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专业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產生了变化,地方高师院校也由传统惯性的教学模式转向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其管理机制、教育理念的转换对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就音乐教育专业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师音乐专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师音乐专业发展论文 篇1:

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

上世纪末新世纪初,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出现许多新情况,如:院校合并,扩大招生,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即部分中等师范停办或升级为专科或学院);有的综合大学开办艺术专业(包括音乐),有的综合大学开办师范学院和教育学院(包括音乐);有的老牌师范大学转型向综合大学发展或成立音乐学院或成立艺术学院;有的师范大学(或学院)音乐系成立非师范专业;有的师范大学(或学院)音乐系被批准招收硕士生或博士生。一些学报或音乐报刊不断发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文章(多集中在课程改革方面)。这些情况,动作大、时间快、影响面广。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一方面鼓舞人心,预示着我国音乐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对某些情况又令人困惑、担忧,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样大的动作,是否能保证办学质量?

这些变化的外部原因,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增长、社会转型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与竞争,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更加迫切。内部原因则是现有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和质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矛盾愈来愈尖锐。面对目前的形势,一部分既有经验又有眼界人的共识是:师范教育是万岁的,师范院校不是万岁的。意即发展教育就必须培养师资,用什么方式由谁来培养师资,师范院校不是惟一的场所。我国政府教育部门及时地提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199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我相信,只要人们剔除浮躁盲目,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我国的教师教育(包括音乐教师的培养)的新理念、培养新模式一定会逐步完善并取得健康的发展,必然会出现并巩固一批高质量的担负教师教育重任的高等院校(包括培养新型音乐教师的高等院校)。

本篇文章所论述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涉及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不包括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音乐专业)、音乐院校或艺术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及普通综合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

一、回 顾

我国近代的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由于新学制的学校陆续建立,并设“乐歌”课,培养能胜任教乐歌课的师资,为人们所知。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制订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就要求设乐歌课为随意科。1912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高等优级师范学堂,也即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的预科设乐歌课学习“乐理”、“唱歌法”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能力。显然,它还不是为培养师资而设。后来,为提倡美育并为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该校又增设“音乐练习班”,分高、初两级,学制为一年或半年。直到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建立音乐体育专修科(翌年音乐、体育分设,萧友梅任音乐科主任),可认为是我国国立高等师范教育设立音乐专业、专门为培养音乐教师之始。后来,1922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以及1929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2年成立的广州音乐学院等,都设有师范科,有的还分设本科及中师。这些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以北京女师大音乐系(几经合并、分设、更名)历史最长。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以及沦陷区的北京,高等师范音乐系一直都在坚持办学。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40年代后期,高等师范院校有所发展,乃至1949年全国高等师范据统计有12所,但设有音乐系科的院校不出10所,如北京、河北、四川、山东、东北等地的师范院校音乐系。这些院校音乐系的课程设置一般有:声乐、钢琴、基础理论与视唱、和声学、音乐史等;教育课程一般设教育学、音乐教材教法和实习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在高等师范院校任教,在大城市还有外籍教师。一般师范学生享受公费待遇,毕业后自谋职业。多数毕业生在中小学和师范学校任职,这是比较稳定的职业。旧中国的音乐文化和学校音乐教育都十分落后,职业性(专业)音乐工作者寥寥无几。在高师任职的毕业生是个别的,也有少数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还有许多高师毕业生,后来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音乐文化建设的后备军。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高等师范院校得到初步的改造,普通教育迅猛发展,学校普遍设立音乐课和开展歌咏活动,促使高师的音乐专业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国家教育部于1952年发布《高等师范学校规定(草案)》,同年11月又发布高师《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对规范高师音乐专业的办学起了积极作用。至1955年,据载全国高师设立音乐系和艺术系的有19家之多。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建立后,高师音乐专业建设与发展较好的时期。但是由于后来中学的音乐课逐年递减,高等学校调整,以及音乐文化事业、音乐专业教育与普通学校、师范教育国家管理部门的分工(分属文化部和教育部),使后来很长一段时期高师音乐(包括其他艺术专业)处于停滞状态。1956年全国音乐周期间,一些在高师音乐系工作的著名教授老志诚、张肖虎、陈洪、刘雪庵等发出《应重视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呼吁书,反映出当时教育部门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缺乏管理领导,对高等师范音乐专业与音乐院校实行“不同领导”的矛盾和问题。然而这种状况和领导管理的体制长期没有解决好。及至“文革”动乱时期,整个教育遭受摧残,高等师范的音乐教育专业奄奄待息!

