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教育资源论文

2022-04-17

谈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说来话长。思前想后,觉得还是从MITOCW说起,从MITOCW的创举到OER运动来分析优质资源的建设,再就MOOC所展现的新趋势,来分析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应用的问题,最后集中分析一下,我们能从国外这些经验中学些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慕课教育资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慕课教育资源论文 篇1:

慕课主导下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慕課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快速发展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慕课的出现必然会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的进行配置,同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慕课主导下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发展路径,对促进我国慕课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慕课  教育资源共享  可持续发展

前言

慕课通俗来讲就是大规模的在线教育课程,能够参与的学习者众多,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学习者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学习,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互动和分享。慕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融合,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全球范围内各大高校的欢迎,一些发达国家都纷纷建立了慕课平台,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推送在线课程,2012年为慕课元年,很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公平共享,这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变革,慕课正式的拉开了教育革命的序幕,慕课变革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同时还有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等等。首先互联网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信息技术的强大为慕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慕课也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普及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创新有了期盼,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大众对于教育资源的 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希望打破传统的教育资源紧缺的局面,而慕课的出现让公民有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三,传统的教育体制一直受到诟病,其中有很多的弊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所教授的知识很多已经落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第四,世界各国的高等学府都是积极的推动慕课的发展,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更是如此。

二、实施慕课教育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是社会的敏感领域,慕课所引发的教育教学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冲击。随着慕课的发展教材也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慕课的兴起引导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慕课完全实现了传统教育的功能,同时授课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课本来说,慕课更加能够为学生带去愉悦感,因此慕课代替传统的教科书也仅仅是时间问题。

三、实施慕课教育的途径

(一)政府主导,顶层设计

慕课的平台的建设和推广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慕课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我国慕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顶层设计。首先从政策方面 应该提供支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慕课开发方案。其次我国有着众多的生源,教育市场广阔,但是被外来资源步步蚕食,慕课的出现为我国教育带来了危机感,但是也是一个契机,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对我国的教育架构进行重组,优化教育资源,从而满足社会教育的需求。

(二)高校先行,快速跟进

慕课这种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应该从高校教育改革开始,加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选择一些国内明细爱作为慕课试点平台,带动其他高校的慕课建设,逐渐形成系统。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快依法办学的能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慕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条件,形成有效的运营机制,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发展慕课,加强创新速度,将更多优质的资源推向本土,促进我国社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汉化慕课

文化认同决定了国家的文化地位,如果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慕课平台,只是一味的参与和追赶其他国家的慕课平台,那么我国是难易实现超越的,因此我国必须汉化慕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首先应该在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上进行攻关,解决各种硬件和软件的问题。其次是应该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政策导向机制,培育文化理念。第三是通过产业模式运作,扩大我国慕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慕课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我国慕课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慕课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我国的慕课正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让慕课推进教育走向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我国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我国的社会公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从而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霞,谢舒潇,刘永贵,黄雅.高等教育MOOC的发展路径、战略影响及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07)

作者简介:

王元元(1981.1-),女,回族,云南临沧人,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肖洪磊(1979.10-),男,汉族,山东潍坊人,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邵源春(1966.7-),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硕士,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教育。

作者:王元元 邵源春 肖洪磊

慕课教育资源论文 篇2:

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

谈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说来话长。思前想后,觉得还是从MIT OCW说起,从MIT OCW 的创举到OER运动来分析优质资源的建设,再就MOOC所展现的新趋势,来分析我们国家教育资源应用的问题,最后集中分析一下,我们能从国外这些经验中学些什么。

从OCW到OER

早在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查尔斯 · 韦斯特在《时代》杂志上宣布正式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MIT OCW),MIT将利用几年的时间,将下属5个二级学院的3300门课程放在互联网上,免费供全世界任何人使用。此后,在美国,尤他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塔夫茨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圣母玛利亚大学等高校加入了这一行列。世界各个国家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纷纷仿效,相继将部分课程放到互联网上和全世界共享,如法国巴黎高科的开放式课程计划。2005年5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6所高校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次年4月正式成立了日本开放式课程联盟(JOCW),而到2010年1月,其成员就多达40所高校。法国“巴黎高科(Paris Tech)”由10个正式成员和1个合作成员联合组成;正式成员均为各自学术领域中法国公认的最优秀的工程研究生学校。2005年12月,“巴黎高科”启动了Paris Tech OCW项目。

