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信息技术大学英语论文

2022-04-27

摘要: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社会建构主义为指导,把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本文分析了将虚拟学习社区与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结合的必要性,并对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虚拟学习社区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分布式信息技术大学英语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式信息技术大学英语论文 篇1:

从网络资源再生和虚拟学习社区视角构思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

摘 要:文章分析了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行业英语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解决策略。针对平台的建设,文章论述了网络资源再生理论和虚拟学习社区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带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包含资源共享和学习社区两个模块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其特色。文章认为,搭建这一平台能够促进行业英语资源的共享,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进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

关键词:行业英语;资源共享;学习社区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外语软实力对于国家来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语作为世界通用工作语言,其地位相较其他语言自然更加突出。对于涉及对外经济交流的企业和机构来说,是否拥有足够的行业英语人才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从我国人才培养的模式来看,行业英语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这一要求实际上对外语(英语)人才提出了划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切中了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的弱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在于资源的缺乏和师资力量的薄弱。为了丰富行业英语学习资源,拓宽行业英语人才的成长渠道,本文从网络资源再生和虚拟学习社区的视角,提出了建立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的构想。

二、问题和对策

1.问题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日趋白日化,企业对于行业英语人才的需求无疑是迫切的。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英语教育普遍采用的是通用英语教育,即教学内容和人才出口并不指向某一特定的行业。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是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从事英语相关工作后难以及时、高效地开展工作,遇到行业英语方面的困难也缺少参考资源和寻求帮助的对象。

针对这一问题,有人尝试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寻找突破口。有学者试图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探索解决办法,主要是从需求调查分析出发,探索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兼顾行业英语的改革之路[2][3];还有学者则试图从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的角度探索解决办法[4][5]。从学校层面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无可厚非,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这一层面的解决途径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行业英语教学对于英语教师的行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如无相应的知识,在备课、授课和辅导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授课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学校行业英语教学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未来岗位需求,当前跨专业就业现象较为普遍,而不同行业的英语特征差别又很大;再次,在当今时代,各行各业发展迅速,语言的更新也较快,尤其是行业专业术语,而学校使用的教学材料一般更新较慢,跟不上时代步伐;最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根深蒂固,并且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要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入改革实属不易。

事实上,行业英语已经成为很多英语学习网站普遍设置的栏目,但是就资源的内容、呈现方式和易用性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笔者调查了六家主流英语学习网站的行业英语资源,分析后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形式单调,多为词汇和例句,如“美容行业必备英语词汇”、“酒店英语900句”等;

(2)资源虽然进行了分类,但都是以文章堆砌的形式出现,用户要找到所需资料需花费很多时间且不一定能找到;

(3)涉及的行业有限,多数为法律、金融、旅游、计算机、体育、医疗、交通等,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

(4)这些资源并不是面向行业英语从业人员开发,而是作为一种就业前的学习辅助资源,并且功能简单,更新较慢,不适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对策

信息时代的来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6]学校不再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OCW)到现在各大高校兴建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ER)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大潮流。分布式学习理念和泛在学习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正一步步成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英语教育一直走在前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7]由此可见,利用网络解决教育问题已经是时代的课题。行业英语资源的主要使用对象为经过了系统学校学习的成年学习者,一般来说都已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所缺乏的主要是对行业英语的了解,如术语、文体等。如果能够便利地获取全面的、最新的行业英语资源,从业人员应该能够较快地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因此,建设基于网络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或许是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而网络资源再生和虚拟学习社区理论为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网络资源再生与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

1.网络资源再生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已经从Web 1.0时代进入了Web 2.0,甚至Web 3.0时代,用户开始参与到信息资源建设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从专人制作信息资源的静态教育信息资源阶段发展到用户生成信息资源的动态教育信息资源阶段,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双向动态发展。[8]有学者将用户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资源定义为再生资源,这一产生新资源的过程称为网络信息资源再生。[9]也有学者将超循环理论应用于资源再生研究,认为信息资源再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是一个超循环的过程。在资源再生过程中,不同用户的观点和意见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从而导致不同立场的资源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循环往复实现资源的序化和内容完善。[10]用户生成的资源已经成为了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发布的数据,2010年6月,用户生成内容的数据流量占到了整个互联网流量的50.7%,而网站专业制作内容的数据流量只占总流量的47.3%。[11]

