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筑研究论文

2022-04-18

在城市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首都北京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以往“大拆大建”的外延式扩张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转向内涵式增长的必然选择。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探索,城市更新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转为小规模、分阶段的谨慎修复和改造,从单一的物质环境改造过渡到基于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整体更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区文化建筑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社区文化建筑研究论文 篇1:

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

一、课题概述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1.国际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以高科技、现代经济为主轴带动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已呈迅猛之势。这就要求步入国际化快车道的城市公民,特别是发达城市社区的人们,要有世界的理念、国际的视野。开发利用社区文化、本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资源构建学校教育新课程,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我国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是学校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2.我区我校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地处浦东联洋国际社区,社区主题定位在中高档国际社区的理念, 整个联洋社区注重文化底蕴方面的建设。大拇指广场因收藏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恺撒的传世名作《大拇指》雕塑而得名。原社区中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成为了全球首家大型开放式博物馆——证大喜马拉雅美术馆,现因扩大规模搬迁至社区周边。社区周边还座落着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等大型文化建筑等。联洋社区居住着众多社会名流、精英分子、海外人士。我校现有境外学生80余人,学生家长有一半是从世界各地留学归国的“海归”,他们对现代化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在联洋国际社区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下,学校每年圣诞节前后会举办“世界文化周”活动,在“班级社会实践活动”中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类实践活动资源。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开发利用社区文化、本土文化以及多元文化资源构建学校教育新课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学校教育应积极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察入手,这就要把美术教学资源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教科书里去,使教科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美术教学活动不能只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动手操作,还必须让学生到真实的社会中去获得各种切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实践价值:为素质教育注入了与时俱进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我国今后十年乃至更长一个历史阶段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完善的。通过探索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及多元美术文化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认同本土传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确立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承与构建民族精神等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及审美创造等综合能力。通过发挥社区优势,开发联洋社区文化资源,可以弥补学校美术新课程资源的不足,使学校更好的融入社区,并促进学校美术教育。由此,课题组对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课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理论价值: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对于审美创造价值、探究学习价值、统整学习价值、文化认同价值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概念的界定

现对本课题名称的主题词作一简释。“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开发社区文化资源”是指社区文化资源包括民俗、文艺、科技、教育、环境、精神文明等各方面的内容,带有明显的原生性和多维性,要充分挖掘、筛选,并做必要的加工和改造,使社区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是指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文化的资源,建设具有探究型和校本化特征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课程研究模式。课程资源核心要素,包括人文要素和造型要素这两个方面。

1. 人文要素包含审美要素和道德要素

审美要素:在美术“本土化”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基本的视觉艺术素养与相关学习能力,学会利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与想法。

道德要素: 增强对本土文化精神内涵的了解和认同感,培育对社区文化的情感依恋,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艺术感悟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造型要素包含形式要素和技能要素

形式要素: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及各项单元主题活动和项目研究活动。

技能要素:通过写生、装置、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表现,体验不同材质,形态、肌理、色彩的造型美感 。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依据“现代艺术与城市社区文化”的联洋社区文化特色为背景,深入解析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特点和个性,有针对性地在学校美术课程活动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社区文化资源。

2.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和表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单元主题活动和项目研究活动,不断尝试经历各类综合的视觉艺术实践学习,促使艺术实践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3.通过创设一定的校园内外的文化情境,体验社区文化的精神内涵,加深对其历史的了解和艺术、建筑等社会功能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揭示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规律。

(二)研究内容

课程研究的内容由课程理念和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策略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构成。

第一,课程理念与价值。创设围绕人文主题展开的美术与其它学科综合学习的活动,营造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艺术实践情境;课程具有审美创造价值、探究学习价值以及文化认同价值。课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其一是统整性学习特征,改善单纯以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课程教学,开展美术与其它学科、与班队会活动统整的课程教学活动。其二是多样性特征,架构多样性的课程及学习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社会实践及学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素养。其三是探究性特征,引导学生以项目研究、单元主题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充分利用课余及假期到校园、家庭、社区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其四是人文性特征,选择和开发具有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的社区文化课程资源,实施以人文主题主导的课程教学活动。

