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2022-04-24

摘要:将蒙古族服饰艺术的文化脉络与“纸媒”文创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传递当今及未来文化内涵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代设计方式的构成和审美,提取服饰中的传统图案及纹样进行再设计,总结文创设计中纸媒介质到数媒介质的发展规律和使命担当。设计出三套不同款式的蒙古族立体文创服饰卡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篇1:

浅析平面艺术设计的版面布局

摘要 如今,日益开放的大千世界是丰富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无论科学技术媒体走向何方,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要借助于平面媒介。平面艺术设计可以很好地表达信息的内容和主题,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平面艺术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并成为艺术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版面布局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平面艺术设计 版面布局 意义 原则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信息革命。这场革命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给整个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高,所以那些引人入胜且能引起人们兴趣、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信息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平面艺术设计,想要提高自身吸引力,就必须根据人们的视觉感受规律和艺术的形式特点进行版面布局,这样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本文以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版面布局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 平面艺术设计中版面布局的意义

版面布局是将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所有元素在版面上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地编排,从表面上看,版面布局只是一门关于编排的学问,但事实上,版面布局不光是一门技能,更是艺术与技术有效统一的表现。平面艺术设计中版面布局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版式:如果一本书的封面对于读者是“一见钟情”的缘分,那么版面设计则是“白头偕老”。这是因为一本书在阅读时,版面设计的效果总是与读者形影不离,文字群体与空白的对比、版面上的灰色值,能够给人心理上和情感上以愉快或压抑的反应;文字与图片的大小和向不同方向的延伸都能在读者心理上引起不同的反应。一般而言,新颖悦目、明朗活泼的版面,可以给人一种愉悦感和新鲜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美感的熏陶,从而产生阅读欲。艺术语言在这个有限的,同时也是广阔的空间里与各种各样的心灵在对话、沟通,版面设计的作用将贯穿于读者阅读的全过程。而单调沉闷、杂乱无章的版面,则会使人产生心理和视觉疲劳。可见,版面设计的效果可以对印刷品的“身价”产生直接的效果。

2 对稿件的内容进行评价

编排与布局最重要的作用是体现编辑思想,因为版面布局不仅要把所要反映的稿件如实编排出来,还要将版面编排的先后、主次、标题的大小等包含着版面设计者对所反映的内容进行直接评价,这是编辑人员用版式语言对其内容进行继续评价,这个评价的直接表现就直接依赖于版面设计者的编排思想。内容的排列顺序、标题正文的字体字号、题头及文尾的装饰以及花边、套色、底纹的运用等,都需要依靠版面设计者的专业功底。运用这些编排设计语言,就可以将编辑人员的思想以及对印刷品内容的评价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

3 对印刷物风格进行展示

每一种印刷物,如期刊、报纸、图书等,都具有其自身的风格,而这个风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刷物的内容,二是印刷物的版式。版式设计首先是为它所设计的内容服务的,同时还要符合各种美学规律。在现代版式设计中,版面布局是出于某种内容的需要,用美的形式来活跃人们视觉的一种方式。所以,版式风格是作为印刷物内在特性的外在表现而出现的,它又会反过来促进其风格的形成和巩固。为了体现印刷物的特色,设计者应根据不同印刷物主题的需要,认真加以挑选与安排,通过版面编排形式、运用简洁的版式语言抒发设计者对其印刷物的思想感情,使其在展示风格的时候,对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 版面布局的基本原则

版面布局是平面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作为一种形式语言探求活动,是与其所要表达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版面布局中,所有的技巧都必须用鲜明、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用悦目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突出主题。要合理进行版面布局,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版面布局的功能性

平面艺术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所以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在以往的平面设计中,不少设计师都过度沉迷于个人版式设计风格,或者一味追求偏离设计主题的字体效果和图形,正因如此,导致了设计作品效果平庸和主题表达的不明确。要想在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中成功地进行版面布局的设计与规划,首先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和目的出发,明确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深入了解影响产品设计成败的各个因素,做好工作的前提,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另外,版面设计布局的基本元素为设计内容,所以版面设计布局必须优先考虑表达产品和内容的主题思想,目的是增强读者和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他们阅读的愉悦性,以达到刺激消费行为的完成。只有在版面布局中做到内容与主题一目了然,并且能鲜明突出,才可以达到艺术创作版面布局的最终目的。

2 版面布局的艺术性

在版面布局中清楚的表现主题是一方面,但是需要通过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段,正因如此,合乎情理的版面视觉原理在设计应用中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正是完成版面布局任务的最佳诉求。为此,进行版面布局的第一步工作应是根据内容来构思设计、构思立意,这个思维活动的开展设计过程所必须进行的。其次,在明确设计主题后,要合理布局版面构图,将设计构思表达出来的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在版面布局中要将形式美、意境美二者有机统一,在统一中求得自己设计的独创点,这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文化知识和美术修养。因此,艺术作品的版面布局可以全面体现创作者的艺术修养、思想境界和文化知识水品。构成一幅艺术设计作品版面布局的主要因素为文字、图形和色彩,通过三者的合理组合和排列从而组成了设计,并可以合理运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画面视觉效果,既提高了版面布局的艺术性,也符合传达信息的功能。另外,版面装饰是通过审美特征构造出来的,不同的装饰风格既可以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也能起到突出版面信息、排除无关内容的作用。

