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与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观念,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实践教学与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教学与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探索性和实践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学科性质和目标定位决定着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然而,当前的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还存在缺乏适用教材、欠缺优质师资、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保守以及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因此,如何积极开展双语实践,探究适应学科特点和师生水平的高效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外国文学  双语教学  实践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2001年,教育部将双语教学正式纳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十多年以来,双语教学研究经历了最初的探索期、中间的发展兴盛期和近年来的理性沉淀期。

在国际性语言环境建设过程中,多地政府和教育机构都不约而同地开展双语教学。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在非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双语课程。榆林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第六学期开始设置“外国文学作品原著选读”双语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前期“外国文学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中文核心类选修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原著作品打开视野,进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及外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的必要性及优势所在

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作品作为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沟通的最好方式。学习外国文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广泛地汲取世界文学的精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感知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文化全球化认识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文化全球化认识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外国文学课主要采用中文授课,教师进行文本分析讲解、学生开展阅读研究所选用的都是一些翻译版本。且不说,中文译本的选择会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即便选择的是名家经典,也难免会掺杂译者的主观认识,有可能造成学习者理解上的偏差。

开设“外国文学作品原著选读”课能有效避免翻译过程中因译者的文化视野、主观认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偏差。同时,通过赏析原著代表作品和典型人物可以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深化对世界的認识。此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创新英语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感及理解能力。

2.适应外国文学课程的学科特点

双语教学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外国文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外国文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中国文学”的概念而产生的,两者之间互相参照,不可截然分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外国文学课程一般对大三学生开设。此时,学生已经修完大学英语课程,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水平,词汇量也足以保证其在阅读时没有障碍。该阶段的学生也已系统学习过中文版的外国文学史,对外国文学史的基本框架有了宏观认知,对各个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外国文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既顺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又紧扣学科特点,符合学科发展方向。

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1.教学目标

当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因目标定位模糊而产生的诸多困惑。有研究者将其目标归纳为“3L”,即“Literature (文学)——Language (语言)——Logic (思维)”。这一观点较为准确地阐明了双语文学课程中语言、文化和文学本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该类课程的目标定位也应当从这三方面着手考虑。

文学方面。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外国文学史基础知识,深化其对外国文学思潮的理解,使其提高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文学观。

语言方面。首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其英语语感,增强语言基本功,进而扩展语言背景知识。其次,激发学生对外文的审美兴趣,使其掌握解读外国文学一手资料的方法,拓宽知识的边界。

文化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品位,使其形成世界视野。

2.教学内容

外国文学同中国文学一样以崇尚人文价值、尊重个体尊严、弘扬个性自由、扩展审美视野为己任,是支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构建的重要力量。传统的外国文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历时长久、涉及面广、卷帙浩繁,需要上百学时方能完成。而双语课程作为选修课,其课堂教学时间不过数十课时。因此,在内容和侧重点方面要作出取舍和区分。此外,中英文版外国文学史著作和评论文章、中外学术期刊的文章,可有助于我们对作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评论。考虑到师资力量及学生外语背景,外国文学双语课还可以优先选择英美文学为学习内容,避开多语种文学作品的语言障碍问题。

3.教学方法

第一,借助“互联网+”优势,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新型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使枯燥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活泼。教师可利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互动APP打通课堂内外,在可控范围内邀请学生亲身参与微课、慕课的制作与学习,网络课堂的方式能补充传统课堂课时不足的缺憾。

第二,组织学生在课前充分查阅资料,课上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实践,课后撰写读书报告,有效提高学生读原著、写评论、说英语、谈文学的综合能力。

第三,选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多媒体素材库。教师应充分利用原文音像资料,如电影、话剧、朗诵等,传递作品的艺术魅力,彰显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之后采用“浸润式”情境教学,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片段进行配音、表演,使学生内化的理解感知得以外化表达。

