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袁武是现代写意水墨人物画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引领着写实人物走向了一个新阶段。本文重点是袁武绘画的人物造型的特点,分别从造型的朴素和夸张,以及突出“以形象为第一性”的意象造型观。并通过“取舍”与“强化”的方式,来强调专注人物给我们带来的独特心理视觉感受。再从用笔遒劲有力的铁线和“大胆”的墨块形成鲜明的对比等方面来叙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画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人物画研究论文 篇1:

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研究

摘要: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社会面貌产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些成就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劳动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付出汗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写意人物画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绘画形式,其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面貌。写意人物画画家们需要着眼于符合这个时代面貌的题材进行创作,劳动者们的勤劳品质与劳作的自然姿态吸引着画家们,从而影响着画家们的创作选材和想法。画家们对这个群体有关注并以他们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于是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也是画家对劳作的一种反思。于是收集整理劳作题材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希望从中能得到启迪。

关键词: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研究

一、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作品出现的原因

多元化已经是写意人物画发展到现在的时代面貌,它体现在笔墨语言上,更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题材上,常见的题材有军旅部队的、人民劳作的、都市生活的、青春校园的。因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具有其独特社会意义与审美,农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这丰富多彩的题材种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作题材又可细分为农人农村耕作、工人城市务工等。根据劳作时的状态也可以分为辛勤劳作时、劳作中休憩时等。内容极普遍,所以也成为画家喜闻乐见的表现题材之一。大部分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技法上沿袭中国传统的笔墨的精神主旨,在构图上是把中国传统构图规律与西方构图相结合。它是我们当代绘画持续发展且生命力强的题材,农作题材写意人物画拓宽了画家们的创作选材思路,为写意人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多的画家参与到探究与实践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创作中来,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发展,间接地促进了写意人物画的繁荣。

(一)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概念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国人物画,它在每个时期都有特别的面貌,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与丰富的演变经历,在唐代之前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再次被重视起来。而写意人物又是人物画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写意人物画在时间维度上又可以分为传统水墨人物与现代水墨人物,传统水墨人物代表画家有五代末宋初的石子专、南宋参禅画家梁楷、元代善于画道释人物的颜辉、明代浙派画家吴伟与陈老莲到清代的闵贞、黄慎、任伯年。粗笔大写意的画法很有难度,行笔不可犹豫,一气呵成。在宋元大批文人画家出现后,画与书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于是更加讲究笔墨趣味与书法用笔。现代水墨人物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徐蒋体系下把西方造型语言与中国画笔墨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已经与传统水墨人物有了很大区别,代表画家有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程十发、卢沉、周思聪等。

劳作泛指体力劳动操作,这便包括农业劳动、工业劳动、服务劳动等。体力劳动者是指工人、农民和一切靠体力进行生产劳动的人。 本文所讨论的也是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劳作题材作品。

(二)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出现的社会背景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大幅度改观,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与创造物质的根本途径是劳作。劳作的主体是人,改革开放后的一切成果是人民辛勤劳动所得;也是对千万劳动人民的鼓舞与激励,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也是不现实的。劳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如今劳作对我们的积极影响还在继续,中国的崛起是基于人民劳作的。劳作对于我们是意义重大,而每个劳动者辛勤劳作的某个瞬间都有可能成为某位画家笔下一幅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被更多人所关注,内容得到了丰富。

劳动者无处不在,画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对劳作的人与事物都无比熟悉,可能其父辈或者身边的朋友就是一名农民或者工人,这些勞动者生活在周围,让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取材工作变得极其方便。

二、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作品的素材选择

艺术家绘画作品中的素材选择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绪体验和以往的创作经验来进行筛选的,艺术家能创作出优秀、生动的艺术作品基于其生活的点点滴滴。现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画家作为其中一份子,真切地体验到劳作。周围的劳作氛围以及劳动者与相关事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画家的艺术创作,为其创作提供相应的素材。改革开放以来,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省级以及国家级的展览中多次出现,逐渐成为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分支。

