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供给远不能满足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而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升级与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慕课医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慕课医学教育论文 篇1:

慕课及其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探讨

摘 要:慕课具有高效率学习、评价方式新颖、交互方式多样化、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提供学习档案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教学。医学教师要通过训练成为一位慕课主讲教师,加入慕课制作和教学团队,利用慕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克服医学教育运用慕课的劣势,与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相结合,较好地完成医学课程教学。

关键词:慕课 特点 传统教学 医学教育

慕课是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的音译,英文意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规模性、开放性、易得性为特征[1]。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Coursera,是全球MOOC三大平台之一,之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陆著名高校相继投入慕课运动。Coursera开设的课程涉及医疗、健康、统计、教育等多个领域。笔者在阐述慕课的特点和与传统教学区别的基础上,阐述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1 慕课的特点

1.1 高效率学习

传统课程教学需要一定数量的课时,而网络课程持续时间相对更短,可以显著节约学习时间。慕课将知识点切分成了几个连接块,将课程视频精简在10 min内。学习者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精简后的学习内容都是“needtoknow”而不是“nicetoknow”[2]。视频制作精良,具有多样性,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学习者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避免消磨掉耐心,产生厌倦情绪。

1.2 评价方式新颖

每次学完新内容后,学习者必须在要求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作业,之后交给同伴评价,同伴与老师的评价结果极为相似[3]。因此,这种新方式评价大量网络课程作业十分高效,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去备课。现代网络技术已臻于完美,慕课平台可以编辑程序来评价学生作业。

1.3 交互方式多样化

基于操作性反射理论,社会因素被引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而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该理论强调社会化学习过程中人的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性。慕课不仅能让学习者与视频和老师进行交流,还能使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慕课聚集了来自各地各行各业的学习者,使之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在慕课的整个环境中,人们可以获取并分享知识。

1.4 以学习者为中心

慕课的精髓在于学习者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调查问卷,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成长并及时做出调整;老师可以查看学生在论坛上的回复,以便及时调整课堂内容;短小精悍的视频可以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每个知识点。

1.5 提供学习档案

学习者注册后登陆平台学习,慕课平台会记录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可以积累大量可供参考的数据[4]。老师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学习行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不再是建立在教育理念和经验之上的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有数据支撑的实证性科学。有了数据作为支撑,教师可以监控、追踪、记载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花费的时间和不断浏览的网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习的方式、最佳的学习时段等。这些数据可为老师向学生提出建议提供依据,借此可以实现因材施教。

2 慕课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慕课的出现凸显了传统教育的弊端。

2.1 教学内容不同

慕课的教学内容由微视频、阅读指定文献、参与讨论和完成相应任务四部分组成。慕课平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自主选择,打破了传统教育既定的课程规划。

2.2 评价方式不同

传统教学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慕课采用同伴评价的方式。

2.3 师生关系不同

在傳统教学中,已经提前设定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各自的角色特征[5]。教师掌控教学资源,“先教后学”教学习惯使教师决定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听从老师指挥。慕课中有许多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更多途径获取知识,聚集更多人参与互动,互相学习,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共同的进步。该校任课教师不再是学生求助的唯一对象。

2.4 教学方法不同

慕课强调主动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通过重复观看录像,有指导性的阅读,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和交流时的独立思考,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填鸭式教学方式的缺陷。经验和交流两者均侧重学习。经验是个静态的学习过程,强调理解内化知识;交流时动态学习过程,强调转化输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而慕课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6]。

3 慕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3.1 医学教师在慕课教学中的作用

要成为一位慕课名师。医学类慕课数量少且专业方向分散,依赖学校综合实力、附属医院实力、学校的支持力度等外界条件[7],教师要寻找一个在慕课领域无人涉足的切入点。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多种现代化信息手段,精巧设计课程及其资料,带头成立一个设计和教学团队,采用适当运作模式,把握授课节奏,掌握学习进度,保证学习质量,经过数轮教学和不断的改进,使自己成为慕课名师。

加入慕课制作和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团队水平。即使不能成为慕课主讲教师,教师最好加入慕课团队。团队成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分工协作,完成设计课件、制作动画、剪辑音频、录影剪辑和后期制作短片等工作。专任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参与搜集教学资源和案例,完成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沟通,评定其知识能力或促进同伴间互评,总结课程运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课程。教师要做好课程前期宣传和后期意见征集工作。