双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双语教材选用五花八门,缺乏合理规划

在我国,针对非英语专业编写的外国文学教材早已有之,但多为中文版本。中文版教材的使用直接导致学生无法直观汲取英文原著中的精华,难以领会其中的语言魅力。笔者调查发现,在目前开设外国文学双语课程的学校中,几乎没有专门的双语教材,大部分院校都借用适用于外语专业学生的纯外文版本教材。使用这类教材,虽然能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文原著,但难度较高,久而久之反而会使其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近几年,个别院校为了满足双语教学要求而自编了讲义或教材,如《比较文学经典要著研读》等,但在篇目的选取上,各家侧重点不一。

有鉴于此,编写一部适应双语教学要求、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选篇应当少而精,在注重文学史脉络的同时兼顾所选作品的时代性、典型性、审美性等特征。第二,原著节选方面必须选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优秀版本或传世经典版本,以保证一手材料的可靠性。第三,对于作家、作品的背景及涉及文学理论术语的部分,可以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编写。如大篇幅的作者介绍、背景交代、内容提要等使用中文,保证学生能利用母语优势建立基本认知,降低学习难度;批注、解释等可以采用英文,以深化学术内涵。第四,教材中还可以拓展阅读的方式补充相关的作家传记、历史文化等知识,为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趣求学”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第五,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思考练习也是教材编写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2.教师的外语水平与专业水平严重失衡

当前,教师的外语水平与专业水平严重失衡,双语教学师资大量短缺,师资培训机制亦不成熟。双语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很高。国内少数有条件的大学,如清华、北大等高校开设了一批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教讲授课程如“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等,而大部分院校的双语教学则是由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这些教师往往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英语功底不深,口语水平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不少教师自认为是被“赶鸭子上架”,极大地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实施,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建立健全可持续的、成体系的双语教师培训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措施。高校可以选派基础外语水平稍好的专业教师在国内参加专门的英语培训,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也可以直接引进英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还可以组织具备一定外语听说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此外,构建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积极手段。

3.学生对双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认同不足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外国文学作品原著选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直接阅读,获得对外国文学的感性认识,进而拓展文学知识领域、丰富审美趣味,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使其掌握鉴赏、理性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笔者曾通过对所在院校汉语言文学17、18级本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大纲的规定。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认为他们前期已经学习过一些选修课并对作家、作品有了一定了解,同类知识的重复学习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又成为学生对原著选读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之一。对母语的熟悉和对过往所学的一知半解,使他们对原本有用的原著选读课弃之不顾。此外,许多学生认为,外国文学原著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而他们只需要了解皮毛就足够了;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将来会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外文原著的学习对日后的工作帮助不大,因此不愿意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学生对课程的种种误解和偏见使得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在双语课堂上,教师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避免因同质化教学而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次,面对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正面引导和鼓励,循序渐进地加深教学难度,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第三,以兴趣小组的形式促使学生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进而转变学习态度。

4.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程度不一

学生的英语水平參差不齐、对课程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一、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差,这些都是造成双语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中文专业学生对中文说得头头是道,对外国文学却一知半解,“重中文、轻英文”的现象在中文专业学生中较为普遍。虽然大部分学生已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这一成绩往往是靠死记硬背或临时抱佛脚取得的,能熟练运用英语阅读和思考的学生寥寥无几。在双语课堂上,许多原文术语都变成了难点,不易懂、不易记,作品分析又难把握思路,许多学生因此“知难而退”。

笔者以为,双语教学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盲目追求全员参与,当前的教学活动不宜实施大班授课,而应选择英语水平较好或学习意愿强烈的同学,以任选课的形式进行小班授课。

结  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外国文学作品原著选读课程虽然是一门选修课,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采用双语教学是学生正确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前提,也是打开学生探索性学习大门的钥匙,更是提高其综合文学素养的途径。教材适用性差、师资力量短缺、学生自身水平不足和学习认同不够等因素导致当前的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大多流于形式或偏离双语教学目标。在综合考虑制约高校双语教学因素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了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等改革措施,为保质保量地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实现指导教学的目的,使广大高校学生在双语学习中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高玉:《论两种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邓颖波、周海洋:《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初探》,《江苏教育科研》2007年第8期。