3 版面布局的独创性原则

所谓独创性原则,其实就是为了突出版面布局的个性化表现。艺术作品版面布局的设计核心就是要求有新颖的艺术个性。推想一下,如果一个版面只是一些大同小异的元素的堆积以及设计概念程式化应用,人云亦云,那么人们对设计作品的印象将会是千篇一律的印象,根本谈不上设计的出新和独创性。所以,优秀艺术设计作品的版面布局一定要别出心裁,大胆创新,敢于发挥发散式思维独树一帜,设计师在版面局部中只有多增加一点艺术独创性,减少艺术作品的一般性,增加艺术个性,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好感和欢迎。

4 版面布局的趣味性

所谓版面布局的趣味性,就是要增加版面视觉设计语言的活泼性和趣味。在我们实际设计中,许多产品的功能是雷同的,如果在版面布局设计中没有精彩的、引人入胜的主题内容,那设计者就应该依靠制造趣味来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和青睐,这也是在构思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版面布局设计中如果充满趣味性,将更容易使艺术作品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 版面设计的统一性

平面艺术设计的版面布局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沟通的桥梁,版面布局设计追求的形式美必须符合表达主题思想的要求,这是版面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如果只是一味地表现形式而忽略设计主题和内容,或只有内容而缺乏必要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段,版面布局设计都是不会成功的。艺术作品只有把形式与内容二者完美的统一在一起,强化整体布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突出版面构成中社会和艺术价值,才能解决版面设计表达应说什么、对谁说、怎样说的主题内容。强化版面的统一性原则,其实也是更加突出版面设计中各种编排要素在版面结构中的关联性。通过版面布局的文字、图形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性的编排,将会是版面具有秩序美、条理美,从而达到更好的视觉表现效果。

三 如何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版面布局

平面艺术设计的元素看似复杂,但是最基本的元素只有文字、图形和色彩三种,这也是平面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它们在平面设计中各自有其表现的方式和作用,同时又密切配合成为一体。以文学艺术作品为例,其包含的重要元素不外乎文字、图形和色彩三种。要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版面布局,也要在这三大元素上面苦下功夫,这样才能体现出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

1 文字编排

文学艺术作品首先要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为此,要对其进行平面布局,就要注意字距、词距、行距的编排。首先,由于汉字与拉丁字母单词的结构形态不同,所以文字的编排侧重点要与拉丁字母的单词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汉字的单个字体大小均匀整齐,一般是等字距排列,而拉丁字母是词与词的间距,一应留有一个“O”或“N”的空隙。汉字编排中,一般较规则的说明文字行距以字高的3/4为宜,比字距要宽一些,如果行距与字距的区别不明显,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或会产生误解。拉丁字母大写字母的行距一般为字高的1/2,如果字少而形体大,行距则可略大。如果多行,行距则可小于1/2。小写字母的行距则以上下伸出部分不碰到为原则。当然,用于特殊的视觉传达要求在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疏密的调整,设计出特有的文字编排形式。其次,要注意文字的编排方式。为了使平面艺术设计突显个性,突出主题,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使文字的格式编排方式具有丰富性。为此,我们在进行文字编排时可以采取竖排式,即从上到下排列,这是中国文字编排的传统方式,另外,还可以采用横排式,即从左到右排列,这是现代通用的排版形式。总之,我们要根据文学艺术作品的具体要求采取不同的编排方式。

2 图形编排

图形是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文学艺术作品大兴天下的今天,图形在视觉传播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图形在传达中比文字更有优势。图形与绘画一样不受国界的影响,不管是说哪个国家的语言,用哪个国家的文字,都能通过图形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文学艺术作品的平面艺术设计中,图形编排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图形排版方面,首先,要注意图形在版面上的形式,即根据文学艺术作品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是采取配文图形还是用独立性图形来突显作品内容。采取配文图形,能使艺术设计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内容更加丰富;而采取独立性图形,是以图形本身的内容为主题,以独立的视觉语言形式,向读者传达信息,这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其次,要注意图形在版面上所占的空间。图形在版面所占有的空间与文字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标题的字迹虽然重于正文,但在所占空间中还存在一定的空白;正文文字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间距,而图形的印迹则布满了所占版面的空间。因此,在同样的版面空间中,图形的印迹和可视性效果重于文字。所以,在安排图形的位置时,除了要考虑到它的新闻价值、实用价值等外,还要按照视觉规律,视线走向以及版面的艺术效果进行调整、平衡。

