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其专业能力培养途径应以实践性为主。本文结合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年来的办学实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第一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与专业群构建探讨

摘 要: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的区域经济环境下,通过对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促进形成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分析,运用职教理论与管理理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进行探讨,提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的方案,探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特色;核心发展力

作者简介:黎红(1967-),女,广东江门人,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的培养未能满足需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结构中技能型人才所占比例较低。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培养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与专业群建设

(一)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

有学者认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相对,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是指组织独特内质文化的发展能力,它是经过组织长期培植,蕴涵于高职院校组织内部所形成的支撑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教学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进而内化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即核心发展力,而且这种优势其他组织(行业、企业)不可替代。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硬实力差距,而是核心发展力的差距;其核心发展力相对于规模发展而言是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相对于资源发展而言是特色发展,聚焦品牌资源,提升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的实力[1] 。

(二)强化办学特色是培育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于上世纪末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经验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特色化成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所具有的标志性特征,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良的、公认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征,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的管理水平等[2]。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现阶段,社会生产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高职院校承担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正由规模发展为主转向质量为主,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面对激烈竞争的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能否形成办学特色已成为高校兴衰存亡的关键,高职院校特色不足制约着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培育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战略抉择。

职业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找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培育核心发展力,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强化办学特色,要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比较优势,扬长避短,挖掘出其他高校没有的东西,既要考虑办学特色的可行性,也应使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发展性,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下文主要是从专业群特色方面进行探讨。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 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中的各专业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可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专业群建设是学校内部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3]。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有利于发挥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有利于整合并发挥师资团队优势,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降低实训建设成本, 实现资源共享[4]。

专业群建设需要有效实施资源整合,以形成高职院校核心发展力。专业群建设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明确专业群发展策略;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专业群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在紧跟区域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密切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加强重点专业特色凝练,进一步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要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彰显办学特色。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

(一)物流产业与物流管理人才需求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兼具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5]。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物流贯穿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配送等所有环节,无论是工商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面临着物流流程再造,而物流教育滞后和物流人才匮乏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物流技术进步是物流业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物流技术产业化的深化不仅从量上拉动了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从质上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熟悉物流法规、政策,具有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资计划、库存控制、物资营销、物流信息管理等专业能力和相应外语水平,能从事包装、配送、仓储、多式联运、采购、货代、信息处理等具体业务操作及管理。训练学生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策划、设计、组织、运作物流活动[5]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物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仅是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更需要较为全面掌握物流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识、可以胜任多个岗位、能对作业过程全程监控、优化和提升的高素质人才 [6]。物流管理人才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在熟练掌握物流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能应对变化,不断创新。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构建要体现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坚持适应性原则,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坚持科学性原则,明确建设方向和办学特色;(3)坚持开放性原则,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过程开放、师资队伍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开放[7]。

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首先要结合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评估自身的教学资源,对专业内外部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分析评价现有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 评价外界环境中对专业群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制定专业群的发展策略;在专业群建设中尽可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把握外部机会, 避开不利因素。

三、强化特色,构建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群

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要准确定位,挖掘特色,建立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区域经济分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提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珠三角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蕴藏着巨大的物流商机。珠三角地理条件优越,集中了五大港口和五大机场,拥有全国最大的港口群,中国交通大动脉的“五纵七横”有三纵(京广、京九、京珠)经过珠三角,珠三角内部高速交通网络覆盖面广,形成了海陆空全面发展的立体化交通格局[8],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和集散地。珠三角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各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本院实际办学情况

本学院成立于1985年,地处广州,2006年转制为高职院校。学院分设环境艺术系、生物技术系(畜牧兽医系)、管理系、财经系、商贸系、外语系、信息工程系以及思政部,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农业与生物技术为特色的8个专业群;同时设有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和农业经济研究所及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拥有17个校内实训基地和105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多功能智能园艺温室被列为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园艺实训基地,并获中央财政“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资助。目前,学院形成了集高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于一体的办学格局。

(三)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的SWOT分析

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拓展专业群建设。

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对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方向)的构建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本院物流管理专业群(方向)的构想

物流管理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但目前本院物流专业仅有物流管理一个专业,还没有形成专业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要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 充分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优化资源利用,鉴于我院的办学历史及在农经类方面的优势,根据上文SWOT的分析结果,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群(方向)策略,在综合考虑SO、WO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两种方案:

1.方案A

方案A:物流管理专业群(专业方向)设置以下专业方向:工商企业物流管理、花卉物流管理、会展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如何结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及自身的教育层次、学院特色,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核心发展力的专业群,整合办学优势,是当前的紧迫问题。

珠三角制造业、商贸业发达,广东省也是国内花卉大省,是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岭南佳果名扬天下,广东果蔬产品远销国内外,当前农产品贸易中也急需大量熟悉贸易理论、懂得物流运作的物流高级人才。这些为设置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方向、花卉物流管理方向、冷链物流管理方向提供了现实条件;而工农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也为国际物流管理方向的设置提供了条件,可考虑以熟悉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报关员、报检员等物流人才为培养特色;第三方物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方物流因其所具有的专业化、规模化等优势在分组担企业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再造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21世纪物流发展的主流,第三方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适应物流产业的这种发展方向。

以花卉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为例,作简要分析说明。

广义的花卉包括鲜切花、盆栽花卉、观叶植物、庭院花卉、绿化苗木、观赏树木、草坪等几大类,它以独特的景观价值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绿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9]。花卉业是随着人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而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中国花卉年产值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以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为重点的热带、亚热带花卉产区;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花卉苗木产区; 以北京、山东、河北和河南为主的北方花卉产区; 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部花卉产区。[10]国内外市场花卉消费增长的空间巨大。广东是我国的花卉大省,花卉植物品种资源丰富,是全国四大花卉产区之一,素有“百花之库”美誉。近十多年来,广东花卉生产逐步由广州芳村、顺德陈村、中山小榄等传统产区向南海盐步、番禺大石、花都芙蓉嶂、珠海湾仔等地区扩展延伸;生产由小农经营模式逐步转向商品化、规模化生产,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主线、相对集中的近百公里长的花卉长廊[11]。

花卉物流是指花卉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实体和信息流动过程,它包括花卉产品生产、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以进入零售市场的过程来划分,鲜切花物流可分为前端物流、后端物流和中间物流三个环节。目前我国花卉物流仍主要依靠普通物流公司来完成,花卉物流发展存在问题较多:(1)物流技术落后,鲜切花缺乏全程冷链运输,物流环节难以实现无缝衔接;(2)货代公司小而散,缺乏专业的花卉物流公司参与;(3)包装落后,低档装备包装高档鲜花;(4)物流成本高,花卉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12]。

要适应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花卉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花卉物流服务水平是重要途径,迫切需要大批专业性物流人才。本学院周边著名的花卉业产区有佛山顺德陈村花卉世界、广州市花卉中心等,学院与这些周边企业有合作关系或紧密联系,本院园艺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特色专业,开设都市园艺、茶艺与贸易两个方向,师资力量较强,并拥有省级示范实训基地,正在建设国家级园艺实训基地。花卉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等的人才培养可借助这些有利资源,进行内外部优势整合,大力促进专业群(方向)的建设与发展。

此外,本世纪以来会展业在中国发展迅猛,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可供展览的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二,已有46种展览会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中国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会展大国。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三大展览中心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会展产业带,以成都、昆明、南宁为支撑的西南会展业产业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部会展城市经济带等构成了中国会展产业链条。会展物流是为满足参展商展品展览的特殊需要,将展品等特殊商品及时准确地从参展商所在国(地)转移到参展目的地,展览结束后再将展品从展览地运回的过程,包括展览前后的仓储、包装、国内运输、进出口报关和清关、国际运输、展览中的装卸、搬运,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流动。会展物流模式具有服务的专业性、流程的时效性、展品的安全性、信息的实时性等特点[13]。会展业的发展对拉动了会展物流的兴起与发展,也促生了对会展物流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会展物流盈利水平远大于一般物流业10%左右的利润空间,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设置会展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具有现实基础与可行性。本学院地处广州,系部的合作企业中有提供会展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每年的广交会期间都能为学生提供相应实习实践机会,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除了应定位于基层运营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一线作业人员的培养,还应定位于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在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定位在一线操作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

2.方案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交叉融合程度加强,因而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也应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应有助于人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形成。

本院管理系目前设有物流管理、物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设有行政管理、连锁经营两个方向)、商务秘书四个专业,商贸系现有市场营销、国际商贸、电子商务三个专业。这些专业中,除物业管理专业外,其他专业的相关度较高,也可以说是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有共同的专业技能基础。专业群设置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区域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办学优势,跨系整合资源。

方案B可考虑以物流管理专业(可细分多个专业方向)为重点,与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多个专业方向)、商务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文秘)等一起构建专业群,整合相关系部的优质资源,例如师资力量、校内实训设施、校企合作资源等等,并构建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