第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项单元主题课程活动,包括对美术文化课程资源的探索开发,不断尝试以不同的美术样式以及其它学科统整的实践学习,更多的体验审美与创造乐趣,获得审美经验和探索学习经历,促进对社区文化

第三,课程内容。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了社区文化资源包括:社区中的建筑(艺术馆舍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等)和广场上的雕塑;联洋社区中的节日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社区中的艺术场馆资源,如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的古今中外艺术展;社区广场上的主题设计;参观超市、商场和个性化店铺,接触现代设计作品等等。

设计美术学科与社区文化相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设计美术学科与社区文化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四,课程方法与策略。美术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和策略,就是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包括资源开发研究的“五步操作法”和资源开发研究的两个活动策略。“五步操作法”,即“考察记录→梳理研究→感悟体验→展示交流→总结评价”。两项活动策略是指探索寻访活动策略和文化情境体验策略。

第五,课程评价。包括课程活动形式内容的评价、学生和教师能力发展的评价;设计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和途径,包括适合课程实施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以及利用各类校内外课程活动载体的多元评价途径,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三、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基本做法

1.开发利用,挖掘适切资源。对课题组而言,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是个全新的课题。联洋社区的文化资源是非常丰富广泛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运用到学校美术课程中,我们依据“现代艺术与城市社区文化”的联洋社区文化特色为背景,深入解析社区中的教育文化特点和个性,有针对性去选择适合学生认知和表现的内容。

2.深入社区,体验综合实践。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区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方面去关注社区,接触社区、走进社区。如:运用调查的方式认识了解社区中的各个雕塑作品,运用写生的方式感受社区不同风格的建筑类型,运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社区丰富的坊间文化活动等等。通过各种综合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社区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从而认识社会,感受社会与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

3.项目探究,构建校本课程。我们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与校本课程建设有机整合,并制定了的探究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见下表)。

说明:《联洋社区“智慧树”》凸现了集生活体验、社会实践、艺术创意为一体的课程特征,上述五大项目调查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并通过“专题探究”、“主题活动”、“实践体验”的形式建构校本探究型课程。每一调查组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实施方案,以增强操作性、检测性。

4.注重评价,方式多元规范。课程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性的差异性等,建立了可操作的开发社区文化资源的美术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两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即建立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体系,形成了问卷式自我评价方式和建立学习档案袋的自我评价方式。通过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开设,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方面有何收获与提高,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即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指导教师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表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等)及对相关文案(校本教材、讲义等)的评价。建立以课程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评价使课程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5.把握动态,着力反思改进。把握动态是对当前主客观情境中影响、干扰项目研究的动态因素的捕捉与掌控,是对预设研究方案补充、调整与完善。如“以社区内各国餐馆为对象,开展调查活动”,就是根据二年级组在“世界文化节”时开展的“世界美食文化”而补充的。又如,调查组在深入社区调查后,学生发现社区中有很多类型的茶室和茶铺,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社区茶文化,学校的茶文化也是非常浓郁的,不仅有着耗资30多万的茶艺专用室,而且本课题组的周靓雯老师不仅任教美术,而且她也是资深的茶艺教师,所以我们又开发了这一项内容。而反思改进则是在实践过程中针对疑难困惑等所作的思考和对策。如原项目设计中尽管有考虑到家庭对课题研究的影响力,通过对前半年的项目研究或者说课程实施的反思,发现不少学生家长参与的热情高、点子多,所以在探究节日文化的时候,在圣诞节前的“世界文化周”活动,均邀家长积极参与,由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力量。

