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2022-04-20

【摘要】自2007年1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来,在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下,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体制和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信息披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信息披露质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篇1: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风险识别与应对

摘要: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会计监管的漏洞。本文基于公司治理层角度指出现阶段公司内部会计监管存在的风险,并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创业板 公司治理层 内部会计监管 高层企业文化

创业板市场(又称二板市场)的正式开板和开市,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创业板市场”新时代。虽然创业板在二级市场上市,但证监会对其市场发行人在“持续盈利能力”、“公司治理”、“规范运作”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创业板市场主要接纳中小型创业企业,这些成长型中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持续市场发展潜力、表现出整体扩张态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研究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层内部会计监管的风险识别与应对。公司治理层的内部会计监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监事会实施的内部会计监管;二是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实施的内部会计监管;三是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管。

一、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风险识别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层内部会计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一)监事会力量不足。《公司法》规定在公司内部设立监事会。监事会是监管公司管理层经营活动的监察机构,是对执行董事和经理层进行监控的主要力量。但深交所的一份调查报告结果却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中有52.9%的监事会没有检查过公司的财务活动,94.1%的监事会没有明示过董事会的违规行为。这是由于:

1.选拔机制不健全。为了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及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经理。而有关上市公司调查资料反映,股东代表绝大多数是大股东提名的,职工代表则隶属于公司某个部门,甚至是经理层的下级。由于利益原因,这部分监事无法独立行使权利。监事会中,具有一定监管作用的是外部独立监事。但实际上上市公司外部监事比例太低,很难发挥作用。因此,监事会的实际监督作用虚化。

2.权力不足。上市公司监事会只有检查监督权,却没有决策参与权和制裁权,更没有董事和经理的提名和任免权,使得监事在监督董事和经理层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进行事后监督,很难全面开展监督活动。

(二)审计委员会流于形式。《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成员全部由董事构成。其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在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一个下属专门机构。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独立性丧失,审计委员会都是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而设置,并没有真正在公司内部肩负起内部审计监管的职责。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即使设立审计委员会,其报告最终还是需要大股东表决通过。这种机构设置,难以形成对公司“内部人”的有效制衡。外部董事与公司管理层相关利益少,不易受内部管理层的控制。但上市公司中外部董事比例很低,其中灰色董事又占了较大比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少之又少。同时,很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专业素质不高,获得信息来源存在限制,因而在执行权利时受到很大干扰,难以发挥监督作用。

(三)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弱化。《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内部审计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内部审计就没有内部控制,没有内部审计,内部会计监管就不完整。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一部分,在国家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下工作。同时,在公司内部,内审部门又受管理层领导,有的甚至直接隶属于经理层。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内部审计部门得不到公司领导的信任,无法了解到公司重大经济活动的内幕,导致难以展开监管工作。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风险应对

创业板上市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上述风险。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型上市公司小得多,管理起来相对容易。此类企业的鲜明特点是有管理体系、有组织框架、有规章制度,但却不细致不完善。不同于主板市场大型上市公司已经有成型的管理模式,中小上市公司正处于不断上升发展阶段,还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可塑性很强,同时治理层的发展欲望强烈。

(一)内部会计监管模式的框架。针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上述特点,笔者设计出一套公司治理层内部会计监管框架以避免企业内部的组织与管理等风险,大体框架如图1所示:

1.层级设置的内部制衡。采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垂直领导的内部监管模式,避免各部门在进行内审时所遇到的尴尬局面,提高监管效率,强化监管效果。不仅如此,监事会比董事会高半级,审计委员会比经理层高半级,内部审计部门比会计部门高半级。在这样的设置安排下,董事会不仅对股东大会负责,还要通过监事会的审核才能进行决策,经理层也会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部门对具体会计事务检查时工作顺利,防止会计人员在日常活动中的违规行为,以使传统内部审计的事后监督转向事中控制,事前防范风险。当然,内部审计部门向审计委员会反馈信息的时候要向经理层报告,审计委员会向监事会反馈信息的时候也要向董事会报告,以使决策层及时掌握公司的内部监管信息。

2.人员的选聘机制。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董事会中必须有代表中小股东权益的优秀代表。监事会中不仅包括股东代表、职工代表,还应包含中小股东和主要债权人提名的外部监事。监事会成员必须具有专业胜任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责任感。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由监事会提名,并实行差额选举,以保证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中会计人员由审计委员会提名,从会计部门内部选拔,审计人员则采用外聘。