方案B的实现要进行较多的跨部门整合,牵涉面大,需要持续跟进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并预测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整合难度较大且所需整合时间更长。

总体而言,在目前阶段考虑采用方案A较为有利,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较高。在专业群(方向)建设及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条件较成熟时可考虑进行更大范围的整合,例如采用方案B,扩大专业群的辐射范围,加强校企业合作,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带动管理类专业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中国的现代产业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中国原是农业大国,现阶段在加大了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高职院校要根据现代产业体系的岗位需求设置专业与专业群,专业与专业群设置要具有前瞻性,根据产业岗位链的环节开设课程和选取教学内容,构建国际化水准、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兼任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要善于挖掘并培育办学特色,注重优化整合自身和社会资源,在专业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课程群、实验实训群和教师团队群,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核心发展力,以特色带动整体,着力提高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职院校应把核心发展力的培育作为战略重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0(33):52-54.

[2]约翰·布伦南(John Brennan),特拉·沙赫(Tarla Shah).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观点[M].陆爱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宋文光,许志平.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8(01):98-99.

[4]王忠孝,林泉.对高职院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1(12):151-152.

[5]孙艳.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 天津大学,2010.

[6]邓冬梅,陈丽英.我国物流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物流科技,2007(08):115.

[7]李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2):74-75.

[8]2012-2016年珠三角地区物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EB/OL].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9880zhusanjia owuliu.htm.

[9]郭小光,田芳.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5):364-365.

[10]缪珊.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农业展望,2010(09):26-31.

[11]梁惠琼.广东省现代花卉业发展营销策略研究[J].南方农村,2009(03):45-48.

[12]陈绮.我国花卉物流现状及发展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0(04):104-105.

[13]会展物流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 http://www.233.com/wuliu/anli/20080627/0907121.html.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黎红

第二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

摘要: 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决定了其专业能力培养途径应以实践性为主。本文结合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多年来的办学实践,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连锁经营 专业能力 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连锁经营这种商业态势也迅猛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连锁行业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增长17%。一般而言,新开一个连锁店需要人员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且要高中低各层次人才配备齐全。可见,我国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为满足连锁经营人才的需求,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应运而生。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等特点。因此,突出能力培养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与关键,本文就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探讨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

依据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征,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各类现代连锁经营企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其岗位(群)为:大型商场的中高级营业员;商业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商场商品部业务主管及柜组长;连锁企业仓储配送中心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层管理人员;连锁企业总部管理人员、业务员及分店信息管理员。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合格的高职连锁经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社会性能力,即常说的关键能力或通用技能。这部分能力要求对所有不同专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都是应该具备的,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1)注意力;(2)分析能力;(3)解决问题能力;(4)判断能力;(5)抽象能力;(6)准确性。二是社会能力,包括(1)责任心;(2)独立能力;(3)执行能力;(4)团体能力;(5)交流能力;(6)合作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包括(1)求知欲望;(2)自学能力;(3)收集信息能力;(4)系统思考能力;(5)创新能力。基本技能就是专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运用专业技术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其中商品采购技术包括交易制度、业务流程、商品策略、定价方法、促销手段的制定等在内;物流配送技术包括总部配送、社会配送、配送中心配送等不同配送模式条件下的配送方案制定和执行;信息技术包括PO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连锁经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专业特色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能。可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比传统流通业更高、更专的要求。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具有的起点高,科技含量大及实践性强的特征给连锁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在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课程设置体系中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

我国高职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传统本科很相近,课程设置结构也是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三段组成。从课程名称来看,也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和通用性;从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来看,基本占到30%左右,这与高职所应具有的培养模式显然有较大的出入。

(二)教学环节中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或学院培养条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在教学方式上多数也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上,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动手操作。

(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突出高职实践性技能的考核要求。

现阶段存在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主要还是停留在一张试卷就终结的考核方式。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今电子商务时代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技能操作要求。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特点和笔者的实践经验,职业技术院校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应努力尝试以下方法:

(一)建立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连锁企业管理众多岗位使用的信息技术,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和传真机,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软件让学生扮演进货、存货、销售、配送方案及销售分析等各种技巧,体会连锁经营管理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很多公司出于竞争的考虑,对关系商业秘密或经营核心部分的岗位不愿意外人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应用性人才能力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学生超市的建设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必不可少。学生超市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是真正的实践,而非实验室,为保证能力培养质量,应完全按照正常公司的运作来要求学生。超市的正常经营与管理工作全部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监督管理,遇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根据学生超市的部门设置相应的实训项目,主要有:新商品市场调查、商品采购、促销策划、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新生培训及人员管理、收银、理货、经营分析等项目。

