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哲学与伦理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费尔巴哈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因其文字通俗、简洁易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中具有明确应用意识的哲学理解与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何谓哲学”所作的“科学”理解,铭刻了纵深的思想史印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哲学与伦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食品哲学与伦理学论文 篇1:

书香两岸选书·大陆地区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

作者:罗伯特·休斯

译者: 欧阳昱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本书是著名艺术批评家、历史学家罗伯特·休斯所写的一部关于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流犯的流放史。全书以史诗般的笔触,叙述了流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流犯制度的形成,流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等等,讲述了这一野蛮的制度是如何把男男女女和少年儿童逐出乔治时代的英国,进入一种令人发指的刑罚制度,该制度后来成为古拉格的前身并成为澳大利亚的起源。

杭商口述史

编者:徐斌 陈明鑫 王亮 洪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他们不是风云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广为人知的大资本家,而是介于“三小”与资本家之间的工商业者,基本属于被忽视、被失声的小人物群体。然而以小见大,在他们的回忆中亦可折射出杭州地区近现代工商业之社会变迁。这些接受采访的老工商业者包括杭州复大纸行协理、经理,元泰布庄少掌柜,傅毛记绸厂企业主要负责人,“延寿堂”药店副经理,“杭州钮炳记运输行”经理,“春成茶栈”经理,义源金铺总经理,美国邓禄普轮胎公司浙江总代理等21位老人。他们的口述细节详实,不仅记录了创业、守业之艰辛历程,也强烈鲜明地表现出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特别对公私合营、三反五反等社会运动中亲身经历有生动描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杜尚之后的康德

作者:蒂埃利·德·迪弗

译者:沈语冰 张晓剑 陶铮

出版社:江苏美术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本书是前卫理论家蒂埃利·德·迪弗的代表作,对杜尚的意义做了极其充分的学理阐释,其宽宏的视野、深入的剖析,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围绕着前卫艺术史的一个核心论题从多个层面展开。作者认为,虽然现成品打破了与以往任何已知风格的联系,但是杜尚将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逻辑当作其作品主题——那是审美判断的一个转向,即用“这是艺术”来取代经典的“这是美”。

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

作者:钟伟民

出版社: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香港的出版社曾将钟伟民的3600余篇专栏文章整理,精选了600余篇,名为“狼心系列”。这个系列出版了6本,其中,第二本《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因其“强大的书名”,立刻就被传到了大陆,成为了一部“奇书”。读过的人都说好,没读过的都在找。

大陆出版社没有原封不动引进港版的内容,而是精选了整个“狼心系列”。钟伟民在引言中说到:“……《如何处理仇人的骨灰》的书名流进了大陆,凶残如我的读者,个个要看这本书。这下好了,像一个刽子手未出场,吃饭的家什却做了预展,到真见了我用文火煮文人,做起细剐的活儿,能喝一声彩,赏几个铜板就万幸了。”

美洲纳粹文学

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赵德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美洲纳粹文学》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收录了30个美洲大陆的右翼作家,虚构了他们的生平和作品。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波拉尼奥用不动声色的戏谑态度,构筑了一幅跨越美洲大陆百年历史的光怪陆离之景,嘲弄了那些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武人琴音

作者:徐皓峰 徐骏峰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本书讲述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在各自时代的遭遇,凸显百年武人命运。首次披露尚门韩传形意拳心法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战刀法。

他方世界

作者:约翰·克劳利

译者:魏靖仪

出版社:译林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一个与精灵有牵绊的美国大家族的秘密往事,故事布局宛如精美复杂的建筑,多重立面隐藏其中,随着认知角度的变换而徐徐展开。它像怀旧、感伤的爱情故事,又像原始自然力量与当代人类文明对抗的隐喻,是预言般的反乌托邦小说,也可能是蓄意模糊虚构与真实界限的元小说……作者隐晦地承袭了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有关精灵的文学艺术传统,又摒弃其芜杂荒诞的形态,结成这部借他者反观人类自身的上乘之作。

