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农业制度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休闲农业发展有助于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一定格局和特色,但仍存在问题。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人才匮乏,推广平台欠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建设农业制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建设农业制度管理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的效应特征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够扩大需求、增加财富和促进发展,并形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通过这三种效应的传导及其作用的发挥,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发展效应

目前我们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产业体系、现代经营形式、现代发展理念来发展农业,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它的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等,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它将受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有效需求不足规律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能够形成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缓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并通过它的需求效应,进一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生产力和谐是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质因素的协调配合、共同起作用的创造财富的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和谐,从而生产和积累财富,并通过它的效应,进一步地加快农村脱贫、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和谐,从而促使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效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是如何形成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的,即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三种效应是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它们的传导过程是什么。

一、需求效应:形成机制与传导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路径选择为现代农业建设,不仅能够形成和扩大需求,而且也能产生需求效应。由于农村市场尽管是一个广阔的极有需求潜力的市场,但是它的发展受到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影响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较多,其中,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农村消费的客观条件较差是两个重要方面。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存在较大差别,所以农村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城镇居民更为严重,影响农村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据统计,“1990~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几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15%,年均增长7%,比80年代增长快54%。这种情况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日趋萎缩,比重不断下降。1990年农村市场消费占全社会的份额是53.2%,1991年降为40%,2001年降为37.4%”。可见,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农村市场的需求及其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扩大农村需求,发展农村市场,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即使收入水平的提高足以支持农民选择同城镇居民一样的消费方式,但是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消费愿望难以实现,因此也形成不了需求。农村没有自来水设施,农民就不可能用上卫生洁具,从而也就没有消费卫生洁具的需求;农村即便有电,农民也会因为电视接收设备不足或落后而缺乏对电视机的需求。所以,扩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固然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也需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除了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新型农用工业以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实现农村人口的安全用水,建设公共供水系统,解决农民的自来水入户的问题;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力度,加快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的步伐;三是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实现户户通电目标;四是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继续发展小城镇,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如果能够顺利地完成上述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那么,农村居民就有条件使用卫生洁具、交通工具、电视机和计算机,等等,从而扩大对上述各项商品的需求。据湖南省政协的一项调查,“全省农村尚有1431万人饮水安全没有保障,34个村3.89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有3.2%的村、1.61万农村人口看不到电视,4.7%的村不通电话”。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不只是为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生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而且也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所形成的需求,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固然可以通过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条件,形成和扩大需求,而且也能够通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购买力水平,形成和扩大需求。由=F需求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仅有消费欲望而没有购买力,不能形成现实的需求;仅有购买力而无消费欲望,也不能形成现实的需求。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形成和扩大需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民的收入水平能不能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负有农村脱贫的使命,要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发展路径,切实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如果加大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那么,投资的40%左右就可以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收入。基础设施建设除了需要劳动力投入,也需要使用原材料,如水泥、砖头等,这些都是由农村工业提供的,所以,农村工业能够得到发展,既务农又务工的农民收入就能够提高。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民利用科技进步可以突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的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农民通过发展健康养殖业、特色农业和生物质能产业,生产出使用价值大、有需求、价格高,收人也高的农产品。现代农业建设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农产品物畅其流,价值能够在流通中实现,农民的收入水平可望提高。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培养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队伍,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素质及增收的能力。可见,发展现代农业,能够促进农村脱贫、农民致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同其消费欲望相结合,能够形成较大的市场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转变为以现代农业为主的新农村,需求扩大及效应的发挥是不可替代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得益于需求比较旺盛的市场

