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复杂经济形态,涉及人力资本、创新思想、信息消费、信息交换等要素。这种经济形态下传统的手工操作,记账、算账、报账型的会计人员,已无法适应这种新型经济形态,要求会计人员对自身素质进行革命。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对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相关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 篇1: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不断地对内部管理进行创新与改革。当前是一个推崇知识技术的时代,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想要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就必须要重视知识的力量。本文深入分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促进改革步伐的策略,希望能给相关企业一些参考。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企业会计改革 策略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要素不适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培养高技术的顶尖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知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知识作为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其地位将得到明显的提高,企业中的无形资产比例也将会不断地加大。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非常小,一旦进行会计改革,企业的会计人员就不知道如何更加科学地进行会计要素核算,更加不清楚到底怎样才能通过优化会计要素来提升知识在企业会计中的重要性。

(二)会计报告的方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在会计期末企业需要提供的会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提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通过这些会计报告基本上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让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能清晰地看到企业过去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业绩。对于不能通过发布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企业信息都会在报表附注中做出明确的标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报告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人们不但要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还要求企业公开一些非财务信息以及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机会稍纵即逝,企业经营情况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企业的会计报告方式必须要变革。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更加关心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的更新速度,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报告中不能很好地体现企业这些方面的真实情况。

(三)获得会计信息的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会计信息大多都是由企业的管理者负责收集、分析,然后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的会计人员只需要根据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准确计算相关的数据信息就可以了。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知识资本越来越丰厚,企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计算,还要负责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信息获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了,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了解相关信息,不能只依靠管理者来充实企业的信息资源。尤其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各种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

(四)会计管理方式不科学

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会计部门的需求。首先,传统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人员缺乏重视,认为会计人员只是记记账、算算数,对企业的贡献不大,财务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其次,会计部门对于无形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不需要管理的资产,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也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再次,传统的会计管理过程中缺乏对风险的管理。企业会计的业务内容主要侧重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的核算,其本身的风险性比较小,因此,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会计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全面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扩大,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重大影响。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策略

(一)创新会计理念与会计要素

面对知识经济环境给企业会计要素带来的诸多挑战,企业的会计人员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会计理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变传统会计要素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地位,突出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非常重要,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关系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更快的发展,必须要拥有超前的会计意识,提高对知识的重视,在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中合理地增加与知识相关的要素,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重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革新,更新会计理念,树立科学的会计意识。

(二)变革财务报告方式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信息需求者对于企业的会计报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的会计报告中应该体现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占有比例。现阶段,知识技术在企业中占据的比例越大,那么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就越广阔,因此,现阶段的信息需求者对于知识资本非常重视。其次,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应该凸显企业中人才的素质,尤其是高精尖人才拥有的知识技术水平,企业中如果拥有很多在专业领域最尖端的人才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再次,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应该体现企业的风险系数。知识经济环境虽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明显提高了,因此,在财务报表中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披露真实的风险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需求者的经济利益。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报告应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全方位的披露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保证信息需求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得到全面的了解。

(三)创新会计信息的获取模式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想要更加全面地获得会计信息必须引进最先进的会计管理软件,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帮助企业的管理者经营管理企业,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做出精确的预算,有效控制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对已经完成的业务活动做出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只是管理者的运用,企业的会计人员也要利用自己核算出来的会计数据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与分析。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了解企业的经营信息,对于社会中的大量知识技术信息也要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增加企业会计系统的信息量,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整理分析,改变传统的会计信息获得与处理的方式,建立数据仓库,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管理。

(四)创新会计管理方式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该不断地创新会计管理方式,不断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水平,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招聘会计管理专业的高精尖人才,带动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中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多,通过对无形资产的科学管理能够进一步地提升企业资产的价值,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再次,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对企业风险的管理,尽量把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保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三、总结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来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这样企业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玉.浅析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商情,2015,(7):5-6.

[2]蒙静.浅谈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商情,2014,(6):76.

[3]曹英利.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6).

