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论文

2022-05-01

摘要:党的十八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做好新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法治思维、依法治疆,这表明了新形势下提升法治思维能力已成为新疆各级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本文从创新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保证、做好宗教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佳途径三个方面论证了实现依法治疆要求新疆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论文 篇1:

依法治国需要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在广大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是一项现实且紧迫的任务,这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

领导干部作为党执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如果能够主动、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自然会促进所在地区的法治的不断实践。反之,如果作为执政工作具体实施者的干部群体普遍崇尚人治思想,不具备甚至是抵制法治思维,那么法治国家的目标的实现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广大领导干部中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应当是一项现实且紧迫的任务,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必然性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作为一种治国的方略,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因此,与法治思维相对立的是人治思想。从行为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其未来的行为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其思想观念影响并控制的。因此,如果要破解我们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首先要破除我们作为个人或者组织在思想层面所存在的问题。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专制制度——封建社会的君主制与官僚制相结合,逐渐孕育并形成了重视皇权、轻视法律、皇权至上等人治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的体制机制,我们国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人治传统相当浓厚,以至于人们对人治的敬畏超过了对法治的敬畏。许多领导干部灵魂与思想深处残存着大量的人治思想,并且这种人治思想日益成为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阻碍因素。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人治往往与专制相伴,法治总是与民主相连。人治和法治的对立,在于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与领导人意志的位置怎么摆,究竟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服从领导人的意志,还是领导人的意志服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1]人治如同幽灵一样会产生不利影响。信人治而不信法治导致了无论是重大问题的决策还是人事安排,往往取决于主要领导人的意志。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法治思维。法治,主要是指依靠国家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法治思维,强调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有法治观念和法规意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是否具有法治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目前,不管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党内,人治的治国方式还有一定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下大工夫和决心,实现以人治国方式向以法治国方式的转变。

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的障碍分析

第一,部分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法治意识淡薄。“特权思想、特权作风和特权享受,是‘官本位’的遗产,是对长期封建社会传统的形象说明,是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2]

特权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透过各种腐败现象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腐败的基本轨迹是通过改变公共权力的作用方向和行为准则,使之成为不受约束的特权,从而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与我国的基本法律是相抵触的,我国的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也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相违背,党章明确规定:“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取任何私利和特权。”[3]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反腐倡廉建设,还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4]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但是,有极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认为自己高于人民,处处搞特殊化,把权力当作获取金钱、美色的筹码,当作个人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等。如,公费旅游、公款吃喝、违规建房、多占多得等特权思想依然存在,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降低了党的威信,败坏了党的形象。

第二,部分领导干部用法治思维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一些领导干部不用法律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是摆威风,认为“治”,就是治理人民群众,奉行“人民内部矛盾用人民币解决”“摆平就是水平”等错误思想。殊不知,开展群众工作,要用法治思维。要把群众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开展群众工作,要用法治思维。要依照宪法和法律来保障群众的权利。群众是一个个公民主体,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要走好群众路线,就应该保护老百姓作为公民享有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利益。开展群众工作,要用法治思维。要做好普法工作,要面向基层,面向百姓加大力度做好宣传。不仅教育老百姓自觉守法,也要倡导积极用法、依法维权,鼓励老百姓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三,部分领导干部崇拜权力、迷信权力。人治思想产生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皇权乃最高权力,普通民众所有的权利都受制于皇权。由于皇权在中国统治的时间最长,影响也最为久远,这就导致了人们对权力的无限崇拜、迷恋和向往。人治思想的根源产生于对权力的崇拜。因此,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会对权力产生顶礼膜拜。同时,由于权力具有接近无限的施展空间,因此,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考虑到使用公权力。

与人治思想不同的是,法治思维产生于民主政治环境,民主政治的目的是保障公众的权利和自由。为防止权力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侵犯,权力的边界被严格界定,权力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受到规范,政府官员都应以自觉保障公众的权利为职责。

三、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考量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化为一种执政思维,外化为一种执政技术,固化为一种执政能力,还需要新一轮的理念创新和持续不断的思维更新。”[5]