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人物是在进行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在传统绘画作品中描绘劳作题材的人物画也比较多见,如李嵩的《货郎图》、戴泽的《牧童图》、张萱的《捣练图》《服田图》等,这些作品有的表现了女性在劳作时的优雅姿态,有的表现了孩童在劳作时的天真无邪,有的表现了小贩在走街串巷时的辛苦与乐趣,还有的表现了耕种时的艰辛。富有生活气息的劳作题材的人物画作品的人物选择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审美偏向。类似的还有吴门画派的唐伯虎的《江南农事忙》,清代八怪之一黄慎的《渔翁渔妇图》和罗聘的《卖牛图》等,其共同点都是画家对淳朴的劳动者的关注,既表现了劳动者劳作时的艰辛,又表现了劳动者的日常生活。

表现劳动人民的绘画题材作品在短时间内被画家们所重视。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其特点都是脸庞发红,眼神发亮。这些劳动者们有着一种自信向上的力量。代表画家有新金陵画派,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魏紫熙与其一系列的人物画作品。

魏紫熙早期画山水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人物画创作是时代要求。魏紫熙不负众望,在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奠基者之一。《温课》、《渡口》《报矿》、《煦风》、《风雪无阻》等都是他的代表作。魏紫熙以山水画闻名于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邃。他画过宣传画、连环画、漫画、年画乃至舞台布景、人像、美术设计图;他深入生活,去农村、工厂、学校、街道乃至海防前线,上山下乡,这些都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三、 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作品的构图

“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有限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体或局部的形象构成艺术的总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辞海·艺术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2月)

构图在传统中国画的相关画论中被称为“经营位置”,在一个画面中能否处理好构图关系是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优秀的构图可以使画家想表达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画面中的主体更加突出,画面让观者得到好的审美体验。反之,就会影响到画面美感,缺少章法,层次不清,意义不明。

构图是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是写意人物画大家族的重要一员,在构图者一环发展为两种方向的构图思维,一种是传统的构图模式,另一种是西方绘画思維影响下的构图模式。

(一)传统的散点透视

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没有唯一的视点与固定的位置。画面中的形象再多,画家都是把其当作整体的一部分进行处理,只是在画面的虚实与穿插结构上进行处理。画面中保留大量空白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这种处理也是为了符合整体布置的要求。在画面中主体物与陪衬物的主宾关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关系,有关松紧聚散的疏密关系,还有适当的留白以及款题的布局,都是传统国画构图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西方影响下的构图模式

中国画的传统构图是平面感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绘画在自身艺术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以焦点透视为基础的构图模式完全不同,西方绘画更注重画面的立体感与空间感。于是西方画家在安排画面时,主题人物在画面视觉中心,再按照焦点透视的规律安排陪衬物与环境,使画面饱满有空间感。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在传统绘画构图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构图观念,借鉴了焦点透视与色彩、明暗等的运用。在平面的画纸上创造出一个有纵深感的画面,也弱化了传统构图中的留白处理。当然不只有视角上的借鉴,还有设计上的平面构成理念也在被一部分画家所运用,在借鉴这些西方绘画成果的同时也不忘中国画本身的艺术特点,在创新的同时,恪守写意画的传统,才可以越走越远。

四、结论

本文以劳作题材写意画出现的原由为起点,去界定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概念与讨论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出现的社会背景,进而探讨写意人物画的素材选择与构图规律。当今人们生活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时代,享受着缤纷复杂的商品经济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同时,也要时刻牢记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一块块基石,组成了我们社会这个庞大的体系,把视线从生活中繁杂的油盐酱醋茶移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就是生活唯一的风景。而每一次劳作,都有它的意义。笔者着眼于劳作题材这一线索来谈写意人物画,并剖析具体作品与画家,甚至论述本身对劳作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体验,意义是表明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是内容多元的写意人物画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其重要分支健康成长是需要画家们的共同关注并对该题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写意人物画的繁荣发展正是基于其分支的发展,所以劳作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创作研究是值得被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冯欣艳.绘画中光影与构图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63-64.

[2]徐红.构图与版式的异同及交融[J].大众文艺.2011(14):64.

[3]余兰.妙手师古道,神机本天成—任伯年花鸟画构图形式赏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3):175.

[4]杨斌宇.构图法在油画语言中的具体应用之教学总结[J].美术界.2013(07):86.[5]何亚峰.试论唐代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语言[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12):49-50.

