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项目管理学教学论文

2022-04-26

本科生项目管理学教学论文 篇1:

软件工程项目指导教学改革与探讨

摘要:项目指导教学模式已成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主流模式,但如何应用项目指导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对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主体,从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和项目实战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为下一步提高新时期软件工程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项目指导;模块渐增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采用规范的软件工程方法和思想开发项目和管理项目的能力,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的专业能力。但软件工程课程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教学手段单一,对没有项目经历的本科生来说,很难深刻体会课程中所涉及的比较抽象的工程化原理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降低了学习该课程的效率。

一、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软件工程课程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容上来说,软件工程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较强,涉及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软件定义、开发、维护技术和软件管理方法等,学生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各种知识比较困难。

2.从理论的实践方面来说,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的现象。到最后仅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将不重视实践,也只能死记硬背课本知识,感到课程空洞乏味,最终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软件工程课程是根据人们开发软件产品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缺少实践的指导,光讲授理论,对于没有项目开发经历的本科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过于抽象。

3.从备课和授课角度来说,可能会存在教学方法不当,往往是单纯的教学方式为主,对于纯粹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具体案例和软件开发实践作支撑,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感觉该课程学了没有用。此外,如果授课教师缺乏项目经验,没有自身实践的直观感受时,即使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教学,也很难灵活地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学生也很难理解抽象的案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从项目实战角度来说,很多学校也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或者课程设计,但是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素材比较零散、不系统,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至用,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工作而完成任务,没有真正按照规范的软件开发原理和方法完成项目,失去了项目实战的意义。

5.从计算机软件行业来看,软件的开发技术和开发平台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如果教材内容陈旧,或教师科研与教学脱节,未能及时把握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动态,仅讲解经典的理论方法,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软件开发平台落后,新的软件工程技术与技术的综合应用匮乏,导致教学与实际市场中软件开发不匹配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从自身课堂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如何以案例和项目指导教学,以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模式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课程间的相互融合。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说,很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很大,且前后存在一定的支撑关系。软件工程课程大多开设在本科生三年级的上学期,这时候学生应该具备了基本的编程能力,面向对象的开发能力,这恰好为软件工程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也正好可以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纠正之前编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规范编程,采用软件工程技术测试和调试代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技术文档管理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将之前学期和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与软件工程课程融合起来。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软件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渗透到其他课程学习,充分实现计算机学科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从更高层次引导学生,增强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需要集大家的智慧,教师团队在一起研讨确定。但是,要想达到课程之间的完美融合,首先,需要任课老师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甚至在开课前,需要和其他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先实现任课老师之间备课融合。其次,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启发学生,探讨如何将软件工程所学理论方法应用到所学的其他相关课程中,或者是将其他课程中涉及的例子直接拿到软件工程的课堂中来加以讨论,采用规范的方法处理,以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

2.问题引导,师生互动。软件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性,且理论性和工程性也都比较强,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对毫无项目开发经历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将有点困难,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此外,光从课堂理论教学来说,教师也很难面面俱到讲解全部内容。因此,有必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和探讨,但要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充分备课,精心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备课外,设计合理的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采用课外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时间带着问题讨论的方式,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师模式,以达到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在设计问题时,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使得学生通过对该问题的解决,能够加深对软件工程方法和原理的理解,或达到扩展和延伸知识的目的。课堂上可以采取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外时间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并适当启发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3.案例设计,模块渐增。对应软件工程案例设计来说,案例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从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来说,项目开发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阶段。所以,在教学案例设计上主要应该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要让学生易于理解,资料易于搜索。如学生选课系统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校园一卡通智能系统开发等,都是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便于取材和理解。二是课题案例教学中,尽量保持案例项目的完整性,采用模块渐增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从完整的案例项目中了解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掌握各个环节的开发方法。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展示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有利于学生对产品整体框架的把握。如果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项目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从项目完整性上理解软件工程的开发原理、方法及产品的整体架构,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对应教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应该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完整案例,分模块贯穿在学期中不同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在案例设计和选则上,可以同时设计多个完整案例进行并行或相互交叉融合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开发过程的全面理解。

4.项目实战,过程跟踪。课堂案例分析,学生只能从虚拟的角度把握开发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但要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软件工程的开发技术,还需要进行项目实战。结合项目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项目实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者说两个层次。一个是从课程开始阶段,教师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项目课题,可以是简单点的,让学生边学习边做项目,实现课堂和课外相结合,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项目中的各种管理和开发角色。随着软件定义、开发和维护环节的学习,学生的项目也将逐渐完成。另外一个阶段是,课程理论部分介绍完,进行项目实战训练,采取分组的方式,从人员安排、任务分配、项目计划实施等,让学生真正融入真实项目开发的环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当然,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对每个小组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及时与小组进行沟通和讨论,引导小组顺利完成项目。最后采取小组答辩、教师参与、小组之间讨论等打分方式进行考评,指出各个小组的不足,并讨论在今后项目中如何避免,分享每个小组之间成功的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开发项目作铺垫。