作者:戴红彦

慕课医学教育论文 篇2:

慕课+虚拟现实:助力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升级

摘 要:我国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供给远不能满足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而传统的培训模式无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升级与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思路。通过慕课模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可有效缓解传统培训模式中工学矛盾突出问题,使得优质的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低成本、高质量、规模化的培训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使得临床技能在线培训得以实现,逐渐成为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慕课;虚拟现实;培训模式

一、继续医学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医学院校毕业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医学是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因此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提升有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疾病的诊疗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医学教育在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现已成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新知识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继续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城乡、学科、单位之间差异较大;二是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不足和利用效率不高问题并存;三是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和个体化的需求,继续医学教育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9.0万个,其中: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5万个;执业医师数约527万,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约106万,注册护士30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约759万。不论是医疗机构、还是医护人员个人,亦或是对于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前沿性的继续医学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需求。面对如此庞大的、多样化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现有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供给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继续医学教育需求的。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例,每年通过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項目所培训的医护人员总数也不足5万人次。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国家队,拥有丰富而优质的医学教育资源,然而通过面授、观摩、专题研讨会等传统的培训方式所能实现的培训规模是有限的。而且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除了规模有限,还存在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培训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

二、“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如今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被广泛应用至教育教学中,科技催生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也萌发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教学创新:慕课(MOOC)、视频微课、翻转课堂等。并且,随着无线网络、便携式终端的普及,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够学到任何知识”成为可能。加之,随着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临床技能在线培训实现成为可能。如在美国,某网络解剖公司开发了互动式身临其境的3D软件,提供网络解剖学、虚拟人类尸体等产品来支持医学院教学和3D网络教学;麻省理工学院也借助类似技术建立虚拟实验室,学习者在家里就可以借助虚拟体验获得类似真实实验室的操作实践。以上这些技术的都为医学教育培训中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数字互联网时代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新的模式、更快的速度为更多需要更新完善自身知识技能的医护人员创造出更方便的学习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慕课这一正在被国内外各大教育机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同样适用于继续医学教育。“慕课”这一概念是由英文“MOOC”音译而来,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massive)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每门课程容量可达数万人;开放(open)指的是学习气氛浓厚,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人,都可以进来学;在线(online)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如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还能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7×24全天开放,提出问题5分钟后能得到反馈。这种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就目前看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因此,与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相比,如运用慕课模式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中的不足并对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具有促进意义。

(一)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使得低成本、高质量、规模化的培训成为可能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卫生资源和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边缘地区卫生技术人员获得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非常有限。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乡村医生培训量不足,形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严重缺乏临床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而慕课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大规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开办1期继续教育培训若为1万元,那么开办100期的培训成本就是100万。而在慕课模式下,开办1期和100期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并且所提供的培训课程内容对于广大医生而言也是相同的,即培训质量能够实现同质化,同时,实现规模化也变得非常容易。拥有大量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慕课提供者,如像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样的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临床医院,能够通过慕课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二)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改进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诉求,保障患者就医安全。也必然要求以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医生培训方式往往需要在患者身上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患者资源”是有限的,培训成本高昂;更重要的是在患者身上学习尤其是一些手术实践训练,往往存在风险。因而,传统以患者为实践对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医师在短时间内系统全面掌握一些临床技术的要求。虚拟现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形成逼真的三维视觉,使参与者与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临境性、交互性、想象性以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密切融合对医学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成为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丰富多彩的医学教育资源中像临床实操视频、3D解剖图、医学影像图片、虚拟实验室等也更适合通过慕课模式加以呈现升华。

因此,若通过慕课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开展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就可有效缓解以上问题。同时由于慕课的开放性,加之大数据的发掘利用,将会使得培训的各个环节容易被监督,这反过来能够促进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推动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升级。

(三)缓解学习者工学矛盾问题,实现以医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

由于医护人员普遍工作繁重,工作与培训时间相矛盾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医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大的难题。当慕课充分发展后,就能做到让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的学习节拍和速度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不再因时空限制而使得医护人员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处境。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模式会推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从传统单纯的面授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发展。它的发展潜力、表现力以及大规模低成本的普及率,是传统面对面培训无法比拟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批有较高水平、可供不同背景医生选择的高水平课程。这将成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改善培训质量、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升级的重要契机。

