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论文

2022-04-21

8月中旬,联通举行战略年会,新成立的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首度公开亮相,22位成员包括经济学家吴敬琏、林毅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两院院士陈俊亮,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悦,麦肯锡(北京)总经理吴亦兵等,委员会主任由联通前董事长杨贤足担任。显然,为了提高联通的战略决策水平,名单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论文 篇1: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摘 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重视日渐显著,尤其对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也逐渐融入企业价值核心和长期战略体系中。随着我国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及重视,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也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含义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方面分析跨国公司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责任 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 核心竞争力

一、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含义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谢尔顿的著作《管理的哲学》中。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博文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最初的定义,他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

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于跨国公司的特殊性,其社会责任定义也更为复杂。Christm ann P(2004)认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承担社会责任付出的是直接成本,但是短期内社会责任的收益具有滞后性,会导致一些跨国公司面对实际成本压力,忽视社会责任会可能带来的信誉影响,做出弱化企业社会责任的经营行为。崔新健(2007)提出了由跨国公司母国的社会责任、跨国公司东道国的社会责任及跨国公司国际层面的社会责任组成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金润圭等人(2008)认为,来自不同母国的跨国公司对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偏好不同,而公司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又相互独立,呈非相关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首先,从目的上,两者都是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取消费者认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中,可以丰富和深化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更能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来满足顾客的要求,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从而争取到市场份额,提高企业价值。

其次,从方式上,两者都需要企业协调各类资源。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需整合各个方面资源,通过内外资源的相互协调以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配合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企业内部,保护员工的人身安全、给予员工相应的权益,同时培养员工的创新研发的核心技能、提高员工素质,都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在企业外部,企业关注消费者的权益、将消费者的利益作为生产经营的发展要求之一,同时生产顾客满意的核心产品,都有助于提高顾客的关注度及满意度。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社会责任对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1、内部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体现在优化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上。

第一,优化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继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工作氛围,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就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而言,能否协调跨国企业与在华员工的关系,直接影响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做到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这需要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能源稀缺,市场竞争激烈,提高企业竞争力就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研发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在利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具有相当的优势,重点在于能否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技术研发的方向,来提高公众的认可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提升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涵盖了企业的性质,决定着企业产品或服务属性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中能够深化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升企业的价值,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外部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外部影响,体现在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

第一,自然环境是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自然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能量,企业的发展也应当对环境负责。跨国公司能够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履行环境责任,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打破国际间“绿色壁垒”的贸易封闭,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可以促进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够向公众展现其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企业对社会承担责任有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而企业的形象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时常忽略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名誉随时,最终走向衰败。对于我国而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到我国的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总结

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围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企业竞争力有其特殊含义,通过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内部发展,协调企业与外部的关系,能够使企业不断发展进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Bowen, Howard 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 New York: Harper & Row,1953

[2]Christm ann P.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eterminant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cy Standardiz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5):747-760.

[3]崔建新,大力倡導企业和行业协会履行社会责任.中国经贸导刊,2008.

[4]金润圭,杨蓉,陶冉.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基于CSR报告的比较分析[M]. 世界经济研究,2008.

本文由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企业成长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1DGLJ06)项目支持

作者:黄雪婷

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论文 篇2:

联通:智囊团引领决策潮流

8月中旬,联通举行战略年会,新成立的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首度公开亮相,22位成员包括经济学家吴敬琏、林毅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两院院士陈俊亮,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悦,麦肯锡(北京)总经理吴亦兵等,委员会主任由联通前董事长杨贤足担任。显然,为了提高联通的战略决策水平,名单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智囊团会否成潮流?