2.网络资源再生的启示

本文所提出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在于动态共享,强调的是资源的不断再生更新和丰富完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高居世界网站百强之列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维基百科全书每个条目都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这在内容创建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事实上,维基百科全书就是一个超大型的主要基于文本的信息资源动态共享平台,与本文所提出的共享平台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为平台建设提供参考。平台要获取丰富的行业英语资源就必须依托分布在各个角落的相关从业人员和具有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员。平台将允许这部分人自由上传相关主题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推进,平台的资源库将越来越庞大,从而在量上满足社会需求。然而,并不是所有资源上传人员对这一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有可能相当一部分资源存在错误或者瑕疵。当其他用户在浏览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平台给予他们对资源进行编辑和更新的权限,如此原有资源就能得到再生和更新。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平台资源的质量也会得到逐步的提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虚拟学习社区与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

1.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不再束缚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网络空间为分布于不同地点的学习者提供了共同学习的虚拟场地,从而形成具有相同学习兴趣、目标和较强凝聚力的虚拟学习社区。有学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在特定的网络空间,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组成,相互间进行持续交互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其中学习者和助学者是社区中的交互主体,网络空间是交互环境。[12]虚拟学习社区类似于一个社会学习系统,系统内的成员共同努力,分享他们的兴趣、观点和资源,增进联系,进行集体学习。有学者根据组织者和构建目的的差异,将虚拟学习社区分为正式教育类和非正式教育类。[13]其中,正式教育类的虚拟学习社区主要面向远程教育领域,组织者一般是远程教育机构和正规学校,目的和要求明确,有教学人员的深度参与;非正式教育类的虚拟学习社区主要由一些专业网站或由一群专业爱好者建立,一般没有明确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也没有正式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习者基于共同的兴趣展开交流和学习。

2.虚拟学习社区的启示

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学习社区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是一种支持分布式学习、强调分布式认知的新型网络学习支撑平台。本文所提出的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实际上就是一种支持建立虚拟学习社区的网络支撑平台。从组织者和构建目的的角度来看,基于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所形成的是非正式教育类虚拟学习社区。行业英语从业人员分布于不同地点,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能够积累独特的资源和经验,这些资源和经验对于他人来说或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然而,由于缺少平台,人们并不能实现资源和经验共享,在个人遇到问题时缺少寻求帮助的对象。因此,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拟将这些从业人员通过网络凝聚在一起,形成功能比较明确的虚拟学习社区。一方面,个人拥有的资源能够为他人所用,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咨询对象。

五、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概念模型

1.平台概念模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重点包含两个模块:一个是促进资源共享的资源共享模块;另一个是促进经验共享和知识建构的学习社区模块,如图所示。

(1)在资源共享模块,用户能够将个人拥有的资源进行整理并上传,能够搜索并获取资源,能够对资源进行编辑与更新。不同行业的资源将会分别存储和展示,并通过关键词搜索等方式提高资源获取的便利性。

(2)在学习社区模块,用户能够分享经验和寻求他人的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整个平台的用户形成一个超大型的虚拟学习社区,而是在不断的交互、磨合过程中形成一定数量的学习社区。一般来说,同一行业的人员会聚类并形成若干个学习社区。

2.平台特色

根据该模型,平台将行业英语学习的视角从学校转移到了网络空间,将学习过程与社会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动态共享平台,各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成为了资源的贡献者。平台具有很强的自我进化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的资源将越来越丰富,并在用户的反复编辑、改进中不断提高资源质量。由于资源大多来自行业英语一线从业人员,因此资源的相关度会很高,适用性很强。基于平台的学习社区将为从业人员创造经验交流和协同解决问题的条件,进而促进知识的传播。此外,平台也可以用于学校教育,解决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和教师行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因此,该平台能够在多个方面发挥社会效益。

六、结束语

总体而言,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现阶段行业英语资源的数量是不足的,质量也难以满足行业需求,零散的布局情况更是让需求者难以适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学校教育已经不是人们学习知识的唯一方式,基于网络资源的分布式学习已经风靡全球。基于社会交互的学习模式也促进了资源的分享、再生和知识的生成,网络虚拟学习社区正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和壮大。行业英语资源动态共享平台是现实需求与技术结合的结果,也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结果。平台的建立能够服务于企业运行,服务于经济建设,服务于教育事业。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前平台只是停留在模型阶段,而社会化过程还将面临很多问题,如平台运行管理、经费保障、推广使用等,未来研究可以建设平台原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5-11-18.

