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0

这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是继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篇1:

《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刍议

摘 要:我国艺术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依然还是问题多多,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出台专门的《艺术教育法》,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还是繁荣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切需要,深具必要性和重要性。《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应当清晰界定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明确宣示艺术教育的大政方针,系统规定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高度重视与《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协调与衔接,确保教育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统一。

关键词:艺术教育 教育法治 文化产业

一、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各类艺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音乐教育的勃兴,提升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水准,提高广大受教育者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启迪广大受教育者的智慧和创新思维,促进广大受教育者的身心和情感发展。舞蹈教育的勃兴,培养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控制力、观察力及审美能力,提高了广大受教育者的动手与协调能力。而戏剧教育的勃兴,对于广大受教育者的文化品格、创新精神、角色观念、表述能力、组织才能等各个方面,均能带来相当的惠益。仅以广西高等艺术教育为例,截止到2012年,广西共有64所高等学校开办各类高等艺术教育,占全区高校总数的84%。其中有3所高校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有23所高校开办普通本科教育,有50所高校开办普通专科(高职)教育,有13所高校开办成人本科教育,有17所高校开办成人专科教育。广西已经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涵盖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包含全日制教育和非全日制教育。从全国的角度看,国内的艺术教育也是风生水起,形势大好。尽管如此,我国现阶段的艺术教育依然还是问题多多。很多人对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艺术教育可有可无的思想观念在国人心中还有很大的市场。经济条件落后的城镇、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大量空白。高等学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多为点缀之用,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忽略了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意义和作用。“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在大学生当中,60%以上同学不识谱,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只占1.5%,大多数同学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为了解决我国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善用法律的手段,完善艺术教育法制建设,尤其是要出台专门的《艺术教育法》。在教育法治的新时代,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立法是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心。艺术教育立法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昭示了艺术教育执法与艺术教育普法的美好前景。

二、《艺术教育法》立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1.这是发展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然很多,缺陷依然不少,且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有效促进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艺术教育立法必须跟进,才能成为推进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加速器和防波堤。

立足基本国情、教情,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完善艺术教育立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能成功出台一部《艺术教育法》,必可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法制建设的重大里程碑。

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自应紧紧围绕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用法律手段引导、促进和保障艺术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应当及时将党和政府有关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些重大决策上升为法律规定,成为国家意志,以立法推动改革,以立法固化改革成果。对于不合时宜的现行法律规范,及时予以修订乃至废止。尤应强调的是,《艺术教育法》的立法不能仅仅是跟上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而应适度超前,保障艺术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与科学发展。

2.这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教育立法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法治的基础。以1980年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学位条例》为起点,我国相继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国务院先后制定了《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十多项行政法规。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70多项部门规章。地方人大和政府在立法权限内,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可以说,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框架体系基本成形。

尽管如此,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依然很不健全。伴随时代的变迁和情况的变化,现行的一些法律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存在明显的滞后性,须作重大修订。立法空白之处依然较多,甚至存在不少重大的立法空白。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依然要把推动教育立法作为教育法制建设的重点工作,以立法巩固改革成果,完善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尤应聚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加强制度供给,以立法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抓紧制订《艺术教育法》,这是完善我国教育立法体系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的针对性和前瞻性。通过增强《艺术教育法》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完全可以确保这部法律有很高的质量和很好的实效。

3.这是繁荣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切需要。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与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我们所知,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艺术含量较高的文化产业更是如此。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短板”现象,呼唤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跟进,呼唤着《艺术教育法》的出台。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当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提倡和指导高等艺术院校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纳入引进高层次人才工程;奖助和推动高等艺术院校革新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既通文化又懂市场,既通艺术又懂经营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努力搭建包括短期培训、学历教育、高级人才培训、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的立体教育体系。

