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农村学校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农村的教学质量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依据存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制约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1: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浅探

摘要:以黑龙江省为实例,客观评价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认真分析了目前新机制保障内容、保障水平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扩大保障内容和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强化经费管理等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006—2007年,国家先后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农村实行了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政策,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新机制的建立,为巩固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提供了积极、稳定、长效的制度性保障。实事求是地回顾和评价新机制实施以来的良好成效,找出不足和问题,理清完善新机制的思路和办法,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对黑龙江省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进行了一些浅探。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要求,黑龙江省从2007年3月份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改革相关政策,2009年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目标。目前保障的范围已经覆盖县以下(含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包括小学、初中、职业初中、九年制学校、特教学校)和学生。保障的主要项目和内容包括:一是免除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6:4承担。二是学校运转暨公用经费,按中央和地方6:4承担,地方承担部分,享受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地市、县(市、区)及国家、省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级财政全部负担;其他地市、县(市、区)由省级财政分担80%,市县分担20%。三是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按1:1比例安排资金,不足部分,市县安排;四是贫困寄宿制生生活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分担,地方分担部分黑龙江省由省级财政和地市、县(市)财政按照7:3的比例分担。五是向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六是教师工资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按现行体制予以保证,及时足额发放。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做到:一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结束了农村教育农民办的历史,使2001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和免征农业税后逐步建立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终于有了政府财政投入的明确保障和支撑。二是新机制规定的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投入保障责任,解决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的问题。三是把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的基本保障经费,包括用于学校运转所必需的公用经费、硬件建设急需的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用于教职工的工资和用于学生的教科书和贫困寄宿学生资助等都纳入了保障范围。除教师工资以外,每一项都有各级政府具体分担的比例和办法,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期稳定和增长。仅就公用经费情况看,2008年,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小学为840.23元、初中为1 055.46元,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前的2006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361.7元、初中425.24元相比,生均小学提高478.47元、初中提高630.22元,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1.32倍和1.48倍。四是强化了省级政府统筹责任,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机制分项目按比例承担的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承担,提升了政府财政保障的级次,强化了省级统筹权。2009年,黑龙江省共投入免学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18.2亿元,市县仅负担4 380万元,占资金总数的2.4%。同时,2007—2009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9亿元,为农村中小学校采购课桌椅,更新改造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购置图书资料,更新锅炉、修建围墙、平整操场、改造厕所等外部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同时,投入1.8亿元,引导市县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这些极大地引导和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五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改革后,在继续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的同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大宗物品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基建项目招投标制度、资金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实行了财政、教育、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联合监督机制,切实加强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学校经费管理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基本保证了专项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和安全高效。六是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革前,学生须普遍缴纳学杂费(含信息技术和取暖收费等)、教科书费,寄宿学生还须缴纳住宿费。改革后,首先免除了学杂费,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这两项直接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减负:县镇小学生277.5元/年、初中生411.7元/年,农村小学生157.5元/年、初中生281.7元/年。2009年,又免除了寄宿生住宿费,寄宿生每人每年减少住宿费支出250元。同时,贫困寄宿生每年还可以得到生活费补助小学500元、初中750元(目前已分别提高到750元和1 000元)。目前,除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需缴纳伙食费外,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所有收费项目已经全部取消。这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村负担,而且让广大农村学生直接沐浴了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有效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权益。七是巩固了“普九”成果,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提高了入学率。2008年底,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0.22%,比2006年的0.36%下降0.14%;初中辍学率0.78%,比2006年的1.31%下降0.53%。小学净入学率99.39%,比2006年的98.89%提高0.5%、初中入学率99.86%,比2006的98.93%提高0.93%。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府财政保障机制的建立,尤其是分项目、按比例分担责任的合理明确,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逐步建立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供了引领、示范和借鉴。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在稳定、长效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但就目前看,还存在一些需要在进一步完善机制中解决的问题。

一是从保障的项目内容和各级政府责任分担来看,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工资虽然纳入保障范围,但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间的分担比例并没有明确。各地工资差异较大。同时县级统发,干好干坏一样,学校难以用经济手段调动教师积极性,绩效考评结果在工资收入上难以体现。第二,学校硬件建设,促进均衡发展所需的经费,如校舍及其附属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目前只有校舍维修改造,纳入了机制保障范围。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初中校舍工程、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都有投入,但都是属于阶段性的项目,缺乏长效性。这些阶段性项目,中央和地方投入责任如何划分,有的明确,有的也不明确,即使明确的比例,有的已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第三,取消住宿费后,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负担比例办法。2009年,按照国家要求,黑龙江省取消了住宿生住宿费,将相应开支纳入公用经费支出,但没有安排相应的资金来源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和办法。