[2]余樟亚.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 88-96.

[3]杨成青.从毕业生的需求看大学英语与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15-116.

[4]余萍.翻转课堂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4): 30-33.

[5]郭士香.校企合作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以电子行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89-91.

[6]熊才平,何向阳,吴瑞华.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教育研究,2012(6):22-2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何向阳,熊才平,汪学均.信息资源再生的影响研究——基于参与者认知行为变化角度[J].电化教育研究,2013(3):77-82.

[9]何向阳,熊才平,郑娟.论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与利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3(4):47-52.

[10]何向阳,熊才平,张文超等.超循环理论视角下的信息资源再生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54-59.

[11]用户产生内容流量首超专业制作,Web2.0仍受困盈利模式不清晰[DB/OL].[2015-11-10]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728/07588376339.shtml.

[12]张立国,郭箭.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解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22-25.

[13]甘永成,王炜.虚拟学习社区多重内涵之解析与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5):10-15.

(编辑:杨馥红)

作者:葛军 李天波

分布式信息技术大学英语论文 篇2: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虚拟学习社区教学设计研究

摘 要:虚拟学习社区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社会建构主义为指导,把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外语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本文分析了将虚拟学习社区与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结合的必要性,并对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虚拟学习社区学习活动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大学英语阅读;信息技术;社会建构主义

一、研究背景

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或其他网络通信软件(如微信、微博、QQ等)进行互动学习所形成的网络学习环境被视作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以下简称为VLC)[1]。在此环境中,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相互理解的语言进行知识建构、经验分享、信息交互和情感的沟通,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2][3]。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VLC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帮助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建构个体知识、发展小组协作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4]。

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微学习(micro-learning)和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逐渐成为主流学习方式的今天,VLC倡导的学习方式无疑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虽然VLC并非专为外语教育和教学设计而生,但从它的理论依据、倡导的学习方式、知识建构方式来看,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相契合。下面本文将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介绍VLC及其优势特点,分析理论背景,同时结合外语教学理论以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VLC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二、 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英语阅读课程VLC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关注社会交互、语言和文化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注重个体的意义构建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对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社会建构主义不仅为面对面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样也支持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和知识的建构主体;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5]。另一方面,受到维果斯基等人的影响,许多教育者看到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价值,不仅强调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强调社会交互、语言和文化对学习的影响。基于此,吴咏荷、里夫斯提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为课堂教学环境,也为设计更为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6]。VLC允许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交互,交流信息,协商讨论,独立或合作完成作业;支持教师利用多种交互软件,在线或离线为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和反馈。这种高交互性的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摆脱对教师的过度依赖,积极与他人合作,整合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三、 VLC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纳入高校正式的课堂教学,由教师课堂讲授,时间短任务重,教学效果一直不甚突出。因而外语教育者不断尝试把大学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为学习者提供更多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机会,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比如90年代兴起的第二课堂建设以及21世纪初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建设,皆是出于此目的。如今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的广泛覆蓋以及网络通讯软件持续发展,使建立及使用VLC进行语言学习比以往更为便捷。VLC的创建拓展了语言学习的时空范围,学习者通过探索使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获取大量必要的语言输入[7];教师、学生和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之间的多向交互则使语言输出的机会增多,有力促进英语学习,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交互性等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补充。

1.相关研究

就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而言,利用通讯软件构建的虚拟教学环境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改进传统教学手段、支持全面教学评估[8]。例如,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支持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互动,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信息交互,操作简便且交互性强,是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已有实证调查证实,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英语听说教学能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话语权,激发他们的英语听说训练的兴趣和参与热情[9][10][11]。

