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课改要求初中生的物理知识能够成为其后续物理学习的基础,而物理对于实验方面的要求较高,当前要采用新型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本文通过对于“微课导学”模式使用意义的分析,指出了当前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1:

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

摘 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物理实验课堂,引导学生研究与思考物理知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借助物理实验,彰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過实验课堂的主导,引导学生独自探究,把内心困惑释放出来,让其体会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所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融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入手,让物理知识的学习空间更加生动、优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将自主学习空间营造出来,在对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让他们感受物理知识的冲击,释放自身的综合能力,积极融入物理实验学习中来。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切实融入核心素养内容,需要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研究态度、学科思维、探究实验以及物理观念等内容。高中物理实验课堂,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与理解物理知识。研究常见物理现象,通过假设与猜想,探索物理知识,从科学方向切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高中物理实验授课遇到的困境

(一)注重演示,忽略动手

从目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授课现状来看,出现的问题比较明显,这是值得教学人员深度研究和思考的。一些高中需要拥有自己的实验室,然而,物理实验课堂中教师并没有科学地进行应用,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桎梏课堂。在很多教师看来,很多物理实验比较烦琐,从组织到实验再到总结,一堂课时间难以完成,因此忽视了很多实验的开展。此外,在实验室建设不够优越情况下,实验器材比较有限。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忽视操作重视演示的情况。如此,学生只能观看实验的操作,无法动手操作,进而很难透彻地理解实验内容。

(二)程式化的操作

实验授课中,学生的动手机会虽然在不断增多,然而操作确实有规范限制的,这种操作形式过于程式化,物理实验学习中,无法深刻理解和记忆物理实验内容。如此,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难以提升其探究能力。

(三)缺乏具体操作,模拟实验过多

新时代下,信息化技术走进了课堂之中。物理实验中,很多模拟实验软件得到了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老师的操作,提升了教学的便利性。教学中教师惯用信息软件教学,然而,对于很多实验现象,不通过亲身的体验是无法感受其中的原理的,这种演示实验的大量应用,会对学生具体操作带来影响,进而降低实验的价值与意义。

三、高中物理实验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高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很多知识单一地通过板书呈现、口头讲解、计算演示、演示实验等,是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对此,我们需要从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强化的角度入手,对核心素养进行深入培养,强化高中生物实验授课。对此,总结了以下的方式方法。

(一)把握课堂内容,自主实践应用

学生有效地加入物理实验操作,可以充分地结合书本内容和实践内容,懂得如何应用知识,用真实的知识转化抽象的内容。基于此,学生就能够非常形象地理解物理实验知识。教师借助物理实验内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科学运用物理知识,对物理实验进行更加透彻的分析。

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实验能力,强化学科素养,教师在构建物理实验内容时,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这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力的作用是否具有相互性”的教学中,通常直接进行演示,学生感受不深。可以提供两只气球和两辆带磁铁的小车给学生,首先让学生用手压气球和推小车感受气球的形变与小车的运动变化等,能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存在。接下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让两只小球相互挤压,观察两只小球均产生形变或者让两辆带磁铁的小车靠近放置,放开时相互吸引或弹开。通过实验教学引导,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丰富学生体验,强化实验素养。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强化思维素养

通过实验演示,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分析、发现和处理问题,总结实验现象。与此同时,通过实验方式,让学生清晰地认识物理规律,健全学生的物理知识体系。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素养,实验中需要做好以下操作:首先,点燃学生实验学习热情,将实验教学效率提升。其次,借助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实验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素养形成情况,所以,实验中积极引导他们思索问题,形成学科思维;最后,为了快速运转思维,认真分析实验现象,遵循高中生思维发展规律,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渐渐形成发散思维,层层引导,不断发展学生思维。