黎 曦

1996年生,男,湖北黄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人物画。

作者:黎曦

人物画研究论文 篇2:

袁武水墨人物画研究

摘 要:袁武是现代写意水墨人物画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引领着写实人物走向了一个新阶段。本文重点是袁武绘画的人物造型的特点,分别从造型的朴素和夸张,以及突出“以形象为第一性”的意象造型观。并通过“取舍”与“强化”的方式,来强调专注人物给我们带来的独特心理视觉感受。再从用笔遒劲有力的铁线和“大胆”的墨块形成鲜明的对比等方面来叙述。他不仅吸收统水墨人物的特点,还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

关键词:袁武 水墨人物 意象造型 线性用笔 墨趣

袁武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界富有创作才华的代表,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探索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在现代水墨画中注入当代的文化观念和创新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且鲜明的特点。无论是人物造型或是用色用墨以及画面的形式感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其中更包含着袁武先生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的造型观念的理解,以及吸收西方绘画中的对人物表现的手法,真正做到了中西融合。

一、水墨人物的造型特点

写意人物画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门民族绘画艺术,并达到笔墨相生的藝术效果。就绘画而言,首先要有画技,这是真正的一个画匠的手工能力,去表现对象的“物理、物情、物态”。另外绘画是技术很强的行业,要有反复和长期的训练,写生无疑是一个很适合的方式。袁武水墨人物画特点也得益于他对写生的理解和运用。

1.“陌生化”的意象造型人物形象

“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可能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可以看到袁武的水墨人物造型的“陌生化”中看到与中国画中意象造型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教学中就告诉学生:“有下笔的勇气不要害怕出错,越早发现问题越好,这样就可以趁早医治。所谓写生要强调一个‘生’字,何为生?就是陌生的,又是不确定的,具有偶然性和现在性”。?譹?訛为什么要强调“生”,因为这种陌生感为了避免“俗”和“相同”,让熟悉的东西“陌生化”,要从摹拟自然事物转向自我风格的表现,转向自由自在的创造,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能为写生而写生,那事物本身是无意义的,必须在写生中融入自己的思绪和真实感受,否则大家画的东西十有八九是相似的。写生中有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和自己心理上的形象,而袁武则更加注重心理上的人物造型。

图中都是袁武再熟悉不过的绘画对象了,袁武于1959年出生在东北松花江边的小村庄,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后去偏远县城的时,从容的画起速写,在淳朴的民风和“静知”?譺?訛的情景中没有任何欲望扰动的精神状态下,重新认识写生。同时认识到什么是正真的艺术,在那时袁武心中就有了自己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新的意识。

他绘画的对象就是他身边的人们,他怎么会不了解?例如图二中的人物形象的比例是有不妥的,人手以及脚的突显都是不合比例的。还有我们所说的透视近大远小,以及人与远山的透视无论以西方的焦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在袁武先生的画中就是很稳定的,看似不成立。可就是看似不成立的人物形象与朱耷的山水的形成对立与不协调,造成了人们心理上“陌生化”的意象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刺激。

这些艺术思维与创造在袁武的水墨人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写生在他绘画中是极其重要的积累。袁武水墨人物造型的特点跟他的写生是分不开的,人物造型多为平凡或是朴素的,追求心理视觉上的“舒服”,这是袁武先生所渴望的人物形象。绘画不是机械性复制,每个作品都有其原生的语境,作者在创作时绘画的人物形象要与其原生的环境所符合。不能为了画而画,要创作出不是画的物象,而是画成画的艺术语言的能力。人物形象不是假大空的躯壳,而是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袁武人物画中的人物多是平凡而朴实的劳作人群,用他所具有的能力去表现真实的人物写生。

2.“强化”与“取舍”并行的人物形式

“强化”与“取舍”这两者都是此消彼长的变量,例如图一中山水用笔与人物的用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山水的秀润与雅逸而人物则是刚硬有力形象。作者取人物的沧桑强调人物结构中最重要的线条,以繁琐为景,削弱人物的线条以达到“强化”。人物的头部是画的很精微而放松身上的处理,有松有驰的节奏感,有对比的强调,有强调的选取。图二的人物与牛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人物的面部中强调老人的眼睛、再次手与身体而是选择强调手的突显。而牛则是统一的形式与人物形成的形式感以突出人物与牛的强烈对比。