第一,提升法治思维能力,要实现执政思维从单向革命思维向多向发展思维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革命作为标签,强调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们应该及时由革命思维向建设思维转变,遗憾的是,革命的单向思维依然占据着上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大,在党代会和历次修改的党章中,革命、斗争、阶级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三个词语。单向革命思维幻想着用革命的方式调动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遗憾的是我们不但没有实现“超英赶美”的目标,而且也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大的失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功实现了革命斗争思维向改革建设思维的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理念,探索凝练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逐渐向改革发展型思维转变,从单向的革命思维,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多向发展思维的转变是适应当前执政党建设现实的需要。转变执政思维,马克思没有给我们现成答案,需要我们党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把创新蕴含于服务之中,以适应党的执政思维转变的客观需要。

第二,提升法治思维能力,要实现以党的政策为执政依据向以国家法律为执政依据的转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条文中,多次提到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就说明,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但在长期执政的状态下,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就面临一个转变的问题。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既具有联系性又有一定的区别,党的政策是国家立法重要的指导思想,法律则是党的政策的法律化,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人民意愿和利益的体现。但是也应看到二者的区别,党的政策在没有转化为国家意志之前,只对全体党员有约束力,对社会其他成员具有号召力和指导性,并不具备国家强制力,而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备约束力和强制力。执政党要以国家法律为依据,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宪法的权威。要具备宪法思维,“不仅作为个人的党员应该守法,更重要的是作为组织的执政党必须守法,成为守法的先锋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作为行为的服务要接受宪法和法律监督。这要求党将执政行为纳入到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法治轨道上来,自觉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监督”[6]。

第三,提升法治思维能力,要加强学习。领导干部作为执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必要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还是要具备的。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学习培训、党内生活学习等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使法律知识、法治精神融入领导干部的身心,内化于自觉的精神修养,外化于自觉的服务人民的行动。事实上,即使是从事法律专业的人,也很难熟知所有的法律规范。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培训、学习的重点不是要求领导干部掌握多少法律条文、法律知识,关键是一些法治的原理,法律的价值、精神及一些常见的法律原则。通过学习法律规范,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第四,提升法治思维能力,要加强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指要通过建立制度,让讲法治的人不吃亏,而让那些违反法治的人或事受到严厉的追究。这方面的工作任务很重,甚至难度很大。制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走宪政之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应当通过宪政路径吸纳、整合、表达民意,并通过立法程序将党的意志和政策变成国家意志和法律;要使党的领导融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中,并通过权力机关的立法权、人事选举罢免权、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要使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与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权力运行方式协调、统一起来,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

第五,提升法治思维能力,需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制度具有忠实性执行原则、公正性执行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强制性原则,而制度的执行和实施会助推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反腐倡廉的制度上升为法律,提高制度的效力层次。我国已经取得的制度建设的成果,为反腐倡廉法制化建设做了准备,奠定了基础。从各国的经验看,反腐倡廉的法制化之路,都会经历一个从政策到制度,再到法律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提高全社会的规则意识、守法意识。执行力说到底是人的问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要让领导干部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杜绝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简单化执行、递减性执行、抵触性执行、应付性执行、选择性执行等现象。唯有如此,反腐倡廉的法律制度才可能得到贯彻落实,廉洁政治才可能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金柱.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2013:258.

[2]梁柱.党的防止腐蚀方针确立及其初步实践的历史经验[J].观察与思考,2014(04):05.

[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4]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6.

[5]邓海平.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定位和实践要求[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03):26.

[6]王超,尹德慈.服务型政党需要宪法思维[N].学习时报,2013-05-27(03).

