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权建设制度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隐患,这会严重的影响水库安全。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现状的分析与相应的管理对策,针对于现阶段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分析与策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水权建设制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权建设制度管理论文 篇1:

业主方投资建设项目管理

[摘要]建设项目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理念、程序和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列活动。其基本任务是通过选择适宜的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进行规范有序的现场管理,力求建设项目决策和实施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和谐高效地进行,实现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

[关键词]业主方;投资;项目管理

1建设项目管理概述

建设项目管理是项目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活动,项目管理的内容和任务可以从管理职能、项目目标和约束等角度综合分析和归纳。

建设项目管理目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总体约束目标,即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项目管理三大目标之间既存在内在的联系,却又相互制约;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对项目的控制会有所侧重,三大目标之间应相互协调,综合平衡。

1.1我国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主体

1.1.1政府部门包括发展与改革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政府部门主要从宏观上、行政上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保证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监督项目建设活动不危害社会公众利益。

1.1.2建设项目业主(项目法人)建设项目管理中,项目业主的管理贯穿项目策划、决策、组织、实施和运行的整个过程,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主导者和责任人。其主要责任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有效管理,保证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并承担项目的风险以及经济、法律责任。

1.1.3项目建设参与方包括工程咨询、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等相关单位以及银行、工程保险公司等金融保险机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合同约定,对其承担的项目建设任务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1.2建设项目分类管理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相关规定,对不同投资主体的建设项目要实行分类管理。

(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审批制。

(2)对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建设项目目录》内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以及外商投资建设项目,实行核准制。项目业主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政府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

(3)对未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建设项目目录》内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项目业主按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有规定禁止投资的项目不予备案。

1.3建設项目管理的层面

根据业主方项目管理的工作职能,项目建设管理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

(1)内部管理是项目业主对项目建设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前期的策划和决策管理;项目实施准备阶段的工程勘察设计、建设资金筹措、采购招标管理以及施工准备;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施工管理和项目竣工验收、资产移交以及后期评价等。

(2)外部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活动实施行政管理,管理的重点主要是从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市场准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建设规划、建设用地、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开工建设等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以及行政许可,对建设项目进行约束并实施外部管理。项目业主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批准(核准或备案)手续,分别取得许可、承诺、证明或允许后,方可开展各项相关工作。

1.4项目业主在项目管理中的职能和现状

项目业主在项目管理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其基本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业主方项目管理现状包括以下方面。

1.4.1非专业性承包商更专业,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一次性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决定了项目业主的管理人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涵盖各种专业组成管理团队。

1.4.2资金充裕项目建设必须具备充足的建设资金,但仅仅具备资金实力尚不完善,还需要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充分整合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方资源。

1.4.3唯一的买家项目建设资金的唯一来源者,也是项目建设成果的唯一接受者,项目建设中地位最危险、处境最难的角色。项目一旦失败,损失最大的一定是业主方。

2项目建设决策

决策在项目建设周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决策者对不同的项目决策目标、不同的决策及其审批(核准),必须遵循合理的决策程序,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原则,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决策失误。决策者在不同阶段适时做出相应的决策,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避免实施阶段出现较大的调整和变更,同时也可避免增加无畏的投资或拖延进度。

2.1决策的目的

决策的目的是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对若干个可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判断,从中选择较优方案的过程,是权衡各种矛盾、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后最终做出是否继续的决定。

2.2决策的任务

2.2.1确定投资目标投资建设项目,首先必须要服从总体战略,能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并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要符合国家、地区、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规划,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所要决策的各类问题,使决策目标具体明确;还要有全局观念,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起来考虑。

2.2.2明确建设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外部配套方案等,可行的方案应该是技术上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财务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

2.2.3明确融资方案出于资金实力的制约和分散投资风险的考虑,建设项目一般都会采取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2.3决策的阶段

主要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以及相应的项目评估和审批等。

2.3.1投资机会研究投资机会研究是为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而进行的准备性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发现投资机会。包括市场调查、消费分析、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研究等,其重点是对投资环境的分析,从而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形成投资机会研究报告。这一阶段主要对项目的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进行初步研究,一般是参照类似项目的数据做粗略的估算。

2.3.2初步可行性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是在機会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方案进行初步的技术、财务、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对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初步判断。初步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判断项目是否有生命力,是否值得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进行进一步的可行性研究,并据此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初步决定。