(作者单位:浙江富春江环保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黄菊华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 篇2:

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人员素质研究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复杂经济形态,涉及人力资本、创新思想、信息消费、信息交换等要素。这种经济形态下传统的手工操作,记账、算账、报账型的会计人员,已无法适应这种新型经济形态,要求会计人员对自身素质进行革命。本文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对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 素质现状 会计诚信 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人类社会已逐步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这一变化将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带来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按照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从生产的社会化手段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是以信息交换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态。因此也被称为“信息经济”,而以往的经济形态是以物质交换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态,即“物质经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形态,因而被称为“高技术经济”,而以前的经济是以农业或者是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形态,即“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从生产中物的要素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开发已有的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形态,因而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经济”,而以往的经济形态是以争夺稀缺的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从生产中人的要素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是以人的脑力劳动为主要依托的经济形态,因而也被称为“智力经济”,而以前的经济形态是以人体力劳动为主要依托的,是“劳力经济”。在这场变革中会计人员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的企业必然面向国际市场,企业对会计人员提出新的要求,急需大量外向型,复合型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会计职业道德失范。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各种特定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部分,是完善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是指会计职业规范的缺乏或丧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改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会计行为规范模式在一定程序上被否定或遇到破坏,逐渐失去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缺失。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不少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些单位为了达到扭亏为盈,享受“债转股”优惠政策,小集团利益,包装上市,领导人出政绩等目的,随意调整报表合并范围,巨额潜亏挂账,人为调节利润。国外资本市场近年来会计丑闻迭起,如美国继安然事件后,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欺诈案,著名的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等。这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审计失败的案例,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对会计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令人深思。二是缺乏广博的知识面。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对人的能力的挑战,而人的能力又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程度。要想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合格会计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作基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掌握好广博的会计知识已成为会计人、才的最基本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在: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老化、滞后,理论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在会计以外的如经济、法律、产业组织与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不足,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挥。知识老化是由于我国处于转轨时期,制度变化较快,使得会计人员所学的会计知识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再有,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较少,会计师资自身实际工作经历的缺乏,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学历方面,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国国有和县以上大集体单位的财会人员当中,具有中专学历的占47.7%,具有本科学历的占2.32%,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只占0.07%,而广大农村和镇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财会人员的素质还停留在较低的档次上。三是缺乏终身学习意识。我国会计人员在思想上存在“一劳永逸”的观念,不肯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继续学习。但整个社会生活的知识化、智能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学习。四是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我国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普遍的认识是只要按法规、制度,按管理人员的要求,做好账,编制好会计报表就可以了,至于生产成本控制、经营预算编制,投资决策分析,理财等与会计人员无关,更不论创造出新的能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会计方法与技术了。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仍停留在传统会计中记账,算账,报账上,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超出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将会计基本职能扩展到会计的分析,会计的管理与控制,会计的创新。由此,会计人员要转变观念,将会计工作者从被动的核算人员,转变为能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主动参与者。五是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对信息整理分析的能力。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日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可以预测,将来的会计核算时代将是网络会计普及和繁荣的时代,网络化将是未来企业会计输入、加工及输出财务信息的主要作业形式,网上处理传载信息将成为最为普通的财务信息生产与消费方式。作为会计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会计对会计人员信息加工、整理、分析技术能力的特殊要求,钻研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技术,这样才能增强自身岗位竞争能力并同时服务于企业,加快我国企业会计网络化进程。我国对会计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会计就是财务会计,实际上现代会计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组成的,并且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对处理会计的重视不够,管理会计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从而也使得会计人员的职能只包括单纯的记账、报账,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对信息整理分析的能力。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会计人员素质相对滞后。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政治思想方面。政治思想基础薄弱,其表现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有的人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失去平衡,追求物质享受,丧失原则,置党