来自新世界 (上、下)

作者:贵志祐介

译者:丁丁虫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为了维持小町的安定和秩序,不断杀害孩子们的小町,还能称之为人类的社会吗?人类从涂满鲜血的历史中走过,才抵达如今的状态。然而即使是和过去最黑暗的时代相比,今天的小町也是并不值得自豪的替代品。

我们已经无法在神栖六十六町活下去了。只要被打上了失格的烙印,便无法再回到当初了。这不是对待人类的方式,而是和甄选不良品一样的做法,你不觉得吗?当烧瓷窖开启的时候,走型的、有裂纹的瓷器,等待它们的就是被敲碎的命运。

老上海,旧时光

作者:程乃珊

出版社:湖南文艺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作家程乃珊和连环画家贺友直联袂完成的“老上海画卷”,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上海开埠至今150年来的小资情调、人情世故、风俗名物、海派风情等。从旗袍到包包,从冰激凌到自助餐,从弄堂到亭子间,从茶馆到电影院……无所不包。

出生于上海金融世家的程乃珊,对上流阶层的生活有着丰富自然的感受,她的文字细致入微,被夸赞为“触摸到了老上海的灵魂”。2013年4月,程乃珊病逝;有人说,程乃珊是张爱玲的“传人”,程乃珊走了,张爱玲式的上海也缺了一角。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让工匠精神回归

作者:马修·克劳福德

译者:粟之敦

出版社:浙江人民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盂兰变

作者:孟晖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孟晖的此书,以武则天即位后的数年为背景,写出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宫闱故事。武则天不是小说的主角,但女皇无所不在的权威阴影,成为启动叙事的契机。作者的兴趣是想象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欲的关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番将妖僧、佞幸男宠,还有无数的彩女侍从,勾心斗角,交织成极复杂的网络。这网络又以圣神女帝为辐辏点。天威难测,谁能预卜自己明日的命运?皇恩浩荡的排场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争;骄奢淫逸之后,是无边荒凉的生命叹息。

艺术最高的境界,不在炫耀感动,而在枯寂死灭中,“发潜德之幽光”。

盂兰相传是鬼节,是逝去的亲人重回人间团聚的时刻。人与鬼,逝者与生者,已知与未知,重新了断前缘。也是在这一刻,孟晖有意将一书视为跨越死亡与生命、真实与虚荣的桥梁。

知日·武士道

主编:苏静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被称为日本文化精神核心的武士道,究竟在日本人心中占据怎样的位置?这种为武士设定的生存理念,在一般百姓心中又有怎样的升华?《知日·武士道》特集从武士道的起源发展到重要表征,为你全方位解析武士道!

如何看一幅画

作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

译者:郑柯

出版社:中信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面对一幅画的时候,你会不会感到茫然无措呢?也许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里感受到一些情绪,但是仍然无法理解作品。

如何看一幅画的起始点就是作品传递给观者的第一印象。而本书唯一的目的就是拉近艺术作品与人们的距离。如果你以开放的心态阅读本书,你将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看一幅画。

作者考虑到观看者面对艺术作品细致入微的观赏方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与作品的创作环境。

我们这一代:最初的面孔

作者:肖全

出版社:南方日报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我们这一代》所述对象,是当今文艺界的精英和炙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肖全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以及与这群人广泛密切的交往,使得他的摄影和书写超越了个人行为的层次,而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纪实工程。他见证了这一代人的生存,折射出了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坚持与彷徨。而画面之外那近10万字的“絮叨”,其目的也不在于给媒体提供新的传闻。

