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行为金融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教育新模式,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设计了适用于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应用于“行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剖析行为金融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剖析行为金融学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

摘要:《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应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应特别注重与后续专业课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 应用型;金融学;教学改革

一、我国不同类型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Altbach)曾指出,“世界上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核心特征是异质性。高等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服务于不同的顾客、拥有不同的目的、接受不同方式的补助、具有不同质量与成就水平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集合体”。 [1] 因此,在安排金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时,高校应首先确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以我国高等学校博士学位授予数、硕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等项目的集中度等指标作为分类依据,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 [2] 他认为,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虽然依然存在于各层次的高等学校中,但是实施的层次、程度不同,在各高校间的分配不同,也即不同类型的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不同”。 [3]

不同类型的院校在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方面的差异,应该在教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学校层次类别中应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大学的教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在金融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立足培养人才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以素质教育保障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可延展性,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说来,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储备,熟悉和金融业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比如财务方面、管理方面;熟悉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业务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该类院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目标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也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备将来向管理精英型人才发展。

根据以上需求,从学生教育计划安排的角度来说,大致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学。 其教学的基本思想应是宽口径, 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过多深入, 应设置较多选修课,包括财务、会计、管理、营销等,希望学生有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竞争的需要,可以向多方面拓展,能够成为具有较高适应性和竞争力的人才。 第二类是培养金融行业的技术精英型人才的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并熟知行业基本流程,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多门实验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二、《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课提供理论基础。目前《金融学》课程与后续专业课衔接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1. 在现行课程体系上,《金融学》 课程偏重宏观金融理论,而后续专业课程多偏重微观金融方面,两者衔接性较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化要求金融的微观化,世界金融的运行效率逐渐取决于微观主体的行为, 微观金融几乎和所有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学专业秉承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以至于在专业培养当中,无论何种类型本科高校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都是以宏观理论分析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这很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专业基础课过分注重宏观理论,不能和专业课衔接起来,就削弱了《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作用。

2. 课程的知识面覆盖不够。主要是现在《金融学》教材对于一些基本概念、 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的介绍不够充分,特别是对“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方面,影响学生对后续金融专业课的学习。

3. 现行《金融学》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其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联系和衔接,而是单独针对本课程做出界定,缺少在学科体系方面的系统性,不能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统领和基础性作用。

4. 现行《金融学》教学缺少实践和案例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知识仅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同样的理论拿到实际中去,就变得生动具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现在的《金融学》教学单纯地把该课程看成是一本理论教科书,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不注重对案例和实践的分析,以及对理论应用的引导,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适用性较差。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和原则

1. 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实现该目标,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据此系统化地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学改革的原则。(1)加强微观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宏微观理论的平衡发展。在《金融学》教学中,增加诸如公司财务、金融工程、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等微观理论的教学内容,坚持宏微观金融理论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拓展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 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金融学》课程内容设置要尽量反映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领域的宽口径模式,并结合国外的发展和国内的具体国情,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自主确定拓展性的内容,体现出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差异。(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 在《金融学》课程中加大微观金融理论的比重。根据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适应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微观化。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应该首先体现出金融理论的变革,顺应微观化的趋势,增加微观金融方面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也是和后续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相衔接的要求。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出发,按照金融行业的实际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具备专业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的金融人才。

2. 修订《金融学》教学大纲,确保和后续专业课相衔接。李健(2005)认为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是比较科学的。 [4] 笔者认为,应将《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分成相对固定和可变两个部分,给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以增强教学内容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调整的适应性。

3. 改革《金融学》教学模式,注重在联系中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改革着重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和创新。通过改进现有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提高适应性的目的。(1)改进案例教学模式。由于《金融学》课程内容偏重宏观理论, 又由于高校教师大都缺乏实际从业经验,在讲述时难免会偏重理论的阐述、逻辑推理和引证。现代金融学强调实践应用和实证分析,需要开展“引导式”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金融事件作为案例的素材,加工整理之后形成由事件、问题、成因、解决措施及政策建议等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案例体系,通过课堂分组讨论、 辩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常见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两种: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即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金融学实验室是模拟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可以使模拟教学成为联系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4. 持续更新教材内容, 增加辅助和配套教材。 近20年来,金融理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正在加速进行,学术界对金融理论研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也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同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论证也越来越全面,人们对于微观金融的认知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也越来越完善。 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金融学》 必须一方面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从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把金融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纳入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体系保持常新,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性。另外,还应加强辅助性教材的建设,编写与教学相配套的《金融学》学习辅导手册和相应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手册。

参考文献:

[1]李家福,刘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马陆亭. 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一项剖析[J]. 高等教育研究,1997(2):47-53.

