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的视觉艺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作为一种回归与创新的形式出现,更好地传达了书籍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并为读者所接受。探究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的独特性,使读者不但能够感受到更多美的气息,而且知识、信息等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对设计师进一步研究如何让大众审美与未来书籍装帧设计形式达到更为完美的融合具有指导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创新的视觉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创新的视觉艺术论文 篇1:

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践研究

摘 要:本文简述了国家“十一五”纲要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创产品设计与服务创新的契机。文创产品和服务模式在信息产业背景下的新设计与开发思路和探索,即信息交互设计创新领域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研究,文创产品与服务的交互体验特点分析及市场竞争力阐述。并以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遗产为设计主题为例,(例如:秦淮灯彩、南都六朝汇景等)实践设计与开发具有信息化、交互性、体验式特征,并具备产业化与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与服务模式的新形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交互体验设计;体验经济;市场竞争力

1 背景

在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时期,相关经济领域面临着诸多发展的瓶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从政策层面倡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为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开辟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领域。

2006年起,江苏各地相继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策与战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以南京为例:2012年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占GDP比重5.1%,成为全省第一个超过5%的城市,标志着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2013年增值达450亿,占GDP5。61%。在亚太文创产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度两岸城市文化竞争力排行榜上,南京位列北京、上海、杭州之后,名列第五。2014年文化产业增值已达GDP9%,全市文产企业由2012年的9678家增加到20000家,从业人员40万人。在国家“十一五”纲要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显然已成为突破相关经济瓶颈的新突破口,其中相应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创新业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信息产业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以文化传播为内容与服务的创新形式构成了传统产品设计的新兴应用领域。数字交互体验式的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即科技产品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文化产业的市场新需求与增长点。

2 研究范畴

当前文创产业中,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市场领域中:第一,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以地方性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基本元素的再设计;第二,历史人文领域中,以地方性文化、习俗、节日等活动为主题,以此为内容,设计以民俗服务活动模式,及其活动衍生品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第三,自然、环境资源文创领域, 以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独有物质资源,结合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现代人文主题概念所策划的文化主题活动和服务模式设计和衍生品的设计开发;第四,动漫影视文化领域,以原创动漫及影视作品建立起的地方特有形象作为为商业推广元素,以此衍生出主题式的旅游资源、娱乐体验产品服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第五,文博、科技场馆、展览展示成列品的衍生文创产品及文化传播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与设计。以上所列举的五个范畴在笔者《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论文中有详细表述。

由于文化因素本身的非物质属性、使其在文创产品设计表现方式上局限,而在文化内涵的表达及设计实践中,以传统的产品设计方式往往无法表达文创产品核心价值,物质层面局限于外观属性或者视觉艺术模仿创新上;而对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内涵也只停留在文化语义学层面的挖掘和产品服务实践的创新上。这并不能够满足当今信息化及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市场需要和用户的真实的体验需求。以文化内涵为体验核心的产品创新更需要借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式,重塑其文化内涵的服务性体验并以体验经济的方式提升其商业价值。

3 文创产品与体验经济

文创产品区别于我们一般概念上的产品,除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使用功能价值意外,更具备情感层面的体验功能价值,满足用户的基本本能层面的需求外,更注重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用户的情感层面甚至更高级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例如一本相册,从使用角度来说,可以满足用户分类与存储相片的需求,而当它放满相片后对于用户来所已不仅仅是本影集这么简单了,它承载可用户不同时期的各种回忆。每一张照片对于用户来说就是一个故事。由例如一杯廉价的咖啡更多认同为是消费饮品,而当出现在“星巴克”连锁店里,当用户购买消费时,出了消费饮品,更多的消费的是品牌与品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价值认同感。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设计即更多的是以物质产品为基本载体承载的价值认同、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民间智慧及特定背景语境等核心内容体验的文化内涵。那么文化创意产品的这些非物质体验特征如何变为具有价值的产品,用户可以为此心甘情愿的买单,从而创造市场价值? 举个例子,自己冲泡咖啡的成本约5元。但在经典的咖啡屋里,伴随着古典轻柔音乐和名家名画装饰,亲眼看着一杯手工咖啡从磨制到冲泡,在弥漫着浓郁咖啡香味的吧台前与专业咖啡师的互动,一杯咖啡的价格可能超过30元,出门前也许你会外带一些咖啡豆100元,为了自助体验一回这样的乐趣,回去后还会购买各种冲泡工具100元。这种体验你也会认为物有所值。手工咖啡体验的例子说明,一个简单的需求行为,在通过不断提升该需求体验的同时,创造出了同时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和价值。

