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海洋人才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体系已初步建立。然而,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布局、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职业海洋教育与技能型人才需求尚有很多落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 篇1:

对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 要: 文章从淮海工学院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时代背景,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优势,海洋管理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论述了对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关键词: 海洋管理专业 课程设置 思考

一、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时代背景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海洋的世纪,也是海洋高科技发展的世纪。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其根本出路在于向海洋开发。研究海洋、规划管理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濒海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普遍重视的问题,也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日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发展海洋科学、开发海洋技术、加强海洋管理、维护海洋权益是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我国可管辖的海域有300万平方公里。目前,我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13%的陆地面积养活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60%的GNP。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基于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我国沿海地区的许多省份都将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如,90年代初,辽宁省首先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很快,山东省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战略思路,随后,从北到南,一个个“海上”经济发展战略相继出台。

然而,我国的海洋问题严峻、令人担忧。首先,就总体而言,全民族的海洋观念薄弱。国人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刻骨铭心,但对于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茫然无知。其次,由于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的海洋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海洋权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蓝色国土”正在受到周边一些国家的觊觎。最后,中国已经加入WTO,如何按照WTO的规则来管理、运作海洋,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海洋科学技术,又懂海洋经济管理的应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同志指出: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管理,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海洋事业,要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鉴于我国海洋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青岛海洋大学受国家海洋局委托于2002年向国家培养输送了第一批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并于2002年按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海洋管理专业向全国招生。

江苏是海洋大省,有945公里的海岸线、2.44万平方公里的浅海、占全国1/4的滩涂,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江苏海洋资源密度指数列全国第二,丰度指数列全国第六,综合指数列全国第三,海洋自然资源的分布在我国处于重要地位。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苏东”已成为江苏跨世纪的战略举措。“九五”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的产值年平均增长24.6%,大大超过了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已达到360亿元。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十五”期间,江苏的海洋经济增加值预期年平均增长15%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工业将成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

江苏虽然是海洋大省,但是海洋高等教育却比较薄弱,至今既没有一所独立设置的海洋大学,又没有主要面向海洋的高层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海洋人才的缺乏,江苏这个海洋大省却是海洋经济的弱省,江苏海洋产业的总量仅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3.9%;江苏“九五”规划中海洋产业的产值目标,实际完成量不到规划目标的50%,只占广东海洋产业产值的14.1%,山东的19.8%,辽宁的44.7%。这一“大”一“小”的数字对比,向人们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要把江苏建设成海洋强省必须构建人才高地,实地调研表明江苏各地海洋管理部门迫切需要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人才。

二、开设海洋管理专业的优势

1.有江苏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强力支持。淮海工学院地处江苏沿海的连云港市,面向海洋办学是我院办学的特色定位,我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建设海洋大学寄予了厚望。早在1998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曾对以淮海工学院为基础创建江苏海洋大学的课题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专门议案。2003年10月,在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上,季允石同志指示我院要借鉴国内外海洋大学的办学经验,加快相关专业建设。《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把淮海工学院列为江苏海洋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求为江苏海洋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

2.淮海工学院在设立海洋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海洋管理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基础优势。江苏连云港市是江苏“海上苏东”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开发规划》和《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都将连云港市的海洋开发列为重点,连云港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海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和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在淮海工学院设立海洋管理专业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二级学院——海洋学院,前身是隶属江苏水产局的一所老牌学校——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有着50多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以“海洋、水产”为主的办学特色。海洋管理专业依托的经济管理系,其工商管理学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法学本科专业近年正式招生,该系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课程的教学基础扎实,且有相当成熟的办学经验。因此,我院培养复合型、高层次的海洋管理专业人才具备凸显的办学优势。

3.淮海工学院的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海洋管理专业的办学要求。首先,淮海工学院属于多科性的工科院校,涉海专业较多,海洋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绝大部分教师都由本院师资提供。教师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现有教师中,教授8名,副教授30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22人,硕士学位教师20人。为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从有关部门聘请从事海洋管理实际工作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并同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相关院系建立了横向联系,尤其是与比邻高校、国内第一个设立海洋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院系在教学计划制定、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资源共享上达成了合作意向。

4.专业师资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颇丰。自1985年建校以来,淮海工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院系两级建立了多种科研基金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并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考评、职务聘任直接挂钩。近五年来,教师开展科研蔚然成风,教师的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承担海洋管理专业教学任务的全部教师,已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已开展的各类课题140余项,其中,有35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市级和院级科研成果奖励。

