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讨论情境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9届护理系学生90名用以应用动态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方法。通过自设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情况,通过考试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1:

浅谈高职《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以提升我院《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目标,文章尝试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改革的价值与意义,从转换教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习平台及完善评价体系多角度出发,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深度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急危重症护理学  护理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

【注】本文用于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房课程。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应用价值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深度的角度出发,明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作用。

(一)提升教学质量,建立高质量课堂

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课堂环节作出更合理的优化调整,利于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转换与过渡。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呈现知识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又能合理压缩教学环节,高效利用课堂有限时间,降低了知识学习的周期。在传统课堂上,如果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时间过长,学生无疑会出现注意力下降、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以护理ICU患者为例,由于临床ICU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出现生命危重的机率较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根据心率、血压等基础数据,快速判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并及时向医生进行反馈,辅助开展抢救工作[1]。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借助教材采取面授灌输的方式,逐步介绍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仔细讲解重点内容,往往需要多个课时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较长的讲授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产生了干扰,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下,通过缩短教学流程,更合理、高效地利用、安排和分配课时。例如,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微视频[2],学生课前自学观看,对课堂教学打下一定基础,利于学生建立自学意识。且混合式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多元化的信息化手段配合教学,如3D动画、虚拟仿真,有助于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教学深度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属于一种深度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合理有效地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例如针对胸痛患者的日常护理,教师借助虚拟仿真营造真实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身融入到情境中完成护理工作,利于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以护理胸痛患者为中心,将心电图测量、心理疏导、压疮护理等知识点融入重组,实现了多学科、贴临床的教学设计,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深化吸收。同时,混合式教学强调对学生研究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设置相应的问题、布置课后拓展任务等方式,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临床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问题,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学习思维,拓展了课堂学习的深度,延伸了知识学习的范围,对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有着深远影响。

二、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基本现状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在采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系列问题,若没有妥善地对应处理,势必限制混合式教学优势的发挥,影响教学整体质量。教师开展系列教学改革活动之前,应当立足于实际,客观、全面地总结现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方案的优化、调整提供方向性引导[3]。

混合式教学对于教学设施有较高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及时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和完善,导致硬件系统的缺失,无疑限制了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危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护理的课程中,为了更规范、生动地呈现操作方法,通过3D动画、虚拟仿真、立体影像多元信息化手段的配合,降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而这一教学过程的实现,既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设计,还需要系统的硬件设施的配合。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必须具备多元化信息化技术,能做到全院覆盖、全员使用,否则将趋向于传统教学方式。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认真做好教学平台的搭建工作,以教学平台为基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忽视了教学平台构建的重要性,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开展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搭建,导致学生参与性较差,削弱了平台的交流与共享的属性。同时,《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涉及不同的专业学科,学习难度较高,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气馁、畏惧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有效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需要采取必要的课堂评价机制,设立评价指标,多方参与评价,使得教师可以更科学、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单一,大多以理论、技能考试成绩为主,这种片面性评价机制,影响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把握,无形之中造成教师教学指导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三、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在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坚持需求导向,从转换教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学习平台及完善评价体系多角度出发,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深度的全面提升。

(一)转换教学思路

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前,院校需结合自身需要及时调整思路,充分认识到院校自身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根据教与学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资金,实现教学设备的定期更新,根据授课内容及时引进相应软件、设备等教学资源,以确保硬件、软件等教学设施满足混合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例如应设置专项预算,对《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中的心肺复苏,引进虚拟仿真实训设备,采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为教学活动提供硬件支持。除了做好教学设施的升级更新外,高职院校还需要从教师队伍的建设角度出发,组织教师开展系列化的培训活动,通过教学培训帮助教师转换思路,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来,探索线上与线下融合混合式教学的方法与路径,组建起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二)构建教学平台

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平台作用的有效发挥。线上平台的建设,主要依靠信息技术将课堂与临床真实情景连接起来,形成智能化的教学平台,缩短课堂与临床的距離。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各项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以更为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线上平台,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完成问题的自我解答与能力的自我提升,实现了课堂教学深度的拓展。线上平台搭建完成后,还需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教师定期对线上平台进行更新、完善,使得线上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现阶段《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使用要求。本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与医院合作的方式,开拓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将理论学习成果融入到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4]。

(三)完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采用师生、生生、标准化病人等多方评价,以持续提升评价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具体来看,在线上平台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线上学习任务的完成质量、文献查询的频率作为评价依据,判定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学习态度,完成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做好结课考试的组织工作。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学习成效、多方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提供参考,使得教师更加直观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对课程模式的调整以及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的改善有着深远的影响,构建起课程学习的评价机制。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深度的拓展有着极大的裨益,是建立高质量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化、信息化课堂,实现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高效举措。文章尝试从多个角度出发,系统探讨高职院校《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和途径,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更为完备、专业的学习平台,完善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为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军,贾茜.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职《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探[J].世界最近医学信息文摘,2021(7):117-118.