经济,又受制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市场经济。1998年至2003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市场疲软,物价持续走低,农产品市场尤其如此。现在,随着投资的持续升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虽然有所缓和,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还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形成和扩大需求,从而启动市场,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能够形成新的需求,进而带动农村生产的发展。这是一种因为需求扩大所形成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和扩大了需求,需求扩大反过来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效应通过需求扩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需求进一步扩大、生产进一步发展、生活进一步宽裕的传导过程,发挥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二、财富效应:形成机制与传导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只是能够产生需求效应,而且也能够形成财富效应。所谓财富效应,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产和积累起来的财富对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那就是对农村生产力和谐、农村生产关系和谐、农村经济基础和谐与农村上层建筑和谐等目标的实现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为说明财富的形成机制及其传导过程,有必要先对财富的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西尼尔认为:“任何一种事物要使它成为财富,也就是使之具有价值,应该包括三种特质: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效用是用来表示防止痛苦、或者是间接产生愉快的一种手段的特质,是价值的一个必要成分,它指的是事物对人们痛苦与愉快的关系。可转移性是任何事物能够成为财富,使它具有价值所必备的第二个因素,它表明产生愉快和避免痛苦的能力,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全部或部分地被转移。供给有定限是构成财富的第三个特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指的是限制某种商品供给阻力的比较强度。”因为物品的效用具有边际递减的规律,“因此,物品的效用,也就是保有某一数量时所获得的愉快,将按比例地增加””。供给有定限指的就是这个“某一数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和积累的财富指的就是具有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三种特质的物品。如果生产和积累的物品不具有上述三种特质,就不能成为财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和积累财富的方式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也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就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等。农田水利、耕地质量、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品等,都是具有效用、供给有定限和可转移性的物品,从而都是农村的财富,这个过程就是财富生产和积累的过程。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就是为了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的集约生产、清洁生产等。具有财富特质的农产品因为农业科技创新,不但产量大幅度增加,而且质量和品种也会大幅度地提高和增多。前者是农村财富数量的增长;后者是农产品效用的增大,实际上也是农村财富的增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就是通过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农业由产量低、质量低、品质低向产量高、质量高、品质高的农产品结构转变。显然,农业产业体系的提升将大大地促进农村财富的增长。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就是通过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促进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财富的效用特质是在流通中实现的,财富的效用对于交换的一方并不大,而对于交换的另一方可能很大。所以,通过流通,财富的社会福利在增大。现代的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虽然不能直接生产和积累财富,但却能提高财富的福利水平,通过市场引领财富的生产和积累。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更能促进农村财富的增长,更能够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通过加强农村的教育培训,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生产和积累的能力增大,财富增长的速度加快。

更为重要的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够提升农村生产力诸因素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资料在农村生产力物的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传导自己的活动到劳动对象上去以影响和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对象是农村生产力的物质要素的一项内容,是人类劳动加于其上并形成适合人类需要的财富的物质条件。劳动对象的质量对于生产出来的财富数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够提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也就具有增大财富生产数量和提高财富生产质量的能力。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够提升农村生产力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劳动者的素质,即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因而能推动农村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劳动过程中人的因素和物质因素能够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生产物质资料的总体能力就能充分发挥,或者说,生产力水平就有可能实现最大化。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财富的增长。

农村财富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发展现代农业所形成的财富,很大一部分属于物质资本。农田水利、耕地、清洁能源、新型农用机械等就是农民进行劳动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只是它们本身就是财富,更重要的它们还是生产财富的财富。“物质财富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积累的劳动愈来愈多,物质财富也不断增长,这就为继续发展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愈来愈雄厚的物质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所形成的财富,除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包括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也是财富,它不同于物质资本。“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能是生产的前提,也是国民财富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财富的人力资本是首要的生产力,在财富的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地生产和积累财富,而且也因为财富作为物质条件具有发展生产的功能和作用,能够生产和积累更多的财富,从而形成财富效应。

新农村建设的财富效应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影响和作用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新农村建设财富效应的传导过程。财富之所以能够对农村生产发展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形成财富效应,是因为它本身可以作为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协调配合,共同起作用,形成财富的生产能力,即所谓的生产力。生产能力越大,农村生产的发展速度就越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也就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法律法规健全、市场完善而均衡,劳动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就能在等价交换的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和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作为财富的劳动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形成的财富效应,是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实现的,两要素在市场上和生产中的运动过程和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生产财富的过程,就是财富效应的传导过程。