3.定期培训制度。内部监管体系中的成员应该是时刻积极活动在公司各个环节当中,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公司应定期组织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培训,并施行定期审查考核制度,以决定其是否能继续被任用。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系统良好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都是沟通的重要内容。信息的传递不仅有单向的,还要有双向的;不仅有纵向的,还要有横向的;不仅有过去和现在的,还要有预测未来的。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存在沟通上的优势,由于还未形成很大的规模,进行整体信息沟通会更加容易。公司治理层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网。另外,公司还必须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保持同步,才能取得自身发展。例如,审计委员会通过和董事会、经理层、外部注册会计师等各方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彼此之间信息畅通,相互理解。通过定期交流,各部门才能平稳发展、共同进步,公司才能获得长期发展。

(三)建立高层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规定,企业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没有文化,企业就失去了长久的生命力。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因此,先在公司高层建立起适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性、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对于成长型中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那么,公司的每一个分支机构、部门和个人就都会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例如,麦当劳的“品质、服务、清洁、价值”经营四信条、丰田的“乡下人”精神、摩托罗拉的“以技术产品领先为基础立于不败之地”,公司高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会于有形和无形中为整个团队起到表率作用。长期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增强,公司上下形成整体向心力,公司才能蓬勃发展。

创业板是机会与风险共存的市场。只有建立健康的公司治理生态,即包括投资银行家、注册会计师、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企业“知识共同体”基础之上,才会形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成长型中小上市公司才能减少甚至杜绝财务欺诈,创业板市场才能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与主板市场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1.张俊民.会计监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焦林林.我国股份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

4.胡景哲.公司内部会计监管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5.

5.艾莉颖.风险导向的内部会计监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

6.郑晨.浅议成长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J].商业会计,2011,(4).

7.宋茂霞.提高审计委员会的运行效率,强化其内部会计监管的有效性[J].财会探析,2007:518.

作者:韩伟

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篇2:

夯实会计监管工作基础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摘要】 自2007年1月30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来,在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下,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的体制和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信息披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信息披露质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会计基础工作不牢,脆弱的会计基础工作无法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数据,也难以将其加工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因此,完善和规范会计准则制度、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强化监管;夯实基础;提高信息质量

一、研究背景的简要回顾

1988年,深圳特区尝试对一些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由此产生了经人民银行批准公开发行上市的中国第一支股票,这就是后来让无数股民爱恨交织的深发展(深圳发展银行,股票交易代码为000001)。第一只股票的诞生后,经历过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和跌宕起伏,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拥有既包括深发展、万科这样的“老龙头”股,也包括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等国企大盘蓝筹股在内的1 600多支股票。近年来,通过深化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增强信息披露主动意识、增加管理层与独立董事的沟通以及发挥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信息披露质量正在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上市公司虚构会计信息的案例开始见于报端。深圳“原野”、北京“中诚”、海南“琼民源”、成都“红光实业”、四川“东方锅炉”和河南“郑百文”等一系列震惊中外的会计欺诈和审计失责事件以及接连发生的“银广厦”、“麦科特”、“ST黎明”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丑闻等等,都使资本市场的成长和投资者的信心经受了严峻考验。

由此可见,为了保证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来,各级监管部门在提高监管水平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加强了对会计行为严谨性和真实性的规定,为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提供了法规层面上的有力支持。

二、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现状

我国目前形成的是以政府监管为重点、内部监管为基础和社会监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管模式。由于实际运行中法制和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并未能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国现行会计监管仍是政府监管为主的集中监管模式,该监管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监管模式有四大特点:1.在组织上,由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牵头,形成监管合力。2.在监管标准上,设立全国性的法律鉴定委员会,提高监管的权威性。3.在制度安排上,明确政府在会计监管方面的行政权力。4.在监管方式上,采用例外管理原则,即不完全依赖市场力量。

而且,我国在借鉴美国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框架结构,主要包括监管目标、监管主客体、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模式、监管原则等内容,如表1所示。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

2004年5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对“时代出版”(股票代码600551,原“科大创新”,2008 年11月5日经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上海证券交易所核准,由原“科大创新”更名为“时代出版”)及公司部分董事进行了公开谴责。从公开披露的信息获悉,实质上在上市前的2001年和上市的2002年,时代出版公司一直采用虚增利润的方式欺骗监管层和投资者,而上市后公司在业绩上继续造假的同时,部分高管人员涉嫌挪用公司资金高达5 000万元,造成公司巨额亏损。