这些开放式课程有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基金会和大学支持,由教师制作完成。

第二,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普遍遵从“创用共享协议”(CC)。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全球访问。

第三,除标准浏览器外,没有繁杂的技术要求。

第四,这些大学只提供课程资源,免费供全世界任何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使用,无需注册、登记,不收费也不提供学分和学位。

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召开了题为“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的论坛,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此后,UNESCO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中,UNESCO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

此后,国际教育资源运动风起云涌。

从OER到MOOC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然成风。除了以MIT OCW为代表的开放课件外,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也纷纷被纳入开放教育资源之中。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只有开放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MOOC应允而生。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首字母缩写,其中,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这个中文译名是我取的。

关于MOOC,维基百科是这样界定的: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也散布于互联网上。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才可以称之为MOOC,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MOOC。课程不是搜集,而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 。

MOOC 这个术语是在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Dave Cormier 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来的。在由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 George Siemens 与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 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一门在线课程中,为了响应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的号召,Dave Cormier 与 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George Siemens 与Stephen Downes 设计和领导的这门课程名叫《连通主意与关连知识》,有25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以及2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RSS feed订阅,学习者可以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来参与学习:用 Moodle 参加在线论坛讨论,发表博客文章,在第二人生中学习,以及参加同步在线会议。

从那时开始,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包括来自玛丽华盛顿大学的 Jim Groom 教授以及纽约城市大学约克学院的 Michael Branson Smith 教授都采用了这种课程结构,并且成功地在全球各国大学主办了他们自己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来自世界各地的 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 与 Peter Norvig 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过去将近一年来,许多重要的创新项目,包括Udacity、Coursera, 以及 edX 都纷纷上马,有十几个世界著名大学参与其中。

MOOC不仅是OER的发展,也是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突破。毕竟仅有资源并不意味着学习就能自然而然地发生。从OER到MOOC,实质上体现出来的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是从单纯的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因此,也可以说是在线教育的重要突破。

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什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联系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1. 在教育信息化过去十年间,我国的教育资源建设,包括发端于2003年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一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建设之路。而MIT OCW到世界范围的OER,乃至MOOC,绝大多数都是自下而上的,并非由政府主导。展望未来,我们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2. 开放教育资源遵从创用共享协议(CC协议),而我们的资源建设都是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这两种协议或法规出发点和核心目标不同。前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基本权利,核心目标是创用共享;后者的出发点是保护著作权人的所有权利,核心目标是版权保护,而不是共享。

3. 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只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重在建设。而国际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特征是开始越来越重视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慕课已经不再只是资源了,它还包括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在正规学习之中的应用。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012年9月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部署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此次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到了战略重要地位,也预示着我国新一轮的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作者:焦建利

慕课教育资源论文 篇3:

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慕课

摘要

慕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融合的产物,它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另一种近乎全新的教育形态浮出水面,必将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与全球共享,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慕课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对推动我国实施慕课教育提出建议:①政府主导,顶层设计;②高校先行,快速跟进;③汉化慕课,产业运作;④整合资源,塑造形象;⑤抢占高地;维护安全。

关键词慕课;教育变革;可持续发展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2.023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是指大规模在线视频开放性课程。大规模(Massive)是指课程资源和参与学习者数量众多;开放性(Open)是指慕课课程资源向所有学习者开放;在线(Online)是指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将课程资源公开发布到网上,供学习者分享、互动。 慕课作为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从2008年形成雏形并接受注册,短短几年时间就引起了世界教育界和著名大学的高度重视并纷纷参与,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率先建立慕课平台,并主动向世界推送在线课程。斯坦福大学校长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纽约时报》将2012年命名为慕课元年[1]。慕课使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公平共享,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慕课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全球性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快速融合正在引发一场教育革命,慕课拉开了这场革命的序幕,其“变革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方式,还有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这种多维度的综合变革将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组织模式,实现对教育‘革命性的变革’”[2]。慕课的出现和快速向全球推进,有深刻的技术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动因。其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慕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互联网、移动通讯追求全球覆盖、无缝对接,慕课将随互联网的普及而普及,随移动通信的延伸而延伸,随网络功能的拓展而加速向全球化和体系化扩展。其二,人们对教育创新的期盼催生了“慕课”加速发展。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渴盼早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资源紧缺和利益固化局面,而慕课使公民对分享优质教育和普惠教育的要求由“永远在路上”变成眼见为实的红利。其三,颇受诟病的教育体制机制为慕课破茧成蝶提供了机遇。教育改革滞后,机制顽疾拖累造成的办学模式固化、校际壁垒分明、社会参与度低、学校治理乏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积累了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家长的诸多矛盾,都为慕课的迅速拓展提供了空间。其四,各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大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助推了慕课的快速发展。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已经出台相关应对策略,世界著名大学已建立慕课联盟,我国许多高校正在迅速参与跟进。所有参与跟进和应对政策都是参照慕课已形成或正在创建的在线认证模式强化教学管理,虽由“倒逼”产生,却恰恰加速了“慕课”的推进速度,其结果势必弱化各国教育边界,形成趋于统一的教育教学机制和办学模式。

