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回顾历史发现,以理性为理论基础是传统博弈论与金融学分析法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这样的特征使得传统金融学与客观实际不相符,进而难以反映证券市场的真实状况。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一劣势,在此基础上行为经济学家结合博弈论提出了行为博弈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 篇1:

近十年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及其对市场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要: 近10年间,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不断变化,其中主要是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两部分的投资数额增加明显,投资占比也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表现为个人投资者投资额占比减少,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占比增加。在投资者结构变化的同时,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也在变化。证券市场的波动性有变小的趋势。由此看来,伴随着个人投资者投资额占比的减少,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占比的增加,这可能会使我国证券市场更加稳定。本文采用上证指数收盘价的年标准差来描述证券市场波动性,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及其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 投资者结构 投资额占比 稳定性 上证指数 eviews

一、引言

近10年间,投资者结构发生了巨变,不仅仅表现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同时也出现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不再是国际证券市场上最主要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占据了之前个人投资者所占据的主体地位。近些年来,即使我国的证券市场相比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个人投资者的重要地位依然没有改变。西方的证券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与之相比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所占据的份额较小,即使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不断地扩大其投资额,但依旧比不上个人投资者扩大投资额的速度。

二、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主要有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除此以外一般法人也是一类持股者。近些年,我国股票市场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表现在持股结构上。

(一)個人投资者的数量远超机构投资者

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在股票交易账户数量方面,个人投资者毫无疑问占据绝对的主要地位。据中证登官网可查数据,截至2017年底,在中国的股票市场,投资者账户数量总额为19500.1万户,这么大的账户量中,个人投资者账户数量有19435.8万户,所占比例达到99.67%;相比而言,机构投资者账户数量仅为64.3万户,所占比例仅仅为0.33%。

(二)个人投资者投资额占比下降

统计显示,自2006年至2018年,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额上升幅度都不如一般法人的投资额上升幅度,2018年一般法人的投资额近乎等于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总和。2018年与2008年的数据相比较,个人投资者占比下降21%,专业机构投资者占比下降10%;但一般法人占比却上升31%。其中为何一般法人持股占比上升,据了解主要是由于限售股解禁,这是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后果。限售股解禁的方式一般为3-5年逐步解禁,所以2009年之后占比数据基本稳定,占全部的流通市值一半左右。

(三)我国的机构投资者不断多元化

公募基金的重要地位已经逐步被保险公司所取代。专业机构投资者依据账户主体类别来分类,其中比较重要的主体有公募基金、保险公司、银行、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内部结构相比以往有所不同,曾经占额八成的公募基金已经退位,反观保险公司2009年仅仅占比4.08%,2015年第三季度占比已经升至41.38%,可以说增速迅猛,已经成功超越了公募基金的最重要地位。分析保险公司占比迅速上涨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监管部门逐渐放开了对保险公司的投资管制。

三、投资者结构对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投资者结构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呢,接下来进行分析。投资者结构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机理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影响股市波动

准确性、公开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对股市价格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可以说很难做到这几个原则要点。国外的证券市场机制更加成熟完善,市场的约束力更强,不像国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那么常见。信息不对称现象散布在多处,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股票在交易时发生的不对称,以及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时可能会隐瞒自身信息。散户众多是我国证券市场一个明显的特征,其中大多数散户并不了解投资策略,在投资经验和常识方面的知识也相对匮乏,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明显处于信息获取的劣势。而机构投资者往往很容易在利益的诱惑下进行信息操纵,对个人投资者造成不公平。

(二)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显而易见一定有资金运动的不对称

这种资金不对称现象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相比较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基础产品种类和金融衍生工具种类都相对较少,开放式基金本身就是通过对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构建一个可以排除一定风险的投资组合,但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匮乏,基金很难达到控制风险的效果。虽然资金不对称现象已明显存在,但专门研究股票市场中资金不对称影响的还是不多,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对称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是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二是交易技巧、投资心理等很难测算。基于这两个特点,想要对它进行定量化的研究是难以进行的。