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体验本身是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一种美好感觉。它本身不是一种经济产出,不能完全以清点的方式来量化,因而也不能像其他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但当我们通过一种特定的设计方法——交互设计,把体验变成产品或者产品服务,消费者愿意购买,并可以在特定的环境或者平台上交易时。那么这一系列的行为就变成了经济行为。 产生了价值。 因此就有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体验经济。

4 信息交互设计的竞争力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用信息交互设计方法,以信息化和数字技术手段设计文创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设计,是科技发展驱动下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经济模式创新,是文化产业市场提升竞争力。区别于传统的文创产品和服务形式,其竞争能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互动参与体验的竞争力。利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方法设计以体验特征为核心的文化创新产品与服务,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参与度。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非物质性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加以设计,并以互动性的体验方式,让用户在过程中身心体智状态完全沉浸与满足于与文创产品提供的内涵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中,并全程参与其中。

差异化体验的竞争力,文化创意类产品的价值输出物——体验的需求要素是突出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感受,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行业背景、认知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每个用户的体验感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感受是个性化的,在人与人之间、体验与体验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没有哪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径历。

映像化体验的竞争力,任何一次体验都会给用户留下印象深刻及记忆和映像,几天、几年、甚至终生。一次数字化虚拟现实(VR)体验的主题公园之旅、一次增强现实(AR)的与文物亲密接触、通过跨平台的终端设备在家体验环球探险等,都会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

科技驱动体验的竞争力,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用户体验的方式依据信息内容特征,分析目标用户在此特征影响下的认知与交互行为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具体的用户体验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实现文化内涵的数字化互动体验,更加能吸引年轻用户对于非物质化文化内容的注意力,有利于社会文化价值的延续及传承。

互动参与体验、差异化体验、映像化体验、科技驱动体验构成了信息交互设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的主要竞争力。这一范畴内的产品涵盖今天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xi文博、科技场馆的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的解决方案、

5 设计作品实践

实例1——秦淮灯彩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1)。

南京秦淮灯彩因此也被列入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东吴一直传承至今。很少人知晓其精致玲珑,粉嫩绚丽的背后所凝聚的千年间的民间智慧与民俗内涵,一盏花灯需经过劈蔑、染纸、裁剪、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多道复杂的工序,历经一年的制作。才能成纸到灯彩的蜕变。

该作品以灯彩手工艺和互动体验,以信息交互体验设计的方式,通过数字化的记录和采集,概述了灯彩艺术的发展历史、工艺、寓意,并结合文化和民俗内涵,用户通过亲自体验操作的形式了解了灯彩从选材到制作的工艺、从历史延续关系了解了今天的各式灯样的历史传承及文化寓意及内涵。从灯彩文化了解了民俗文化及历史传承的地域性生活习俗。从不同的认知角度找到了对灯彩文化的价值认同感, 提升了体验者的兴趣,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可以逐渐缓解文化传承问题,以及挖掘灯彩自身的文化价值,同时为灯彩手工艺提炼新的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从文化价值体验的角度解决灯彩手工艺的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的大众传播与代际传承的问题。增加灯彩手工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社会认同。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媒体之间的互动体验。另一方面从体检经济角度,利用现在物联网时代的技术,实现一种体验式的文化的推广,除了用户对灯彩手工艺的认知以外,从而产生了市场的经济价值。为秦淮灯彩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实例2——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图2)。

该设计实践以古琴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文创产品设计的切入点,选择以“天工斫韵”为主题,在详细分析整理古琴斫琴技艺、减字记谱发及指法技巧等非物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信息交互设计的手段与方法,以交互体验装置的形式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以古琴为内容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利用、展示及产品化的可能性。并在对古琴自古沿袭下来复杂的斫琴工艺与独特的记谱规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字化技术与全新设计开发的交互装置与交互方式,结合软硬件的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古琴精密的琴身结构、精妙的记谱方式与精湛的斫琴技艺。该例详见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

实例3 ——南都六朝汇景图(图3)。

六朝古都南京,自汉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朝代在此建都。此外明朝、民国也建都于此。朝代的繁荣与兴衰,都留在南京这座古城的记忆中。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1]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六朝博物馆是在六朝宫阙城垣遗址挖掘原址上设计建造的,自2014 年开馆以来,展陈的核心主题就是从“城”、“人”、“事”、“美”的角度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化。然而由于近两千年的侵蚀及战乱等原因,历代地面历史遗迹大多无迹可寻,可用于陈列展示的文物类实物展品也屈指可数。同时由于大量的具有非物质属性的历史人文内容,无法用实物的形式呈现。以数字交互展示方式更为合适。如何运用这一手段突破陈设的局限,丰富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成为了该馆的当务之急。基于以上的实际需求,笔者团队与该馆合作,实验性的尝试在分析、整合展示内容、准确定位参观者需求与行为、合理规划用户体验方式后,利用位置反馈的数字交互设计方式完成了一系列展示内容的交互设计与设计呈现,增加了参观者与展示内容的互动体验性。