三、发展效应:形成机制与传导过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发展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而且也是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被称之为发展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仅仅只有发展,没有发展效应,那么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一种缺乏内生动力的发展。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产生发展效应,因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具有内生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效应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传导的。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进农村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保障。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健康养殖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能够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市场支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在于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经营形式和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就是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现代发展理念能够引领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智力保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要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农民,就能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既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基本条件。尽管如此,如果只有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没有农村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也是不可能又好又快发展的。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个内容需要研究,那就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制度因素可能比技术因素的作用更为重要。“诺斯和托马斯反复强调了制度变迁比技术变迁更为优先且更为根本的观点。他们将更为集约的耕作制度(比如二田制对三田制的替代)视为一种制度对相对要素价格变化而不是技术变迁的回应。进而,他们强调了一个市场经济的扩张即便在没有发生技术变迁时也能为人均收入的提高作出贡献。”所以,农村社会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只是需要技术创新,而且也需要制度创新,即创新农村社会的体制机制。农村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要完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基层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通过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农村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建设,强化农村的社会治安等,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所难以起到的支持作用。

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基础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协调基础上生产关系的提升。如果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人与人关系不和谐,即便生产力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也不能认为农村社会经济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相反,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逐步实现和谐,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的矛盾逐步得以缓和,那么,不仅生产力的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就是生产关系的和谐程度也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关系和谐包括交换关系和谐和分配关系和谐。等价交换的交换关系就是和谐的交换关系,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者和消费者积极性的交换关系;劳动者和所有者能够获得各自认为满意的收入份额的分配关系就是和谐的分配关系,就是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分配关系。生产者与消费者、劳动者与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社会生产力就能得到大幅度地提高,从而能够促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效应。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选择现代农业作为发展路径,不只是直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内生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发展效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效应是通过以下过程传导的。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农村生产力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农村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农村生产关系和谐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农村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随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与人关系和谐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这是一种通过发展求发展、通过发展

促发展的过程。就是说,发展现代农业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为了谋求和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通过发展求发展,通过发展促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效应的传导过程。

四、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需求效应、财富效应和发展效应,推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因为它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消费环境的作用和功能,因而能够增加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和实现他们的消费欲望。购买力的增加和消费欲望的实现,就是消费需求的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扩大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既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有效需求的扩大,能够启动农村市场。城市工业品通过农村市场流通,价值得以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城市生产的发展能够扩大就业,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因而具有扩大农产品需求,带动农村生产发展的作用。农村生产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形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效应。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财富不断生产和积累的过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直接为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具有财富的三种特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财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财富生产和积累的速度。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是通过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扩大财富效用。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是运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社会化的融资形式,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生产与效用实现的基本形式。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经营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促进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扩大财富的生产和积累。因为财富是继续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条件,所以,它能够形成对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扩大农村财富的同时,形成和发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财富效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产业保障;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和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支持;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发展求发展,通过发展促发展。所谓通过发展求发展,指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谋求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谓通过发展促发展,指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用发展积累起来的财富基础及其财富效应,推动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这种以发展求发展,以发展促发展的作用称谓发展效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只是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促使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发展效应。

[责任编辑:王篆]

作者:李松龄 王昭平

农村建设农业制度管理论文 篇2:

新农村视阈下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休闲农业发展有助于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一定格局和特色,但仍存在问题。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人才匮乏,推广平台欠缺。株洲市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多举措筹集资金,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专业人才,搭建休闲农业推广平台,促进株洲市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问题;策略;株洲

休闲农业是旅游休闲业和农业产业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业态。休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是株洲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要坚定协调发展思路,不断挖掘休闲农业动能,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新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株洲市新农村建设。