人物的造型是有取舍和强化的,突出作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做些变形或夸张。并抓住某一刻的动态或表情去描绘人物最突出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流露。袁武在画写生的时侯就强调:“以形象为第一性,即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度描述及相应的思想表现第一。”?譻?訛为什么要强调?我也同意这个说法,在打破程式化的形式时,专注人物给我们带来的独特感受,抓住吸引你的部分强化,有主次的去画你要表现的,这就是“强化”。如上图中作者突出表现人物的手和面部,其他的部分都是高度提炼的几根线条和旁边大面积的重墨形成对比。通过强化最能传达出人物内心真实的部分。这些人物的都是通过认识、理解、表现三个方面去完成最后的人物画。

他说过:“写生就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要有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用朴素的手法去画你的第一感受,让人要有一种感觉现实中是存在的,是自然物象经过主观认知转化成艺术形式。让你感受到真正的人和人所生活的环境,“真”是必不可少的情感。袁武坚持着自己的“画感觉”,体现了艺术的时代性,又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不可缺失的心灵思绪。同时也有人说他的人物造型就是“漫画”的形式,袁武认为“强化”是他形象与造型的特征,“漫画与强化有本质的区别,漫画也是在强调对象的特征。但对形象而言,它不够严谨,漫画形象有很多类似的东西,是画家习惯的套路或者说是漫画特有的美学形式。而强化形象在不同的对象身上就不会出现这些相同的东西,因为强化是有目的有根据的。”?譼?訛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而袁武的人物造型不是简单的强化而是内含了他对客观的物象的真实心理反应,直击物象内心的灵魂,用笔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面貌,以写生代内心世界。 从关注自然中的人与物到关注人物生存状态,这些都体现了作家对故乡的赞美和回忆。

二、水墨人物的笔墨特点

1.“古为今用”的线性用笔

袁武在很小时便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这本书启蒙了袁武的灵性,对他的用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他更好去认识传统中国画的皴法样式,并形成了自己习惯的运笔规律。在许多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人物衣纹和面部皴擦相结合的手法,皆是受到《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初学画时总喜欢用山水的皴法去画,需要反复的勾勒才能完成。以及临摹《伯里曼》和袁运生先生的《云南白描写生》都对袁武的用笔用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袁武的水墨人物除了造型的准确性外,并融入了中国山水的用笔形式,还有利于我们考虑空间与构图、结构、动态等。重视以“线”造型,同时也注意线对情感的表达作用,通过线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疏密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他注意在人物对象的体积、结构、明暗转折等一些部位中发现线,同时也不忘对线本身应具有的艺术魅力的挖掘与呈现。衣纹往往以金石味直取线条,追求线的“毛”“涩”感,体会一种韵味,而衬托人的山石树则行笔讲究轻重、浓淡变化,挥洒“率”意,表现一种节奏感。?譽?訛可以看出他对线的运用是如何的巧妙又有厚重感,线是作者自己的情感经历与气質修养等因素的体现,并赋予“线”以人的情感性格,形成“以线入画”的内涵,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艺术思想境界。

他的不仅关注人物共同拥有的,更是整个时代所共同体现的崇高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审美理想。在把握艺术整体特征及画家个性化艺术语言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创作理念加以现代性的转化与应用,进而创作出新的具有时代性的绘画语言。而作者认为袁武就做到了一点,他认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学习西方素描的科学性、严谨性的造型方式,要使表现的物象更加生动、真实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我们多方面、全方位的观察物体的能力,解决造型观察的方法,而不是用来替代笔墨以及书写性用线造型。?譾?訛人物画就是非常注重造型,并不像花鸟或山水那样。而素描则是训练我们对客观的物体的“形”的理解和物象整体性的把握及如何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中国画不像素描那样可以反复地勾勒,而中国画就是一笔定乾坤的,但是可以通过线的轻重与粗细来表达物体的体积感,用线来表达中国画特有的形式。在袁武的画中你就会看到这种形式,看似只有寥寥几笔是线条,可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里的一根线表现了对象的结构、大小、宽窄等因素的肯定。还要体现物体内在的薄厚、以及每个结构之间的联系的描绘。线本身就具有其艺术魅力,线条有形状有情感的融入,这是一种书画同源的体现,以书入画是中国画最本质的追求。