资金不对称的情况往往很少单独出现,常常与其他情况同时发生、混合在一起,例如资金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同时发生,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分清那部分是由于资金不对称所产生的影响。出于上述几点原因,对于股票市场中资金不对称现象的专门研究还是较少的,更主流的是对它进行考虑时,把它仅仅当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的一个因素。

(三)交易水平会影响股市波动

大部分的投资者都喜欢进行短线操作,希望短时间内通过频繁的证券买卖,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且总是跟随股市中可能获得短期价差的个股走,明显带有投机心理并且忽视了投资风险,这样会导致基金风险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投资技能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他们拥有高素养的专业投资型人才,拥有更加专业的投资技能以及丰富的投资经验。

四、投资者结构变动对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一)设置变量,建立模型

为了探究投资者结构对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稳定性的影响。选取自变量时考虑到不同投资者的开户数可能无法更好地体现不同投资者在证券投资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所以选择投资额为自变量,X1为个人投资者投资额在总投资额中的占比,X2为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在投资总额中的占比。因变量本文最终选择了上证指数收盘价的年标准差作为因变量,来反映证券市场价格的稳定性。

对中证指数的年标准差进行稳定性检验,利用eviews进行ADF检验,得出如下结果:

P值为0.0096,在显著性水平0.01下,因变量中证指数年标准差序列拒绝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已经平稳,可以为后面建模所用。

(二)建立一元回归方程

利用eviews分别建立Y与X1,X2的一元回归方程,可得出如下结论:

P值均小于0.05,模型通过原假设。可以得出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占比确实与上证指数标准差负相关,个人投资者与上证指数标准差正相关。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额占比增加往往容易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有变大的趋向,而机构投资者正好相反。表达式分别为:

Y=1049.128X1-684.8733

Y=-4049.128X2+3364.255

对结果进行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机构投资者由于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往往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稳定股市,促进盈利,对股市的流动性有一定增强作用,而个人投资者往往容易做出跟风等不理智行为,就很容易扩大股市的价格波动水平。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仅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先看积极方面:可以通过市场的价格对上市公司进行督促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公司更加努力地经营管理,提高自身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市场的盈利能力增长等;再看消极方面: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相似,投资风格不明显,会对股价波动造成一定的影响。操纵股价侵害中小股民利益。从总体上看,积极方面的影响大于其消极影响,所以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额占比增加会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增加。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投资者结构对我国股市波动性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

[2]黃斌.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3]陈虹.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对股价波动的影响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徐晓鹰:“股票抛售的心理分析”,《证券投资心理和行为分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作者:李洁

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 篇2:

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研究

【摘要】回顾历史发现,以理性为理论基础是传统博弈论与金融学分析法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这样的特征使得传统金融学与客观实际不相符,进而难以反映证券市场的真实状况。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一劣势,在此基础上行为经济学家结合博弈论提出了行为博弈论。本文主要是从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总结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借助以非理性因素为特征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论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的特点,以及认知、行为博弈的偏差,分析其在证券市场的地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借此改变个体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市场秩序下的不利地位,推动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证券市场 个体投资者 行为经济学 博弈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一些事情广泛引起人们对个体投资者的关注。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过度投机氛围浓厚,令人印象深刻的1995年的国债风波,它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了过度投机的危害。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我国不断反思并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2000年在《财经》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基金黑幕》引发了整个证券市场的大讨论。然而由于我国股市的不稳定,直到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行情一直不乐观,这也说明了投资者在投资行为上并不是传统经济学以理性为基础的状况。

