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同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青年肩负着时代使命和国家未来,针对大学生开展使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公共服务动机”模型研究青年使命感,并结合中国实际和大学生群体特点,提出了影响因素模型(在校经历、专业认同、政治理念和家庭社会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专业认同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专业认同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吐鲁番地区中职护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分析

(1.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2.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吐鲁番 838000)

[摘 要] 目的:了解吐鲁番地区中职护生专业认同现状,分析原因,为学校教学、招生、就业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使用胡忠华编制的护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对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200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中职护生总体专业认同得分49.26±12.63,根据沈之菲标准2,处于一般水平之下。是否学生干部、不同生源地、家庭是从事医疗相关行业人员及是否自愿填报该专业等因素对护生的专业认知产生较大影响,即存在很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情况不容乐观。护生、学校、医院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现状,共同努力,积极改善和提高中职护生专业认知水平和专业认同感。

[关 键 词] 护生;中职;吐鲁番地区;专业认知

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吐鲁番地区唯一一所职业型学校,接纳吐鲁番地区、和田、喀什、库尔勒等南疆区域的学生,护理作为该校的重点学科,招生的对象广,人数多,层次杂。而南疆地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卫生学校毕业生,该校的护理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缺,护理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而护理队伍人员职业认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队伍的稳定。作为护理人员的输出单位,了解和掌握护理学生的专业认可对稳定护理队伍和进行相关教育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对南疆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该校中职护理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探讨其中异同,拟为中职院校教师培养中职护理专业人才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该校二年级在校护理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8人,女生172人;年龄16~23岁,平均18.5岁。

(二)调查方法

2016年9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0名在校护生进行当场问卷调查。采用胡忠华编制的护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调整了问卷内容,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KMO统计量=0.785,通过因素分析最终将问卷划分为6个维度,每个维度中各条目负荷量均大于0.45,累计贡献率为60.375%,问卷总信度Cronbach α为0.815,说明问卷有较好信度3,可用。问卷回收率100%,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率为97%。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护生专业认同各维度比较,见表1。

(二)性别

对护理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及各维度认同评分差异,除专业价值观外,其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认同总分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民族护生专业认同结果无差异(P>0.05),是否学生干部对护理专业认同度无显著差异。

(三)生源地

对护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专业认同度明显高于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四)家庭成员是否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对护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维度认同结果见表3。

(五)是否自愿选择该专业对护生的专业认可影响较大,各维度评分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三、讨论

本研究显示,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护生整体的专业认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平均得分(49.26±12.63)分,低于相关报道中护理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也低于王晓莉报道的大专生专业认同结果,说明该校护生的整体专业认同度是不容乐观的。本次调查中,6个维度中专业价值观得分最高(2.54±0.36),但仍旧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的相关报道结果。6个维度得分中,专业意志和专业技能的得分在1~2之间,按照沈之菲的标准,则为不认同,根据最后结果,笔者认为,重点讨论性别、民族、生源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自愿填报志愿和家庭是否有从事医疗相关专业的人员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可以为该校的护理招生、培养和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男女护生的专业认同相当。我们的结果与新疆其他地区报道的调查结果一致,性别在护理专业认同中,影响越来越小。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从目前就业形势来看,护理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多个高校都是比较乐观的;护理工作性质的繁重和体力性,男护的需求市場前景大好。

护理专业学习不分民族。我们的结果显示维吾尔族学生也好,汉族学生也好,对护理专业的认同程度相当。随着交通的便利发达、国家援疆政策的实施、信息平台的普及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开展等,维吾尔族学生从小接触双语教育,接触汉族文化和理念,加之对未来就业的期望,本次调查的结果中汉族和维吾尔族学生的专业认同没有实际的统计学差异。

学生干部与否对专业认知影响不大。在本次调查中的结果显示,群众和学生干部对护理专业的认知水平相当。可能原因是该校升高职不到一年,许多机构、制度和运作不够完善,学生干部锻炼的机会不够,自我提升的能力尚未展现,和学生群众的差异不大。

农村学生的护理专业认知高于城市学生不同地域的护生在专业认识、情感、意志和期望得分中存在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农村护生深知生活不易,她们珍惜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给予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就业机会,十分清晰地知道学习护理专业是掌握一门社会生存的技能,对专业的期望也更高一点。