5.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学生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研究与生活的需要。我校有馆藏图书近百万册,中外文期刊报纸1400余种。图书馆已链接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万方数据库镜像站等多家专业网站。馆藏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图书10余万册,中外文专业期刊报纸130余种;馆藏海洋学科及相关图书资料14余万册,订阅海洋学科专业期刊20余种,建立海洋认识和调查的校外实习基地6个。

6.为开设海洋管理专业做了充分的论证。我院从2001年7月就开始筹划海洋管理专业。在2001年暑假、2002年暑假召开了两届海洋特色专家论坛,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和江苏海洋渔业局等单位的专家与领导,为我院的海洋特色出谋划策。为提高现有涉海专业师资的专业水平,派教师到有关院校调研、访学和进修,并从青岛海洋大学、省海洋渔业局、省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聘请资深人士任我院海洋管理专业的客座教授,这样既有利于拓展专业的办学空间,又有利于利用社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三、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的依据

海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个领域和构成部分,是随着人类海洋开发活动的展开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活动,是指政府和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海洋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海洋开发主体,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海洋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和执法管理;海洋科技机构和海洋企业等海洋开发主体,主要是对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科技活动进行微观管理。海洋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经济管理、海洋科技及其产业化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因此专业定位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基本理论和规律,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海洋管理相关管理部门从事海洋管理、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围绕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五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法律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学科基础教育模块(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管理通论、管理信息系统、海洋调查、海洋资源与利用、国土规划学、海洋资源与利用等课程)、专业必修课模块(海域使用管理、海岸带管理、海洋监察管理、行政管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模块(生物海洋学概论、海洋化学概论、环境海洋学概论、海洋生态学、海洋政策选讲、海洋科技发展动态等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块(海洋调查实习、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在课程设置上还需体现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生源状况女生和文科生较多,以及学生就业与考研深造等实际需求,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原则和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原则,加大了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即在原有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和《财政与税收》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专业方向和特色选修课程。通过《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产业经济学》等课程的设置,拓宽了学生的经济学科知识面,而《金融学》和《管理学》等应用型课程则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且知识结构体系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体现科研能力培养的原则上,改进相关课程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安排科研讲座和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专业建设及发展,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管理专业从专业定位到课程设置,从教学到实习都创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毕业生在国家海洋与渔业局的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海管031班的胡永歌同学在公务员考试中以笔试和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被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录取。二是毕业生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历年来的录取率都在50%以上,如海管031班的冯炜同学以408的高分考入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郭境同学以342的高分考入厦门大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专业,张珍宝同学以325的高分考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管理专业,黄康宁同学以375的高分考入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专业,等等。三是毕业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其中海管041班的张飞同学取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一等奖,杨倩同学取得2006年第十届希望杯全国师生书画印大奖赛大学组三等奖,赵青同学获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江苏赛区大学组优秀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A级二等奖,等等。四是课程设置专业满意度逐年上升,不满意度逐渐下降,如满意度从2003级的81.25%上升到2004级的87.76%,而不满意度从2003级的18.75%下降到2004级的12.24%。总之,成绩是主流,但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对海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了新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海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建新,李谷祺,方涛,李玉.如何提高海洋管理专业《海洋调查实习》的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6).

[2]冯士筰.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方胜民,孙孚,王海.海洋科学的发展与教育[J].青岛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00,(4).

[4]李玉,李谷祺,吴建新.《海洋调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21).

作者:吴建新 李玉 吴少杰 李谷祺 苏振霞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 篇2:

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海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摘要]海洋人才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体系已初步建立。然而,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布局、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职业海洋教育与技能型人才需求尚有很多落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基于人与组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匹配,在调整高校专业布局、转变海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海洋;人才;培养

海洋是事关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未来全球竞争的新舞台。海洋大国纷纷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确立为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海陆兼备的大国,中国有着广泛的经济利益、海洋安全和海洋战略。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1]对此,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国家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2]海洋人才是发展海洋事业的基础,也是达成海洋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推动此一国家战略,加快培养海洋人才的步伐,加强海洋人才的能力建设,对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海洋人才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海洋人才”的界定和认识有很多种。魏婷等以列举的方式将海洋人才界定为“在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海洋就业人员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在海洋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3]我国海洋人才发展领域的官方文本——《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海洋人才给出了定义:在海洋经济、管理、科研和服务、教育等领域的海洋产业就业人员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海洋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文本将海洋人才队伍分为七种:1、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家和海洋技术专家;2、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人才,包括海洋监测观测仪器设备、船舶工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港口和航道工程等领域人才;3、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人才,包括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海洋新能源等的勘探、开发和利用人才;4、海洋公益服务技术人才,包括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预报预警、渔业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人才;5、海洋管理人才,包括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管理、渔业、执法等方面的管理人才;6、海洋高技能人才,包括调查员、海洋观测员、船员、潜水员、领航员,以及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人才;7、国际化海洋人才,包括在国际海洋事务管理、法务人才和在国际海洋组织担任高级职务的人才。[4]全永波在《海洋管理学》中,将海洋人才定义为:具备一定的海洋知识,并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海洋事业带来效益的劳动力,并将海洋人才分为六类:1、海洋管理人才,包括海洋企業、事业和行政单位管理人才;2、海洋研究人才:指在海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所有人员,包括主要研究人员和辅助研究人员;3、海洋技术人才:指将其他人才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或具体作用的一线工作人才;4、海洋技能人才:指在第一线或现场从事依靠技能进行操作工作的人才,比如海洋监测、气象观测、船舶驾驶等;5、海洋教育人才:指在海洋事业领域从事教育、培训、人才培养的人员;6、海洋体力劳动人才:他们完成海洋事业中的大量基础性工作,是我国的海洋事业中人数最多的群体[5]。

