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论文

2022-05-01

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82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与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通过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后,患者心理压力减轻,焦虑程度也明显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论文 篇1:

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对于重症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方法 将80例重度失血性休克随机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特定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术后的生活水平做测评。结果 实验组中39例患者经手术室手术后全部治愈出院,1例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抢救无效死亡,治愈率为97.5%;对照组中有29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患者死亡,另有9例患者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伤口未愈合、剧痛等病症,治愈率为72.50%。且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室救治时应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对待突发情况要认真严谨、不忙乱,在救治过程中还要和麻醉医师和主刀医师配合好。

关键词:重度失血性休克;手术室;护理

文献标志码:A

大量、快速的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常见于外伤所致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导致的出血等。失血量不是唯一引起休克的原因,还有就是失血的速度。重症失血性休克往往多发生在微循环凝血期,此期与休克的关系十分密切。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危急、病势严峻,单纯的物理止血或者输血抢救很难挽救病势,因此往往需要在手术室中完成手术止血和紧急抢救。手术前的准备、手术中主刀医生与麻醉医师和护士的良好配合,手术后的护理都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笔者就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12月间入院治疗的80例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10~59岁,平均(59±7.1)岁。失血原因:高处坠落14例(17.50%)、产后出血6例(7.50%)、车辆撞伤37例(46.25%)、锐器割伤刺伤17例(21.25%)、其他3例(3.75%)。创伤情况:四肢损伤6例,胸部受伤11例,胸部合并四肢受伤7例,腹部受伤15例,腹部连带四肢受伤14例,四肢受伤8例,有脑部损伤的患者为9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昏迷状态,血压低于正常值,且由于失血过多而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神志冷漠。患者从受伤到入院的最短时间为0.5h,最长为3.5h,手术治疗时间最短为0.5h,最长为4h。

1.2护理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龄以及生活环境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手段基础上应用特异性护理手段。护理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 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备齐手术中可能用到的一切器材如各类手术刀,并且要将器材清点记录后告知主刀医师。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对手术中可能用到的药物要熟练掌握其药理作用、使用禁忌以指导或规范医师用药。并且对所需使用的手术器材和药物,护理人员都应十分熟悉其所处的位置。推进的患者大多情况紧急。要求护理人员临危不乱、从容镇定、注意力集中地完成术中传递刀具、配合麻醉师打麻药等工作。若有多个病人同时推人手术室,应按照疾病的轻缓紧急程度实施手术。对于病情严峻的患者建议不启用实习护理,应由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护理人员担任。

1.2.2术中护理 患者推进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首先观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并迅速建立快速输液通道,建立的部位多数选取在易穿刺、血管粗、易固定的位点。麻醉方法则根据患者的体征和病因进行。手术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传递手术器械。并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将患者以仰卧位放置于手术台上,及时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排出,并时刻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

1.2.3术后护理 即定时监测患者的生命特征并观察其心电图变化,发现特别的情况立即向主治医师汇报。

1.2.4心理护理 手术治疗后针对患者病因,制定相应的心理帮助方案。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并对出血有恐惧心理的患者,对其详细讲解病理情况,告知其所得疾病并不可怕,可以完全治愈,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积极的就医心理。

1.3生活质量的评定 生活质量的评价应用WHO生活质量量表,分数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的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组间比较均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实验组中39例患者经手术室手术后全部治愈出院,1例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抢救无效死亡,治愈率为97.5%;对照组中有29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患者死亡,另有9例患者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伤口未愈合、剧痛等病症,治愈率为72.50%。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定 实验组在各项指标中均好过对照组,总体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痛感降低、对药物的依赖性也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论

研究发现在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过程中不宜首先快速大量地输入血液,而应输入晶体液必要地情况下输入新鲜的具有大量红细胞的血液以改善机体缺氧的状态。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要根据不同患者失血原因的不同采取特异性的护理措施。对于创伤性出血。尤其是胸腹腔合并四肢大出血的类型在应用抗休克药物的同时实施手术止血,麻醉师和护理人员合理分工保证患者麻醉止血成功;对于个别血压过高或过低的患者使用不同的药物升压或降压。另外手术室中应用的器械在使用前一定要经过严格消毒,以免发生感染情况造成医疗事故,追究护士或医师的刑事责任。

作者:郝转妮

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论文 篇2:

剖宫产术后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摘 要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82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与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通过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后,患者心理压力减轻,焦虑程度也明显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结论:剖宫产术后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合理的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231

剖宫产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手术,做好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产妇的康复有其重要意义。我科2008年3月~2009年2月共行剖宫产82例,经过采取术前教育指导与术后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很大改善,促进了术后的早日康复,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2月我科行剖宫产术患者82例,年龄21~40岁,平均29.6岁;初产妇68例,经产妇14例。其中采用硬膜外麻醉76例,有6例因硬膜外麻醉失败及失血性休克不能使用椎管内麻醉改为局麻。术后发生切口疼痛占96%,子宫收缩痛占80%,寒战与发热占45%,排尿困难占16%。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有36例,高中或中职有22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4例。所有患者均为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孕中晚期在我科定期产前检查正常,骨盆外测量均在正常范围。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剖宫产术治疗,并在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与沟通,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心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护 理

