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技能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广泛运用到高校教学中。为了探索影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现状的影响因素,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访谈结果分析、课堂观察分析,提出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成效的方法与途径,以期今后对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参考和借鉴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教学技能的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于教学技能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    本研究青海省某师范院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信息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對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本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找出优势发现不足,对青海某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相应策略,进而使该校的本科师范生具有更加出色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   青海省    本科师范生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5G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备受瞩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更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指明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前进道路[1]。2018年6月,教育部发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这一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参考。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要求,也进一步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挑战[2]。任友群教授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中从标准出台的背景、标准研制的原则与思路、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标准的框架和基本内容、标准有效实施的建议方向与路径方面对这一文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再一次强调了新时代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要求[3]。

本研究参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编制符合该校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进行问卷发放调查,拟从问卷分析、现状研究、对策及建议等方面展开,旨在提高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融合。

二、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以青海省某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来自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乐表演、小学教育(全科)、历史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地理科学16个专业。利用问卷星共发放问卷556份,回收556份,有效问卷548份,有效率98.56%。研究对象来源于师范院校,男女比例不均衡,造成研究结果在性别方面具有一定的偏差,但在不同年级分层次展开调查,便于针对不同层次的现状进行研究。

2.2研究工具

2.2.1问卷构成

参考《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4],制定《青海省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第一部分关于个人基本信息情况,共3道题。第二部分是一个包括三个维度、27道题的5点式李克特量表,全部为单选题,题目赋值1-5分。该问卷从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三个维度调查了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2.2.2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表3可知,该问卷不管是对于整个问卷还是三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0.966、=0.866、=0922、=0.959)均大于0.8,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高,研究意义较大,可用于正式测量使用。

2.2.3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对样本数据进行效度检测,KOM值为0.967,说明问卷效度良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被试所有问题平均得分为,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技术支持教学3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分分别为3.45、3.65、3.40,均高于平均分3.00,可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好,结合问卷平均值可知,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师范生中掌握较好,但水平不高。

3.1基础技术素养

从基础技术素养这一维度来看,可将该维度分为3个部分。第4-6题属于对信息技术的意识形态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该校88%的师范生较为喜欢学习一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96%的师范生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进展,92%的师范生有借助网络在线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受疫情期间的网络学习的影响,该部分表明该校师范生大部分重视了信息技术意识的形成。

第7-10题属于对信息化设备的硬件软件应用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该校82%的师范生能够在见习期间操作教室中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仅仅只用62%的师范生能够及时处理并解决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现的问题(但是,在对一些愿意进行2次调查的学生当中,由于邓宁特鲁格效应,大部分被测对象存在认知偏差[5],在设计实际问题让被测师范生解决突发情况时,面对硬件问题,绝大部分师范生基本不能解决;面对软件问题,73%的师范生也不能及时解决)。

第11-12题属于信息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5%的师范生尊重网络知识产权,97%的师范生在网络使用时注重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在网络上不散播或传播非法信息。总之,该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整体较好,但是在对于硬件、软件的应用有待提高。

3.2技术支持学习

在技术支持学习角度,我们可以将问卷从三个方面阐述。第一方面主要是学生利用技术工具的能力,第13-14题统计结果表明有95%以上的师范生能够迅速甄别获得所需资料,有约92%的人能够追踪专业发展前沿,获取关键专业线索。第二方面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的学习自觉性,第15-16题统计结果表明约有90%的人能够不受外界蛊惑干扰,及时完成任务进度;有92%的人能够经常利用技术工具规划学习、储备知识。第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学生对于技术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统计结果表明约有93%的师范生能够利用技术与他人协作,有92%的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工具处理数据并分析问题,约有85%的学生能够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问题探讨。

结合三个方面调查显示,技术对于学生的帮助占比很大,更多地学生是能够熟练的运用工具去处理分析问题的,但是通过技术与他人交流沟通方面还是稍显弱一点。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主导者,老师为辅助,通过技术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3技术支持教学