[2]左婷婷,彭胜男.微视频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7):15-16.

[3]王位琼,张洪,许振华.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8,16(36):64-65.

[4]王荣华.基于校院合作构建《急危重症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9(6).

作者:周姗姗 郑翔云 张晓 满丽冰 杨序蓉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2:

情境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讨论情境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9届护理系学生90名用以应用动态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方法。通过自设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情况,通过考试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选取学生的总成绩为(91.34±3.98)分;81(93.10%)名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课程表示满意:对急救技能的掌握、优化学生学习行为、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技能、对重症护理的创新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结论:根据实际情境模拟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升学生对临床重症护理的综合能力和急救意识,适宜在相应护理专业进行推广。

【关键词】情景模拟;急危重症;教学方法

作为护理专业课的主要课程之一,急危重症护理学包含各种临床常见的急救措施和需要具备的救助理论、监护技术的一门综合型应用学科,在教学中强调对于学生各种技能应用和急救知识的培养[1]。不过在传统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单独的某一项技能的训练,缺乏结合临床的真实场景下的技能学习,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从而在从课堂上走出后,真正面对真实患者时产生不自信、束手无措、恐惧等负面心理。情境模拟教学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从传统的理论知识转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用真实情境为前提,通过模拟场景,将临床遇见的各种情况真实的进行重现,让学生自身参与其中,应用理论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锻炼,增进实践熟练度。近些年随着科教兴国的发展,情景模拟方式的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并且其教学结果良好[2]。本案结合各类不断演变的动态案例,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采用情景模拟这种真实模拟教学方法,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为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1 案例设计

根据本校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共设置院前和院内两大情境模拟板块,构建在不同板块下的4个危急需要救援类情境模拟案例,包括:急性心率衰竭、脑卒中、急性胸痛和坠落伤。首先成立教学小组,对情景模拟案例进行编排,小组成员包括本专业理论课授课老师、临床实战战经验丰富的急危重症护理专家、实验中心实践授课教师等共计5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名、中级职称教师2名、初级职称教师1名。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和典型病理汇集对课程进行编制并试运行确定最终教学案例。本课程重点对患者病情突发状况和病情转变进行模拟,分为病情发生、病情转变和病情好转三个情境逐一模拟,提高学生对急危重症的护理能力[3]。本课题以急性心率衰竭为重点进行讲述。

1.1场景设计参数

1.1.1场景一 时间分配10 min,急救医生到达前,模拟人设置平卧位;心率调节130次/min;呼吸频率调节40次/min;血压172/98 mmHg;心电图:早搏;血氧饱和度:92%;肺部可听湿罗音,发出声音:“喘不过气”并伴有咳嗽,学生干预护理目标导向:①呼叫急诊医生;②协助患者采取半仰卧位;③采取心电监护;④采取心肺功能评估;⑤呼吸面罩配戴,高流量给氧;⑥搭建静脉通路,若学生没有给患者吸氧操作,则继续发生“我喘不过气”;医生5 min后达到,先了解患者体征情况,下达口头医嘱(患者体征稳定后离开),学生在医生达到后干预目标导向:①执行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②静脉采血;③静脉注射;③对病情进行记录;如果医生达到前,学生没有给患者进行吸氧、检测等操作,口头医嘱需要先进行心电监测,然后对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最后给予高流量吸氧。

1.1.2场景二 时间分配10~15 min,以后离开后,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心电图显示直线,患者失去意识,没有体征反应,学生干预护理目标导向:①呼叫急救医生;②对心搏骤停进行判断;③采取心脏复苏术;医生在3 min后达到,了解情况后下达口头医嘱,需要进行心室颤动,学生干预护理目标导向:①1 mg静脉注射肾上腺素;②对患者心率进行分析,心电除颤;③对病情记录整理报告;若操作超时,导致模拟人“死亡”则模拟过程技术[4]。

1.1.3場景三 时间分配2 min,模拟人病情好转,心电波显示:窦性心律;心率89次/min;呼吸微弱:30次/ min;血液72/41 mmHg;血氧饱和度75%;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患者家属反复询问;学生干预护理目标导向:①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安抚;②对抢救记录进行书面撰写;③对抢救后进行现场处理。

2 教学实施

2.1课题对象 选择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9级90名护理专业学生为课题对象,其中男14名、女76名,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2±1.4)岁;参与课题学生均为自愿参与本课题并全程无人员缺席。