Key words: thinking of the rule of law; governing the state rule of law; the socialist rule of law

作者:梁晓宇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论文 篇2:

新疆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的意义

摘  要:党的十八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做好新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法治思维、依法治疆,这表明了新形势下提升法治思维能力已成为新疆各级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本文从创新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保证、做好宗教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佳途径三个方面论证了实现依法治疆要求新疆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法治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治思维;依法治疆;领导干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可以说,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治国理政的能力是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的一项新内容,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一项新要求。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科学分析新疆形势,明确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也是新疆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指出做好新疆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法治思维、依法治疆”。这是对新形势下新疆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提升的现实要求。

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还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都亟需各级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和提升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新疆目前的形势是一方面表现为“现在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是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另一方面正处于 “三期叠加”的复杂时期,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又要严厉打击暴恐活动,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也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来实现依法治疆。

一、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是创新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保证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天的天山南北,生活着47个民族2260多万群众。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新形势下新疆民族工作,必须筑牢民族团结这一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各民族享有和履行平等权利和义务。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

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工作,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有较高的法治思维能力。要能做到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要求的权利和义务;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大胆地创新,采取经济补助、环境优化、教育资源倾斜等方法,对城乡规划、小区安置点、村组楼栋的人口结构进行设置,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加快制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条例等。

二、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是做好宗教工作的必然要求

多民族、多宗教,这是新疆地区的典型特征;民族、宗教与各方面事务紧密交织,这是新疆工作的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宗教极端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排他性,核心是煽动宗教狂热、进行暴力恐怖活动。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蔓延是宗教和谐的最大威胁,要将宗教极端思想从正常宗教中剥离出来,坚决予以遏制和打击。要正确区分宗教活动和民族习俗、正常信教与宗教极端的界限,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障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要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施策,进一步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宗教活动的依法管理。同时还要保障信教群众合法宗教需求,挤压宗教极端活动空间。

因此,新疆的领导干部在做好宗教工作方面必须要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宗教事务,才能真正做到处理宗教问题上的“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这一基本原则。

三、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佳途径

人心定,长治久安;人心乱,祸起萧墙。新时期新形势下,科技日新月异、传媒高度发达,尤其是新疆目前的“三期叠加”复杂局势使得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现在,不同群体各有各的口味、各有各的诉求,切口越来越小,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微信,渠道越来越多。如果搞不懂、摸不透这些情况,还按老套路来做宣传思想工作,恐怕很难做到点上。要真正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对“阵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对如何利用和占领“阵地”进行深入的再研究。

近幾年,随着新媒体爆炸式发展,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舆论引导能力在削弱,而互联网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负面舆论、造谣传谣泛滥的问题相当突出。新疆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因时而动、顺势而变,将互联网作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学会使用、善于使用新技术新手段,尽快掌握新的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决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决不被边缘化。

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这就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提供了有力依据和现实基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座谈会确定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对新形势下新疆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面对复杂的形势和尖锐的挑战,新疆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了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才能真正践行“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参考文献:

[1]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相关文件。

[2]自治区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相关文件

作者:崔缓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提升论文 篇3: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摘 要: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立足工作岗位,领悟法治精神,把握法治原则,将法治思维融入工作和生活,不断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依法治国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1.002

在改革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正能量,是每一位领导干部肩负的历史责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0月27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发表讲话时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各地区务必抓紧抓好,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1]。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法治思维的能力。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成[2],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理顺社会经济各类关系,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照宪法来治理国家。宪法得到落实,法律法规在经济社会中得到执行,才能使人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安定有序有合理预期。明代政治改革家张居正曾言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应该看到,在改革中也凸显出许多影响人民深入参与改革开放干劲与热情的不利因素,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道德底线受到挑战、贫富差距拉大等。基于此,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实现中国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赵晓教授在《人民论坛》杂志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中国梦最大的障碍就是公平和公义。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兴盛,一定要有公平;一个国家怎么能够实现梦想,一定要有公义[3]。市场经济是一个建立在规则和诚信基础上的资源分配方式,如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法律的支撑,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长此以往,会在整体系统上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法治缺失正是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凸现和激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梦属于拥有理性、稳重和成熟的中华民族,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有一整套为全体公民所遵从的法律制度[4]。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中国梦就是法治梦。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实现中国梦需努力增强全党的本领。只有驾驭法治的本领增强了,才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藩篱,消除社会发展中的不正当行为,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二、法治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基本能力