从现今所熟知的南京市区地图入手。首先看到六朝博物馆目前位置及周边情况,接着,用户通过“视窗”看到该位置古代的宫阙城墙东西角的建筑特征。地理位置重合,古今建筑比较,并与周边空间位置信息相互参照,信息之间产生关联性,会明显的增强对信息的认知度。

移动与位置的反馈,即位移产生动态变化的位置信息,从而控制反馈。以鼠标的设计为例:操作鼠标在桌面的移动,产生距离、速度、频率等的变化,很自然会建立起与屏幕上光标位置变化的关联和隐射性,沉浸于这样的隐射关系中,进而准确操作电脑。这是在人机(HCI)关系中,所建立的基本的认知关系。基于此规则,当用户推移“视窗”向左、向右或者向上、向下移动,“视窗”内显示虚拟地图的局部画面向相反方向移动;同样会产生自然的沉浸感,建立“视窗移动到哪里,即可以看见哪里”的沉浸感。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都基于用户的认知行为特点、具备很强的交互体验性,从而提升了《南都六朝绘景图》设计作品的用户体验。实现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即增加参观者了解六朝人文地貌内容的互动体验性。该例详见论《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南都六朝汇景图>为例》。

6 结语

文化产业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产业形式的一种,而信息交互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全新的交互体验产品设计思路与方法。其核心目标即是开发具有良好用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体验的产品与服务。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和服务是体验经济时代满足用户文化精神体验需求的具体形式,是应该具备交互体验特征的产品。能够与用户或观众形成交互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文化环境设计(展览)、文创服务的创新甚至是艺术创作的作品才能具有深入的用户体参与度与良好的用户体验感,形成与用户之间情感上的沟通,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这有利于文化信息迅速有效的传播。

信息交互设计下的文创产品与服务所具有的交互与体验性,可基于信息科学与技术手段实现体验性,也可基于传统的使用方式和用户的认知行为过程实现这一体验,既自然方式的或人文背景的互动过程设计。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展科技与文化、传统技艺、文化遗产与(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用户体验结合的信息设计实践研究,对于文化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是具有创新性的。以历史文化、民间习俗、节日庆典、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为内容,加以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基础的文创产品与服务设计开发,符合文创产业创新的时代要求,有利于传统社会文化、艺术、民间智慧的传播。符合用户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方向,有利于迅速高效、大面积普及性的被广大百姓主动接受和主动消费。 通过市场行为主动的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保护和传承,是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彦.位置反馈的交互体验设计方法与实践——以《南都六朝汇景图》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165):121-125.

[2] 刘彦.信息化语境下文创产品设计的新契机——文创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浅谈[J].工业设计,2015(12):088-089.

[3] 王添羽,刘彦,王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古琴斫琴、减字谱的交互体验设计实践[J].艺术科技,2016

(09):60-91.

作者:刘彦 刘俊哲 王倩

基于创新的视觉艺术论文 篇2:

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的独特性探究

摘 要: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作为一种回归与创新的形式出现,更好地传达了书籍作者所要表达的理念,并为读者所接受。探究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的独特性,使读者不但能够感受到更多美的气息,而且知识、信息等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对设计师进一步研究如何让大众审美与未来书籍装帧设计形式达到更为完美的融合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手工元素;独特性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食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书籍卖的不仅仅是内容,连在一起卖的还有书籍的装帧设计。要具备良好的设计观念,首先必须完成一种设计理念的转变,从书籍内容的核定,到外包装及整体形态的设计,都应付之以全新的理念,给读者一种崭新的感官享受和具有创造性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与时代同步。

手工元素是眼、手、脑之间的一种互动,是设计师的思维与自己在设计中的形象对话。即使是手工创作的一点点蛛丝马迹,也能使整本图书鲜活起来,为书籍注入激情与活力,并使读者感受到人性感悟才是书籍所要传达讯息的构建基础。从古至今,书籍的形态不断衍变,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书籍的形态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细化,而手工元素作为一种装帧设计形式则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探究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的独特性,可以使我们对书籍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化,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1 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的特性探究