5.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做好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研究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探究新型的教学模式,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软件开发原理和方法,摒弃一味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中外文参考书目、期刊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等,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科研创新热情,引导学生参加课题组成员主持的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竞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活动,将软件工程开发原理和方法推广应用到科研和课外实践的各种项目开发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软件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方面,教学中问题引导方面,案例设计和项目实践方面做了初步研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给出了简单建议。目前,国内关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还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卢莹,林荫.《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高洪江.高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分析[J].数字化用户,2013,(26).

[3]郝爱语.《软件工程》项目式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09,(11).

[4]张海藩.软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2013年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B2013041,JGB2013044)。

作者简介:杨金龙(1981-),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信息融合,软件工程等。

作者:杨金龙,李志华,袁运浩

本科生项目管理学教学论文 篇2:

2020年春季学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使用情况与分析思考

一、背景

新冠疫情期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运营工作组——高等教育出版社实验空间运营工作组(以下简称“实验空间”),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落实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挥在线学习优势,面向有在线实验教学需求的高校,免费提供一个学期的在线智能实验室服务,并对平台中已获国家认定的实验项目提供在线教学支持及考核管理服务,有效推进了相关项目资源的开放共享,提升了实际应用效能。

2020年上半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在共享应用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除西藏、青海以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高校依托“实验空间”智能实验室开展在线实验教学。生物科学类、化学类、物理学类、化工与制药类、基础医学类的项目应用最为广泛。“实验空间”学生用户的平均实验次数为8次,单个用户做实验次数最高纪录为383次。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跨越不同学科进行学习和探索,满足了学生实验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在培养学生交叉学科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在线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相容性,厘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发展与改进方向,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各类一流课程建设,“实验空间”组织开展了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问卷调研工作。

二、调研情况

1.问卷设计

“实验空间”组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领域相关专家,根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问卷,并在开展多次试测后确定了调查问卷。

2.样本说明

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自2020年8月3日发布以来,截至2020年8月31日回收问卷11 215份,获得有效问卷11 199份。其中教师卷有效问卷共779份,有效问卷百分比为100%;学生卷有效问卷10 420份,有效问卷百分比为99.8%。

3.基本结论

(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广泛有效应用。

75.10%的教师受访者表示使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纳入教学计划。78.69%的教师受访者认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提高了原有线下实验的教学效率和效果。78.01%的学生受访者赞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了学习效率。

受访者普遍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够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总体而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效用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但仍需提升改进。

(2)目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主要应用于本科阶段理论课程和独立实验课程的教学。其中专业课占比最大,工学、医学和理学类专业应用最多。

填写调研问卷的学生均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活动。其中98.64%为本科生,本科低年级(大一/大二)占54.82%,本科高年级(大三/大四)占43.82%。硕士研究生占1.19%,博士研究生占0.17%。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理论课(含课内实践、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最多,达到70.07%;独立实验课程位列第二,占24.45%;其他教学环节占4.64%。术科课占比仅为0.84%。

专业必修课的应用达到76.77%,专业选修课为15.66%;公共必修课为6.29%,公共选修课为1.28%。

工学、医学和理学类专业使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占比总和达到89.33%,其中工学41.17%,医学27.27%,理学20.89%。农学占比为3.61%。文科类的应用多在经管专业,经济学占2.92%,管理学占1.96%。艺术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和历史学类均不超过1%,合计仅占2.18%。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如何在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如何为文科类教学助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线上实验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實验教学得到广泛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学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

63.15%的教师受访者表示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应与慕课或SPOC结合,认为应单独组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教师占24.52%。另外,有12.33%的教师选择其他形式。大部分教师认为,一门线上实验课程根据实际情况大约需要1~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做支撑。

36.89%的教师受访者倾向于采用实验操作形式开展在线实验教学。选择授课形式的占22.06%,考核形式的占20.41%,答疑形式的占18.30%,其他占比2.3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用优势凸显。