纪国法不顾,利用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经济犯罪大量出现。二是业务培训方面。改革形势要求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然而财会人员一方面忙于日常业务、无暇深造,另一方面由于业务培训工作难以适应形势变化要求,使得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滞后。三是用人制度方面。一方面会计人员的选拔任用存在片面追求文凭的情况,对实际能力考核不足是;另一方面一些未经严格考察、素质偏低的人员依靠各种社会关系进入财会队伍,影响了整体素质。四是工作能力考核方面。对具有文凭的人员缺乏定期实际考核,对没有专业文凭的人员未能提供适当的晋升考评机会,削弱了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使其缺乏继续学习的压力。五是社会不良风气方面。一方面历史造成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在会计领域也同样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悖反“的困惑。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剥削阶级意识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致使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包括会计人员的价值的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变化。六是会计规范方面。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不力,没有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七是主观意识方面。会计人员缺乏开放意识,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模式,这需要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引进国际惯例和西方的财务呈报概念框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框架体系。对此,会计人员应对西方会计进行精严的选择,吸取其精华,推动中国的会计事业和会计学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意识。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素质提升的对策

(一)会计教育创新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和人的经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育必须是创新教育。会计教育创新要求做到:一是会计教育目标创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专家型人才。二是会计教育内容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教育应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的会计教育模式,采用国际流行的会计专业教材,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使学生能够及时学到最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人才才能在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三是会计教育手段和方式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将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手段,使衍生的信息技术工具丰富会计教学的手段和方式。

(二)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途径:一是加大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费用的投入,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充分体现企业重视培训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二是设置专职机构负责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进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其次,对会计人员进行电算化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再次,对会计人员进行税收、法律知识教育,合理维护本企业利益。三是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与奖惩挂钩。具体措施有:人事部门每年的干部考核要将会计人员教育培训鉴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经培训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在晋级、提升上优先考虑,并奖励成绩优秀者;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竞争上岗相结合,淘汰不合格的会计人员。

(三)建立会计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可以概括为:是其全体成员能全身心投人并持续增长的组织,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是能让全体成员活出生命意义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与工作不可分离的,所谓“不可分离”,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专家机构曾经分析:一个20世纪70年代中期毕业的大学生到1980年,知识的50%已经老化;到1986年,十年的时间,知识已经全部老化,而90年代的大学生,只要一毕业,在校四年所学知识50%已经老化。因此,建立会计学习型组织是势在必行的,会计人员通过交流共享,共享文化,从决策到行动,从反思到共享,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诚信,这与会计管理体制也有一定关系。在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都是企业的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人事任免权等均掌握在单位负责人手中。虽然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负责,但如果单位负责人有意作假,会计人员是难以阻难的,所以必须对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尝试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就是将单位会计人员从企事业单位中独立出来,由国家对所有会计人员建立数据库实行统一委派,分级管理,会计人员对国家、对社会负责,有权代表国家对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监督,单位领导人不得干预会计人员工作的管理体制。在会计委派制中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使之不完全受制于单位负责人,同时,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保证委派会计人员真正履行规定的责任,从而使会计人员摆脱了与单位之间的人事依附关系,保持相对独立性,排除外部干扰,依法办事,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会计委派制的试行是对会计监督机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但试点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应健全会计委派制的相关法规,完善会计人员的选拔、聘用制度、轮岗制度、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的离任审计制度;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各有关部门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五)完善会计法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这一时期,对会计人员职业行为的要求散见于各种财务会计行政规章制度中,但都还没有将这些内容明确为职业道德也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和遵守会汁职业道德的要求。1996年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转机,1996年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提出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条款,实现了在会计规章中使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单独成文和单独规范;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些虽然都表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在逐步发展,但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职业道德的违规行为惩治不力、缺乏职业道德自律组织和对道德优劣表现赏罚不明。因此应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制度,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从法律保障上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编辑 刘姗)

作者:徐文杰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 篇3:

会计本质重新解读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有关会计本质的探究由来已久,对于会计究竟是什么,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看法。知识经济的到来引起了经济模式的巨大改变,由于它更强调人和人的创造性知识为首要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由资源依赖型过渡到知识依赖型、人才依赖型。知识经济对于会计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出现了会计学科逐渐拓展、研究空间相继扩大、会计理论不断创新和会计方法不断改革等新的发展趋势。纵观现有的文献,多见于阐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目标、原则、假设、计量模式、职能、会计等式和确认基础等会计基础概念方面的影响,虽然全面,但集中于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而作为会计的固有属性——会计本质方面的研究多是比较辨析传统观点在知识经济下的不适用性,即使提出了新的观点,也都浅尝辄止,多是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下简称“三论”)进行融合、改进,并没有实质性突破,也没有系统详尽地论述所提观点的具体内涵,以及这样的定位对于构建现代及未来会计理论体系的意义。基于此,重新审视会计的本质并系统地解读显得十分必要。