法治中国的实现,不仅仅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重要的是使法治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维方式,即法治思维[5]。法治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是包括公民和各级政府机关在内的主体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法治的关键就是依法治权,治权的对象就是领导干部。因而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更具有意义,它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基本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6],体现了领导干部在坚持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和提高法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 法治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党,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行使权力的党。所以党必须执政为民,执政为民的重要要求之一就是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执政中的具体体现,是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在坚持依法治国过程中,应努力培养自身法治能力,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用法治梦凝聚改革正能量,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思维决定行为,法治思维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在坚持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法治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有没有法治思维是判断领导干部能力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法治思维能力是指领导干部以法治理念为基础,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和精神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以致形成结论、作出决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充分运用法律至上思维、依法行政思维、权利义务思维、公平合理思维、法律责任思维、权力制约思维的综合能力的体现[7]。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就是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准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应该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看待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以法治为基础和依托的。法治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法治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无论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还是社会治理,其基本方式都是法治轨道上的治理,是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治理,即法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转变。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强调限制公权力和合理配置私权利,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方能在转型时期凝聚改革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当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影响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如“官本位”的观念、对法治原则和精神理解有偏差、缺乏按照法律规程办事的意识等。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法治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成效。部分领导干部法治观念不强、法治思维不彰、法治能力不足,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路径思考

培养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大多都经历了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丰富历练,有了较为丰富的法治实践经验。因此,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培养重在理论提升,即要让法治思维“入心”。要引导领导干部用法治的视角总结实践经验,转换思维习惯,并用法律制度强化这种习惯,形成常态的思维模式,并内化为解决各类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结合工作实践领悟法治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5日致第一次上海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的贺信中写到:“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8]各级领导干部要立足工作岗位,不断领悟法治精神,切实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法律知识是领悟法治精神的基础,领悟法治精神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律知识是开展工作的前提,领导干部要在做好繁忙的业务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要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开展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通过掌握必备的法律常识和法律专业知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法治理论内化于心,从而在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做到依法决策。

法治思维是一个实践过程,领导干部应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注重积累和思考,培养法律的一般思维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蜕变和提升的过程。习近平同志于2014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深刻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9]。领导干部要坚定不移地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去思考自身工作环境,去体悟法治精神的精髓,比如怎么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如何坚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如何在作出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时依照法律程序,等等。

(二)在依法行政中把握法治原则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法治是以良法为前提的。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早在2011年11月27日,就面向世界发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白皮书,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10]。良法铸就,其运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法治原则。法治原则主要属于一种程序性原则,比如法律至上原则、可行性原则、普遍性原则等[11]。合法性是一切行政行为的底线。所以,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要坚持法律至上原则,严格让权力在法律规定的程序中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保障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和利益,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不断提升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为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保障,这就是完善的法制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可以让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法治头脑,在日常行政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意志是值得始终敬畏的。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只要始终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为,始终将法治的思维融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当中,始终想群众所想,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依法治国,就能在安定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汇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各级人大及司法机关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并且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大力宣扬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更好地促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社会、融入平常生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做好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的顶层设计,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公开,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创造权力运行的健康环境,引导领导干部自觉遵守行政权力的底线,在依法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强化法治思维。

要把法治思维作为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在领导干部的培养、提拔和使用过程中,注意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把法治思维能力培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主体班教学中,采用理论学习、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现场教学等方法,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此外,还要把法治思维能力纳入领导干部的能力考核中,以提高领导干部对培养提高法治思维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N].人民日报,2014-10-28(01).

[2]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中国梦·法治路”系列述评之十四[N].检察日报,2013-05- 27(01).

[3]赵晓.实现中国梦的最大障碍[J].人民论坛,2013(13).

[4]李家碧.实现中国梦要坚持依法治国[J].新长征,2013(10).

[5]蒋传光.法治思维: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维模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6]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7]戴芳.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社会主义,2013(5).

[8]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一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开幕[EB/OL].(2013-09-05)[2014-09-10]. http://news.cntv.cn/2013/09/05/VIDE137838696056 1174.shtml.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8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EB/OL].(2011-11-27)[2014-05-14].http://www.gov.cn/zwgk/2011-10/27/ content_1979526.htm.

[11]严存生.论法治原则与我国的法治实践[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1).

责任编辑:张淑瑛

作者:周益和

上一篇:商业银行业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