从技术支持教学这一维度来看,我们可以细分三个部分来分析。第20-21题展现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利用技术制作有效的教育资源或创作原创作品的学生不足90%,因此不难发现该校师范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第22-23题展现了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约有95%的师范生能够判断数字教育资源优劣,并且能够规划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第24-30题则是学生自己通过数字媒体获得的知识成果,有约95%的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提供学生学习的平台,约90%的师范生能够知道两种以上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能够了解数字媒体的运行环境、工作流程等等,但是不足90%的学生不能对于数字媒体工作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相应建议。

教育信息化近几年来越来越普及,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数字化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同时能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减少老师单纯对书本知识的枯燥传授,更多拓展课外知识,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问题及对策研究

4.1社会层面

对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社会层面,21世纪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也逐渐被重视,但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从全面把握,切实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走向教师岗位、走向社会时,能更好的促进教育的发展。

4.1.1存在的问题

1.政策及研究的局限。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但是,这项政策更多的是针对中小学在职教师的,而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相比,无论是自身情况还是所处环境,都有着很大不同,因此,我国现有的大部分政策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2.重理论,轻实践。调查显示,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产生阻碍,例如:设备资源不足、计划安排不合理等,导致政策的实施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持续有效的实施下去,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不足。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不断进步,但由于全国各地教学设备及教育水平等条件发展并不均衡,西部硬件資源、师资力量等条件仍存在限制,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造成阻碍。

4.缺少教师示范引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师范生具有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但却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去提升,这时候便体现出一个引领师范者的作用。

5.缺少技术类教师。有了一定的提升方向后,还要有着切实的技术指导,才能科学合理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现存问题之一,便是缺少技术类教师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指导,以至于出现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设备运用不合理的现象。

4.1.2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社会层面对策:

1.利用好现有条件。西部信息化教育发展条件有限,但只要我们合理对现有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在过程中对信息化教学进行发现及创新,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有限的条件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最终达到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2.合理安排提升计划,持久发力。因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很多师范类高校也尝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但也存在因安排不合理,导致计划刚开始执行时热情高涨,但最后却不了了之的现象,所以要想切实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根据现实情况作出合理安排,并坚持下来,持久发力,才能见成效。

3.加强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师范生的授课老师的引领示范是对师范生最好的教学方式,如果授课教师在进行内容讲授时,多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与教学模式,用课堂的整体向师范生潜移默化的传达新型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则会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造成显著的影响。

4.2学校层面

以青海省某师范院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该师范院校在校本科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该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青海某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的应用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优化策略,进而使该校的本科师范生具有更加出色的应用信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4.2.1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的落后。目前,青海地区教育观念的落后成为制约信息化能力发展的至关因素。特别该校师范生对教育信息化能够推动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领悟不足,行动不足。该高校作为师范院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宣传力度偏低。

2.重技术,轻理论。很多教师对教育媒体和信息化教育的区分度不高,甚至误认为等同,这种错误的理念导致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看重技术、轻视理论”现象的产生,使信息化教育成为了“摒弃理论”、“技术至上”的空架子,使得信息化教育的实现变得缓慢,甚至停滞。

3.教师素养不足。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新的机遇之前,教师不仅仅需要了解和熟悉教育技术理论,还要掌握如何使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以及如何取舍和选择各种教学软件等等。教师信息素养不足会直接导致是信息化教育受阻的关键因素。截止调查之前,该校熟悉掌握和操作的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力量短缺。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上机操作能力有所欠缺,不能更好的应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具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但却对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手段的理论缺乏了解,无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难以使教与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4.硬件资源有限。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较为完善。该师范大学所有教室均配备电脑、投影仪、白板;可查询网络机房55个;各类实验室732个;录音棚12个(可用6个);报告厅5个;微格教室8个。但是部分设备较为落后,该校师范生在教育见习期间走入中小学见习期间发现,部分中小学信息化设备比该校要先进,要智能的多。