英格兰之梦: 朋克、性手枪、

无政府主义和超越

作者:乔·萨维奇

译者: 王知夏

出版社:上海三联

出版日期:2014年5月

本书是英国著名音乐记者乔·萨维奇所著的一部记载英国朋克文化的经典之作。该书“权威可靠地记录了英国朋克运动历史”(《纽约时报》评),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朋克音乐文化的最佳作品。全书以编年的形式记录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朋克运动的兴起和衰落,包括朋克运动中重要人物的活动,如“性手枪”乐队、“冲撞”乐队、“朋克之父”马尔科姆·麦克拉伦和“朋克教母”——英国国宝级服装设计师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等等。同期出版《西雅图之声》。

追问膳食:食品哲学与伦理学

作者:米歇尔·科尔萨斯

译者:李建军 李苗

出版社:北京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该书将食品生产和消费与美好生活相联系,对与食品生产和消费相关的一些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问题进行了原创性的思考,其中对食品的科学生产和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的精深研究,尤其是对转基因食品和功能食品、营养和基因组学,以及食品生产体系的全球化等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系统理解食品伦理学这一新兴的应用伦理学领域的思想精髓和理论高度,而且对国内公众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转基因食品的公共治理也能提供全新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照。

摩根财团

作者:罗恩·彻诺

译者:金立群

出版社:江苏文艺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在一个半世纪里,摩根家族的四代人,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里缔造了神秘的金融帝国。这个金融帝国凭借不计其数的投资,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织成了无比繁复的人际关系网络。摩根财团15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的活教材,揭示了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生动而恢弘的历史画卷。而这所有的一切,时至今日仍然左右着世界金融格局和社会形态。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

论一部电影的科学修养

作者: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S先生,可以理解成松鼠,也可以理解成科学(Science),它负责从科学角度解答好奇宝宝们看电影时冒出的奇怪问题。如果你也爱在看电影时胡思乱想,欢迎坐过来,找出这些经典电影,和S先生一起来看第二眼。

未来属于好奇心,好奇心属于“这也许没什么用但我就是想知道”星人。

独裁者手册

作者: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骆伟阳

出版社:江苏文艺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食品哲学与伦理学论文 篇2:

为“社会主义哲学”奠基:超越旧形而上学的新世界观

[摘  要]《费尔巴哈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因其文字通俗、简洁易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中具有明确应用意识的哲学理解与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何谓哲学”所作的“科学”理解,铭刻了纵深的思想史印记。重温《费尔巴哈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仍将具有持续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费尔巴哈论》;唯物辯证法;唯物史观;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科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一部简明晓畅且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恩格斯这部应邀之作的创作初衷是评价丹麦哲学家卡·尼·施达克(Carl Nikolaus Starcke)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但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发觉这是一次系统阐释他和马克思的哲学基本观点的契机,于是系统阐述而非纯粹书评成为这部文本的主调。当然,恩格斯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做出了一些评价,但从行文来看,着墨甚重的乃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得失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作用的研究,由此恩格斯论述了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要义。

一、《费尔巴哈论》的文本结构与学术阐释

1845年秋,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大致完成了对“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但这部记载唯物史观形成史的关键文本在当时并未出版。1886年初,恩格斯撰写的《费尔巴哈论》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第4期和第5期连载,两年后在斯图加特出版了单行本。这部文本的德文版在出版第二年就被译成了俄文,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危机”为题,在圣彼得堡的《北方通报》杂志第3期和第4期连载,三年后劳动解放社发表了格·普列汉诺夫的译本,这位译者为此撰写了字数约为这部文本2/3篇幅的评论,一度成为人们理解这部经典文本的权威解读文本。几乎在同一时期,这部文本的波兰文版、法文版和英文版先后出版。正如英译本的译者使用的标题——“社会主义哲学的根源”,这部流传甚广的经典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哲学”奠基。