加大艺术消费的引导和开发,充分挖掘我国艺术消费的巨大潜力,这是我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着力点。艺术消费市场的展拓,呼唤着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跟进,呼唤着《艺术教育法》的出台。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该出台系统、完整的政策措施,有力支持中小学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幅发展。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的创造者,更是培养文艺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全面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促使更多的民众成为文化艺术的欣赏者,进而也能转换为文化艺术事业的参与者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的消费者。

三、《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建议

1.清晰界定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应当出台《艺术教育法》,确立“大艺术教育”的理念。无论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抑或是高等艺术教育,无论是公共艺术教育抑或是专业艺术教育,均受《艺术教育法》的调整与规范。《艺术教育法》的调整范围涵及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播音、摄影乃至东方传统的书法、篆刻等门类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绝非简单的技能教育,而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对此作出确认,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艺术人才为己任。艺术是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是一门既综合又交叉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有着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能够全面推进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维、创造、能力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社会交往素质、生活素质、审美素质等。

关于艺术教育的地位,应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科学界定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艺术教育法》应郑重宣示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国民教育的发展有着支柱性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在我国积弱日久,急需大力补强,亟需政策倾斜。这是补偿历史“旧债”的需要,这是克服我国教育“短板”现象的需要,同样也是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明确宣示艺术教育的大政方针。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应该总结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参酌国外境外艺术教育的成果,明确宣示艺术教育的大政方针,把实践中证明符合艺术教育内在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定型化和条文化。《艺术教育法》应该确立重“技”也重“道”的启发式教育观念,鼓励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支持构建合理的课程架构,包括整合与重置基础课程、推动实验教学以及艺术教学资源共享、增强人文理论课程设置等。对于高等艺术教育,尤应切实盘整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避免专业设置重复过多现象,提高师资数量和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教学质量。

艺术教育是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类型教育,适于采行具备学分测量、弹性学制、课程组合模块化、专业可选择、课程选读具自由度等特征的学分制。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高等本科艺术院校在学分制改革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学分制的优长。所以,笔者主张《艺术教育法》应该大力倡行学分制,这也有利于新兴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演艺产业的发展要求从业者有复合的艺术技能,涉及音乐、舞蹈、戏曲、曲艺、主持、小品甚至杂技,这绝非教学计划固定的学年制教学体系所能满足。当然,采行学分制也需要一些必备条件,包括完备的课程资源、充裕的高水平教师、完善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等。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艺术院校,应该大力改革学年制,增强转专业、选修课等方面的制度设计,采行具备学分制若干特征的学年学分制。

3.系统规定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艺术教育法》本质上就是艺术教育促进法,应围绕“促进”二字规定系列的扶持措施。《高等教育法》第七章即专章规定了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对高等学校进口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以及举办校办产业实行以税收优惠为主的优惠政策。《职业教育法》第四章也专章规定了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宣示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要求企业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扶持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专章规定了扶持与奖励,促进措施尤为周全,涵及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经费资助和转让国有资产扶持、税收优惠政策、接受捐赠、信贷扶持、委托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用地及建设优惠、合理回报、鼓励到少数民族和边远贫困地区举办民办学校等方方面面,为《艺术教育法》的立法提供的借鉴意义可谓最大。

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对于促进措施亦应作专章规定,形成周全的制度安排。税务机关应当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适当倾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项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艺术教育。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或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艺术院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艺术教育奖学金、贷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对艺术教育捐资助学,鼓励境外的组织和个人对艺术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提供的资助和捐赠,必须用于艺术教育。鼓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事业,支持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事业。

4.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协调与衔接。《艺术教育法》的立法工作,应该高度重视与相关法律的协调与衔接,提高立法质量,避免法律规范冲突的乱象,确保教育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统一。依笔者看来,尤应重视与《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协调与衔接。