5.专业发展不平衡。本研究基于该校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全科)、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藏)、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16个专业不同年级师范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师范生98%认可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注重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方法与技巧,只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本专业教学,更多停留在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与搜索专业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往往来源于网络素材的获取,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创新设计能力,缺乏借助除本专业之外的教学技术的意识[6]。

4.2.2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学校层面对策:

1.学校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校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影响和制约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学校的硬件配件较为齐全,但是存在损坏,网络不通畅,网络覆盖不全面等问题,甚至有的机房、录音棚处于关门状态,学校的专业人员为了维护设备,教室的白板只能通过教师的校园卡才能通电。微课教室的使用需要通过申请才能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接触的硬件设施较少,对其使用和维护知之甚少,不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求,从而使能力的培养变为空谈。除了提供硬件环境外,必要的软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校,助力能力的培养,故学校的软硬件的支持能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构建层次递进,多维立体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连续的工程,针对该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定培养系列课程,在课程中設置中,依据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知识获取层次,开设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实训课程三种维度课程。在三个不同的维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开设不同的课程。

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认定。该校作为青海省特色师范院校,争对师范生制定属于本校特色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生在深入而扎实地学习本专业科学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思维品质,具备优良的信息化教学素养;同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能够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的翻转课堂。

4.3学生层面

师范生作为教师岗位的主要来源,其自身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适合教学变革的过硬本领。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教师于新时代的一种生存能力,更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石,因此师范生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必要的。

4.3.1存在的问题

1.现代化的教学观点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当中,以教为主的中小学教学模式,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方式。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师范生应该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手段,创设更加新颖的教学情景,打造更加丰富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围绕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加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2.智能教学软件认识不够了解。调查中发现,该校师范生对于先进的智能教学软件不够了解,且大部分同学仅仅会使用PPT制作简易的教学课件。作为5G时代的新型教师,师范生们更应该拓宽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加直观更加可视化的实用软件,特别是理科教学方向师范生,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不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呈现出来,这就违背了学习信息化教学的初衷。原封不动的将书本上的内容通过媒体进行教学是严重的错误认知,信息技术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为我们的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4.3.2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个人层面对策:

1.树立信息化教学观念。时代更迭,万物信息,教育的信息化也在逐步进行。师范生作为预备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思想,从而真正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要想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是师范生本身树立信息化教学的观念,理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作用,明确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强化师范生主动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主观意识,最终能够主动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2.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师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科学正确的所学学科内容,并且要有能在实践中良好运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备信息化教学相关知识。师范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时,应认真提升自身教育技术水平,掌握相关理论与技能,理论方面要求师范生能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实施策略,技能方面要求师范生不仅仅是能制作出精美的PPT,还能熟练掌握在教学中最常见软件的应用,例如Flash、Authorware、Focusky、IEMaker、Director、ToolBook等多种媒体的制作方法,要求师范生能独立制作出有效的教学资源。师范生应该认识并了解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高低,而后针对自身薄弱处进行提升训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本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也利用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改进教学。

3.加强信息化学习能力。为保证信息化教学长远发展,实施教学的教师也应不断拓展自身信息化视野,不断更新信息化理论,师范生更应具有信息化学习能力。师范生应做到在信息化环境下,主动获取有价值的资源,拓宽教育教学的专业视野。师范生不仅只依赖于学校课程进行相关学习,还可以依托网络精品课程,通过MOOC等平台进行多方面、个性化、专业化的学习,以提升自身信息化学习能力。师范生也可参加各类信息化大赛,例如“互联网+”、“师范生微课大赛”等,通过相互学习、竞技实践,以提升自身信息化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随着5G时代的到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对于未来的学校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校师范生作为青海省未来教师行业中的主要来源,加强自身水平,适应时代要求是必然的。提升青海省教育质量,缩短东西部教育差距,这不仅仅是师范类高校的责任,也是每个师范生的目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DB/OL].(2018-04-18)[2019-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Z].

[3]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8(10):5-14+40.