三、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如何慕课

(一)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优质继续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课程库

当前国内的各类远程医学教育虽然可以满足各级医护人员及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但难以满足其对临床技能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习的需求,这些技能的学习实际上仍得靠传统的师徒面授形式来进行。这也恰恰是制约在线医学教育培训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需要,开发出优质实用、针对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课程。尤其是需要补充大量临床技能在线培训课程,并逐步形成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在线课程库和数字资源库。

(二)利用慕课模式实现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分享

当拥有了优质的培训课程资源,就可以利用慕课模式进行全国范围内分享,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美国医学教育家米勒教授(George Miller)构建的“米勒金字塔”(Miller’s Pramid)勾画了培养医务人员医学知识与临床能力标准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明确标明了医学学习者由知识累积到临床实践训练的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目标。由塔底到塔尖,第一层是医学专业知识与操作理论层(Knows),即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记忆;第二层是医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层(knows how)是指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第三层是临床操作表现(shows how),是运用所学医学知识演练临床思维与技能;第四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表现(Does)。因此,根据米勒金字塔模型,在线继续医学教育可提供前三个层次的培训:

1.理论培训

此类型主要以专业知识和操作理论更新学习为主,主要包括医学研究新进展、新发现;新技术、新设备的临床应用;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等。医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以与在线课程主讲教师或其他医生进行线上异步交流学习。从而使医务人员及时跟踪了解世界医学发展前沿和新进展,引进和吸收最新医学科技成果,提升创造力、创新力。

2.观摩培训

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重点强调知道如何应用以上理论知识。医生可以通过 “看别人怎么做”来实现这一目标。观摩培训可为医生提供多元化的临床技能相关学习资源,如临床技能操作视频、手术示教视频资料、专家会诊过程视频等。对于较复杂的内容,医生可异步反复观摩学习。

3.临床技能的虚拟实践培训

在较好地掌握了临床理论知识及如何应用的基础上,医生可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各种医学影像数据资源在计算机中建立的虚拟诊室、病房或手术室对新的临床技术进行在线“虚拟实践”。对于复杂的环节还可进行反复操作,从而逐渐熟练并掌握某临床技能。医生的“虚拟实践”被系统记录下来可接受线上虚拟学习社区的同伴和专家的点评指导,然后针对同伴和专家的反馈及时纠正自己的操作。最后在对某临床技能足够熟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临床实践。这将成为青年医师临床技能培训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逐步形成“以受训者为中心”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

通过慕课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青年医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技术和能力、专业背景,选择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在线更新理论知识,通过模拟训练来提升自身临床技能或习得新的医疗技术,从而实现由以病人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向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四、结语

在终身教育成为生存概念、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学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对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式也无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幸运的是,“互联网+”为继续医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模式及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类新兴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逐渐应用,继续医学教育必将迎来革命性的变化,终将实现真正“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原英,申玉杰.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2009(4).

[2]孟群.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创建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09(1).

[3]罗涛,陈兵等.虚拟现实技术在血管介入治疗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

[4]林利,李春梅,王芳.改变传统的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虚拟医学教学环境的构建[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4).

[5]刘鹏涛,游英慧等.医学实验教学中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1).

[6]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杨佳,吕兆丰等.我国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

作者:卢永平

慕课医学教育论文 篇3:

慕课教育的德育失位危机与变革

道德教育被从慕课教育中剥离出去,这对于想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慕课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都需要满足教育性这一充要条件才能称之为教学。而在教育性的应有语义中,德育是必须在场的。

近年来,在各种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和带动下,慕课(MOOC)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日益受到众人追捧,慕课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日益受到重视。[1]有论者在比较小农经济时代的混杂教学和工业化时代的班级授课之后,把数字化时代的慕课转变称之为教育制度的第二场革命。[2]慕课教育以其开放性、免费性等特征,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也要对慕课热进行理性的思考。慕课所依赖的网络教学模式,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人机互动的技术性存在,而不利于实现德育内在的价值性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慕课的德育失位问题进行分析,并努力关照慕课教育的德育价值诉求。