《高等教育法》是在1998年8月29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内容包括总则、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设立、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高等学校的学生、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附则等,是教育领域内的一部重要法律。如我们所知,高等艺术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体系中位列高端,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领头羊”。《艺术教育法》应与《高等教育法》作有效对接,以期形成合力,共同调整和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法》是在1996年5月1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内容包括总则、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附则等,是教育领域内的另一部重要法律。如我们所知,国内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把报考艺术类院校和专业理解为文化成绩不够好的考生报考大学的渠道,不少人认为艺术只能当作特长而不能当作职业,这些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社会现实。为使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拥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必须大力强化艺术教育的职教属性,必须大力开展艺术职业教育。现行的《职业教育法》的若干制度安排,对于《艺术教育法》的立法而言,可资借鉴、移植、翻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在2011年2月25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内容包括总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法律责任、附则等,是文化领域内的一部重要法律。由于该法继承、弘扬、保护、保存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所以和艺术教育以及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条第1款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议中的《艺术教育法》对此应作呼应,对于艺术遗产教育作出具体规定。关于艺术遗产的调查、艺术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立、艺术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艺术遗产的整理、研究及学术交流等事宜,亦可藉由《艺术教育法》作出相关规定,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之不逮。

参考文献:

[1] 陈应鑫.广西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SWOT分析和发展战略研究.艺术探索,2013(4)

[2] 王丽娜.论我国当代大学生音乐文化的构建.中国音乐,2009(1)

[3] 刘海飒.对当代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艺术探索,2013(4)

[4] 王涛.论高职综合艺术院校的学分制改革及走向.艺术探索,2013(4)

[5] 陈庚,傅才武.论文化强国战略的确立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趋势.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

(作者单位:李娜,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南昌理工学院政法学院; 万克夫,南昌理工学院政法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作者简介:李娜,南昌理工学院政法学院法学讲师,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技法学、艺术法学;万克夫,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南昌理工学院政法学院法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法、国际公法、中国法制史。)

(责编:贾伟)

作者:李娜 万克夫

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这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是继1989年11月国家教委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其中心议题是交流和总结各地贯彻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情况和经验,研究讨论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和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部署“九五”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出进一步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意见。

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又明确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据《纲要》和《决议》的要求,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是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90年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两基”、“两全”的实施,使素质教育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说“两基”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和量的要求,那么“两全”则是使民族素质得到提高的内容和质的保证。

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近年来许多教育领导部门和一些中小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办出了特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的不断繁荣,也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而精神生活富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曰益深化,经济不断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要会愈来愈迫切、强烈,对审美的追求层次也会愈来愈高。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钢琴热”、“考级热”等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形势。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深远的影响,成为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开创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当前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要求,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明确方向,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加速发展,提高质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奋斗目标是:全面实现《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落实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探索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大、中、小学相互衔接,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九五”期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是:

1.加快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建设,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尽快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九五”期间,要把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规章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国家教委将组织力量起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并制订与《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制订并完善各级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要将学校艺术教育纳入到“普九”验收、督导评估、综合教改等各项工作中去,使学校艺术教育与整个教育工作协调发展。

2.理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并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尚未达到《总体规划》管理方面要求的省级教育部门,应在近期建立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并配齐专职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音乐、美术教研员;地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在两年内配齐艺术教育管理干部和音乐、美术教研员。到1998年底,在全国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业务指导网络。要加强艺术教育行政和教研,普通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工作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质量。要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开展教改实验,定期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并建立定期表彰和奖励制度。

3.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工作,稳步提高开课率和教学质量。根据《总体规划》的有关规定以及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到2000年,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小学和初中的音乐、美术开课率应达到100%;其它地区小学、初中的开课率应随“普九”的进程逐步提高;普通高中的艺术课应在三年内开齐;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含师范院校)均应创造条件,力争在两年内开出艺术类选修或必修课程。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照国家规定将艺术课课时开足,并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去。同时,通过加强对艺术师资的培训和教研、科研以及教改实验等工作,深入探索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加快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贯彻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艺术师资工作的领导,根据本地师资需要情况和实际可能,制订出“九五”到2010年前切实可行的艺术师资培养、培训规划。要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培训艺术教师,重点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缺乏师资的问题。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初步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艺术师资数量的需求,并使师资质量有较大提高。