也有研究特别关注了VLC中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及高阶知识的发展,为VLC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作用做了有益的探索[12]。甘永成、陶舟[7]指出VLC中存在着分布式认知、分布式智能,每个学习者都具备独有的知识和智慧,通过资源经验的分享,学习者之间相互分享知识,在彼此互动、互助下,既成为知识的传授者,也成为知识的受益者,经历一个动态循环的知识建构过程以及认知能力增长的过程。VLC具有丰富的资源共享,丰富的交互体验,恰好为大学英语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因为语言能力最终体现在大脑的语言官能(faculty of language),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一定时期的学习与操练,将显性的语言知识内化为大脑中的隐性知识[13]。换言之,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更多的是理解、领悟、分类、存储,最终内化语言知识并获取语言能力。把VLC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语言知识可以得到频繁的使用、反复出现,学习者面对丰富的语言输入,经过筛选、综合、内化的过程向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上升,亦同时逐渐成为具有高阶认知能力的学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英语虚拟学习社区也为促进语言结构和认知能力发展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

2.应用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至今,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限的师资力量与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多重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仍未得到妥善解决。表1对比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VLC,从中不难看出将VLC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为解决当前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弥补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我国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仍以“精加工型”为主,无法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4]。教师过于细致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影响了外语学习的效果[13]。

3.应用目的

将VLC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

(1) VLC将拓展外语学习的时空范围,实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无法提供学习者所需要的各种语言学习资料,教材中的内容是主要的语言输入来源;囿于教学时间,学习者语言输出的机会也极其有限。借助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和当下普及的移动终端,VLC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者依照个体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与VLC结合的另一个优势是教师的指导和任务发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互动既可以同步进行也可异步进行,使外语学习走出课堂融入日常生活,突破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要求,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弥补了外语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不足。

(2)VLC为外语学习者创建非正式学习环境,强调外语学习的自主性和交互性

自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以来,非正式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非正式学习指在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之外,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15]”有研究者指出,个体80%的知识实际上来源于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而非课堂正式学习[16]。VLC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条件,发掘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学习功能,为学习者在课堂之外进行外语学习提供有力支持。VLC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淡化,语言学习的自主权交到学习者手中,他们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与地点,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需要自我调控自我监管,对学习者的自主性提出了一定要求。

(3)VLC不仅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同时提升学习者个体高阶认知能力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把学习者看作被动的外语知识接受者,认为他们缺少某方面的语言知识,需要通过教学弥补缺陷,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关注、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认知能力密不可分。VLC创设的环境中,学习者面对语言输入时,其认知系统是极其活跃的,从主体已有的语言知识出发,在语料中寻找秩序或规则,创造性地理解其中的意义并内化。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正是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加工、处理、提取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过程得以实现。个体知识的建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既可以通过学习者与语言资料之间的交互实现,也可以通过学习者与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讨论、评判过程实现,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与各种环境因素或者语言因素对认知的刺激密切相关[17]。在VLC的成员交互中,学习者将已有的主观知识与他人知识、观点等相互作用,在经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同时,也在重构自己的主体知识。因此学习者间通过相互协作、共享,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学习经验,学会如何学习,逐渐成长为具备高阶知识、自主探索能力的外语学习者。

四、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VLC教学设计

根据VLC的优势和特点,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下本文将以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模块为例介绍VLC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和途径。图1是大学英语阅读课程VLC教学活动示意图。

设計理念: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重视发挥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设计思路: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资源,保证充盈的语言输入,提供机会让学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构建语言输出的渠道;创建正式和非正式沟通交流的机会,促进多层次多向度交互的发生和学生高阶知识的发展。

大学英语VLC构建:首先选择恰当的网络交互工具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比如微信、QQ、Email等,这些工具皆支持时空分离状态下的交互,支持文本信息和语音信息接发及存储,允许多模态资源的上传、分享和编辑等。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为核心管理者和组织者,负责学习任务的发布,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班级学生既是班级群成员,也是学习小组群成员,每个小组委任一位“学生管理员”,作为每个学习小组的领导者和协调员,负责协助教师开展学习活动,在社区交流严重偏离学习内容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开设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初衷是提高大学生阅读英语原文的能力。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教学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并且使学习过程细致而不枯燥,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特点,本研究设计了如表2所示的课堂教学和VLC交互内容与学习方式。