一、慕课教育的德育失位危机

当前慕课教育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技术与操作层面,如慕课的课程设置、通过率、认证方式、商业发展等问题,却未能对慕课教育的德育意义与价值生成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换言之,慕课教育过程尚未与道德教育过程建立紧密和必要的关联,慕课注重的只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取,而与学习者的道德养成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慕课教育的德育失位危机或许尚未被研究者充分认识到。这对于想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慕课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都需要满足教育性这一充要条件才能称之为教学。而在教育性的应有语义中,德育是必须在场的。但在当前的慕课实施中,却存在着德育失位的现实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知识轻道德,导致慕课教育成为德育真空地带

从慕课的设计理念来看,其本身就是为了借助网络平台分享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因此知识学习是慕课的本质追求;从当前主要的慕课平台分享的课程资源来看,慕课教育主要以专题视频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辅之以测验、机器批改和学习者互评的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定,其关注中心仍然为知识的掌握与获得;从慕课的操作实施来看,讲授者仅仅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负责,而无需对学习者的道德发展负责。因此,这种重知识传授而忽视道德养成的教育形式,直接造成了慕课教育最为显著的德育失位。

(二)人机互动代替人际交往,导致有效德育的可能性降低

在慕课教育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被极大的弱化,学习者仅仅需要在学会知识之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测验考评即可。但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颗心影响另一颗心,是教师影响学生、学生感染教师,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1]。而慕课动辄上千人的庞大学习者群体,使教师无法也无力对每一位学习者产生影响,因此在慕课中,全面、深入、有效地人际互动成为暂时无法兑现的奢望。缺乏“通过亲密谈话来学习”这一人际互动的支持,有效德育便不能在因材施教的具体化教育中成为可能。

(三)线上交流代替日常互动,导致同辈影响的德育缺失

相对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当前日益完善的慕课支持系统中得到保证。学习者可以通过固定的网络交流平台,围绕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仍然局限于课程知识的学习,而缺乏传统教育中同伴影响的重要意蕴。在德育中,同伴影响对学习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德育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日常互动中的观察学习,习得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但慕课教育有限的交流方式与固定的交流内容,无法发挥德育中的同辈影响价值,况且慕课的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相互之间互不了解,更无法奢谈相互间可能产生的教育影响。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慕课教育对学习者道德养成的关注是不够的。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慕课的德育失位甚至德育真空现象?

二、慕课教育德育失位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慕课教育德育失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慕课的课程定位存在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主要从慕课的历史发展变迁和自身的工具属性定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慕课经历了cMOOC(以下简称“C慕课”)的慕课1.0时代和xMOOC(以下简称“X慕课”)的慕课2.0时代。其中,发展较早的C慕课建构在联通主义(Connective)基础之上,希望慕课能够成为一种教学生态系统,即“知识不再是终点而是持续开展的活动,众多学习者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借助社交网络和深度讨论等方式助推学习进程并取得学习成效”[3],这种教学模式较为重视同伴学习。而X慕课作为当前主要慕课形式,则基于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中更多扮演的是知识接受者的角色。X慕课本质上是教育机构自身教学模式的一个延伸,它可能被“训练和考问”的教学方法主导,伴随着视频展示和小测验与测试。[4]

上述两种慕课类型,存在一种相当耐人寻味的现状与矛盾:代表传统教育理念的X慕课得以大规模传播,而代表教育前沿理念的C慕课却难以得到推广。可见,在慕课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抛弃了原初慕课所坚守的重互动、重效果、重过程等原则,片面追求知识学习的成果产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今天,慕课教育成了单纯进行知识教育更为直接、有效、多元的途径,而忽视了人际互动、知识生成、过程取向等环节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从慕课的自身工具属性来看,慕课本身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存在的,并不是直接的教育过程或者教育方法。普林斯顿大学教育学教授拉里·库班认为:“慕课只是把课程交给学生,还有待老师讲授。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老师如何教。在线讲授既不是教学,也不等于学生学习。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在线讲授都是传输讲授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提问、举例、讲座、背诵、讨论、训练、合作学习、指导、模拟、项目学习等。将慕课与教学方法合并起来,这会误导师生和公众关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东西。”[5]将慕课看作是教育工具,便意味着慕课仅仅是进行知识内容教学的中介,而无需承担道德或者价值教育的任务,自然有理由成为一块德育失位的真空之地。