5.规范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按照普及与提高的“金字塔”结构,规划课外、校外艺术教育组织,并使之逐步制度化。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成立艺术教育兴趣小组或艺术团(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定期举办不同规模、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各级教育部门也要根据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和可能,定期举办内容积极向上、格调清新高雅的艺术教育活动。举办上述活动要面向大多数学生,突出育人宗旨,坚持勤俭和量力而行的原则,争取社会、家庭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支持,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6.增加艺术教育投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设备、器材配备的标准化建设。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战线内部的事情,因此,在现有教育事业费中,应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艺术教育。小学、初中艺术教育教学设备器材配备要随着“普九”的发展,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音乐、美术器材配备目录标准与“两基”达标同步进行。要加强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以及中师、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标准化建设,制订配备标准,并力争在近期内配齐。

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美育(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美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一点有深刻认识的首先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必须通过美育。在一切教育中,美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应试教育”恰恰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束缚,而且是很大的束缚。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大脑的健全的思维,要很好的研究。《人民日报》1996年11月6日第十版有一篇文章《钱学森谈科学和艺术思维》。钱学森说,他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对他的帮助很大。钱学森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40多年来,他的夫人给他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薰陶,才使他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不是艺术家,而是科学家,但他非常重视形象思维。他认为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太重要了,如果缺少它,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爱因斯坦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一个人只注意发展逻辑思维,那是片面的,不可能提高思维的素质。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这点会随着艺术教育的开展特别是艺术活动的开展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证明。不要看不起小学生捏泥人,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作。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的营养素。离开了这些,没有童心,没有童趣,缺乏想象力,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格。这些东西都是美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质的核心。感知和领会,一个是看,一个是听,“看”就是“要使学生亲眼看到开阔的蓝天,闪烁的星辰,瑰丽的霞光,血红的晚霞,无际的原野,飞翔的雁群,娇嫩的幼苗”,看到了,而且发出赞叹,在心灵的深处才会产生美的感受;“听”是去听“树叶的飒飒低语,草虫的悦耳歌唱,小溪的潺潺流水,碧空的百灵啼啭,雪花的沙沙飘落,暴风雪的狂风怒叫,水波的柔和拍打,深夜的肃穆寂静”,听到了,而且领会了这种声音的奇妙,就会产生对音乐的美感。看和听是通向美的第一个窗口,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引导。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好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

第二,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作为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离开了感情的教育是苍白的、干瘪的教育,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的教育。为什么“应试教育”有时候让学生反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压压压,普遍采用的办法。”家长压子女,教师压学生,学校压教师。既不是以理服人,又不能以情感人。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動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美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儿童、少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城市里尤其突出。“躲进小楼成一统”,独生子女的家庭与外界更是隔绝,不但把门关上,还加上防盗门、铁门,锁得结结实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刑事案件的增加又使得许多家长告诫孩子,不要管闲事,躲远一点。因此助人为乐,救困扶危越来越少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不健康的东西影响很大。所以加强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我们应当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三,美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我国中小学的传统办学指导思想是比较重视智育。韩愈在《师说》中讲:“传道、授业、解惑。”前者说的是德育,后者是智育。我国的智育与其它国家相比较,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除了以智育人外,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强调以德育人是根本,为了强调其重要性,我还要在“根本”前加个“大”字,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德育是比较薄弱的,历史已经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动乱”以后我们加强了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搞了“四个100”,即100部爱国主义影片,100本爱国主义书籍,100首爱国主义歌曲,100个爱国主义基地。今后以德育人我们还要继续抓下去,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风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如果不明是非,不知善恶,不识美丑,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个什么样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这方面,美育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育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个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时代呼唤艺术教育。近年来,艺术教育已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并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智育第一、“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真正落实,有的至今还把进行艺术教育看作可有可无,甚至是一种负担,忽视艺术教育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各地的足够重视,要像《纲要》和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要求的那样,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2.进一步明确学校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艺术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薄弱,科研工作落后,当前人们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内容、形式及规律等还普遍缺少应有的认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因而往往使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如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人才,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都偏离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应该认识到,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而非国民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目的、内容、形式、手段、方式等方面都和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而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管这些学生在沿海还是在内地,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天赋好还是天赋差,每位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同样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各级领导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指导思想。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校内与校外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在当前,要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普及方面,加强课堂和农村艺术教育,使学校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

