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民主社会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批判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提出了关于民主主义社会下的职业教育思想。他能够摆脱现实的羁缚,用如此超前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并对理想的职业教育进行自己独特诠释,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工业民主社会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业民主社会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工业和信息社会转轨中的高校成人教育转型

摘要:在工业和信息社会双重转轨中,成人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成人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工业和信息社会双重转轨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提出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存在的与工业和信息社会双重转轨不相适宜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整体性改革策略: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模式;均衡发展各种教育形式等。

关键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挑战;转型

作者简介:李金芝(1974-),女,山东费县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目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需要弥补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的缺课,另一方面需要追赶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以非工业化、非城市化、知识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的先进水平。概而言之。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双重转轨阶段。当下之际。要深入分析工业和信息社会双重转轨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挑战,深入探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存在的与此相关的问题和症结,以期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提供较为准确的切入点。

一、工业和信息社会双重转轨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挑战

从实践层面来看,工业和信息社会双重转轨主要落实在经济领域现代化和社会领域现代化这两个主要方面。因我国采取双重转轨的道路。所以需要综合考察其对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挑战。

(一)来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挑战:人力资源存量开发有限

就目前而言,我国一般人力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我国顺利实现经济领域现代化所面临的真正障碍。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对成人人力资源存量开发有限,不能有效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经济建设人才。

1 尚未有效开发工业和农业经济所需人力资源。虽然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工业化水平等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仍面临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和改造升级的工业化任务,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与低素质单一技能劳动者的矛盾仍旧很突出。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所办的教育,主要还是对在职人员或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尚未将各种在职和再就业等方面的职业培训纳入学校的运营视野,不能有效培养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触角未延伸到农村,绝大多数的农业劳动力不能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及培训,农村经济也因此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2 尚未有效开发知识经济所需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形态的逐步确立意味着知识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主体、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意味着产品中知识和服务内涵的提高与知识型产品的发展,意味着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是思想、创意。是知识。因此,知识经济强调对知识的创造。无论是从国家发展的需要,还是从我国现有的国情国力出发,都要求我们必须把缩小知识差距、提高我国国民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列入新世纪的发展战略重点。但是,我国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多重视文化事务传承的同构(应试教育)性,忽视知识创新意义上的解构、重构(创造教育)性,没能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

3 尚未有效开发网络经济所需人力资源。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的日益扩大,使信息或知识的共享性和快速传输性特点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了信息或知识的跨国界快速而自由的流动。网络经济日益走上了社会中心地位:在国内,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横向整合、纵向贯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它正在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国际上,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使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吸收和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型道路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然而。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封闭办学、专业设置陈旧、课程设置机械单一等问题的存在,无法适应网络经济时代新的人才培养需求,未能有效培养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所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和外向型人才。

(二)来自社会领域现代化的挑战:成人教育“乏能性”明显

社会领域现代化包括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根本转变,国民文化和健康素质的大幅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根本改善以及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等方面。然而。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有效促进社会领域现代化的功能发挥方面明显欠缺。结合当前我国社会领域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去分析,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乏能性”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 对新型城市化促进作用不足。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要实现现代化,也需要借助人口城市化的推动效应带动全方位的发展。鉴于我国面临双重转轨的历史重任,我国需要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以实现城乡平衡: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从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在第一次转变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农转移,但是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没能在规范和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和融入城市生活方面真正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独特功能。同时,要想顺利进行第二次转变,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农村的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可是我国成人教育特别是高校成人教育没能担负起农村现代化的重任。

2 对民主化推进作用缺失。民主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必然要求。与农业社会形成的金字塔型的集权式权力结构和工业社会形成的以政党及代议制民主为特征的社会宏观管理体制相比,在正在步入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为人们充分表达意愿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民众的民主意识、观念、要求的产生,也促进了民众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获得自由发展的意愿的产生。然而。一方面。由于受招生制度等方面的制约,作为民主化在教育领域延伸的教育平等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领域未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忽视价值理性,重视工具理性。即仅仅重视专业、知识、学术本身的技术性实用意义,而忽视其作为塑造人、改造人的人文性质上的意义。培养了大批“单向度的人”。不利于成人通过教育过程自由地发展自己,不利于成人在社会结构中发挥媒介作用。