二、海洋人才培养途径现状

目前,我国海洋人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初具规模的人才队伍。2010年,我国共有20余个涉海行业和超过260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涉海就业总人口达3350万,海洋人才资源总量已达20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137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0多位[6]。虽然如此,要进一步发展海洋事业,需要增加更多数量、更高素质的海洋人才。海洋教育是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海洋人才队伍的壮大。目前,我国海洋教育体系业已基本形成,纵向上包括海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横向上包括海洋基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技能教育等。各级各类的海洋教育的,为我国不同层次的海洋人才培养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根据国家海洋战略的需要,我国中央和沿海地区政府都致力于发展海洋人才教育,其中,高级科研院所侧重于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等院校侧重于培养中高层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职业技术学校专注于技能人才的培养[7]。我国海洋人才培养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1)高等教育:培养海洋研究人才的主力军。我国截至2008年涉及海洋领域的高等学校有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37所,共有37个涉及海洋的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专科专业点267个;在校人数本、专科共80784人、硕士共5214人、博士共2025人[8]。(2)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技术人才的摇篮。海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海洋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人才,这类学校包括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福建海洋学校、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等。目前,海洋职业教育有20多个技术岗位,仅近3年就培训8000多人[9]。(3)基础海洋教育:培养海洋劳动力资源的源泉。基础海洋教育是触发海洋人才成长的媒介,为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了基本的素质。目前,沿海地区的许多中小学校已经卓有成效地开展起富有特色的海洋教育。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接受和参与海洋教育,从小树立起“蓝色国土”的观念,从而激发青少年投身海洋事业的兴趣,为海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10](4)短期培训:海洋人才终身教育的保障[11]。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加强海洋人才培训是战略问题,是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岗位培训工作,积极举办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系统干部进修班,极大的丰富了各级、各类海洋从业者的海洋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12]。

三、海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现阶段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人才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高层次海洋人才短缺、海洋人才在地域和专业上分布不平衡,部分急需专业缺乏,以及后备力量薄弱等。从纵向角度观察,我国海洋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看,我国主要涉海高校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其中山东作为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的海洋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也很强,辽宁、广东、江苏、福建、天津、浙江则在海洋高等教育的不同方向各有强项,但是海南、河北、广西这3个沿海省份的海洋高等教育一直比较薄弱,涉足领域较窄[13]。从师资上看,一些海洋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在缺乏高水平师资。高校布局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海洋储备人才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我国有近七成的海洋储备人才都集中在了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海洋教育强省。根据2008年的统计情况,山东聚集了全国涉海专业83.5%的博士研究生,16.7%的硕士研究生及14.4%的本、专科学生,而河北、广西则没有在读的涉海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海南省在读的涉海专业硕士研究生仅10人,本、专科学生363人,这些数字分别仅占山东省涉海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的1.1%和3.1%。[14](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当前,我国高校设置的海洋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基础的、传统的海洋产业,分布狭窄。这导致了一些专业重复设置,出现海洋类专业总量不足而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此外,面向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专业缺乏,具有地域、校别特色的品牌专业也很少[15]。因此,我国海洋储备人才在专业分布上也不平衡,呈现自然学科多、社会学科少的特点。2008年,在全国286个海洋专业本、专科专业点中,海洋管理专业点仅有3个,海事管理专业点为11个,分别仅占总数的1%和3.8%。[16]海洋类社会科学发展的滞后,导致海洋事业经济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等缺乏。(3)高等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模式化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力。我国海洋类高校的海洋人才培养目标,依然是固定的少数几种模式,尚未根据地域特色和学习特色来定位。这样导致不同地方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都大同小异,所培养的海洋人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色[17]。此外,除少数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雄厚的海洋学校,地方海洋高校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普遍陈旧,课程的设置依据学科知识谱系来设置。这种课程设置虽然具有很强的学科逻辑行和系统性,但脱离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未来就业需求,不利于人才培养。重理论知识教育和轻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实践,使得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海洋人才与海洋事业现实需求有一定的落差。(4)职业海洋教育满足不了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在许多沿海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如澳大利亚,有60%的职业院校是专门为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培养配套技能型人才的,有80%的专业都是围绕海洋开发、海洋利用进行[18]。如前所述,我国由于高等教育布局和专业布局不合理,职业海洋教育满足不了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以我国的远洋高级船员为例,据预测,2011-2015年期间我国高级船员需求量年均为65000人左右。而2005-2007年仅能分别提供13000多名高级船员,外加每年流失约3600名高级船员[19],职业海洋教育供给的人才与现实需求缺口巨大。