1.1 主题性

书稿内容与书籍装帧设计共同构成了书籍的整体,而设计本身是为书稿服务的,书稿又是作者的思想表达,所以书籍装帧设计具有“命题性”,它要根据书稿的内容进行构思、创作,要在“立意”上有所突破。“立意”指立场与意境。书籍装帧设计的宗旨是以特有的视觉形式来体现书籍的主题思想与精神内涵。所以,设计者要设计出独特的意境就必须研究书稿的内容,根据书稿内容来设计书籍的形态。

手工元素的运用是最能体现设计者“立意”的设计方法之一。手工元素诸如手绘图形,更能体现书籍的内容,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书的精神。《折纸》一书,不论是从封面还是整体形态上看,都体现出了书籍的主题——折纸。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规律来表现书籍的折纸内容,将设计者的意念转化上升为书籍的形象,充分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将书籍装帧艺术的主题性发挥到了极致。

1.2 艺术性

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是融绘画、拼贴、书法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产物,它通过文字、图形、色彩、材料来体现书籍装帧设计的本体美。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设计者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根本条件。

手工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更注意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动静与虚实等各种关系的运用,使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美的感受。手工元素的魅力可以使书籍增添异彩,显示了设计的艺术性及文化性,进而使其成为有独特创意的艺术形象。《私想者》被评为2009年中国最美图书奖,与其设计中散发的艺术气息是分不开的。

1.3 个性

个性指的是在书籍形态整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气质和品格。运用手工元素的书籍,每本书都有与其他书不同的个性,更能吸引读者。它常常以轻松、幽默、趣味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与数码电脑设计不同的是,手工设计带来了意图上的多义性、自然性,体现出“个性化”的重要性。手工设计是个体劳动,并突出表现“个性”的单一行为。不同的设计师、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在三维的书籍形态里,解决封面、内页等诸多元素的制作、组合摆放的位置、大小的问题,最终把诸多元素统一在一起,实现所要表达的不同创意思想,就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因此,这就决定了手工元素设计作品存在偶然性和原创性,并且呈现给读者的是“手工”制作的真实的肌理材料。

手工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而创新只有通过“个性化”才能够得以实现。重复的设计没有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正表现在个性化上,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而存在着。

2 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的装饰性探究

研究手工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装饰表现,就要首先弄明白什么是装饰性。日本著名美学理论家竹内敏雄认为,“装饰作为基于一种形式冲动的根本艺术活动,其特征是在于根据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原理赋予作品以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美”。[1]杨成寅在《艺术美学》中指出:“装饰性是指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独特的性质。形象的性质是相比较而存在和相比较才能被认识的。……形象十分具体复杂的没有装饰性,形象概括简略的有装饰性;色彩丰富多样而渐变的没有装饰性,色彩单纯的有装饰性;线条、色彩与物象形体融为一体的没有装饰性,线条、色彩与物象形体相对分离的有装饰性……装饰性形象基本上是一种非写实的形象。”[2]由此可知,视觉形象概括简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体现出一定的统一、均衡与节奏的审美特征的作品,我们可以说其具有装饰性。

图形、文字、色彩、材料构成了书籍形态的四要素。书籍装帧设计者在设计一本或一套书时,必须对这四要素进行透彻的理解和把握,设计的成品才会达到外表和内在的完美统一,进而具有凝聚受众眼球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这种凝聚力,即四要素体现在书籍形态里的装饰性表现。笔者主要从文字、图形、色彩、材料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书籍装帧设计中手工元素的装饰性。

2.1 手工元素中的字体分析

书籍装帧设计中,文字的设计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手写字体有书法手写体、日常书写体与涂鸦体之分,设计者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时应根据书籍内容与整体风格选择相适的字体。书法手写体常作为封面的标题使用。日常书写体与涂鸦常以标题、旁白、插图或者以特殊的书籍内文出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多元化的手写字体丰富了中国汉字的面貌,拥有着众多的审美功能。

封面设计中手写字体的排列已从古代书籍的竖排转向为横排、竖排、横竖排并用的变化,并注重字体在整个版面中的视觉与心理作用,力求给读者以舒适的空间。不同的字体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汉字从右至左或从左至右横写,抑或自上而下竖写,其间都会产生排列的秩序、行与列的关系。版面内容看似简单的字体组合,实则隐含着一种视觉审美的排列规律。手起笔落,字与字之间始终贯穿着一条流动的轨迹线,带给受众节奏、空间、大小、疏密的不同体验,唯妙唯美。