二是从保障标准和水平看,存在着保障水平不高和没有体现地区办学成本差异两个方面的问题。如公用经费,改革伊始,国家是按各省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出台的公用经费标准平均数给予补助的,2009年国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统一为小学300元/年,初中500元/年,2010年生均提高100元。2004年实行“一费制”时,黑龙江省财政、物价、教育三部门依据《中小学公用经费实物消耗定额》测算和实地调研并通过广泛听证,确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为县镇小学390/年、农村小学305元/年;县镇初中500元/年、农村初中470元/年。与2009年(5年后)国家确定的小学300元/年、初中500元/年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均标准相比,县镇和农村小学分别高于国家标准90元、5元。考虑到时间跨度和物价上涨因素,再加上取消农村义务教育住宿生的住宿费后相应增加公用经费开支等因素,应当说,目前的标准还是偏低的。同时,国家在确定公用经费标准和对地方的补助中,还没有充分考虑各地办学成本的差异因素。如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冬季取暖期长达6个月以上,特别是近两年原煤价格连续涨价,已由2006年平均400元/吨左右,涨到800元/顿以上,同时,司炉工(平均每校2人以上)工资支出也由2006年500元/月,涨到1 500元/月以上,致使取暖费支出已经占到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50%以上。据对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4个市地所属8个县的41所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41所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64 891平方米,在校生36 701人,2010年公用经费支出2 253.32万元,其中取暖费支出1 143.77万元。每平方米取暖费支出43元,生均公用经费614元,其中生均取暖312元,取暖费支出占公用经费支出总额51%。除去取暖费开支后,学校用于教育教学的公用经费开支十分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从经费管理情况看,存在政府管理层面部门职责不明确和学校层面管理水平不高问题。第一,各级政府财政、教育部门等部门职责权限不明确,运转机制不规范,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中央下达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有的是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达的,有的是财政部单独下达的。省级部门基本上是上行下效,资金(指标)文件到县级后,有的县级财政与教育部门共同协商,按照规范的预算、支付和采购等制度去管理,有的财政部门不与县级教育部门协商,直接对学校行使经费管理权,预算、支付、采购等都直接对学校,导致了县级财政部门教育财务管理越位和县级教育部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致使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事权与财权脱节,影响了有限资金的整体效益。第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一方面表现在,学校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员,很多是非财会专业毕业或兼职作财务工作,业务水平不高,又没有很好地进行培训提高,致使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有的甚至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改革框架内的管理办法多是约束确保资金及时足额投入到位和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的,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方面的一些规定,还不够健全、规范和精细,上级工作指导也不够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扩大新机制保障内容范围,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落实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责任。一要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要求,把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均衡发展的发展性经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畴。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初中校舍改造、校园安全技防等工程项目,应当说对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促进均衡发展,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但这些工程,内容比较分散,又有交叉重复,而且都是阶段性的,资金分担责任也不尽明确合理,不利于发挥整体长效作用。应整合起来,按照保障机制的办法,统一起来,设定为农村学校标准化暨均衡发展资金,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按照保障机制中已明确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资金中央、省和市县分担比例和办法,确定资金分担比例和办法,由县级政府按照“以县为主”的体制,统筹安排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均衡发展。二是明确取消住宿费取消后,各级政府财政应承担的资金比例和办法。建议按照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分担比例和办法,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三是对教师工资,应结合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充分考虑各级政府财力情况,分不同地区合理明确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比例和办法。同时,完善工资统发制度,给学校一定自主权,建立奖励制度,以教师工作量和所取得的业绩为奖励依据,进行奖励,调动教师积极性。

2.考虑地区办学成本差异,建立价格联动机制,提高保障水平。一是在保证目前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各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现状和建设成本、教师工资水平、学校运转所需公用经费、保证学生最低营养生活费需求等情况,认真测算纳入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经费地区差异,提高各项经费保障标准和水平。二是建立经费保障与价格上涨指数联动机制,保证纳入机制保障的各项经费年度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物价上涨指数,做到“三个增长”,为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提供殷实保障。