无论从历史发展角度,还是慕课自身的工具属性而言,慕课教育自身的定位都存在着过于简单的危险。虽然自身只是一种教育工具,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剥离德育的价值属性,进行单一的知识教学。我们更应该回到慕课产生之初的教育愿景中去追寻慕课的本质:在同伴互动中进行的、德育在场的知识教育,这就需要我们强化慕课教育中的德育自觉。

三、慕课教育需要强化德育自觉

慕课教育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教育方式,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慕课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群体广泛。许多备受欢迎的慕课课程往往有数万甚至数十万人注册学习。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如果在慕课中仅仅掌握知识学习而无视道德养成,将给道德教育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在慕课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慕课教育需要强化德育自觉,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慕课实现教育性价值的内在要求。任何一种教学形式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需符合人类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更体现在教育要立足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自我实现之满足。单纯追求知识教学的教育活动虽然能够实现文化传递与再生产的社会功能,但却无益于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发展。现实中已有许多实例证明,高科技犯罪、黑客入侵、生化武器等高精尖知识,如果缺少有效道德的约束,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追悔莫及的。所以,慕课教育在强化知识教学的同时,需要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利用可能的德育契机进行道德教育,如在医学教育中强化医学伦理。实事求是地讲,限于慕课课程的特殊性,直接德育可能不会成为德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但这并不能成为直接德育缺失的理由。退一步讲,如果无法保证直接德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强的主动性,自觉运用间接德育的方式或者营造隐形德育的情景进行道德教育。

其次,慕课谋求多元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各大慕课平台上,不同学科的慕课课程在实际中是存在数量上差异的,但某一学科课程的多寡并不意味着课程性质的重要与否,而只说明了课程的受欢迎程度。理想状态下,慕课课程应该涵盖人类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以方便学习者能够在各大慕课平台上顺利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道德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一个部分,自然应该在慕课课程体系中拥有自己的责任田。这是慕课多元化发展的必须,也是对学习者多元选择的尊重。

四、德育在场的慕课变革

既然慕课需要德育的在场,德育又能够有效地助推慕课教育性的生成,那应该怎样在慕课教授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纠偏德育失位的现实危机呢?笔者认为,为切实发挥慕课的教育性价值,我们需要在三种德育活动形式[6]上对慕课进行“德育在场”的改造。

首先,慕课平台开设直接德育课程。以“MOOC中国”平台为例,在该平台上目前上线了耶鲁大学公开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普林斯顿大学公开课“实用伦理学”和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直接德育的意义。而这些课程的成功开设,也说明了直接德育课程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可行的。当然,在慕课平台上开展的直接德育课程,需要线下(off-line)现实德育的补充,强化人际活动对学习者道德学习的重要补充。

其次,注重间接德育课程的慕课实施。所谓间接德育,是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并不直接和明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接受道德教育的德育形态。[6]在“德育在场”的慕课改造中,讲授者应当注重对学习者进行正向度的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注重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亦或在医学、人工智能理论等专业知识的传授中,适当关切科学背后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呵护等等。间接的德育过程区别于直接德育,其德育实现的关键在于一种未被设定的可能性,在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智慧的过程中加以实施运用。

最后,构建隐形课程意义上的德育平台。在学校教育中,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是指“通过教学流程和组织形式、学校人际交往方式、教育空间安排等教育途径、形式隐蔽实现的德育影响”[6]。而在慕课平台环境下,这种隐性课程意义的德育形式体现在:慕课平台的整体架构、慕课平台的人际互动形式、所开设慕课的内容与领域、慕课的知识产权声明等。以“MOOC中国”平台为例,其在版权声明一栏中明确说明:“所有课程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感谢他们的贡献并尊重他们的知识成果和产权!MOOC.CN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如权利人发现在本站内容侵犯其著作权时,请权利人及时联系本站,我们将依法移除相关内容。”这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德育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在进行慕课平台的架构时,充分考虑组成要素与整体的德育内涵,充分注重慕课平台本身所隐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10-17.

[2]陈玉琨.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J].上海教育,2013(10):28-29.

[3]约翰逊,贝克尔.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20-25.

[4]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4-101.

[5]Strauss V.The Big Misunderstanding about MOOCs [EB/OL]. (2013-02-24) [2014-02-10].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answer-sheet/wp/2013/02/24/the-great-divide-over-moocs/.

[6]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6):27-34.

【崔春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 蕊

作者:崔春龙

上一篇:冰雪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学前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