授课时,在对物体反作用与作用力关系探究中,就可以多组实验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发展学生学科思维。提供给每个学生两只小磁针、两只弹簧测力计、细线等,让学生们自主探究。首先,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关系时,当两只小磁针靠在一起静止时,一小磁针的N极与另一小磁针S极相互吸引指在同一直线上,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接着移动一小磁针绕另一磁针旋转时,中间小磁针指向将随着转动,另一小磁针仍然指向中间小磁针,两小磁针指向还是在同一直线上;随后让两只小磁针靠近以不同形式运动,不管如何运动,两小磁针指向仍是在同一直线上。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其次,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线对拉进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具体探究。在两只测力计静止时,比较两测力计的读数关系;在一只测力计静止把另一只测力计向外缓慢拉时,比较两测力计的读数关系;而后两只测力计均向外缓慢拉动时,比较两测力计的读数关系。在实验中,通过递进的方式,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实验探索中。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步骤,让其探索现象诱因,通过理论探究,发散学生思维,强化科学探究素养。

(三)科学发挥演示作用,深化创新素养培养

通过分析物理教材得知,很多演示实验所运用的器材并非最理想的,实验中比较烦琐、复杂,实验中学生难以有效参与,导致课堂中学生互动性不足,参与度较低,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就此情况而言,需要创新物理实验,弥补教材中实验不足情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中,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进行引导,通过教材分析得知,尽管展开了比较实验,实验也比较清晰、直观,原理能够简单呈现,但是,教材里只关注了静止时两者的关系。针对这点教材中设计的实验难以获得最理想效果,针对上述实验的缺陷,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可通过使用力传感器在探究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样,引导学生想到的不同运动状态(如:匀速、加速、减速等)下是否存在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和作用力,在对连一对传感器后,分别在小车上固定,进行轨道调整,匀速下运动小车,完成加减速运动,利用计算机描绘出的图线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关系。通过补充和完善教材中的实验,可以给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的实验内容,让其更加清晰、透彻地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四)结合生活实践,学以致用,强化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下开展物理学科授课,要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机会和控制,放飞其思维,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带领学生融入生活,探究实验内容。很多物理实验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实践是对物理实验最好的验证,只有在生活中探索实验奥秘,才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体现。因此,授课中与生活实践积极联系,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轨迹进行探寻,灵活运用于课堂之上,这样物理学科实验授课质量才会被切实的提升。案例探究:在围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知识教学中,就可结合学生生活展開实验探索,找一个易拉罐放在泡沫上做成一只小船,在小船后方易拉罐靠近底部侧面打出一个洞,用手指将洞按住,然后将水灌入进去,手指移开,从洞中就会喷射出水。将小船放入水中,如果手放开,水流出小船就前进。以此为例分析充气的气球放开手后的运动和火箭的运动。通过此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现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在烦琐、复杂的高中物理实验面前,教师需要重点更新教学形式,时刻关注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积极性与具体内容,为学生探究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做好铺垫和引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角度开展高中物理实验授课,激发学生物理现象和原理的探究愿望,在充满学习物理知识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和学习物理知识。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充分地研究教材内容,强化自身学科探究能力,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奋斗目标,把高质量的物理实验授课模式营造出来。最终,通过核心素养培养提炼精华内容,让物理实验的魅力切实地被学生所感受和认知。

参考文献

[1]张玉萍.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34-35.

[2]田庆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以“多用电表的原理”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19,35(6):35-36.

[3]高小燕.践行核心素养启发物理思维:以“光的干涉”为例[J].物理通报,2019(5):98-99.

[4]李永兰.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讨[J].新智慧,2019,(19):127.

[5]蒋华.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4):4-8.

[6]岳宝良.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9):17-18.

[7]吴世强.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J]教育天地.2018(7):98-99.

[8]李平.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的有效途径[J].中学理科园地.2018(5):123-124.

[9]周胜林,钱长炎.ADI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实验为例[J].物理通报.2021(2):654-655.

[10]郑玮娜,施生晶. 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物体的重心”的教学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 2020(6):156-157.

本文系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理化实验教学的融合创新研究”(立项编号:FQ2020GH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詹训源

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2:

“微课导学”模式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

摘要:新课改要求初中生的物理知识能够成为其后续物理学习的基础,而物理对于实验方面的要求较高,当前要采用新型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本文通过对于“微课导学”模式使用意义的分析,指出了当前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微课导学;初中教学;物理实验教学

引言:“微课导学”模式是通过对于课堂内容的减少以及体系化教学思路的建立,让学生按照专业的研究流程完成各类学习任务。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以初中物理中的电阻、电流和电压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学模式的具体使用方法,让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工作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微课导学”模式的使用意义和常见问题

