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患者安全措施探讨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应用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方法:将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分为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定每日护理计划单,进行护理干预。将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按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有效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术室患者安全措施探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手术室患者安全措施探讨论文 篇1:

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为更好地对围术期病人进行护理,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转变现代医学的模式。方法抽取我院普外科手术室的100例病患在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人性护理进行研究。结果100例病人康复效果非常好,满意度非常高。结论围术期心理护理值得推广并坚持。

【关键词】手术室;围术期;系列化;心理护理

337

每个手术病人都会对手术产生一定的惧怕心理,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的不断进步,怎样充分考虑患者作为“人”的精神意志,将病人作为中心,在较短的时间里与病人增进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围术期的病人的心理护理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护理界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通过对100例普外科病患的围术期心理护理,已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00例普外科患者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1至69岁,平均年龄38.5岁。其中胆结石28例,阑尾炎20例,胃出血19例,肠梗阻16例,乳腺增生10例,疝气7例。

1.2方法

1.2.1转变对待病人的观念在旧的观念的中,手术室工作与其他科室的工作相比较为封闭,对手术室工作的要求就是做好隔离和消毒的管理,保证能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但是随着医学模式不断进步,应该转变这样的观念,更加考虑人性化。医护人员应该与病人换位思考,多了解病人的心理和感受,还可以通过病人的亲朋好友去了解病人的想法和需求。

1.2.2了解病人的需求在手术前一日,负责手术的巡回护士要访视病人。根据手术室的护理记录单,护士先向病人自我介绍,然后再顺次介绍进入手术室的须知、手术室的环境、麻醉的方法和、手术的流程和花费的时间、皮肤准备、个人卫生等注意事项。还要向病人说明为了使病人的麻醉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保证,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前不能佩戴首饰、手表、假牙等,请病人积极配合手术室安全措施。在访视病人的时候,護士还要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以了解和重视,并针对具体的问题做相应的指导解释和安慰,缓解病人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并逐条记录,做出评估。

1.2.3舒缓病人的情绪为了舒缓病人在等待手术和手术中的紧张焦虑情绪,可以配合播放舒缓、轻柔、轻松的背景音乐,并且要注意控制音量,配合病人的意愿进行播放,给病人营造放松、舒适的氛围和环境,缓解病人情绪。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手术室里安装一台总控制台,总控制台包含切换机、收录机、CD机各一台,将线连接到每间手术室,每间手术室都安装两个挂壁式的微型喇叭和开关、音量控制器各一个。

1.2.4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始终与病人以及病人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在进行手术的时候,可以在手术室外的指定地点,用连接电脑的电视屏幕实时向家属传送手术的进程,并播放麻醉之后以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健康指导。

2结果

2.1术前的调查结果对病人进行手术前的心理护理之后,经过评估,有73例病患表示情绪明显好转,占比73%;19例表示情绪没有明显变化,占比19%;8例表示依然紧张,占比8%。调查反馈率达到98%,具有参考价值。

2.2术后的随访结果事先做好调查表,以调查表问卷的形式进行资料搜集。通过调查表的反馈,病患对手术室护理的反馈中,有3例患者表示术中的室温较低,其余都表示满意。而对术前心理护理的调查反映患者对背景音乐的播放满意度达到96.3%,总体满意度达到100%,需求率也为100%。

3讨论

3.1转变观念,以病人为中心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改变传统观念和模式,以病人为中心进行护理是当前的大势所趋,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对100例普外科病人的护理实践,我们认识到缓解病人焦虑和恐惧心理的重要性,加强围术期心理的护理工作有积极意义。医护人员应该更加意识到手术台上的是一个有感情有想法的人,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如何对病人进行手术,更要重视病人在心理方面的变化和承受能力,缓解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而术后的随访也表明100%的病人都表示需要术前心理护理,应该推广和坚持。

3.2加强护患关系人们以往对手术室的想法就是感觉既神秘又害怕,有些病人家属甚至会在术前设法请人招呼医护人员多给病人安慰。而现在医护人员应该主动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在术前巡回护士要与病人接触认识,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第二天病人进手术室的时候,面对这位已经熟悉的护士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得到稳定。而在术中,医护人员也应该换位思考,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手术能够顺利地进行。