四、基于人与组织匹配的海洋人才培养途径

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和当下的海洋经济建设大潮赋予海洋类高校培养海洋人才的使命。要承担起这一使命,我国海洋类高校必须发挥海洋人才的培养机制和输送管道的作用,按照海洋類组织(包括海洋类公司、科研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一线作业组织等)的需求,将教育对象培养为符合海洋类组织需求的海洋人才。为了使教育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需要思考教育对象与未来就业单位的匹配问题。人与组织匹配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两种类型。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体的个性、价值观、目标、态度与组织的文化、价值观、目标、规范的一致。互补性匹配是指组织与个人在需求和能力上的互补,组织提供财务、物资、工作发展机会、人际交往机会满足个体在这些方面的需要;个体则通过提供自身的时间、努力、承诺、综合能力来满足组织发展的要求[20]。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可有效地指导人才培养方式。基于海洋教育对象与海洋类组织匹配的思考和实践,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且符合社会需求的海洋人才。因此有鉴于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基于人与组织匹配,海洋类高校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调整专业布局。从广义的人与组织匹配来讲,人与环境的匹配是其延伸。海洋类高校专业布局需要依据海洋科技发展方向、海洋人才需求和紧缺来调整,使海洋人才与海洋事业发展相匹配。一方面瞄准海洋科技的高精尖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具有区域特点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21]。另一方面,建设一批与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认真研究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构,使学科专业的发展同区域发展的“地气”相接[22]。此外,因应海洋经济管理等人才需要,加强对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建设好海洋经济学、海洋管理学、海洋法学等海洋人文社会支学科。(2)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调整培养目标。在培养理念上,从知识匹配转变为组织匹配,将以教学和知识传授为主导转变为人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海洋人才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符合海洋事业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除结合本校的办学目标、学校类型、办学层次之外,还应服务面向等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人才培养目标[23]。(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基于需求和能力的互补匹配,一方面应加强专业教育,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使得学生获得过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应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重视实验、实习、实训、技能训练、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4],使得海洋人才的专业能力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基于人与组织的一致性匹配,培养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的认同,对具体海洋类单位价值观和目标的认同,培养海洋人才的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因此,应当加强海洋文化素质教育,结合海洋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开设相关课程;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培养海洋人才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开阔视野。(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一、创新校企合作海洋人才实践基地。面向海洋类单位的人才需求,把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构建以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培训中心)为辅助,以船舶修造、海上运输、石油化工等企业为实训基地的海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25]。二、促进海洋高校产学研结合,构建人与组织的无缝衔接机制。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合作,将科技发明孵化成经济利益。海洋高校应争取政府支持或参与,以涉海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经济发展为导向,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的政产学研结合的立体化海洋人才培养平台。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该校与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南海三省的省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交通运输等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中国水产总公司、广东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涉海企业长期合作,与中国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通过合作办学和交流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并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及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联合科研攻关,为海洋人才的培养创造立体化平台[26]。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编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2]新华网:国家海洋局局长:十八大报告首提“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和战略意义,2012年11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0/c_113656731.htm.

[3]魏婷,李雙建,于保华:《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的对策研究》,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第11期.

[4]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www.soa.gov.cn/zwgk/gjhyjwj/rsglypx/201211/P020121128603537963803.doc.

[5]全永波:《海洋管理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226至228页.

[6]参见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

[7]王萌萌:《宁波海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载《三江论坛》2011年第2期.

[8]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9]潘爱珍:《地方高校海洋人才培养: 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嘉兴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0]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载《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3期.

[11]《加强海洋人才培训是战略问题》,《科学时报》2010年3月19日第二版.