这个案例暴露的仅仅是国内近年来会计监管不力、信息披露失真问题的一个缩影。以从1994年至2005年间证监会披露的信息可知,共有454次违规事项(其中部分公司被多次处罚)。

从1999年开始,由于国内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与证券市场规范化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监管得到加强,被查处的上市公司违规案明显增加。从表2、表3、图2可以看出:1999年共有19家违规上市公司被查处,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2.0%;至2005年被查处的违规上市公司达到80家,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5.8%。5年内被处罚的上市公司数和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分别递增33.31%与23.73%。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在逐渐加强,同时也反映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有日益加重的趋势。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法律监督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

就目前国内会计监管的条件而言,内部监管和社会监管的执行力较弱,政府监管必须承担起会计监管的主力角色,以法律规章为武器,以强势手段打击虚构会计信息的行为。可是,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并不健全,监管部门权责不清、力量不强、程序不明、执法力度不大、处罚落实不到位,外部约束缺失,严重影响了会计监管的效果。

时代出版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损失过半,对公司的利润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侵害了投资者利益。而证监会仅仅对15位现任董事给予公开谴责的处罚,惩罚力度过于轻微,很难起到对违规企业的警示作用。

可以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监管机制不成熟,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违规成本过低,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不规范行为愈演愈烈。

(二)内部监管形同虚设

时代出版公司原总裁、董事陆晓明和财务总监张建生私自将异地存款违规对外担保以及委托理财,难以收回的资金共计5 000万元,公司对这两项难以收回的资金全部计提坏账,直接导致时代出版2003年出现亏损,而在此过程中,公司董事会、内部审计部门却无动于衷,没有发挥内部监管的作用。实际上,时代出版公司的财务管理非常混乱。早在2003年8月18日,公司就曾收到证监会合肥特派办出具的《限期整改通知书》,指出公司募集的资金存在多头开户、管理分散、不利控制的问题,特别是异地开户存放风险较大,但公司并没有对此进行整改,公司董事也没有尽责提出异议。可见,公司内部会计监管不力,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主要是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的。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相当薄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部门没有担负起监管的角色。

以监事会为例,笔者考察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公司有关监事会的情况,并随机抽取其中5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分析造成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管不力的原因。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得出表4、表5、表6如下:

通过对上述上市公司监事会情况的分析,可以归纳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管不力的一些具体原因:

1.监事会规模偏小且处于弱势地位。样本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规模主要集中在三人制和五人制,平均不到4人。

2.对监事会激励不足。监事作为出资者的代表,出资者的利益是监事的激励要素。但是我国监事会经费与监事报酬很多都是由董事会甚至是管理层决定的,这种决定权的不合理设置反而使监事会的地位处于董事会之下。从样本数据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事领取的薪酬也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励。

3.监事会成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且专业性差。样本数据反映出监事会成员知识水平主要为本科和大专学历,学历偏低,高层次学历人员不多,而且知识结构也不合理。

四、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史来看,正是证券市场暴露出的问题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完善,使会计理论的研究由传统会计理论逐步转向实证会计理论;反过来,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完善又为规范证券市场的运作、有效化解投资者的风险提供了保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众多投资者不可能直接去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只能借助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会计规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上市公司规模大,业务复杂,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不容置疑,研究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的主要问题就是完善会计准则,完善和规范的会计准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有了规范的会计准则,强化执法力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完善和规范的会计准则,必将制约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加大造假者的成本。

五、夯实会计监管工作基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从2007年度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反映的问题看,上市公司总体上能够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和披露年度报告,但也仍然存在会计政策理解不到位、会计估计判断不适当、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准则执行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配套制度,夯实会计监管工作基础,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同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本文第三部分现行会计监管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会计准则执行的有力保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从源头上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风险。证监会已经和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将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相关配套指引文件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近期,将从开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调研活动入手,摸清情况,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内在约束力。

(二)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特别是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的相关要求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等会计政策的变动对一些监管指标的计算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监管重点,如准则趋同的要求使得境内外差异调节表受到广泛的关注。政府监管部门已经着手结合新旧准则变化、监管重点及执行中的问题要求对现有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进行梳理,力求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一致性的编报指引,帮助报表使用者方便、快捷地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投资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三)进一步强化对公司财务负责人的管理,建立强制性后续教育制度和诚信监管档案

投资者出于投资决策的需要,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要求日益增强,而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编制财务报告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应研究加强对公司财务负责人的管理,建立强制性后续教育制度和诚信监管档案,切实提高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质量。