[3]高文惠:《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相关问题探讨》,《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艾绍亮:《论构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9期。

[5]姜岳斌、蔡海燕:《营造〈外国文学〉双语课堂的特殊氛围》,《文学教育》(下)2015年第3期。

[6]刘秀玲:《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研究——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年第4期。

[7]王本华:《双语教学论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吴平、王树根:《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陕西榆林

作者:邓煜

实践教学与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观念,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和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这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贯通性

21世纪高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2012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苏州科技学院为适应当前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调“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与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苏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建校以来便成立的一个老牌专业,历史悠久,专业基础深厚。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事业的深化发展,特别是对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强调,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个转型问题,即由过去的重理论轻实践向强化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向转变。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转型,也为了将实践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具体教学实践当中,真正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索和构建“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所谓实践教学,“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它通常包括生产劳动、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基本形式。”〔1〕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中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大学本科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偏见,实践教学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首先,师生对于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他们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比如一谈到实践教学,许多教师都以为这是高职高专和工科院校的实训课或者实验课,一般文科院校特别是其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可有可无;学生也认为实践活动就是放羊式自由活动,许多学生只是在活动开始时点个卯,然后就放任自流,消极应付。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其次,教师相关的专业实践知识、技能和技术上的不足。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进入高校工作的,一直从事的是纯理论性专业学习和研究,大多没有真正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更没有多少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经验,而且科研方面也大多拘囿于一些纯文学性课题,缺乏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导致实践教学缺乏具体规划和针对性,实践内容流于空泛,与学生心理期望相差太大,学生缺乏实践的激情和兴趣,茫然随意,懈怠逃课。再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内容之间缺乏整体连贯性。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本科四年各个学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第一学年的“学术报告与专业指导”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第二学年的“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一)”、第三学年的“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二)”和“学年论文”、以及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相互之间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贯穿始终的连贯性,学生实践漂浮于获取学分的层面,缺乏更深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与训练。最后,是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不足。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场地、经费和仪器设备等,这些都受制于学校现有条件限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许多实践课程只好停留于教室课堂上的悬空虚谈,或者是利用校外资源,建立社会见习实践基地,但许多基地的建设也是做些表面文章,不仅学生见习实践“走马观花”,缺乏明确的实践任务和实践要求;实践基地的单位、企业也没有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操作训练,只是让他们打打杂、跑跑腿,并未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对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虽然在拟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书时,对于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任务和内容都有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按照这些规定进行实践教学的。本来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实践环节结果变成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一个点缀或是用来平衡教师工作量分配的一个辅助。本科实践教学过程被整个儿地变味了。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构想

为了改变实践教学的上述现状,真正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活动,2015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工作目标:“优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完善实践创新的管理机制,探索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体制与机制。”但应当看到,学校搭建的是一个优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宏阔理论构架,真正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实践教学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的,还应在实践教学的微观具体方面进行一些更明确的改革探索,那就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指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衔接、师生研习互动及多种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融会贯通,使实践教学真正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和提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能力三位一体。即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在实践训练中灌注着理论指导与能力提升,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落实理论指导与总结。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两翼,理论教学主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训练则是检验、运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活动。而且任何理论都源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提升。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2〕有论者在谈到现代大学实践教学基本观念时也强调,要“树立并重发展观念”,即“要正确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各有长短,不能重此轻彼,坚持并重发展不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而是要着眼于教学整体目标需要,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3〕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能力三位一体非常重要。

其次,教学衔接上,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三位一体。即在实践教学内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以培养高素质和创新人才为前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揉为一体,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和任务为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校作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因此,改革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内部衔接上,要注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三者相结合。

再次,师生互动上,要实现专业建设、实践训练和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即将教师科研活动、实践训练内容和学生自主创新融为一体,力求“实践专业化,专业项目化”。换句话说,教师带着科研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将学生吸纳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这样一来,科研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科研实践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师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教学相长,共同促进,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丰富和提升教学理论,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资源整合上,要实现校园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三位一体。即尝试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聘请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做实践指导老师,到学校实训中心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丰富和活跃实践教学内容;本校师生则走出去,到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做科研项目的交流合作和实训操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要创建网络实践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把社会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等。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改的具体做法与建议