3 色彩编排

今天,越来越多的色彩进入人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对于色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平面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也要善用色彩,利用色彩的特性激发人们的视觉感,给人留下印象,完成艺术设计的使命。一般而言,色彩与人们的心理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平面设计的版面布局中要合理使用色彩。例如,暖色给人的感觉是艳丽,冷色给人的感觉是素雅;红色可使人联想到火、血、太阳;橙色可使人联想到灯光、柑橘、秋叶等;绿色可使人联想到草地、树叶、禾苗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要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决定使用何种颜色。例如,如果是以宣扬绿色生活为主题,则作品的色彩设计主要使用的是绿色;如果是以宣扬爱情为主题,则使用粉色为艺术主体色。总之,设计师要根据设计主题来设定艺术主题色。

参考文献:

[1] 高嵩:《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构成研究》,《黑河学刊》,2009年第7期。

[2] 张朵朵:《网格的艺术》,《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

[3] 章翔:《谈平面视觉艺术设计的创新》,《新视角》,2005年第5期。

[4] 崔勇:《平面艺术设计创新素质培养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22期。

作者简介:

卢春洁,女,1975—,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工作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赵明富,男,1973—,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工作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卢春洁 赵明富

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篇2:

“纸媒”上的蒙元——蒙古族纸质服饰文创设计研究

摘要:将蒙古族服饰艺术的文化脉络与“纸媒”文创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传递当今及未来文化内涵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代设计方式的构成和审美,提取服饰中的传统图案及纹样进行再设计,总结文创设计中纸媒介质到数媒介质的发展规律和使命担当。设计出三套不同款式的蒙古族立体文创服饰卡片。该作品在融合了新媒体艺术技法的基础上,展现了当代纸质文创设计在保护传统民族艺术瑰宝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服饰艺术文创设计纸媒介质新媒体艺术可持续发展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蒙古族傳统服饰艺术的发展时刻记录着当地文化脉络与宗教信仰的传承方向,其独具特色的纹饰及图案已成为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社会生活的重要图腾和精神象征。当今数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升级也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也同时对于当代文创设计的创新更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代的设计构成之中,“纸媒”介质既有着传统的韵味也更具文化的深沉,与当今传统民族服饰的传承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保留着工艺技术的精巧绝伦,也彰显出不同时代下匠心精神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基于今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国家对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革新发展给予了重要政策支持,通过分析不同纸媒文创设计的价值与影响,梳理“纸媒”与文化间的密切关系,归纳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信息元素。采用数字板绘等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融合当代大众的艺术审美,创新出符合新时代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并列出不同样式的效果图例,为不同媒介的生存方式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更对于未来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探索方式。

一、蒙古族纸质服饰文刨设计的构成必要性

(一)纸质文创传递真实的文化价值

元代蒙古族做为最高统治阶层的民族代表,幅员辽阔的疆域面积也证实着过去草原人民不断对外征战的杀伐英勇,领土的大量兼并造就了地域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元政府从而一直不断强化蒙汉文化学习的同时,更是积极鼓励对高丽等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在其服饰艺术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融合趋势,无论是纺织技艺的提升;纹样特征的丰富;服装款式的革新等都在蒙古汗国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文化内涵的不断充实造就了艺术价值的迅速提升,逐渐形成了蒙古族服饰艺术文化“刚柔并济”的绚丽特点。

从古至今,纸媒始终作为一种广泛而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互传递于人和事物间的认知沟通与互动交流,以其温婉而朴实的方式将文化价值与媒体传播进行有机串联,从而以最真实的态度不断影响其背后的文化坚守及创新发展。新媒体语境下蒙古族服饰艺术的传承需要具备强大的载体力量,需要纸媒承担起文化的厚重价值。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设计团队作品《牧锦繁生》纸质书签设计(如图1),将现代图案的设计特征与蒙古族服饰文化进行了创新塑变,服饰中的图案特点填充于其外形的轮廓之中从而使服饰的底蕴与魅力在纸媒文创的设计下呈现最佳的视觉观感以及功能的便捷,同时反思于现代“简约”设计逐渐失去于植根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责任。

(二)纸质文创融合当代的艺术审美

放眼当下,文化创意的发展理念随着艺术审美的多元化而不断驱生新的功能价值,纸媒作为传统而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其文字应用或基础图像的映射上逐渐延伸出其材料功能的视觉艺术性,与此同时,蒙古族服饰文化也在不同部落的来往以及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展现出极大的艺术包容性。如今的国潮文化、嘻哈文化等新艺术表现的出现为传统的文化体系注入了新的创新动能。在不同维度的文化呈现方式的作用及协调下有力扩大了传统文创艺术价值的理念提升,赋予了新时代纸媒文创艺术发展新的可能,也为未来传统服饰艺术价值的生存和传承提供了时代借鉴。

当代艺术在过去的绘画手法与装置设计的创作基础上又不断涵盖着时尚与流行等现代元素,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真诚、自由、开放的文化特质与蒙古族服饰艺术中保留的游牧特征互为相通。由蒙古族设计师伊德尔创立的“蒙古舞南”工作室致力于蒙古族潮流文化的相关文创设计,经由蒙古族传统服饰纹样与潮玩艺术相结合的纸贴设计中(如图2),威武雄壮的元代蒙古族壮汉脱下游牧长袍,取而代之的是现代飞行夹克,后背袋装的传统的弓箭代之的是手持麦克风,脖颈的金项链与头扎的齐肩短辫将蒙古族男子形象的威严霸气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纸媒所承载的不仅是传统的塑新更是文化的回潮,共同展现的是本土传统服饰文化在不同时代下的多彩呈现,也证实着当代“美美与共”的艺术潮流及审美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趋势。