(二)基本经验

1.促进目标达成的基本策略

为使目标顺利达成,在方案设计和正式启动时选择了两个主要的策略,并贯串于课题研究的始终。

⑴探索寻访活动策略。即提供学生探索考察社区历史、文化及建筑等的学习活动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运用美术等学科语言,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都能以学习主体的角色投入到一项或几项探究型项目(课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同时得到来自教师、家长、社区有关人士的指导、帮助,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

⑵文化情境体验策略。即创设一定的校园内外的文化情境,体验社区文化的精神内涵,加深对其历史的了解和艺术、建筑等社会功能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因为我们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对于感受社区文化处于浅尝性的阶段,因此,以实践活动中我们注重文化情境的创设,并让学生以感知体验为主。设计具体、生动、趣味、符合少儿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生动手制作,还是上网搜索;无论是学生实地调查,还是书刊查阅;无论是学生自主探究,还是合作研讨,都与源于生活的认知活动紧密关联。这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上选择的研究策略。

2. 促进目标达成的基本方法

⑴行动研究法。即根据拟定的第一步行动方案,展开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对实践活动的开展及时了解、考察、认真记录;最后反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找出问题及原因,修改、调整、完善计划;然后进入第二循环的行动;多次循环往复,推进课题研究的发展。

⑵采集调查法。即在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最后进行效果调查。调查探究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起到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作用。

⑶案例分析法。即借助课程活动案例,对本课题提出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作细化的、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案例分析法,不仅能高度提炼了研究中的亮点,而且还可以验证研究的成效,成为研究过程中一个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我们主要运用了类型采集调查法的教学活动策略。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对学校所处的联洋国际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分类型的调查,包括“城市雕塑调查”、“艺术场馆调查”、“教育机构调查”、“超市商场调查”、“坊间文化活动调查”等五大类型文化资源的调查。

采集调查的核心内容是五大类型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文化特征,尤其是体现国际社区的多元文化特征的建筑、雕塑、博物馆以及坊间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组成了五大(资源)探究项目小组,运用了实地考察(写生摄影摄像、文字记录)、问卷采访(采访社区居民、各类学校机构,向联洋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各类信息);网馆查询(到互联网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各类机构,查询取得相关资料)等采集调查的途径及方法。

通过对采集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梳理、筛选和分析,整理归纳出体现五大类型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文化特征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记录资料、图片影响资料、写生考察资料等,举行了“社区文化资源调查资料交流会”。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五大探究项目小组,收集了各类环保材料、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社区智慧树”系列装置作品,城雕调查项目组设计创作了“社区艺术智慧树”、“艺术智慧树”用丰富的综合材料、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了社区各座代表性城雕的艺术风貌及文化内涵(学生运用的综合材料有纸、木、麻、布质材料,有金属罐、塑料瓶、废光盘等材料,有图片、绘画、纸艺、陶艺作品等材料。)其它探究项目组也设计制作了“建筑智慧树”、“教育智慧树”、“生活智慧树”等艺术装置作品。经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互动探究小组的社区“智慧树”系列装置作品还被安置于社区的一些场馆内和户外的场地中。

开发及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的过程,我们采用了“五步操作法”,即“考察记录→梳理研究→感悟体验→展示交流→总结评价”。(如下图)

我们把整个“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研究确立为一个总的《联洋社区“智慧树”》教育教学案例,该案例凸现出了集生活体验、社会实践、艺术创意为一体的课程特征,是一项有价值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四、主要成果和思考

(一)主要成果

* 实践成果

1.学生发展的成效明显。通过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在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知识方面,学生们对茶艺、对世界主要美食、服饰、建筑和中外传统节日等有了基本认知。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在搜集、处理信息、电子小报设计、动手制作、主题活动筹划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长进,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令人耳目一新,不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以显露。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文明礼仪、眼界心胸、团队精神等均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对社区有了更深的情感。现在丰富的案例中选取之二予以说明。

案 例 一:

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

结合每年学校举行的为期两周的“世界文化节”活动,我们设计开展了多途径、多方式、多内容、多形式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展示了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二年级组的探究主题为“感受社区美食文化”,各班同学在前阶段探究社区中丰富饮食特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世界多元的饮食文化。在本次“世界文化节”节上各班在老师、家长们的引领下认识并学做各国点心,在了解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社区的情怀和多元文化交流包容的思想。

传统节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志性民族文化活动,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联洋社区居住着来自各国各地的居民,我校现有境外学生80余人,学生家长有一半是从世界各地留学归国的“海归”,社区的节日文化是非常浓郁的,尤其是在中秋、春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的时候。鉴于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上的局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主要着眼于节日的来历、节日的纪念活动、节日的社会意义、节日的饮食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上。各班以“多彩的社区节日文化”为主题,开展制作电子小报、节日卡片设计、节日创意礼物的制作、万圣节服装走秀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们对节日文化有所了解、感知。

写生兴趣组围绕“丰富的城市雕塑文化”,开展了“社区建筑雕塑写生”、“社区建筑创意”、“雕塑制作比赛”、“世界模型建筑拼搭比赛”等精彩纷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所探究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社区建筑文化的了解;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动手能力得到了展示和提高。

茶艺兴趣组的小茶人们向大家展示了红茶茶艺。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红茶的起源、发展及向世界传播的概况;了解了中外红茶文化的渊源和差异、茶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

案例二:

与世界顶级雕塑家TONY CRAGG(托尼·克拉格)对话

2012年11月5日,进才实验小学的同学们迎来了世界顶级雕塑家TONY CRAGG(托尼·克拉格)的宣传展架,这正是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在学校进行的一场“流动美术馆”活动,同学们通过动手搭建积木进一步了解立体雕塑的创作。

随后,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为学校图书馆捐赠了美术馆以往历届展览的画册40余本。美术馆的黄玥霖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关于世界顶级雕塑家TONY CRAGG(托尼?克拉格)的讲座。讲座中,同学们还和黄老师积极互动交流,黄老师还为学生的精彩发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时,“与TONY CRAGG 对话”,也是进才实验小学美术课题《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项目之一。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喜马拉雅美术馆与艺术大师托尼·克拉格的作品近距离接触。美术组陆瑛老师还在美术馆体验区指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和彩泥现场模拟制作了精美的泥塑作品,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还被美术馆所展出。俞心舟同学的作品获得了最佳空间造型奖,学校还荣获了最佳团队奖。本活动充分凸现出了集生活体验、社会实践、艺术创意为一体的课程特征,是一项有价值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一个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从这些作品中体会到了创造与表达的完美结合,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还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对社会、对心灵的思考。活动给予了学生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学生与当代艺术的距离拉近了。

* 文本成果

1. 基于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探究性课程实施方案”(计总方案、子方案9份);

2. 基于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集”;

3. 编撰开发社区文化资源的“我们的智慧树”美术校本实验教程;

4. 《开发社区文化资源建设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总报告。

* 音像实物成果

1.“社区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美术课程建设”展示会;

2. 以“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为主题的电子小报、专题展板、活动照片、DV(主题活动)等系列音像资料(学校“世界文化节”时进行);

3. 《精品课展示》。

(二)几点思考

本课题在美术组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朱健朴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的辅助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也积累一些宝贵的经验。但在美术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和自然渗透,以及社区文化资源更深入的挖掘和充分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做几点发展性思考。

1. 进一步开展好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感知、体验活动(包括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等)。还有,课程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各年级(或低、高段)的衔接上还要作系统、审慎的考虑。

2. 进一步发挥每一个课题组老师的优势,特别是带动好年轻的老师,帮助她一起深入开展,让她们也品尝到或深悟到了教育科研之于自身发展的甜头,感受到因为课题研究带来的学识视野的拓展,理性思辨的发展,科研素养的提升,相关能力的迁移,以及自我价值的展现等方面。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我要激励、引领教组员,共同进步,向学者型、学术型、复合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M].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朱健朴.育美经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陆瑛

社区文化建筑研究论文 篇2:

国内外城市更新经验及启示

在城市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首都北京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面临巨大的转型,以往“大拆大建”的外延式扩张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转向内涵式增长的必然选择。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探索,城市更新从大规模的推倒重建转为小规模、分阶段的谨慎修复和改造,从单一的物质环境改造过渡到基于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整体更新。在国内,深圳、上海、广州等城市也积极通过城市更新推动空间重构和功能改善。北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以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为突破口,尽快建立符合市情的城市更新机制。

一、国内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演变,国内外城市更新从以物质改造为主的大规模重建过渡为渐进式、修补式的有机更新,对存量空间的利用也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尤其是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以及通过微更新来提升存量空间的品质。

(一)在旧居住区上重建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发展初期,发达国家城市更新的方式以“拆旧建新”为主,即对某些破败老旧的建筑予以拆除,并结合土地利用情况和城市发展需求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其中很多公共服务设施是在旧居住区上重建而成的。美国纽约市的林肯中心是这一更新实践的典型案例。1955年纽约市政府出面选定地址,由贫民窟清理委员会征用部分既有空地并推倒大片贫民窟,为项目腾出共计15亩的地块,建成后的林肯艺术中心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表演艺术综合体。

(二)为旧建筑增加新的功能

“大拆大建”虽然使交通、居住等物质环境得到迅速改善,但也摧毁了城市中诸多有价值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发达国家开始转变城市更新方式,旧建筑不再统一推倒重建,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修缮和改造,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要。美国波士顿昆西市场是旧建筑改造的知名案例。随着地区拥挤、建筑陈旧等问题日益凸显,昆西市场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消失。1961年,波士顿市政府将其列入改造计划,昆西市场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被再度开发成为现代化商业综合中心,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光和购物。

(三)对城市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

在随后的城市更新中,发达国家愈加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范围也从建筑遗产扩展到整体历史环境、文化生态,以及地方特色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是早期欧洲城市整体保护思想的发源地。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博洛尼亚确立了以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为核心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的理念,即不仅要保存历史建筑, 更要留住其中的居住者。实践中,在不破坏历史城区空间特征的前提下,适当配备现代化设施,为人们营造历史气息浓厚、市政设施完备的生活环境。

(四)利用工业遗产打造文化地标

国内外城市经常对旧工业区地段采用文化开发的更新模式,即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以实现城市工业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如曾是德国工业引擎的鲁尔区,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支柱产业走向衰落,开启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复兴之路。旧工业区中的钢铁厂、采煤厂、焦化厂等建筑被改建成风格独特的博物馆和剧院,工业空地被打造成景观公园、体育中心、艺术演示场所等公共休憩空间。目前鲁尔区拥有上百个博物馆、剧院和音乐厅,是当之无愧的“欧洲文化之都”。

(五)通过微更新进行“小而美”改造

面对土地资源趋紧的新形势,上海、广州等地积极通过微更新来提升存量空间的品质。相比大型城市更新项目,微更新关注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和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创造,由于不涉及用地性質、容积率等指标调整,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实践中主要是对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小而美”改造,如上海杨浦的苏家屯路,通过扩宽人行道、建设休闲设施等改造,成为一个多元的公共活动空间。

二、国内外城市更新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城市更新起步较早,在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借鉴意义。

(一)注重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

当城市从增量规划步入减量规划阶段,围绕中心城区的空间重组和功能提升成为国内外城市更新中的重点。国际大都市为解决逆城市化带来的中心城区功能衰退、环境恶化等问题,纷纷实施中心城区重振和再开发计划。如伦敦在规划中逐步放开建筑物高度限制,加大中心城区建设密度,以提升人口承载力。东京在中心城区布局中强调区域功能的多样化,不再一味发展商业功能,而是促进文化、交流、贸易及其他功能共同发展。国内如广州、深圳等城市逐渐从关注增量用地扩张向聚焦存量土地更新转变,追求中心城区物质环境改造和功能转型的有机结合。