[3]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8.

[4]李健. “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5(8).

[5]赵家敏. 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 高教探索,2003(4).

[6]杨胜刚,乔海曙. 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6).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郄彦平)

作者:石磊

剖析行为金融学论文 篇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摘   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教育新模式,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是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设计了适用于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应用于“行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行为金融学;人才培养

新冠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线上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均得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同时给教师和学生适应线上教学模式提供了机会。复课后如何将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同线下课堂教学进行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线下课堂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人才培养概述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顺应教育信息化改革趋势将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同线下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谭永平(2018)认为,该模式是通过现代化的教育、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效果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既保留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一特点使得该模式适用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苏小红等(2015)认为,“MOOC+SPOC”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能充分利用线上优质开放课程,并能改造和优化传统课堂。吴岩(2018)认为,民办院校可以将线上“金课”进行本地化改造,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人才需要的“金课”,从而在教学质量上实现超越。综上所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行为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人才培养设计

(一)行为金融学课程特点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的前沿学科,它将心理学、行为学、实验经济学等理论融入金融学,用于分析真实世界行为人的金融决策以及金融市场的表现和异象,从而对现实金融问题给出更为合理的分析建议。

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实用性与实践性非常强,学习该理论需要学生有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功底,同时有一定的金融市场投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因金融实践经验不足而在对行为金融学较为前沿的理论知识理解上存在困难,因此,该课程的教学一般需要从实践入手展开,如让学生参与心理学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切身体会来理解和掌握行为金融学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人才培养。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行为金融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分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准备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学生调研结果进行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金融学课程设计和平台搭建。教学实施阶段主要是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按照线上课程、线下课程、课后操练内循环三阶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根据实时掌握的学情信息动态调整授课内容与教学活动形式,贴近学生实际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教学评价阶段主要是从过程性评價和结果性评价双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对教学全流程进行总结与改进。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三、《行为金融学》人才培养实践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领域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前沿学科,选择该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并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学习特点进行本地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探索,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对民办高校其他金融类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也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一)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

武汉文理学院2017级金融学1班作为教学改革实验班,该班学生已经完成相关金融课程的学习,并且大部分学生参与过证券投资竞赛,有一定实践经验。学校全网络覆盖,学生可随时利用电脑、平板、手机进行线上课程学习和线下课堂互动,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营造良好环境。

2.教学平台搭建

本课程选择中国大学MOOC作为线上课程学习平台,以微助教作为教学辅助平台,共同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选择中南大学饶育蕾教学团队所讲授的《行为金融学》课程作为线上课程,该课程内容涵盖了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经典案例、讨论题、单元测试等。选择饶育蕾主编的《行为金融学》作为线下课程教材,保证线上课程同线下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逻辑的一致性。微助教教学平台的答题、讨论、问答等功能能辅助实现线下课堂的心理学实验、师生互动以及课后操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主动性。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包括线上课程、线下课程、课后操练三个阶段。线上课程输入知识、提出疑问,线下课堂解决问题、理解知识,课后操练分析问题、知识内化,三个阶段紧密联系,优化教学路径,形成理论知识学习“输入-理解-输出”的良性内循环,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1.线上课程安排

首先,教师在微助教平台按教学班创建相应班级邀请学生加入,并引导学生注册中国大学MOOC平台及加入对应课程,同时发布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及评价办法。然后,每节线下课程之前教师在微助教平台上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观看对应线上课程,和复习相关传统金融学理论知识。如果学生在线上课程学习中遇到问题,可在微助教的讨论中提出,教师应及时关注讨论板块内容为学生答疑解惑。

线上教学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引发思考,进而提出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数据了解学生线上课程学习情况,为线下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及学习交流奠定基础。

2.线下课程活动

线下课堂以开展心理学实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重难点知识剖析、答疑解惑为主。首先,教师对微助教平台讨论板块中出现提问进行梳理,结合章节重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线下课堂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再配合心理学实验加深学生的切身体会;最后通过讨论进一步的明确行为金融学立论的出发点及其实用性,加深学生对行为金融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每个班级的线下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既要把握章节重难点知识这条主线,又要根据各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线上课程对知识的前期导入,能增加师生间交流的共同语言,课堂讨论的广度、深度得以提高,学生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在增强,教学效率和效果得以提升。

