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教育预防腐败滋生论文

2022-04-21

摘要:预防腐败是指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腐败行为的产生,预防腐败有利于降低腐败危害,减小腐败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腐败。预防腐败的特点要求企业党组织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在思想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组织机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廉洁教育预防腐败滋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廉洁教育预防腐败滋生论文 篇1:

我国预防腐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发展,预防腐败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不断完善。本文把我国预防腐败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各阶段预防腐败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关键词]预防腐败理论;反腐倡廉建设

预防腐败思想贯穿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建党近90年尤其是建国60多年来,我们党对如何预防腐败进行了不懈探索并积累了许多宝贵思想,为有效预防腐败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大体而言,预防腐败理论在我国经历了三大阶段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预防腐败理论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反腐败斗争虽然没有出现“预防”一词,但许多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都是从预防着眼的,主要依靠过硬的思想、严明的纪律、广泛的民主、勤俭的作风来防止腐化堕落的产生。

1.过硬的思想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前提条件。我们党非常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建党之初就明确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在实践中探讨了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打造过硬思想的工作方法。建国后,我们党在思想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强调以党员干部为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求领导层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强调运用包括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典型教育等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优势。

2.严明的纪律是保证党的队伍纯洁、防止党内腐败产生的基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强调党的纪律。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提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主张“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1]。为了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保证党的队伍的战斗力,我们党同严重违反党的纪律的腐化蜕变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开展了“洗党”、“整党”、“整军”和“整风”等运动,坚决清除革命队伍中的投机腐化分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建国初期对张子善、刘青山等腐败分子的处理,震动了全国,教育了全党,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预防腐败作用,换来了我国历史上至少20年的风清气正。

3.广泛的民主和有效的监督是摆脱腐败、跳出“周期律”的关键。我们党很早就认识到了民主和监督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早在1927年,我们党就成立了专门的党内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1945年,毛主席在同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谈论能否以及如何跳出“执政——腐败——垮台”的“周期律”时,明确指出:摆脱腐败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建国后,为了健全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防止出现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我们党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这一机构在预防党内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报纸刊物的监督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也在这一时期的预防腐败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艰苦奋斗的勤俭作风是用以预防腐败的重要方法。早在1929年,我党就把“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作为入党条件之一写进了《古田会议决议案》,1933年在瑞金颁发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规定:凡“贪污公款在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以下者,分等判刑。除追回赃款外,还要“没收其本人家产之全部或一部分”;凡“挪用公款为私人营利者以贪污论罚罪”。新中国成立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发出了要警惕敌人“糖衣炮弹”袭击的号召,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后,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经过整风,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统好好发扬起来,先后发布过《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和《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并把“反贪污、反浪费”作为全党的一件大事,提出在全党进行一次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

总的看来,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就对“党的队伍因腐化而变质”的问题保持着高度警惕,并有预见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治措施。这一时期,对于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党更多的是从主观思想认识、从党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探寻,对于防止蜕化变质的方式,更多的是强调通过整党整风的形式、同时发动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来开展。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为我们今天的预防腐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二、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的预防腐败理论

在这一阶段,针对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呈滋长蔓延的状况,我们党作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的战略决策,侧重遏制腐败现象滋长的势头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确立了依靠法制和制度预防腐败的思路。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强调制度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中属于法律范围的问题,要用法制来解决。”[4]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5]依据这一思想,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整套防范、约束和惩罚腐败的机制,出台了一系列防范腐败的法令条例,使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四大后我们党更加注重法律制度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反复强调“要依靠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这是我们的一贯要求,也是最可靠的措施。反腐倡廉工作要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制化”。[6]同时还提出了制度预防腐败的具体思路,明确指出“对党内已经确定的制度要严格执行,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形成一套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7],充分发挥了制度建设在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

2.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多次告诫全党:“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8]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拒腐防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多次强调要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设防,坚决抵制错误的、腐朽的东西污染我们的社会,侵蚀我们的干部和党员队伍。江泽民指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9]