一、会计本质相关研究回顾

“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可能与会计这门学科内容丰富而且发展迅速有关,也可能是讨论者的出发点、看问题的视角以及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但最根本的应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对会计的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西方会计本质的主流观点 西方关于会计本质的最早阐述可追溯到簿记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仅限于记录和反映实物流,簿记阶段的会计被定义为“观念的总结和过程的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簿记单纯记录财产的去向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簿记被看作是管理的工具,应当为公司的经营管理而服务,簿记逐渐走向了会计。但人们最初对会计的认识非常浅薄,把它视为一种应用技术(艺术),这或许与它从一产生开始就与计量技术密不可分有关。两权分离的出现不断推进着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建立在企业契约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契约论出现,会计被看作是用来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出现,为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系统论由此诞生。

(二)我国会计本质的主流观点 国内关于会计本质的讨论也是各执一词,而且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观点的影响。建国初期,会计被视为对国民经济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方法与规则。在这一时期,会计在财产核算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国家对企业进行全面财务监督的工具”,成为服务于计划经济的工具,会计工具论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改革开放,使西方一些先进的理念逐渐引入,在这一背景下,会计发展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西方的信息论和系统论可以与我国会计实践相结合,强调会计密切依附于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信息,但其本身并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进行管理或决策。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使会计信息加工技术更为先进,会计作为信息系统的功能更为明显,这突出了在商品经济下,会计为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而以提供财务信息(能用货币来计量、记录、预测的那些数量方面的信息)为主的特点(葛家澍、唐予华,1983)。而另一派认为,会计环境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只把会计看成一种自发地、真实地反映信息的系统并不全面,市场要素的不断完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强烈要求内部活动的合理化,会计应向经营管理的多个领域、更深层次渗透,会计的内向服务功能开始凸显(杨纪琬、阎达五,1982)。在西方管理会计一些方法的引入下,会计机能应发展为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和对内进行管理相结合的趋向。不论哪一派,人们基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认为会计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型会计转向现代会计。同一时期,随着两权分离的出现,受托责任观形成。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会计应当记录和报告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以便向人民、向一切托付人报账(杨时展,1991),控制系统论出现。当然,随着经济发展的复杂化,把会计仅归结为一种观点似乎已经不能满足于客观环境的需要,为此,出现了一些融合的观点,如“三论”都强调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从系统行为的角度看是一种管理活动,从元素功能角度看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是一个以控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等。

步入21世纪以来,会计欺诈案频发,以全球诚信危机为背景,强烈要求会计反映的客观真实性,会计控制论被用来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思考,提出“会计本质更多地表现为会计准则的本质,而会计准则本质在于客观反映经济资源运用状况及结果”,即“会计本质在于合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媒介”(杨雄胜,2002)。而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加注重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计量,人作为其载体日益受到重视,会计被视为“以经济活动的行为——价值形态为主要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立体动态反映与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徐国君,2003)。与这一观点(从人出发)不同,笔者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来分析其对会计环境带来的改变,以及提供的技术支持,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解读会计本质。

二、会计本质的重新定位

“会计是反应性的”。会计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会计环境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对会计体系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使人们对信息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 知识经济之前,会计主要服务于协助领导、督促有关部门指导并及时调整生产,所反映的信息并没有照顾到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个方面,因而主要提供的是财务信息,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并不强烈,加之计算机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实时反映不太可能。鉴于此,价值信息(主要是非财务信息)既无需求所依,也无技术所靠,无依无靠必然引不起人们的重视,而只是决策过程中的附带信息。

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从完成经济业务的反映发展为包括对未来的、尚未发生的行动的预测,使用者逐渐认识到非财务信息对于预测的重要性,对于信息的需求便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可靠的财务信息,还追求企业价值创造背后那些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郑悦、陈志宏,2008),因此,会计信息应当包含更多的相关信息(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行业的竞争状况等),以充分发挥好提供增值性信息的功能。