(二)健全城市更新的法律体系

城市更新作为平衡多元主体利益、激发城市活力的战略安排,需要法律提供坚实保障。从国外实践看,美国颁布的《住房法》对城市更新的机构、流程和政策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从国内实践看,香港地区通过《市区建设局条例》来指导和规范城市更新工作。台湾地区建立以《都市更新条例》为主,《都市更新转移实施办法》《都市更新权利变换实施办法》《都市更新条例实施细则》等为辅的整套城市更新法律体系。深圳、广州、上海也相继出台了城市更新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而且在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等方面还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实施意见。

(三)重视历史文化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历史文化遗迹不仅是城市发展和变迁的生动反映,也是城市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内外城市更新中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并在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体现。法国最早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要求在“历史建筑”周围500米半径的范围内采取保护措施。英国创立“登录建筑”保护制度,规定城市规划的公共权优先于建筑所有者的财产权。广州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整治更新,同时探索采取出售文化保护建筑使用权或产权的方法,引进社会资金建立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新机制。

(四)支持城市微更新项目

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既需要有开膛破肚的改造,像外科手术一样,治愈一些顽疾,也需要小修小补的微更新,如同中医的针灸疗法,对城市进行疏通改善。上海成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负责微更新项目,邀请专业人员、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参与整个更新过程,充分激发社区活力。广州将“微改造”和“全面改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明确城市更新资金将优先安排微改造项目,当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性整治改造项目不能实现经济平衡时,由城市更新资金进行补贴。深圳规定,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零星未出让国有土地,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五)对城市更新给予奖励和优惠政策

国内外城市常常通过降低项目门槛、容积奖励、税负减免、贷款担保等措施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美国对私人和公私合营的开发计划给予城市开发活动津贴,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抵押贷款资助城市开发项目。我国台湾地区对更新单元内提供公共空间或公共设施、保留原历史风貌、扩大更新单元规模及缩短更新时序的实施者给予一定容积奖励。广州规定,在传统商住混合的用地格局和现状商业氛围浓厚的临主街一线街面,允许有条件地变更建筑使用用途。广州和上海的城市更新办法都提到,为地区提供公益性设施或者公共开敞空间的,在原有地块建筑总量的基础上,可获得奖励,适当增加经营性建筑面积。

(六)保障多方共同参与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社会空间和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的动态重组过程,各方有效参与、共建共享直接决定着城市更新的成败。法国实施国家建筑与规划师制度,派驻专业规划人员参与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日本成立由建筑、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旧城区风貌审议会”,保障旧城区保护与更新工作在科学指导下进行。英国成立城市开发公司,鼓励私人和公众参与到城市更新过程中,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我国香港地区设立专门的城市更新咨询平台,围绕市区更新工作、更新及重建范围、执行模式等问题全面征集公众的看法和建议。

三、对北京的启示

(一)探索建立城市更新机制

在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将成为引领城市空间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北京应充分借鉴上海、深圳等城市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市情的城市更新机制,形成从规划、法规到政策的完整城市更新体系和各部门有序分工、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通过存量用地的更新利用来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需求,倒逼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式扩张向内涵式效益提升转变,促进空间利用向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转变,不断提升城市品質和活力。

(二)健全城市更新配套政策

城市更新的实施不仅仅是规划问题,还涉及土地、财税、投融资等诸多环节的调整。土地政策方面,北京可以参照深圳的做法,探索更新改造用地以协议方式出让给原权利人和参与改造的市场主体,对更新项目范围内的零星未建设用地通过规划手段进行空间腾挪置换,建立更新地价与规划容积率调整的联动机制等。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对城市更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如实行税收减免、提供低息贷款等。投融资政策方面,要拓宽城市更新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如发展城市更新“信托制”、建立“城市更新基金”制度等。