初步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依据、市场分析与预测、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厂址环境、生产技术和主要设备、主要原材料的来源和其他建设条件、项目建设与运营的实施方案、投资初步估算、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初步方案、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初步分析、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的初步评价、投资风险的初步分析等。

初步可行性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分析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深度介于投资机会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之间,这一阶段对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估算一般采用指标估算法估算。

2.3.3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重要工作,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多方案比较选择的过程。一个拟建项目,从产品方案、技术选用、设备选型到选址方案、工程方案、环保措施和融资方案等,可能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可行性研究就是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论证,从中确定出较优方案。

可行性研究主要依据有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国家、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规划;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设标准、规范和定额;拟建地址的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基础资料;合作各方的协议书或意向书;市场信息资料等。可行性研究的基本要求:预见性;客观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的依据;筹措资金和申请贷款的依据;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依据;与建设项目承包商、供应商签订合同、协议的依据。

可行性研究主要从宏观到微观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重点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时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项目申请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适用于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政府核准的项目,即“目录”内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是对政府关注的涉及公共利益的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说明,以获得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

项目申请报告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项目外部性、公共性的事项,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众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的论证。

2.5建设项目咨询评估

建设项目咨询评估是咨询公司根据项目业主的委托,在项目投资决策前,对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请报告,按照项目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的市场、技术、经济以及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分析和再评价,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和潜在风险,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提出明确的评估结论,并对项目建设方案等进行优化,提出建议意见,从而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咨询活动。建设项目咨询评估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评估和项目申请报告的评估。

3项目建设组织

目标决定组织,项目建设组织是项目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项目业主在项目管理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项目业主根据项目决策确定的目标和项目的特点,确定项目管理模式,组建相应的项目管理组织,具体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项目管理模式是指项目业主组织项目建设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项目建设中各参与方的角色和合同关系。管理模式决定了建设项目管理的总体框架和项目建设各参与方的任务及其责任、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等。

3.1我国项目管理模式

3.1.1项目业主自行管理

项目业主自行组织建设项目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建设项目的策划、计划、采购和工程施工,直到项目投产运营。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要求项目业主拥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和较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建设规模较小、建设周期较短,规模不大、技术不太复杂的建设项目或高度保密的特殊建设项目。

3.1.2分项委托管理

项目业主主要采用招标方式,将工程勘察、设计、工程咨询、造价咨询、工程监理、材料设备供应、工程施工等,以平行发包的方式,分别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这种管理模式下,项目业主主要通过合同与各参与方发生关系。采用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于各参与方之间权、责、利的相互制衡,提高投资效益。

建设项目管理中,项目业主作为建设市场的唯一卖方,是建设项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必须依据与各参与方签订的合同来分解项目建设目标,并据此督促各方完成项目的各分项目标,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对这些分项目标进行控制。同时项目业主也必须依据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合同是双方当事人在项目建设中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依据,只有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有关各方都依据合同办事,并运用合同手段控制和监督对方切实履行合同,才能实现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分项委托管理合同体系主要有:项目前期咨询合同、融资相关合同、保险合同、勘察设计合同、监理合同、施工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等。

目前,大部分建设项目管理实行分项委托管理模式。

3.1.3委托专业机构管理

项目业主将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或分阶段管理,打包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和专业素质较高、有管理特长的专业管理公司。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能力和经验,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投资效益。采用这种管理模式,项目业主通常只需要组织一个精干的管理班子,负责建设项目重大事项的决策和资金筹措,项目建设具体管理活动均委托专业管理公司承担。

4项目建设实施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实施准备阶段和项目建造阶段。

4.1实施准备阶段

从项目获得政府的批准到项目开工之前,其主要任务是完成工程勘察、设计;开展融资落实建设资金;开展项目建设采购活动,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和材料设备供货合同;同时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征地、拆迁、三通一平,落实水、电、气等工程施工条件等。

4.1.1项目建设用地管理

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建设用地预申请。需要审批的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核准的项目,在建设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前,由项目业主提出建设用地预审申请报告。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后,出具建设项目建设用地预审意见。

(2)建设用地申请和使用。建设项目办理备案后,项目业主持批准文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由人民政府批准并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项目业主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按规定和标准,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及其他费用后,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并进行土地登记。