3.注重权力监督在预防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对于监督问题,我们党明确指出:“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需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和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克服缺点,减少错误。”[10]并着手从制度上恢复和发展党内外监督。在监督手段上,强调通过民主生活会和专门监督机关对党员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同时也非常重视群众监督,认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1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党强调要发挥党内民主生活的防范监督功能,特别要加强主动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往前移,加强事前防范。江泽民指出:“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监督。现在的社会情况和人际关系比过去复杂得多,要有效地监督领导干部确实有难度。但越是有难度,就越要下功夫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12]并提出对所谓的“五十九现象”加强防范。

4.提出“预防”腐败,强调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在强调运用好“教育”和“法律”两个手段的同时,特别强调要靠发展、靠改革来防治腐败。邓小平说:“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13]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出现的问题,往往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同时又都与体制存在弊端有关。因此,“把经济搞上去才是治本的途径”,“要靠深化改革解决问题。”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防范”腐败的思想,要求“特别要在执法部门和直接掌握人、财、物的岗位,建立有效防范以权谋私和行业不正之风的约束机制。”1993年7月召开的全国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从机制和管理制度上,防范和消除腐败现象的滋生”。同年8月召开的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反腐败要加强综合治理,既治标又治本”的思路,要求“必须把打击和预防结合起来”。1996年1月,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再次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查处大案要案、健全制度和严肃党纪政纪结合起来,既防范于前,又惩戒于后。”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总的看来,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确立了必须依靠制度预防腐败、把打击和预防结合起来的防治腐败新思路,并在防治腐败中突出了教育、法制和监督的作用,强调了“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减少和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条件和土壤”的思路,提出了“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要求把防治腐败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构建惩防体系,进一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指明了方向。

三、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预防腐败理论

在这阶段,以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出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为标志,我国的预防腐败工作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呈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严厉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预防腐败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系统。

1.确立了“预防为主”的防治腐败理念。随着我国反腐倡廉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党中央提出了“逐步加大治本工作力度”和“两个转向”的思想。2000年12月召开的中纪委第五次全会提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应该逐步加大治本的工作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并对反腐倡廉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反腐倡廉,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坚持教育、法制、监督相结合,坚持预防与惩治相结合。对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厉惩处。”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多次阐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性,强调注重预防的防治腐败理念,明确指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的提出,有效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不断推进,为新世纪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坚实制度保证。

2.提出了“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反腐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造成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状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反腐目标,随后召开的中纪委第三次全会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2005年1月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对如何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如何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如何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等一系列问题,做了具体部署。2008年5月中央又出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将预防腐败作为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稳步推进。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并把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写入了党章,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将之固定下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求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注重发挥惩治和预防的整体效能,“是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系统治理和解决腐败问题,实现消除腐败现象最终理想的阶段性战略目标。”[14]该战略目标的提出,是对我国反腐倡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国际透明组织“国家廉政体系”理论的积极借鉴,也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出我党对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对预防腐败工作的高度重视。

3.制定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战略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是适应反腐倡廉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反腐倡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党就强调:“惩治腐败,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15]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们党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把预防腐败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16]。这样,我们党的反腐倡廉方针,从最初的“侧重遏制”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再到以党的决议形式正式概括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直至党的十七大以党内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针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立足于从体制机制和思想意识层面上消除腐败隐患和漏洞的基本思路,是党中央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反腐形势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更好地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

4.成立了专门的预防腐败机构。为了对预防腐败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整体推进,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我国于2003年签署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2007年9月13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在我国正式挂牌成立。成立这样一个专门的预防腐败机构,是我国预防腐败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的重要举措。2008年4月,我国又建立了由国家预防腐败局与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法制办等1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预防腐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省也成立了预防腐败局,负责全省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检查指导等。为了积极探索有效预防腐败的方法和举措,国家预防腐败局先后在上海、河北、四川、湖南、福建、甘肃六个省市开展了预防腐败试点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5.提出把预防腐败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之中的防治腐败思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反复强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根本途径”,明确提出“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新思路,要求预防腐败工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并分别就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如何防治腐败提出了要求。2008年1月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之中”、“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同改革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将反腐倡廉工作融入“五大建设”之中的思想,表明我们党对预防腐败工作越来越重视,标志着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预防腐败的思路更加明确,愈益清晰。

总体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反腐败思路由“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侧重治标”转到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方位、多手段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成了这一阶段反腐倡廉建设反复强调的目标和重点,这些充分表明我们对反腐倡廉建设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2]谭世贵.廉政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3][10][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205.332.