3.课后操练安排

课后操练采用纸质作业和实操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理论知识,并引发学生对真实世界中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纸质作业主要根据章节知识点进行设计,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实操作业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输出,即对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解释,学生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实操作业,如短视频、小品、漫画等。实操作业难度较高,一般为小组作业,一方面,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完成作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交流能力。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从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双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既重视结果性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实操作业效果,课堂参与度根据线上课程学习情况、线下课堂出勤率、讨论交流情况综合给分,实操作业效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分确定;结果性评价包括纸质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综合性评价构成为课堂参与度25分,实操作业效果25分,纸质作业成绩20分,期末考试成绩30分。

四、总结与反思

《行为金融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完成后,对实验班学生(33人)进行了课堂教学质量问卷调查,让学生从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在0—5之间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代表该教学活动对学生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知识的帮助越大,评分结果均值如表1所示;教学效果从课堂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压力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图2所示。

从表1数据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适用于《行为金融学》的教学,符合该学科的教学及研究特点,三阶段的教学活动设计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图2数据看,课堂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有1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采用了行为金融学视角或理论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有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问卷结果也反映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压力增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流程设计,更加合理地分配线上线下课程学习内容和时间,辅助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化压力为动力,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双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整合,推动本校混合式教学平台搭建,助力于各学科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致力于本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希思.行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9,(12):94-95.

[2]   郭静林.基于开放式教学理念的行为金融学课堂实验设计[J].亚太教育,2015,(4):108.

[3]   黄维平.高校开放式教学模式建构途径探索——以广西财经学院《行为金融学》的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149-150.

[4]   秦笑.“对分课堂”在《行为金融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2(4):100-104.

[5]   苏小红,赵玲玲,叶麟,张彦航.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7):60-65.

[6]   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7]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责任编辑   柯   黎]

基金項目:武汉文理学院2020年校级教(科)研立项项目(2020xk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点(198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从事科技金融、商业银行转型研究。

作者: 王点

剖析行为金融学论文 篇3:

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整合网络资源

摘 要:本文以金融学专业英语课程“金融市场与机构”为例,分析整合、运用网络资源的具体方法。其方法主要包括:参考耶鲁大学等国外名校的网络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挑选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海外财经报刊报道,精选CNBC等国际财经音视频材料,将网络资源渗入到课前设计、课中运用和课后巩固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目的在于改善当前专业课英语教学中重英语突破、轻教学方法、少课外资料等现状,以期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并对金融学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过程;整合;网络资源;金融市场与机构

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从最初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逐步演进为以金融中介与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理财、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课程为主的微观金融学体系,该体系的大部分知识、理论及分析工具均消化、吸收了西方成熟的金融学教学框架。在借鉴过程中,大学课堂直接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的做法日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多个高校实施瞄准国际知名大学的策略,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数理实验班、金融学全英语实验班等教改模式更是加速了这种趋势。

然而,全英语或双语讲授金融学课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由于语言障碍,容易导致将解决语言问题作为教学重点,“以本为本”,课程配套资源缺乏,教学法的跟进与改进不足。这些都有悖于英语授课的初衷,需要加以研究解决。本文结合笔者作为外教助教并讲授全英语课程“金融市场与机构”的教学实践,依托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剖析整合、运用网络教学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金融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一、当前金融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简要分析

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与机构、公司理财、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学核心课程在国外都有较为经典的教材,当前我国一些高校金融学英语教学就是基于这些原版教材展开的。与中文讲授相比,使用英语这一非母语讲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单本英语课本占据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囿于教材,缺少外延和深化

金融学教学直接借用的多版次甚至十几版的原版教材往往相当厚实,内容多,单凭一本教材就可以“灌满”全学期。如果对教材的内容不予挑选和加工,教师很容易滑向传统式的中文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内容过于倚重课本,整合不够,教学内容缺乏深化和扩展。事实上,国外金融学专业选用的课本通常是交叉的,教师主选某个课本,同时还提供较多参考书目,某一讲内容可能同时覆盖主讲教材和参考课本,采用“一主讲教材、多参考书本、众教学资料”的内容配套模式。