强化监管机构对会计监管个案的认定权,规范相关监管信息发布渠道。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操控会计数据的动机将有所增强。面对上市公司的大量个案,由于时间性要求较高,涉及的情况千差万别,准则制定者无法对所有问题予以及时答复。根据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功惯例,强化监管机构对会计监管个案的认定权,既可以在会计准则有明确解释前达到规范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的目的,又可以为准则解释后积累足够的监管经验。有消息披露,近期将在证监会系统内部先行建立会计个案的应急反映机制,保证监管系统内部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标准的一致性,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当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监管信息发布渠道,保证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标准的一致性。

(四)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执行监管的协调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资本市场会计监管中出现的新问题

多年来,证监会一直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为切实提高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而积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培训等准备工作。准则实施后,针对准则执行中的问题,相关部门及时沟通,积极应对,有效地保证了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对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会计差异处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特殊会计问题等适时进行了妥善的解决。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客观上对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业已建立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机制、准则制定机制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协调反映机制,加强沟通,提高会计监管质量,更加及时、有效地应对资本市场会计监管中出现的新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孙铮,王志伟,吴茜.市场监管公司治理会计改革[J].会计研究,2002.

[2] 卢现祥.寻租经济学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 陶良虎,贺茂清.市场经济与会计监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胡元木 张 龙

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论文 篇3:

提高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监管效果的对策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在企业会计监管方面,上市公司一直是重中之重,在各个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监管效果也较为明显。众多上市公司通常体量较大,旗下拥有众多的内部子公司。然而,监管的重点似乎更多的侧重于母公司,对于旗下众多低层级的子公司关注不够,甚至在子公司存在众多问题的情况下,审计依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文章期望通过剖析上市公司内部子公司会计监管弱化的原因,探讨治理对策。

关键词:子公司 内部监管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境内上市公司数达3 052 家,股票市价总值508 245.11亿元。但在上市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会计信息不实,甚至舞弊、造假事件却层出不穷,这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上市公司的信任。2016年5月,中注协发布2015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方面,83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5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6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方面,70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16家上市公司被出具了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由此可见,财务信息存在问题的公司数量不少。然而,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上市公司监管是最严的,何以还会出现这么多的信息不实,甚至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呢?经验表明,对于拥有众多内部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来说,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关键点在于内部会计监管上。逻辑在于,由于集团型上市公司业务庞杂,层级众多,对于外部监管来说通常对其业务的熟悉程度较低,有时监管的重点、力度难免会出现偏差,即使是每年较为完整深入的年审,也很难深入到每个层级、每项业务。而内部监管对业务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且不少公司能够做到常态化监管,不仅监管其结果,还能监管会计信息生成的制度设计、运行过程。因此,如果内部会计监管的内容、重点、方法把握得当,可以大大降低会计信息不实的可能性。

一、上市公司子公司内部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部监管机构工作不力致使监管体系瘫痪。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管机构主要是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等,这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对企业经营活动、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管,核心履职部门在于内部审计。在内部监管中,如果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审部门中的某个部门的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就会导致公司整体的内部会计监管体系瘫痪。通常,内部审计由于是内部会计监管的最低层级,也是直接业务部门,对守住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负有第一责任。但在不少企业,内部关系复杂,顾虑于各种关系,内审部门对于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报告,致使领导机构、审计委员会对相关问题无从知晓,这等于变相地打开了企业信息造假的大门,使得整个内部监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二)内部监管机构人员素质不高致使监管低效。素质,不仅包括必须具备的以适应其工作需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相关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个人职业道德。在实务中,个人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自然监管效果不好。在知识储备方面,目前参与内部会计监管的人员大多由具有财务、金融、管理、审计等经管知识背景的人员组成,他们对企业复杂的业务体系熟悉程度通常较低,这在制造业、房地产、工程建筑等众多生产型行业体现的非常明显。由于业务不熟,在监管中较难找到关键点,分寸难以把握,导致监管效果差。如工程建筑行业的收入确认造假较为普遍,该行业通常采用的收入确认方法是完工百分比法。按照本质含义来说,完工百分比是工程进度概念,但是内部会计监管人员若不熟悉工程进度的测算方法,很难准确测定完工百分比,也就很难确定以投入多少确定百分比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尽管在拥有众多子公司的上市公司内部,人员之间的往来并不一定十分频繁,但在内部会计监管中,說情、“公司政治”、利益交换等行为也时常出现。如果说知识不够、能力不足会降低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那么职业道德底线的缺失将使内部会计监管的基石崩塌,其危害远远超过前者。