(三)纸质文创树立完整的历史权威

古往今来,纸媒的存在与发展既是当今地方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更是对于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时代延续,在数字化的跨媒介语境下,纸媒的权威性与艺术性更为得到极大的沉淀和确证。同时,蒙古族服饰艺术的历史传承不仅彰显着草原文化的豪迈特质,其背后朴实而细腻的敦厚情感见证着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映衬下,源远流长的服饰艺术多了一份宝贵的历史厚重感,修长优美的长袍衣襟上无论是服饰表面上的纹样色泽还是其背后的文化属性,在满足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同时镌刻着历代以来蒙古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牧人气节。

在永恒的时间演进下,不同时代下的蒙古文明展现出多姿多彩的飒爽风貌。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逐渐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时期,蒙古族成为西北草原的主体民族,随着元朝的崛起与外拓,它逐渐承载起包容与勇猛并兼的草原文化。同样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团队设计出的《弯弓岁月》插画日历提炼出蒙元时期十二位英雄将领的造型特征与蒙古族传统节日的历史节点,使用手绘插图的表现方式,将该时期十二位大将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神态特征以及各式样的服饰搭配生动传神的再现,呈现出成吉思汗十二位大将的英姿气势(如图3)。其中,将日历作为当代设计的物质载体,保存着时间流逝下事物发展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插画绘制中结合蒙古文字、蒙古雕塑纹理、蒙古祥云图案等部分元素使画面在与日历设计的创新中更具蒙古族真实的历史写照,诉说并铭记着那段西北草原上蒙古族人民不屈权贵、奋勇抗争的光辉岁月。

二、蒙古族纸质服饰文创的设计方法

(一)蒙古族服饰文脉的考察调研

1.等级制度下蒙古族服饰色彩应用的沿袭和寓意

在元廷的统治和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态的阶级划分更加明显,为凸显帝王的尊贵以及平民的低等,服饰设计的颜色规格和使用范围得到严格规定。(如图4)

最高规格的黄色隶属蒙元天子,它象征着权威名誉、帝王的精神及力量,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1],由它相似的金色象征富裕和崇敬,是蒙古诸王尊崇和信奉的事物。

白色寓意吉祥如意,象征着忠贞纯净的自然神圣以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黑色虽贵为萨满教的崇尚之色,宗教意义上充斥着霸权与力量的神秘美学。但在意识形态的象征上起到民族神话的传播作用。

红色代表着火红的太阳以及熊熊火焰的永恒能量,祈祷着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蓝色的纯正和宁静源于草原上湛蓝清澈的辽阔天空,作为过去蒙古部落神明“长生天”的庇佑,蓝色象征着和平守卫、忠勇无畏的纯净色彩。

粉色的使用多用于刺绣和其他饰物,代表着底层人民活力与生机,象征着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息。绿色的寓意同样也有着生生不息的绵延之力,它象征着植被无尽繁生的韧性特点,在服饰的着色上也有着大众祈求家族兴旺、繁衍生息的美好寄托。

2.造型特点下蒙古族服饰图案应用的寓意和象征

在调研蒙古族服饰图案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图案及纹样的寓意影响始终不渝改变。不同图案及其纹样都是由基本的点线面构成,这些不具备吉祥寓意的几何图形却最终组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信息,深刻记载着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代表着蒙古族精神文化及艺术品鉴上的改变和提升。

按照点线面构成和不同造型规律的特点来分析,服饰中的图案及纹样大体围绕植物圖案、圆形图案、直线型图案、曲线图案等四个主要图案构成[2],结合后期的创新应用以及衍生设计的过程,锁定共约十八个主要图案纹样进行纸质服饰文创的颜色和纹样塑新方向的再创作。(如图5)

植物图案的表象与广袤的草原植被交相呼应,它的发展经过本族人民的艺术处理后形成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图案,以卷草纹为例,这种图案造型灵活多变且富有生动性、流动性,在与诸如云纹、水纹的搭配结合中,线条姿态优美、工艺匠心独运,生动呈现出草原生命里繁衍生息、婉婉延续的生命轮回[3]。

圆形图案在早期的民族观念中被认为是象征万物为中心的太阳,最为中心代表的的是圆寿纹样,其线条刚硬有力、连绵不绝,这种纹样的规律和形态不受规矩限制,逐渐延伸出万字纹等其他图案。

直线型图案大多运用于服饰的边料之上,如回纹的单体横向重复以单一的纹样图案进行一定的组合后,结构形式发生的变化适用于不同服饰或其他物品的装饰,形成生动有趣的独立寓意。