[4][5][8][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379.144.327.164.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8.

[7]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563.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79.

[12]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3—504.

[14]党的十七大反腐倡廉精神学习辅导[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64.

[1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6.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95.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责任编辑:周奕韵

作者:吕薇洲

廉洁教育预防腐败滋生论文 篇2:

浅析企业党组织在预防腐败动态管理机制中的定位及作用

摘 要:预防腐败是指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腐败行为的产生,预防腐败有利于降低腐败危害,减小腐败对企业造成的危害,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腐败。预防腐败的特点要求企业党组织在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在思想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组织机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党组织;预防腐败;地位;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利益最大化正成为现代企业争相追逐的最高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腐败现象不断呈现。为了更好的抑制腐败,从根本上铲除腐败行为,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必须深入探寻企业党组织在预防腐败动态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一、预防腐败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预防腐败是指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预防腐败的实质在于:一方面,增强权力的“免疫力”,即增强权力行使者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另一方面,隔离腐败“传染源”,即减少甚至消除腐败行为发生的客观条件。与预防腐败相对应的概念是惩治腐败。预防腐败与惩治腐败一起构成反腐败工作的全部内容。具体来讲,预防腐败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一)主动性

开展预防腐败工作,主要是考虑到腐败本身对于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对社会、党员干部队伍等造成的恶劣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以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如果不吸取以前反腐败斗争中的经验教训,不抓住薄弱环节努力改进工作,预防腐败工作很难取得成效。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党员干部都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腐蚀和诱惑,而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因此,预防腐败工作要做到防范在先,反映出它的前瞻性、預见性和主动性。

(二)动态性

预防腐败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党员干部抵制腐败的“免疫力”是不稳定的,在预防腐败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抵制腐败的能力;另外,新的腐蚀和诱惑层出不断,党员干部时刻面临新的考验,因此,为了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坚持不懈、更加深入地开展预防腐败工作,以使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系统性

预防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许多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众多内容。西方国家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之一是系统地预防腐败,目前看来,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实际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主要目的也是预防。这既是从国情出发,又顺应了系统预防腐败的潮流,是一种创举。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等众多内容,每一个方面都是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四)长效性

预防腐敗工作的实质性内容是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和加强技术性设施的建设等。就教育来讲,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和公民廉洁行事的意识均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期发生变化;就制度来讲,用于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制度一旦建立,对于规范权力运行将长期发挥作用;就技术性设施建设来讲,用于预防腐①败的硬件设施一旦建成,技术性规范一旦确立,就会长期发生效力。另外,不同时期的预防腐败工作具有延续性和承接性,效用是累加的,短时期内不易减弱或消除。

预防腐败的内涵和特点普遍适应于国家政治生活和企业的动态管理过程之中。企业在预防腐败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党组织的地位,积极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巩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一)加深对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认识

党在企业中开展工作是我国企业的特点和政治优势。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党的工作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规律开,在企业中有效地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真正理解“政治”的内涵,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核心作用就发挥不到位。对企业来讲,不断提高劳动生成率推动生产力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就是最大的政治。企业党组织预防腐败的目的就是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党组织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是全方位的,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又是淘汰落后生产力的组织者。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抓企业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大事,谋划好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作为淘汰落后生产力的组织者,企业党组织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帮助企业干部、员工破除各种落后观念,铲除企业腐败现象,建立企业预防腐败的长久机制,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坚持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和党管干部两个原则

坚持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前提;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组织保证,偏离“两个原则”或削弱其中一个原则,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是一句空话。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这是党组织能否具有适当地位,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问题。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应该坚持企业党组织领导与董事会、决策班子、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领导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决策班子、监事会,董事会、决策班子和监事会的党员领导也可通过党内选举担任党组织领导职务;企业的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与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等机构组织,要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在运作中协调一致,拾遗补缺。