[12]潘爱珍:《地方高校海洋人才培养: 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嘉兴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3]钟凯凯,应业炬:《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考》,载《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11期.

[14]王璇,刘小杰:《我国海洋储备人才队伍的现状_问题及完善对策》,载《中国渔业经济》2012年第5期.

[15]潘爱珍,苗振清:《浙江省海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载《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第11期.

[16]王璇,刘小杰:《我国海洋储备人才队伍的现状_问题及完善对策》,载《中国渔业经济》2012年第5期.

[17]潘爱珍:《地方高校海洋人才培养: 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嘉兴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8]于永芳,刘常青:《论蓝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载《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2期.

[19]王远毅:《我国远洋高级船员短缺成因分析及对策》,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8期.

[20]王萍:《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21]林年冬:《浅议广东省海洋经济与海洋高等教育的互动发展》,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年第2期.

[22]游家胜:《浙江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的结构性问题探讨》,载《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3]刘卫国:《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载《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4]袁路,安立龙,林年冬:《多类型立体化海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载《中国农业教育》2011年第3期.

[25]王萌萌:《宁波海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载《三江论坛》2011年第2期.

[26]袁路,安立龙,林年冬:《多类型立体化海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载《中国农业教育》2011年第3期.

作者:虞晓敏

海洋体系行政管理学论文 篇3:

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

摘要:兴海强国,必先强教。我国各级各类海洋教育已得到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海洋人才。但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当前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人才的需要,各级各类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仍有不足。对此,我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应主动出击,尽快出台全国性海洋教育规划,加大对海洋教育事业的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构建海洋终身教育体系,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海洋人才。

关键词:海洋教育;海洋人才;海洋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国家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兴海强国,必先强教。我国作为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海洋大国,要实现海洋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只有大力发展海洋教育,尽快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才能实现我国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跨越。因此,分析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及不足,探讨完善我国海洋教育事业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一支规模庞大、涉及领域广、层次结构分明的海洋人才队伍。据测算,2010年我国涉海就业总人口达3350万,海洋人才资源总量已经达到16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才总资源的2%。[1]我国的海洋人才可以大致划分为:海洋管理人才、海洋研究人才、海洋技术人才、海洋技能人才、海洋教育人才、海洋体力劳动人才,[2]涉及海洋经济、管理、科研与服务、教育等几大领域,包括海洋、交通、渔业、旅游、环保等20多个涉海行业部门以及260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也涉及全部沿海省份。海洋教育是培养海洋人才的重要途径,海洋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首先应归功于海洋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海洋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纵向上包括:学前海洋教育、初等海洋教育、中等海洋教育、高等海洋教育和终身海洋教育;横向上包括:海洋基本知识教育、海洋专业知识教育、海洋职业教育、海洋特殊技能教育等。[3]各级各类海洋教育的发展,为不同层次海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基础海洋教育的发展,为海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基础海洋教育既是海洋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目前,许多沿海省份已经在中小学校中开展起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海洋教育。从1998年全国首家“少年海洋学校”——青岛海洋少年学校在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挂牌成立,到2011年首个高中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在青岛第39中学开办,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接受和参与海洋教育,从小树立起“蓝色国土”的观念,从而激发青少年投身海洋事业的兴趣,为海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高等海洋教育的发展,是海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是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培养的海洋人才质量将直接影响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涉及海洋领域的高等学校有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37所,全国涉及海洋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共有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4个,本、专科专业点267个。[4](P395) 1999年我国海洋类各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本、专科8782人、硕士749人、博士489人,[5](P152-154)而到2008年我国海洋类各专业在校生规模大幅上涨到:本、专科80784人、硕士5214人、博士2025人。[4](P137-139)高等海洋教育在招生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还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满足海洋事业对各种海洋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各涉海高校在保证海洋自然学科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海洋人文学科的发展,从而培养了一批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经济等海洋文科人才,推动了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职业海洋教育的发展,是海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我国现已建立了一批海洋职业技术学校,如青岛远洋船员学院、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为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海洋技能型人才。目前,海洋职业教育有20多个技术岗位,仅近3年就培训8000多人。2006年,国家海洋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正式成立,《海洋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也随之颁布。该中心的成立和办法的施行,是我国海洋事业技能型人才领域的一件大事,促进了海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此外,海洋职业类院校还积极探索海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派出了首批11名师生到台北海洋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此举标志着海峡两岸海洋职业类院校的首次合作办学正式开启。