(三)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更新

在城市更新的路径和模式选择上,要改变过去“大拆大建”式的粗暴手段,采取“双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与“织补”相结合的城市更新策略,从关注物质空间改善转向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等综合目标的实现。实践中,根据更新对象和发展目标的不同,可考虑将全市更新地区划分为成片转型、零星改造、风貌保护等类型,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推进,同时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建立各方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四)科学规划和利用疏解腾退空间

疏解腾退空间是北京城市更新过程中宝贵的发展资源,要规划和利用好,尤其要用在提升人民获得感的“刀刃”上。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疏解腾退空间将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发展文化与科技创新功能、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在具体落实中,要建立疏解腾退空间管理机制,着力健全规划、产权、监管等各方面制度,促进腾退空间资源优化配置。

(压题图片:美国波士顿市区  摄影:贾硕)

(责任编辑:张斌)

作者:贾硕

社区文化建筑研究论文 篇3: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摘要】每个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这些丰厚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特色、底蕴、气质。博物馆作为永久性收藏机构,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收藏者、展示者、保护者、宣传者。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玉溪山川秀丽、湖泊众多、气候温暖,素有“生命起源地、花灯之乡、聂耳故乡、云烟之乡、高原水乡”的美誉。玉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自然、文化遗产。5.3亿年前的寒武纪动物群、1.65亿年前的侏罗纪恐龙、二百多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古滇国活动的中心区域……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目前,全市有市博物馆、江川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通海博物馆3家博物馆,聂耳纪念馆、聂耳故居纪念馆2个纪念馆,9个县区均成立文管所,设有专门的文物库房保管文物。

一、城市的文化地标

博物馆是城市的公共文化建筑,在内部空间往往满足展示空间、库房、研究区域等的专业要求,在外部形象上更是体现着文化性和独特性,这也使得世界上很多城市中的博物馆都成为地标性建筑,体现着城市的独特魅力。

玉溪市博物馆作为玉溪历史文化建筑的代表,在设计上融入了本地的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博物馆建筑高四层,主体造型由椭圆形、叶形、多边形等组合而成,正门为巨形的叶状拱门,像一片烟叶的尖部,大门两侧为红砂岩弧形浮雕墙,镌刻着取材于古滇国青铜器上的生产、生活、祭祀、战争场面的大型浮雕,犹如一卷翻开的画卷,整个正面造型是一片烟叶书笺夹在一本翻开的画卷中,表现玉溪市以两烟为龙头的区域经济腾飞在历史长河中写下光辉一页,主体建筑由三个椭圆体构成,寓意抽象的三个恐龙蛋,表现玉溪曾是恐龙生息繁衍的故乡,象征玉溪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建筑寓意古朴深厚,既有时代气息又体现玉溪的文化内涵。广场中央喷泉上方是一尊三骑士青铜贮贝器雕塑,象征玉溪的青铜文化。四季常绿的园林与广场相结合,使整个景观简洁、明快,创造出宁静和谐的空间氛围。玉溪博物馆已成为玉溪市一处标志性的建筑、人文景观,具有传统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

二、城市记忆的收藏者

玉溪市博物馆成立于1997年4月,2000年建成对外开放,是展示玉溪自然及人文历史、突出本地文化特色的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市内标志性文化建筑。占地面积40亩,建筑面积12096平方米。

玉溪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四千多件,包含古生物化石、青铜器、瓷器、书画、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内容涵盖了本地域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物与元素。馆内有七个主题常设展览和二个临时展厅。七个常设展是:“生命圣地——古生物展”“先民足迹——玉溪史前文化展”“翰墨流芳——书画艺术展”“技艺传承——玉溪非物质文化展”“烽火硝烟——滇中革命斗争史展”“文明之光——玉溪青铜文化展”“土火之艺——玉溪陶瓷展”。这些文物及陈列展览体现了博物馆是展示地域文化的最佳载体,玉溪市博物馆以地方历史、文化、风土民情为展示内容,以传承地方历史脉络与人文特色为传播目的,是玉溪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展示地方城市精神、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传承文化多样性、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城市文化的保护、研究者