企业领导班子是企业的决策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存亡。领导班子建设的好,企业的内部关系就会理顺,党组织就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搞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是要按照干部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配强企业党政一把手。同时,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提高开拓创新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还应不断加强队伍的廉政建设,必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保证监督企业领导班子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厉杜绝一切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和实现股东利益。

三、企业党组织在预防腐败中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开阔企业党组织的视野,明确企业党组织在预防企業腐败中的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在预防腐败中的作用,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思想教育,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从思想上牢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反腐败斗争需要构筑的两道防线之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新②中国几十年的计划经济,高度集权制和计划性都使“权力”附上一种神奇魔力,一点权力,都可能变成换取钱财、满足物欲的商品。因此,企业党组织要通过各种手段教育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人员正确对待权力,自觉抵制因权力附加的各种腐朽侵蚀因素,要作到权为职工用,利为职工谋,情为职工系,真正作人民公仆。

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预防腐败工作的进程中注重廉洁文化建设,为预防腐败注入文化内涵。在开展“廉洁文化进企业、进机关、进班组、进家庭”的四进活动中,进行预防腐败体系的宣传,采取开展重点岗位人员警示教育,征集廉政警句,开展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召开廉洁文化建设现场会,举办廉洁文化摄影、书法展览,制定中长期廉洁文化建设规划,向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发放廉政书籍,定期集中观看《警钟长鸣》教育片,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坚持自身特色的预防腐败体系推进模式。企业领导人員应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道德理想,时刻鞭策自己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诱惑面前不伸手,在腐败面前不屈膝。

(二)防止权力滥用,遇制人情渗透

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还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鸿说过:一切有权人都容易滥用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用权力制约权力,就是要强化监督机制。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将监事会、纪检监察和审计等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统一起来,选配合适人员(与国家指派的稽察人员紧密配合),明确职权,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在决策方面,应重点监督工作目标的制定,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涉及矛盾和重大事件的查处和上报,人事制度的调整,职工意见建议的分析采纳,新上项目的论证,筹款和再投资等。在组织人事方面,重点应监督的是:发展党员、任免干部,推荐后备干部,重要岗位的聘免和技术职务的评聘等。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重点监督财务的预决算报告,预算外开支,工资以外较大数额的开支,固定资产的使用和转让,自有资金的提留、使用,以及工程发包,闲置资产的处置等。当然,更为关键是对掌握经济大权的“一把手”的监督。过去所谓的只认“一个人”、“一支笔”、“一张嘴”等高度集权的做法,是极易产生腐败的。

防止权力滥用,特别要强调用人公正。因为只有有地位、有权力的人才更好的享有推举权,推举也才有效力。这样,就可能有人投其所好,行贿受贿。因此,应建立和完善举荐者承担连带责任的制度,这样虽不能彻底根除腐败,但也能够有效地抑制腐败,达到预防腐败产生的目的。

(三)健全内控机制,强化预防腐败工作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同样,制度完善,可以使具有腐败意图的人找不到腐败机会;制度不完善,可以使原来没有腐败意图的人面对腐败机会而滋生出腐败意图,完善制度是做好预防腐败工作的保证。通过完善内部权力的制度安排,结合生产经营,对经营管理关键环节、主要程序实施有效监控。预防腐败工作与规范从业行为结合起来,把健全内控机制和加强过程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实现预防腐败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逐步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管理流程防线、专职监督部门防线和内部审计防线。建立以权力运行受控、工作执行程序、发生问题能够追溯为特征的流程规范。全面规范资金、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

总之,企业党组织在预防腐败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育方面,结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廉洁从业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制度方面,结合企业改革,探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构建制度预防腐败屏障。在监督方面,探索具有合力的监督机制,深化企业效能监察,提高监管效能。在改革和发展方面,用改革的办法和发展的思路解决深层次问题,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注释:

①《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6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参考文献:

[1]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德瑛.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综合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3]吴敬琏.吴敬琏论腐败溯源与清源[J].市场报,2005-1-11.

[4]芬兰.反腐倡廉靠机制[J].当代广西,2004(2).

[5]张青.邓小平倡导学习新加坡的廉政经验[J].东南亚纵横,2003(10).