书法手写体古典雅意,妙趣相成;日常书写体蕴涵丰富,亲近自然;涂鸦字体活泼调皮,时尚个性。具有丰富内涵的手工字体,以其倾向性的张力或个性的表情,向读者展示出了书籍中汉字的独特装饰性,产生了一种“此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特性。

2.2 手工元素中的色彩分析

在书籍中,色彩是重要的视觉元素,与上述几个元素表现语言相比较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美化书籍,表现书籍内容的重要性也离不开色彩。书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书籍内容信息,但对视觉冲击力最大的却是色彩,色彩与人们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根据书籍的内容与主题,确切地选择相应的颜色,才能准确地传达书籍的精髓。手工元素里,色彩是不能单一表现的,它总是伴随字体、图形、材料的存在而存在,并为其增添光色。手工元素中运用的色彩具有以下两个装饰特征:

第一,统一协调。手工元素的用色一般属于装饰色彩的范畴,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手工元素在色彩的运用上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如明度上的黑与白、浓与淡,纯度上的艳与灰,色相上的冷与暖的对比等诸多因素都能增加书籍的美化功能,给读者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烘托氛围。用色统一、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能给人协调的艺术效果。1931年版的徐志摩《猛虎集》的封面,色彩运用非常简练:在淡黄色的封面封底上,用黑色毛笔横抹出老虎的斑纹,给人以生动、简约的色彩形象和视觉效果。儿童书籍《小象抬水》根据儿童偏好色彩炫丽的特点,利用剪切粘贴等元素,将书籍装帧设计得独特可爱。从装饰审美的角度分析,手工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色彩普遍具有协调和象征性;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和谐的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轻松、专注的阅读环境。除此以外,手工元素中的色彩在附带图形、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还产生了更多的注目性效果。

第二,富有个性。“个性”就是特异,就是与众不同,“个性”的开发就是开拓精神的纵深。书籍装帧设计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需要百花齐放,各样风格并存。设计者在设计每一类书籍时,往往根据生活经验和从事的专业设计习惯,作品会出现雷同。手工元素由于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其附带的色彩表现也跳出了同类书籍的条框模式,图文、材料与色彩的综合运用使得书籍的设计具有新颖、别致的特征,体现超潮流、超时代的意识,从而体现书籍的先导性。在黑色的纸上裁剪出圆形,露出下一张五彩的图案,使鲜艳的颜色统一在黑色的调子里,翻开页面,不同的颜色与形态又给人另外一种感觉,个性别致。

2.3 手工元素的图形分析

图形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始终存在着人们对审美观念与思想情绪的表达。在社会文化发展的任何历史段位,都有相应的图形演化,展示着不同的风格和面貌。无论图形如何演化,其以图形的设计或图形与文字相组合的设计服务于书籍的主体的宗旨是一成不变的。

手工元素的图形也指手绘图形。书籍装帧设计中,图形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设计要素。它在对文字的内容作以更为直观的视觉说明的同时,对书籍也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与抽象的文字元素相比较,图像具有可视、可读、可感的特点外,还具有清晰、准确、简洁、快速传递信息等优点。在风云变幻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里,艺术家的创新思维应当是灵动的,只有不断变化翻新着图形的应用手段,才能不断刺激读者和消费者的视觉。

手工元素中的图形一般具有不规则性。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规则和不规则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书籍内容的文字在设计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都会设计得比较工整规则,这就使页面呈现出稳定、静止、秩序、规律的画面感。但是,一味强调规则又会使画面呈现出单调与刻板的景象。不规则的图形有着活泼、生动的倾向,所以手工元素中的图形在书籍装帧设计可以让页面变得灵活、生动、有趣,会带动阅读者的情绪。巧妙地运用手绘图形会让书籍的整体气氛活跃起来。

还有一种手绘图形叫文字图形。文字图形是根据文字的意思和大体的造型,突破它以往规整的形态,让文字有另一种新的视觉表现,如POP字等。

手绘文字图形具有文字传词答意的准确性,又具有图形语言表达的抽象性,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应用的十分广泛。把文字本身当作图形来对待,再加上其本身的文字内涵,文字图形的涵义便进一步延伸。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到设计者的匠心独具,还会感受到中华汉字所呈现的千变万化,美哉美矣。

将手工元素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触觉和心理去感受图书所带来的雅意与情趣。让读者在读书时参与到手工元素所带来的互动情趣里,直接感受设计师的创意与激情,领略手工元素设计的美妙。不论是设计师,还是读者,都能从手工元素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竹内敏雄(日).美学百科词典[M].刘晓路,何志明,林文军,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93.