术前心理护理:护士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或科室的环境、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要掌握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其心理状况。对产生恐惧焦虑的患者,护士应用亲切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治疗方法、预后以及剖宫产术的必要性。鼓励家属给患者更多的关爱,使其对剖宫产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且感到受重视的感觉,使患者消除恐俱与悲观等不良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术后心理护理:生命体征是评价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数,也是护士评估术后患者身体状况的基本资料[1]。在患者术后,要去枕平卧,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并常规心电监护。护士应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以便给患者带来最大的安慰,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详细说明术后的注意事项及引流管的护理等。术后患者在麻醉清醒后,会感到疼痛和不适,为此护士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疼痛的原因,告诉患者这是术后正常的临床表现,指导患者应用自我放松训练或注意力转移等措施来减轻疼痛,必要时根据医嘱使用镇痛剂,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之保持充足休息,有利于术后恢复和避免术后并发症。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患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并向患者说明术后6~8小时以内要取平卧位,6~8小时后可取半卧位;术后2~3天可取坐位及下床活动。嘱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进易消化流食,避免进食鸡蛋和牛奶,以免引起腹胀;第3天开始进半流食,此后渐改为普食。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叩背,以利痰液排出,并保持床铺干燥,防止身体受压部位发生褥疮和腹腔脏器发生粘连。巡回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谈,重视其主诉症状,当患者出现咳嗽、胸闷、烦躁、出冷汗、打呵欠、腹部胀痛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切口疼痛护理:患者手术后6~8小时疼痛最为剧烈,切口疼痛发生率约占96%。对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后,一般都可以缓解;而个别患者效果不佳者,可改为强效镇痛药,间隔4~6小时重复给药。患者术后24小时后疼痛一般均缓解。

子宫收缩疼痛的护理:子宫收缩疼痛的患者占到80%,为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向产妇解释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告知患者静滴催产素时,也可导致此种疼痛发生。对于子宫收缩疼痛明显的患者,应及时减慢静滴速度或暂时更换其他输液药物,以减轻疼痛,一般不需要药物止痛和处理。

寒战与发热的护理:多数患者在术毕后发生寒战,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均可缓解。其发生的原因是手术暴露时间过长、手术过程中液体输入量过多或过快、冲洗切口盐水温度过低、手术室与病房温差太大以及接送产妇时遮盖不严使身体部分裸露等所导致。应在病人送入病室后增加被褥,减慢输液速度,保证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2],以促进体温的恢复。术后患者3天内出现38℃体温多为术后吸收热,这属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告诉产妇多饮水,便于退热,如3天后体温仍>38℃时,应注意切口情况及是否乳汁分泌不畅等,以防切口感染及乳腺炎的发生。

排尿困难的护理:在患者拔出导尿管后,对于不习惯卧床及床上排尿的患者,可协助起坐或下床排尿,应督促、鼓励、帮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动、排尿,这有利于子宫收缩及肠蠕动恢复。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对尿道刺激引起者,一般手术后24小时左右拔除导尿管,每日行0.01%高锰酸钾擦洗会阴部及尿道口,术后24小时起坐或下床活动,督促患者排尿。同时对于出现排尿困难患者除对症处理外,还可行热毛巾、热水袋敷下腹部,以利膀胱扩约肌收缩,促进排尿。

讨 论

剖宫产是解除孕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该手术切口较大,创面广,且由于和阴道相连,极易发生常见的发热、子宫出血、尿潴留、肠粘连、肺栓塞及羊水栓塞等较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为此建议对剖宫产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应尽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因为时间越长,灌洗液吸收就越多,而发生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随着目前剖宫产适应度的放宽,剖宫产率正在逐年上升[3],尤其大龄产妇基本都是选择剖宫产手术。但由于这些人群对剖宫产知识缺乏了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及紧张的心理,严重影响了产后的康复,为此加强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的焦虑恐惧等症状,提高手术质量,确保母婴安全,而且还可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艳,李仁慧.新式剖宫产术后护理改进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杂志,2001,9:31.

2 王春香,孙友光.新式腹膜外剖宫产术60例临床护理体会.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19.

3 蔡万玉.剖宫产妇的心理护理.中国保健医学导刊,2006,14(2):100.