家庭中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护生专业认同程度高。经调查,77人的家庭中有直系亲属从事医疗相关行业,她们的专业认识、意志、价值观和期望要远远高于家庭中没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学生。文献报道,子女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与父母相同的职业,体现着一定的继承性。加之,社会各阶层自身拥有的不平等资源,对子女接受教育和选择职业有着直接影响。比起其他的学生,家庭里有从事医疗相关行业的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体会到医疗行业的资源、情形、待遇和职业轨迹,还能从家庭得到辅助知识,增强自身的护理技能,获得更多的经验。

自愿填报护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显著高于非自愿的学生。本调查中仅有26人是出于自愿填报护理专业,究其原因,极个别是由于个人喜好,大部分是看中护理的就业前景,统计数据分析,当今毕业生中护理就业率较高,这和朱姝的调查结果一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好是最大的动力支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会提升其看待护理的水平。

新疆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生,取决于各个高校培养的护生专业认知水平的高低,吐鲁番职院作为培养和输送南疆、吐鲁番地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基地,可从调查实际出发,不断提升护生的专业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与实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马乐良 生加云 祖力皮娅

专业认同行政管理论文 篇2:

公共服务动机视角下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研究

摘要:青年肩负着时代使命和国家未来,针对大学生开展使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公共服务动机”模型研究青年使命感,并结合中国实际和大学生群体特点,提出了影响因素模型(在校经历、专业认同、政治理念和家庭社会化)。对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校经历、专业认同、政治理念和家庭社会化对公共服务动机影响显著,这一结果为对大学生开展使命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使命教育;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

在社会发展与变革过程中,青年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鼓励广大青年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因此,关注和培养大学生使命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高校育人工作机制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的所在。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群体的主力军,成长于全新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肩负时代使命成为主旋律。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能力素养还在提升阶段,在某些领域和情境中也出现一些乱象。[1]构建大学生群体使命感的模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进而为建设大学生使命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感的概念。使命感仍然是一个相对宽泛模糊的概念,表现为个体响应社会和时代的感召,将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命感如何定义与量化,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基于公共服务动机测量大学生使命感具有合理性。首先,公共服务动机概念上强调“个人关注公共利益,并且激发个人采取相应的行为”;其次,测量维度上公共服务动机从理性动机和感性动机角度测量个体动机及行为;最后,国内外有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并且信效度良好。因此,我们引入公共服务动机概念解释和测量大学生群体使命感,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提供一个理解大学生使命感的新角度。

2.公共服务动机的维度解释。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始于公共选择学派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无法很好地解释利他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怀斯等学者提出公共服务动机本质上是个人愿意付出精力促进公共利益的动机。[2]佩里在研究中提出,公共服务动机可分理性動机、遵规守纪的动机和感性动机三类,并提出一个包括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同情和自我奉献四个维度的公共服务动机结构。[3]参考佩里的四维度量表,各维度解释如下。

公共政策吸引:表明个人希望通过参与政策制定使其自身权利和自我价值最大化,出于个人利害关系而支持特殊的或自己的利益。

对公共利益承诺:包括为公众利益服务的愿望、忠于职责和忠诚于政府,以及维护社会公正,这类动机强调了个人在公共服务中对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感。

同情心:强调公职人员的核心动机应该是“仁爱爱国主义”。这个概念结合了对政权价值的热爱和对其他人的热爱。

自我牺牲:包括出于坚信政府方案对社会极为重要,愿意自己提供服务来帮助他人获得福利,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

二、研究假设

现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化、宗教社会化、职业认同、政治意识形态和其他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会影响公共服务动机。根据现有成果,我们对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预访谈,并进行访谈编码,以期对佩里等人提出的前因维度进行初步验证,并针对中国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对其做出改良。考虑到宗教在学生群体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本次研究剔除了宗教社会化前因维度。预访谈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的职场经历和经验较少,当前的认知和行为主要受到在大学校园内部专业学习、学生工作、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增加了“在校经历维度”,同时参照佩里研究中的“职业认同”前因维度提出“专业认同”。