VLC和阅读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把部分教学活动交给学生课下进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在开始新的学习单元之前,教师在VLC发布具体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教师可以把课文背景知识、作者信息、文章主题等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课前预习,把收集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上传到VLC全体共享。VLC便于教师组织后续学习,补充更多学习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师提出思辨性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吸收、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既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分配给学生个人独自完成。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口语展示、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活动,要求学生把输入的语言资料经过筛选、分类、存储后,组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VLC教学活动中,大量的语言输入与输出,弥补了精细加工型课堂教学的不足,不再是把语言肢解开来进行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外语的整体感知,改善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敏感度。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共享学习资源,发表观点,提出疑问,相互评判。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即是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及有意义学习发生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认知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五、 结语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VLC的学习活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通过互动与交流开展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在教师的支持下学习者完成个体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实现学习目标。因此这种学习更加的个性化,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对学习者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VLC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时间、交互性等方面的不足,拓展了外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建立渠道促进有意义交互的产生,为外语教学提供更科学合理、多样化的条件。

必须承认,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悄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而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然带来新环境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无论发展多么迅速,技术归根结底还是为教学服务,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实践当中的主体服务,提高学习者的认知与技能。把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时,教育者务必冷静分析教学任务、教学环境,合理化教学设计,遵循科学严谨的步骤,分析、开发、评估、应用的教学设计步骤和程序,实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虚拟学习环境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许多功能和應用仍待开发,问题和挑战仍需应对。一方面,教师需要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应对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仅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交互工具,更要关注到活动是否符合外语学习的规律,是否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更新学习方式、知识观和能力观。他们需要适应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即为信息化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明了“在哪里”、“怎么做”[14]。因此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担负起监管自己的学习的责任;鼓励、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手段探索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勇,李宇峰.虚拟学习社区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概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32-42.

[2] Ardichvili, A.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Motivators, Barriers, and Enablers[J]. Advances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2008, 10(4): 541-554.

[3]高长俊,胡世清. 我国虚拟学习社区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1(4):65-70.

[4]尚建新,解月光,王伟.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交互因素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0(8):65-70.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6]吴咏荷,托马斯·希·里夫斯. 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5-23.

[7]甘永成,陶舟. E-learning、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J]. 电化教育研究,2006(1):18-22.

[8]朱晔.论社交媒体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7):47-51.

[9]柴阳丽. 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诉求的调查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4 (9): 34-39.

[10]刘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116-119.

[11]谭敬德,陈清.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VLC学习活动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3):33-37.

[12]Moisey. S., D. Neu, C. & Cleveland-Innes, M.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omputer-mediated conferencing[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8, 22(2), 15-42.

[13]伍雅清.大学英语教学这壶水为什么烧不开[J].现代大学教育,2015(6):77-80.

[14]黄荣怀等.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68-73.

[15]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23.

[16]朱哲,甄静波.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J].2010(2):84-87.

[17]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6-42.

(编辑:郭桂真)

作者:吴君

分布式信息技术大学英语论文 篇3:

不丹和尼泊尔高等教育机构中分布式教育的发展

[摘 要]不丹和尼泊尔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中分布式教育的开发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技术推广在借鉴英国高地和岛屿大学的分布式教学模式和英国开放大学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也尝试更加灵活的课程传送方式。但是,由于国家网络信息技术建设落后,学者、雇员、教师和学生不认可远程教育质量,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批判式思维方式与社会的传统文化产生冲突等原因,两国分布式教育发展缓慢。根据具体情况,两国可以引进移动电信技术和卫星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学,并且引导国民教育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不丹;尼泊尔;分布式教育;分布式学习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弗兰克·雷尼,英国高地和岛屿大学刘易斯堡学院教授,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农村可持续发展;罗宾·梅森,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

[译者简介]刘伟,男,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一、引言

英国高地和岛屿大学(UI)的分布式教学模式(distributed education)享誉全球。该校的13个学院分布在苏格兰北部各大城市,采用分布式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课程传送给各个学院的学生。英国开放大学(British Open University)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该校的特色是混合式学习模式(Blended learning),即通过在线课程和面对面教学辅导学生。混合式学习将分布式教育与传统的面授教育相结合,前者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分离,后者最普遍的情形就是面对面教学。混合式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依赖课程印刷读物的学生的需要。

本文从分布式教育系统、分布式教育技术推广的经验、分布式教育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评述不丹和尼泊尔两国的分布式教育技术开发的现状,并结合这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分布式教育技术开发建议。