3.3通过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音乐疗法在古今中外都应有。我国古代就有“以戏辅药”的疗法,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部的口腔科也在拔牙的时候用音乐的疗法,日本还有用音乐治疗失眠的例子。音乐以其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很容易缓解病人焦躁恐惧的情绪,营造出平和舒适的良好氛围。在术后的随访中也有高达96.3%的病人对这种音乐疗法感到满意。

3.4增进与病患家属的沟通病人家属对于面临手术的病人来说是最大的心理支柱,因此,应该让家属实时了解病人在手术时的情况。我院在指定的地点给病人家属提供了可以实时观看手术过程和对家属提供指导建议的平台,增进了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让家属对手术更加放心,并可以更加有效地协助病人术后的恢复。

3.5认真随访不断整改提高在出手术室后,也不能怠慢对病人康复的随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工作的不足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和建议。随访中有病人表示手术室室温低,我们就可以多准备两床,解决病人怕冷的问题。

4结论

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要求护理人员术前积极访视,术中配合音乐的播放关心病人,并加强与家属沟通,术后勤于随访。这样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病人更好的恢复带来积极影响。手术室开展围术期病人系列化心理护理应该积极推广并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贺泽英.规范化指导语在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4(04):21-24.

[2]张巧红.手术室围术期优质护理方法与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7(08):185-189.

[3]汪莹.手术室围术期病人护理[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9(03):79-81.

作者:陈美杰

手术室患者安全措施探讨论文 篇2: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中的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应用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中的作用及影响方法。方法:将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分为实验组,按临床护理路径定每日护理计划单,进行护理干预。将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按临床路径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有效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结论:临床路径的应用是一种理想的实践活动,适时适当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主动配合能力,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要,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两组,一组患者按临床路径实施护理,其中女6例,男9例,平均年龄在65-80岁;另一组按传统护理模式女5例,男10例,平均年龄在65-80岁进行护理。

1.2方法:

按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表单Ⅰ、表单Ⅱ,主要护理工作内容,责任护士按照当日护理工作要点,制定计划,并实施相应的护理项目及技术操作,护士长进行督查和评价,不断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见,根据实行需要进行更改与补充。

1.3结果:

实验组平均住院日为8.5-10天,住院费用约为6000-8000元,对照组平均住院日约14-16天,住院费用约10000-12000元,采用临床路径的患者,住院天数大大降低,提高了床位周转率,医疗费用降低,减少了不必要的卫生资源浪费,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2护理干预

2.1术前干预:

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并介绍医院环境、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护士、医院的作息时间及规章制度,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并通过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经过、成功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术前护理:入院当日协助患者完成血常规、凝血、CT、胸片、心电图检查,并按医嘱执行抗菌皮试,当晚剃头、沐浴、更换清洁内衣、术前24小时禁食、6小时禁水。手术当日入院第2天,测量生命体征;注射术前用药;更换手术衣;取下假牙及首饰,按手术要求将病历、检查胶片、术中用药带往手术室,并佩带手术腕带,与手术室护士交接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共同安慰患者,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得以放松,消除其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和手术恐惧感。

2.2术后护理

①安置适当体位,患者返回病房后,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患者清醒后,可垫软枕,并将床头摇高15°-20°,以利静脉回流。②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术后给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观察神经系统恢复情况,予中心加压吸氧2-3L/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分泌物。③引流管的护理。伤口引流管口应高于头部10-15cm,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脱落,认真落实导管安全措施,并详细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量,术后第三天引流管拨出后应继续观察切口情况。④饮食护理。手术当天禁食、水。术后第一天给予流质饮食,可先进水,如无呕吐进而进流质饮食,如:米汤、面汤、牛奶等。术后第二天可进半流质饮食,术后第三天开始可进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⑤活动护理。术后三天要严格卧床休息,指导患者在床上行全关节活动,术后第四天嘱下床活动,首先扶坐在床边,无眩晕感,然后慢慢搀扶站立;最后行走活动,此过程动作要循序渐进,要注意安全,并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⑥出院指导。术后第七天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并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制订康复计划发予病人,向患者交付出院后注意事项,复查日期及科内联系电话。