[2] 杨成寅.艺术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36.

作者简介:樊亚鸽(1987—),女,山西人,硕士,运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作者:樊亚鸽

基于创新的视觉艺术论文 篇3:

论电影《画皮》对小说《画皮》的改编

[摘要] 电影《画皮》从时空背景、人物设置、主题意蕴等方面对小说《聊斋志异·画皮》都做出了创新性的改编,这种改编既是基于视觉艺术和时代特色的需要,也是针对不同文化传统所做出的恰当选择。

[关键词] 《画皮》 改编 文化传统 设置 时代

从小说《画皮》到电影《画皮》,不仅仅是一个从语言艺术到视觉艺术的过程,更是一个基于不同文化传统和观众心理的艺术创造过程。应该说这一改编是成功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与其说电影《画皮》是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不如说是在讲述另一个版本的“画皮”故事。事实上从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在讲述“画皮”的故事,但几乎每个朝代的故事都大不相同,也就是说,虽然每个时代都在“画皮”,但画出来的“皮”却是千差万别的。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独特需求,也就需要画一张适合这一时代的“皮”。“画皮”的故事就像一个巨大的言说场,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讲述自己的“画皮”故事。电影《画皮》的成功无疑表明它画的这张“皮”是符合当下的时代需要的。那么电影《画皮》为什么会这样来“画”自己的“皮”?这种“画法”又在哪些方面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呢?在这里,我想以《聊斋·画皮》的文本为参照物,来探讨电影《画皮》在文化传统上做出了怎样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又是如何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的。

可以这样说电影《画皮》仅仅是借用了一下《聊斋·画皮》的题目而已,其他如时空背景、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都是完全的创新,而这种创新相对于电影这种表现方式和当代文化心理的需求又是完全必要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电影《画皮》在时空背景上的创新。一部作品时空背景的设置往往能够决定作品的整体氛围,合适的时空背景能够较好地服务作品的主题,并能提升作品的品味,提高作品的档次。对于影视这种视觉艺术来说,不同的时空背景更是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电影《画皮》庄时空背景上做了较大的变动,我认为这种改变是明智而恰当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时间上的变动,小说《聊斋·画皮》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我们可以大体定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蒲松龄的生卒年是公元1640~1715,那么《聊斋·画皮》反映的时间应该是十七世纪中后期到十八世纪初期,也就是明清时期。与之不同,电影《画皮》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一千多年,放置在了秦汉时期,人物服饰和建筑布景基本上都是按照西汉初年的样式来设计的。这种改变最大的好处是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预留出极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很多传统习俗在那时都已经固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较为僵化。假如影片沿袭了那个时代,那么,如果把影片中的人物设计成具有较新潮开放的思想就会不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太过死板又会违背现代观众的思维习惯和欣赏习惯。秦汉时期则不同,那时中国的封建制度刚刚确立,很多禁忌还没有形成。尤其是西汉时期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少有的大开放大融合的时代,旧的规矩都被打破,新的限制还未形成,人们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文化上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明清时期,今天的观众反而更容易接受那个遥远时代的故事,因为当时的文化氛围在整体上跟当今的时代有很多相通之处。

再来看一下空间上的改变,《聊斋·画皮》设置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山西太原。明清时期,太原已经是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了,把一个狐妖魔幻的故事放置在一个城市化痕迹较重的空间,可信度会大大降低,活动空间也会大大缩小,感觉有些不伦不类,为了避免观众产生这种心理不适感,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营造宏大的视觉冲击效果,电影《画皮》匣把故事的空间背景移植到西域,并杜撰出一个偏僻的叫江都的小城镇。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西域是一个阔大的历史的空间,它是遥远、神秘、荒凉的代名词。当大幕徐徐拉开,在漫漫的黄沙,连绵的沙丘深处,一对人马伴着叮铛的驼铃声走进观众的视线,这一场景的设置充分发挥了电影这一媒介的视觉优势,给观众造成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同时这样一个辽远、荒凉的地域也是发生神秘、离奇故事的最好场所。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空间背景的变更表现了电影编导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选择,城市作为社会发展成熟的标志,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市民的文化:荒原是社会欠发达地区的标志,代表的是一种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时期,这两种文化代表着不同的人群,发出不同的声音,也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画皮”的故事模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电影《画皮》把这一故事的空间背景设置得更具民间文化特色便可以引起集体无意识的共鸣,吸引更多的观众。由此可见,故事时空背景的重新设置是影《画皮》的一大创新之处,它为重新演说“画皮”的故事预留出足够的话语空间。