2.2前置准备 ①导师培训: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导师进行系统培训,包括对引导反馈和组织模拟教学的引导老师、扮演医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情景模拟中控制模拟人的控制导师。培训内容:模拟人的使用说明、引导反馈的注意内容和步骤、临床导师的任务内容等。于具体开课前7 d进行集体性备课,案例模拟运行[5]。②学生准备:要求学生自由分组,每组成员6名,上课前7 d将模拟案例下发至各个组别,让学生提前知晓上课内容并做好组别内各职责划分等准备。③模拟场景准备:由负责老师将仿真模拟场景进行布置、配备相关的急救器材(包含:自动除颤仪、多功能心电监护器、氧气瓶、呼吸机、抢救用品、输液用品、simpad报告仪、救护车等)。该模拟人可模拟喘息、咳嗽、心律不齐等临床症状,可对干预治疗做出反馈。

2.3实施方法 ①安排教师控制模拟人,将心搏骤停案例提前导入模拟人配套的报告仪中,三个情景按照时间节点设定,到时间自动转换下一场景,提前操作完成老师可手动进行场景切换。若处理不及时或错误护理,导致模拟人“死亡”则模拟过程结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根据角色分配不同完成各自角色工作,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准确有效执行医生口头医嘱。②医生角色介入,按照课题每个实验小组配备一名急救医生,开课前进行统一培训,主要任务包括:场景一介入,了解病情,下达口头医嘱;场景二介入,了解病情,下达口头医嘱,配合学生撰写抢救报告;场景后反馈,才模拟场景结束后,带领学生对抢救过程进行总结,总结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总结流程:①先由学生为主要对反馈记录进行自评;②自评结束其它组员积极发言讨论;③讨论结束后结合记录表对学生三个场景中的完成情况和自评结果进行评价和补充。所有组别模拟完成后,由引导模拟导师总结本次模拟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各组别的表现和评价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认知知识和技能,以及以后如何在现实场景中进行应用。过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结合模拟案例以及导师的引导性反馈,总结实验报告交由引导老师进行批阅。

3 结果

3.1学生课程成绩 学生的总成绩为(91.34±3.98)分,其中操作成绩为(94.27±2.86)分、实验报告成绩(93.21±3.21)分、理论课成绩(73.46±4.56)分、每项满分100分,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的6(6.67%)名、80~90分的66(73.33%)名、70~80分的18(20.00%)名,其中模拟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均处于85分以上。

3.2学生满意度调查 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课程满意度,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改进护理措施的84名(93.33%)、认为学习收获很大81名(90.00%)、认为情景模拟安排合理81名(90.00%)、认为教学模安排合理83名(92.22%),详情见表1。

4 讨论

情景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學中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可以生动形象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护理内容,同时可以对具体问题给予具体纠正和纠结,加深学生对护理技能的学习和理解[6]。

情景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方案,营造真实紧张身临其境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情景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情景模拟中,学生融入所扮演的角色,学生之间既有写作又有分工,并且与患者、患者家属、急救医生以及护理伙伴之间的良好沟通,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7]。

急危重证护理学与临床治疗紧密相连,对于护理的实践性和理论性要求都非常高,本案通过模拟情境,有助于对学生临床急救意识、技能掌握、沟通协作能能力的培养和掌握,优化学习行为,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8]。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能够良好的提升学生的护理技能,值得在相关院校专业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路陶生, 杨一涛, 马翠荣, 等.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结合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患者鼻饲护理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 2014, 11(4): 286-288.

[2] 钟明利, 江智霞, 张咏梅, 等. 高仿真情境模拟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与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1): 45-47.

[3] 陈姗, 朱明亚, 雷璇, 等. T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22): 124-126.

[4] 夏泽燕, 陈亚华, 丁小玲, 等. 一医二护团队模式的急救流程在常见急危重症抢救中应用效果评价[J]. 现代医学, 2014, 42(11): 1362-1364.

[5] 朱惠娴. 临床路径结合情境模拟的带教方法在神经内科本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运用的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 2020, 17(13): 137-139.

[6] 何征宇, 徐侨翌, 李尹娇枝, 等. 案例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0, 36(8): 813-814.

[7] 蔡莎莎, 邹金艳, 段达荣, 等. 微视频教学结合案例式情景模拟演练法在检验科实习生生物安全带教中的实践效果评价[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 30(13): 1660-1661.

[8] 高凌, 孙建萍, 常佳婧, 等.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多元化技能考核在急危重症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实践[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5): 94-96.