最后,其他形式的海洋教育,是海洋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除上述以正规学校教育为依托的海洋教育以外,其他形式的海洋教育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海洋专业点数已由2000年的31个增加到2008年的113个,在校生人数也由2000年的618人大幅扩展到2008年的25552人。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岗位培训工作,积极举办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系统干部进修班,极大的丰富了各级、各类海洋从业者的海洋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国家海洋局于2011年成立了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专门负责公众海洋意识普及教育,开展公众海洋宣传工作。此外,中国海洋学会已在北京、青岛、成都、大连、舟山、厦门等城市的海洋馆、博物馆、大学、小学建立了19个海洋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了各种海洋科普活动,并出版发行了《海洋知识》和《走向蔚蓝色的梦》等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为传播海洋知识、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2、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现阶段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人才队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高层次海洋人才短缺、海洋人才在地域和专业上分布不平衡,以及后备力量薄弱等,远不能满足当前及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海洋教育是海洋人才培养的基础,海洋人才队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靠大力发展海洋教育来解决。但是,当前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当前海洋事业发展对海洋人才的需要,各级各类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仍有不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海洋人才队伍的进一步优化。

2.1基础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中、小学生海洋意识的强弱、海洋知识的多寡和海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虽然基础海洋教育在许多沿海省份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目前海洋教育并没有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教学计划当中。长期以来,海洋教育只是作为一种特色教育在中小学校中开展,绝大多数中小学生一直到走出校门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海洋教育。此外,由于不少省市不再将地理纳入高考范围,导致作为海洋知识重要载体的地理课程在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弱化的倾向。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海洋常识,海洋意识淡薄,必然会影响到未来海洋人才的培养。

2.2高等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我国海洋人才虽然已经涵盖了20多个海洋行业及部门,也涉及全部沿海省份,但仍存在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首先,我国海洋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我国海洋人才主要分布在青岛、广州、上海、厦门、北京、大连等大中城市,其中山东省的海洋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最多,分别占总量的18%和20%,而海南省的海洋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最少,分别占总量的2.8%和1.8%[6](P6)。其次,我国海洋人才专业分布不平衡。相比较而言,我国海洋理科人才偏多,工科人才不足,海洋经济、海洋法律、海洋文科人才甚少,而海洋企业经营管理、有国际影响的企业家更是奇缺[7]。高等海洋教育是海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我国海洋人才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与目前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2.2.1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不平衡。从地域上看,我国主要涉海高校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其中山东作为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上海的海洋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也很强,辽宁、广东、江苏、福建、天津、浙江则在海洋高等教育的不同方向各有强项,但是海南、河北、广西这3 个沿海省份的海洋高等教育一直比较薄弱, 涉足领域较窄。[8]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看,少数高校海洋教育历史长、师资强、水平高,但不少涉海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在海洋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缺乏高水平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统一化等问题。海洋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影响海洋人才在地域上的分布,海洋高等教育发展较强的省份,各类海洋人才也相对充足,如山东省;而海洋高等教育发展薄弱的省份,如海南省,各类海洋人才也相对缺乏。

2.2.2我国海洋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海洋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的复杂系统,这就意味着对于海洋问题的研究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而目前,我国各涉海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存在重视海洋自然科学而忽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海洋人文社会科学与海洋自然科学在学科建设上明显处于人数少、层次低、经费不足的弱势地位上。海洋社会科学发展的滞后,必然导致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经济等方面人才的缺乏。

2.3职业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加快培养海洋技能型人才,极大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是实现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海洋人才,特别是海洋技能型人才短缺,后备力量薄弱。据统计,国家海洋局46岁以上船员占总数的70%,而35岁以下年轻船员不到总数的10%。[6](P8)但是,当前我国海洋职业教育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我国的远洋高级船员为例,按照相关部门的预测,2011- 2015 年期间我国高级船员需求量年均为65000 人左右。根据统计,2005- 2007年我国的海运相关专业院校培养的大中专生就业于航运企业的分别为 4087 人、4823 人、6259 人,按照正常升职时间 2 年计算可以成为高级船员,2005- 2007 年仅能分别提供 3611 人、4261 人、5530人 高级船员。而现有高级船员每年流失约 3600 名,因此自 2007 年到 2009 年每年的缺口分别为:270 人、1107 人、1335 人。而 2010年以后每年的缺口将逐年增加,[9]因此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在许多沿海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如澳大利亚,有 60%的职业院校是专门为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培养配套技能型人才的,有80%的专业都是围绕海洋开发、海洋利用进行设置[10]。而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由于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许多省市的职业教育都偏重于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的计算机、外语、财会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而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专业性极强的职业海洋教育一直得不得应有的重视,职业海洋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海洋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2.4其他海洋教育形式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