曲线型图案的形状组合灵活多变,形态各不相同,如鼻纹千变万化的造型特征中却有着极其规律的相似性,[4]由于其形态极富美感和创造力,往往有着神明赋予的灵韵飘逸。

(二)蒙古族服饰样式的创新应用

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颜色使用及图案设计是归于整个民族的历史印迹,不同图案的信息脉络也代表了蒙古族人民不同的生活愿景。在纸质文创的搭配创新中,选择内衬与外搭的组成设计方式,保证视觉通透的同时注重设计方式的合理。

在内衬的设计中采用自上而下以领口的横向作为对称的折纸质设计方法,形成“十”字造型,单一的寿纹样规律的以简明重复以及联结重塑的方式熨衬于袖口镶边和前襟底袍中,其图案组成方式圆润而丰满,圆寿纹作为文字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服饰创新设计的纹样语言中逐渐开始从原始宗教祈求的生命欲望从而延伸到了吉祥长寿的平安象征。外搭的服饰分为内外双向的组合构成,敞口朝前,内外部图案底面下是以盘长纹与多种植物图案的平衡组合陈述生命的厚重与沧桑[5],相对称的规则组成圆形八方的创新方式与衣襟边角多重呼应,与疏密有序、层次分明的点、线、面共同绘制着族人生命旅途中的难忘岁月。颜色的使用在多次尝试下选择深蓝作为线条以及外搭的底部颜色,充显生命寿时的深沉;红粉的运用在符合现代设计审美的基础上给予了纹样中温暖的光明蕴意;明黄的高贵凸显在外搭的纹样与边框的填充,在给予端庄高尚的生命气息中保留了共世长存的升华魅力。(如图6)

第二款设计的创新概念中,主旨为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造型上内衬的构成依旧采用以领口的横向方向做“十”字对称型,图案中采用大量如牡丹花、莲花等花卉纹样作为主视觉构成,在不同的团花、角花的交织下呈现不同程度的对称美、平衡美以及对比美,领口的水纹作为缝口的衔接处起到水养万物的关键象征,整体寓意美丽兴旺、忠贞纯净的社会气息。外搭的主体设计将下襟部分由下而上进行裁剪,保证内衬服饰的合理应用与搭配衔接。图案的使用中将菊花纹的隐逸、蝴蝶纹的追寻、缠枝纹及折枝画的宗教向往等自然现象视为对自然力量的最高崇敬[6]。同时,如意纹的连叠创新使所有动植物的生命愿景再次形成巧妙的画浮联动,在蓬勃的生机中无限繁生。颜色的使用以纯净的蔚蓝为主,如意纹、水纹以及盘长纹等多种曲线纹样做以白色的视觉外化,外搭中点缀以深红相配提高图案层次性,内衬中的明黄封合预示孳孳不息的向生之力。共同展现蒙古族人追本溯源、祈求族人在与自然力量相生相克中繁盛不绝的长久愿景。(如图7)

第三款设计呈现的更多是直线型与曲线型纹样组合的图案服饰设计,内衬的主要结构不变,直线型纹样随下襟宽窄变化逐渐拉伸,袖襟处对称应用的宝相花纹样,体现出的自然敬畏延伸到了宗教的载体之上。外搭中的敞口略微封合,直线与曲线纹样叠积形成对称性的闭合口设计,将主要的回纹、盘长纹等进行变化重组,线与线之间充满层次感与方向感,既有动与静的交叉、也有深与浅的汇合,直线与曲线同时在莲花纹、卷草纹中温韵向生,生动展现出纹样变化的细节深度。[7]颜色上在以红色调为主的繁盛下裹挟着淡绿的生机,浅稀的淡蓝透露出不同纹样下共生出的灵动节奏,在保留黑色的庄重气息中,呵护留存住余韵流风般的生生气息[8]。(如图8)

(三)蒙古族服饰文创的衍生设计

蒙古族服饰艺术的内涵方向和价值体系共同书写着族人不畏艰苦、奋力实现民族富强的生命史诗[9]。“生”字作为生命循环及愿景向往中不可替代的最终目的,在文创设计的最终衍生创作中以“生”字做为宏观主题,分别以“合生”、“向生”、“韵生”作为三款纸质服饰文创设计的最终成果。

1.“合生”主题系列服饰文创卡片一合道生初·命途不息(如图9)。圆寿纹与卷草纹上下结合、相互对称的设计使得合道的生息之力延续生命的华彩篇章。

2.“向生”主题系列服饰文创卡片一自然向生·孳孳不息(如图lO)。菊花纹与回纹呈圆形包围式的设计生动展现自然生息中孳孳不倦的向生精神。

3.“韵生”主题系列文创服饰卡片一高情远韵·生生不息(如图11)。卷草纹与宝相花纹呈角度式反向对称及重叠式设计将蒙古族生活中的高山远情与流传已久的生生韵息传承延续。

三、未来蒙古族服饰文创设计发展的趋势探索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数字化进程的建设要依靠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担当。蒙古族服饰艺术的设计载体趋势需要不断地从过去的纸质媒介到未来的数字媒介逐渐过渡,设计的文化使命在不断地以新技术的探索模式下以更为前沿、便捷、人性化的视觉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纸媒作为传统的设计文化传播介质,为彰显不同区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服饰艺术的当代设计内涵要兼具传统的殷真与科学的高效,将内容的真实性得到确切保障。数字技术作为未来设计方法构成的新形式,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支撑下,自身传播的普及性和功能性逐渐多样化,但呈现出的质量与深度仍需提高。