二、不丹的分布式高等教育系统

2003年成立的不丹皇家大学是不丹唯一的综合性大学。该校把分散在全国的9个高等教育机构连接成教育网络。不丹皇家大学(RUB)与英国高地和岛屿大学(UI)所采用的分布式教育模式相似,所不同的是不丹皇家大学的学生必须回到学校选择学习科目,而英国高地和岛屿大学的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利用在线技术选择学习科目。

不丹皇家大学的分布式教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国家传统医学院的教学几乎完全使用土著语言,而且是基于古代藏医概念进行教学;国家教育学院的许多教学人员从西方大学获得第二文凭,在教学上采用了许多西方学者所熟悉的先进的教学方法。英语是小学以上教育层次使用的教学语言,而且是高等教育的唯一教学语言。网络合作学院主要针对不同地区需求设立,如管理学院、技术学院和自然资源学院等,分别位于国家的不同地区。不丹皇家大学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新建立的大学,有很多课程无法开设,尤其是较高层次的学习课程和需要较多高等教育资源的专业课程。一些不丹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在印度接受本科教育。目前,不丹的教师对教育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不丹的学生也对学习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学生的保留率和毕业后的就业率都处于高增长状态。

但是,不丹的分布式教育并没有成为主流,其主要原因是不丹的互联网系统不够发达,尤其是在首都廷布以外的地方。在学习交流方面,在线即时交流技术还不成熟,主要使用电子邮件这种延时交流的方式。除了互联网以外,不丹的电话网络大多依赖于手机,零星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也不足以为不丹国民的交流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不丹高度重视传统的面授教育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一方面,远程教育或在线学习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教育方式,而大学教师、雇主、学生等也常常怀疑远程教育或在线学习的教学质量,这不足为奇。大约二十年前,西方国家的人们也普遍持有这种态度。另一方面,西方学者高度重视的批判性思维违背传统佛教教育的理念。不丹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有限的教育技术继续发展开发教育系统,如何应对不丹社会主流文化对分布式教育的偏见。

三、尼泊尔的分布式高等教育系统

尼泊尔的情况与不丹有所不同。该国著名的特里布文大学的主要教学基地位于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所有课程都由加德满都主校区专业学院的教师授课。

尼泊尔国民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尼泊尔作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全国只有2%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辍学率高达50%以上。这主要是受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的制约所致,可能还包含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例如妇女接受教育的限制、不同血统阶层的伦理差异、少数民族伦理差异等。

特里布文大学开设的课程多种多样。工程、医学、教育等专业领域的课程开设并不亚于东南亚的大学。但是特里布文大学的教学方法非常保守,强调记忆性知识,而且教学课程并非教育资源密集型课程。特里布文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文凭教育与雇主需求的关联问题、不同社会阶层进入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贫困学生入学率的问题等。尼泊尔的远程教育技术比较落后,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利用广播、录音带、印刷材料等培训农村教师,而且远程教育的试点也非常有限。在尼泊尔国内,大多数学者、管理人员、雇主和学生对开放教育学位的价值持怀疑态度。虽然特里布文大学最近宣布,只要第一学位是通过“传统”的途径获得,那么第二学位若通过远程教育或开放学习获得将予以认可。因此,有必要让学习者理解远程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大学和政府也应该支持远程教育的发展。但尼泊尔远程教育的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于,除了一些主要的城市和地区之外,互联网服务极度缺乏或根本没有。

四、分布式高等教育技术推广经验

不丹和尼泊尔两国的分布式教育都刚刚起步,一些教育试点尝试更灵活的课程传送方式。不丹皇家大学对校园网支持下的分布式教育持谨慎态度。尼泊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对分布式教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拟创建一个尼泊尔开放大学。这两个国家都有面对面教学的传统,都特别依赖讲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十分缺乏基础性教育资源,如书籍、期刊、视频等,尤其缺乏分布式教育倚重的互联网技术。

尼泊尔和不丹的分布式教育都以增加互联网访问的灵活性为基础,而且集中体现在师范教育上。尼泊尔的分布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训没有教师资格的教师,以及帮助在职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特里布文大学于2001年开设了一年制远程教育学士课程(B.Ed),教学方法为印刷资料学习与面对面研讨结合。远程教育课程材料由尼泊尔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审定。远程教育教学计划利用无线电广播、录音带和印刷资料帮助农村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尽管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考试成绩比在校学生好,但远程教育文凭在尼泊尔被接受的程度还非常低。