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姜汝祥对《财经时报》说:“这一举动表明了联通注重提高决策水平,是一个积极现象,智囊团也会在中国企业中越来越多。”姜汝祥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主持“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

他指出,国外大企业普遍都有顾问团,而国内的一些企业,如TCL、海尔也有类似的机构。而专家的作用在于能提供各自领域最新的动态和观点,对企业领导拓宽思路和视野很有帮助,而领导人的远景和胸怀决定了企业的长久发展。“外部专家由于自身地位,能超脱出企业的局限,提供更为客观的视角。”

海通证券的一位分析师则认为,“委员会对联通只有帮助,没有损害,不必对委员会要求过高。除了有利于激发联通高层的思路之外,这些专家都有影响力和话语权,是政府决策的高参,有些委员本身就是政府部门的专家,通过委员会加强双向交流,能使联通取得更多政策面的理解。”

“这本身就是联通改善自身竞争环境的一个‘战略性公关行为’”

提升战略能力是要务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仲继银认为,很多优秀公司都在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建立了正式的年度战略计划制定程序。即使是很小的创业企业,如果业务涉及方面较多,用具有多样化背景的高层战略决策团队替代创业者个人的判断,也有利于改善公司的战略决策质量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他认为“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需要补的一课”。他认为中国企业在战略方面常犯4个错误:战略方向误导和战略意图误解;过分关注短期利润和收入增长,而忽视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战略空泛化,没有明确起点;战略制定的流程,限制了战略的改进和新战略的产生。

他认为战略方案有5个基本点:整体性——各相关要素构成一个整体;适宜性——战略要与现有资源和机会,和经过适当努力可以获取的资源和机会相适宜;可持续——战略实施要能持续下去,要在现金流和长期前景之间保持平衡;可行性——公司战略要可行,有关条件之间要环环相扣;责任性——要考虑到所有利害相关者,“一个方面的坚决抵制,会使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战略成为泡影”。

姜汝祥最近在研究战略管理时得出一个结论:“战略和执行是一体的,而中国企业常常把他们割裂开。”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论是“做一个有用的战略,做一个有效的执行”。其中“有用”是一个过程,需要领导人了解企业的问题所在,并且全面参与。而在执行之前,“要假定战略无法实施,再去探索实施方案,而不是简单的按战略去做就行了”。

作者:薛建新

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论文 篇3: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战略

一、 引言

根据2004年9月,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目前,全世界有61 582家跨国公司,926 948家海外子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高达70 000亿美元,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产值分别占全世界GDP的1/10和出口贸易的1/3。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强调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跨国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一是通过兼并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集中与控制,从而增强其在全球的垄断地位;二是通过对技术资源的控制实现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垄断。

技术创新是跨国公司的核心战略,技术研发是跨国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61 582家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占全球的90%,并且控制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60%,拥有世界上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生产的产品占全球的40%。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与跨国公司无缘。跨国公司是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主体,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跨国公司技术研发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它不仅建立了庞大的科研体系和高素质的研究队伍,而且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扩大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同时,加强基础性研究,以使跨国公司在基础性前沿科学占有一席之地。

从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战略逐步由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型向技术密集的研发生产型转变;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技术研发本土化转变。由于技术领先可以创造接着竞争优势,当这种技术优势逐渐处于公开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就会寻找新的生产地点,最大化地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不断创造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维持技术领先的地位,实现全球生产和经营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加快,产品的技术研发增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正在加紧实行全球技术研发战略,充分利用海外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以支持其海外市场的开发,服务其全球市场战略。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全球化已成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趋势。

二、 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研发战略的基本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是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资本、资源和信息愈益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与配置,形成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交织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产品差异化竞争,集中在母国进行全部产品线的技术研发是不经济的。因此,必须将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设在不同的技术研发基地,同时,由于产品标准化和生产阶段的分割性不断加强,考虑到生产基地和技术研发成本、条件的地区差异时,必须将市场过程的技术研发活动分散化。

目前,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呈现出一种全球化趋势。跨国公司实施技术研发全球战略的动力来源,一是跨国经营。二是全球资源配置。跨国公司实行“就近研发,就近赢利”的本土战略,彻底改变了将技术研发活动局限于投资母国的局面,同时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加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科学技术供应的全球化。即使是美国这样的最发达的科技大国,国内科学技术的供应又只有三成,其余大部分要靠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和合作获得,其他国家对国外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则更高。