前面所述的实践教学改革目标与构想实际上还是一个教学改革的蓝图或者说方案,要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的整体贯通性实践教学体系,还得从以下方面展开具体的落实和尝试。

首先,从本科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三者的衔接关系,使整个本科教学体系一脉相承、贯通起来。这不仅牵涉到教学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比例的适当调配,还牵涉到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安排,要求改变以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倾向,打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坚硬壁垒,真正实现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着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灌注着理论的指导与提升。具体一点来说,改变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所占的总比重,真正实现《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我校2014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总学分数为180学分,实践课学分为28学分,占总学分数的15.6%,超过了此前的11.8%。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实训项目,即把理论课挪到应用文科实训中心去讲授,一边传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训演示。或者增设一些开放式实训选修课,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贯穿理论指导和专业知识运用,并结合地域文化经济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和有计划地进行地域文化方面的教学传授与科研指导。

其次,从实践教学各环节内容的衔接方面,在短学期实践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各环节内部做到教学内容的真正贯通。以往的短学期实践教学、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几乎都是各不相干,互不牵连(除了有些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具有连贯性之外)。为了打破实践教学的这种零散现状,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计划与安排上,要做到纵览全局,统筹规划,对大学四年各个学年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计划性和整体性;又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些与地域文化经济发展需要相关联的社区文化调研、资料收集与整理、地域文化考察、文案筹划与制作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并把这些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多做一些与上述话题相关的课题研究,而不是像以往一样都是写作一些纯文学性的研究论文。这样一来,才会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内部的真正贯通。

再次,从师生研习互动方面,将教师科研活动、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等三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可以跨界地选择一些贴近文秘方向的课题进行研究,如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苏州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及古村落保护研究、历史街区的文化发掘与提升、市场经济和社区文化调研及秘书文化历史的考察等,这样一来,教师可以使自己的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这些科研思路和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丰富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吸收到自己的科研实践中,真正达到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训练。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真正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学有所乐和学有所获。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说,各个学年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更明确和具体化,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体制,增加学生自主科研创新项目的数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同时,应尽可能地使这些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社会发展需要,融创新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实践的热情和兴趣。

最后,以“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实现社会资源、校园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开拓实践教学领域,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如前所言,以往的实践教学往往流于走过场,学校教师的指导作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质性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也是敷衍了事,没有真正融入社会实践中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的专家或技术人员做实践指导老师,到学校实训中心现场指导和传授经验,丰富和活跃实践教学内容;本校师生也可以走出去,到企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做科研项目的交流合作和实训操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丰富实践经验和提高创新能力;特别是学校要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带着课题到政府机关或公司企业进行临场实践,真正掌握实践环节,提高科研水平,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或者让新进教师先进政府机关或公司企业进行实践取经,工作一、两年后再正式走向讲台。总之,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能进行理论与实践双边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队伍。此外,创建网络实践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将社会实践与网络实践相结合,拓展实践活动领域,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如在校园网络上开辟专门的课程讨论区和才艺展示区等、开展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制作、课件制作和网络演示活动等来提高学生实践热情,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践指导等等。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实践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不论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是为了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抑或是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建设和发展等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一,可以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的人才培养更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尤其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因为实践教学改革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强调实践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关联,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其二,可以更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4〕实践也证明,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获得,仅靠课堂教学无法达到,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更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还可以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反过来显然也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可见,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改革具有极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尝试。

〔参 考 文 献〕

〔1〕〔3〕陈云棠.对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1):65-69.

〔2〕邱华青,王眉.树立“三位一体”实践教育观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04):92-95.