2慕课颠覆传统教育模式,为教育资源公平竞争提供支撑

慕课是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数据传输成本不断下移,人们渴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网络在线教学方式。它以授课方式新颖、课程资源丰富、声情并茂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青睐,学界认为慕课将颠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的再造和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慕课剑指教育公平问题。传统教学因师资、场地、技术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向全社会开放,占有优质资源的名校通过设置门槛将弱势人群排除在外,使教育机会、教育效果均等化的目标无法实现。而慕课不同,凡是有机会接触互联网,有学习动机的人,都可以在线共享名牌大学、著名教授、社会名流的精品课程,参与课堂各环节及问题的探讨,获取知识,互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使教育真正变为人类的基本福利。其次,慕课的发展趋势是取消大学的“门第”观念和校际办学门槛,冲破利益藩篱,推动办学模式与教育环境的变革,让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解决人们对高品质教学的渴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支撑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第三,慕课将带来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不管是名校名师还是名课,只要进入慕课在线平台任由学生挑选、收看,学生根据知识需求,成长成才需要和兴趣,自主分享知识盛宴。由此引发的竞争将重组课程知识架构,拓展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变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为学生主动,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创新,有利于再造更新、更高、更强的知识体系、智能体系,实现教育服务的现代化、个性化。慕课强调的是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实现的是学习的效果、问题的理解和个性差异的收获。

3实施慕课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领域历来倍受社会关注,也是社会的敏感领域,慕课引发的办学模式、教学形式、教师角色、教育手段的变革将彻底打破人类固有的教育教学习惯,必将对传统教育理念、教育体制造成冲击,对国际教育格局变动带来深远影响。同时,慕课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新教材、新课堂、新媒体、新阵地的“四新”特征。它的兴起必将加剧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等方面的革新与裂变。

3.1慕课替代传统教科书,打破教育的国家观念

搭乘现代科技、教育双翼的慕课完全能够实现传统教育的功能,课堂授课更加赏心悦目,传递知识、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致更具感召力,远远超越传统教科书所带给读者的愉悦感,因此,慕课替代传统教科书的过程将是短暂的。首先,慕课所提供的视频以及相关材料本身,就是新型的教科书。网络平台呈现的课程、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过程能系统地在线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升级,由纸质转向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数字媒介,比传统教科书功能更加强大。其次,慕课的教育课程比纸质教科书的修订和建设更加及时与便捷。第三,慕课造就超大的网民群。示教者的思维方式、学术观点、语言习惯以及文化积淀都会通过慕课平台影响全球受众。随着知识的播撒,受众群体易形成诸多“粉丝”“。这种全新满足、随时在网、即时共享的慕课教育,造就了巨大的国际社交“场所”,形成庞大的网民“部落”群。

3.2慕课将加剧文化竞争,造成新的知识殖民主义

慕课将大量世界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公开“晒”到世人的电脑桌面,人类在共享优质教育成果的同时,也在分享各具特色的文化理念。文化的基础在教育,教育促进文化的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慕课平台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相互包容、相互博弈的舞台。首先,慕课是文化汇聚、融合的平台。只有具备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才能相互包容、有效沟通、协同应对,以增强人类文明的依存度。其次,慕课这种由教育功能决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慕课海量的课程资源刻有不同语系、不同民族区域、各自文化背景的烙印,保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信仰,文化观念的碰撞、冲突在所难免,并在碰撞、冲突、融合中发展。第三,慕课在颠覆传统教育的同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同化人类教育模式,“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的同质化,使得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模糊了那些国家原有的民族身份和文化特征……不仅自身的文化难以通过有效的技术平台进行传播,而且其自身的文化还面临着一种被覆盖、被取代、被压制的境遇”[3]。