《费尔巴哈论》由序言、正文四部分、简短的结语和附录组成。概言之,恩格斯在序言中简要交待了写作背景,指出《费尔巴哈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内在关联。随后他在第一部分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悖谬与合理性,解析其内在矛盾导致其解体的必然,指出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意义。由此恩格斯在第二部分提出何谓“哲学基本问题”,归纳了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的局限。在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论述了费尔巴哈的“半截子”思想,揭露其唯物主义背后的唯心主义观点及其理论悖谬的成因。在第四部分,恩格斯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已经“终结”,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最后,恩格斯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历史根源,提出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想的实践形态。附录是首次发表的为恩格斯略作修改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把握《费尔巴哈论》的文本结构,深入理解恩格斯在这部文本中所做的重要学术阐释,可见论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要义是恩格斯关注的“总问题”,而他对这个“总问题”的解析是以评价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通过在历史语境中评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实质来实现的。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序言开端引入文本写作的历史语境,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记述过的40年前他们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些年马克思的世界观得到的世界认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某种复活同时存在。恩格斯为此认为越来越有必要说明他和马克思何以脱离黑格尔的思想以及他们当年在狂飙时期受到费尔巴哈怎样的影响,同时指出为什么在40年后不打算出版他和马克思的旧作而以重新撰写一部简明的著作来深化马克思和他当年的思想的缘由,由此浮现出这部文本理应具有的学术价值。

从整部文本的行文思路看,作为批判对象的丹麦学者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实际上成为恩格斯论述的线索,恩格斯在正文伊始就进入了这部著作反映的时期,这正是他和马克思当年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关注的那段岁月。面对这段岁月中出现的两种哲学革命,恩格斯以法国革命鲜活生动的现实性批评德国革命晦涩枯燥的思辨性,并在这种比较中重新理解黑格尔的关键表述:“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1]恩格斯是以海涅的方式解释这句话特别是黑格尔对“现实性”的规定的,他通过对法国大革命中“现实的”与“不现实的”存在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凡是现存的,就一定要灭亡”[2]216,由此彰显了黑格尔哲学的真理性内涵。

人们对这句话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误解,德皇威廉三世及其臣民误以为斯言为当时德国专制制度祝福,革命的自由派则谴责这是头脑混乱的呓语。实际上,黑格尔从未认为政府的任何措施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并始终强调对现实与现象的区分。我们在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中约略可以看到他对德国政治的真实态度:这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3]通过对“现实的”与“合乎理性的”分析,恩格斯揭示了辩证哲学的特征:“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情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2]217几乎与此同时,恩格斯也指出黑格尔哲学的问题所在,即为了阐述绝对真理而制造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其中的教条成为绝对真理的内容,而论证的思路只能在某个孤立的路径上延伸,这样黑格尔哲学的革命的方面便被窒息了。他的哲学体系成了一种强制性的结构,而这种结构与他所阐述的永恒发展的历史比较而言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思路,因而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必须走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迷宫。

在这个意义上,在1830-1840年兴起的“黑格尔主义”思潮虽然在学界胜利进军,掀起一场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观念的启蒙运动,但这只是黑格尔学派的内部斗争。相对于黑格尔主义右翼来说,青年黑格尔派对现实的宗教和政治一度发表了积极的意见。这时的斗争主要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的,这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的相关文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政治在当时是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当时青年黑格尔派主要致力于批判宗教,斯特劳斯、鲍威尔、赫斯、施蒂纳一时成为学术明星,这些学术明星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唯一者”为顶峰。费尔巴哈哲学是在这场热烈的思潮兴盛的过程中出场的,甫一出场就破除了黑格尔主义的魔法:“‘体系’被炸开并被抛在一旁了,矛盾既然仅仅是存在于想象之中,也就解决了。”[2]222所以,一度自称“在天才的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的羽翼下藏身”[4]的恩格斯一时“成为费尔巴哈派了”[2]222。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实质