[4]闫寒冰,李笑樱,任友群.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评工具的开发与验证[J].电化教育研究,2018(1).

[5]陈彦君,石伟,应虎.能力的自我评价偏差:邓宁-克鲁格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2):2204-2213.

[6]王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0):152-153.

罗贤德(1998- ),男,汉族,新疆伊犁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李雪(1999-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李佳音(2000-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刘全娟(2000- ),女,藏族,青海门源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基金资助:青海师范大学2020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qhnuxskj2020014)

作者:罗贤德 李雪 李佳音 刘全娟

基于教学技能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现状调研

摘要: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广泛运用到高校教学中。为了探索影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现状的影响因素,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访谈结果分析、课堂观察分析,提出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成效的方法与途径,以期今后对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现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了湖南文理学院3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8份,涉及2017级至2020级学生,覆盖文史、理工、艺术、法学、教育与经管9个领域,男生占比26.62%,女生占比73.38%。笔者随机抽取15节课堂进行观察,课堂观察包括专业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覆盖文学、理工、体育、法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包含电子商务及法律、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商务英语、体育教育(师范)等13个专业,25个班级,调查参与学习的人数1088人次。在2020级、2019级、2018级中随机抽取了33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其中女生22个,男生11个,涉及中文、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地理科学、会计学等20个专业。

(二)调查方法

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设计了大学生混合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观察记录表、访谈表,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对本校的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研。

(三)调查内容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各种线上学习渠道应运而生,网课软件的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腾讯课堂、钉钉、MOOC、超星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上传教学视频等在线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2]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现状是怎么样的。如何充分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达最好的学习效果。为了调查出大学生混合学习的学习现状,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混合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平台、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时长及学习效果6个维度展开调研。

二、调查结果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

全校开展的公共选修课通过泛雅网络平台与智慧树开展教学。在泛雅网络平台上的课程达26门,智慧树网络平台课程达15门;据统计,已有300余位老师使用过慕课开展教学,开设了382门课程,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小语种、文史、政治等多个领域知识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导作用,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管控者”,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对于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综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56.47%的学生表示满意,43.5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大多数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为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学习成效。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师生之间多了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线上讨论,教师可以在线上答疑解惑。对持不满意态度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29%的学生认为混合式学习加重了负担,教师布置的线上与线下的作业重复度高,使得学生需学习多重学习材料,难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此外,混合学习的学习内容繁杂,难以成系统也是学生持不满意态度的原因。[3]

为进一步探索影响学生不同混合学习态度的因素,从学生混合学习心理维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挖掘混合式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影响大学生混合学习成效的心理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学生会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产生抵触心理,对考查课线上学习任务,学生持应付的学习态度,临近期末考试才来突击复习,心理上易产生焦虑感。调查数据显示,72.3%的学生在考试前都会产生焦虑感,甚至有60.43%的学生会出现失眠的情况,以致影响第二天的考试状态。仅有3.69%的学生不会为平时的学习而感到焦虑。在考前会焦虑与考前不会焦虑的学生中,“经常会焦虑甚至失眠”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都并不满意;而“偶尔会焦虑但自我调整后就好”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效果满意度会比“经常会焦虑甚至失眠”的学生好一些;“从不会焦虑”的学生与前二者相比,他们对自己学习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均值为7分,高于前二者。

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成败,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2)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线上学习内容与线下课堂重复,线上线下的作业量加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教师在线指导力度不足,学生的疑难问题多,教师难以一一回复。

3.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混合学习以手机、电脑为辅助工具,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充分集中,学习易被网络诱惑分散学习注意力。