70年代末,师范院校音乐系科的正常教学得以恢复,还有一些师范院校增设音乐专业。教育部于1979年冬,在郑州召开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座谈会”,稍后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师范专科艺术专业座谈会”。两次会议重新明确高师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并陆续修订和制订本、专科教学计划,后来并制订了高师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和部分教材。这些措施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师范艺术系科办学的重要的具体领导与管理,对规范高师艺术专业的办学及推动学科的建设与改革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全国有音乐系本科的师范院校约40余所,还有百余所师范专科设置音乐专业。另外,也有部分音乐院校(及部分艺术学院)建立音乐教育系(或师范系)。由于国家施行改革开放政策,教育思想活跃,对于重视美育与学校艺术课程的呼声日益高涨,部分音乐家也参与了要求国家重视学校音乐教育的呼吁。此后,中国音乐家协会与教育部联合举办七次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其中第三届于1992年在济南召开,议题主要是师范院校音乐系科音乐教学改革问题。八九十年代,我国国民音乐教育发展迅速,中小学音乐课时增加,高中设置音乐欣赏课,几次修订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大纲,编写出版音乐教材,国际交往频繁,理论研究与出版增多,国家教委于1989年11月制订《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90年代以来,教育的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对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办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愈来愈感到不满足于现行的办学模式及所培养学生的质量。高师内部积极探索、实验改革的途径,并在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上存在种种争议。社会上对高师音乐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的学生素质也提出种种议论。……总之,人们期待着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更大力度的改革和培养新型高素质的音乐师资。

二、借 鉴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工业革命促使教育普及,师范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迅速发展,最初属于中等教育性质。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师范教育逐步发展为高等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德、法等国施行并延长义务教育,中等师范学校陆续升格为师范学院(不具条件的停办)。20世纪中期前后,师范学院并入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以及教育学院。

美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经历大致也是如此,近半个世纪以来独立的师范学院已先后消逝。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已有百年余历史,还保留原来的师范学院名称与设置,有音乐系,但只为培养具有研究生学位的高级音乐教育人才。而大量的综合大学或学院设有音乐系或音乐学院,除设置音乐的专门课程外,还设立一些教育课程供学生选学。法国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也已不再是专门培养中学教师的场所,而成为法国青年向往的名牌综合大学。在英国,一般在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或音乐学院内设有音乐教育系。对于所培养的音乐教师,应在三年到四年的时间里获得音乐专业的学士学位,然后再学一年教育课程获得硕士学位,才有资格任教。

日本学校开设音乐课和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比我国几乎早一个世纪。二次大战以来采取开放型的师范教育,并实行“教师许可证”制度。据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培养音乐教师的途径和学校有国立教育大学的音乐教育系、私立音乐大学音乐教育系,还有二年制的短期大学音乐教育系。许多音乐专业课程按程度类别分为I、II、III类,注意教育和人文学科的设置,采用学分制。