从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基地,不再局限于投资母国,开始向海外扩展,根据其全球战略安排和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终目的是占领和扩大世界市场。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研发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研发战略的主要特点:

1.加强技术研发投资强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年平均技术研发经费占其GDP的2.3%,达到2360亿美元。2003年,世界500强前100个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增长率为2.2%,美国微软公司技术研发投入为77.9亿美元,增长17%。

跨国公司不断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跨国公司技术研发经费占全球民用技术研发投入的75%~80%。跨国公司的全球技术研发活动,使其进入了技术研发的高级发展阶段,他们和著名大学、学术研究机构等组成研发战略联盟,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分摊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美国惠普公司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2.改善技术研发投资环境

跨国公司投入的技术研发经费一般占其全年销售额的5%左右,在信息技术、新材料、医学等领域占到8%~12%。许多发展中国家(投资东道国)通过投资优惠政策,支持跨国公司来本国进行技术研发活动,跨国公司得到母国经济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对于航空航天制造业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对于本国零部件海外装配的产成品反销母国时给以关税优惠(OAP),以鼓励其海外公司使用本国技术,使产业价值链上的生产环节合理分散到全球具有成本优势的地区。

3.海外技术研发机构倾向于独资或控股的形式

跨国公司的海外技术研发机构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独资或与他国合资;二是全资收购或与以控股方式兼并他国已有技术研发机构;三是跨国公司之间的战略联盟及其技术研发机构。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生命线,目前,为确保其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研发机构采取的是独资和中外合作的运作形式,一个明显的迹象表明,越是技术处于领先的跨国公司,越倾向于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这是由技术研发机构的特殊性决定的。

4.技术研发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跨国公司选择海外技术研发基地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近目标市场;二是绕过贸易壁垒和文化差异;三是有借助于本土智力、技术、网络、信息等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科研资源和基础设施,降低技术研发成本,科技资源、集聚功能强的城市和地区是跨国公司海外技术研发基地的首选。

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必然产物,对投资母国来说,本土化是其获取经营利润最大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本土化战略,在产品技术研发、原材料配套、科研人才、销售市场、经营理念、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本土化经营,建立技术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本土化战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引进设备,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展合资合作,有利于本土人才的成长和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和发展,能够实现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双赢”。

三、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研发战略分析

截至2004年11月,在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80个,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 962.12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1.8%。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其中有30家在京、沪、穗建立地区总部。截至2005年4月,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的研发中心超过700家,技术研发金额40多亿美元。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技术换市场”,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对华转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有关调查显示,超过90%的跨国公司考虑近几年在华建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以便用最新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占领中国市场。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调研报告》透露,今后三年内,61%的跨国公司有意继续扩大在华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其中,46%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建立独资的研发中心。

必须指出: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机构对华转移并不全部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在某些传统产业和技术密集程度并不高的一般产业(石油、建材等),跨国公司也在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它将技术研发和生产定位于本土,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占领市场。跨国公司利用本土化的科研和智力资源,在华进行产品技术研发,形成巨大的科研和人才集聚效应,同时也提高技术研发的本土化程度和技术研发效率。

产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技术研发的能力。当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时,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机构越来越向中国转移和聚焦。随着全球一体化技术研发趋势的加强,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研发机构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独资的技术研发机构,直属跨国公司在华的控股公司,同时也是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研发网络的组成部分,从属于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总部,它和跨国公司总部的联系十分密切。独资的技术研发中心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最成熟、最集中、最高级的形式之一;二是在合资企业内部设立研发机构,从事产品技术开发和市场适应性研究;三是与中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

“产业内分工体系”和“技术研发分工”是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控制的重要战略。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通常采取“技术研发分工”,即通过在华研发中心在跨国公司整体“技术研发链”上的位置,通过技术专利、技术标准以及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核心技术的控制。