证券市场多处于负回报状态的竞局中,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繁荣了股市,但是高额利润却被大资金操作者享有,散户在这场博弈中利润不断受损,而我国证券市场本身属于新兴的市场,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而个体投资者又缺乏相应的分析能力,缺乏科学的指导,长期出现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引起证券市场的过度投资现象。行为经济学的特色在于能够立足人自身的心理分析其行为特征,弥补传统博弈论中的不切实际,指导投资者的行为,因此运用行为经济学对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比较明晰,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在绪论部分提出主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借助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博弈论来纠正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偏差的内容。其次是回顾对个体投资者起重要作用的相关理论,并使其贯穿在第三、第四部分来分析我国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的偏差,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理论回顾及其影响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

传统的经济分析理论核心是供需分析,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宏观经济比较全面、合理的分析,不足之处就是忽略单个微观经济,多考虑的是整体忽视个体,忽视整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不利于指导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行为经济学是借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法流行发展起来的,它注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质,不仅分析供需均衡,还关注供应者之间、需求者之间的动、静态研究,能够有效指导投资者的行为,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

(二)行为博弈论的相关影响

博弈论思想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但都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现代博弈理论最早的被认为起源于巴比伦王国犹太法典中的一个问题——“婚姻合同”,发展至今,博弈论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学领域。一直以来,传统博弈论和经济学研究多是以理性人为基础,与实际脱轨,导致投资者在认知和行动时期待与实际严重偏差。而行动博弈论是把行为经济学与博弈论相结合,纠正以理性人为基础的传统博弈论的偏差,结合人自身的心理、行为特征,在认知和行为上考虑非理性因素,研究参与者的认知的具体行动。行为博弈论注重个体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公平性,考虑整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增强股市的透明性,有利于减少个体投资者心理的损失,正确分析股市的走向,能够引导个体投资者合理投资,减少过度投资行为。

三、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状况

首先,个体投资者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严重。我国个体投资者多是散户,数量多但比较分散,不能形成规模力量,而且投资多是短期,一方面不利于稳定市场发展情况,另一发面不利于保障自己的利益。散户不具备相应的证券市场知识和技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行为博弈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经常听信媒体、专家、个人经验等去进行投资,易产生从众或投机心理,从而导致了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其次,证券市场不够成熟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目前仍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市场,无论是市场制度还是法律制度的建设上都不够完善,个体投资者又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投资行为博弈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伤害,又无法诉求自身利益的保证。

最后是个体投资者在与相关机构之间的博弈对局中处于劣势。长久以来,政府的政策都是造成证券市场波动的一大因素,个体投资者没有能力把握好政府政策的方向,政府也不是完全有能力调控股市的状况,规避风险,市场自发性导致股市投机氛围浓厚,政府监管难度较大,而真正操纵股市的机构投资者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占优势,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个体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四、我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行为博弈的相关建议

第一,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证券市场知识的匮乏,作为一个投资者,应该具备基本的证券知识和一定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积极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尽量避免从众心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正所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赌博和投机心理是不应该出现的,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一旦风险出现要有自我保护措施。另外,政策、专家的意见可以采纳,但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容忽视的,切记盲听盲从,产生不理性的投资行为。

第二,市场具有自发性,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和规范的保障。成熟、完备的法律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和政府应该积极研究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揭露并惩罚机构投资者的违法投资行为,引导投资者适度投资、合法交易,减少投资市场的负面影响。加强保障个体投资者利益,打击股市欺诈行为,为个体投资者追讨自己的损失提供綠色通道。

第三,个体投资者知识储备有限,一般会选择媒体来了解政府政策的方向,所以政府要想稳定证券市场的秩序应该多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一些投资知识、法律知识和投资自我保护知识,引导个体投资者合理、理性的投资。另外,对于股市的庄家,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对机构投资者的违法投资行为要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引导庄家规范投资,使其在股市中起到积极地作用,严厉打击投机过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维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保证个体投资者利益。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越来越丰富,个头投资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个体投资者在证券市场投资行为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如何实现博弈的一般均衡是社会各界力量研究的重点,也是证券市场稳定的重要保证,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应用与实践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保证,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芦峰.我国证券监管的博弈分析及相关建议[J].财会月刊.2013.04:111-113.