4.1.2项目建设规划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投资建设活动,必须坚持经济、适用原则,贯彻勤俭建国方针,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

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核准,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项目业主在签订出让合同后,应当持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参加规划区内重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项目业主应当在项目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竣工资料。

4.1.3项目建设环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在我国境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对环境有影响的,必须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项目业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文件和审批意见规定的各项要求和措施,进行相关设计时,对可能产生的污染和环境影响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合理安排环境保护概预算,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负责落实环境保护部门对施工阶段环境保护要求和环保措施。项目业主应向项目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试运行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按“三同时”要求,主体工程和环保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建设项目竣工后,项目业主应向建设主管部门和环保主管部门提交环保工程预验收申请报告,附试运转检测报告。预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投产或投入使用前,项目业主必须向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说明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治理效果及达到标准。经验收合格并获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后,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使用。

4.2建设项目建造阶段

从建设项目开工到交付使用,其主要任务是按工程建设计划和工程承包合同,组织工程施工,实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按相关规定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形成固定资产并将资产交付使用。

项目业主面对复杂的建设项目,首先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明确建设项目目标的前提下,分析辨别建设项目的子系统及其界面,再进行建设项目管理规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概括地说,一个建设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各子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促使参建单位完成子系统目标;二是处理好子系统之间的界面,综合管理整个子系統,保证建设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4.2.1项目采购的管理

项目采购的管理是指为实现建设项目目标,从建设项目外部获得资源(产品或服务)的过程,是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工程施工、货物供应和工程服务的行为。建设项目的采购管理是对采购过程和各项活动进行的管理,分为工程采购、货物采购和服务采购。

4.2.2项目业主工程勘察(设计)管理的重点

(1)编制工程勘察(设计)任务书;

(2)选择有资质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工程勘察(设计)任务,并按照选址勘察、初步勘察、详细勘察顺序,分阶段开展工作;

(3)监督工程勘察,依据合同约定和工程勘察任务书的要求,按工程勘察方案开展工程勘察工作,及时提供工程勘察成果。

(4)按合同约定的工程设计进度和图纸交付进度要求进行监督检查;

(5)组织工程设计审查,分为项目业主审查和政府相关部门审查。

4.2.3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包括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施工阶段管理和工程缺陷责任期管理。本阶段持续时间长,往往跨年度施工,受自然环境影响较严重。本阶段应主要以质量和进度控制为主,项目建设进度管理可有效降低项目建设资金成本,为项目如期投入运营奠定基础。

4.2.4工程风险管理

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因项目本身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及可能性。

项目业主风险主要包括:

(1)不可抗力风险、自然及环境灾害风险;

(2)技术风险、地质勘探、设计技术、生产工艺、应用设备和原材料等;

(3)人为风险、勘察设计单位的技术和经验、承包商的资质和经验、监理单位的资质和信用及供应商的信用和管理等。

工程风险管理是一个确定和度量开发风险,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的系统工程,各环节存在有机的联系,其推行和开展应按照相应程序进行。

4.2.5项目财务和会计管理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中提到,会计管理包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任务、建设项目预算管理、资金筹措管理、建设成本管理、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和建设项目会计管理等。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等职能。

5项目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是项目从建设阶段转入投产使用阶段的必经程序,主要是项目业主的任务。项目业主对竣工验收的作用和目的要有明确的认识,主动、及时做好大量细致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坚守自己在竣工验收工作中的位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职责。

全面竣工验收结束后,项目业主应及时将项目及其相关资料移交生产使用单位,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民用与公共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向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和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备案。

6项目后评价

项目后评价是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某一时段或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后的某一时点,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将建设成果和影响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目标进行反复对比,找出差异,分析原因,得出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反馈给投资决策部门的工作。

7结论

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业主方必须制定完善的项目管理规划,对项目管理做出总体安排,建设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程序和要求,制定详细的前期审批报建程序,使项目管理实施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其次项目实施阶段需要各个参与单位共同努力,完成各自的合同任务,项目总体目标才能实现。这就需要项目业主管理团队内部的有效运行,必须明确业主方本身各个阶段工作内容,工作完成时间,为各参建单位创造工作条件;掌握各阶段相应参建单位各自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间,各阶段工作质量,有效集成各参建单位工作成效。