1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辨析

休闲农业的涵义学界已有广泛研究,但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界定,这从其名称上可见一斑。国外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表述有Recreational Agriculture、Leisure Agriculture、Leisure farming、Rural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Entertainment Farming、Village tourism等,国内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表述有“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一般认为,休闲农业指在城郊和农村范围内,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游客为服务对象,充分挖掘农村各种资源,利用农业生产场地、农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农村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农俗文化等经科学规划设计,充分发挥农村与农业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资源的体验,以实现身心调节和放松,增加企业及农户收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业态。休闲农业作为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业态是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和文化等产业的协同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投资、生活和文化环境改善、并有利于培养职业农民,为当地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经营者在为游客提供服务过程中拓宽了农村资源的市场价值,拓宽经济增长点和收入增长点。休闲农业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可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的流通,有利于乡风民风的建设,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反之,新农村的建设也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株洲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增长迅猛。2009年株洲市拥有休闲农业企业200余家,其中市五星级7家,四星级和三星级分别为5家,接待游客150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2010年,全市规模休闲农业企业达223家,至2012年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282家,其中市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17家,四星级20家,三星级19家,接待游客315万余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2014年,休闲农业企业达310家,接待游客340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亿多元。在株洲市“旅游升温”战略实施背景下,株洲市休闲农业已走出单一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了科技示范型、特色产业型、观光采摘型、庭院经济型、农家乐餐饮型等典型经营模式。

株洲市发展休闲农业有其独有的资源优势。作为农业大市,目前株洲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13.92万亩,水田266.1万亩,旱地47.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9亩;有园地31.9万亩,设施农业用地11.4万亩。大体是“七山半水三分田,半分农业与山庄”。株洲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热雨量充足,地土肥沃,物种资源丰富。交通设施方面,京珠高速、京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铁贯穿而过,再加上省内长株高速、机场高速、醴潭高速、炎陵高速公路等公路的开通,为周边城市游客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株洲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境内有炎帝故里,仙庾岭仙女庙,龙门寺、庆霞寺、资福寺,再加上大京水库风景区等自然资源,株洲市发展休闲农业有了坚实的基础。

2.2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株洲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交通设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通往各休闲景点的交通工具有所欠缺,很多地方还是以自驾游游客为主。以株洲市郊为例,去往仙庾岭景区虽有公交可达,但公交站点设在仙庾岭路口,游客在此下车后还要步行约2公里左右,且缺乏有效的接驳交通工具。虽然通往各村镇的公路都已硬化,但路面偏窄,很多地方仅两车道,为游客的驾驶出行带来不便。由于农村土地的非农建设用地审批困难,导致大量休闲农家场所停车位紧缺,进而影响其扩张经营。此外,虽然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但大部分农家乐等休闲场所的卫生环境仍达不到规定标准;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还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休闲农业的发展。此外株洲市农村宽带基础设施有待提升,宽带使用成本较高,网速较慢,且偏远地区难以接入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障碍制约着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

2.2.2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基本上以农户个体经营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少区域统一规划,经营产品项目趋同率高。株洲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多数为农家乐,基本上都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吸纳游客前来就餐,服务附加值较低。休闲农业定位欠准确,缺乏层次。主要停留在餐饮、观光、水果蔬菜采摘、垂钓、简单农耕体验等项目上,能同时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消费需求的综合性休闲项目较少,蕴涵深厚农俗文化和地域传统文化的休闲项目欠缺,休闲农业产品深加工项目少。

2.2.3缺乏休闲农业专业人才

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一方面,株洲市缺乏从事休闲农业设计、生产和管理的人才。株洲境内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目前都没有开始针对性专业,科研院所和农技站及一些培训机构亦无针对性培训项目。外地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受各种因素影响,从事休闲农业意愿低迷。另一方面,虽然株洲市一些高校能培养一批旅游专业人才,但这些专业所培养的旅游人才欠缺农业基础知识,对当地民风民俗亦缺乏系统而深入学习,加之休闲农业项目欠缺成熟的解说词,对休闲农业景点的解说欠缺针对性。许多休闲农业旅游景点的导游和解说,主要依靠当地村民完成,其解说欠缺系统性、真实性和针对性。专业人才的欠缺直接影响到株洲市休闲农业的市场价值,品牌塑造和产业升级。

2.2.4缺乏有效的平台推广

当前中国各产业正加速探讨和实践互联网+战略和路径。株洲市休闲农业未能深刻把握互联网+机遇,依托互联网平台推广休闲农业,导致游客很难快速了解其设施、价格、路线等信息。株洲市农家乐协会网站“株洲农家乐网”规划不够系统,且没有有效利用该网络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休闲农业知识科普、互联网营销,网站信息量偏少,不利于株洲市休闲农业的推广。此外,株洲市政府虽然提出了旅游升温战略和旅游再升温战略,但没有组织休闲农业主体开展展销会等营销推广活动,相关协会亦未组织。2013年株洲依托荷花节开展“穿越荷塘”快乐田园大冲关对推动仙庾岭景区休闲农业及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此后该类型节目没有持续开展,且没有掀起更大范围的休闲农业热,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休闲农业的推广。