4.线上课程资源与教材不统一,学习内容难以成系统。

三、数据分析与结论

(一)数据分析

1.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基于调查问卷结果,对大学生的学习时长、学习态度、学习地点展开调查,调研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长由学生的自律性、学习能力决定,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件學习任务上所花的时长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学生习得的能力各不相同。笔者对278名学生的日学习时长进行了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278份问卷中,45.68%的学生周学习频率在3次以上,43.53%的学生周学习频率在2到3次,10.79%的学生能一周学一次。41.37%的学生会进行课前预习,而58.63%的学生不会进行预习。当涉及到复习的问题时,232名学生表示会复习的,复习的时间包括日总结、周总结、月总结以及期末复习月。也有46名学生表示不会复习。

52%的学生会选择在图书馆学习,37%的学生会在寝室学习,9%的学生会在教学楼的空教室学习,2%的学生选择在其他地方学习。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图书馆有学习氛围,能够助力自己专注学习,在寝室里会有嘈杂的声音影响学习的专注度以及学习的质量。从表3中数据来看,日平均学习时长在3小时以上的有44人,在0.5~1小时的有60人,1~2小时的有113人。47%的学生日平均时长都集中在1-2小时之间。

2.课堂观察分析

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可以仔细观察到学习者与教学者的行为。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线上学习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学生可以利用在线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基于课堂观察的数据,课堂上老师提问次数共有69次,居所有互动情况中的第一位。

3.访谈结果分析

基于访谈结果,在学习态度方面,从是否预习、复习所学内容,对待作业的态度,学习频率来体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平时积累型”,也有近90%的学生“认真对待作业”,但多数的学生表示,不到期末不会复习。预习与复习受到课程的要求、自由时间影响,时间多或课程难度大就会进行预习。

在学习动机方面,有10名学生受内在因素如好奇心、个人目标影响的,有6名学生受外在因素如竞争力、奖学金影响的,而有16名学生表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都有影响。

在学习负担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任务分为线上作业以及线下作业。在访谈过程中,由于线上线下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产生抵触感。33名学生对于混合学习的学习负担程度如表4所示。

(二)结论

首先,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利用国内高校的开放的学习资源进行混合学习。大学生混合学习的内容以专业课为主,此外,还有公共选修课、小语种课、考证培训课程等。大学生的学习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学生提升自我的需求,混合学习是学生补充知识、提升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教师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的课程学习进度等,从学生、教学目的、课程教学情况、教学方法、环境、学生反馈、教师自身的角度判断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4]

其次是大学生混合学习的学习平台,通过问卷调查,使用智慧树平台进行学习的有203人次,居所有在线学习平台首位。超星学习通以及钉钉位居第二第三。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名学生可以使用多种学习平台学习不同的内容,以此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访谈过程中,76%的学生表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无论是上课的专心程度、学习效率、学习成效都会比非混合教学模式要提高了许多。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受益,值得在高校现实教学中推广。

四、建议

1.提升课堂资源质量

教师在课前应加以问题的导入,利用线上视频资源、电子书籍资源、PPT等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提升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线下课堂上有意识强调某个知识单元重点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重点进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掌握学习程度。[1]

2.提高教师在线指导力度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化,注重课外作业量的合理性,及时地、恰当地指导学生。整合学生的疑难问题,为学生解答疑惑。

3.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对于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具体到每一个知识单元或者专题研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特质,灵活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中重要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展示自我的能力应该成为有效教学的评价指标。[3]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增加小组学习的部分,在课堂上,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提升的空间和机会。

4.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过高的焦虑和过低的焦虑程度都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过低的焦虑程度则缺乏学习动机,过高的焦虑程度则会导致精神紧张、生理上出现紊乱、失眠等等,进而影响学习。

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

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本文通过调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现状,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混合学习成效的因素。如线上线下双重任务量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混合学习的内容繁杂难以成系统,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提出小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等建议,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数据支持。高校教学设计需适应教学发展趋势,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海燕,冯青文.混合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05):155-156.

[2]陈秋利. 大学生混合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

[3]包晓岚,吴伟荣.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商业会计,2020(23):115-118.