作者简介:梁云锋(1977-),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护理学。

作者:梁云锋

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3:

《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61

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救护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医院乃至一个地区急诊医疗救护水平的重要标志。2007年国家卫生部下发了《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针对重症监护室护士,从基本理论到专业技术的培训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国内已有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将《急危重症护理学》或《急救护理学》列为主干课程或必修课程。由于《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护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必须掌握多种急危重症救护技术,因此,实训课在本课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角色。现将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的教学现状和改革方法作一探讨。 实训课教学的现状1.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不合理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课为32学时,实训课为4学时,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仅为1∶8,实训课所占比例显然偏低。护生需在4个学时内掌握数项常用临床操作技能,学习任务繁重,然而,实训学时不足,护生往往尚未熟练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课程就已结束。上海、大连等城市的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已将急救护理学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由1∶3增加到2∶3[1,2]。

2.教学内容偏少受学时数过少的限制,目前实训课仅开设了徒手心肺复苏、简易球囊辅助呼吸、除颤术、气管插管术、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的使用等临床操作技能项目,其他常用的急救技能如吸痰、吸氧、洗胃术、紧急静脉输液、微量泵及注射泵的使用、气道开放及管理等项目均未能开展实训。实训课教学内容偏少,而实际临床工作对我校护生所要求掌握的临床操作技能较多,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有限随着我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数量剧增与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数门课程共用实训室的前提下,任课教师需多方协调使用实训室的时间,不同课程的教学设备需反复搬运及布置,教学人员也因此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教学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建设模拟重症监护室(ICU),大量用于模拟教学的医疗设备、仪器等教学资源也无法配置。

4.教学方法单一当前,我校的实训课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为教师作示范性教学后学生再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或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训课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角色扮演、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综合性情境模拟实训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3,4],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由于招生规模扩大迅速,我校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工作负荷大,任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临床实践的机会减少,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与实际临床工作需求无法同步,必然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教学改革与探索结合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的现状及不足,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质量优良的医学类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本课程实训课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增加实训课学时数,调整实训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例作为一门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学科,理论讲授应该与实训课充分结合,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理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对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始终是衡量其护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要使我校护生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的急危重症护理操作技能,并使之转化为有利于护生就业的巨大优势。当前我校《急危重症护理学》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仅为1∶8,无法达到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标准及要求。为丰富急危重症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来掌握相应技能,实训课学时应合理增加,实训课与理论课比例应达到1∶3以上。否则,实训内容过少,护理操作技能薄弱,必将成为影响本课程教学效果、制约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一块短板。

2.丰富实训课程内容依照2007年卫生部下发的《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要求,可增设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护理、深静脉置管的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微量泵及注射泵的使用、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临床操作技能。如果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已熟练掌握部分常用操作技能,对其尽快进入临床工作角色、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无疑是相当有益的,也会使我校学生在当前的高就业压力环境中更具竞争力。

3.扩展教学场地及增加教学资源配置应积极建设模拟重症监护病房(ICU),依照医院的ICU来配备部分常用仪器设备如呼吸机、中心供氧及负压吸引系统、心电监护系统、除颤仪、输液设备等。通过在模拟ICU中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仿真教学,使在校学生对ICU的环境设置、工作流程、ICU常用设备的临床应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获得初步认知,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下对模拟病人进行各项急救技能操作的综合演练,使学生在反复的仿真训练过程中强化了各项操作技能,将来在临床实际工作当中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临危不乱。

4.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总称[5]。实训课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急救反应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操作技能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综合提升。如开展综合性情境模拟实训,在学生熟练掌握了单项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设计某种急救场景,让学生集体参与到急救活动当中,需运用的急救技术涵盖心肺复苏、电除颤、心电监护、紧急静脉输液、吸氧、吸痰等多项操作技能。还可通过运用多媒体或音像资料,阶段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急救技能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技能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良好目的。

5.增设重症监护病房见习及实习环节在校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在实训课中熟练掌握了多种常用临床操作技能后,可安排其到医院ICU进行见习,由ICU工作人员带教,使学生对ICU的工作环境、设备仪器、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认识。在临床实习期间,建议在完成其他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后增加ICU实习环节。由于ICU的收治对象是各科的急危重症患者,通过对各科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学生可以将各临床科室的护理知识及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他们全科护理的观念及能力。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要重视教学人才梯队的建设,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阶段性地参与继续教育,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参与临床实践,扎实提高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高年资教师要注重知识更新,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与交流,关注学科的动态发展,同时,指导青年教师以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此外,还可从医药卫生单位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卫技人员补充到老师队伍中来,或聘请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作为外聘教师,从而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利之道。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宗旨。只有重视实训课程的建设,真正把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原则贯彻到教学活动当中,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承翎,海莉,王泰蓉,等. 急救护理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护士,2010(6):100101.

[2]孙雪洁,张迎霞,付靖,等. 急救护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631664.

[3]黄伟.《急救护理学》常用非传统教学方法探析[J].中医药导报,2009,15(6):119120.

[4]钱荣.《急救护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8):10331035.

[5]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79197.

(收稿日期:2012-02-02修回日期:2012-03-31)

(编辑:崔群飞)

作者:龙淑珍

上一篇:配电自动化建设论文下一篇:林产品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