共青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而不知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国土。我国公众海洋意识薄弱,除了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以外,很大程度上与目前我国其他海洋教育形式发展不足有关,公众严重缺乏了解海洋知识的渠道。首先,大众传播媒体对海洋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报纸、电视、网络等主流传媒对海洋类的新闻报道不到位,多数海洋类新闻都是停留在“点”上,真正有份量、具有舆论引导性的很少。另外,以海洋为题材的科普读物、文学影视作品更是少见。大众传媒长期以来对海洋的集体性“失语”,已成为导致公众海洋意识淡薄的罪魁祸首之一。其次,海洋科普基地的海洋教育功能不尽如人意。目前,大多数海洋科普基地都面临着场馆设施稀缺,知识内容缺乏新意,教育手段初级等问题,这就使得使得其科普能力薄弱、教育功能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海洋新知识的渴求。[11]最后,目前我国海洋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除了大众媒体的宣传和传统的科普教育手段以外,其他形式的海洋教育,如社区海洋教育,在我国显有开展。海洋教育形式的单一,必然导致参加海洋教育的公众的范围有限。

3、完善海洋教育体系与培养海洋人才的措施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在规模和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海洋教育是推进海洋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要实现21世纪我国海洋战略就要优先发展海洋教育。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我国的海洋教育体系,培养海洋人才。

3.1尽快出台全国性的海洋教育规划,统筹海洋教育的发展

现代海洋教育不再是单纯的行业教育,涉海各国已普遍将海洋教育的定义扩展为海洋及沿岸地域的开发、利用、保全等包含各种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活动。这就使得海洋教育应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也使得海洋教育需要政府行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海洋管理部门、各级学校、各种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为统筹各方面的关系,现在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已出台了国家级的海洋教育规划。台湾在2007年就颁布了《海洋教育政策白皮书》,在现有的海洋教育基础上,确立了台湾地区海洋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及策略。而大陆地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全国性的海洋教育规划,来统筹海洋教育的发展。海洋教育工作需要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得到国家决策部门和中央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因此需要尽快出台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全国性的海洋教育规划,为我国海洋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蓝图。

3.2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海洋教育经费

投入是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 要加快海洋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投入。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主要资助的海洋教育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海洋资助计划资助的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进行科普知识的推广;第二种形式即职业培训;第三种形式是海洋素质教育。《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加海洋教育的投入。”国家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体海洋教育经费筹集模式,在加大对海洋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扩大国家财政的资助范围。国家不仅应该加大对涉海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投入,更应该加大对基础海洋教育、职业海洋教育以及其他海洋教育形式的投入力度,为完善海洋教育体系提供财力支持。同时,政府还要不断拓宽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海洋教育中来,通过政府与企业联合建立“海洋科技教育发展基金”和“海洋教育基金”,构建多渠道筹措海洋教育经费的机制。

3.3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完善海洋终身教育体系

海洋教育不仅仅是海洋学科的学历教育,更是海洋保护、海洋意识的素质教育,因此,应当建立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海洋教育网,从而构建海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被誉为“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对终身教育体系的科学理解应该是: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整合、协调和互动。[12]因此海洋终身教育体系也应从正规海洋教育、非正规海洋教育、非正式海洋教育三个层次来完善。

3.3.1完善正规海洋教育体系

所谓正规海洋教育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发毕业证书的不同层次学校开展的系统的海洋知识、海洋专业技能培养,实施正规海洋教育的机构应包括中小学、大中专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正规海洋教育具有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特点,是海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建立海洋教育网的核心部分,因此,应首先完善正规海洋教育体系。

3.3.1.1将海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教育青少年形成明确的海洋意识和丰富的海洋知识,才能促进国民海洋意识的树立和海洋知识的普及。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海洋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海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将相关海洋知识编入教科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自然、地理、历史和生物等课程的教材中注意海洋素材的引用,在教学内容上加重海洋知识的分量,把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落到实处。从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青少年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的观念,为海洋人才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源泉和动力。

3.3.1.2优化高等海洋教育体系。高等海洋教育体系的优化,应该从海洋通识教育和海洋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来入手。首先,高等院校要加强海洋通识教育。不论是涉海的高等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都应该通过开设与海洋有关的公共选修课,组织海洋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其次,涉海高等院校应调整海洋专业教育。21世纪,我国海洋开发必有大发展,与海上周边国家划定海洋边界,解决岛屿主权争端,保护海洋安全,养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的任务愈来愈突出。因此,涉海高等院校要在继续发展海洋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加强对海洋人文学科的建设,建设好海洋政治学、海洋经济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法学、海洋管理学、海洋史学等海洋人文分支学科,以满足对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经济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时,海洋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海洋专业教育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的特点,因此涉海高校在学科发展上,不能将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学科的发展完全割裂开,要注重海洋自然科学与海洋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融和,发展海洋综合学科,从而培养既懂海洋自然科学,又懂海洋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人才。此外,涉海高校还应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之路。涉海高校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积极开拓新领域,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作用。产学研结合是培养优秀海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三者结合才能进行知识创新,也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培养既有科研能力,又符合社会需要的海洋人才。