业主方项目管理者,必须清楚建设项目特点、业主地位、业主项目管理职责、如何集成参建单位的优势,所有参建单位不可能代替业主的工作,各参建单位均有各自的工作条件和利益取向;业主只是建设项目管理主体之一,是总集成者,业主不能代替也不可能代替其他參建单位的工作,适时做出相应决策尤为重要,具体实施工作应由相应参建单位完成,但也必须适时监督各参建单位工作质量及完成时间,切实履行控制职能。

作者:林胜武

水权建设制度管理论文 篇2:

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隐患,这会严重的影响水库安全。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现状的分析与相应的管理对策,针对于现阶段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分析与策略。

关键词:小型水库;运行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引言:

小型水库的实际作用,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生活用水,进行基本的河道防洪,让生态环境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因此,在水库的安全运行与管理上,就需要格外的小心与谨慎,屏蔽掉一些管理的漏洞,让小型水库可以安全运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小型水库没有得到相应的管理与养护,存在许多的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故而,在实际的管理中,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的找到问题所在,及时的进行改善和维护,以保障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也保障水库的稳定性与实用性。

一、现阶段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化问题缺少维护

许多的小型水库都是在七十到九十年代建设的,在当时,许多的材料与技术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办法保障工程的质量,而且经过了多年的使用,也可能会存在老化的问题,导致水库无法正常的运行,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这样的小型水库,基本的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安全运行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就不能在发生事故的时候进行自救,这是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需要重视起来。由于年代久远,还有可能缺少及时的维护,无法提前做好补救措施,导致小型水库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办法有序正常的进行,给水库带来危险。

(二)管理制度落后

在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中,关于管理制度的内容也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也没有详细的管理内容,这也就导致了管理缺乏实用性,无法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一,小型水库的管理权与归属权尚不明确,由于小型水库的建设力度不大,没有进行大量的投资,因此,投资的方式也比较多样,导致许多的有关资料不齐全,出现了管理权的推责问题,致使管理出现问题。其二,在小型水库工作的人员没有相应的管理水平,也没有合适的管理技术,缺少水库管理的相关知识,不能很好的管理小型水库。最后,管理的内容与制度太过老旧,没有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改,不能符合现在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没有明显的管理效果。

二、现阶段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责任制度落实情况不佳

通常情况下,许多地区的水库管理人也都是汛期负责人,可是,有许多地区的小型水库,长期处在非汛期,就导致水库的管理工作不被重视,出现许多的问题,责任制度落实的情况不太理想。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执行管理内容,对于小型水库的管理也都是表面化、形式化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培训,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就难免出现问题,而且,由于责任制度的落实不到位,也导致管理人员抱有侥幸心理,在日常的安全运行管理中,容易疏忽,严重的会造成安全事故。[1]

(二)管理机制需要进行改善

随着近些年水利产权的制度有所改善,已经提出可以向他人承包小型水库,还可以租赁小型水库,可是,也正因为这样的制度,导致小型水库的安全管理并不专业,许多承包水库的人对于水库并不了解,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于水库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往往会有所忽略,在遇到问题与事故的时候,也不能及时的解决。对于管理水库的人员,没有明确的规定责任制度,再加上国家也没有相关的资金援助,导致许多不想增加资金投入的水库管理者,不能及时的对水库当中的设备进行维修与养护,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长期得不到重视,管理机制也没有改善,这才是当前比较急需去解决的问题。

(三)运行管理水平普遍较弱

一般小型水库都存在于相对偏远的位置,地理环境的恶劣,加之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都会影响水库的日常安全运行管理工作的进行。管理人员普遍管理水平较弱,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管理培训,能力与眼界都还有待提高,这些都会造成小型水库出现安全隐患。由于没有足够重视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所以一般的巡查工作也都十分简单,甚至相对落后,连基本的检测设备都不具备,直接影响了水库的安全管理。

三、如何提高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的实际对策

(一)定期进行质量监督维护

在实际的小型水库日常安全运行管理中,先是要增强资金的投入,然后对于水库当中的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保障水库的安全运行,尽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存在,避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在质量监督维护方面,需要长期定期的坚持,对水库的老旧设备进行替换,对设施进行检测排查,确保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与资金投入相关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让水库的管理形成良好的循环,还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投入更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节省人力资源,让小型水库的管理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最主要需要的就是高质量管理人才。因此,人才队伍的培养,才是水库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系列详细的计划安排,要有合理的培训制度,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才管理水平。要对管理部门进行详细的责任划分,还要明确管理分工,这样才能更好的运行管理水库。管理人员的能力决定了水库的安全等级,只有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才能在之后的检测管理中,排除安全隐患问题,提高水库安全。[2]

