3):112-113.

作者简介:王仲伟,博士,广东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作者:王仲伟

上一篇:国际化学竞赛管理论文下一篇:自我监控能力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