[2]陈茂芳.从行为金融理论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J].时代金融.2014.12:133+138.

[3]徐妍.基于演化博弈的证券交易者策略选择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3-21.

[4]朱华桂,王笑宸,庄晨.个体证券投资者心理与行为:评析与展望[J].经济问题.2014.11:11-15.

作者:朱金锋

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分析论文 篇3:

我国证券市场异象分析

摘 要: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其中股市投资者规模日益壮大。用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个体投资者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对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幾种异象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证券市场;异象

文献标识码:A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完善,其中股市投资者规模日益壮大,截至2009年底,我国股票账户超过1.4亿户,证券总市值24.97万亿元,总市值翻番。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全球排名第三,已初步实现与我国国民经济和地位匹配。但是中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的股票市场,在政府监管、市场微观结构、股权结构及投资者构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构成主体的个体投资者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丰富并验证行为金融理论、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个体投资者行为特征分析

1.1 个体投资者的基本状况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个体投资者的整体年龄结构呈中老龄化得特征;个体投资者以中低收入的中小散户为主,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个体投资者以在职职工为主,下岗工人和离退休人员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投资者不满意自己的投资收益,投资心态上有明显的“暴富心理”、“投机心理”;绝大多数个体投资者在投资中出现亏损,对中国证券市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

1.2 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分析

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和证券市场政策是影响证券市场和个人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投资者对政策存在“依赖心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个体投资者交易频率很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投资心态上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市场短线投机气氛浓厚;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比较明显,投资行为中存在各种偏差,如“从众心理”、“过度恐惧心理”、“损失厌恶”、“赌博心理”和“庄家情结”等;个体投资者在选股方面存在“代表性偏差”,行为上会出现“以偏概全”和“一叶障目”的认识误区,导致具体投资决策出现偏差;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正逐步趋向理性和成熟,对股市亏盈的看法比较淡然,个人投资者整体素质在提高。

2 对我国证券市场几种异象的解释

依据有效市场理论假设,任何一种股票或其组合的平均超常收益都该为零,但许多统计检验却出现了与之相冲突的股票价格异常现象,即被称之为证券市场异象。主要有:价值异象、时间效应、规模效应、公告效应、处置效应、股权溢价之谜、期权微笑等。

2.1 中国股市的庄家效用与价值函数

张亦春和周颖刚(2002)用价值函数论证中国股市是一个“庄股市场”,庄家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决定了整个市场的情形,如果将价值函数运用到中国股市,价值函数在大部分区间内情况正好相反。一方面,由于庄家的财富大多源于“非自己积累”的国有资金和客户委托资金(设为w0,而自有资本设为0),投入股市后又可以等着公款来接盘或政府的救市,因而积极寻求高风险高收益(w1-w0),以获得巨大的分成并转化为自己的资本积累,但当股价超过一定的临界值M时政府会进行干预,惩罚操纵股价的庄家,使其风险态度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庄家面对损失时还可能会受到惩罚,因而表现出一定的风险厌恶。用K表示所受惩罚较遭受损失的轻重程度,由于对庄家造成的损失一般大于监督成本和担保成本,因而K∈[0,1]。在能逃脱惩罚的情况下,K=0;同样地,存在一个临界值C,损失已无法挽回,且远远大于最大担保成本,或者损失本身就是成功转移价值并私有化的一种渠道,而且这种转移很难受到惩戒性解职或市场禁入的约束,庄家会转而寻求风险,疯狂进行炒作性投机。上述分析如图1所示,庄家的效用曲线呈双S状,虚线框所表示的是转轨体制下被扭曲的价值函数,以w0为参考点,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选用三次方函数可以表示“面对获利是风险爱好,面对损失是风险厌恶”,而且获利(损失)越多,爱好(厌恶)风险的程度越强烈;但函数又是有界的,只在[N,M]区间才适用,该区间呈现上下不对称形状,反映盈余分成和赔偿责任的不对等,这可能是中国股市效率损失的根源。