(三)内部利益体制衡缺失致使监管厚此薄彼。公司内部的利益体,除了主要投资方大股东外,还有中小公司、高管层、一线员工、供应商、政府等。在投资主体方面,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集中度较高,“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相关机构一直致力于做好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工作,但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公司治理存在诸多问题,公司制衡机制失效,出现大股东欺负小股东、胁迫管理层、忽视员工利益、破坏社会公利等行为。公司管理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在企业的地位和报酬,在进行决策时会倾向于维护大股东的利益,有时还会牺牲小股东、员工、供应商等其他利益体的利益。如为了使得企业开展与大股东控股企业具有支撑作用的业务板块,大股东会不惜动用自己所具有的信息及决策权优势,串通高管团队一意孤行,绑架公司决策行为。但若项目的开展受到了社会环境和政策监管的影响,业务开展失利,为了避免会计信息的如实发布给企业股价带来冲击,高管团队通常会进行会计信息粉饰、造假。从内部会计监管的角度看,对项目决策过程、可行性的信息质量发布等重大财务信息质量问题,在披露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关,使大股东以外的利益体利益受损,内部监管机构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

(四)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致使内部会计监管弱化。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有效运行的保障。管理层内控意识的薄弱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对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运行形成了阻力。如某建筑施工企业在报表上反映本年度有大量固定资产增加额,但年报中没有详细披露资产增长的原因,致使投资者误以为该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快速扩张。内部审计发现,这些资产的增加主要是子公司兴建豪华办公大楼,进一步调查发现,子公司并没有很好地履行集团公司审批制度,且擅自抬高预算造价,致使投资额上升。在内部审计部门向高管团队反映后,有领导认为,在公司目前的内部管理制度中,对于变更投资额的审批要求、流程等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何况资产的增长也提高了公司实力。这表明,集团公司高管团队缺乏内部控制意识,对类似行为多年来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制度设计,使得子公司类似的投资行为失控,也未进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内部会计监管部门由于没有明确的依据,也难以很好地履行内部会计监管职责。

二、提高上市公司子公司内部会计监管质量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会计监管机构职责及监管力度。企业应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对内部会计监管机构设立的要求,明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的职责。监事会要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管理权力,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改善审计委员会的组成结构,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构成。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审部门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内部会计监管职能,保障公司内部会计监管的有效运行。同时,应强化内部会计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内部监管不力甚至缺失的行为,更高层面的外部监管机构应该对企业及内部监管相关人员进行惩处,这在我国大量的国有企业中是不难做到的事情。

(二)提高内部会计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在关注提高相关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公司应该加强内部会计监管人员、高管团队、普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对内部会计监管中发现的职业道德问题实行零容忍制度,对于利益交换行为应进行严厉惩处,对于“公司政治”、说情等干扰内部监管的行为应进行教育。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子公司诚信档案制度,并与内部资源的分配甚至业绩考核挂钩。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切实执行。在我国企业从来都不缺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是否执行到位,却难下肯定结论。对此,应优化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完善控制活动,构架信息和沟通渠道,强化控制监督,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减少公司内部会计监管实施面临的阻力。

(四)建设积极良性的企业文化,助推内部会计监管提质增效。在工作中,我们时常发现企业管理缺乏的从来都不是知识、技能、本领,而是缺乏一种积极、健康、向上、适宜本公司的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长期团队作战的群体,企业文化是引领公司前行的航标。对于内部会计监管,公司应积极倡导“适应、参与、乐于完美”的企业文化,让监管人员积极地开展工作。要让监管者明白,这不仅是其责任,更是其为企业做贡献的途径;要让被监管者明白监管的目的在于帮助和提高,而不是为了惩处,企业良性发展,也必然惠及被监管部门和人员,他们应积极沟通,乐于接受。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应明白,企业剩余风险的承担者不应该只是股东,还包括高管、员工、供应商、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企业的共同拥有者,每一个利益体都向企业投入了资产,只有企业良性发展,才能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较高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攀.会计基础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2)

[2]姚海鑫,冷军.内部控制、外部监管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基于博弈论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田博.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加强与完善[J].企業改革与管理,2016,(20).

[4]傅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11).

[5]肖涵.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及治理[J].经营与管理,2016,(3).

[6]傅建.新形势下财政部门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6,(23).

作者:陈平

上一篇: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论文下一篇:国土粮食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