(三)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主要赴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校外实训基地除了无偿提供实训场所外,还提供富有实践经验的零售连锁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或指导学生实习,使经过实训的学生,其工作能力能适应企业用人要求。

(四)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考法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考查有极大的局限性,事实上,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来说,卷面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专业能力强。既然抱残守缺,不如选择能反映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程考核放在岗位中进行。如采用岗前考核、岗中总结和岗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通过学生超市和校外企业,在学生正式上岗、实行顶岗作业前,以学为主,在现场各岗位上跟班学习,从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定期考核,以确定能否上岗;每周要求学生进行工作总结,作为学生岗中实训及学习过程的考核。每一组别的同学根据各部门学习情况,选择一个课题,在部门学习结束后共同完成该课题,由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对课题进行评审,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五)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

积极与当地连锁企业合作,创建工学结合模式,即半工半读的形式,即上午学生进行顶岗,企业支付学生劳动报酬,下午由连锁企业总部在每星期组织一至两次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每个门店也将在下午组织一至两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并对本周工作进行讲评,增强学生对实践工作的理解,以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通过这种做、学统一的方式,把课堂办到企业经营服务第一线,把实践当做最好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实践中发展专业能力。

四、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保障

(一)教师较强的职业教育理念及较高的职业理论水平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首要条件。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真正懂得高职理论的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进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加强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与高职理论的学习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从事连锁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理论,同时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就要求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三)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对连锁经营管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有保证实现这个目标的平台,即必须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商务仿真实训室、会计实训室,在校外与雅家乐集团、时代超市、盐阜人民商场的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梁平.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2]袁玉玲.连锁企业快速发展中的人才资源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3]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http://www.ccfa.org.cn/.

本文是院课题《经贸管理类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刘必千 曹林峰

第三篇: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服务型政府角色的定位,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对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有了一定新的变化,但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充分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基礎性、时代性、针对性的特点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内容,而就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而言,我们所培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应是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毫无疑问,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全社会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

一、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案例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管理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它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曾为美国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过重要的贡献。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概括来说就是以公共管理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公共事务具体管理中的情景描述和问题分析,从而根据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来解决实际政府管理中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对原理的理解、概念的巩固、知识的深化、方法的巧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经验,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置身于现实社会的环境之中,使其真正能让学生体验到行政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局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有效决策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身临在社会现实般的学习环境中去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陶冶,自我提升。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重定义、轻实践,重理论、轻方法,重传授、轻参与的“结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被称作为“黑板管理学”,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中出现了高分低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案例教学法是以尊重客观社会现实环境为前提,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对实际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之策的理性思考。用于行政管理的教学案例,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决策导向或问题式案例,可以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在这类案例教学中,学生者是主要参与者,即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认定与问题的解决之中。例如还有些评估性或描述性的案例,针对行政管理中已经作出的某个决策方案或管理行为,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加以分析和思考,作出自己的评判,使学生要么从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要么对这个决策方案或管理行为作出改进。案例教学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独立的理性思考,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专业目标的实现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开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行政管理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变被动为主动,老师由课堂主导变引导,这样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行政管理现实案例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行政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能够得到更为灵活和熟练地运用,从而较为完美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来看,仍处于推广阶段,无论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尚未成熟,离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目标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相对于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成就显著的状况来说,还有相当的滞后性。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案例教学缺乏理论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对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的缺乏探索与创新;二是案例教学的教材大都内容陈旧、严重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三是案例的编写与整理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实际需要。

究其原因在于:1. 在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对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 对从事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使用不当;3. 担任案例教学的教师本身素质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丰富的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4. 案例采集渠道单一,教学案例实用性不强;5. 部分学生已习惯于被动接受理论的讲授,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这种教学方式还不太适应,因而缺乏主动参与的精神、密切配合的热情和勇于创新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开展,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精心选择和编写案例

行政管理案例,是对行政管理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实践中特定事件的真实描述,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案例具有范围内容,广泛丰富等特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对行政管理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要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教学适用性。案例要具有教学的价值,即案例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环节,每一个案例都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能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加以理解和分析的,而不能远离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或是极大的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2. 案例争论性。案例一定要能引起争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在于能够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行政管理专业案例一定要能引起“冲突”,激发出不同的观点来思考和争论。