随着分布式教育的发展,尼泊尔出现了新情况,即大学附属学院迅速增长。这个情况在加德满都尤为突出。这类院校大多数是非常小的专业教学中心,是综合大学的少数学科专业预科生(例如商业管理或IC)在加德满都一个校区的集中学习地点。尼泊尔许多大学附属学院可以运行面对面的研讨会或对其提供技术支持。这些院校的迅速扩张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教学质量。

特里布文大学是亚洲大学网络视频会议合作伙伴。一个标准的视频讲座是把专家的讲座视频传送到亚洲大学网络,并利用互联网中继技术,让学生在课堂里参与网站互动,让学生有机会对演讲者提问。这种技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尼泊尔国内,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这种基于打印材料的远程教育。由于该技术的成本昂贵,需要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小群体中(一个班大约20个学生)。这种教学法类似于常规教学:专家演讲加上板书,学生进行被动学习。

尼泊尔的教育教学内容受到信仰的约束,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观点盛行。受信仰约束的分布式教育并不鼓励学习者的批判精神。这种重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环境的教育风格会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而不是探索新的途径,运用习得的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西方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取决于可以利用的书籍、期刊、图书馆和网上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在欠发达国家非常有限,导致学生依赖教师和专家的知识。卫星视频会议是尼泊尔偏远学校普遍采用的分布式教育技术方法。

不丹的情况略有不同。不丹的高等教育机构各行其道,只关注本校开设的课程,网络教学技术的直接需求并不明显。不丹皇家大学作为一个刚成立10年的新兴大学,虽然课程和学科范围有限,但该校期望教师的教学法多样化。教学方法不仅强调传统的佛教式记忆,也注重西方式的思维方法;教学语言不仅有传统医学院采用的宗卡语,还有师范教育中心采用的英语。后者最近尝试用Moodle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并准备采用其他形式开放源代码软件的解决方案。因为不丹不允许无处不在的无线覆盖,电视访问受政府控制,互联网访问量增长缓慢。互联网访问局限于首都地区,而且主要限于政府官员办公室和大学。在不丹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灵活发展,集中在校园内的多样化学习模式,使学生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在教室里学习,有更多的时间自学。课程阅读是通过印刷材料、CD、录音磁带和互联网资源等作为课堂笔记的补充,学生与导师和同学的互动更需要引入分布式教育技术。

五、分布式教育技术推广面临的挑战

不丹和尼泊尔两国的分布式教育技术推广都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第一,技术的局限性;第二,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

(一)技术的局限性

在几年前,IC通讯解决方案还被认为是遥远的梦想,但是现在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超乎想象。不丹和尼泊尔正在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这两个国家都在经历着交通不便地区的手机使用快速增长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技术变革的强烈动机是借鉴别人的经验,避免早期错误。不丹和尼泊尔可以通过分步式教育,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和更加灵活的课程。就尼泊尔而言,这可以扩展到为远程校区的学生提供校园网络学习服务,网络电视讨论会可以从一个关键区域网络延伸到加德满都主校区以外的校区。

解决印刷资源缺乏的问题可以采用将关键文章拷贝在CD或VLE上的方式,这可以争取当地慈善机构的支持。更广泛的宽带接入互联网的教育优势是西方教育机构讨论的主题。有迹象表明,这些问题在尼泊尔和不丹都被讨论过。例如,在分布式教育计划部署的早期,尼泊尔的电信宽带接入互联网大量增加,至少在加德满都是如此。无线接入方式选择计划部署在城区,而这对于扩展到更多的农村地区来说是唯一比较现实的选择。近几年来,移动电话的增加优于固定电话表明新技术能为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分步学习材料可以减少常规教学的负荷,保持课程质量的一致性,避免重复,更好地利用稀缺的学习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更能包容农村社会。

不丹是一个多山国家,分布式教育技术的发展面临地理条件的制约,而且不丹公众对互联网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总体而言,不丹面临的问题各种各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互联网协同工作和促进资源共享将有利于促进员工发展,有助于建设具有国家文化特征的新型的不丹皇家大学。同样,不丹皇家大学也将为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更开放的分布式学习机会。尽管目前的不丹学生主要选择进入大学校园学习专业课程,但通信技术和分布式教育技术的改进也可让学生通过校园网选择进修短期课程,或在业余时间进修新课程。