假设1:在校经历对公共服务动机有影响。组织学研究表明,组织环境对于利他动机和行为有重要影响。韦斯利和沃克对457名美国大学生纵向调查发现,学生在校经历对于学生个人目标改变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具体来说,广泛的交际行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利他理念”,其中参与志愿服务的经验产生积极影响程度最高。[4]寸晓刚研究认为社团管理经历和年级对公共服务动机有影响。[5]我们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都将对大学生群体公共服务动机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假设2:专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有影响。专业认同有可能影响公共服务动机的假设源于职业认同维度。职业认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维度:明确的职业领域;从正规教育计划中获得的专业技术知识;使用专业知识的道德责任,比如提供公共利益。在专业教育中,医生、律师等职业提出了关爱、社会正义和共同利益等社会规范。我们认为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开展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可能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影响。

假设3:家庭社会化对公共服务动机有影响。人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在心理学研究中许多幼儿经验与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家庭生活经历对个人行为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的志愿者更有可能维持志愿者的承诺。在公共服务动机四个维度中,同情和自我牺牲的两个维度与利他主义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家庭社会化可能影响公共服务动机。一方面,父母利他行为的程度对公共服务动机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与父母关系的积极程度也应该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假设4:政治理念对公共服务动机有影响。政治理念包括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我们假设积极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活动,关注时政新闻、国际形势,都有助于提高个人参与公共服务的意愿。结合实际,我们主要从个体对政治思想、政治活动等方面的积极程度测量政治理念。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1.研究设计。在前期对文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公共服务动机及其前因测量量表并进行预发放,根据预发放结果进一步修改模型,最终形成了由30道题目构成的测量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信息测量、公共服务动机测量和在校经历、专业认同、家庭社会化和政治理念四个维度构成的公共服务动机前因测量。

基于问卷调查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于2018年5—6月面向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其中包括男生72人,女生214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84人,共青团员192人,群众10人;本科生230人,研究生56人,样本分布符合调研高校实际情况。

2.数据分析。在信效度分析中,α信度系数为0.927,信度较高;KMO和Bartlett检验显示,KMO统计量为0.817,大于最低标准,且p<0.001,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在主成分分析中,其四个主成分特征值较大,累计贡献率达到74.082%。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公共服务动机前因变量可以明确划分为4个维度,与前期构建模型保持一致。良好的数据质量作为保障,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

在人口特征(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公共服务动机前因(在校经历、专业认同、政治理念、家庭社会化)、公共服务动机相关分析中,性别、专业与其他各维度都不显著相关,年级只与在校经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政治面貌则与大部分变量显著相关。公共服务动机前因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与公共服务动机也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

将公共服务动机前因维度作为自变量,将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多元回归中。多元共线性诊断发现容忍度远远大于0.1,并且VIF指数足够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可以区分个体变量的效应。

四、讨论

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模型1中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和政治面貌对公共服务动机不具有显著影响。在模型2中加入了公共服务动机前因维度,结果如下。

在校经历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显著影响(b=0.216,p<0.001),假设1成立。在校经历对个人动机改变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其中广泛的交际行为(本研究由积极地从事学生/社团工作这一行为体现)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利他理念的形成。

专业认同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显著影响(b=0.178,p<0.001),假设2成立。对于专业的认同和学习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专业道德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群体公共服务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家庭社会化对公共服务动機产生显著影响(b=0.377,p<0.001),假设3成立。父母的利他行为会对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是孩子利他行为的主要来源。同时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产生对社会和他人正向的认知,更加愿意做出牺牲。

政治理念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显著影响(b=0.200,p<0.001),假设4成立。积极学习相关政治知识,参与政治活动,关注时政新闻、国际形势,这样的个体更愿意为了公共利益做出自我牺牲,更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愿意维护社会公正。

五、结论

为了建立大学生使命感教育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在佩里公共服务动机前因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和学生群体特点,构建大学生群体公共服务动机模型及其前因维度(在校经历、专业认同、政治理念和家庭社会化)。

在公共服务动机的前因分析中,各因素均能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公共服务动机水平。具体来说,大学期间广泛的交际行为、志愿服务经历、对专业的认同和学习,家庭中父母的利他行为和大学生与父母的积极关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程度等因素均对大学生群体的公共服务动机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探究大学生群体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使命教育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具体而言,首先,政治理念对公共服务动机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当加强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将育人重点放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养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国际形势,积极行使民主权利。其次,高校在培养方案中应当重视学生工作或社团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组织构建、活动开展,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投身其中。再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专业的认同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先修课程、兴趣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和认同程度。最后,重视学生家庭关系,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家校联动的德育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时昱,沈德赛.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现状、问题与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05):38-44.