2. 侧重解决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本身的问题,教学法的跟进与改进不足

由于英语是第二语言,将金融学知识点和理论用英语讲清、讲顺、讲透已相当不易,就可能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很难运用国外课堂经常运用的讨论课、课堂演讲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交流有在阻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弱,师生之间课堂讨论难以为继,即使有了国外课堂教学的“形”(使用英语讲授原版教材),也没有国外教学的“神”(师生积极互动)。事实上,在师生英语水平短期内较难显著提升的情况下,还是存在改进教学方式的途径的。譬如,下载网络教学资料编辑成课堂书面讨论材料,或采用播放音视频材料、小组陈述等教学方法。在这里,关键是配置和运用课外资源这一载体,将教与学两种活动以网络教学资源为媒介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网络资源支撑、素材共享、方便沟通互动的讨论教学模式。

3. 课程考察考核方式单一

平时考试少,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绝大部分比重,期末时学生疲于应付,学习方式又回到了“平时懒散听、期末发奋背和考”的原有模式。国外金融学课程讲授五次左右就设置一次小型考试,整个学期安排两到三次这样的考试,难度与期末考试并无不同。如果平时成绩一般,即使期末考试考得再好,综合考察下来也不一定取得良好成绩。这种化繁为简、平时与期末同等重要的考核方法能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弥补当前我国学生平时上课学习兴趣不高、期末考试大背特背的缺陷。

二、整合网络资源到“金融市场与机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网络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所需信息素材的集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国外名校在互联网上公布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方案和课堂现场录像,国外知名财经媒体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免费发布网络报纸或期刊,CNBC、Bloomberg等财经资讯和电视频道也无偿提供音视频播放,都为金融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有必要严肃考量来自网络的强大冲击,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开发利用这个教学资源宝库。就“金融市场与机构”课程开展英语教学而言,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整合运用这一庞大的教学资源,对改善当前金融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大有裨益。

1. 课前参照国外大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方案,设计完整的教学计划

国外大学教师会在课前发放给学生或者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一个“Course syllabus”,类似于国内的教学大纲或方案,其中的教学用书、教学内容及其参考资料安排对我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里参照耶鲁大学等学校的网络教学课程,对“金融市场与机构”课程的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安排进行分析说明。

以耶鲁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2011年主讲的该门课程为例,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主讲教材是Fabozzi和Modigliani编写的《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第四版),参考书目是一个包含了其他教材和文献的“课程资料包”。可以这样说,区别席勒教授与其他类似授课者的关键点就在于这个“课程资料包”,其体现出了授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独特的授课方式。资料包涉及的专题非常广泛,提供的目录包括:8部参考专著,论题包含金融工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房地产、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行为金融、金融市场收益与长期投资策略、财富与健康及幸福决策、华尔街美国梦的反思;9篇参考文章,如期货交易与对冲、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等;3篇报刊文章及传记,如纽约时报2007年9月27日刊登的明星基金经理David Swissen的专访文章,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Stephen Schwarzman的传记,以及前美国财长、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校长Larry Summers的传记,他们都是席勒教授邀请的客座演讲嘉宾,介绍自身在金融领域的经历、观点、投资策略等,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另外还有两篇政策报告,即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报告和美联储的金融市场年度报告。

可见,席勒教授通过设置广泛的主题和素材,全面探索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投资理念、风险管理的发展演进过程,就开展全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席勒教授的网络教学大纲、教案来选择主讲教材,合理安排章节,特别是配备参考书目,并将参考内容与主讲内容合理配置,做到主体突出,辅助有力,扩展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

2. 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文字、音视频等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运用网络传输的报刊等文字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从《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等财经类主流英文报刊选取文章,丰富教学内容,突出现实感,增强时效性。例如,在教学内容中需要讲解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金融行业——家庭或者个人的财富管理,或曰金融理财,这是一个相当综合的金融业务,涉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金融市场和工具,如何结合实践进行理论讲解存在较大难度。笔者通过搜索网络资源,挖掘到一篇美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在华尔街日报刊登的一个分类广告,制成课件在课堂讲解,并作为电子文档供学生课后阅读。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从生动活泼的报纸阅读中体会到金融理财的六个步骤,以及金融理财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规划的整个过程而非仅仅只是推荐理财产品的主要理念。同样,与此相关的私人银行业务就可以更方便地加以讲授。