[4]管恩京.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M].北京.清華大学出版社.2018:6-7

项目来源:湖南文理学院2020年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编号:YB2017

作者:唐秋婷 凌云

基于教学技能的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公安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主张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对分”教学时间。本文以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以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对分课堂  公安应用文写作  教学模式

《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是我院公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重于对学生写作思维和写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所需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但一方面由于学生未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对写作课程不重视,学习主动意愿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公安应用文写作课堂上存在“重讲授,轻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参与度低,师生、生生交流少。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上述的现状,走出师生互动少、生生交流少的困境,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意愿,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笔者选择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进行试点教学。

一、对分课堂介绍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性和教学的情景互动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是建构主义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独特结合。

对分课堂在具体操作上是指把课堂的时间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讲授时间;另一部分为学生学习时间。注重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鼓励自主性学习,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过程,首先是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环节,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框架,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其次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环节,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最后是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环节,即带着课后的自学和思考结果与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流,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组间讨论。用三个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命名,也可简称为PAD课堂。该教学模式的关键创新在于根据大学课程的设置安排,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讨论的时间分隔,实行隔堂讨论(一周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内化吸收教师的授课内容,此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为下堂课的讨论有充分的准备。对分课堂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听课、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增加教学中的师生交流与生生沟通,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公安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施

笔者尝试在通知、计划、呈请拘留报告书等文种的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根据公安应用文写作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训练,在张学新教授的对分流程的基础上,分为“精讲——内化吸收写作——讨论交流——总结写作”四个环节。

(一)精讲环节

教师讲授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在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重难点,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提炼,按照“框架——重难点分析——任務布置”三个步骤进行。例如在呈请拘留报告书的精讲的内容主要有:知识框架是呈请拘留报告书概念、法律依据、结构、制作要求;呈请拘留报告书的重点是结构的制作,难点是呈请拘留理由的写作及案件事实的叙述;布置的任务是阅读范文自行总结呈请拘留报告书的模板,根据案例材料,重点制作一份呈请拘留报告书中的拘留理由。

(二)内化吸收写作环节

精讲环节完成之后,学生能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按自己的节奏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内化吸收主要通过“看和写”完成。“看”教师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里的资料包,资料包中有范文、视频、案例等学习材料,除此学生还可自行去搜索相关的资料,通过自学,在接收新内容过程中,会与教师讲授知识体系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形成个性化学习体验之后,需要对阅读查阅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并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或撰写读书笔记等形式展现出来,同时也把内化吸收的写作理论知识,外化为一篇写作实践作业。例如讲呈请拘留报书这一文种的写作,给学生提供了包含了写作范文(范文有优秀的,也有不符合规范的)、关于拘留及呈请拘留的法条法规、写作中普通叙述及法律文书中案件事实的叙述、犯罪的构成要件等资料的资料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把阅读材料的习得及困惑撰写成读书笔记;阅读范文评析范文后,总结出一个呈请拘留报告书的模板;为提供的案例材料制作一份呈请拘留报告书,重点制作呈请拘留的理由。

(三)讨论交流环节

这是学生交互学习环节,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每小组3-4人,挑选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展示小组成果。承接前两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围绕两项内容进行:一是围绕学生们“亮、考、帮”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对“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等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10-15分钟),例如在“通知”这一文种的讨论环节中,通过阅读资料包,学生能把握“哪些情况下制发通知”“为什么要通知”“应通知什么”等,但是同时也会存在一些疑惑,如“不同种类的通知结构形式是怎样?”“指示性通知和事物性通知的区别”“如果遇到多层转发通知时应如何撰写标题”等,围绕“亮、考、帮”展开交流;一是围绕完成的写作作业进行互评交流讨论(20-30分钟)。例如“计划”这一文种的讨论环节,课后很多小组都选择制定了公务员迎考计划,课堂上小组内部对小组成员的迎考计划进行互评,围绕开头部分应如何写,正文部分目标任务如何制定、具体实施的方法措施如何写、如何保障计划得到施行等等,如何进行结尾,展开交流讨论。教师在教室巡走,监督学生参与讨论,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引导和回应,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小组作业到班级内展示。讨论交流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有了前两个环节的学习积累,进行较深入的交流、讨论与巩固,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完全掌握。这一环节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呈现出的是平等对话关系。