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研发战略主要包括:①通过“产业内分工体系”战略实现核心技术的垄断和控制,一些跨国公司不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甚至不开展技术研发活动;②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通过独资化和控股化,封堵在华技术扩散,减少先进技术的溢出;③实施“技术研发分工”战略,将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开发放在跨国公司的母国进行,确保它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的研发中心绝大多数都定位于产品的中国化,从事适应型、专用技术型和实验型产品的研发;④通过技术专利、技术标准以及技术的逆向扩散,实现核心技术的控制。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技术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重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跨国公司的示范企业和国内企业的直接模仿;二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合作研发关系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间接传播。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研发机构运作形式的独资化和控股化,这些技术扩散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被封堵,减少了先进技术的溢出效应,限制了国内企业对先进技术的获得,这成为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技术控制的重要手段,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后,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方向,1997年以后,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规模扩大,人力资源逐步实现本土化,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本土化的研发人员已达95.1%。

美国微软公司1995年在华建立中国研究院,是中国最大的外商软件产品技术研发机构。

美国IBM公司1995年在华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是其全球八大研究中心(美国华生研究中心、美国奥斯丁研究中心、美国阿莫顿研究中心、瑞士苏黎世研究中心、以色列海法研究中心、日本东京研究中心、中国研究中心等)之一。

美国GE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于2003年在上海成立,这是继纽约、印度班加罗尔研发中心之外的第三个全球研发中心,其技术和产品支持GE公司的全球业务,2005年,该中心有1 200名员工。

芬兰诺基亚公司在中国有五个研发中心,还投资100多亿人民币,在北京发起兴建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星网(国际)工业园,从事移动通信及其零部件的技术研发、销售和服务等业务。2005年,在北京启动星网(国际)工业园二期;在杭州建立移动多媒体应用创新中心;在成都3G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中心,使中国在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战略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2005年4月,在法国前总理访华期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于21日在北京签署协议,合资成立空中客车公司中国研发中心,进行民用客机的技术开发,承担A350部分大型部件的研发,并在中国生产。到2008年,研究人员要达到200名。

2005年6月15日,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巴黎航展上签署协议,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为空中客车公司中国研发中心新的合作伙伴,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将全面参与空客飞机的设计、制造、投资和利润分配。

2005年7月20日,美国因特网申诉引擎Google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建立一个研究中心,增强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联系,为全球用户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

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的初期,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标准、规范,汉字语言要求开发相应产品,在华研发的技术和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例如,计算机、通信、电子、化工、汽车、医药等行业。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科研资源和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城市,并且多靠近大学和研究机构集中的地区,或集中在开发区,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和地区依次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天津。

跨国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立的研发中心,已占在华研发中心总数的85%。截至2004年底,跨国公司在华建立的研发中心,北京185家、上海140家、广东100家,其中深圳有26家,江苏有70多家、天津有50多家。

近五年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中心从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逐步变成面向全球的技术研发机构,以提升技术研发机构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GE公司的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不仅支持GE公司的中国产品,而且支持GE公司的全球产品。微软、诺基亚、索尼、爱立信、松下等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都是其跨国公司的全球技术研发机构。

跨国公司技术研发机构的对华转移,通常选择在研究与开发能力和科技资源较强的地区,它的人才集聚作用,一方面为中国专业技术人员带来高价值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对国内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带来冲击和挑战,导致一些单位人才流失和科技人员结构失衡。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有着豪华的技术研发团队。微软公司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人有国外留学背景,40人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广泛延揽技术人才,为其未来技术创新进行人才储备,是跨国公司全球技术研发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如果不解决好产权、股权、分配、经营等机制问题,这种逆向的技术扩散还会愈演愈烈。

五、结束语

鼓励跨国公司在华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能提高我国吸收外资的质量;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进一步促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验,积极参与高新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以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缩短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方面的差距。我们要抓住跨国公司技术研发全球化的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尽快建立以大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正如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一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方向,进入21世纪以后,跨国公司技术研发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规模扩大,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们的应对策略应该是承认现实,妥善应对,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作者:袁 俊

上一篇:外溢效应的跨国公司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