〔4〕自蔡卡宁.应用型人才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J〕.经营管理者2008,(01):70-71.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陈娇华

实践教学与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 要:从高职文秘专业要培养企业适用的人才出发,对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文秘;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杨海清(1965-),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秘专业教学和高职教学管理。

一、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体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体系不完备

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仅仅局限在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 办会能力、办文能力、办事能力) 、一种素质( 综合素质)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形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准确,教学体系不完整、教学内容不切题和教学考核体系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和水平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匹配,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不明显。

(二)教学保障体系缺乏

1.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实践背景和经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师资大多来源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且不少文秘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为中文、历史、汉语言文学、公共关系等,对于文秘工作实践经验普遍不足,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不佳。

2.实践教学条件无法支撑实践教学要求。很多开设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主观上,不愿意投入,在很多高职院校领导的头脑里,文秘无非是写写和说说,重点在公文写作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无需在硬件上过多投入;客观上,由于扩招和基本建设的需要,资金缺口大,在教学设备投入上很少考虑文秘专业。在这样的主客观因素下,文秘专业的学生很难真正学会使用现代办公设备更无从熟练操作,这样的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很难让用人单位认同其专业背景。

3.文秘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综合实践平台,它对于弥补校内实践资源的不足,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有着校内实训场所无法提供的条件和优势。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对于涉及自身商业秘密的岗位会给予保护,他们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到业务文件、商务谈判、内部会议、企业客户、企业账册等实质性内容。因此,文秘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少、即使安排在办公室实习,学生的参与度低、实习变得表面化,且学校组织难度大,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际效果难成比例,这就要求文秘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须另辟途径。

(三)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文秘专业采用得较多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案例分析、教学演示、角色模拟等。大量的案例分析虽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秘实务的认识,但文秘专业案例的典型性不显著,文秘工作中具体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案例教学所起的作用有局限性。教师课堂演示也是文秘专业教师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一方面是硬件设备和台套数太少,另一方面,也有实践课时和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演示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實践效果有限。近年来,角色模拟法使用也较多,改变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的局面,但由于学生本身缺乏职业体验和职业认知,场景设置只是一种想象的环境,加之专业教师本身没有文秘专业的实践背景,角色模拟的效果及教师的点评、引导无法到位,在客观上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不足

传统文秘专业教学强调文秘工作的辅助性、从属性,依托具体的工作单位和领导才能实施,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文秘专业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思想。

二、提高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优化和完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准确定位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构建与文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优化首先必须做好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很难有着力点。必须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而深入的跟踪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人才的真实的素养要求,方可确立秘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顶层设计,因此,现有高职文秘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建立与理论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且保证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个基本保证,高职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总课时数应该在50%左右。以我院文秘专业为例,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形成“四模块、五层次、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四模块”是将实践技能分为:核心技能模块、文秘专业通用技能模块、文秘专业特定技能模块、跨行业技能模块;“五层次”是根据各模块实践技能的内容不同,分成五个层次:与理论课溶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实验层、专注于单一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训层、多项技能相融合的复合型实训层、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实习层、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竞赛实训层;“多能力”是通过这一实践体系的实施,使文秘专业学生具备“办文、办会、办事”的职业特定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一定的跨行业能力。

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目标是强化高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尤其是体现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职业道德的全面和谐发展。

该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实现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使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要求融合,兼顾了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发展逻辑,体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的特征,使培养的学生就业后上岗快、职业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强。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彰显实践教学项目的职业性。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育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是将四个模块下的实践教学内容分成五个层次,打破原来依托理论知识为线索组织实践教学的旧模式,开发以文秘岗位能力需求为线索的实践教学资源,在实践内容层次化设计中,根据文秘岗位的主要职责,进行职业能力分解和项目开发,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提升的系统化设计,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使传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合,并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科学、灵活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每一层次下的实践项目,结合职业背景进行情境化设计,按实践项目设置技能目标、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1.直接引进具有文秘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我院为例,直接引进在企业办公室和档案室有十多年工作经历的资深管理者。这类教师引进后,尽快安排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在校内资深教师的帮带下,以其原有的专业实践背景,他们将成为最为理想的实践教学师资。

