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2022-04-20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教师应尊重语文课堂的重要地位,注重方式方法,致力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把农村学生语文素养教育落到实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篇1:

如何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摘 要:在农村地区贯彻落实素质教学理念的时间比较晚,这也会对农村教育教学事业带来一定的阻碍。现阶段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教师要在农村语文教学活动合理地选择语文教学素材,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地区;语文教学;综合素养;方法策略

现阶段如何提高农村地区课堂教学力度和质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把更加现代化的教学元素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这种新鲜的教学元素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以便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这样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要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为农村语文课堂引入新鲜的教学元素,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灌输语文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学习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某一方面而言,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方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时间较晚,或者说是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比较落后,没有城市地区那样发达,这就给高效开展农村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来辅助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这一环境影响之下,多媒体技术逐渐在农村地区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用起来,并且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农村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也是多角度的,可以很好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农村地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农村语文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在以往的农村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多媒体技术普及比较晚,因此,学生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接触过多媒体技术,也没有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因此,对这种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在课堂中也就更加积极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教学视频,这种教学视频可以为学生扩充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在以往的农村语文课堂通过播放视频开展教学活动是从来没有过的,学生都对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观看视频还可以让语文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很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农村语文课堂引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元素,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的语文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农村地区开展语文课堂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语文知识,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寻找适合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学素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和感悟语文知识,从而可以很好地提升语文知识的感染力,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和探究,致力于把农村生活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材当中有很多描写农村地区的文章,就像《活着》这篇课文就是描述農村地区的生活场景,《活着》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头牛和老人一块生活的场景。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这篇课文和农村生活联系起来,为此学生也更有感悟,通过联系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感慨。另外,还会有一些描述农村景色的文章,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外面感受一下这种景色,让学生感受一下缓缓流淌的小溪流,以及农村地区特有的树木和景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景色中去感悟语文知识,找到更适合于语文课堂的教学素材,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提升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要想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必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难度更大,需要的准备工作也就更为繁琐。因此,农村地区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以便于可以在课堂中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在农村地区提升语文教师综合能力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农村学校要加大语文教师的录取门槛,对教师的学历提出硬性的要求,要求教师最少是本科学历。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针对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比如,可以针对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进行培训,只有通过培训的教师才可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逐渐接受一些现代化教学理念的熏陶,逐渐学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逐渐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完善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农村地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农村地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晓芳.切实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0(18).

[2]郁晴倩.新生代小学语文教师的自我提升之路[J].长三角(教育),2012(10).

编辑 李琴芳

作者:林平辉

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篇2:

浅谈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及培养

摘 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教师应尊重语文课堂的重要地位,注重方式方法,致力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把农村学生语文素养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培养措施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只是一种语言技能,还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农村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的主要表现

1.书写较差。现如今,大部分农村学生写字东倒西歪,潦草难辨,无论是正式作业还是练习作业一概如此,真正能把作业写得美观工整的寥寥无几。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完成作业即可,至于写好写坏无所谓。

2.语文知识面狭窄。很多农村学生平时不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那些文学常识和教师所讲的以外,对其他内容十分陌生,甚至上一学期刚学过的知识到了下一学期就忘得干干净净。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语文知识贫乏,也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差。农村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交流方面普遍存在不敢说话、思路混乱、语言贫乏、方言普遍、有时心里明白却无法说出来等现象。

4.作文能力差。许多农村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内容空洞、语句不通,有的学生写的虽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但是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内容过于空洞简略,就是记流水账,废话连篇。

二、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偏低的原因

1.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长期以来,教师为了应付考试,经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进行五花八门的练习,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和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学生也为了应付堆积如山的作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顾不上书写得工整美观,以完成任务为唯一目的。久而久之致使学生缺乏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2.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目前,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好,这些学生在家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认为学习的好坏与他们的将来不会有多大关系。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原动力,在学校教师教什么才学什么,甚至还学不好,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意识淡漠。很多学生对于那些应该识记的字、词、句、篇不能用心记忆,即使去记也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检查,更不愿意下苦功长期积累。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缺乏相应的应用和训练,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

4.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知识面狭窄。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平时可供阅读的书籍过少,致使他们在词汇和素材的积累方面严重匮乏,不能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

三、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1.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可以重塑学生的人格,重铸学生的灵魂,可以改变学生的命运,并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課堂教学。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语文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每节课上都应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此外还应重视学生的诵读和默写、强化积累、增强语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学设计学生作业。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并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设计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实际应用,要尽可能把作业设计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重视学生的阅读。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课内阅读,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通过手抄报、校园文学社、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语文资源,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赏农村景物,记农村生活,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目的。

总之,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教师必须探索和实践出既符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又能切实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推进新课程改革继续前行。

作者:赵卫国 马红丽

农村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乡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着自己明显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教师怎样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對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 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地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代兵

上一篇:物理素质教育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初中数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