2.中西融合的线条形式

像他这样的画家是很难的,突破以往的写意人物的样式,并引西方素描的形式加入写意人物画中。在造型方面受到西方素描对他的影响,如珂勒惠支的素描的整体性和“力量感”强的特点对袁武的写实面部描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丢勒素描以肯定强化的刻画结构,以凝练、本质的方式表达对形象的理解,并且这种表现手法可直接转换到中国画用笔用墨中,非常实用。还有丢勒画面中的质感和弧形网状的线条所营造出来的浅浮雕的效果却非常细腻,没有大的起伏。?譿?訛还有荷尔拜因的浅浮雕式素描,没有光影、单纯简略、概括细腻。精确简化的结构线条、辅助浅淡的灰调子,表现出的 画面效果很接近中国人物画表现语言。?讀?訛有很多西方的大家给袁武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他的写意人物画在立足于传统中国画线技法及熟识中国画用线审美的基础上,再融入西方素描中线的结构性内涵,使中国写意人物或是其他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和多样。

3.“湿画法”的灵动与节奏感以及“黑死墨”的韵律

袁武在开始之时不知宣纸为何物,后认识了宣纸,又觉纸贵,一直用图画纸代替宣纸。但是由于不能吸墨,所以每画几笔就要把画面打湿,带到纸的湿度刚刚好的时候才进行,这样才能有宣纸落笔落墨的效果。在长期的训练中,他居然掌握了一种湿纸中浓重、柔和的笔墨效果,在现在的作品中多采用这种湿画法的手法。

袁武的作品多是大墨块和线为主,同时他强调造型能力排第一,笔墨和色彩则是其次。袁武却让一团墨变得生动起来,在一块墨团中可以领悟到墨分五色的奇妙。笔和墨是灵动的融合,再加上“大团的黑死墨”的运用,画面的节奏感松紧有驰。再有浓淡适宜的画面中重彩和淡彩的相得益彰。在画面中运用了大黑大白的对比形式,加之淡墨自然晕开的韵律,形成大墨淋漓的酣畅感。

在袁武的大团墨中你可看到有干湿浓淡的变化,通常大面积的墨块是不好控制的。而袁武则是用湿画法的方式让墨色有了灵动性,不再是一块死墨。墨有流动是方向,有节奏的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且笔笔见痕。他的笔墨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而不是笔墨自身的独立和趣味…在整个画面中突出强调笔墨,不但没有不妥,反之构图形式很强,以黑计白、画面协调,保持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观之作品就会感受到每一笔、每块墨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体现,都是自我内在的积累。

结语

在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袁武在以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神写形”的意象造型观,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心绪去描述最“像”的对象。在绘画中融入了个人的艺术感受和时代特点,去表现生活在这一时代里的鲜活生命。在面对客观物象时主观的感受加以艺术处理和认知后的表现,是在面对事物时的一种心理最真实的艺术反应,是经过艺术家加以自己的想法和认识、理解,最后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独特之处。同时表现自己的想法是袁武最大的动力,这也是艺术家创作必不可少的前提。袁武人物画独特之处在于繁简差距极大的形式感以及与之对立的“黑死墨”流动的墨韵节奏感,刺激起人们心底的涟漪。用墨线表现诗一般的语境,充分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对他的滋养。

参考文献:

[1]袁武.心路 [J].中国书画,2011(11).

[2]宋时兵,张立功,韩清茂,陈少林/整理:袁武课堂锁语、美术观察[J].2003-04-10(4).

[3]李存葆.袁武的水墨世界、中国人才[J].2013-02-15(2).

[4]郎绍君.直面人生——读袁武写实人物画、美术向导[J].2010-01-15(2).

[5]许向群:“动势”下的一种水墨情态——谈军旅画家袁武及其水墨人物创作、 军旅文化《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2005-06-30(2).

[6]潘宏艳.诉诸视觉又充满严肃现实精神的“底层叙事” [J]. 美术观察,2013-01-15(1).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商务印刷馆,2010年12月1版.

[8]袁武.《旨蕴文质》中国画苑学术研究书系[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1版.

作者:徐梅 李小汾

人物画研究论文 篇3:

苏六朋的人物画研究

【摘 要】苏六朋是清末广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一位画家,能工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人物画,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极具个性特征,在广东美术史,即使在全国美术史上也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但由于文献记载缺失,如此杰出的画家却一直无人关注,近几十年才有学者对其艺术成就进行挖掘、研究。

本文以苏六朋的人物画为切入点,将其人物画按题材不同分为市井百姓、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三大类。结合典型画作,对其人物画的题材及艺术特色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苏六朋不仅创新了新的绘画技法,同时也对传统绘画题材进行了开拓,作品富有时代精神。希望该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更多、更直观地了解这位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些陌生的人物画大家。