3 对信息化建设推动欠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近20年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在激烈的竞争和潜藏的融合中正形成一个新的信息时代特有的形象:广泛、无所不在、公平、可承受的信息共享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在包容性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从成人教育层面来看。一方面信息时代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成人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仍旧拘泥于让成人学员在固定的时间以固定老套的方式接受固定内容的教育,没能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不能有效发挥公民信息能力建设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工业和信息社会双重转轨中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策略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1 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美国经济学家罗默(R.Romer)建立了著名的关于新增长理论的模型。称之为“收益递增型增长模型”。他提出“以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二者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要素,它们不仅可能形成收益的内部递增,而且能使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也产生递增效益。从而牵动整个经济的规模效益递增。保证了长期的经济发展”。因此。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而我国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其受教育年限较低,科技文化水平较差,致使巨大的人口基数中有相当多的人在从事低级的生产,单位人力资本所创造的财富相当贫乏,而这也正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当滞后的根源所在。故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应定位于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 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召唤社会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因知识的可再生性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所以。知识经济时代既对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蕴含着对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更大需求。再者,现代社会高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得许多传统职业在社会上逐步消失,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必然会造成新的结构性失业。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已在职和不在职的成人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以前的那种“专才”很难适应这种急剧的职业变迁。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知识或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具有触类旁通的综合素质,以帮助成人提高对就业环境变化的多重适应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当今社会,各发展中国家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知识的引进,只能缩小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它不可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束缚成为世界强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与专业化知识作为基础。我国只有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才能实现跨世纪发展。所以,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人才,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4 致力于培养外向型人才。发展网络经济,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整体战略的高度不仅是中国直面知识经济的历史契机,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契机。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看,国际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全球范围的商务运作空间,而电子商务则为企业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体系提供了有力武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认为基于网络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人才具备国际化素质。鉴于此,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应致力于培养大量国际型人才,即培养具备英语会话能力、具有必要的国际法规知识、通晓电子商务的综合性外向型人才。

(二)改革教育体制

1 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漫长的历史过程造就了适应大机器工业时代的“全能政府”形态,形成了以“管”为中心的大政府管理体制。但是,在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传统的管理层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并丧失了从垄断信息到垄断决策管理权力的优势,传统的科层制所固有的或衍生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受到冲击。在信息社会,社会组织管理中的民主、间接民主开始向参与民主、直接民主演变。因此。政府要转变管理职能,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则,监督评价以及为学校和民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把办学自主权移交给地方,特别是办学机构本身。使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

2 建立网络型内部管理体制。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成人教育必将出现高度信息化、市场化、知识管理和经营的新特性,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以及敏捷、快速、高效的协调成为管理的重要职能。因此,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可是,同其他领域相比,我国高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还在实行很强的计划管理,结果导致决策者并不掌握充分的信息。而掌握信息者又无权做出任何重大决策的局面,最终导致教育和社会发展脱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解决此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变自上而下的管理为当事人管理,将权力给予那些同教育过程关系密切从而掌握最多信息的人。因此,要建立网络型内部管理体制,建成集体决策性组织,尽快建立并完善社会需求压力传递系统,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无缝隙或超紧密整合。

3 建立开放性招生体制。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要求教育向尽可能多的人开放。然而,由于受制于现有经济条件以及传统校园的发展规模,只能将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民主和平等的重任交给各非正规教育机构。所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适应社会需要,面向全社会所有公民举办各项教育和培训活动。鉴于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要调整招生考试的指导思想,降低入学标准,敞开成教大门,采取“宽进”的政策。在宏观上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在微观上建立多样化的符合成人特点的入学水平测试制度,把愿意学习、能够学习的人吸引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中来。

(三)优化教育模式

1 建立面向市场的产业运作模式。与其它教育类型相比,成人教育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改革要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开发和教育服务为目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要建立顺应市场变化的运作模式,建立对社会需求快速反应的最高鉴别机制。关注教育产业操作、市场环境分析、竞争优势建立等实践问题,按市场规律、市场机制设置专业及课程、招生数量、教学内容等,以拓展产业

教育操作空间,打开教育与资本市场间的闸门,促使教育人才市场开放和教育产业竞争环境公允。

2 开辟合作共建的多元办学模式。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E)现任主席詹姆斯·泰勒(JamesTavlor)认为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所有大学都有可能会变成双重模式。大学将向双重模式发展。双重模式的大学将多于只提供远程或面对面的单一模式的大学。作为我国双重模式典型代表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要在已拥有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逐步走向开放。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以及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等,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开拓办学领域、拓展成人教育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培育增长后劲,努力形成跨领域、跨区域和国际间的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