前苏联的师范教育于“十月革命”后实行三级师范教育制度,50年代向二级师范过渡,实行计划经济的“走向”制度。我国于50年代初师范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由于二次大战以来前苏联十年制中小学递减音乐课,以当时翻译过来的资料看,只有小学前4年有音乐课,而大量的师范学院(约200所)没有音乐系设置。但是他们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体系(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文化与专业课程及教育实习)却为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所接受,并长期保留,影响很深。前苏联的音乐文化发达,有一流的、负有国际声望的演奏演唱家和乐团、歌剧院和作曲家,有著名的音乐院校,还有数十所儿童音乐学校。但相比之下,他们的普通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却没有听说有出色的成果。莫斯科有一所著名的格涅辛音乐教育学院,所培养的人才是为儿童音乐学校任教的。前苏联的文化教育领导管理体制,音乐专门教育和国民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分属文化部和教育部,其利弊值得我们去反思、分析,因为我们国家在一个很长时期是全面“学习苏联”的,影响深远。

匈牙利的音乐师范教育,值得我们去注意。这个国家的最高音乐学府是李斯特音乐学院,培养音乐表演人才与音乐教师,设有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师范教育学院,为八年制的义务教育和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培养音乐教师。另一个是,柯达依音乐教育学院,四年制。重视匈牙利本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特别是合唱,采用首调唱名法。

此外,德国的奥尔夫学院是专门培训传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人才的、富有特色的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一些国家的音乐教师培训放在音乐学院内。如芬兰赫尔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学院设有单独的“学校音乐教育系”(Department of School Music)。

我国台湾于1945年光复后,从1947年起设立了9所中等师范学校。由于他们实施义务教育较早,从1960年起,9所师范学校先后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这类学校均设有音乐组或音乐科,供学生选修。到1987年,9所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升格为独立的师范学院,并设置音乐教育系,主要培养小学音乐师资。在台北的台湾师范大学设音乐系,培养目标虽也称是中学音乐教师,但实际上是台湾的音乐最高学府,这里集中了许多台湾音乐家在这里任教,这个学校还设有音乐研究所和一个交响乐团。

从上述一些情况看,国际上培养音乐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似乎有以下一些动向和共性:

1. 总的趋向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师范教育逐步由低级向高层次发展。

2. 封闭和定向性的师范教育向开放的师范教育发展。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定向的培养模式是有一定成效的。

3. 许多教育发达国家对音乐教师的认定,不只有学历的要求,而且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4. 存在综合大学、专门的师范大学(学院)、音乐学院培养音乐教师的多轨制。

5.有的先学音乐专业课程,后学教育课程和教育实习。有的同时并进,采用学分制予以控制、调节。还有的国家和学者继续在研究探索更有效的培养途径。

6. 理念上由教师培养向教师教育发展。如著名的“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SME)有七个委员会,其中之一是“学校音乐与师资培训”,在1992年第20届大会之后,这个委员会的名称改为“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即由原来的Teacher Training改为Teacher Education。这个改变不只是名称的改变。值得我们注意。(未完待续)

作者:姚思源

高师音乐专业发展论文 篇2:

音乐教育专业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產生了变化,地方高师院校也由传统惯性的教学模式转向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其管理机制、教育理念的转换对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就音乐教育专业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

一、转型期的地方高师院校发展背景概况

“社会转型理论”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所提出的现代化理论思想中的经典思想。这一理论思想中特别强调了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更新重要观念”、“转换基础结构”、“完善相关机制”,以及“调控基本利益”。显然,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人生理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此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更。

2015年,中国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政府部门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发展,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由此可见,地方高师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才市场对“音乐教育职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来制定“以培养本市本科层次的人才、本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 的工作目标。

二、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转型发展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师范院校过分追求“综合性”,盲目增设非师范性的新专业

21世纪初,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的“扩、建、并、转”争办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中,大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积极投身其中,争先恐后开设了大量非师范性专业的课程,以求全求大。与此同时,亦有为数不少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以湖南地区为例,全省仅有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学校仍然在坚持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等院校,而其他的地方性师范院校如岳阳师专、郴州师专、怀化师专、邵阳师专、益阳师专、娄底师专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几乎都已转换了办学轨道。

从所剩无几的几所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非师范性专业占据了相当可观的比例。尽管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建设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观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提升了教职工的待遇,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管理非师范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数量庞大的师生队伍,分散了管理层对“师范性专业”的注意力。在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对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过分追求师范院校的‘综合性’特点,盲目增设非师范性的新专业,增设与师范专业无关的课程” 俨然成为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掣肘。