91.4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更多地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时,教师一般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操作。如学校未对线上线下教学有明确安排,教师大多根据自身习惯和课程需要自行安排,虚拟仿真实验多用于预习和复习阶段。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教学中配套使用的实验教材和资源趋于多样化。自编讲义最高,占26.33%。其次是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占23.41%。最后是本人收集、整理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占20.5%。实验教学项目中已包含所需教学资源占16.56%,数字实验教材占10.94%。另有2.26%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及其配套教学资源与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下实验的灵活结合应用很可能成为未来教学组织形式的常态。

(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内容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92.89%的受访者认为所使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能够还原真实场景,但认为模型精细度较好的受访者只占其中不到一半。7.11%的受访者认为仿真度较差、物体模型粗糙,与真实场景相差甚远。52.95%的受访者认为勉强能够融入虚拟仿真实验情境,认为能够深度融入的占39.24%,认为完全无法融入的占7.81%。

信任实验结果的受访者达到87.61%,认为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占6.77%,不信任实验结果的占5.62%。算法科学有效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建设中应严格把关。

84.88%的受访者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互动形式丰富,15.12%的受访者认为互动形式十分单一。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配套资源的媒体形式较多,但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有待提升。49.90%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形式较多,不总能及时获取实验所需的线索和反馈信息。42.63%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形式丰富,一直都能及时获取实验所需的线索和反馈信息。7.47%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形式单一,无法及时获取实验所需的线索和反馈信息。

93.83%的项目有实验过程记录和考核评价结果。但支持完全自由练习,实验过程记录完整且考核评估功能完善的只占35.94%。无法自由练习,无实验过程记录,有简单的考核评价结果的项目占6.16%。

教师受访者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最大的不足在于无法用多种浏览器打开,不能支持其他移动端设备使用,占比26.79%。其次是实验不能自主设计,占26.31%。同时,学生在使用系统时,教师无法参与实验过程指导与交流占17.48%,这也是目前线上实验区别于线下实验的关键问题。此外,画面不够清晰,部分图标看不清占12.53%;无过程记录,无配套考核功能占12.17%;其他占4.7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仿真感观、实验方法、交互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汇总、系统易用性和教学团队支持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空间,并应按照专业、行业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

(5)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采用多种措施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持续不断地推动和改进共享应用服务。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的教学体验、实验学习效果、实验教学效果、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系统的稳定性都会影响师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意愿。

教师受访者认为,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困难主要在于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匮乏和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差。技术力量、项目种类和数量也是制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要原因。

关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放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受访者最关注的是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以及建立健全研发、运维、管理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48.27%的教师受访者认为本校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支持力度一般,认为很好的占40.69%,11.04%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好。

可以与持续服务情况作为对比参考的是:认为获得足够教学指导(视频指导、教学答疑等)的学生占58.23%;认为获得足够技术支持(系统调试、操作指导等)的学生占54.09%。这两项满意度与学校项目的团队人员保障和经费支持有较大关联。

可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共享应用不是孤立的教与学,需要根据学校、专业和课程的情况,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工作机制、调配团队人员、提供资金支持。

(6)“实验空间”的服务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功能和服务需要进一步升级和迭代。

55.07%的受访者在“实验空间”平台上使用过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使用过2个以上项目的总计达到44.94%。其中,使用过4个以上项目的占18.23%,使用过2个项目的占17.33%,使用过3个项目的占6.68%,使用过4个项目的占2.70%。

四分之三的学生受访者在学校组织的课程结束后仍愿意使用“实验空间”进行实验学习。65.94%的学生受访者表示需要提供实验系统之外的实验教材、学习材料和辅导服务。表示无所谓的占25.12%。表示不需要的占8.94%。“实验空间”需进一步完善功能、丰富网站资源,提升服务的实用性、体系性,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项目建设指导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改变教学的具体实践。经过一个阶段的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向标准化、结构化发展,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体系性。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的出版发行、组织相关培训研讨会议,可为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提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质量。

2.提高持续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特别是在项目团队建设、经费支持方面加大力度,采用多种激励政策鼓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和优质资源共享。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流畅使用,丰富项目相关资源的内容,持续改进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服务体系。

3.升级“实验空间”产品服务

加快建设和完善智能实验室服务,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形成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教育发展国际竞争新增长极。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实验空间运营工作组

本科生项目管理学教学论文 篇3:

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在给排水专业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对教学组织、指导方法和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结果表明:项目导向型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提升专业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导向型教学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实际参加项目规划、实施和管理,巧妙地将技能培养与岗位要求衔接在一起,来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的新兴教学模式[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每年要为珠三角地区输送100多名工程技术人才,70%的毕业生服务于工程建设一线。不同于以往,本次改革将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教学体系,引导不同的兴趣取向,改革经验可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