3.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艺术师资严重缺乏和质量不高的状况。当前,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一是要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加快艺术师资培养步伐。高、中师艺术教育专业要在合理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中师举办的艺术专业班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广,为乡中心校以上的学校培养专职艺术师资。同时,要加强普师班音乐、美术课教学,使学生在“唱、弹、跳、画”等方面掌握一定的基本功,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兼任小学艺术课的教学工作;要充分利用函授、自学考试、卫星电视等多种形式开设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扩大艺术师资的培养渠道;在一些艺术师资十分缺乏的边远农村地区,由一名艺术课教师兼任附近几所学校艺术课的做法值得提倡;对具有一定音乐、美术基础的其他课任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培训后可改教艺术课。二是要重视和加强在职艺术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通过举办短训班、研讨班、定期举行公开课和观摩课等形式,帮助艺术课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进修学校也可以设置音乐,美术专业,对在职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三是做好现有艺术教师的稳定工作。各地在工作中要考虑艺术课教学的特殊性,注意关心艺术教师的生活,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在评定职称、评优、培训、住房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要相信绝大多数艺术教师是热爱艺术教育事业的,只要我们尊重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生活条件,使他们感到温暖,他们就会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创造出艺术教育工作的奇迹。

为了做好艺术教师的培训工作,国家教委拟从今年起,委托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组建专家讲学团,分期分批到各地进行艺术师资的培训工作。各地教育部门也可组织相应的讲学团,深入基层为那些急需提高但因經费短缺等原因无法外出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形式的培训,将优秀的艺术示范课,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等带给基层艺术教师,促进基层艺术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今后要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教研和科研工作,对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如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规律及实施途径等,进行深入的有质量的研究,对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使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逐步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之间,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之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各阶段内容相互衔接而又符合各自规律、特点和要求的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估体系。

为了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国家教委将成立音乐和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以及艺术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从战略的高度,从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出发,加强对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试验、研究和评估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规范艺术课教学,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推出具有较高质量和特色的示范课。中、高等师范院校艺术系(科),要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要改革不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索建立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范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为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的科研工作,各省教科所和有条件的高师艺术系(科)要建立艺术教育研究室,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柳斌

法治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篇3:

用艺术教育服务立德树人

摘 要: 新时代,教育肩负的共同使命是合格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完成这一使命的基础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即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從分析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出发,解析了艺术活动与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了用艺术教育服务立德树人的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艺术教育;精神文明;立德树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面对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体要求,面临一定层度上的公德意识失范、理想信念淡薄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如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各环节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用艺术活动充实精神家园是帮助人“立德”的基础,也是“树人”的有效手段。

一、精神匮乏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需求。因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积累,我们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物质财富,而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性挑战,例如:

1、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但道德意识失范的现象依然存在。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经济条件的改善,全体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包括高等教育,也已经从曾经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今天的大众教育。但是全体国民的综合素养尚不能与其文化层次相匹配,有失文明的言行、甚至类似高铁“霸座”等道德滑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2、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但生活品质失控的矛盾依然尖锐。

改革开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经济收入普遍提高,可供支配的物质财富日趋丰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生活内涵的丰富性不足、生活方式的健康性不够、生活幸福感的体验性不强等生活品质失控的矛盾依然尖锐,人们未能有效地享受到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