(三)创建现代管理信息平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也需要更加的数字化、信息化,对于管理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下去。因此,就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平台,对水资源与小型水库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与此同时,对于水情的预测,汛期的监测等工作,是信息管理的重点内容,只有对管理方法不断的创新优化,才能让小型水库更好的安全运行,也更加智能化。在小型水库的信息化设备建设中,一定要注重设备的预警能力,这样才能在对水库进行管理时,与管理人员进行相互配合,更好的守护水库,排除安全隐患。对于管理人员的安排,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还有设备的升级,都是能更好的保障水库安全的设施手段,从而增强水库安全管理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四)改善安全运行管理方式

在日常的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中,经济管理是重中之重,因为经济管理能增强资金投入,改善水库的现有设备与管理人员,使小型水库更加安全规范。在过去的管理中,除了缺乏專业的管理人员,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管理意识,没有了解到水库的性质,因此,也没能提高经济效益。只有改善了现有的安全运行管理方式,增强经济管理建设,才能带动水库管理,加强水库周边建设,让小型水库可以安全的运行与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型水库是常见的一种水利管理方式,只是因为小型水库大多出现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资金与管理都不到位,再加上建设年代久远,没有进行长期的维护与检测,也没有对水库的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导致水库的发展一直不利。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在小型水库的安全运行管理方面的分析,并针对此分析,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除了要定期的检测水库的安全与设备情况,更需要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安全运行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与管理小型水库,从根本上改善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钟,陈星辰,王豹,傅金.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2021(07):101-105.

[2]谢福林.小型水库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水利,2009(05):31-34.

作者:杨刚

水权建设制度管理论文 篇3:

我国用能权交易与其他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发展,将用能权交易制度同节能量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其他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制度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提出明确用能权权益属性;坚持以地區特点为导向,鼓励试点地区灵活设计制度;注意政策间协调性,探索衔接机制;通过激励相容的政策设计,逐步弱化政府主导,发挥市场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政策建议,对推进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用能权;资源环境权益;产权理论;比较分析

引言

探索建立用能权交易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举措。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2016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方案》,提出在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四川省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工作。

我国进行地区试点探索的用能权交易制度是资源环境交易制度中的一种,是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目的而进行的新尝试,目的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以及能源生产消费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与用能权交易制度同属资源环境交易制度的还有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水权交易、以及节能量交易等制度,这些制度都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但用能权交易制度在国内外还并无先例。通过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探索用能权制度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资源环境权益交易的理论依据

环境问题在经济学中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资源问题因其开发利用中造成的环境影响也具有外部性特点,特别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来矫正。解决外部性问题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征收环境税,另一种是界定产权。

环境税的思想最早由庇古(Pigou)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要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可以采取征收环境税或补贴的方法来内化外部成本,因此对环境污染征税也称庇古税。这种思路依据的理论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个体成本,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庇古税的思想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产权界定的方式来处理外部性问题源自科斯(Coase)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科斯产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产权理论在污染控制领域的发展,演变形成排污交易理论的雏形。

得益于产权理论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开始,排污许可证交易的实践逐步产生,随后明确产权并进行交易的方式在资源环境保护领域被普遍接受和应用。将权证交易方式应用于节能减排主要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能通过市场力量寻找节能减排的边际成本,将整体节能减排成本降至最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会激励企业使用更先进、对环境更有益的生产技术,只要技术改进成本低于资源环境权证的价格,企业就可从中获益,这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

二、用能权交易、节能量交易概况及比较

用能权交易制度是我国提出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节能政策,是改革过程中的一项尝试。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普遍偏低,能源资源也是如此,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由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为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能源消费强度控制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用能权交易制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浙江省已开展用能权交易实践,显著特点是在市县层面开展试点,多采用与亩产效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始用能权分配。