3 构建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照搬普通教育的知识本位的机械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就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和突出的问题。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教育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构建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成人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课程、授课方式。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要尽快建立基于网络的学习策略支持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建立完善的辅导教师制度,建立网上学生社区,强化图书馆为远程学生服务的功能等。改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存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教育模式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学习”教育模式,从标准化、按计划培养人才的培养模式向个性化、选择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培养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的人才。

4 创建新型实用的专业设置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经济支柱产业已发生了变化,这必然引起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这就迫使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不能再用和普通教育一样的专业目录去规范和限制专业设置,而要结合教育需求灵活地设置专业。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压缩长线专业,扩大社会需要的短线专业,及时增补社会需要的新专业,特别是围绕新型工业化所出现的新型产业。总之,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成人需求调整、设置专业,为不同求学者打开校门,不断改造老专业,推出新专业。跟踪教育市场需求,真正服务于求学者,这样才能提高办学声誉。

5 发展机动灵活的课程开发模式。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与学的交互性、信息的海量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以及网络强大的瞬间检索功能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凭主观想象和判断,而必须根据这种变化而变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要走出学科中心的藩篱,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构筑以满足成人职业和生活需要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总之,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知识创新为宗旨,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各课程内容及时进行补充、更新,开设以创造思维和创造意识为主的教育课程,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多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使学生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积极主动地构建新型知识和智能结构,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加强。

(四)均衡发展各种教育形式

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最主要的缺陷在于举办成人教育的立足点和重心远未从传统的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也远未从传统的阶段性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为此,应做到:

1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学历教育的办学优势,依托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继续进行学历补偿教育,以满足社会从业人员对学历提升的要求。同时,又要更新办学观念,拓宽办学思路,开展非学历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及社会生活教育等。

2 职业技能教育与生活闲暇教育均衡发展。成人教育应进入职业技能教育领域,加强在职培训l、创业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同时,应明确以人为本的成人教育价值观,重视成人生存需要之外的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闲暇教育。目前这类教育尚是成人教育的空白地带,也必将会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均衡发展。考虑到成人全面和有机的发展,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可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谋求各种教育的融合统一,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的视线由学校的点转向社会的面。譬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进入社区,将教育活动置入一个具体社区的背景中,特别是进入农村社区,并和职业教育等其它各类教育融为一体,渗透到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培育学习型社区。

4 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可以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局限和地域限制,为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和灵活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另一方面,不能过分依赖现代远程教育,还要注重各种面对面教育和交流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职业培训和社区教育领域,并不适合用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来开展。

作者:李金芝

工业民主社会职业教育论文 篇2: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

【摘要】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批判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提出了关于民主主义社会下的职业教育思想。他能够摆脱现实的羁缚,用如此超前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并对理想的职业教育进行自己独特诠释,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杜威;职业教育思想;解读

杜威的独特魅力在于他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是从教育家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且是建立在霍尔、詹姆斯等人的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黑格尔和皮尔士的哲学思维来解答问题。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使他能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和学生的内在需要来设计教学,而哲学的思维方式又使他能摆脱现实的约束,以超前的意识诠释一种完美的职业教育思想。本文试图从理想性和现实性两方面来解析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

针对当时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忽略人的自由教育和文化修养而导致学生畸形发展的弊端,杜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一种创新的、富有哲理性的职业教育思想。这种民主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是以美国的产业化、民主化为现实基础,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是通过对前人学说的系统地批判而发展起来的。

首先,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是以民主主义社会为前提。职业教育上的各种对立冲突,比如工作与闲暇的对立,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文化修养与社会服务的对立,心理状态与物质世界的对立等在民主社会里都将得到解决。在民主主义的社会,所有的职业与劳动都是平等的,无贵贱之分,大家都为一个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一切工业、商业、制造业都不再是为了赢利,而是一个供工人们施展职业才能的舞台。工人是职业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们不但要懂得具体的操作,还要具有相应的科学知识并了解他们职业的意义。在这里,个体的各种能力得到足够的关注并得以充分地发展,职业发展与终生教育融为一体。

其次,杜威强调“做中学”,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通过有目的的连续不断的活动来进行。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会感觉到学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会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整并保持相应的持续性。这种直接体验性和内在驱动力会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杜威还注意到如果单纯依靠学校的实验室或模仿工作环境并不能很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他要求工厂车间要与实验室、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一切可能的设备和机会。