3讨论

3.1护理干预的应用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医疗费用。通过有顺序、有时间性、有明确预期目标的临床路径护理程序,不仅使医护人员的工作有条不紊,而且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医疗护理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并积极参与自我护理,使医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了早日康复。

3.2护理干预的应用规范了护理流程,保障了手术成功。术前的护理干预及术后的护理计划贯穿在患者入院、手术、术后指导、康复计划,一直到出院后随访的整个过程。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保证了术中麻醉及手术的安全顺利,手术后护理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全方位的护理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制订的健康教育计划,提高了活动能力,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3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升了医护质量。通过对患者入院期间的频繁交流与沟通,增强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理解,改善了医患、护患关系,避免了医疗纠纷,并充分体现了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模式,同时护理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苏秀宁,王小玲.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诸葛海鸿,李巍.临床护理路径在颈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

[3]钟艳宇.突破临床路径实施瓶颈的“利器”[J].首都医药,2011.

作者:黄艳

手术室患者安全措施探讨论文 篇3:

手术患者交接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摘 要】目的:为手术病人的交接提供安全保障。方法:分析手术病人术前、术后、运送途中、交接记录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安全教育,规范交接班流程,完善交接记录等防范对策。结果:手术病人交接环节上的缺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结论:分析手术病人交接过程安全隐患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可以减少手术缺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病人;交接;安全

手术室是特殊的治疗和抢救的场所,手术病人由于注射镇静剂或麻醉等相关原因 ,在交接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怎样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我院手术病人术前、术后交接过程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 安全隐患及原因分析

1.1 术前交接,查对不严导致的安全隐患 (1)接错病人,由于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未按规范当面进行病历、病人交接,未进行逐项核对,尤其是同名、同姓换床病人,术前紧张或注射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病人; (2)饰物及活动假牙未取,术前病房护士未做好宣教工作,术日也未再次强调,由手术室护士再次核对病人才发现病人带有饰物及假牙,或麻醉师在插管时才发现假牙;(3)术前镇静剂、围术期抗生素漏输,常见于连台手术,由于时间不能确定,病房护士接到手术室电话通知才执行医嘱,匆忙中遗忘;我院部分手术科室在术前于病房给手术病人注射抗生素,部分科室又带入手术室于术前使用,未统一时间用药,术前准备工作繁忙也容易忽略;(4)导尿管夹闭未开放,择期手术病人,尤其是长期卧床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因为定时倒尿,期间夹闭尿管,病人被送往手术室未交班,手术室护士也未逐一核对,术中无尿,检查尿管时才发现尿管被夹闭未开放,这类护理缺陷虽可补救,却给病人及家属带来对医院护理工作的不信任,也是医疗纠纷的隐患。

1.2 术后交接存在的安全隐患

(1)术中的情况,麻醉方式、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抢救用药、术中出入量、术后注意事项麻醉师未逐一向接班护士交待清楚,致使观察不到位,病人出现并发症;(2)伤口情况,尤其颈部手术后伤口,有无渗血及肿胀,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3)管道管理不到位 手术后只有麻醉师护送病人回病房,主刀医生很少能与病人同时回病房,引流管在手术室未做标识,数量、引流部位、导管是否夹闭交待不全,此类安全隐患,可危及病人生命,是医疗纠纷的导火线。