一、项目导向型教学应用

“项目导向”在教学研究语系中,更多地理解为一种教学范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2],对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应用范式。对于理工科来说,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全过程,在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现代教学形式,目的是达到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3]。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都有其相同的本质属性,在应用这种改革范式之前,必须对项目导向教学属性进行深刻解读,梳理核心要素。

1.项目导向型教学属性与优势。自从西方艺术学院首次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利用项目方式进行教学以来,项目教学在教育领域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1]。关于项目导向型教学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性的意见,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整理,目前颇具代表性的定义有:维基教育:“项目导向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到某些能产生一定可见产品,如设备、仪器、文件、工程等的项目中去,但此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不在于最终的项目成果,而在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3]国内学者张永华[4]:“项目导向型教学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打破以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5]。第二,项目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的。第三,项目设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在带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就业能力[5]。

2.当前实践教学的弊端与改革思路。给排水实践教学有三个环节: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从现有体系看,突出的問题有三点:一是设计取材多为教学而设计的理想工程,设计内容单纯、工程边界清晰,缺乏对工程整体认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二是考核指标与职业能力需求不吻合,重结果轻过程,过于追求计算书、实习报告的完整,图纸的数量和美观度,忽视过程考查,能力导向片面,无法客观展现一名优秀工程师所需具备的素养;三是格式化、套路化严重,缺乏创新训练。针对当前的缺陷,为迎接给排水专业认证,教研组提出了适合本校学生能力层次的“项目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于职业院校的实训体系,不单单强调动手能力,也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用”模式,不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目的。项目导向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实现岗位需求和理论教学相衔接,需要锻炼的是一整套能力体系,必须让学生参与完成完整的实践性工作,在项目选取、知识链接、考评指标方面都要聚焦岗位能力。本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紧密聚焦岗位能力需求;以项目为内容,构建能力锻炼体系;以人才能力为指标,构建考评体系,取代以“平时成绩+计算书+图纸”的考核模式。通过以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创业创新项目为媒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增强职业技能。

3.项目导向型教学改革内容。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为依托,将原有12个学分的实践环节(替换一部分课程设计),改为项目导向型专业训练。改革内容涵盖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教学组织上,由原来的分班教学改为小组指导,由固定学时的校内实践,改为不限学时、不限地点的校内外实践(时间可以是2周至1年不等,可以在实验室、设计院、施工企业)。教学方法上,从灌输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配套建立“项目导向型”导师制与双师指导制,理论型导师与实践型导师结合,知识传授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任务,转变为主动探索。将原来固定条件的、静止的课程设计任务,改为动态的、开放的实际工程项目,以教材为主变为以项目为纲。项目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紧密聚焦于市场人才需求目标。考核方式上,由原来的“出勤+计算书+图纸”改变为知识、技能、素质的多维度考核。改革面覆盖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多个环节,不仅要对交付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项目的过程进行细致的考核和反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一名合格工程师之间的差距。考核较之以往更加细致全面,要求指导老师监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及时跟踪、收集信息。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取权重赋值,建立科学的考核矩阵。

4.项目导向型教学实施路径。在明确项目导向型教学内涵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改革路径。按照“知识点—项目—任务—问题—学习—评价”的流程来开展,构建项目教学的目标导向、能力标准、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1)知识需求分析。项目导向型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6],必须有明确的知识需求导向。给排水专业立足于培养能够从事现代给排水工程开发、设计、施工、运行与管理的高素质给排水工程师。项目导向型教学内容不仅立足于培养框架设定的工程师岗位,还要考虑毕业生实际就职的工作岗位,因为这两者往往存在偏差。对此进行了本专业毕业生流向统计,毕业生就职占比依次为:设计、施工、管理、运营与咨询,其中设计和施工占比超过50%,个别年度占比超过80%。因此,知识需求分析将聚焦于给排水设计、消防设计、施工管理、水处理运行和工程咨询5个岗位,从这5个岗位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抽取,并把这5个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演化为若干个具体的教学项目。(2)项目布置。项目题材的选择是最关键的环节,其关系到项目能否有效承接知识需求,充当任务载体。单纯地照搬教材或者参考书目上的一些例题、题材,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应该选择行业性强、实用性强的案例来进行开发。项目题材要确保知识点覆盖度。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人才可归类为:工程应用型、潜在研究型和创业型,比例依次为85%、10%、5%,对应地将项目类型划分为三个大类:A.工程建设项目。学生参与设计、招投标、施工,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周期,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工作氛围,培养工程师的基本素养。B.科研项目。面向学生开放教师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实验设计与操作、结果分析一系列过程,训练文献检索、论文撰写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素养。C.创业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以自己的发明创造或创业计划作为项目课题,申报学分,教师对其进行专业方面指导。(3)实施项目。学生接受任务后即以5—8人为小组展开工作,每个小组至少依托一个项目,根据工作方案以及在教师巡回指导下进行工作。小组需要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自愿组合为先,指导老师再依据学生的能力、优势调整,不同特长学生要相互搭配。为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编写指导手册。在项目选择、任务分解、项目实施、效果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指导规范,对教师的工作纪律、工作量要求、难度深浅做出规定,对指导方法、工作路线、关键节点的指导要求做出参考性标准,以便规范和引导校内外导师的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4)知识学习。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新知识和各种难题,这就驱使学生必须去查阅资料、学习技能或请教老师。通过一个个的任务驱动,不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全过程跟踪项目,熟悉项目的开发流程,积累经验,逐渐熟练岗位职责。例如,在实施“农村自来水提标改造”项目中,需要学习自来水处理工艺,以及各种工艺适用条件、造价,需要对农村水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分析,提出技术可行、经济最优的方案,学会方案比选,熟悉工程概算编制。在实施可研项目中,要深入一线调查工程概况,需要与当地村委会、居民沟通,向甲方汇报,在此过程中锻炼沟通表达能力。