关于当时受到的费尔巴哈影响,恩格斯在晚年仍然记忆犹新,那时赞赏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人们甚至连他夸张的“美文学”表述和关于“爱”的绝对观念都一并接受了。可以说,正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促成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但他只是将黑格尔哲学置于一旁,而没有以“扬弃”的方式延续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容,为此应对这种学术更替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审视。正是在这种语境中,恩格斯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223恩格斯从对宗教的分析开始,论述人类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他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做出必要限定,对这两类哲学的区分是用来考虑世界的本原问题的,“除此以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2]224-225以此避免造成思考问题可能带来的混乱。

接著,恩格斯从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世界的角度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由此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种同一性只能在实践中而不是在幻想中把握。正是因为在实践中以现实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存在的世界,以往使人们陷入神秘主义境遇的问题在实验和工业面前都被破解了,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印证了17世纪以来凸显的唯物主义哲学,人们在改变的世界中变得更加现实,各种不可知论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落伍了。恩格斯意识到自科学昌明以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而“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2]226这样,唯心主义不得不容纳唯物主义的内容,所以在黑格尔哲学中就出现了倒置的唯物主义,而恩格斯和马克思要将这种唯物主义颠倒回来。

这时,恩格斯指出了施达克评价费尔巴哈哲学时的失误。一方面,施达克以晦涩难懂的语言拘泥于黑格尔的个别字句,而未能通畅地阐述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性内涵;另一方面,以晦涩的语言杂糅各种流派的概念来梳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史,对黑格尔哲学的批评因而未能切中肯綮。起初作为黑格尔主义者的费尔巴哈虽然走进了唯物主义,但他对唯物主义的理解还缺乏辩证的历史的向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重复18世纪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观念,还停留在机械思维的阶段。这种理解方式是静止的,不能从历史过程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迁,因而是一种反辩证法的思维。同黑格尔以迎合体系的方式背叛自己一样,费尔巴哈因缺乏历史性思维而不能在一种近乎纯粹自然的哲学中阐述唯物主义的理想形态。

恩格斯不仅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而且分析了这种缺陷的成因:一是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还相对有限,特别是细胞、能量转化和生物进化论这三个决定性的发现是后来15年间的事情,这些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是当时隐居在乡间的费尔巴哈所不了解的;二是费尔巴哈只关注他不太了解的自然科学,而不关心“关于社会的科学”[5]。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在柏林时我已经同思辨哲学告别了。我同黑格尔告别时大概是这样说的:我听了您两年的课,两年我把自己完全投身于研究您的哲学;现在呢,我体会到需要转向直接同思辨哲学对立的其他科学:转向自然科学。”[6]但停留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唯物主义难以面对社会历史领域的复杂问题,而这就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止步不前了,甚至在解读历史领域的问题时表露出唯心主义的思路,而施达克并未恰当地指出问题之所在,只是将唯心主义理解为海涅之前的初始规定。

这种初始规定实际上将唯心主义理解为理想主义,相应地,唯物主义被理解为物质主义,并非作为针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同样,施达克不能将有关人类进步的信念与唯心主义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思路固然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有益内涵,但从唯物主义角度论证人类进步的历程具有更明显的有效性。这里是恩格斯在整个文本中唯一一处比较饱满地论及施达克的文字,从中可见施达克并没有理解海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作区分的真实意义,而仍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思路衡量费尔巴哈的理论得失。此外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理论基本都持肯定的意见,这对读者很可能构成一种不可忽视的误导。