3. 案例启示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要能对决策分析起启示作用。案例一般都是围绕决策问题来进行的,案例提出了行政管理人员或政策分析人员所面临的抉择困境,或者说必须要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却不切实际的采取了什么行动或决策方案来告诉读者,进而需要迫使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思考做出抉择。

4. 案例的創新性。行政管理专业案例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行政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活动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行政管理的理论和规律也在不断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因此案例的选择除适用教学需要外,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那些过时、陈旧的案例,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当然,案例的内容即案例所描述和反映的管理情境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是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而不能胡编乱造,以免使学生走入“误区”。

(二)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这包括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课前准备。对教师来说,从事案例教学,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功底,同时还需要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敏捷的思路,另外还必须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应对要讲解和分析的案例,事先对其时代背景、演变过程、内在矛盾及贯穿其中的主题思想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对案例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及分析、解决的思路作一番前瞻性的思索,以确保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胸有成竹”。对学生来说,学生首先要根据老师所布置的案例认真进行阅读,熟悉整个案例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案例分析报告的提纲或大致思路,做好讨论发言前的准备,而对于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共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只有教学双方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才能形成“互动式”、 “研讨式”的教学气氛,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争论。实际上,一堂好的案例分析课就是一次小型的学术探讨、交流活动,任课老师应当善于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探求真知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和认真解决问题的治学态度。在案例讨论中遇到学生提出的一些与社会现实有关的敏感问题,教师也不应当回避,但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具体问题分析上则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引导,以使其辨别真伪,鉴别善恶,坚持真理。如果遇到一些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任课老师应该对当今学术界相关流派的观点做一个相对详细地介绍,以便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和对比,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在于能不能从中找到正确答案,而是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行政管理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在形式上除了采取以上“互动式”、 “研讨式”等教学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管理决策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得整个案例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收到实效。比如可播放一些行政管理与公共部门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进行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沟通等活动的影像片段,以深化学生对行政管理过程的了解;又如可以进行“外语原版教材汉语讲授”或“外语讲授,汉语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扩大学生视野,接触国际前沿理论,同时还了解国外行政管理中一些先进的方法与经验。还可组织学生去当地政府机关参观、考察,针对所学案例中的一些问题去与政府部门有关人员进行交流、座谈,以丰富的感性经验,提升理性认识。也可利用计算机房进行行政管理模拟决策和公共政策模型的分析,从而锻炼学生正确决策、制定计划、科学协调的能力,提高其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等。此外,还可通过设置专题讲座的方式,聘请一些有行政管理经验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官员和公共部门管理人员来校设讲座,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对一些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等。

这样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方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由文字型案例到多媒体型案例教學方式,由静态封闭的课堂讨论到动态开放的课内外交流,由课堂交流讨论到电脑设计仿真,由师生的双向沟通到公共管理团队的多向沟通,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锤炼作为未来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优化考核标准

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为将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因此其考核的标准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专业案例的考试成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

1. 分析能力。即对案例中所反映和描述的问题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案例报告的撰写能做到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文字表达清楚、流畅。

2. 决策能力。即在对案例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能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考虑的因素比较周全,决策的依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所拟定的方案切实可行。

3. 创新能力。即想象力的丰富奔放,简洁的精辟与独到,洞察力的深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比较紧密,对所学原理、知识与方法运用娴熟,驾驭能力强。

因此,案例考核评价的标准不应是“死”的,而应是“活”的,对行政管理案例应允许多解,但并不要求必须是唯一解。在对学生评分时,主要是看他案例分析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得出的结论是否前后呼应,看他在文字上的表述是否完整流畅,看他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层面上是否有所创新。当然,给学生考试用的案例不应是教材上现成的案例,而是通过老师搜集有关材料,结合公共管理工作的实际,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及考核标准,精心编写出来的,这也就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记案例、背笔记以应付考试的弊病,真正体现出了案例教学的宗旨和功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也对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挑战及未来需要,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等方面结合地方体制特点大胆改革,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做到能够真正服务于地方,打造地方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杜.哈佛学得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3]余凯成.管理案例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阮平南,吴菲菲.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1993(3).

[5]华雪倩,等.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宋瑞霞.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创新——以许昌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13):113-115.

[7]郑丹丹.案例教学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运用探赜[J].高教学刊,2015(15):65-66.

作者:颜金

上一篇:项目投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推广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