3.规范政府部门管理行为,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理财水平。一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建立规范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避免“越位”和“缺位”现象。中央和省级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应由财政和教育部门联合下达,避免市县教育部门因不知情或财政、教育部门沟通不畅出现“被缺位”问题。市县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财政、教育部门教育财务管理职能和权限,充分发挥市县财政、教育两个部门的积极性,建立规范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按照规范的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专户管理、国库支付等规定要求,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防止“越位”和“缺位”行为。目前应当重点规范和加强“两上两下”预算管理制度,这是做好其他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避免越位、缺位、扯皮现象的有效措施。二要加强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学校财会管理水平。解决目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理财水平不高的可行办法,是要切实加强学校财会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为此,应以市县为主,建立学校财会人员暑期培训制度,每一位财会人员每两年至少培训要接受一次市县以上培训,培训时间不应少于1个月。同时,要以市县为单位,组织业务骨干或聘请专家,到学校实地开展财会业务指导工作,并形成制度。三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国家应根据目前财政体制改革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情况,及时出台和完善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经费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各项财会管理制度或相关指导意见。地方应根据国家的制度规范,结合实际,制定精细化、可操作的相关管理制度,以规范化、精细化的财会管理制度,提升学校财会管理水平。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2: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思考

【摘 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农村学校生产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农村的教学质量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依据存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制约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看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对策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质量。现阶段,我国各省及其以下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义务经费责任划分模式大致相同,而该种划分方式却没有将农村义务教育与各区域间的教育差异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此外,一般情况下,是由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而分担比例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进行量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配套资金,有时会将公用经费或是学生人均学杂费标准低报,这就导致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减少的现象发生。再者,部分地方政府不能足额落实或是不落实本机财政配套资金,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率低的现象以普遍存在。

2.缺乏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义务教育拨款还不够公开透明,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直接经办人以及少数决策者知道,这就难以对经费拨款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就为贪污腐败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温床,并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得以往教育经费被挪用、滥用等现象屡禁不止。

3.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学经费的预算是于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也就是先由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项目以及拨款定额进行明确规定,再由学校在此框架下开展收支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为,省级所核定的公用费用与生均杂费都比较低,如若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就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致使农村学校农用经费不足,绩效管理与自主发展都受到制约,并逐渐加大农村学校的债务化解难度。此外,预算管理与采购行为相脱节,导致采购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的主体责任

针对于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所导致的经费运行无法保障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主体责任予以明确,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运行问题。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首先,各地方政府在面对较为紧张的财政资金情况下,为了有效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地投入应对财政支出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以及确保及时投入。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出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配套的机制,并根据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就当前我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来看,4个级别的政府即中央、省级、地(市)以及县级政府是其投入的最主要来源,这其中前两级政府承担起约80%的经费投入,而后两者分别承担10%。最后,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安排中,目前主要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教育情况统筹安排该经费使用。

(2)明确县政府主体责任

为了切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地使用,将该经费的管理者县政府主体责任进行明确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首先,确保每年所拨付教育经费增长必须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县政府应将执行中超收安排教育经费与新增经费纳入下一阶段投入中。最后,强化县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明细社会公开,通过这一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得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在社会监督下得到良好落实,同时更有利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地使用。

2.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与使用过程的监督工作

第一,国家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各地区及其下属乡镇的义务教育拨款透明度。第二,应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将义务教学详细拨款情况进行公开,将教育经费的拨款公开化与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监督。第三,应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学校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标准与范围,并每隔一段时间将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一旦出现私自挪用或滥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应及时进行责任追究。第四,应积极结构件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第五,应实行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制度。

3.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

首先,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公用经费制定统一的标准,不仅能为学生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便利,而且还方便对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能够根据农村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公用经费被滥用或挪用的情况出现。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加大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并保证能够确保农村学校的基本开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劲松,彭天文,陈竖.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于相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

[3]熊晓花.关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业会计,2007,(2)

作者:孙振利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论文 篇3: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摘 要:基于政府未能系统、科学地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战略,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偏离其方向,种种教育问题相继产生,甚而引发种种社会问题。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当前的社会和教育制度、体制,并制定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战略:一是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二是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为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平 效率 农村义务教育 发展战略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等特性,成为党和政府制定与执行教育公平政策的根据。然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集中了我国教育公平的大多数问题,也制约着教育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为此政府需从现实实际出发,制定系统、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战略,解决农村教育义务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从理论上阐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应然理想状态,并从现实条件出发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基本方案。