【关键词】苏六朋人物画 题材 艺术特色 探讨 研究

清代中晚期是广东美术史上一段星光璀璨的时代,出现了汪后开、黎简、谢兰生、苏仁山等一批著名的画家。有些画家不仅对广东美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全国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清嘉庆、道光年间的苏六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能工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事,尤以人物画而著称。时人张维屏对其人物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枕琴善画人物,大而盈丈,小而分寸,男女老少形神各肖,衣冠动作,笔笔生动,天生绝技,一时无两。”

苏六朋的人物画取材突破了传统成法的束缚,独辟蹊径,不像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多描绘才子佳人、闲云野鹤,他是从社会百态中获取题材,更多着眼于描绘社会日常生活的各种阶层的平民生活、市井风俗,以及市民喜爱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题材,开创了反映岭南世俗生活,带有讽刺性、警世性风俗人物画的新领域。他的这些具有漫画性质的文人讽时画入目三分,带有谐趣,被认为是中国漫画之始,是近代漫画的雏形。

一、苏六朋生平

苏六朋,广东顺德人,字枕琴,经常使用怎道人、南水渔人、逍遥道士等别号。

关于苏六朋的生卒年,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故历来并无明确说法。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香港学者李国荣先生的观点。李国荣经过考证,认为苏六朋生年当在公元1791年即乾隆五十六年,依据是其在苏六朋的一幅《中秋赏月图》的自题诗中的发现。题诗中有一句为“老夫老及六十年,更向中秋赊四十”,可知苏氏时年当为60岁,而年款则署“庚戌”(1850),据此可推出苏六朋的生年应是1791年。

苏氏的卒年是根据现存的一幅苏六朋的自画像上的罗惇衍题识推断的。时人罗惇衍题称“枕琴先生遗像”,就是说在题识之前苏六朋就已经去世,题识年款为同治元年壬戌四月八日,(即公元1862年4月8日)。目前所见苏六朋存世画作最晚的是广州美术馆收藏的署有年款“咸丰十一年三月”(1861年3月)的《对弈图》。由以上可断定苏六朋的谢世时间在1861年3月以后、1862年4月8日以前这个时间段内。

苏六朋自幼受父亲苏奕舒的熏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父以行医为生,亦善书画,与广州漱珠岗纯阳观道士李明澈是画友,时常在纯阳观的松枝馆作画,苏六朋有时也会跟随父亲一同前往。苏六鹏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钟爱绘画。但据史料记载他正式拜师学艺是在他少年时代,拜罗浮山宝积寺的德堃和尚为师。德堃和尚,字载山,别署罗浮山人、罗浮画禅。原籍江西,后于嘉庆年间来到广东顺德,居住在罗浮山的宝积寺。德堃和尚的人物画尤精,远近闻名,他的悉心指导、言传身教,对苏六朋的艺术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因罗浮山的这段学艺经历,苏六朋对罗浮山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我们从他现存的画作中可以看出他流露的罗浮情节,“罗浮樵子、罗浮道人、浮山樵者、浮山阿朋”等和罗浮山有关的一些别号经常出现在他的署款或钤印中。

在罗浮山学艺数年,苏六朋已成长为壮年,于是决定离开罗浮山来到当时较繁华的广州城隍庙处卖画。城隍庙周围人气旺盛,商贾、小贩等各阶层市民聚集于此,是广州市井生活的一个缩影。摆摊卖画生涯不单让苏六朋收获到了赖以生计的银两,也同时收获到了其他画师在山野临泉以及书斋中无法体验到的对于苍生的同情和对于布衣黎民的眷注。苏六朋通过卖画,有了一些积蓄,就开办了第一间集“卖画、授徒、雅集”等于一体的“枕琴轩”画室。

50岁以后,苏六朋凭借自己的绘画技能与广州的文人士大夫多有交流,经常去参加这些文人组织的聚会。汪兆镛在其《岭南画徵略》就有记载:“道光年间张维屏、黄培英请人修禊,多属苏六朋绘画。”由此可见,此时苏六朋的绘画艺术已经融入主流,得到了文人界的认可。苏六朋晚年于广州逝世。

二、苏六朋的人物画

苏六朋城隍庙多年的卖画经历给予了他不少创作题材,他的画中常常出现寻常百姓、小商贩、说书人、杂耍艺人,还有形形色色的盲人、丑陋的吸毒者等,对市民喜爱的历史人物及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描绘。