如果说时空背景的改变还只是“瓶”的改变,那么人物设置的改变就是“酒”的改变了。电影《画皮》在人物设置上丝毫没有沿袭“新瓶装旧酒”的老路子,它不仅换了新的“瓶子”,而且用这个新的“瓶子”装进了自己新酿的“美酒”。

原著《聊斋·画皮》中有六个人物,分别是:王生、王生的妻子陈氏、厉鬼、道士、疯乞丐、王生的弟弟,这六个人物中除了王生和他的妻子,其他几个人物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较深的感情纽带。王生对厉鬼有的只是被其外表所魅惑的占有欲,厉鬼对王生更是剖腹挖心的禽兽本能:道士捉鬼只是职责所系,疯乞丐救王生似乎是要考验陈氏对王生的忠贞程度,他们对王生与陈氏都不存在任何的感情色彩,道士和疯乞丐也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把二者合二为一也未尝不可;王生的弟弟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小说中也没有提到他与其兄嫂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所做的事情只是作为受害人的弟弟分内的事,这一人物即使删掉也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见在《聊斋,画皮》中人物的设置非常随意,没有考虑到人物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原因是小说主题没有这方面的需要。而电影《画皮》则不同,它在人物设置上做了精心的安排。电影《画皮》虽然也有六个主要人物,但他们是彼此关联缺一不可的,这六个人分别是:都尉王生、王生的妻子佩蓉、狐妖小唯、侠客庞勇、降魔者夏冰、飞天蜥蜴小易。跟《聊斋·画皮》相比,几乎所有的人物从姓名到性格都做了较大的改动,唯一没有改变姓名的王生,身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一个文弱的书生变成一个英武的将军。这其中改变最大的是妖怪的形象,在《聊斋·画皮》中是个凶残的厉鬼,在电影中则是痴情的狐妖。从放映的效果看,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观众认可的,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被观众接受,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种妖怪设置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特征,特别是符合民间文化的情感倾向。在民

间从来就对动物幻化成的妖怪没有恶感,甚至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热爱,从《白蛇传》的蛇精到《追鱼》中的鱼怪,从《搜神记》的神仙灵异,到《聊斋志异》中的狐妖花仙,民间传说和文人都对这些由动物幻化来的妖怪做了美化,既赋予他们美好的外表又赋予她们善良的品质。这显示了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命力的认可和生存权的承认。基于此,电影《画皮》中妖怪的形象由丑恶的厉鬼变成美丽的狐妖就顺理成章地被接受了。

另外一个在人物上的大变化是人物间关系的巨大调整。电影《画皮》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遵循了一条平衡和谐的机制,具体说就是尽量让剧中的每个人都各归其位,各有归宿,但这种平衡和谐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得来的,努力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物性格展示的过程。影片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与其他人存在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建立在爱恋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剧中设置了三对男女关系,王生与其妻子佩蓉,九霄美狐小唯与飞天蜥蜴小易,侠客庞勇与降魔者夏冰。但在电影刚开始时这三对关系并没有真正形成,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错位的、不平衡的,甚至既成的关系也面临被打破的危险,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不对等的。小易对狐妖是单恋,狐妖对王生是毫无希望的痴情,佩蓉对王生的依恋显然要大干王生对佩蓉的感情、夏冰对庞勇是一见钟情,而庞勇对佩蓉却始终不能忘情,王生对狐妖有着不可告人的隐情,对佩蓉则有难以割舍的夫妻之情……。这其中,受到威胁最大的是王生与其妻子佩蓉的关系,他俩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但由于狐妖小唯的到来,更由于小唯超越人妖界限不顾一切地爱上了王生,使王生与佩蓉之间产生了感情危机,同时爱慕佩蓉的侠客庞勇的到来让事情更加复杂化,但解铃还需系铃人,小唯并不只是带来了危机。她同时还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潜在因素,伴随小唯到来的还有她的爱慕者飞天蜥蜴小易和如侠客般浪迹天涯的降魔者夏冰。这样剧中的人物就形成了下面这种关系:小易→小唯→←王生→——←佩蓉←庞勇←夏冰(箭头表示情感指向)。在这里王生与佩蓉的关系成为问题的焦点,王生的选择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假如王生选择了小唯,其他几种关系也将难以维系。所以王生和佩蓉的关系将经受巨大的考验,他们俩的关系是维系整个人物关系的平衡器,一旦他们的关系破裂了,整个的关系链就会断掉,平衡被打破,和谐被破坏。因此,整个电影的情节就围绕着如何维持这一关系的平衡来展开和发展。由于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倾向于追求一种中和之美,大多数的观众最希望看到的结局也是和谐平衡关系的恢复,所以影片最终选择了一个既符合儒家文化传统又能满足广大观众心理需求的的结局,让王生和佩蓉经受住感情的考验和好如初,甚至让他们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也让他们的平衡关系影响另外两对关系恢复到平衡。最终,影片在结尾时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更加稳定平衡的关系:王生→←佩蓉//庞勇→←夏冰//小易→←小唯,各归其位,各有所属,这是一种最为和谐的关系,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看到的大团圆结局,尽管是一种多少带点俗气的结尾,但却是一个能让大多数观众获得心理满足的结尾。