恩格斯通过分析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来揭示这位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取向,费尔巴哈将哲学融入宗教,并将宗教理解为人与人之间感情与心灵的关系,倡导人们维系这种和谐的关系,却不为其寻找现实的支点。在分析法国社会政治生活变迁的语境中,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实质:“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只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以后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2]234费尔巴哈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宗教性,但无论对人与人的关系还是现代宗教研究而言,关键都在于把握其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语境和现实情境,而不能将其停留在孤立个人之间的偶然联系或原始图腾层面。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各时期应以宗教变迁为标识,宗教变迁在一定历史时期确实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这主要表现为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世界宗教和历史发展的关联。费尔巴哈只了解基督教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不能从历史现实出发研究实际的社会变迁,正如他所说,“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7]费尔巴哈曾借助斯宾诺莎的《哲学政治研究》与18世纪唯物主义研究基督教,但并非真正揭示宗教的本质,也未能理解黑格尔的历史观,他只是强调爱的道德力量,却忘了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尽管这种理解让人不太愉快,但它却是真正现实的答案,是缔结果实的历史动力的表现形式。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的道德说教是贫乏的。譬如追求幸福,这种欲望要遭到感性经验和社会后果的双重矫正,又因为人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所以任何人的欲望都要被节制,但请注意,人不是只同自己打交道的,而所谓平等的权利必须在社会历史中获得它的实质意义。人们的平等权利是通过各种抗争获得的,它不能被停留于形式的合理性,而应表现为历史的必然性。恩格斯以证券交易所为例表明,人们在赚钱和道德选择之间的考虑是非常实际的,而这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有关,这是人们从事交易的现实场所,爱如果发挥实际作用的话,也不是以纯粹抽象的方式在场的。由于费尔巴哈认为“爱随时随地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帮助克服实际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所以,“他的哲学中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2]240

何以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费尔巴哈的论证是一个无视历史条件的道德预设,仍然是期望现实世界按照理念世界来变化的陈旧思路,而任何时代的任何阶级都有特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费尔巴哈的全部论说都以自然界和人为根基,但由于缺乏社会进程的思维方式或进步的历史发展观,于是在论述中使自然界和人成为空话,即使在自然界和人前面加上“现实的”话语前缀,仍然只是一种缺乏现实考量的语词重置。理解人的现实活动,理解人化自然的变迁,必须将人作为社会历史行动中的人进行审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强调的观点,恩格斯在这里再次指出这个观点的合理性与现实性,而且指明费尔巴哈没有完成的工作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而这项工作始于《神圣家族》的写作。

与青年黑格尔派比较而言,费尔巴哈走出了纯粹自我意识的呓语,以唯物主义的方式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做出了杰出的批判。但出于上述原因,“他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他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且简单地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在一边,同时,与黑格尔体系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相比,他本人除了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以外,拿不出什么积极的东西。”[2]241-242比较而言,黑格尔对唯心主义观念的论证依据于现实的历史发展,尽管这种论证实际上形成了神秘主义的迷宫,但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由此必须以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阐释其丰富的现实的历史内涵。在这方面历史选择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三、唯物辩证法的超越性与现实性

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思想传统“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严肃认真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徹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2]242他们对黑格尔哲学也采取了严肃认真的态度,真正将概念辩证法转换为实践辩证法,从而发挥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革命的作用。值得提及的是,在指出这种思想传统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的同时,恩格斯还特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最初使用者狄慈根。这位德国工人哲学家通过自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用矛盾的、运动的、发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在《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哲学的成就》等著作中得出一些唯物主义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恩格斯的肯定。

其实,从恩格斯接下来的论述中,我们极易发现他所论述的唯物辩证法和狄慈根的唯物主义观点有明显的差别。这从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对狄慈根的评价中就可见一斑:“这个人不是天生的哲学家,况且是一个一半靠自学出来的人。从他使用的术语上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他的一部分知识来源(例如,费尔巴哈、你的书和关于自然科学的各种毫无价值的通俗读物),很难说他此外还读过什么东西。术语自然还很混乱,因此缺乏精确性,并且常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同样的东西。其中也有辩证法,但多半是像火花一样地闪耀,而不是有联系地出现。关于自在之物是想象之物的描述,如果能够肯定这是他自己的创造,那么这种描述应当说是很出色的,甚至是天才的。他这本著作中有许多地方很机智,而且,尽管文法上有缺点,但是表现了出色的写作才能。总的说来,他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本能,能够在这样缺乏科学修养的情况下得出这样多正确的结论。”[2]373-374可见,恩格斯对狄慈根缺乏精确性的表达和缺乏科学修养的写作不甚满意,他在这里论述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当然体现为对狄慈根哲学的超越。