未来的民族设计畅想之中,民族服饰艺术背后蕴藏的丰厚历史传统、哲学真理等艺术价值在新时代设计语境下一方面需要把握文化的传承方向,让文化的力量成为艺术的革新,在数字化的创新中不断探寻真切的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在设计载体上突破传统信息的桎梏,在新兴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创新塑变,在转型方式上实现科学化,最终将沉淀的民族服饰艺术的设计脉络逐渐过渡到更生动、更厚重的呈现方式。2018年2月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策划统筹、北京中华世纪坛“2018传统文化季”推出的民族服饰创意展览一《传统@现代一民族服饰之旧裳新尚》开展。展览首次将传统民族服饰与装置艺术相结合,探索并思考人与社会生活、农耕时代与信息时代、甚至是宇宙观与世界观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民族服饰的展览载体上用一种创新性的方式探究民族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其中,“时间”单元中的“缝制·时间”装置中悬挂了二十四条由浅入深颜色的染布,它们分别在24节气当天浸入同样的蓝靛中,因为气候、温度的不同而形成了随时间由冷漸暖而产生的颜色渐变效果;作品中央悬挂着的彝族女性服饰,其下襟裙摆共有三百六十五根垂条,由彝族女子每天缝制一条形成,这表明了民族服饰制作与天时气宜相对应的传统意识。(如图12)把握艺术与科学的新发展趋势,才能在新时代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更好的承担未来设计的使命与职责。[10]

结论

基于本次蒙古族服饰纸质文创设计构思的整体效果(如图13),在纸质材料保留住完好图案肌理的状态下,推新出当代审美语境下服饰设计的文创作品需要不断思考并挖掘信息时代下文化传承的材料方向、技术方向、创新方向,可持续方向,从而建立资源共享的传播生态格局。在未来设计内核的认知中,思维方式的延伸和拓展将会出现新的契机,同时大众对于“美”这一概念也在不断更替,保护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要深入把握服饰艺术传承中真正的文脉精神,将具有情怀的理念价值与新时代的审美意识有机融合于未来设计的创新方法,传承铭记的不仅仅是衣着本身,更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印痕[11]。

基金项目:北京服装学院2021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2021-073)。

参考文献

[1]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32

[2]王瑜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服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白凤蒙古族传统图案分类和样素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4]李立立蒙古族服饰团文化研究[J].大家,2010(07):80

[5]萨仁满都拉蒙古族传统图案的象征性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6]温晓婷,杨帆蒙古族民问吉祥纹样在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9,32 (12):116-118

[7]范诗畦,白金龙,蕈璐红,周成鑫基于色彩和纹理视角的蒙古族服饰艺术设计及现代应用研究[J].设训,2019 32 (19) 31-33

[8]苏日娜,李浩游牧文明视域下蒙古族服饰的重复审美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ll):27-32

[9]李杰蒙古族图案的自然生态观照[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 (04)

[IO]陈海荣,景韶佳双创视野下蒙古族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2):47-48

[II]刘雪婷蒙古族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1):160-162

作者:陈伯瑜 李超 高良

印迹创新设计视觉艺术论文 篇3:

小学美术“MWQ”融合学习的实践探索

【摘   要】美术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情感性是美术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MWQ”融合学习体现了美术学习、文化理解、情感体验三者之间的互生观照。通过层链推进、梯度内化、三环互动等路径,以情感体验做链接,引导学生内向感知审美对象的文化内涵,外向展现有创意的视觉表达与情感表达,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和“美”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方式;融合学习

艺术是以人类生活经验为源泉,以人类的情感为营养,以人类文化为生存环境的。因此,审美活动与文化学习应该是一种“互生关系”,而情感体验则是小学生理解这种关系的链接。

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通过美术学习促进文化的理解、尊重与传承,使学科技能、情感表达、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融合,依然存在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审美欣赏碎片化。学生很少能将欣赏内容串联起来,搭建起认知系列,缺少审美联系与对比。第二,审美方法浅表化。审美活动没有建立作品与学生内心的沟通,难以激起共鸣,学生的情感缺乏主动性。第三,文化根基欠缺化。长期对民族文化的观照不足,致使学生不太亲近本民族的文化,对文化背后的意义难以理解。而“MWQ”融合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这种现状。
一、互融互生:“MWQ”融合学习的内涵建构

(一)“MWQ”融合学习的含义

M(美术学习)W(文化理解)Q(情感体验),指的是一种美术学习的方式。通过三方面的互相融合、生长,作用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审美体验由个体扩展至周遭、由视觉深入心灵(见图1)。