作者:魏立平

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论文 篇3:

多发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室护理措施分析

摘要: 目的:对多发开放性骨折手术室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截取110例2019年5月- 2020年 5月本院收治的多发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主体,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比较组,各55例,实验组施予手术室护理干预, 比较组施予手术室传统护理,对比两组手术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比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比比较组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结论:多发开放性骨折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取得明显的效果,既可压缩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又可控制切口感染、加快切口愈合,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多发开放性骨折:手术室护理;切口感染

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是极为严重的疾病,病情复杂,常见于急诊科。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极易威胁患者生命。对多发性开放性骨折,在临床治疗的前提下,还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此次研究本院一年期间收治的110例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对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手术室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以下介绍报告内容:

1 一般资料:

研究主体为2019年5月- 2020年5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多发开放性骨折患者, 随机分两组(各55例)。实验组:女性25例、男性30例;年龄19-68岁, 平均( 42.31±4.27)岁。比较组:女性28例、男性27例,;年龄在18-69 岁,平均( 41.53±4.3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2护理方法:

比较组施予手术室传统护理, 做好术前教育,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配合麻醉师及手术医生[1]。

实验组施予手术室护理:

(1)术前风险评估。浏览患者检查报告,了解是否有胸腹外伤,是否有昏迷、呕吐史,伤口污染等;并询问既往病史、营养状况、药物过敏史。若患者切口感染,则予以重点监护,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若患者有传染性疾病,则予以隔离,告知医护人员预防交叉感染。(2) 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受伤后,因疼痛产生恐惧、悲观等,提升应激反应,手术难度加大。护理人员需对其鼓励,运用易懂的语言对病情、手术流程、预后进行讲解,还要采取急救操作,让患者产生安全感, 排除负面情绪,配合治疗。(3)急救护理。患者会伴随失血现象,甚至引发休克,护理人员要诊断病情,发现异常。马上告知医生,综合分析后,制定应对方案。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将导管、针头固定,防止患者扭动、拔管,引发针头脱落。(4) 麻醉护理。 结合病情、手术方式,制定麻醉方法,若全麻,麻醉前要固定患者四肢;若插管难,护士要借助特殊插管仪和吸引器。(5)气囊止血带。正确运用气囊止血带,下肢止血压350-400mHg,上肢止血压250-300mHg,加压时长小于1.5 小时;若需长时间加压止血,则要在达上限时间时,放气一刻钟,再充气加压。止血带需在骨折处垫无菌纱布。(6)感染预防护理。彻底清创,最少清洗两次,时长 12分钟左右,清除伤口处的细菌组织;观察伤口四周皮肤,若有疑似感染症状,要立即处理。手术用消毒的器械及工具,各操作认真遵循无菌化原则。(7)手术配合。患者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为了确保手术正确进行,要增强护士与医生的配合。(8)术后护理。手术结束,患者苏醒后,要告知其手术成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关注生命体征,麻醉师确认无问题,再将患者送入病房;叮嘱护理注意事項, 如关注皮肤颜色、更换敷料等,防止切口感染[2]。

3 结果

3.1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状况,指标:切口愈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

统计学分析:用 SPSS21. 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代表,计数资料用( n,% )代表, 分别用 t和 X2 检验, P<0.05 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对比

实验组手术时间(102. 62±10.53)分钟, 短于比较组( 127.61±10. 72)分钟;实验组切口愈合时间( 35.72±3.64)d;短于比较组(45.62±4.74)天;实验组住院时间(12.15±2.26)d,短于比较组(17.73±3.51)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06,P=0.000;t=8.246,P= 0.000;t= 6.660,P=0.000)[3]。

3.3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2例出现切口感染,总发生率3.6%;比较组8例切口感染,总发生率为 14.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2,P=0.041)。

4讨论

多发开放性骨折是致残率、死亡率极高的急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则会严重影响预后。当然,这类患者在手术期间,又易伴有低血氧症、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提升术后的感染率,尤其术后切口感染最为严重,伤口难以愈合,住院时间延长。而在手术期间采取有针性对的护理干预,可预防切口感染,提高手术效果。手术室护理干预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方式,可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相异地的护理措施,在临床应用中,从术前风险评估、急救护理、心理护理、麻醉护理、气囊止血带护理、感染预防护理、手术配合、术后护理等入手,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医护人员可更好地了解患者手术的风险系数,积极地控制护理意外,控制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此次研究中,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实验组, 比传统手术室护理的比较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示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切口感染率为 3.6% ,低于比较组 14.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可见,相比传统护理模式,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提高手术质量, 确保手术正确进行,缩短手术时长。控制术后切口感染率良好,为患者早日出院打下基础[4]。

总之,多发开放性骨折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可取得显著效果,既可缩短手术时长、控制切口感染,又可加快切口愈合,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美君.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室急救与护理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 2018,(17):50-51.

[2]杨翠霞.对行手术治疗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实施手术室预防性护理对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J].求医问药,2018.

[3]朱杜鹃,刘宝华.手术室开放性骨折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 全科护理,2017,(15):79-80.

[4]刘金玲,朱宏.分析多发性开放性骨折的手术室急救及护理措施[J].中国伤残医学,2020,(02):86-87.

作者:王静

上一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中学语文论文下一篇:电子银行及其业务办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