(四)总结写作环节

在对分实践中,经过讨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思维变得活跃,因此,讨论范围经常会超出预期,讨论时间也经常会超出预定时间。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课堂讨论不能一直持续。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简短的小结。小结的内容是肯定小组讨论结果,在小组讨论结果基础上,总结概括每次作业的写作思路及提纲;同时梳理已发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出梳理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方法和途径。经过知识的接受到自我消化吸收,再经过讨论交流及总结,发现作业中的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要求学生再次把内化吸收环节所布置的作业,进行第二次写作。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公安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一)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以往公安应用文写作课堂上,教师按照基本的框架概念、特点、分类、结构制作、写作要求,按部就班的把内容讲授完毕。两节课下来,成了教师“一言堂”,学生“飘飘然”。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未参与到教学中。在对分课堂上,教师精讲重要知识点,但并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课后通过自行查阅资料,阅读材料,形成读书笔记,及布置写作任务,以任务作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要带着课后的收获、疑惑、作业参与讨论,所以课下学习会更认真、主动。另外小组讨论表现、优秀作业展示都会纳入到平常成绩的考核中,为了拿到高分,每个小组都会很认真的对待,这也会促使学生把学习成果外化为高质量的作业。

(二)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往课程上,课上着上着就“满堂灌”了,学生听着听着就“飘飘飞”了,教师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少。对分课堂上,有专门的环节是互动交流。学生就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及产生的疑问、困惑等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并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小组讨论意见,然后就各小组讨论形成的意见进行全班级的第二层次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锻炼表达能力,学会借鉴他人视角,互相启发、促进,深化理解,同学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教师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参与小组内部的讨论,可提问题激发小组交流,可为小组解疑答惑,从而引导小组内部及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总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幅度都大大提升。

(三)学生的评价体系更客观、全面。

以往公安应用写作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主要是采用期末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期末成绩占比70%,平时成绩占比30%,所以学生中存在“重考试,轻课堂”的现象,考前突击复习,即使平常上课不认真,考试也可能通过,另外考试一般又侧重于理论知识点,对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考查不够。在对分课堂上,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改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平时成绩占比70%。期末成绩占比30%。教师通过学生的读书笔记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的情况、课堂实训、课后作业等等对学生学习成绩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的质量,强调过程性评价,对对分课堂取得良好效果也十分关键。

(四)学习效果提升,写作能力可得到提高。

在以往的公安应用写作课上,也有写作训练,但是以“讲为主,练为辅”。一般是讲完后,布置作业,间隔一星期作业上交,作业上交后批改,中间得再间隔一星期才能讲评。所以从写到评析时间间隔太长,印象也不深刻,效果不明显。另由于教师授课班级多,人数较多,无法细致地批改学生作业,学生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反馈,也看不到写作上的进步,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减退,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对分课堂上,写作的实践过程是“知识的接受——消化吸收——写作训练——交流讨论——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及自己内化吸收的知识,围绕小组成员作业进行互评,互評中可以发现小组成员作业中的优点及不足,一起重点探讨应如何构思写作,在交流讨论得出共识之后,再进行写作训练。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知识互补,思想碰撞。在经历过一次集体思想碰撞后,作业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且可以梳理新的写作思路,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再进行第二次写作。与第一次写作相比,第二次写作思路更明确,所以写作内容更全面,结构更完整,作业质量更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明显得到提升,写作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四、结语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理论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应用的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生生、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水平,解决当前公安应用文写作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分课堂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哪些文种适合采用对分模式,哪些文种不适合;对分课堂上时间的分配及对课堂的控制;如何高效的引导学生讨论等等问题,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总体来说,对分课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作者简介:

刘江清(1986-),女,江西萍乡人,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作者:刘江清

上一篇:银行监管综合效能途径研究论文下一篇: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