[2]Wise L.Public Administration:Concepts and Cases:Chapter 11:Public Personnel Motivation:The Concept of the Public Service Culture[J].Wadsworth Publishing,2005.

[3]Perry J L.Measuring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An Assessment of Construc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1996,6(1):5.

[4]Clary,E.Gil,and Miller,Jude."Socialization and Situation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Influences on Sustained Altruism." Child Development,1986,57 (Dec.):1358-69.

[5]寸晓刚.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公共服务动机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03):110-115.

作者:谢羚 宋健 王鑫 褚思佳

专业认同行政管理论文 篇3:

华北电力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有利于提高就业率。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并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公共管理

作者简介:卢海燕(1968-),女,安徽滁州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改革。(北京 102206)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对于高等教育中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教会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实践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意义

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目前有两个专业,即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两个专业自创办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这一目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地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学习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学生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这不仅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

2.有利于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更加扎实、牢固。同时,学生通过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二者有效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它深化了理论知识,提高了理论教学的效果。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受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高校中存在着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认同感的现象。认为这类专业实用性不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就业困难,从而导致许多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认同感。之所以产生这种心理,是因为受目前就业环境的影响。事实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其职业信心,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度。

4.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从就业的角度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管理的事业单位。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能力,把他们打造成为公共管理的“通才”。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的职业需求,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己将来的择业领域和方向,可以帮助学生尽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设想

1.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实践教学是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应紧密围绕实践教学目标的统筹设计,相互贯通,使实践教学立体化。一是时间上全程化。从大学一年级贯穿到大学四年级,做到大学四年实践环节不断线。二是目标的多元化。就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应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好专业基础、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来进行设计。三是形式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通过竞赛、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等各种形式开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2.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目前在国内大学的教育体系中,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安排上,理论课所占的学时、学分相对较重。据调查,目前国内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20%左右,华北电力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19%。而国外大学实践环节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30%以上。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应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学分的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一是可以压缩理论教学的学时、学分,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二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假期社会实践,并记入学时、学分。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依托,目前我校公共管理类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办公自动化实验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实验室面积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和上机实习需要;二是所需设备配备不全且配置老化,不能进行及时更新。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有:一是学校应加大投入,扩大实验室面积,增加相关设备;二是加大校内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通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对于校外实习基地,根据目前的实践教学要求,需要建设两类基地;一是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二是在电厂。目前联系实习单位的任务主要由教研室承担,而教研室也主要是靠教研室主任或教师的个人关系去联系,这种做法很不合理,毕竟个人能利用的资源有限。据了解建立实习基地难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各专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二是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承担一定的接收学生实习的义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大学生教育的良好氛围。

4.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

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实习不够重视的现象,认为实习容易通过,只要参加了就能拿到学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对实习的要求不高、对实习结果的考核不严格。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各类实习对学生的要求。其次是制定严格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这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管理与实施的效果。公共管理类专业应根据实习的具体内容、目标和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对于社会实践类的实习,既要有书面形式的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又要有通过口头形式进行的实习效果答辩。最后根据考核结果,按不同的等级给出学生的实习成绩。由此,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各类实习,保证实践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5.加强资源整合的力度

目前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列入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这部分实践活动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学时和学分要求,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科负责监督落实,由学生所在专业的教研室负责具体执行;二是校团委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等;三是校学生处组织开展的各类竞赛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无疑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相冲突。一些学生处理不好社会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的关系,从而影响正常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这种问题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突出。有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大学,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充满了好奇,希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的初衷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处理好理论课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关系。参与的实践活动太多,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理论课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理论课不及格的现象。

(2)实践活动时间上相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其他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上的冲突,如有时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安排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上相冲突,学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项实习,这不利于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

(3)实习内容缺乏系统性。由于这三个部分的实习是分属不同的部门组织和管理,各自安排实习内容,因此很难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合理有序的实践内容体系,这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加强各实践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整合并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实践的时间、内容、形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在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各专业应根据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考核标准等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责任编辑:苏宇嵬)

作者:卢海燕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自主保护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