(一)创办馆刊

自2013年起创办馆刊《玉溪博物与收藏》,已经连续出版多期,共设文物研究、博物工作、文物精粹、收藏论坛和工作动态几个栏目。文章内容涉及历史、艺术、考古、文物、民族、博物馆学等方面,促进了省内外博物、收藏等方面的交流,也壮大了本馆研究力量。

(二)文物普查

玉溪市博物馆以自己的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到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来,并在普查过程中迅速成长起来。

第一次全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54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云政发【2013】37号)文件要求,2013年7月16日玉溪市成立了玉溪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市普查办依托玉溪市博物馆的专业技术力量,建立以市博藏品部人员组成的玉溪市普查办技术小组。

通过此次文物普查,一是摸清全市可移动文物家底,全面掌握了全市文博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为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玉溪市域范围内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准确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数据档案,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文物现状,制定工作计划,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

三是普查成果得到开发、利用,根据省文物局安排,玉溪市博物馆完成《可移动文物大系》所需资料上报工作,2016年6月啟动编撰《玉溪市可移动文物精粹》丛书,全市三级以上文物汇编成公开出版物出版发行。

四是全市以玉溪市博物馆为代表的基层博物馆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成长起来,从配置基础设备、完善藏品信息、建立馆藏品数据库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对基层博物馆快速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

四、城市文化的教育宣传者

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全体大会上,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与国际博物馆协会2001年的博物馆定义相比,“教育”取代了“研究”调整到了博物馆业务目的的首位,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之后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贯彻着教育的目的。玉溪市博物馆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努力搭建社会教育广阔平台,特别是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开展和主题相关的活动。

从1977年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确定一个主题,目的在于推动全社会对博物馆领域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2017的主题“博物馆与文化景观”旨在唤起博物馆在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和维护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5·18到来之际,玉溪市博物馆围绕“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主题,开展了“文化景观进校园活动”,走进玉溪市振兴学校。优秀的讲解员为同学们带来《聂耳与国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澄江动物群》科普讲座,讲座过程中,精选的恐龙模型、古生物化石引发了孩子们的阵阵赞叹。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把博物馆送到孩子们身边,了解当地文化景观,进一步开阔了文化视野,增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与责任感。

五、城市文化的交流者

博物馆“引进来,走出去”的各种精彩纷呈的展览,满足了社会大众文化需求。博物馆对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增强博物馆人的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督促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对外促进了馆际间的业务交流,实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利益共享,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近年来,玉溪市博物馆的两套临时展览走出家门,《中国的声音—聂耳与国歌图片展》走到北京、贵阳、上海、福建、普洱、丽江,近500幅历史照片介绍了聂耳的一生。《穿越古滇文明之光——云南玉溪文物精品展》送到内蒙、宁夏、太原、安徽、南京等地,130余件种类丰富的展品为省内外观众展示了古滇文明和滇中少数民族风采,体现了玉溪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

然后不断引进《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文房四宝展》《贵州苗绣》《古吴神韵—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精品展》《阿拉善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精品展》《血沃中华 闽西儿女抗战史迹展》《山西手工纸制作技艺特展》《海上风—嘉兴博物馆藏海派书画精品展》《黄梅百年—黄梅戏发展历程展》等精彩的展览,这些展览把本地观众难得一见的精品搬到家门口展示,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高品位、多层面的文化享受。同时也实现了陈列展览的藏品资源共享,弥补了各省区博物馆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缺憾。

六、结语

博物馆具有文物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示、公众教育、社區服务等职能,应当主动当好地域文化的收藏展示者、研究者、教育宣传者、交流者,保护好馆区内和馆区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耀平.独具地方特色的玉溪博物馆[J].中国文物通讯,2004(1):36.

作者简介:马文娇(1991-),女,回族,云南玉溪市人,助理馆员,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方向:博物馆研究。

作者:马文娇

上一篇:港口隧道消防安全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基础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