(一)“市井平民”題材

苏六朋人物画的市井平民题材又可以分为描写普通平民生活、讥讽时事和警醒世人三种。

1.描绘平民生活题材

苏六朋描绘了许多内容丰富的“市井生活”题材的人物画,有山市、杂耍、嬉闹、乐舞杂技、车骑出行等,其中山市图就有几十件之多。其中的一幅代表作《山市图》(图1)为广东省博物馆所收藏,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29厘米。该图描绘的是山里人家之间定期举行的临时集市贸易。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市集上比较繁忙:有叫卖者;有正在摊前交易者;有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者;有坐在树下休憩者;有在一起闲谈家常者;有挑着货担过桥者;有牵着牲口叫卖者等等。《山市图》是时人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再现了当时平民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从文献资料角度讲,是解读当时民风民俗的珍贵图像资料。

从绘画技法上看,《山市图》整幅作品富有层次感,运笔率意、笔画劲道、造型简洁,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画得很是逼真生动。憨、诈、喜、怒、惊、疑……各种表情、动作丝丝入扣,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市井平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真实的描绘出来。

2.讥讽时事题材

苏六朋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深怀不满,因此他用画笔抒发内心的感受,创作了不少暗含深刻寓意的谐趣画。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苏六朋《群盲评古图》(图2)是这类题材的典型代表作,纸本,纵41.6厘米,横168.5厘米。图中刻画了十一位盲人正一本正经地鉴定古代文物,图左两位盲人靠在一起鉴定古瓷瓶,一位鉴定青铜盘。图中央描绘了一位盲人腋下夹着一幅古画,另外四位盲人正将一幅大的古画撑开,煞有介事的进行鉴赏。最右侧的三位盲人,有两位正俯身鉴定青铜鼎,另一位肩上扛着一捆卷轴书画用拐杖探路向画中央走去。每一位盲人刻画的仿佛眼睛都是“雪亮”的,都是鉴定专家。

苏六朋画这些盲人,并不是在嘲笑他们的眼疾缺陷,而是想借盲者来暗讽当时不懂装懂的有钱、有权却俗气十足的洋商大贾。这些人中玩古玩者甚众,附庸风雅,不惜重金买一些假古董,所以苏六朋要以盲人评古来讥讽他们,为这些人画了一幅形象生动的“谐趣画”。这类作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属同类题材的还有讽刺金钱面前众生丑态的《通宝图》、讽刺自古文人相轻的《群盲聚斗图》等。

在艺术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出苏六朋的风俗人物画在遵从传统法则的基础上,参以己意,极具个性特征,作品在保证艺术性的基础上参以诙谐性,非常具有现代漫画的幽默性,可以说这种是现代漫画的滥觞。

画中所绘人物特点是身形都比较瘦小,造型精炼,有些盲人的五官稍加笔墨点之,有的甚至眉鼻都加以省略,但表现的神情却一点都不逊色,盲人谨小慎微、一丝不苟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极其逼真生动。

3.警醒世人题材

苏六朋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事件,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创作了与“鸦片”题材有关的一系列作品。令人警醒的人物画作品《戒烟图》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一共12幅,其中有一副画绘有一位吸毒者,衣衫破烂、骨瘦嶙峋、眼窝凹陷、颧骨凸出,萎靡不振地瘫坐在木板床上,家里再无其他陈设,妻儿哀声哉道、哭哭泣泣,呈现出穷困潦倒的凄惨景象。作品上题有一首打油诗:“苦口难开,追悔莫及。稚子啼饥,室人饮泣。”画意体现出鸦片对人们深深的毒害,苏六朋想借此图唤醒世人,可见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这组“警醒世人”的人物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值得参考的,在布局方面,作者用画面中的人物来直接突出主题,其他与主题无关的配景均被忽略,留白居多,呈现出简单率意的个性风格。在人物造型方面,略有强调夸张,同现代“漫画”相比,他更注重人物造型的艺术欣赏。这类题材源于生活,但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比现实更集中,更能令人印象深刻。