(二)主流社会文化影响

尼泊尔和不丹两国的文化转型有利于分布式教育技术开发。这两个国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口头叙述、讲座、研讨会、讨论等教学形式,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其他媒体普遍匮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西方教育观念与东方教育动机相对抗的结果。西方教育主要为获取个人利益和职业选择服务,东方教育注重追求知识和自我完善。分布式教育技术开发面临这个观念的挑战。这两个国家尊重教师和导师的文化传统凌驾于知识之上。正如旺贾(Wangyal)所说:“按传统价值观,个人自律对于和谐共处是重要的,但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使用来说,这并不是强烈的推动力。”这种情况在不丹表现得特别明显,不丹的佛教传统不适应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观念,他们把批判性思维与批评教师或专家的概念混为一谈。

格罗(Grow)的四阶段自主学习模式概述了自主学习要素,这对于有效的开放学习部署和分布式学习课程至关重要。不丹和尼泊尔的高等教育似乎与格罗理论的“阶段2”对应。这一阶段把“感兴趣的学生”归为一类,教师被认为是动力或导师,他们通过一个“鼓舞人心的演讲,引导学生讨论,设定学习目标”。在格罗理论的“阶段3”中,学生是“被动参与”,“教师是促进者,教师通过讨论会方式促进专题讨论,学生与教师平等”。如果分布式教育的目标是产生自主分布式学习、促进终身学习,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方式接受高等教育的话,那么尼泊尔和不丹两国在创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政府、雇主、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他们自己需要坚信分布式教育质量的有效性。

这里显然存在教育制度和教育领导方面的问题。不丹和尼泊尔两国都迫切期望和要求设计适当的分布式教育解决方案,都需要发展开放教育模式的领导。这两个国家中都只有非常少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为了解决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等问题,他们迫切需要扩大社会包容性,需要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尽管分布式教育为尼泊尔和不丹两国进步的教育家呈现了具有吸引力的选择,但是在短期和中期内,分布式教育的范围还十分有限,不要相信所需的课程设计会有足够的制度激励。赫德伯格(edberg)等注意到,课程设计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课程设计发生了变化,评价方法也需要重新考虑。课程和评价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有关不丹和尼泊尔两国分布式教育的任何考虑至多也就是对于教育进步的谨慎预测。这两个国家将合理利用新技术,而不必去复制基础设施或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错误。分布式教育进展取决于克服技术障碍,取决于适应社会文化变化的基本教育态度。总之,这需要明确的制度目标,各项任务与资源供给匹配,提供清晰的受教育社会愿景,鼓励广泛合作。

六、结语

引进教育技术远比变革教育观念容易,这适用于尼泊尔和不丹高等教育机构中分布式教育的发展。这两个国家的地形复杂,陆地传输技术问题尤为突出,移动电信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引进可以取代传统的解决方案,为这两个国家分布式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速成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在短期内也是最可能被接受的教学方法。

由于不丹制定了抵制“不恰当西化”的政策,自我导向的教学方法可能会继续被拒绝,这对分布式教育的发展不利。基于现有的教育系统,让学生进入合适的大学,是发展一个真正的分布式大学所需要的。但是,引入基于教育资源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点,可能才是最好的灵活学习的发展方向。

尼泊尔已有建立分布式网络学院的初步设想,可能会开发更多用于分布式教育技术的驱动程序支持分布式学习。然而,增强现有的校园课程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这在西方的大学越来越普遍,对于尼泊尔来说,这可能是最有效的切入点。一些速成课程可以让传统的在校学生通过分步学习实现,也可以通过视频技术传送给加德满都之外的学生。

这两个国家实现分布式教育的关键是需要把印刷资料数字化,并将这些资料刻录在CD或VLE上,解决学生所需要的相关新文献。无线接入技术可以为校外访问教学资源提供快速选择。不丹使用基于Web的资源共享技术,虽然目前仅限于大学校园和政府机构,但这有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有助于营造大学的分布式学习文化氛围。

作者:弗兰克?雷尼等

上一篇:案例教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论文下一篇: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