2.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强化培训。为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可安排他们到中小企业办公室挂职锻炼或直接安排从事相关业务工作,时间不少于半年,以熟悉办公室的日常事务、业务流程处理、办公室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工作特点;在校内实训室工作一年左右,作为实训辅助师资,安排资深专业教师帮带,熟悉实训流程和内容;参加秘书或相关专业的全国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熟悉职业资格考证内容。

3.利用校本资源,聘请学院办公室、人事处、宣传部等部门的资深管理人员且具有教师资质的担任兼课教师。采用校本培训、以老带新、内部交流等形式,从整体上提高教学团队的实践指导能力。

4.聘请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业务骨干承担专项实践项目的指导。建立一支稳固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邀请他们与本校教师共同进行实训项目开发、实训教材编写,开展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5.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开展的管理咨询、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选派资深行业专家帮带年轻教师,提升实践指导能力。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层面要在制度、资金、考核、激励机制方面给予支持,才能保证教师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畅通。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根据文秘专业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和项目设计,依托校内外实习基地,改革原有实践教学方法,运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新颖性、参与度和实效性。从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运行情况看,实践教学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教学实施是薄弱环节,此外,文秘专业实践性教材支撑难以到位、文秘专业数字化资源库太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因此,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专业教师应该精选项目案例、提供真实情境、强调实际操作、突出自主实践,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领悟职业角色,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四)加大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投入,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场地,这均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尤其是多元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工作岗位操作流程进行模仿,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文秘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建立集实物、虚拟技术和仿真技术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硬件投入保持先进性,软件投入保证技术的前瞻性,仿真模拟环境体现真实性、实训运行资金的连续性,这样才能保证校内实训基地发挥应有的效用。现代化的教学实训设备、以多媒体技术开发的教学训练软件、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实物和现场布置等,这些实践教学投入,对于文秘专业学生进行各项基本技能训练十分有利,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各种角色在模拟环境中体会职业要求,提升职业技能,形成职业习惯。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可以为文秘专业学生进入单位实习,进行顶岗实践奠定良好基础,容易为实习单位接收和认可。

(五)采用资源互补和共享形式,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环境设置是以仿真为主的,尽管可以提高學生的实际技能,但与真实的职场环境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职业氛围和职场工作实务是校内实训场地无法提供的。只有企业才能为学生实现专业知识运用、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的真实环境,企业在人才培养中所承担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所用,同时可以增强校内实践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鉴于文秘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接受人员少,岗位敏感度高的特点,文秘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依托行政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母公司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采用资源互补和共享形式,建立和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如依托地方档案局的业务指导处,了解企业档案整理的需求,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为其解决困难,并建立基地,成为学生进行实训和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我院工科专业的大型校外实习和就业基地,其办公室、车间均需要一定数量的文秘和内勤人员,在安排工科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安排少量文秘专业学生,企业也很欢迎,且降低了企业招聘和管理成本,也容易通过这一途径安置文秘专业学生就业。

(六)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竞赛,关注创新能力培养

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是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秘书职业技能的一项重要手段,校内外文秘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学生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职业资格证书既可以为学生谋求就业岗位提供保障,也可以通过参加技能考证帮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院从2002年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来,中级秘书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生的就业率连续8年在95%以上。近年来,在重视职业技能证书的全面实施和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和专业社团活动,通过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以学生自我组织为主,专业教师指导的这类活动整体氛围轻松、民主,发挥余地大,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且每一项活动目标明确、预期结果值得期待(学院有专业学分和奖励学分)、中间过程自由度大且有发挥余地,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创造性充分体现。每一年度的社团活动展示月中可以看到学生精彩的专业技能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常常超出老师的预期。

(七)建立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反馈评价体系

要像重视理论教学的考核那样,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考核工作。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反馈体系,加强校内各模块实训的考核和质量检查环节,真实反映学生实践学习的结果。特别要加强毕业实习的指导和跟踪,多形成一些过程性考核数据,真实测评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

[3]周清香,平先秉.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5).

责任编辑 何颖萍

作者:杨海清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高中物理论文下一篇:幼师生顶岗实习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