(一)使用意义

该模式的使用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可以提高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第二个是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树立科学性的物理实验思路,表现形式是,教育中学生可专业化的教学体系,更好地建立物理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对于实验思想的树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于相关知识的体现,树立实验室守则规范、物理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思想获取理念,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验证或者获取物理学定律,以提高学生的时间水平。

(二)使用问题

对于新理念的使用问题,首先是课前材料的选择缺陷,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通过向学生发布文档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守则和规范、物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重要论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一方法与已经掌握的物理实验知识的衔接不符,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混乱[1]。

其次是课程知识的串接问题,无论是对于哪种知识点,都要求在接触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实验教学获得结果或者验证结果,当前一些教师将各类知识进行了高封闭性的单元建设,学生无法实现学习思想方面的融合。再次是缺乏了课堂集中讨论过程,课堂讨论能够让学生充分融合其余同学的思想以及方法,而缺乏了这一过程,虽然能够为教师带来更多的精讲时间,但是学生只是建立了一种思维上的固定形式,并不能够对获取的知识灵活使用。最后无法得出结果缺陷,当前主要是通过教师精讲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知识内容,学生在该过程中的参与感不足,从而降低了实际的教学水准。

二、“微课导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方法

(一)课前材料选择

课程材料的选择过程,对于本文研究的知识模块,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指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则以及研究思路。首先自然是实验室守则内容,让学生能够保证其安全性。其次是具体研究过程中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导线的连接方法、学生通过对于这些知识可以得到的推测结果等,该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考虑,比如提出的问题是,电阻的计算公式是R=U/I,那么是否说明只要给出了一个U和I值,就一定能够代表该电阻确定?学生在通过对于这一公式的使用过程,可以认为这一结果正确,则可以为后续的实验验证过程奠定基础。最后则是相关内容的讲解,教师不忽视这一内容,在实践的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于实际物理研究过程的发源史以及实际作用模式,让学生具备科学性的思想。

(二)课程知识串接

在课程知识体系的创建过程,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并且了解这些知识的验证或者获取形式,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后续的实验过程。其次才是要建立该部分知识和其余部分知识的衔接方法,最后则是让学生建成知识体系。

比如在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中,说明R的计算公式,则该知识点的讲解必然是成为了其中的重点,而电阻数值的计算也能够和电流和电压参数的计算过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则要考虑使用知识研究对象变化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这类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方法[2]。比如在讲起了电阻知识之后,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如果给出了当前该电阻的实际阻值以及整个线路中的电流,是否可以确定该电阻上承担的电压是一个固定值?而学生在之前电阻测量过程中获得的思想让学生意识到,电力计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项目,则后续会自主性的探讨和验证该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结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缜密度。

(三)课堂集中讨论

课堂的集中讨论需要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假设之后,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当前的教学过程,一些学校已经采用了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讨论,本恩认为该方法可以囊括进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比如按照小组的模式共同装配电路图,包括基础性的电路、串联电路以及并联电路等,要求在该过程中按照讨论的方式分析,学生建立的电路图是否具有极高的科学性。而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包括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分配情况、并联电路的电流分配情况等,学生在参与了集中讨论之后,可以根据实际的测量模式给出结论,同时合作讨论过程也要让学生参与到对于实验结果偏差过大或者实验不成功情况下问题原因的可能性分析,比如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设备中,一个灯泡为损坏状态,另一个为正常运行状态,让学生分别建立串联电路并通电,之后自然发现两个灯泡都无法发光,而该国程中教师让学生分析电路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要求完成组内讨论,并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的讨论过程主要认为自身连接线路问题,而当教师发现所有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可能性之后,则可以说明线路连接可能不存在问题,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分析故障原因,之后学生可能通过建立并联电路、观察甚至分情况装配等实验分析方式,得到当前的故障原因,该方法可以让学生具备了问题的多样化查找和分析思路。

(四)课程结论得出

对于课堂结论的得出,通常情况下教师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结果的获取,验证或者找到其中存在的规律。对于电阻、电压和电流方面的教育过程,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案,一种是帮助学生给出预测結果,从而让学生参与验证,从中选择正确的方案,另一种是直接让学生找到数值之间的规律。但是对于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对于电阻的测量通常采用灯泡,而该设施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电阻数值变化明显,所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电阻求法以及整个电路电阻求法方面,可以采用预测验证方法,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分析结果。

结论:综上所述,“微课导学”模式的实践使用过程,能够让实验实践水平提高,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课前资料的给予问题、教育体系的建设问题等,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下降。解决方法包括对于相关方案的全面履行、教学资料的合理配置等,从而让学生在该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完成各项的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孙婉琦.微课导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周枫.基于微课导学的小组合作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J].中学理科园地,2017,13(06):14-15+17.