(二)“历史人物”题材

历史人物也是苏六朋喜爱的绘画题材,而他所画的历史人物由于大多来自经典史籍或典故,因此还发挥着社会文化功能,尤其是发挥着道德教育功能,如《汉初三杰》《唐十八学士图》《西山采薇图》《东山报捷》等作品。苏六朋在创作这些历史人物绘画的过程中,在人物的塑造以及画面的构思上有着相当大的主动性,因此也使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不一样的艺术特色,下面以《苏武牧羊图》为例对苏六朋的历史人物画题材的特点进行探讨。

苏武,西汉人。汉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匈奴的单于将他扣留,并想尽一切办法逼迫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坚守民族气节,毫无动摇。单于知道他是个人才,没有杀害他,把他发配到荒无人烟的北海放牧公羊,苏武在这里苦等了19年,忠贞不屈,终于等到了汉朝的史官来接他回汉。

“苏武牧羊”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苏武也曾被历史上许多画家反复讴歌,因此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较多见。从传世作品的数量上看,苏六朋所绘作品最多,有10余件。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苏六朋《苏武牧羊图》(图3)(纸本,设色,纵178厘米,横96厘米)。图中所画苏武手持象征其刚正不阿精神的汉节,面带微笑,身旁有两位穿着汉服的人,显然是来接苏武回汉的。从苏武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在西域苦等了19年,终于盼到大汉使者,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国的喜悦心情,整幅画充满了祥和宁静的气氛。其师德堃和尚也画了同样题材的《苏武牧羊图》(图4),两幅画从技法及绘画风格上看都有相似点,更加印证了苏六朋早期是跟随德堃和尚学画的事实。

从大体上讲,苏六朋绘制的历史人物,从面相及服饰上看,与常人并无太大殊异,应是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的,故少了一份古意,从而使这些历史人物看上去并不太陌生,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

從技法上看,苏六朋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衣褶草书入笔,或急或徐、或浓或淡、或曲或直,尽变化之能事。人物脸部多用淡彩晕染,毫无过多修饰,但人物的“精、气、神”却毕现,这便是熟悉人物画技法的苏六朋的高超之处。

(三)“民间传说”题材

苏六朋还常常以民间传说、神仙故事等作为题材,比如《二仙图》《三星高照图》《麻姑献寿图》《和合二仙图》《罗浮仙人赊酒图》《罗浮仙迹图》等。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其《二仙图》(图5),纸本,纵145厘米,横76.3厘米。二位闲人着宽服大袍,神态高雅,气度雍容。白衣仙人长眉、胡须均已发白,一手提着花篮,一手握着手杖,手杖顶端用丝带系一葫芦,丝带随风飘动。青衣仙人则一手拿着浮沉,一手轻捋胡须,腋下夹着一顶圆帽子。二人仙气十足。

仙人衣冠着色简洁、线条婉转酣畅,如行云流水,清净脱俗,仙人高洁超脱的气质特点被苏六朋巧妙地勾画出来。

苏六朋人物画除以上题材外对佛道人物、侍女等亦有绘制,但数量极少。

三、艺术风格成因

苏六朋人物画绘画风格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是不能忽视的,首先与他的平民身份有直接的关系。苏六朋一生未考取过功名,而是以在城隍庙卖画、开画馆授徒为生,周围所接触的人物有官僚、商贾、手工业者、盲人、吸毒者等形形色色的市民,他所关注的焦点也就集中在这些人身上,所以市井生活给苏六朋提供了鲜活的创作题材。

其次是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广东地处我国大陆的南端,属沿海城市,海路交通发达。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后,到达广州的外国商船更多,大批的欧美商船不仅带来了贸易品,也开来了西方的文化,广东率先接触到西方油画、水彩画、素描等西洋画美学思想,从而对广东本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广东文化艺术更加多元化、表现手法及艺术元素更加丰富化,广州成为一座风气开放、中西合璧、市井气十足的城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对苏六朋的绘画风格直接或间接地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结语

纵观苏六朋的一生,虽然未获取过功名,但由于其能诗善画,技艺一流,因此也逐渐融入进了广州文人圈子,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通过苏六朋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不仅创新了新的绘画技法,同时也对传统绘画题材进行了开拓,不仅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更富有当时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清.张维屏.艺谈录[M].清刻本,卷下.

[2]李国荣.香港:美术家[J].苏六朋,1979(7).

[3]朱万章.苏六朋[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4]朱万章.六朋画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吴振红 广东省博物馆

作者:吴振红

上一篇:幼儿园体育论文下一篇:职高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