3、生存环境持续改善但心理健康失衡的挑战日趋严峻。

从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充到生态环境的全面治理,从交通运输的日益便捷到生产生活的持续改善,从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到法治文明的逐步改进,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地持续改善中,但人们的心理健康却面临严峻挑战,情绪异常、抑郁焦虑、强迫症、缺乏安全感、悲观消极等各种心理异常肆掠着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人们的心理亚健康及病态化呈普遍化趋势。

诸如此类,不一而述。但总体而言,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我们并没有享受到与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所提供给我们的生活便捷性相匹配的生活品质。

二、形成精神匮乏的原因分析

回顾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从全球的角度看,我们依托我们的政治体制等多方面的优势,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很多国家上百年甚至两百多年的财富积累过程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过程。这一过程所取得成绩是举世瞩目的,但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理性、客观地去认知这一现状,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尤其应该给予“人”的精神成长更多地关注,对于当下精神匮乏的原因有一个深刻的理性判断。

1、意识形态多元化干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中,信息传播的网络化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多种价值观、甚至是它们其中破碎的一些片段被渲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力我们的本土文化、干扰了我们原有的价值取向,导致了我们不同程度的信念混乱、信仰困惑。

2、就业压力的增加扭曲了学生和家长的价值判断。

面对人口基数巨大这一现实国情,当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化之后,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整个社会各种类型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都在不断增加。为了应对这一压力,家长和学生的强烈需求助推了极端的应试教育现象的出现,重知识轻素质,重分数轻。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传播文化知识的基础功能,也扭曲了学生对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的认知和判断。

3、发展过程的显性矛盾掩盖了精神需求的隐形作用。

曾经极度的物质匮乏在无意中放大了物质财富在人们的意识判断中的价值和意义,而在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不管是财富的积累过程还是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都是一个飞速增大的过程。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放大了的物质财富的价值和意义被传递传播,而与此同时,精神文明的价值和意义被无形中弱化了,人们也无形中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例如,阅读无用论的流行就是一个现实的佐证。

三、用艺术教育与艺术活动服务立德树人

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帮助人们构建丰富和谐的精神家园,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客观中正的是非辨别力和审美能力是“德育”与“美育”的基本途径。

1、正确认识艺术教育与艺术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艺术活动是以形象思维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与科学的逻辑思维一样,是人脑的基本功能之一。忽视艺术教育、脱离艺术活动的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片面的,在智力发展上是有缺陷的、不健全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知识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同时,因为艺术具有超功利性而能够悦心怡情,是调节心理感知、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有效载体。

2、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形成科学的艺术认知。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已经从政策的高度引导学生和家长重视对艺术的学习,并且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逐步增设了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管是基于应试考试的需要,还是出于对人的和谐健康成长的满足,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日益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人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仅将艺术当作一种点缀或者是工具。并且,这种艺术实用主义在当今的艺术活动中依然普遍存在,逐渐脱离了艺术教育以艺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全方位的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使人真正的成为人的初衷。对大众而言,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故此,我们必须反对艺术实用主义,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

3、端正休闲认知,加强休闲能力的培养。

艺术发挥和实现其社会功能需要依托于艺术活动为载体,而艺术活动又普遍存在于人们的休闲生活之中。故此,充分发挥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要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能够享受闲暇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同时,休闲具有学习性,是人和谐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故此,我们要进一步端正休闲认知,强化闲暇时间管理、树立自觉参与的休闲意识、培养正确的休闲伦理观念和良好的休闲技能,在休闲实践中提高美学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4、构建立体化艺术教育体系,推动艺术教育全民化。

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需要全社会的全员参与。艺术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而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艺术教育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而应该是所有的艺术人和艺术机构;艺术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艺术家而应该是全体民众。当全社会都能够给予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将取得长足的进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陈家宇

上一篇:舞蹈创作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露天煤矿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