第三,这种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完全和谐统一的。从个人发展的角度上讲,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对人的职业教育不能只囿于某一个固定的职业岗位,这将会制约人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是不断变化前进的,所以对人的职业教育也必须的动态发展的,要着眼于发展的技能而非眼前的功利主义。一个人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必须是他自己喜欢的,符合他自己的能力特点的、同时也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带来最大效益的。换言之,职业是个人兴趣的无限延伸。

应该说杜威所讲的职业教育是广义上的职业教育,不仅包括我们所说的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还涵盖了早期的职业教育即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职业渗透,同时也包括高等教育及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训练。这种职业教育不仅是人的终生发展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终生教育的理念。

二、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理想性

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可以看出,他很擅长从综合观点和发展观点来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每个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深入论证。他试图把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考虑在内,这使其职业教育思想有理想主义的倾向。

首先,杜威定位的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民主社会上。在他看来,民主是一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社会里,各种利益相互渗透,并特别注意进步或重新调整。这种社会是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障碍,每个成员“一切机会均等”。“在民主主义的社会,凡关于体力劳动、商业工作以及对社会所做的明确的服务逐渐受人尊重。”[2]杜威的完美民主社会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虽然有许多进步的地方,比如结合心理学的理论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独特个性,反对给人的能力分阶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教育与国家的相互关系,认为教育的逐步改进能造成更好的社会,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而非静止的、不容变革的。但从实质上却无法摆脱柏拉图的唯美理想主义,他提出这种泯除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理想社会是为缓和当时美国的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辩护的。

其次,这种职业教育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完全一致的。他说到“政府、实业、艺术、宗教和一切社会制度都有一个意义,一个目的。那个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个人的能力”、“一切政治制度和工业安排的最高检验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社会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但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欲望不仅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减少,甚至还会增加,所以要求社会或企业以牺牲效率和价格利润制度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就像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讲到的,“一个社会不可能把财富当作光荣,同时又在它的公民中建立起自我控制。”在杜威看来,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必须要完全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既促进社会的不断完善又使每个人在工作中能身心愉悦。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工作的兴趣,不是勉强的,而是明智的,即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和自己的能力倾向志趣相投的。

这种职业教育观的直接目的是试图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结合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乐趣。既合乎个人发展的需求,又有社会经济实效,还能够促进国家的发展。

三、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尽管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完美主义之嫌,但对于一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教育来说应该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正如杜威自己所说的,“一个理想绝非固定不变的,必须不断地再三探索。人们必须反复地发现、制定并组织理想。”[3]其中关于职业教育的前瞻性的观点对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有一定导向作用。

1.从做中学,在进行职业教育的时候注重社会和企业的参与。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一向注重历史文化和伦理道德,而轻科学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这种教育观念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束缚。杜威强调要从做中学,强调实践环节,将案例教学、工作现场参观、实习、实训和知识传授结合在一起,构成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主体,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现在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是强调得太少,而是太多;我们的实践不是关注得太多的,而是太少了。尽管杜威主张要把学校与企业完全融合起来,让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生动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校企合作的趋势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也是被实践证明是有利的、可行的。事实证明,只有当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学校的办学中来,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有活力,才能使学生“零距离上岗”。虽然现阶段我们的资源有限,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参与职业学校的办学和培训热情不高,但我们必须不留遗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加强政策的引导,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2.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念。

正因为职业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发展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的,所以我们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直接现实的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应变的能力。正如怀海特所说的,“教育的问题应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4]尽管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给一些学生僵化、孤立的知识或技能。学生求知识的真正目的,并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要获得知识以适应需要的方法。我们的职业教育似乎总倾向于传授给学生某些所谓“实用”的知识技能,而常常忽略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在当今社会,国际环境变幻莫测、知识技术更新迅速,如果不懂触类旁通、没有超前意识将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要把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联系,更应该把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起来,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

3.培养职业兴趣,发展职业潜能。

什么样的知识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最有价值?以什么来衡量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能力?这不仅关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评价标准,而且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知识观使我们更关注知识的逻辑性,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内容,而不是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个别差异。我们习惯于思考“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而极少尊重学生的意愿——“我要学些什么”。杜威认为,以兴趣为基础、与需要相联系的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效用。在职业活动中,兴趣和动机是一对孪生姐妹,教给学生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无异于对牛弹琴。特别在职业教育中,由于职业能力的隐藏性,要求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发掘他们的潜能。我们虽然也注重因材施教,但这种因材施教最多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调整教学进度,而非注重个别差异。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仍摆脱不了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但事实证明,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益于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公平的。杜威曾指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另一个人的能力在数量上比较起来怎么样,这不关教育的事,这和他的工作无关。所要求的是每一个人应该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的能力。”[5]职业能力的潜在性和多维性,要求我们要采取多元评价方式,比如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相结合等。当然,这在实施方面可能有点困难,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发展,既要放眼未来,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目标,又要立足现在,结合中国具体的现实,准确定位,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杜威的理想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对当时的美国甚至是现在的中国来说,仍具有伟大的指导意义,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5]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5,332,384.