3株洲市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3.1加强统筹规划

农业主管部门要做好休闲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休闲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起来发展,在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依托株洲市深厚炎帝农耕文化、仙女庙、龙门寺、庆霞寺等寺庙文化、大京水库、仙庾岭等风景区、炎陵县龙溪乡茶叶基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层次分明形成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区、示范村,并形成一批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休闲农业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发展壮大一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格局网格化休闲农业布局。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将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问题有机结合,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2多力共举筹集休闲农业发展资金

株洲市财政每年适当安排农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奖励企业进行星级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工作以及产业升级工作,用于休闲农业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引导商业银行成立休闲农业专项信贷资金,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手续,支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经营规模,促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引导休闲农业协会成立休闲农业互助基金,通过民间资本弥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和商业贷款不足问题。税务部门根据国家税收改革规定,给予休闲农业企业各项税收优惠和奖励,减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税收压力。

3.3加大农村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规划和建设好休闲农业示范区基础交通建设,便利自助游游客出行。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网络使用成本,为休闲农业推广“互联网+”提供网络便利。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便利,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用水提供便利。充分抓住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契机,为休闲农业企业生产、生活用地提供便利,支持休闲农业企业依法利用荒山、荒坡、垃圾场、废弃厂房和矿山等发展休闲农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基础设施统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问题,促进新农村发展。

3.4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株洲市应成立农业、旅游业、卫生、行业协会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组,精心规划一批优质休闲农业旅游线路,组织旅行社根据规划的旅游线路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提升旅游品质。规划设计自驾游线路,引导游客自驾出行。各部门协作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卫生、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规范休闲农业景点解说词,通过制定

3.5加大人才支撑力度

进行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依托株洲市职业教育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培养休闲农业专门人才。政府部门出台配套措施鼓励株洲职业院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建设休闲农业示范专业,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培养休闲农业专门人才。对现有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帮助其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提高餐饮、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互联网应用及营销水平。

3.6构建平台,加大推广力度

一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qq等社交媒体加大休闲农业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打造休闲农业品牌,促进休闲农业产品销售,加快休闲农业设施、价格、路线等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积极展示项目特色,提高企业的关注度和美誉度,降低企业营业推广成本。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要主动加入电商经营行列,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推广休闲农业,增进市民对休闲农业的了解,增强休闲农业吸引力,不断扩大城市游客的吸引半径,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二是在“穿越荷塘”大冲关娱乐节目的经验基础上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娱乐节目和演艺节目,融合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形成休闲农业热潮。如可引导开展荷花节、茶花节、农耕节、庙会等节日活动,普及相关知识,使游客不仅有物质享受,更有精神享受,从传统的农家乐以餐饮为主转向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增加消费的附加值并增强休闲农业影响力。三是教育部门搭建平台,引导株洲市中小学校和特色休闲农业企业联手,组织学生体验农耕文化、茶文化等,亦可组织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校园讲课,为学生讲解科普知识,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这样既可提升休闲农业影响力,又在一定程度上传承文化,取得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峰.株洲休闲农业提质[N].湖南日报,2009226.

[2]周彬,黄维琴.论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J].生态经济,2012,(2).

[3]尹果.株洲市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思考[J].山西建筑,2011,(5).

[4]王卫民.株洲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品牌建设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3).