恩格斯以唯物主义的方式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正是在唯物主义语境中深化辩证法的时候,他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2]244这已成为自黑格尔以来形成的一般人的意识。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人们在口头上承认某种思想和在实践中自觉运用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两回事,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果我们能从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角度理解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就能克服旧知识的制约和旧形而上学的缺陷,就能真正理解偶然与必然、同一和差别的关系,就能确立和把握一种有别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通过分析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恩格斯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产生的时代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从搜集材料的时代进入整理材料的时代,他列举了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认为传统自然哲学已经不能解决新的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必须将自然界纳入历史进程中作综合理解,关键在于“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2]247这种规律较之单纯的自然界的规律而言远为复杂,因为社会历史领域虽然具有一种似自然性,但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包括大量偶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使人们一度怀疑社会历史领域是否真正有客观规律可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以大量历史史实为根据,深入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内涵。[8]与此同时,他深刻预见了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一方面,纯粹哲学体现为逻辑学和辩证法;另一方面,当纯粹哲学离开自然界和历史之后,无视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形而上学家只能重复德国古典哲学的残羹冷炙,而现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将成为包括新哲学在内的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在这里,我们看到唯物辩证法的超越性与现实性,它不仅超越了历史上出现过的形形色色的辩证法,而且聚焦社会历史领域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将视角转向工人的革命诉求,就会发现这种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性的辩证法所具有实际意义,德国工人需要深刻理解这种辩证法,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2]258唯有这样,德国古典哲学才因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而持续发挥其革命性,才能在“终结”中迎来新的理论和现实的开端。

概言之,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以批判施达克的费尔巴哈研究为线索,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得失,指出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限度,从而在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道路的过程中延续了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容。这部简洁的文本之所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经典力作,不仅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而且将“关于社会的科学”理解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具有科学启蒙的作用。回首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的岁月可见,人类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正在塑造世界历史,从中映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民族化、时代化所具有的现实性力量。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49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5.

[5]臧峰宇.何谓“哲学科学”——兼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费尔巴哈论》中“历史科学”规定[J].江海学刊,2012,(05).

[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王太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5.

[7][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

[8]臧峰宇.马克思之后的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兼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9,(06).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彭  坤

作者:臧峰宇

食品哲学与伦理学论文 篇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学分析

摘要:对食品安全伦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食品行业监督与管理,如何从宏观的方面来规范食品安全从业人的行为,从而推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规范化,制度化,缩短与周边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差距,使我国食品行业道德规范体系迅速发展起来。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学;道德

一、 食品安全伦理的基本内涵

伦理学,也称“道德哲学”、“道德科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现代伦理学有很多分支,食品安全伦理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重于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

食品安全伦理从古就有之,但它更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食品安全伦理的强烈呼唤是现代社会产生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产力飞速提高,使人们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食品,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又极大地促进了食品的生产、流通。安全是人们对食品的最基本的价值诉求。食品安全伦理学涉及四个方面的重大伦理问题。第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的现在与未来。食品安全伦理关注的是食品对人类的社会整体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二,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食品安全伦理以安全的食品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为思考维度。第三,个体生命的权利与价值。食品安全伦理在最低的思考层面上,是通过安全的食品促进个体生命的健康和发展。第四,代际关系。食品安全伦理还关系人类的下一代,通过安全的食品促进代际之间的良好基因传承,永裸人类的健康昌盛。以上四个方面与生命伦理学交织在一起,两者互相影响,丰富了食品安全伦理学的基本内涵。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成因

(一)生命伦理意识淡薄

在一些企业和个人心目中,人和其他生物只不过是谋财的工具而已,至于是否会导致害命的结果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目前,有害食品添加剂泛滥、有毒食品屡禁不止,转基因食品出现,揭示出的是社会生命伦理淡薄的问题。生命具有神圣性,有其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它是一切伦理道德规范的根基。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转基因技术从伦理学角度看来他违反了生物界的自然演化规律。演变成了非自然形成。违背了自然规律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威胁到人和其他动植物的安全。