[3]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4]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作者简介:余婉娜(1980—),女,广东汕头人,现供职于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作者:余婉娜

工业民主社会职业教育论文 篇3:

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杜威与黄炎培均对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两者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民主主义与教育》《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及相关文章和著作为研究工具,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探究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式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享有权威,而且陆续被传到各个国家,尤其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杜威先生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从美国现代工业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大背景出发,在职业的内涵与意义、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职业教育观。相同时代下,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力图改革传统思想束缚下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封建教育,围绕职业教育的目的、原则和办学方针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大职业教育主义”观。

作为同时代的两个教育大家,两者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提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其次,杜威来华讲学及其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杜威在中华职业教育社讲演中指出:“职业教育不仅要增进个人生产力,而且要顾及社会和国家,增进社会一般人的生产力,促进学校与工厂相互融合。[1]”“教育最大仇敌,就是读书与工作分离,专偏于脑的教育,不注重手的教育,故要注重手脑联络训练。[2]”黄炎培十分欣赏杜威所倡之义,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传播大使。两者对于职业教育的内涵、目的及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正如黄炎培所说:“吾社所提倡之主义,今后其可无庸疑骇。而若中小学加设农、工、商等职业科,如(杜威)博士所言,二者直当为一物,而非可别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外矣。[3]”下面具体从职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两者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以期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概述

(一)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兴趣,促进人的正向成长

探讨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目的,首先应理清杜威提出的教育无目的论的内涵,他曾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来反衬教育无目的论的正确。但综观杜威整体的教育思想,可以认为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他曾在中国讲演中说过:“我们要不喜欢暗中摸索, 听其自然, 就应该用教育哲学去指挥引导, 向着我们预定的方针, 达到我们希望的目的。[4]”回溯《民主与教育》一书中关于“教育无目的”的两处英文表述,分别是“that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has no end beyond itself”及“education is all one with growing; it has no end beyond itself”[5]。两者只有些许差异,表述的含义其实相同,即“教育是不断的生长,教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杜威认为生活是循序渐进地积极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这种过程之中。教育在其本身之外不附加任何目的,也不是任何外在目的的附属物。如果从教育外部制定目的,这种目的是呆板、固定的,既不能依据特定教育情境激发学生智慧,也不直接与学生现在的活动发生联系。由于这种外在目的的盛行,才强调教育为将来预备,进而忽视了儿童现在的能力和需求。杜威强调:“教育是持续不断地改组、改造、转换的过程,要警惕终极的目的。”生长永无止境,因而没有最后的目的。教育过程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应能够使儿童的经验、兴趣、能力持续不断增加,儿童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可以看出,杜威站在生长、发展的教育意义上阐释了“教育无目的”的思想,即他强调的是教育过程没有外在和终点的目的[6]。

具体到职业教育上来,杜威反对将职业与文化修养对立开来,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训练。他认为职业的对立面:“在个人方面,是盲目性、反复无常和缺乏经验的积累;在社会方面,是无根据地炫耀自己和依赖他人过寄生生活。[7]”换言之,杜威认为职业是个人明确目标,并进行连续的、积累经验的活动,并能在社会中独立自信生活,通过职业不仅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又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在他的職业观中,职业不仅包含机械劳动和收益性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任何一种艺术能力、卓著的科学能力和高尚公民品德的发展。职业教育也不是狭隘的工艺教育,单纯为了训练某种呆板、机械的技能,而是利用现在的生活,促进智力、道德的生长。如果仅把职业看成是谋生的工具,思维就会局限于利益,长期以往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就会陷入职业倦怠。杜威强调个体首先应对职业充满兴趣与热爱,进而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发展自己,服务社会。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技术效率,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他强调:“兴趣是主体与客体融合的状态,是任何有目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8]”此外,杜威看到工业社会的进步,职业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一方面职业比过去多了更多理智的内容和文化修养的可能性,工人不再只是机器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职业流动已成常事,一个人不可能终其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故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仅按照现有的各种工业,给予学生技术上的准备,而是通过职业教育发展自己的优势,促进个体知识、技能、智力、品德方面持续正向生长。