二、项目导向型教学实践案例与效果

我校给排水专业自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以来,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其中项目导向型教学与导师制是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教学改革面向所有在校生,包括少数2013级,大部分2014级、2015级及全部2016级学生。本校给排水专业共有校内导师11名,校外导师14人,分12个小组,每小组3—10名学生。学生需要修完流体力学、泵与泵站、水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课,从大二下学期进入项目小组,改革后将理论课的部分教学知识点也融入项目中。自启动项目化教学以来,该模式在给排水专业中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从学生积极性来看,共有120余人参与,覆盖2014、2015和2016级学生,已累计完成项目15项。项目导向型教学改革推进两年多来,运行效果已逐渐从就业、升学、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成果等多方面呈现出来,最直接的结果体现在2018届毕业生的输出质量。毕业设计质量显著提高,以毕业设计为依托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均实现了突破,以工程项目为题材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7人次。就业方面:有超过10人(陈健、梁嘉仪、陈子颖等)就职于碧桂园、保利等500强企业,超过半数就职于省内名企。就业薪水较2017届大幅提高,薪资普遍在7000元以上,虽然有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大的原因,但与毕业生竞争力提高不无关系。考研方面:有7人考取研究生,考取率为历年最高。黄培锦同学考入重庆大学,实现了考取985大学的突破,贾志龙入读香港城市大学,殷子浩入读加拿大名校,质量和数量均创新高。在校生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基金申报、学科竞赛与学习风貌方面:2016级学生总共获得“两创”项目19项,国家级项目两项,省级“攀登计划”一项;参加校内、校级、省级比赛20余次;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署名累计发表论文6篇次。各种参赛、项目申报呈井喷之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调动,对学生管理工作起到了非意向性的积极效果。同以往观点不同,笔者认为项目导向型教学对学习风貌与毕业生水平的改善作用,首要在于小组化指导,更多地关注个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才是由项目载体所带来的学习方式改变。

三、结论

项目导向型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固有体系,开创了知识认知和技能训练的新模式,训练场景更真实、目标更明确、考核更全面;实现了教和学的模式的方向性转变,突出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对于提高學生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资源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教学要求。这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以提高岗位实操能力;加强校内项目化教学资源建设和校企合作;努力扭转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适应项目化教学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李良宝,鲍婷,翟凤勇.普通高校本科生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2):114-118.

[2]潘竹燕.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模式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187.

[3]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8):5-7.

[4]张永华.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68.

[5]李广宇,刘艳,蒋红.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在《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旅游科学,2018,17(19):162-163.

[6]曾利红,蒋艳.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24-125.

Application of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Pattern i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Major

—A Case Study of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CHEN Shi-guang*,ZHUO Xian-rong,SUN Hong-wei,CHEN Qiu-li

(Colleg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Guangzhou,Guangdong  510225,China)

Key words:project-oriented;task-driven;autonomous learning;ability

收稿日期:2019-06-02

课题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87);2018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改项目(项目导向型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陈仕光(1982-),男,讲师,硕士,湖南邵阳人,主要从事给排水专业教学工作。

作者:陈仕光 卓献荣 孙洪伟 陈秋丽

上一篇:酒店职业经理定位研究论文下一篇:会展经济之互联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