与其他专业一样,地方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少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盲目追随专业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增设了大量非师范专业的学科与课程,甚至有部分与本专业并不相关的课程,打着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幌子,却教育的是大量非音乐教育人才的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教育管理层和任课教师在师范专业学科建设上的时间和精力。

(二)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点被弱化

从理论上来说,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本着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人才”为其人才培养目的。然而,事实上,现阶段,不少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实习实训阶段,都大大弱化了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师范性”。

首先,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减少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具有师范特色课程的课时量。有的地方师范院校即便是开设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也是以“纸上谈兵”之势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不能亲自参与教学实践之中,也无法深刻领悟到这些师范类特色课程的真谛。

其次,大量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学校因为扩招后的生源数量飙升,实习生队伍庞大,故而,近几年来,学校都不再统一组织学生实习,这便意味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得到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最具有“师范性”特色的教育实习课程就这样被一张真假难辨的“实习证明”所取代,这也成为用人单位对地方师范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满意的重要原因。

三、音乐教育专业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分析

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如何应对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发展,音乐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又应当如何顺势而变呢?

(一)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调整办学目标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人才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现实生活中遭遇了诸多挑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即是失业”的窘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产学研”链条的脱节,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生产的“人才产品”因为数量和质量而“滞销”,促使其不得不重新定位办学目标和调整办学理念。

鉴于此,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研究型的音乐教育人才”转为“应用技术型的音乐教育人才”。简而言之,地方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应当构建起各个层次的“音乐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既能接受到系统的具有师范专业特点的理论训练,同时又能具有一定的音乐教育实践技能。学生在经历了四年的学习之后,能够成为本科层次的音乐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成为“上岗能用”的高质量的“人才产品”。

(二)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调整教育实践内容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调整教育实践内容和方式,加强如: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教学技术,音乐教育实习等具有师范性特色的课程建设力度,增加此类学科的课程时间,增加对师范性特色学科的师资配置,特别是应当调配一定数量的具有教育实习指导经验的老教师,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实习实践进行“随堂指导”,以此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及时增加相关的配套措施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要更好地进行转型,除了以上所提及的两点之外,还应当集思广益,广纳良言,不拘一格地从多个渠道来完善办学的配套措施。如:(1)建立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2)加大对转型后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经费投入,参与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合作;(3)加强与国外专业音乐学院的联系与交流,借鉴其先进的教学体系,在办学中既要保持本土优势,又要结合转型期的时代特点,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格局等等。这些配套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地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拓宽师生的教学与学习的视野,为师生搭建起了一个与外界互通有无的对话平台。

参考文献

[1]秦文字.我国高师院校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1).

[2]肖平.地方高师院校转型的归因、问题及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3]吴卿艳.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转型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2).

[4]吴云鹏,皮修平,聂东明.地方高师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教师教育发展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01).

[9]李喆.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的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4,(08).

作者:余施洁

高师音乐专业发展论文 篇3:

提升高师音乐教师素质的思考

摘要:我国高师音乐教师队伍在整体结构、成才环境、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高素质高师音乐教师队伍的思路与途径。提高整体的教师素质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教师素质;队伍建设;提升途径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而作为高师音乐教师更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高师音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自身底蕴和内涵的外在显现。内涵、外在的完美结合,才能体现一名优秀高师教师的真正风范。

1高师音乐教师的个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职业素质

(1)部分高师音乐教师把物质利益看得太重,盲目的追求名利,做一些违背师德的事情,忽视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有损自己的形象,造成了一些很不好的影响。

(2)部分高师音乐教师在自己教学的岗位上不能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教学态度散漫,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学态度不够严谨对学生的责任感也不强。

1.2缺乏专业素质

一些高师音乐教师只是凭借以前的教学内容来讲授给学生,不去进修或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影响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1.3缺乏科研能力