同时,知识经济对于信息的需求极为庞大,会计应更侧重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兼顾受托责任的信息。基于此,笔者认为提供财务信息只能部分反映经济活动,即使真实公允,未必都有利于决策。信息本身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有些真实的财务信息反映出来的可能是企业非增值活动的信息,然而,只有增值活动的信息(可能是非财务信息)才能使企业实现真正的价值增值,依此作出的决策才会真正服务于企业并最终创造价值。毕竟企业管理的根本手段是通过消除无价值行为、减少低价值行为、增加高增值性行为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的。如果不涵盖某些至关重要的非财务信息,那么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必将削弱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信息源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为了避免出现信息的“浑浊”,妨碍甚至误导信息使用者,客观上要求对会计本质所涵盖的信息重新审视。

阎达五曾指出:“会计并非单纯的信息处理技术,还需要服务于生产领域,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价值创造紧密结合,会计学应当重点研究如何对生产过程进行价值管理和如何实施有效监督以提高经济效果。”(杨纪琬、阎达五,1980)这足以说明会计今后的地位以及此地位下会计信息内涵的广泛性。

(二)知识经济客观上要求会计凸显实时控制 知识经济下,计算机逐渐代替了会计的部分职能如核算职能,使会计人员得到了一定的解放,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可以离开人而完全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的瞬息变化更加强调会计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会计事项及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进行控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而单纯由计算机输出信息是不能满足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进行事中的实时控制,转变工作重点,更加关注如何将计算机传递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分类、推理、处理等,满足于主体的不同需要,否则会削弱会计为决策服务的潜能。上世纪80年代,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反映和控制还不现实,控制过程的简化反而降低了决策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目前,计算机的发展使信息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这就为会计控制扩大内涵、延伸边界提供了可能,如根据计算机传递来的电话费清单,分析出客户的分布及集中程度等相关信息,使有关责任人根据需要适时读取,实现各利益相关者需求满足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所谓管理离开了控制就不叫管理,会计如果没有做好实时的控制,就会降低自身的地位而显得无用。基于以上变化,笔者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基于价值信息的系统控制论。”

三、会计本质的重新解读

会计信息价值内涵的进一步拓展以及对会计行为主体的清晰界定,促进了对会计本质系统性控制职能的重新解读。

(一)价值信息的内涵 传统的会计信息是基于交易的用货币表现的可量化的信息,对于某些与交易无关、难以量化却十分重要的非货币信息重视不够,造成无法识别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或者真正驱动因素,满足不了投资者等相关使用者全方位地了解企业信息的“饥渴”。而这样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是不可靠的,最终会降低会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于这些重要的相关信息如果仅仅以自愿或附带的方式提供,那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再寻找、再验证、再确认,这等同于在做无用功,对整个社会资源来说意味着一种巨大的浪费。此外,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关于会计本质的探讨都是基于当时的背景而产生的。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下,利润已不再是衡量企业好坏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只是在追求价值增值以期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外在表现形式而已。这里所说的价值不仅仅指企业的利润等量化价值,还包括非量化价值(如品牌、信誉等)。品牌效应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在已有的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中并无体现,其他有关会计本质的探讨也未曾涉及,由此说明了现行的会计本质所固有的缺陷。因此,价值信息的内涵应当更为广泛,能代表完整的经济活动内容,包括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价值创造的总括信息,即能反映企业增值及非增值活动的货币性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以及一些前瞻性信息。

(二)系统控制的新意 之所以是系统控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系统,是为了突出会计人员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发挥得如何,决定了控制程度的好坏。会计人员作为一个主动的价值信息管理者(周频律,2009),就是对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联想、分析、推理、判断等智慧性加工手段,整理合成对经济实体价值增值有用的信息(徐国君,2006),通过自身创造价值来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的。然而长期以来,会计界总是把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假定为会计主体,这其实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是活动的发起者和操作者,相对客体而言,存在于系统的内部。根据这一原理,“经济实体”既不是会计活动的发出者或操作者,也不存在于会计系统的内部,因而不能成为会计行为的主体,而应是企业行为的主体。因此会计本质的落脚点应关注从事会计工作并在会计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会计客体的会计人员,毕竟没有会计人员的主动作为,会计是不能服务于任何相关者的。而之前探讨会计本质时没有界定清或是忽略会计行为的主体,是不可能探寻到会计本质的真正内涵的。