(二)教育内容:普职联结,构建综合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同样的社会背景,像劳动与闲暇对立一样,知识与活动、智力与实行都是相互对立。杜威认识到了这种对立局限了人的发展,他认为学生在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时还应该接受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教育,领悟职业与社会、职业与工作。他指出职业教育不仅包含“职业”二字,体现职业的所有理念,更要注重其教育意义,凸显社会价值,故要改善职业教育中单一技术训练的内容,促进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相互依赖与调节。他提出:“职业教育内容应涵盖与当前历史背景状况有关的教学、能促使人具有应对生产原料和生产机构的智慧与首创精神的科学训练及能使将来的工作者接触到当代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有关改进社会的各种方法的经济学、公民和政治学。[7]”完整的职业教育内容不仅包括技术知识,还应该包括文、哲、军、史、工、商等知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结,深入挖掘两者内在关联性,使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综合化。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中贯穿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人文艺术的熏陶能够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发展的人;另一方面普通教育课程贯穿一定的职业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教育方式:通过作业组织教学,提倡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民主的教育不是培养“呆板机械”的人,而是注重教育的全民性和现实功能。在他看来,学习不是单纯地讲授书本知识,训练学生心智,而是鼓励学生不断从事各种探索活动,增长经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杜威认为传统职业教育预先设置一个职业,使教育严格为未来职业做准备,实质是损害人现有的发展可能。因此他强调“作业是连续不断且有目的的活动,通过作业进行的教育所结合进去的有利学习因素比任何其他方法都要多。[7]”早期的职业预备应是间接的,通过学生选择符合他们兴趣和需要的主动作业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尝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同时杜威强调要在学校中建设模拟的社会情景,通过各种各样的竞技进行职业熏陶,减少与社会的隔阂。杜威提出的“主动作业”的方式要优于传统课堂教师呆板、无趣的讲授,学生在“主动作业”中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实质是“做中学”教育思想的体现。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概述

(一)教育目的:发展人的天性,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面对今之学生,不屑屑事家人生产,为求一纸文凭之通病,今之教育不能解决国家、社会最困难之生计问题。[3]”黄炎培大声疾呼职业教育第一要满足对己谋生的需要,加强职业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学生在校习得一技之长,其“学识足适于新事业”。但黄炎培并没有把职业教育仅局限为个体谋生的手段,而是认为通过职业教育,不仅使人人依其个性发展职业技能,而且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乐业的优秀品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实现“有业者乐业”的目标。黄炎培认为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别在于:“彼之教育取自然,而吾取强制;彼之教育取个别,而吾取划一也”[12]。因此黄炎培提倡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职业对外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内要适应人类才性不齐的特征,既使“人获得职业乐趣”,又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同个体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丰富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只有激发个体力量,解决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服务社会,才能达到“学校无不用之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的美好希冀[13]。

(二)教育内容:普职相结,依据社会需要开展职业教育

1915年黄炎培随同实业团访问了美国52所学校,主要从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联系问题考察了美国教育状况,并赞赏美国的教育制度。他提到美国与我国办学最大的不同在中学,美国很少有专门的普通学校或职业学校,多是普职融合的综合中学,美国中小学多采用分科办学,如:普通预备科升入大学,商业科精研商学,职业科学习木工、金工等以此种种,学校课程的设置处处与生活联系,校内设施也处处和社会联系。小学教育阶段,美国学校注重职业技能的传授,将教育与职业相结合,小学二学年,多添设分科讲习。反观我国1917年全国中小学纯为普通教育,专为升学设置,虽然全国中学403所,高等小学7315所,但高等小学毕业能升学者不到二十分之一,中学毕业能升学者不到十分之一,且含有职业性质的甲、乙种实业学校又少之又少,故毕业于学校,失业于社会者比比皆是 [13]。