我国的节能量交易是与用能权交易制度类似的一项节能政策,一些地区在“十二五”期间进行过实践,交易范围限于各地区内部,进行过节能量交易实践的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和福建等省。山东省是最早开展节能量交易的地区,于2013年出台了《山东省节能量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于2015年底废止)开始进行节能量交易。山东省节能量交易办法的主要经验是结合企业目标责任创立交易体系,在交易制度设计中体现出对企业节能的激励。江苏省2015年3月出台《江苏省项目节能量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开始进行节能量交易尝试,其特点是能够有效控制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实现能耗增量控制和能耗等量、减量置换。福建省2015年开始试行节能量交易,在所选取的行业内设定行业标杆值,并根据用能单位的产出水平计算出节能量,基于能效标杆进行节能量交易。

用能权交易和节能量交易都是为节能和能效提升而设计的制度,各地实践各有特点。表 1将浙江省开展的用能权交易与山东、江苏、福建三省开展的节能量交易实践进行了简要对比。

首先,从交易内容可以看出,各地设计的交易制度形式有较大差异。山东省所称节能量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目标节能量,是与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责任相联系的;二是项目节能量,即节能服务公司或用能单位通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形成的节能量。而江苏省所指节能量不包括用能单位节能量,而是包括项目节能量和淘汰生产装置的能耗削减量,用能单位新建、改建或扩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增能耗可与上述两类节能量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能耗增量控制和能耗等量、减量置换的目的。福建省所指节能量则是在设定行业标杆值后,根据产出水平计算的节能量。

其次,虽然都是节能政策,但各地具体政策目标存在差异。浙江省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与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工作密切结合的,能够在控制能源消费量的同时起到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的作用。山东省的节能量交易制度與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制密切结合;江苏省的节能量制度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目标相联系;福建省的政策设计能给予重点行业内企业提升能效的激励。

各地在政策设计中的差异化反映出对用能权交易、节能量交易的理解存在多样性。各地都在努力探索通过交易这种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并依据地区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政策,这种在实践中的差别化探索对于制度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用能权制度还应强化基础研究使概念内涵进一步明晰。

三、用能权交易制度与水权交易制度比较

与用能权交易同属资源相关权益交易的还有水权交易。在我国主要水资源为国有性质,取水许可制是获取用水权的主要方式。早在2000年我国就有水权交易的探索,到2014年,在水利部组织下开展了水权交易试点。国内进行的水权交易模式有行业间水权交易、用水户间水权交易、集体水权交易、跨区域水权交易、跨流域水权交易等模式。行业间水权交易的典型做法是工业部门出资金改善农用水渠漏水渗水状况从而实现节水,并经水主管部门监控检查验收后确认可交易水量,然后在交易双方之间交易。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在甘肃地区具有代表性,一般是当年某轮灌溉需水时发生的短期交易,前提条件是初始水权已明晰到户。跨区域水权交易和跨流域水权交易在内蒙古、河南等地进行了试点[1-2] 。

水权交易与用能权交易的共性在于都是涉及资源权益的交易。水权交易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过分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定价机制不完善;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尚未形成;交易和监管缺乏基础支撑等[3-4]。其中一些问题在用能权交易实践中也同样存在。首先,在用能权交易实践中,供需匹配、价格形成等环节政府都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干预较多,通过市场力量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体现得还不明显。其次,监管能力存在不足,在用能数据统计、核实等方面仍然缺乏足够有效的手段。

除共性问题外,也应注意到水权交易与用能权交易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首先,水资源是单一品种,而能源资源是多品种的,既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包括权利归属有较大争议的风能、太阳能等地理性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的权利属性更为复杂。其次,水权交易虽然也起到节水效果,但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交易解决某个局部(区域、农户)的用水需求问题;而对于能源来说,进行交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要解决某个局部(企业)的用能需求问题,用能权制度主要目的是规制企业用能行为,结合能源总量控制促进节能减排。这两点差异意味着对于用能权来说,首先要认识到能源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权属的复杂性,深入研究是否对于不同类型的能源应予以区别对待;其次要认清用能权交易主要目标是在宏观上通过能源消费端的管理手段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在微观上增强对企业自主节能、提升能效的激励;在制度设计中应体现出这种特点。

四、用能权交易制度与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比较

在全球范围内,排污权交易最早在美国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领域得到应用。排污权交易多采取总量控制和交易的形式,这种交易方式需要先为一定区域内的污染源设定总的年度排放上限,并将总量以许可证的形式分配给污染源,污染源根据需要进行许可交易,多余未使用的许可可以存储或退出使用。