2.2 认知偏差与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过度恐慌心理有关,中国股市近两年来的大幅度波动很明显也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依照不同的投资群体划分,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主体可划分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两类。调查显示,我国个人投资者中40岁以上的占49.% ,30岁以下的仅占21.8%,投资者队伍呈老龄化;另外个人投资者以工薪阶层为主,68.6%的投资者的家庭主要收来源于工资收入,这充分说明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抗风险能力很弱。当个人投资者发现自己有限的能力无法把握投资行为的可靠性时,就会向政府、专家等寻求心理依托,投资行为的前景愈不明朗,投资者的心理依托感就会愈强烈,人类特有的认知偏差的弱点就会显现。因而我国的个人投资者经常靠揣摩打听机构投资者的消息或行动,作为自己决策的参考依据。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投机的操作理念便成为个人投资者的主流认识。个人投资者的这些决策行为无法用现代金融理论加以解释,而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认知偏差理论却可以得到合理的答案。

同时,Barber 和 Odean(2001)的调查表明男性在投资决策上表现得比女性更加过度自信,在分别考察了男性和女性的交易行为后发现男性投资者人均交易次数比女性高出45%。这种过高的换手率使男性投资者年收益率降低2.65 个百分点, 而女性交易行为仅导致收益损失1.72 个百分点。在中国,不难发现男女投资者在收入和就业机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影响到男女投资者在过度自信和交易活跃程度方面的差异。无论是根据投资者开户时提供的身份证信息统计还是抽样调查的结果,均表明中国股市中男性投资者占有更大的比重,男女比例大致是6:4,因此男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过度交易主导了中国股市的总体风格,即很高的换手率。朱小斌和江晓东(2006)两位学者还指出中国股市的高换手率同时还来自于另两个因素:一是处于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投资者由于可获得亲朋好友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而更倾向于过度自信; 二是中国股市是新兴股市, 股市投资者普遍股龄短、经验少、风险意识较弱, 在投资心理上显得不够稳定和理性。

2.3 政策的影响与我国股民的“政策依赖性偏差”

自1990年我国股市成立以来,政府对股市的干预比较频繁,“政策市”的特征明显。政府在股市上的驱动意识和宏观调控意识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使得我国股民在对政策的反应上存在“政策依赖性偏差”。

李心丹(2002)研究表明:86.19%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和“证券法制监管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发展和个人投资行为最重要的因素。金晓斌、唐利民(2001)研究表明:1992年至2000年初,政策性因素是造成股市异常波动的首要因素,占总影响的46%。此外,在这8年的市场剧烈波动中,涨跌幅超过20%的共有16次,其中政府因素8次,占50%。施东晖在2001年通过对1992到2002间上海股市次异常波动的分析表明,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异常波动达到52次之多,约占60%,而且对股价变动具有显著的影响,直接影响投资者入市的意愿和交易。由此可见,政策对我国股市的波动起着最主要的影响作用。

我国股民的“政策依赖性偏差”,在具体行为方式上表现为“过度自信”与“过度恐惧”偏差。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主要随政策的出台与政策的导向发生变化,利好的政策出台会加剧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偏差,导致交投活跃,交易频率加快;而利空政策的出台,投资者的“过度恐惧”偏差往往会使交易频率较大程度下降。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姚铮,孙燕.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及其在我国股市的应用[J]. 经济论坛,2009,(01).

[3]王翠春,马敬.有效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J].现代企业,2008,(12).

[4]谭松涛.行为金融理论:基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7,(08).

[5]王庆仁.中国转轨时期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的经济解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作者:杨奇志

上一篇:农村金融发展下农村经济论文下一篇: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