[6]楚文凯.关于借鉴国外防止利益冲突做法的思考[J].中国监察,2006(14).

作者:陈铭

廉洁教育预防腐败滋生论文 篇3: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 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是最典型、最集中、最严重的腐败现象。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机关都无法独立支撑,必须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支持参与的格局,走社会化预防的道路。检察机关在坚决惩治职务犯罪的同时,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社会化大预防的格局,将检察机关专门预防与社会化预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一、充分认识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职能优势、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系统地总结了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这些重要决策部署,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检察机关立足职能,充分发挥办案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探索从制度和管理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继而更好地保护干部远离职务犯罪,保障党和人民的事业健康发展。

2.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影响。检察机关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综合运用各种预防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和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有利于减少和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推进检察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从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来看,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的重要职能部门,既要注重“惩治于既然”,严厉打击职务犯罪行为;又要注重“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建章立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检察机关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有利于增强惩治职务犯罪的效果,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而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基本原则

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预防形式。作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部门,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大格局之中承担着指导、协调、监督等职责任务,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在党委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既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为党委治理腐败当好参谋;又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共同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自觉地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才能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取得实效。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必须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措施,紧紧抓住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确定和及时调整预防工作重点,努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3.坚持立足检察职能。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也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优势所在。通过查办案件,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症结、特点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对引发犯罪的体制机制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办案讲预防,能够越讲越清楚;脱离办案谈预防,就会越讲越糊涂。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入手,分析职务犯罪的原因及其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促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既要着眼于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拓展领域途径,防止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倾向;又要坚持立足职能,摆正位置,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在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职务犯罪预防,其范围之大、面向之广、责任之重,非检察机关一己之力所能担负,需要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统筹推进。检察机关作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积极与相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建立共同开展预防工作的协作机制,推动建立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网络,增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合力和整体效果。

三、突出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工作重点

1.促进完善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机制问题是事关工作开展的根本性问题。为避免“零打碎敲”、“头疼医头”,检察机关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职能优势,积极为党委科学谋划、高层设计、统筹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建言献策。2001年,我省在全国较早成立了省级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检察院;全省市、县级领导小组也相继成立,基本上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如2007年,我省马鞍山市金家庄区院主动牵头,成立了由28家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参加的金家庄地区共同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形成了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共防工作机制。该区预防模式入选马鞍山市反腐倡廉建设“十件大事”,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十佳预防精品活动”。

2.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研究。由于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实践中预防工作的刚性仍然不足。当前要尽快推动制定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原则、职权、措施、责任等进行综合性、学科性的具体规定,明确检察、法院、审计、监察等预防主体的职责和地位。2002年,在省检察院的建议推动下,我省颁布实施了《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预防职务犯罪省级地方法规。针对近年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年初省检察院又积极向省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建言献策,建议围绕《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执行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为条例的进一步修订奠定基础。

3.切实发挥预防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要立足检察职能,紧扣中央、地方决策要求和工作部署,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设计专项预防;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各项预防措施,着力加强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近年来,省检察院围绕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等中心工作,及时跟进、主动谋划,出台了一系列预防工作举措,有效提升了预防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度。2011年,省检察院围绕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牵头、积极协调,与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会签了共同预防办法,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专项预防,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4.加大制度预防力度。要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查办相关行业、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认真调查分析犯罪产生的原因,查找具体制度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积极提出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完善制度的合理化建议。2010年,我省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检察院针对合肥市招标投标中心发生的职务犯罪窝案,深入分析、调研,向该中心提出了检察建议。该中心积极落实检察建议,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合肥招标模式”已经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招标管理平台。该检察建议先后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检察建议、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检察建议。

5.提高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收集整理职务犯罪案件及开发利用相关预防经验方面的应用,积极推动从地方到全国范围的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库建设。去年以来,我省检察预防部门主动从收集、整理近年来已决职务犯罪案件的法律文书入手,扎实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建设,力争做到“颗粒归仓”。目前,信息库建设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为我们做好职务犯罪动态分析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数据支撑。

作者:崔伟

上一篇:财务管理中绿色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沿海地区孩子品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