1 确立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理念,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其难度要远比普及城市义务教育的要大,为此我们应该确立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理念,并建立相关制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首先要高度重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深入宣传,使党和政府关于推进教育公平理念与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还要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中央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加大统筹力度,强化目标责任,确保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理念得以普及,这样才能调动各级政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

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策法规,按照经费分担责任足额落实应承担的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实施积极有效的教育财政资助政策,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拓宽资源供给渠道,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除此之外,各级财政、教育、价格、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使用管理、学校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并以公平发展为原则,强化绩效管理;同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将绩效预算贯穿经费使用管理全过程,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因而我们必须要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目标,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宗旨,在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并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推进学校基础性建设工程,以标准建设来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如教室、操场、图书馆、网络信息化教学设备,食堂、宿舍等,改善其教学环境。

4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共同发展

教育资源的配置离不开配置好的老师,因为“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了教育的品质”。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需把农村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师资的均衡配置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给予他们参加教学经验交流,参加“国培计划”培训研修的机会,全面提高校长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理顺校长教师管理体制、精准补充教师。当然,要真正让好教师下得去、留得住,除了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之外,还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待遇,让其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评职称的机会;甚至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保证,如要求城市学校新聘任教师都要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定年限等。

5 改革教育理念、制度、机制

过去我们在教育上有个很大的认识误区,那就是家长和孩子只关心考试成绩,为了推进教育公平,我们首先就要改革教育理念,要让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才能的挖掘,而绝不能让考卷来决定孩子的未来。马云曾说,“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进行记、背、算,不让孩子去体验、去尝试琴棋书画,三十年后孩子们保证找不到工作!”这一是说,我们需要改革当前的就业制度,二是要改革当前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就就业理念而言,改革那种只注重成绩、文凭,如只招收毕业于“211”“985”学校学生的评价机制,让更多有才能的人有平等就业的机会。因为考试能力,并不等于工作与社会实践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才能,应该凭其特殊才能去就业。而企业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明白我需要什么样的特殊人才。

当然,要改革我们的就业制度与人才理念,还需改革我们的评估制度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确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录取方法。例如,就高考制度改革而言,一是要改革我们的录取方法,让学校有多次录取、学生有多次被录取的可能性。高校录取学校,不应该按照分数线来录取,而应该根据学校的价值观,根据学校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多元发展的情况来录取。改革就是要把录取人才的最终选择权交给学校,学校根据其特色、需要和价值观,去选择它所需要的人才;让一个学生可以拿到几个录取通知书,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去哪个学校。二是要加强高考的科学性与高考录取的透明度。首先,将招生程序公开化。让大家知道你想录取什么样的人以及录取的依据,不能让特权和腐败进入高考。其次,将录取程序公开化。公开报名、考试、评价等录取程序;吸收第三方人员,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會各种专门性评价考核机构等参加招生委员会,不能让少数人来负责招生录取。最后,学生各方面素质不同,如何以及用什么方法来甄选出优秀人才,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那种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要有一些比较科学的评估办法和评估程序,特别是要把德育考核放在首位,不能以考试成绩替代全面考查。这就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命题队伍,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掌握科学评估方法的面试人员,如第三方考试与评价的专业机构就可发挥其重要作用。三是确立管办评分离制度与理念,缩小教育管理行政化,推进教育过程市场化管理。除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发挥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之外,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有计划地推进教育市场化,让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社会力量在教育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在政府所办的学校内,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并使其优质化。其次,要转变某些名校的职能。由于让名校降到跟普通学校一样的水平不可取,而让其他学校提升至这样的水平短时间内也不可能。但如果让其和普通学校走市场化的路径,即转变名校的职能,让其成为以精英为主的学校,如培养超常儿童,培养在智力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则完全可行。另外,把一些薄弱校交给名校去管理,组建教育集团,逐步缩小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最后,大力发展民办特色与特殊教育。若政府能通过购买公共服务产品,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投入教育事业并展开竞争,把民办学校特色彰显出来,就能创造更多地教育资源。而发展民办教育,一是可提高教育效率(民办教育只能以教学质量取胜);二是有助于缓解择校热,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6 推进教育现代化,以科技创新推进信息化教学