(二)消费伦理异化

我国目前形成的现代性消费伦理其本质就是以消费为中心进行福射时人类的极端中心主义,它倡导的消费理念不利于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消费的内在动因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一切经济活动从需要开始的。促使人消费的内在动因,毫无疑问是人的需要。通过消费,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消费为人们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保障。没有过度的消费也就不会有劣质产品出现,各种不安全的问题食品也就很难出现。一些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存在,影响到社会层面的稳定性,大量的不安全因素隐藏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食品行业的改革和未来发展制造障碍。

(三)传播伦理扭曲

网络和手机上有相关的传言时,一些主流媒体不是认真地去进行核查,而是跟风大肆批判报道,表面上来看是显示了媒体的正义感和伦理取向,是对伦理失范现象的舆论监督。结果导致事态不断扩大。其背后的原因是,大众传媒社会责任感的丧失,虽然食品安全问题人命关天,但媒体只追求受众关注度这重天,只要一有风春草动就跟着热炒,一味追求轰动,没有节制、没有思考的报道,过度地炒作食品安全事件。这也就造成了不良报道的二次传播,也间接的使报道面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化,并最终醌成严重后果。

(四)监管伦理落伍

在伦理学的视野当中,监督作为正常伦理的保障体系,有着自己独立监管的层面。这是监管部门的伦理责任。而在现实当中,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但在现行监管体系下,事前预防少,“运动式”执法多,日常监管薄弱,令监管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监管部门自身伦理责任落伍并未能够进行承担,导致的伦理监管失范所造成。

三、食品安全的伦理化建设

(一)树立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食品安全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人的安全和健康。探究食品安全的生命伦理,要充分体现热爱生命,敬重生命等生命伦理学价值,探讨食品安全伦理的人权表述,对食品安全导致的实际问题进行伦理抨击和思考,对由于经济发展失衡,分配不公而造成的食品不足问题进行人道主义关怀,明确食品安全的基本人权的价值诉求。在实践中,应该发扬尊重、安全、公正和健康生命伦理思想,调和各方道德矛盾冲突,以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自律机制、他律机制,创造生命伦理意义上的安全、公正和健康的食品环境。

(二)强化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设

建设伦理道德体系主要基础和表现就是诚信与否,要提高抵抗社会环境污染的能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就必须提高食品行业和单位的诚信度,只有固守诚信,食品行业才能形成优秀的诚信文化,对形成道德环境也有帮助,并且还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三)坚持食品生产与经营中的经济伦理规范

在如今企业行为中,要同时顾及利和义。义利兼顾原则,是指企业在获利的同时,还要想到该行为有没有满足消费者和社会整体以及长久利益。这样不但能推动企业完善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形成企业价值观,行为方式和义利观,甚至对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很大作用。

(四)树立推己及人的伦理道德观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对他人与社会的关爱。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道德法则。在健康问题上,我们也同样需要这样一种伦理观,即推己及人,有益社会的公益观。

有利社会的健康伦理观要求各健康利益主体要放宽视野,胸怀全局,而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健康利益得失。比如相关政府决策人员在制定卫生保健政策时,就不应该仅仅考虑决策者阶层的得失,而应该考虑到全体社会成员健康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同理,社会组织在发展自身事业的过程中,也必须时刻关注组织成员的健康问题,认识到保持和促进他们的健康不仅可以促进组织自身事业的发展,而且必将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山版社.2005

[2]赵士辉《食品安全伦理:法律与技术》[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王淑芹《信用伦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刘洋(1983.09—),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省日照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伦理学。

作者:刘洋

上一篇:音乐视频节奏管理论文下一篇:音乐理解教学技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