然而,相对于《聊斋·画皮》,电影《画皮》最大的改编还不是时空变化和人物设置,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是对原著主题的颠覆。《聊斋·画皮》的结尾评论说:“异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由此可见,《聊斋·画皮》是在批评世人为色相所诱惑,劝诫世人要认清真相,不要被表象和假象所迷惑,否则就是愚蠢。由于《聊斋·画皮》中的美女是一个凶残丑陋的厉鬼所化,而且这个厉鬼最终对王生剖腹挖心,异常地残忍,她“是妖而非美”,其凶残恶毒的本性在去掉其画皮后是一目了然的,被这样一个凶残的厉鬼所迷惑当然就是愚蠢的,对这种愚蠢的行为做出批判也就顺理成章。而电影《画皮》的主题却显然并非如此简单,由于人物设置的大变动,它的主题也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这一点在王生和狐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对于狐妖来说,由于改变了她的原始身份,由厉鬼变为狐妖,更由于狐妖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并非邪恶的化身,昕以对狐妖幻化成的美女的印象也先入为主地改变了,而更让人难以做出是非判断的是:虽然狐妖直接间接地杀死了不少人,但却并没有伤及男主人公王生,她不仅没有伤害到王生,反而爱上了王生,甚至不惜放弃青春美貌要和工生终老一生,并最终用自己的修练了上千年的灵丹挽救了王生及其妻子的性命,可以说电影《画皮》之所以能有皆大欢喜的结尾主要缘于狐妖的奉献和牺牲,观众甚至会被她最后为了爱情而献身的行为所感动,并因此同情她,喜欢她。这样,我们就很难对这个角色做出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她到底是凶残的妖怪呢?还是努力争取爱的权利的狐仙呢?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具备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爱情。同样,对王生这个角色也是如此,《聊斋·画皮》中的王生是个好色、愚蠢的家伙,读者对于他因迷恋美色而丢陣性命丝毫也不会觉得惋惜,甚至觉得他是咎由自取。再加上,小说用不少笔墨描写他的妻子陈氏不仅不记恨他的不端行为,甚至为了救他不惜吃下疯乞丐的痰唾,有这样的好妻子,他还因贪图女色而招致祸崇,更让人感到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丈夫,是一个缺少责任心的人,对这样一个人无论持怎样的批评态度都不为过。而电影《画皮》中的王生却不同,尽管他也被小唯的外表所迷惑,在潜意识里也有非份之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始终克制自己,并没有突破作为一个正直男人的底线,甚至当他承认自己爱上了小唯后,也并没有放弃作为佩蓉丈夫的责任,最后选择了跟妻子共同承担所谓的“罪孽”,并为此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尽管他也被诱惑,也曾动摇,但由于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最终得以提升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以这种理念来剖析人性显然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以来的思想观念,“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其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这是一种现代观念,用这种现代观念来审视王生便能够理解他并接受他。所以电影《画皮》中的王生已经不是《聊斋·画皮》中的王生了,这是两个层次和境界完全不同的人。由此,我们可以说,电影《画皮》是对人性中最伟大的爱情和职责的赞歌,是对人性中美好因素弘扬,这一主题恰恰与《聊斋·画皮》中对人性中邪恶的成分一愚蠢和贪婪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主题,我们难分高下,因为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善与恶,但在不同的时期我们需要画出哪一张“皮”却是可以做出选择的,应该说不论是《聊斋·画皮》的作者蒲松龄还是电影《画皮》的编导们都画出了适合自己时代的“皮”。作为封建制度末世的明清时期,世风日下,人情淡薄,人性中恶的成分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蒲松龄对此做出无情的批判显示了他独具慧眼;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社会安定和谐,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人性中善的因素便会得以张扬,电影《画皮》的编导电看清了这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用电影这一媒体加以弘扬表现,自然也会取得意料之中的成功。

作者:裴 争

上一篇: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论文下一篇: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