部分高师音乐教师虽然承接了科研项目,但却对待科研敷衍了事,没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做出的科研成果也没有提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内容,难以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还有的高师音乐教师中热衷于业余的兼职、总是想着出国或寻找更好的单位。

2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素质的必备条件

2.1师德和敬业精神

加强对高师音乐教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情的教育。努力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必须让一些高师音乐教师去除自身一些不好的风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好的政治素养样与专业水准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

作为高师音乐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以一种爱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去对待工作,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优良的品德,渊博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影响学生。

2.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高师音乐教师必须有新的音乐理念,各门学科都在多元化发展,音乐也不例外。高师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和素养,对音乐知识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并能实际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要能游刃有余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不断的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师音乐院校也要给优秀的高师音乐教师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各种机遇和条件。让高师音乐教师读在职硕士或博士,让他们拿到学位。还可以让一些优秀的高师音乐教师到其他高校脱产深造,学习其他院校的专业知识,并且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国内外音乐学术和音乐教学研讨活动,让年轻的高师音乐教师给中老年音乐学术带头人当助手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

教学上要调动高师音乐教师积极钻研业务的能力。使他们在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对待科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完成业务上的任务的同时,给他们施加一些工作上的压力,利用大胆的使用和积极扶持来促进他们的成长。

2.3增强音乐科研能力

教学和科研上高师音乐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在新的音乐理念下,不断的拓宽知识面,吸收新的音乐知识,不但满足自身知识的需要,在传授知识时,也满足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需求。

青年高师音乐教师是高校音乐教师中年轻的骨干力量,是推动高师音乐发展的坚强的后备力量。所以青年高师音乐教师更应当具备认真钻研科研的能力,为推动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4竞争意识

高师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这样才能在日益增强的社会竞争中有获胜的勇气和决心。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冷静思考,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最终获得取得事业的成功。

2.5音乐创新观念

高师音乐教师要能够时刻的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勇于创新。对待教学问题上,目的明确,态度严谨。在引领和传授音乐知识文化的同时,给自己和学生一个能够彼此交流和探讨的空间,让学生徜徉于音乐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音乐。

2.6合作和角色转换

高师音乐教师要有与同事合作共事的能力,善于与同事进行专业上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不断的学习好的音乐经验和理念,通过同事间的切磋,也能发现自身的缺点,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和教学水平。高师音乐教师应当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能够认真的与学生进行专业上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听取学生的一些意见,给予学生正确的音乐知识文化的传授,让课堂生的气氛生动活跃,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音乐,老师和学生在音乐过程中共同进步。

2.7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高师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要有熟练的现代化应用能力和音乐操控能力。使用多媒体音乐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

3提升高师音乐教师素质的措施

(1)提高高师音乐教师队伍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高级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和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是全面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素质的最主要几种形式。加强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是提高高师青年教师素质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平培训的力度,这就要求把高师音乐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和在职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使高师音乐教师在认真總结经验的基础上,使高师音乐教师努力探索、实践新的培训形式。

(2)提高高师音乐教师待遇师是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待遇和住房问题成为影响高师音乐教师队伍稳定和建设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师音乐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并且还要面对学校和家庭双重的压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保证高师音乐教师的安心教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各地区、各部门也应制定相关政策来增加高师音乐教师的津贴,国家要通过工资改革使高师音乐教师工资普遍得到提高。

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待遇是高师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解决好高师音乐教师住房问题的关键是国家要增加教育基本建设经费,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通过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利用各自的优势多渠道的筹措资金,在住房分配上要给予好广大中青年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高师音乐教师骨干教师和音乐学术带头人优先政策,不断的改善和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住房条件。

高师音乐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高素质,勇于创新、具有实践能力、相应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高师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深信只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发展并完善自我,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每位高师音乐教师的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吕玲,冯坚.中国音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9.

[2] 姚馨丙,王灿明.高等师范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8-21.

[3] 李伟.对高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音乐创作,2007(2):32-33.

作者:张鑫鑫

上一篇:艺术院校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