(三)系统性与控制职能的具体解读 系统性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时,要保持应有的系统观念,具有整合意识,主观能动地对信息再加工,使信息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性等特点。在面临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会计人员如何依靠理性的思维进行识别、浓缩、梳理和分析,将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信息以易于理解的方式报送给不同需要的信息使用者,这是系统性所赋予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传统上对会计控制职能颇为流行的看法是“会计提供信息,由接收信息者进行控制”即“间接控制论”或“参与控制论”,这是值得推敲的。而这里所谈到的控制,是由会计人员直接将信息转换,利用特有的方法直接控制对象,这里的对象由传统的“企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上升为“经济活动所映射出来的价值信息”(陈毓圭,1986)。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虽然处理的是价值运动所发出的信息,但根本目的是要控制价值运动,提高经济效益(包括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从以上分析可知,系统控制就是指会计通过会计人员凭借其系统性的思维,运用独特的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和事项的信息进行记录、录入,并对背后的增值活动信息和非增值活动信息进行识别、筛选、处理和实时传递,通过控制价值的运动以提升决策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这是会计通过控制创造价值最为突出的体现。

那么,控制如何实现呢?可将会计控制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会计部门(会计人员)对价值信息的直接控制。以企业为例,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的前提下,保持既定的经营方向,在既有的人、财、物的约束下使企业内部各项资源得到合理使用。为此,会计部门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控制。如在审核经济合同时,对于内容中不合法或不合理的规定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拒绝签订;对于超过规定标准的不合理支出有权拒绝支付或报销。再如在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定额标准,将计算机实时反映出的实际运行结果和定额比较,如果定额脱离差异,则修改相应的定额。例如,如果发现一定时期占用在储备物资上的资金过多,而这些物资储备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多余的,会计人员就可以限制发放储备资金,以达到控制资金投放量的目的(张新民,1988)。

二是会计部门(会计人员)将整合后的信息提供给其他部门,通过这些部门进行局部或整体控制。经过整合后的信息会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将此类信息按照需求提供给其他部门(人员)时,可以通过对其行为施加规范、引导、指挥等来进行控制。比如在签订销售合同之前,会计人员将以往与该客户有关的应收账款的风险状态(有无发生坏账或可能发生坏账的现象)进行整合,传递给相关决策人,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到该客户的付款能力、信用状况等信息,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四、会计本质重新定位对会计理论体系的影响

基于上述对会计本质的重新界定和解读,必然会对未来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笔者从会计主体、会计目标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作初步的探讨。

(一)会计主体的重新思考 在笔者看来,人们将会计主体界定为“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其实指的是企业行为主体,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立的。而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网络公司这一“虚”实体,同时许多企业可能基于某一需要迅速成立为松散型企业而后又迅速解体,“经济实体”对于这类公司而言意义不大,会计主体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给会计主体的界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会计主体假设面临诸多挑战。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会计主体的内涵应当适时扩展,以“会计主体假设”代替西方的“独立实体假设”或许并不确切,混淆了主体的概念,比较认可将其界定为“直接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人和组织”,即“会计人(参与和直接进行会计实践活动的人和组织)”。该观点引发了对会计主体的重新思考,这样界定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实体是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场所,它属于会计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不能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如果把经济实体等同于会计主体,就会导致知识经济下某些情况的不适用。二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动参与,通过他们收集、分析、处理经济信息来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控制。决策者设定的目标、制定的方案正是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动作为提供的信息,执行结果的评价亦有赖于这些信息。可以说,没有会计人员的主动实践,决策者进行决策所依赖的会计资料会显得鱼龙混杂,最终降低决策的效率和效果。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学科理论的不断更新,在此界定下的会计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也会不断提升,这种提升会不断拓展会计客体的作用范围和深度,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给会计带来的新挑战。

(二)会计目标的重新阐释 关于会计的目标,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应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基于对会计本质的重新定位,会计目标应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深层目标。