作者简介:席占龙(1982.8.2-),性别:男,民族:汉,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物理教育专业,本科学历,现任张北县二台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

作者:席占龙

物理实验教学分析论文 篇3:

联系生活实际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

摘要: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能独立完成高中教材所有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在高中物理实验中,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问题放在实验课堂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推出,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物理在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所以,教师要注重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注重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通过生活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真正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下面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对生活化物理实践教学途径进行探讨,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物理课堂上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枯燥乏味,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更影响到未来社会新型人才的输入。我国很多学校在物理课程教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对课本知识教学对理论比较偏重,而学生真正参与实验的机会十分少。而有些教师虽然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影响下,已经认识到光靠课本知识的刻板教学行不通,但教师往往缺乏创新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仍然不注重去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学生真正参与物理实验的机会少,没能给学生锻炼自己思维和能力的机会。当前高中物理实验课程设置还是严重不足,理论课程设置远远多过实验教学课时。学生真正动手去完成物理操作的机会少,渐渐学生对教师刻板的教学失去兴趣,并且学生会觉得物理教学晦涩难懂,逐渐对课堂丧失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去解决物理难题,造成学生兴趣低,课堂教学效果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要求下,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寻找高中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二、高中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其实很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都与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学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注重加强引导,善于发现物理教材与生活的关联,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并加强物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物体内能》课时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行车刹车时,人和车动能突然减少,是动能消失了吗?且刹车后,自行车的橡皮和钢圈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肯定会第一时间想自己在骑自行车时,刹车时候的情形,学生们都很熟悉这些情景。学生们在思考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积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可能平时并没有注意观察橡皮和钢圈是否发热,在课后学生还会一直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实验观察这个问题。物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也会越来越紧密,真正实现物理教学与生活的密切结合。

(二)联系生活现象演示实验课

物理课上要注重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实验课上自己动手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如果中学生能自己看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样能更加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并且起到很好的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学生在自己发现物理奥妙之后,便体会到物理学系的乐趣,会对物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加愿意积极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并且在生活中,学生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师应该利用生活现象做好演示实验课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先抛出错误的概念,让学生暴露自己对错误概念认知的现状,然后设计好矛盾性实验教学缓解,对错误的概念进行验证,然后客服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时的困难,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学习和记忆。通过联系生活进行实验演示教学,能发现学生对概念存在的认识误区,让学生转变错误的成分,巩固物理概念科学认识,通过构建物理概念过程,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思考获得知识的快乐,并真正掌握物理知识,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三)用生活现象解释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的重要体现,在物理知识点教学中,必然有一定的规律,善于发现物理规律和变化,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物理规律反应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对物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联系。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善于抓住生活现象,让学生掌握实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点,通过鲜明的生活現象展示实验,让学生与日常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最好是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自己感知整个物理变化,并联系其他相同规律的物理现象。例如,一千斤棉花,一千斤铁,从高处抛落,谁先落体。让学生明白在相同重量时,物体的势能相同,其落体运动的速度是相同的。在相对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自己乘坐一辆公交车,对面行驶一辆公交车,当对面车辆静止,自己乘坐车辆向前行驶时,观察到对面汽车处于向后运动状态,其实这是由于自己的位置相对于对面车辆发生了位移,这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运动;而当两辆车同时运动时,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投过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去发现物理规律,掌握物理知识,建立生活与物理之间的必然联系。

结束语:

新课改理念强调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真正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善于发现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总结规律。所以,教师务必要积极进行教学实践模式和手段,善于利用生活现象进行物理实践教学,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升教学实践整体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同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初探[J];科学教育;2011年03期

[2]徐余生;;浅析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进[J];数理化学习;2011年07期

作者:王淑珍

上一篇:小学教师班级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