(二)“MWQ”融合学习的意义

1.通过审美欣赏的序列化,提升课程设计效能

审美欣赏以序列化的学习内容梯度递进,关注教学的切入视域、实施途径、策略方法等,促进学生进行审美文化学习,提升课程的效能。

2.通过审美方法的内涵化,改变教师教学形式

教学需要体现关注生命、关注文化、关注儿童、关注生活的意识,由此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和美的感悟。通过对比、冲突,实现学生与文化的交流,赋予美以文化的意境,赋予文化以美的情怀。

3.通过文化情感的关联化,转化学生学习方式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引导和教育,学习多元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有效的创意作业,深化内在体验,协助学生完成思维的运转、心灵的内化、情感的表达,唤起儿童对文化的关注与理解,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二、层链推进:“MWQ”融合学习的“一心三线”路径

本研究围绕“一心三线”的层链思路开展教学活动(见图2)。

(一)一个中心

围绕美术核心素养——从视觉形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最终达成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的提升。在美术学习的领域内,教师应重视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了解文化对人们的生活、地区、族群的意义,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体现美术教学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成为有情感的人。

(二)三条线路

1.在地域源中与艺术对话

日本美学家柳宗悦说:“离开了气候和风土,就不会产生土特产。”因此,美术教学应从不同地区选取不同的审美文化,带领学生了解人与人、人与时空、人与环境、人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引起儿童对生存环境和世界进行关注、思考与积极行动。

2.在时间流中与文化对话

藝术创作者的个人印迹和社会的历史印迹蕴含着情感与文化。例如,教学《探寻祖先的神秘图像》一课时,教师请学生画一画良渚文明中的图像,并尝试解读图像中的历史意蕴。以图3为例,学生这样写道:“我觉得第一幅图中的牛头是献给太阳神的祭品。第二幅图表现了良渚人是用坚硬的武器来射杀牛的。”此时,学生接触的不只是图像本身,还与创造这些文化的祖先进行了交流,由此懂得了文化的价值,理解了他人的情感,掌握了用图形表达思想的方法。

3.在认知域中与心灵对话

塞弗勒称:“没有认识的情感是盲目的,没有情感的认知是空洞的。”教师从认知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作品与艺术家进行观察、分析、赞赏或质疑,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使学生与学习内容进行对话,促使价值观发生碰撞,由此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让学习从视觉深入心灵。
三、梯度内化:“MWQ”融合学习的五步策略

在审美经验中,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是互相作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艺术图像到文化理解,实现审美、文化、情感之间的互生互融。笔者试以《生命花树》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MWQ”融合学习的五步阶梯策略。

(一)从生活的情境寻找艺术的来源

植物的寒来暑往、太阳的周而复始,显示了生命的循环往复。在我国民间,老百姓常用花树来象征生命。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走进贵州苗族花树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节日的气氛、意义,初步认识到花树具有生命与繁衍的意义,了解人们对生命树的精神崇拜。

(二)从作品的构成感受艺术的形式

构成形式是剪纸艺术表现的重要语言。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被誉为“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教师先请学生猜测作品中用到的圆点纹、太阳纹、花朵纹的数量,感受这幅作品中的纹样元素(图4)。接着,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这些具有装饰性的纹样元素在剪纸作品中经过组合、重复发生了变化,如同跳跃的音符使整个画面产生了节奏感,由此完成对纹样元素转化的理解(见图5)。教师请学生描述图5画了什么,通过板书文字合成生命树的图形,从而理解了剪纸作品中的生命树是由花盆、花草、娃娃等组合起来的,是利用纹样元素进行创作的。

(三)從艺术的形态解密文化的内涵

对于儿童来说,看懂艺术作品,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学生理解剪纸作品中树、水盆、莲花、抓髻娃娃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提供了一份关系图,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懂得生命花树的造型意义,理解文化的内涵是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的(见图6)。

(四)从情感的表达融入人文的关怀

只有在创作行为中融入情感,作品表达才会变得生动感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库淑兰作品后,可以抛出连续追问,如生命树表达了什么情感?树上挂着什么水果?为何这么大?树下有什么?女子是谁?在跪拜祈求什么?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从作品中感受到百姓朴实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竭力表现百姓的情感需求,体现出人文关怀,所以作品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见图7)。

(五)从双向的对话促进文化意识的提升

欣赏作品后,教师让学生把对“生命树”的理解、感悟写下来,以双向对话的方式促进文化意识的提升,为创作“我的生命树”奠定基础。如学生写道:“生命像一棵树。我从剪纸作品古拙质朴、和谐精美的线条里,仿佛看到生命树正在努力生长,生命在每一根枝条上伸展,在每一片树叶上发亮。这大概就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我要好好学习这门中国的传统手艺——剪纸,让生命之树在我的手上常青!”正是有了这样的双向对话,学生创作“家园树”“家乡树”等剪纸作品时,才能有意识地将自己对自然环境、社会、家庭的认识和情感融入其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得以碰撞、融合、创新。
四、三环互动:“MWQ”融合学习的行动序列

“MWQ”融合学习的行动序列可以用一个三环互动图表示(见图8)。

(一)多感体验

美术学习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需要学生借助各种感官去感知、理解、想象审美对象,用语言、肢体、符号表达审美感受。这一过程,既有心理操作,又有实践操作。