作者:刘洋 侯德文

农村建设农业制度管理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及建议探究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在重视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强新农村的建设过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发展过程相对比较缓慢,与城市发展过程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国家和相关政府能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有效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基于此,需要我们能对当前新农村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趋势、现状进行探究,并找出更适合经济发展的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路径;农业生产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趋势

1.1管理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农业经济管理也朝着数字化的方向推进,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好。如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贯穿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信息技术也能帮助农业更好的实现科技进步,推动我国生产力,农民的基本收入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并且,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有效提高信息化意识,使得农业管理水准大大提升。为了更好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就需要将农业管理、生产等过程进行分析,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采用更准确的技术和方法。

1.2产业化管理

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往往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根据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来组织相应的活动,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中介机构实现快速增长,产业化发展的实现也需要有效利用利益政策,优化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的发展,组织形式也会更加全面。目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偏向于农业,为了使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就需要相关政府能有效带动农民开展农业生产过程,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使得生产基地进一步实现多样化,进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农民的生活水准也会大大提高。

1.3转变管理思维

如今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农业经济管理也迈向了新征程。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在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产品经济的管理阶段更重视农产品的加工阶段,需要我们能格外重视产品的整体品质。并且,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来有效提高经济增长比率,使得农民的种植思维也能发生一定的转变,从而更好的开展农业经济发展,整体管理水平也会显著提升。

2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1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针对于农村的经济成长来讲,农村资源的短缺是限制农村的经济成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农村的经济成长资金的匮乏同样也是限制农村的经济成长的原因之一。所以,只有为农村的经济成长创建优良的成长平台,解决资源以及资金短缺的问题,继而才能促使农村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提供理论指导

现如今,本国的科学技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长,而农村的经济成长也面临着大量的机会与挑战。通过在农村的经济成长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能,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的经济成长水平,同样也能为农村的经济成长指明前进的方向。与此同时,管控者必须要提升农业经济管控质量以及管控水平,增强农业经济管控的力度,为农村的经济成长提供更多合理、科学、有效的理论,继而更好的解决农村的经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弊端。

2.3提供制度保障

只有做好农业经济管控工作,才能确保农村的经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合理性,管控者通过对农业经济进行更加全面而又深入的管控,促使农村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控还能够将农村的经济成长相关体制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与完善,继而为农村的经济成长提供全面的保障,激发农民参与农村的经济成长的积极性,最终促进农村的经济健康成长。

3.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3.1缺乏经济管理意识

根据分析我们发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主要利用权力下放的形式,农民可掌握的方法也比较有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业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也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传统生产方法无法达成一致。所以,很多农民在当前的生产环境下,没能够认识到当前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农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农民也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意识,所以在调整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重重的阻碍。

3.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以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下,虽然有相应的制度进行制约,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如今的系统仅是用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在管理制度方面需要作出调整和优化。实际上农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在生产资料、生产原料等方面的融合整理上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所以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4.新农村建設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4.1改变管理思路,完善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环境使管理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为此,需要我们能针对当前的农业发展情况来进行调整,使得工作内容更加完善,工作质量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可以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优化当前的管理思路,使得管理体系更加符合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管理人员也需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内容来选择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确保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更加符合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管理人员也能够在政策执行的同时,有较强的责任感,经济管理体制也能够在制度的约束下,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全面发展。

4.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所以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根据分析我们发现,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过程就是粮食的生产过程,经济效益的发展也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居民收入,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制定相应的措施,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农业变得更加绿色健康。除此以外,在农业发展时,也需要根据当地的特点来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更加符合当地的生产,使得生产链更加完整,价值也会发挥到最大。

4.3坚持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现如今,本国为了处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不平衡、不充分生产之间的矛盾,此时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农村的经济与城镇经济相比较而言,农村的经济一直都是出于较为落后的位置,为了使得国家的整体经济成长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时就需要将农村的经济成长水平提升上去,这样才能促进本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针对于农村的经济来讲,就需要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当中,对部分农民进行思想指导,根据农村的实际成长状况,继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成长方案,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提升农业经济管控的品质。在制订管控方案的同时,就需要对农村的经济各个流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继而对农村的经济成长的整体构造进行全面的调整。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村经济发展,就需要我们改善当前的管理体制,需要我们能根据当地的发展方式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从而更好的实现产业信息化发展,城乡发展的差距也会变得越来越小。久而久之,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了更大的突破,全面小康的发展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徐智永.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探析[J]大陆桥视野.2016(16).

[2]秦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探析[J]环球市场.2016(33).

[3]刘玉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

作者:唐美玲

上一篇: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分析论文下一篇:网络教育中微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