基于對美国中小学校分科办学的考察与我国教育现状,黄炎培探讨了怎样在学制上理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改良普通教育,使之渐趋职业化、社会化。他认为小学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是关键,如果空学理论知识,不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所学知识置于社会毫无用处,而且使学生从小就养成“重读轻习”的弊端。小学教育内容应以实际生活需要为中心,在高等小学、中学内根据需要酌设职业科,同时注重普通学科“活用于实地业务”,对学生进行职业陶冶,毕业后能够获得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离社会无教育”“办职业学校,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络”[3]。在他看来,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考察社会需要,他提倡的职业教育内容包括了家政、师范、农商、医药、建筑等广泛的社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教材选择要充分考察职业界的意见,训练学生要考察职业界的方式,聘请的教师也应是职业界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基于此,中华职业教育社定期邀请工、商、金融等各界专家开座谈会,征求各界对学生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了解社会需求,随时改进学校工作,改善教育内容[16]。

(三)教育方式:通过实习联系课程,提倡做学合一

黄炎培面对“职业学校无工具之准备,所教所学皆空谈”的弊病,通过多年的国内外实地考察,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如果我们的学生只知道从书本中学习,而不在实践中锻炼,是知而不能行,难为真知。黄炎培从考察欧美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中认识到其职业教育之甚在于:“实业学校之内凡房屋以及房屋之砖之瓦之钉,屋内一切家具,皆出学生之手”,而我国职业教育却是“农学生知识不如老农,商学生不足应商业用”的现状[3]。黄炎培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养成,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他所开办的职业学校实行实习联系课程,半工半读制度,职业学校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设各科,如铁工科、木工科、珐琅科,每科均附设工厂,除了教师传授知识之外,还会到职业界聘请熟练的手工匠,教学生做工,学生可以联系所学知识到附设的工厂实习,此外还常鼓励学生到合作社、银行、农场等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实习,严格要求学生遵循职业规则,规范各科职业行为,通过这种实习联系课程的形式,实现以所学,为所用。

三、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异同分析

(一)教育目的:均强调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但价值观念不同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长”,教学过程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需要。职业教育并非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通过职业教育发展自己的优势,促进个体知识、智力、品德等方面的积极生长,使其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黄炎培也强调职业教育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为了达到“无业者有业”的目的,未能实现“有业者乐业”,那么只是通过职业训练培养出合格的艺徒,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可见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秉承一种综合的职业教育观,反对职业教育等同于狭隘的技能训练,强调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所提倡职业教育目的的价值观念有所差异。杜威身处工业快速发展时代,偏重于强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地选择喜欢的职业,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杜威“儿童中心论”的思想。黄炎培身处民族危亡时代,面对国弱民困的局面,首先希望通过职业教育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他更加强调人的个性应该与职业特征相结合,即人要适合于职业需要,不能片面夸大人对职业的主动性,应该适当的考虑职业特征的客观性,从而使人人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适合的职业,实现“无业有业、有业乐业”的目标,体现了黄炎培“教育救国”思想[18]。

(二)教育内容:均注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联系,但开展范围不同

杜威和黄炎培均重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联系与交流,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应体现发展性。普通教育中需要渗透一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興趣,职业教育应以科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加强对文学、艺术、历史等文化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杜威主要强调在学校中开展职业教育,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通过对学校环境进行筛选、简化,保留社会环境中的基本生活要素,以各种各样的主动作业替代传统课堂讲授,让学校成为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相比之下黄炎培强调更广泛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职业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各种性质的职业补习学校、职业学校、商业补习教育联合会、农业教育研究会等,并且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伤兵职业教育、灾民职业教育、清室旗人职业教育等;另一方面黄炎培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发展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仅从职业学校下功夫,需尽最大努力和社会沟通联络,到实际生活中去办职业教育,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教育方式:均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但实施方式不同

杜威认为传统的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割裂开来,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难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主张通过各种主动作业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学习,做到活学活用。黄炎培也认识到:“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习,学生贵劳心贱劳力”的弊病后,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杜威和黄炎培均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强调职业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但在具体实施方式上杜威并不赞成单纯的班级授课和书本知识的学习,主张在学校中建设一个模拟的社会情景,学校中的各种要素都与校外经验紧密相连,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游戏获得直接经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黄炎培则采用“欲办工校,先办工厂,欲办农校,先办农场”的方式,通过半工半读制度、实习联系课程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实习场所中内化所学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将学校和社会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贯通融合[19]。