3.3实施“慕课”教育的措施与路径

慕课推动教育体制变革与结构重组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起,已不是一种远景,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像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对商业的颠覆性冲击一样,进一步冲击现行教育运行机制体制,倒逼高等教育内部格局流程再造、优化和结构性变革”[4]。我们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这一重大突破和对世界教育变革的深远影响,在参与中寻求主动,在借鉴中形成独特优势,在竞争中找到位置,在创新中实现超越。

(1)政府主导,顶层设计。慕课的推广和平台建设要求文化政策、教育法规提前介入,需要教育、心理、传媒等学科的协作,并依赖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新媒介技术等科技支撑,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和顶层决策。一要从政策设计、财力支撑和产业扶持上制定符合国情的指导性意见,在关键技术、平台基础、规则标准上大力支持,在教学管理、课程准入以及相关技术融合上制定法规,统筹对外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高校教学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生源国,教育市场正在被外来资源步步蚕食。慕课带给我们的应是危机感,应该依此为契机,推动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改革,重组教育架构,调整并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和市场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高校先行,快速跟进。慕课这种倒逼式的改革,有利于绕过矛盾积累的羁绊,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一方面应从国家层面遴选和支持国内名校率先参与国际慕课平台。从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重组、教师遴选、视频制作、课堂互动到网络推送,形成国家层面的推送规则。另一方面,大学应加大依法办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力度,统筹校内资源,形成资金筹集、平台服务、团队管理、技术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并依据自身优势确定主攻方向,塑造讲课高手打造主打团队,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创新驱动力。把优质教育资源面向本土,稳住国内市场,避免出现本国优质教育没有走出去,反而自己的教育市场被国际教育机构占领的局面。

(3)汉化慕课,产业运作。文化认同决定文化的世界地位,没有国际影响力的汉化慕课平台,参与、跟进只是追赶,难以实现超越。一是在信息技术、媒体技术、语言壁垒上协作攻关,解决硬件平台和软件服务层面的技术问题。二是形成有序、竞争的课程准入和政策导向机制,着力培养双语慕课人才,不能期待汉语普及以后再传播我们的教育文化理念。三是慕课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品牌课程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只有通过产业模式运作,才能做大做强。

(4)整合资源,塑造形象。慕课是教育国际化的系统工程,其国际影响力的形成,关键在于课程策划的创新力、传播力、竞争力。在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统筹国内分散的高校优质资源,形成合力、实力,塑造国家级精品慕课课程群。同时,在巩固其影响力的基础上不断向其他学科领域拓展、放大,形成多元化、多学科的慕课品牌课程集群。

(5)抢占高地,维护安全。只有把建设内容高端、技术领先、网控能力强大的慕课自管平台作为战略重点,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文化教育安全。目前应将慕课的引入与推送纳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框架,依法规范慕课课程内容。

慕课推进教育技术走向智能化,以教育云为基础生成的云端教与学环境正在打造世界教育的未来,将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编辑:刘照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Wu Jianping. Revolution of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the MOOC[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14.]

[2]郭文革,陈丽,陈庚.互联网基因与新、旧网络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173-184.[Guo Wenge,Chen Li,Chen Geng.Internet Gene and the New and Old Network Education[J].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2013,11(4):173-184.]

[3]贾磊磊.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的当代转型[J].东岳论丛,2013,34(9):82-87.[Jia Leilei.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J]. Dongyue Tribune, 2013,34(9):82-87.

[4]赵海霞,谢舒潇,刘永贵,等.高等教育MOOC的发展路径、战略影响及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5-11.[Zhao Haixia,Xie Shuxiao,Liu Yonggui,et al. The Path,Strategic Impaction and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OC in Higher Education[J].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4,24(7):5-11.]

作者:严三九 钟睿

上一篇:企业经济利用论文下一篇: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