1.视觉挑战,增进形象感知

例如,教师在教学《画家梵高》一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梵高的《自画像》并进行交流,每个学生的观察发现不能与他人重复。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观察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了学生的视觉思维,他们竟然能从几十个不同的观察点去欣赏同一幅作品,且观察越来越细致,思考越来越深刻,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进行点评与概括,就能帮助学生增进形象感知能力,提升美术素养。

2.语言感染,外显内心感受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言问题是欣赏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往往有感受,但无法清楚表达,一旦学生能用词汇、短句精确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就能极大地提升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如“吹一吹白色的小绒球,蒲公英像白色的羽毛飞舞起来,飘到新的地方孕育生命”,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以提升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

3.行为带动,强化审美感悟

欣赏作品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反应,让学生用动作、表情来表达欣赏作品的感悟。如欣赏《蒙德里安的格子》时,教师设计了“在蒙德里安的格子里跳舞”的教学活动。教师先用课件呈现了一些素材,如纽约的高楼大厦、百老汇的音乐、跳跃的格子、闪烁的霓虹灯等,再请学生用丝带在地面上创造出一幅巨大的《蒙德里安的格子》,学生在格子里摆出各种姿态或进行律动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感受作品的抽象元素、抽象美,体验审美的乐趣。实践表明,儿童是介入者还是旁观者,是动态地学习还是静态地观看,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思维转化

1.比较感知,获取物象本质

孤立地欣赏美术作品,总是难以发现它的特点,而通过比较就能将作品特点一一凸显出来。在探究库淑兰的艺术特色时,教师反复地运用比较法,形成冲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不屈的精神世界:库淑兰生活困苦,但开朗坚强;她利用别人舍弃的碎纸片,创作出繁复绚烂的剪纸作品;她从未接受过美术专业训练,但获得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荣誉。在这种对比中,学生的审美认知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中领悟到艺术作品的精神意义、生命意义。

2.移情感知,建立沟通桥梁

利普士的移情说,阐述了人在审美时的情感投射现象,而移情恰是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儿童常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客体中去,使它们具有人的情感、思想。如一年级学生在欣赏植物与动物时,常常会产生拟人化的想象,如小豆芽从地里探出头,好像在和他打招呼。这类移情,有助于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心理联结,架起情感桥梁,为美术学习和文化学习提供了心理基础。

(三)表现创造

1.活动课程,实现视觉转化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零散的活动,做成主题系列活动,形成课程架构。以“生命花树”课程为例,该课程共分为五个内容。《抓髻娃娃》《我的生命花树》旨在认识抓髻娃娃、莲花、生命树的表现形式、意义和不可分割的关系;《莲花鞋垫》是基于“莲花鞋垫是一棵行走的生命树”的认识进行创作;《剪花娘子库淑兰》是通过对库淑兰剪纸作品的赏析,理解逆境中的生命树依然能蓬勃灿烂的精神价值,并进行创作;《环保生命树》则是利用学校修剪树木后留下的树枝,集体创作蕴含新意义的环保生命树。整个课程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层层深入,使学生实现了视觉语言的转化并逐步提升能力。

2.互动展览,思考生命价值

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李特认为:陶冶即人性的养成,人在生命本能外还有生命意识和反思能力。展览,不只是一种静态的学习成果展示,应该是促进多方交流,丰富审美体验,深化文化意义理解的新平台。因此,它是动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与作品进行多方互动。以“环保生命树”主题展览为例,学生初看展览时,并不能理解作品。教师请学生根据作品,展开联想,创作与环保生命树相关的童话故事、亲情故事或者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一匹斑马和一棵树做了朋友,它们每天在一起,相亲相爱从不争吵。有一天,斑马被猎人打死了,死在了树下。从此,这棵树就长满了斑马纹”。又如“我喜欢这一棵棵与众不同的环保生命树,它们是利用废弃物创造出来的。它们换上了新衣,代表着重生,与人类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由此,学生对环境、人类行为、亲情友情、生命价值进行了解读,理解了“生命树”的意义,思考了生命的价值,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反观自我,落实实践行动

美术教育不仅要传授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更要落实在实践行动中。以“生命树”为例,学生欣赏了美丽的民间艺术,还尝试用文化的观念进行美术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生命树的剪纸技能,还形成了废物利用的美术造型观念;了解生命树的意义,还从自己、家庭、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从小我的范围扩大到对家庭、社会、自然的关注,最后转化为美术教育行为,即“生命树行动”。如搜集废旧物品,设立“变废为宝”收藏站,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命树行动”的范围与意义已经超越了树的范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MWQ”融合学习方式体现了美术学习、文化理解、情感体验之间的互生观照。通过层链推进、梯度内化、三环互动等路径,以情感体验做链接,引导学生内向感知审美对象的文化内涵,外向展现有创意的视觉表达与情感表达,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和“美”的感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巴萊特.艺术的阐释[M].徐蕾,王春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维翰学校   311000)

作者:许小英

上一篇:内部控制体系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