四、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教育目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要适应这一变化,其教育目的应突出从单域人才向全域发展的能才、通才转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观念仍然存在误区:职业教育被简单理解为就业准备的教育,培养学生胜任未来某种职业工作。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局限在某一职业领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基于杜威与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应树立综合的职业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伴随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强调从业者对不同职业的适应性及自我发展,掌握必要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以期拥有综合的职业行为能力[20]。面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学生视为未来劳动力资源培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首先,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去,一方面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题研究,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采用以任务中心开展教学,学生基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训练多种职业能力。其次,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实习实训中,借鉴德国“学习岛”模式,在企业设置实训课程,引导学生直面工作问题,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创造等能力。最后,充分利用技术大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参与一些技术创新大赛,淬炼坚韧的意志品质,提升抗压能力,强化心理素质,不仅通过技能大赛提升专业能力,更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提高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推动普教与职教互动交流,开发综合性课程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理论逻辑基础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普通教育将学生导向知识体系,职业教育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因此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上各自为政,形成了普通教育重理论、职业教育重技能的培养模式。若普通教育完全与人的职业活动相割裂,不仅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而且会使人变得刻板、无趣、表面化;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必然使之成为徒有机械性、工具性的狭隘技能训练。普职融通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普职融通,首先要达到课程上的融通,课程是促进普职沟通的核心载体。

职业院校主要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以实践性问题为纽带联系工作与任务,重视培养实践能力,但也存在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因此可以尝试构建以价值观、德育培养为核心,以学习经验为原则的综合性课程。杜威主张“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他所提出的“经验”将学生主动行动、反复思考探索、获得理性认识整合在一起,实质是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并且该过程是不断连续的、动态的。同时杜威也构建了以活动为基础的 “经验课程”,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经验课程”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席卷全球的STEM课程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杜威“经验课程”的理念,该课程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五门学科,超越传统分科课程,致力于培养通用型人才。开发综合性课程可以以此为借鉴,以活动为载体,以帮助学生获得有意义经验为目标,把职业知识、技能、品德、素养等要素有机整合在项目式的“经验课程”中,以综合性的课程形式为基础促进普职交流[21]。

(三)教育方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019年国务院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22]。校企合作是实现杜威与黄炎培“做中学”“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广泛,但开展效果不好,一些合作仅停留在学校给企业提供短期用工的层面上,学生不能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践,难以达到黄炎培先生倡导的“边学边做,以做促学”的目标。职业院校应秉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思想,联动多方主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方式,深入贯彻“做学合一”的理念[23]。

首先,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机制,以区域为单位,实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资信建设等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对于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合作项目的企业颁发“最具社会责任合作企业”奖[24],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热情。其次,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一方面,校企双方建立健全相应的合作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多站在企业立场考虑其需求,为企业创造高水平人力资源的价值。企业要积极正视其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互派代表进行沟通交流,阐明企业对于工作岗位及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积极邀请企业的技术大师和优秀管理人员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教学内容,制定评价体系,鼓励专业教师实际参与到企业产品制作过程中去,同时聘请企业具有工匠精神的能人巧匠到校任兼职教师,学校要为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专、兼教师发挥各自优势,互补长短。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真实工作情境建设校内实训场所,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职员关系等积极要素融入实训场所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兴趣,培育学生责任意识,提升综合素养。

总之,杜威和黄炎培两人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思想之价值,惠是时而泽长远。两者在职业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丰富的见解,是现代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二者综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对当前“中国制造2025”时代背景下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职业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提升职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仍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及启发。

参考文献:

[1][2][4]  单中惠,王玉凤.杜威在华教育讲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00,207,221.

[3][11][15][17]  田正平,李笑賢.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5,132,303,148.

[5]  Dewey,J.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66:50-53.

[6]  张淑妹,李萍.杜威“教育无目的”概念的澄清[J].现代大学教育,2018(06):28-36.

[7][9][10]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5-329.

[8]  樊杰,兰亚果.杜威基于关系与生长视角的兴趣与教育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5):47-55.

[12]  杨克亮.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13][14]  李梦卿,刘晶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轫径迹与价值衍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5):44-56.

[16]  赵长林.试论黄炎培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 (02):65-69.

[18]  张晓明.杜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1990(05):37-40.

[19]  王梦云,妙惠.杜威和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学观之比较[J].中国成人教育,2019(02):57-59.

[20]  徐国庆,石伟平.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7.

[21]  赵蒙成.从全人教育视角看普职融合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23):89-94.

[2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19-04-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3]  刘涛,何飞,孙智慧.产学研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8,2(02):19-22.

[24]  李国杰.产教融合型企业评价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15-20.

作者:余春燕 林祝亮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