3.3.1.3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体系。我国海洋技能型人才存在的巨大缺口,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提高海洋职业教育的水平来弥补。各级政府首先要重视海洋职业教育,突出政府在海洋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适当扩大海洋职业类院校的招生规模,使海洋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与相关海洋行业的需求大体相当,各专业的招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相适应,为海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人员基础。

3.3.2发展非正规海洋教育

非正规海洋教育则指由各种海洋教育教训机构、政府相关部门、非营利组织、相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进行的短期的、以上岗培训、技能提高、意识和情感培养为目的多形式、弹性化的海洋教育。在此意义上的非正规海洋教育可以包括海洋继续教育和海洋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等形式。海洋继续教育是使海洋人才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成人教育,应适当扩大其规模,增加专业数量,特别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提高其办学质量。而对于海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要使其制度化、正规化、日常化,扩大海洋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的覆盖面,使越来越多的海洋从业人员有机会参加岗位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了解国内外海洋发展的最新信息和经验,适应海洋事业迅猛发展的客观需要。

3.3.3加强非正式海洋教育

非正式海洋教育主要是指:公众在工作、娱乐和生活中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网络,通过参观、访问、交往等一切感知渠道,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获得海洋知识的过程。我国公众海洋意识的淡薄,亟需加强非正式海洋教育体系,通过多种手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为指导,在全民中广泛系统的开展海洋教育,普及海洋知识。首先,要加大大众传播媒体对海洋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加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主流媒体对海洋相关报道的数量,提高报道的质量。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海洋知识专栏,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海洋科普节目,组织编写出版通俗易懂的海洋科普读物,拍摄海洋影视作品,录制海洋科学技术资料片等传播海洋知识。其次,加强海洋科普基地的建设。增加海洋科普基地的数量,充分利用海洋保护区、海洋科研研究所、海洋馆、博物馆、科技馆、海洋台站等单位的现场示范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为公众提供海洋科普场所。不断创新发展海洋科普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才能使科普基地真正担负起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信息、强化海洋教育、宣传海洋事业的任务。最后,丰富非正正式海洋教育的形式。将海洋教育活动引进社区,使公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海洋教育。社区海洋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社区培训、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宣传手册发放等,从而形成一种海洋知识无处不在的局面。

3.4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构建海洋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海洋教育也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共享海洋教育资源,为构建海洋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各类涉海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把最优秀的老师、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海洋教育交流。互联网不仅为各类涉海院校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也为广大公众了解海洋,提高海洋意识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各涉海政府部门应加强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设立海洋管理、环境保护、水文预报、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教育等栏目,大力宣传海洋政策法规及海洋工作动态,为公众了解海洋提供必要的信息。此外,还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虚拟海洋博物馆,让大中小学生能够以模拟的方式进入海洋,直观了解海洋的构造,学习相关海洋科学知识,领略海洋的奇观与壮美。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一切具有海洋教育功能的机构联系起来,融合正规海洋教育、非正规海洋教育以及非正式海洋教育为一体,为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构建海洋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海洋事业是科学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业,海洋人才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根本保障。海洋教育是培养海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我国海洋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海上强国,首先应大力发展海洋教育。为应对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海洋教育应主动出击,尽快出台全国性海洋教育规划,加大对海洋教育事业的投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构建海洋终身教育体系,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海洋人才。

参考文献:

[1] 明小莉,李静.专家探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Z].http://www.taihainet.com/news/xmnews/shms/2010-03-05/507581.html

[2] 谭骏.海洋人才现状分析及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 徐祥民.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264.

[4]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8)[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5]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0)[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6] 国家海洋局报告.全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研究报告[R].2008.

[7] 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02.

[8]钟凯凯,应业炬.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和发展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

[9] 王远毅.我国远洋高级船员短缺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8):55-56.

[10] 于永芳,刘常青.论蓝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2):13-14.

[11] 钱秀丽.社会提供的海洋知识太少了[N].中国海洋报,2009-07-14.

[12] 厉以贤:终身教育的理念及在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58-6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ceanographic Talent

Cultivation on Oceanographic Education in China

WANGQiWANGXuan

(Law& Politics Schoo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作者:王琪 王璇

上一篇: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论文下一篇: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