再分析一个使用英文报刊文章的典型实例。影响全球主要货币汇率的因素非常复杂,如产出、就业、物价、进出口、金融市场波动、国际政治,如美国新就业数据的出炉、欧债危机扩散等对美元和欧元汇率形成重大影响。因此,如果连续多天在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找到若干篇关于美元或欧元汇率报道的文章,就能够结合当前美国、欧盟成员国的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来准确理解各种因素在汇率变化中的作用,就能对课堂所学理论进行结合实践的理解和阐释。另外,描述汇率(利率、股价等)变化的英语词汇非常丰富,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教师往往只能使用有限的几个词汇来表达上涨或下跌,即使教师具有丰富多彩的词汇来表达,学生对一些看似不常见、不常用的词汇也难以听懂,或者不能快速反应,更难于自己使用,实际上,这些词汇在口头表达和报刊报道中经常使用。作为改善方法,教师可从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的网络平台上各选择一篇报道汇率和股价波动的代表性文章,摘取其中关于上涨、下跌及反转的相关词汇供学生熟悉掌握。

其次,运用网络资讯、网络电视等音视频资源。当前一些国际著名的财经电视或资讯频道,如CNBC、Bloomberg、FOX Business等,全天24小时提供国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行情,追踪央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等机构动态。这些音视频财经网络资源为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益于学生反馈、印证所学知识和理论,巩固专业词汇,提高听力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这里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来说明:美国股票市场开盘前的重要经济金融信息可在CNBC网络上播放“Squawk Box”节目,开盘情况则可观看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厅播出的“Squawk on the Street”栏目,行情的变化可以实时跟踪“Tick by Tick”,收盘消息则可观看“Closing Bell”;实际上,CNBC全天轮流播放亚太、欧洲的经济金融节目,在网络上免费提供。同样,Bloomberg、FOX Business提供了全球的经济、金融资讯和声像素材,授课者可以根据上课主旨的需要择优选择匹配的音视频资源,让学生感受全球金融市场的真实场景及动态变化,为学生未来接触实践及其职业发展做些准备。

3. 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载体,选择多种合适的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从前述罗伯特·席勒教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可谓是“教无定法”:其一,指定主讲教材,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教材内容,课堂上就可少讲解甚至不讲解书上内容,授课者的任务是提纲挈领地抓住上课线索和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和深化。授课者必须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将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查找书籍、网络资源链接,特别是对于国内的学生来说,由于国内扩展性的英语纸质材料阅读可能很难实现,网络资源就可能是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其二,就讲解方式而言,从现实出发,引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运用理论来解说,之后重新回到现实来检验理论。这与我们通常的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知识讲解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正如罗伯特·席勒所主张的“细说理论就需要现实做支撑”,“要学习金融市场这门课程,你必须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我们要把她与金融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但我们要深入细节,所以我们要学习与之有关的事实。你应当对感兴趣的知识的所有细节养成好奇感。”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可以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可以有如下选择:(1)阅读网络资源并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法。选择诸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重要英文网络报纸,围绕一则金融新闻如某个银行、基金的报道,提供一篇文章供学生课堂阅读,开放性地开展讨论。又如,围绕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当前形势、突发新闻,讨论原因,评估影响,预判未来动向。(2)运用音视频网络资源开展教学。通过课堂播放音视频网络素材,考查学生对材料主旨、关键细节的掌握,目的在于通过外在语音的输入来激活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概念、术语和分析思路,形成印证,加强记忆和理解,并学习语言使用技巧,从语音、用词、篇章等方面用母语音视频资源来弥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授课的先天不足。(3)小组陈述教学法。对全班学生分组,提前几周布置开放性的课程作业,然后在课堂上做陈述发言。例如,要求学生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某个股票,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公司的行业地位、投资该股票的决策依据,关注公司动态、财务状况、股价变化并做课堂汇报,期末比较每个小组所选择股票的收益率,并打分给出成绩。(4)模拟计算教学方法。如运用Excel描绘利率曲线形状,对期货期权收益或亏损进行图解。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国内外统计数据网站,使用的Excel表格模板来自于国外大学教学辅助资料或自行编写。

4. 课后延伸对网络资源的继续使用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在课外继续浏览、观看国外知名大学网络公开课程、网络报纸、网络音视频等资源,以此作为必要环节,予以适度考察。应该承认,熟练掌握金融学专业词汇、句法,必须长期浸染在全英文、专业性的阅读之中,必须改变当前金融学英语教学课堂之外很少甚至没有英语听说的现状,应该培养学生经常阅读经济金融等外文报刊、收听收看外文音视频素材的主动性,建立课外扩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田立中

上一篇:客家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西方文化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