我国系统性的排污权交易工作在2000年以后展开。“十五”期间,原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总量控制,通过排污权交易试点完善总量控制,到“十一五”、“十二五”时期,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国内进行的排污权交易与国外有所不同,美国的排污交易中所交易的是排污许可,并不构成财产权;国内则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同排污权的说法,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排污权一说不合法理[5]。在实践中,各省对排污权的规定也不相同。有的省规定排污权有多年有效期(通常是5年),有的省规定排污权长期有效,还有的省规定排污权有效期为1年[6] 。有效期为1年的排污权更接近总量控制和交易形式中的配额,而多年或长期有效的规定则倾向于将排污权理解为一种“权利”。

在用能权制度建设中,这同样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国内对用能权权利属性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不同的权利属性理解又会直接影响政策设计,这是在推进用能权制度中应予以重视并应尽早辨明的问题。

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是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向成员国设置排放限额,各国排放限额之和不超过承诺的排放量,排放配额的分配综合考虑成员国的历史排放、预测排放和排放标准等因素,在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我国在2011年由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7个省市作为碳排放交易的试点,2013年起正式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存在市场缺乏活力,法律及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7-8] ;根据安排,2017年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分别是节能降耗和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政策,由于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存在相关性,两项政策在规制对象上具有一定程度重合,在政策效果上也具有一定相似性。两项政策并行推进需要注意两者的差别:首先,从政策背景和推动力来看,用能权制度是发端于国内地方实践的,先有地方节能量交易、用能权交易实践,后到中央的指导政策,再到范围扩大的地方试点;碳交易制度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国际问题背景下产生的,在国内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并强力推动的。其次,对于企业来说,用能权制度直接管企业能源消费,相对而言属于“前端管理”,且一般来说不对能源品种区别对待;碳排放交易则是末端管理,对能源消费的规制作用既涉及能源消费量又涉及能源结构。第三,经过多年发展,碳交易有相对较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具备较为成熟的落实方法;而用能权交易制度可供直接借鉴的经验较少,制度中具体环节如何设计仍需进一步探索。

这对用能权制度有两点基本启示:第一,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关系是在用能权交易制度设计中应予以着重考虑的,特别是要研究两个制度规制对象如何区分以及在对相同主体规制时制度间如何衔接的问题。第二,对于试点地区用能权制度设计来说,要考虑如何结合地区特点、明确目标定位,有针对性、创新性地进行制度设计,为下一步推进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经验。

五、启示和建议

通过与相关资源环境权益实践的比较研究,本文提出对我国试点用能权制度的几点建议:第一,应首先从学理上明确用能权的权益属性,辨清如何界定用能权,避免因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给试点实践带来困扰。第二,在实践中应坚持以地区特点为导向,灵活设计制度。鼓励试点地区进行差别化探索,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第三,注意政策间的协调性,特别是与其他节能减排相关政策间的协调性,避免因规制领域、规制对象相同造成重复管理。这需要在用能权制度设计中充分研究其他相关制度的运行机制,对制度间如何衔接进行探索,使政策间起到相互补益的作用。第四,通过激励相容的政策设计,让市场自身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弱化政府在交易匹配和价格决定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激励企业自主节能。

参考文献

刘世庆, 郭时君, 林睿,等. 中国水权制度特点及水权改革探索[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6(1):12-22.

王晓娟, 陈金木, 郑国楠. 关于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水利, 2016(1):8-11.

劉峰, 段艳, 马妍. 典型区域水权交易水市场案例研究[J]. 水利经济, 2016(1):23-27.

钟玉秀. 水权制度建设及水权交易实践中若干关键问题的解决对策[J]. 中国水利, 2016(1):12-15.

刘卫先. 自然资源权体系及实施机制研究[M]. 法律出版社, 2016.

王品文. 湖北省排污权交易实践重点问题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 2014.

郑爽. 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研报告[J]. 中国能源, 2014, 36(2):23-27.

陈奕琼, 许向阳. 我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研报告[J]. 江苏商论, 2016(21):53-54.

作者:裴庆冰

上一篇:语文文化交流管理论文下一篇:电梯综合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