如上所述,实现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效率都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最为关键的资源是好的老师。实际上,中国并不是没有好老师,只是由于地域限制,这些好的老师以及优质教育资源被网格化而分散在各个地方,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通过发展科技,加快信息化教学,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要创新发展方式以提高发展效率、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关键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而人力资源很大程度要靠科技引领,靠教育支撑,即既要通过科技引领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又要依靠教育在基础研究方面培养出一批人才。实际上,科技发展与教育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教育有助于发展科技,发展科技同样有助于发展教育。正如沪江创始人伏彩瑞所认为,“教育之霾在于资源的不均衡”,而科技可开发出大量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实现。因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通过科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不仅是政府需要进行详细规划的,也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若所有学校都可共享好的老师,那么家长和学生们就再也不用为择校、抢买学区房挤破头。

当今社会也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十分巨大,而“互联网+教育”能够有效地配置和整合教育资源并以最便捷的方式满足社会需求。正如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公平最大的工具。偏远农村的孩子通过移动互联网能够获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原因在于互联网+教育有4个基本特征:第一,大规模、复杂交互;第二,有一定普惠性;第三,极其重视用户体验;第四,体现社群教育的本质。互联网在教育公平与效率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利用两个方面。依托互联网平台,不仅能够极大地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范围和社会价值,让跨越时空的交流互动与深度合作成为可能,还有助于缩小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的差异所导致的教育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如能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教学点、师资和课程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而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教学站,进行网络教学及管理,将优质教育资源及时输送到贫困地区,让城乡孩子们同享优质教育,也是教育公平的最大体现。

互联网教育不仅有助于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还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如上所述,推进教育公平,不是要求每个人都使用一样的教材,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定制教材,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而互联网教育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做到因材施教,让我们从教书到育人转变,让教师从经验式教学转变为数据驱动教学,从解决班级共性问题转变为实现个性化教学,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能力成长。

首先,互联网教育可讓教育回归公益的性质,实现共建共享。互联网教育既有经济效益(节省教育资源投入,创造更大价值),也有社会效益(提高教育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更有助于让教育回归公益性质。众所周知,好的教育本身就是公益,而互联网教育毫无疑问就是这种好的教育。因为通过大数据,教育主管部门可更加细致和精确的掌握教育现状,让主管部门更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进行教学研究和指导,实现数据驱动下的教育均衡。而通过建立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我们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帮助我们突破物质条件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如共享教学课件、教案、教辅资料、教学实验,甚至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建立“数字图书馆”则为全体师生提供教学辅导、教学管理、课外读物等优秀期刊资源,让城乡共享优质资源成为现实。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则可为全体师生提供3D虚拟实验平台,可使学生突破因危险性、无实验场地等对一些实验的限制,且可多次反复直观地进行3D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能力。而建设直播平台则可帮助全体师生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共享。

其次,互联网教育可帮助老师减轻负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老师可以在大数据平台上一键布置、快速批改作业,还可通过系统反馈的“个性化学习报告”,对学生作业进行知识板块或能力点分析,更精准地把握学情,主动反思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科技把VR技术与教育课程完美结合起来,学生可十分逼真地学习到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知识点。而通过翻转式的教学,阶梯化的学习,趣味化教学方式以及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还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因而也将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互联网教育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教育技术专家团队可运用科学的测评工具诊断学生学习素养与学习能力表现,了解学生学科优势与学习问题。如,通过智能教学系统(ICS)和智能练习系统(IPS),将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作业等各个场景的数据准确记录下来,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不同学生推送个性化作业,并为学生提供多项个性化服务,帮助教师开展精准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实际上,互联网教育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实际情况,合理地规划并拓展其兴趣爱好,发掘其个性与天赋,更好地为其找到人生的成长方向和幸福归属,而这正是教育真正的意义和魅力所在。这是因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将有助于我们对每一个课堂的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分析,帮助教师了解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从而促进教学的改善,更好地“定制”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教育。

最后,互联网教育有助于终生教育的实现。众所周知,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然而其教育资源往往受到时空条件以及教育资源的限制。而利用互联网则有助于打破时空条件的限制,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提供丰富的、适合其需要的教育资源;如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我们主动掌控自我教育过程及其内容,将有助于我们推进终身教。

7 结语

总之,只有系统、科学地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战略,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以及基于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增强我国的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才能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入人才强国。而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则不仅能更好地解决社会以及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而且可为实现全民终身教育,为教育本质的回归,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钱婕怡.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江苏省政协全会聚焦教育公平[N].人民政协报,2017-02-07(2).

[2] 朱永新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成果”[EB/OL].[2013-03-06].http://fangtan.people.com.cn.

作者:任向阳 李斯

上一篇:微机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探讨论文下一篇:人文素质教育高职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