基本目标:提供能够满足各方面需要的会计信息。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是由会计本质和基本职能决定的会计基本目标,在此目标下,应以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矢的,将有用的信息置于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时代,一些非货币的信息也是至关重要的,智力、知识等一些无形资产无疑是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支撑。会计人员有必要按照决策者的需求对所获得的价值信息(包括非货币信息)进行筛选、处理,以有效的方式和渠道传递给相关决策者,使他们据此作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满足其对于会计信息的各方面需要。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不能因为一些非货币信息难以量化就不去反映,难以量化不等于不能量化,如果不加重视,满足不了一些使用者的需要,所做的决策不能满足企业增值的需求,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信息其实并不可靠,最终会削弱会计的权威性。

深层目标:创造价值。任何不能创造价值的东西都是不能长久存在的,会计也不例外。基于对会计主体的重新界定,会计的能动作用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会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会计人员赋予给会计一个“主动的价值信息管理者”这一角色,通过会计人员的理性思维使所进行的会计行为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不仅使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自身,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经营活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还能使与企业有关的各利益相关者得到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从而做出有利决策。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的深层目标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促进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维护良好的社会形象等社会效益的提高),控制价值运动,便于相关方面进行科学的价值管理,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

(三)披露方式的重新改革 传统的财务报告目标并不能实现会计的目标,由于受会计准则的限制,决策者尤其是管理者只能获取货币性信息,而对决策十分有用的非货币性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和预测性信息、价值信息则无法直接取得,零星地从其他来源获取此类信息势必会造成信息数量上的不完整性和质量上的一些不真实性。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管理者能否灵敏、及时地获取相关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营的成败。至此,知识经济客观上要求会计披露方式必须重新改革,会计信息的披露应从原来单纯的财务信息转向复合型的价值信息。对此,难免会有人质疑,如果将一些非货币性信息(特别是增值活动的信息如客户分布)披露出来,可能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对于这类信息如何使企业自愿披露而不遭受抵制?其实,这个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关系到会计披露方式未来的发展趋势。会计发展到当前,应该从“财务报表列报框架”逐步转向内部管理和企业发展并重的格局,应当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内部决策有用性和建立内部管理报告的定期披露制度。

重视会计内部决策有用性是为了强调会计的内向服务,突出会计的控制职能,这与笔者探讨的会计本质相呼应。提供满足各方面需要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基本目标,应当明确会计的首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是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只有企业的内部管理者才会真正关心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价值增长,外部投资人、政府等外部使用者更多地关注企业的既得利益,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潜在的威胁等非货币性信息并不如内部管理者那样在意。为此,会计信息的披露应首先满足对内需要,其次才是对外需要,即先明确管理目标,再关注报告目标。

同时,建立内部管理报告的定期披露制度,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透明度,弥补通用财务报告信息内容单调、需求满足有限的不足,进而增加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密集度。依照控制论的原理,当实际运行状态与目标相偏离时,反馈得越及时,越容易得到控制。这就需要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时段,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定期披露,使管理者及时获取有关数据以便于与设定的目标相比较,了解公司的经营特性和管理特质,明确公司的真正价值所在,从而引导其朝着增值活动的方向发展,据此实现会计的深层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唐予华:《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会计研究》1983年第4期。

[2]葛家澍、唐予华:《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续)》,《会计研究》1983年第5期。

[3]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

[4]杨雄胜:《会计本质:全球性诚信危机背景下的新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11期。

[5]张新民:《从控制论的角度看“信息系统论”——兼谈会计控制》,《会计研究》1988年第5期。

[6]杨纪琬、阎达五:《论“会计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第4期。

[7]陈毓圭:《价值与会计的本质——兼论“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不可调和》,《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8]杨时展:《现代会计的特质(下) 》,《财会通讯》1991年第3期。

[9]徐国君:《三维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0]徐国君:《未来会计综合模型:立体动态反映与信息资源整合系统[C]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2006年7月。

[11]周频律:《会计:一个主动的管理者——再议会计的本质》,《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编辑 熊年春)

作者:樊培银 顾莉莉

上一篇: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下一篇: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