1.3 病人运送途中的安全隐患 护送途中病人管道脱落,坠床,跌倒,由于手术前、后对病人情况评估不足,对管道未加重视,尤其输液管最易脱出。手术后病人处于麻醉未清醒状态,因烦躁不安,车床护栏未上,未用安全带约束病人,车轮故障致使病人坠床;关注病人运送途中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1.4 护理记录不全面,不连贯引起的安全隐患, 麻醉記录不全面,护理记录短缺,病人术中抢救记录,出、入血量,麻醉与护理记录单不相吻合;护理记录单未及时、准确记录病人皮肤情况;病人出、入手术室时间与病房护士记录时间不相吻合等;护理文书是反映患者病情发展和动态变化,反映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过程[1],提供医疗护理行为的法律凭证,护理记录不完善,一旦引起医疗纠纷,则难以举证。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质量、安全、管理、服务是医院的主题。我院主要围绕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强化患者安全意识,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深入学习其精神。强调护士把病人的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遵守护理常规及规章制度,为病人提供安全服务。我院护理部每季度开展护理安全研讨会,分析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科室经常强调关注手术病人安全,关注工作细节,及时暴露并分析安全隐患,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风险应急预案,提醒护理人员增强责任感,规范护理行为。

2.2 规范病人交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2.2.1 严格执行患者查对确认制度与流程

依据手术通知单和病人病历,手术护士与病房护士交接时应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查对手术部位标识、腕带、生命体征、手术同意实施签名单、输血同意签名单、化验单、带入药物、医学影像资料等。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询问病人是否有活动性假牙及禁食、禁饮情况,有否贵重物品或首饰,有无注射术前针,有无留置胃管、尿管等引流管,既往史、过敏史等。交接护士再次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进行确认,并在交班本签名。

2.2.2 以腕带作为识别标志

对实施手术、昏迷、神智不清、无自主行为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手段《中国医院协会200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明确指出医院要确实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建立以腕带作为识别标识,腕带准确注明“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床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2]。

2.2.3 关注手术部位的体表标识

术前由手术医生在病人手术部位作体表标识,并主动邀请病人参与认定,手术室护士在交接手术病人前应该查看病人手术部位体表标识,再次确认手术部位,避免错误的病人、错误的部位、实施错误的手术。

2.2.4 严格执行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

在麻醉开始前、切皮前、病人出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严格按核查表内容进行三方核对并签字,最大限度保证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正确无误。

2.3 加强接送患者途中安全措施

强调手术病人注射镇静剂后必须使用车床规范接送,以防万一。使用前检查车床性能是否良好,车床必须有护栏或安全带,车轮性能良好,防止病人摔伤,并有保暖被盖,避免病人受凉。运送途中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于醒目位置,并注明置管部位、日期和时间,过床时避免脱出。由麻醉师、医生、巡回护士共同护送病人回PACU/ICU。重症病人备氧气袋、呼吸囊、监护仪、微泵、急救药品、急救用物、专用监护床,以减少危重病人术后搬动次数,安全并动态观察病人。

2.4 强调麻醉后交接

病人由于麻醉、手术的刺激及药物的作用,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如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意外等。接班护士应及时到位,当场监测病人的血压、脉搏、心率,呼吸、意识,伤口敷料及各种引流管情况,引流管标识清晰,有不相符及时反馈,以便及时处理。掌握病人的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特殊情况,输液管道,出、入量等,是否有镇痛泵,镇痛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逐一核对交接。

2.5 完善手術前、后护理交接记录单

护理文件是医疗事故处理中的法律依据和凭证,是患者病情发展和动态变化的真实反映,也是评价治疗护理效果的科学依据。以往我们交接病人,无论是术前接病人,还是术后送病人返病房,只有口头交接班,而无任何记录。现在强调谁执行,谁签名,谁负责,落实到个人。我院完善手术前、后护理交接,建立手术交接单,规范手术患者交接登记,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杜绝了手术前、后交接不到位现象。

3 体会

一直以来,医院都形成手术病人口头交接班的固定形式,认为病人经过层层把关,不会发生任何差错,对病人交接过程的安全隐患预见性不足,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而病人从病房到手术室,接受手术,再到手术后回病房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我们需要强调科与科之间的协作,加强手术病人交接环节的安全管理,规范交接流程,遵守交接核对制度,保障护理安全,保障病人安全,预防和减少手术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金芳,手术病人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医学信息,2011,10;372

[2] 200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3] 魏革,刘君,手术室护理学,2003,8;132

作者:王彩霞

上一篇: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网络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体系计算机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